12玩小车(教学设计)-2024-2025学年青岛版(2024)科学一年级上册

文档属性

名称 12玩小车(教学设计)-2024-2025学年青岛版(2024)科学一年级上册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21.2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青岛版(六三制2017秋)
科目 科学
更新时间 2024-10-31 19:29:49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玩小车(教学设计)2024-2025学年青岛版(2024)科学一年级上册
课题:《玩小车》
科目:小学科学
年级:一年级上册
版本:青岛版(2024)
课时安排:1课时
一、教材分析
1. 教学特点
趣味性浓:以玩小车为活动载体,符合一年级学生活泼好动、好奇心强的特点,能够极大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参与热情。
实践性强:通过让学生亲自操作小车,观察小车的运动情况,探索影响小车运动的因素,培养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和观察分析能力。
综合性高:涉及到科学、数学、工程等多个学科领域的知识和技能。在玩小车的过程中,学生不仅可以了解物体的运动原理,还可以锻炼空间思维、逻辑思维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2. 教学地位
在本单元“玩中学”中,是引导学生通过实际操作和体验来学习科学知识的重要一课。它为学生提供了一个直观感受物体运动和相互作用的平台,有助于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精神和实践能力。
在一年级科学课程体系中,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既巩固了学生之前对物体基本特征的认识,又为后续学习更复杂的科学概念和现象奠定基础,是培养学生科学素养和综合能力的关键环节。
二、课文教学设计理念
1. 以玩为媒,寓教于乐
将学习内容融入到有趣的玩小车活动中,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学习科学知识和技能。通过玩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探索欲望,使学生主动参与到学习过程中,实现快乐学习。
2. 体验探究,自主建构
强调学生的亲身体验和自主探究,让学生在玩小车的过程中,观察、思考、实验,自己去发现问题、解决问题,从而构建对科学知识的理解。培养学生的科学思维和探究能力,让学生学会学习。
3. 合作交流,共同发展
组织学生进行小组合作学习,让学生在相互交流、合作操作中共同完成任务。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和沟通能力,促进学生之间的相互学习和共同进步。
4. 联系生活,学以致用
注重将教学内容与生活实际紧密联系,让学生认识到科学知识来源于生活又应用于生活。引导学生用所学的知识解释生活中与小车运动相关的现象,培养学生运用科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三、教学目标
1. 科学知识目标
认识小车的基本结构,如车轮、车身、车轴等。
了解小车运动的基本原理,知道力可以使物体运动状态发生改变。
初步认识摩擦力,知道摩擦力对小车运动有影响。
2. 科学探究目标
能够通过观察、实验等方法,探究影响小车运动快慢和方向的因素。
学会用简单的工具和材料对小车进行改进和创新,提高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和创新能力。
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实验能力和记录能力,能够用简单的语言和图表记录实验结果。
3. 科学态度目标
对玩小车活动充满兴趣,积极参与课堂讨论和实验操作,培养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
培养学生认真观察、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勇于尝试和探索的精神。
在小组合作学习中,学会尊重他人的意见和想法,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意识和合作能力。
4. 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目标
了解小车在生活中的广泛应用,以及科技发展对小车性能和功能的影响。
培养学生的环保意识,知道在玩小车过程中要爱护环境,合理利用资源。
四、教学重难点
1. 教学重点
探究影响小车运动快慢和方向的因素,如力的大小、方向、作用点,车轮的光滑程度等。
掌握小车的基本组装和操作方法,培养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
2. 教学难点
理解摩擦力对小车运动的影响,并能通过实验进行验证和分析。
引导学生在探究过程中进行观察、思考和总结,培养学生的科学思维和探究能力。
五、教学准备
1. 教师准备
不同类型的小车若干辆,如玩具小汽车、简易木质小车、塑料小车等。
相关的实验材料和工具,如木板、砂纸、毛巾、橡皮筋、气球、吸管、剪刀、胶水、铅笔、记录纸、直尺等。
多媒体课件,包含小车的结构、运动原理、生活中的小车应用等内容。
展示台和评价表。
2. 学生准备
每人准备一辆自己喜欢的玩具小车(简单易操作的)。
六、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 教学内容 师生互动 设计意图
导入新课 1. 教师展示一辆漂亮的玩具小汽车,问学生:“同学们,你们喜欢玩小车吗?看,老师这里有一辆小汽车,它跑得可快了。你们想不想知道它是怎么跑起来的?”
2. 邀请几位学生上台来玩一玩自己带来的小车,让其他学生观察小车的运动情况。
3. 提问:“在玩小车的过程中,你们发现了什么?小车是怎样运动的?” 引导学生思考小车运动的现象和特点。 教师展示小车并提问,学生上台玩小车,其他学生观察,教师再提问引导思考。 通过展示玩具小汽车,激发学生的兴趣和好奇心。让学生亲自玩小车,直观感受小车的运动,为后续的探究活动做好铺垫。提问引导学生思考,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初步的分析能力。
认识小车的结构 1. 教师将一辆玩具小车拆开,展示小车的各个部件,如车轮、车身、车轴、座椅等,向学生介绍它们的名称和作用。
车轮:是小车运动的关键部件,它与地面接触,通过转动使小车前进或后退。
车身:承载着其他部件,保护车内结构,同时也影响小车的稳定性和外观。
车轴:连接车轮和车身,使车轮能够在车身上自由转动。
座椅(如有):为小车的 “乘客” 提供座位,虽然在运动原理上不是关键部件,但也是小车结构的一部分。
2. 让学生拿起自己带来的小车,仔细观察小车的结构,找出各个部件,并与同桌互相说一说它们的名称和作用。
3. 教师通过多媒体课件,展示不同类型小车的结构图片,进一步加深学生对小车结构的认识。同时,提问学生:“这些小车的结构有什么相同点和不同点?” 引导学生进行比较和分析。 教师拆开小车介绍结构,学生观察自己的小车并与同桌交流,教师展示课件提问,学生思考回答。 让学生通过观察实物和多媒体图片,全面认识小车的结构,了解各个部件的功能。同桌交流和比较分析不同类型小车的结构,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表达能力和思维能力。
探究小车运动的原理 1. 教师提出问题:“小车为什么会动呢?是什么力量让它运动起来的?” 引导学生思考小车运动的原因。
2. 实验探究一:用手推动小车,观察小车的运动方向和速度。让学生感受力对小车运动的作用,明白力可以使物体运动状态发生改变。
3. 实验探究二:将橡皮筋缠绕在车轴上,然后松开,观察小车的运动情况。问学生:“橡皮筋的弹力是怎样让小车运动的?” 引导学生理解弹性势能转化为动能的原理。
4. 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分享自己在实验中的发现和体会。教师巡视各小组,倾听学生的讨论,并适时给予指导和启发。
5. 教师总结学生的讨论结果,讲解小车运动的基本原理:力是改变物体运动状态的原因,不同形式的力可以使小车以不同的方式运动。 教师提问引导思考,学生进行实验探究,小组讨论分享,教师巡视指导总结讲解。 通过提问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引导学生思考小车运动的原理。实验探究让学生亲身体验力对小车运动的作用,培养学生的实验操作能力和观察能力。小组讨论促进学生之间的交流与合作,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表达能力。教师的总结讲解,帮助学生梳理实验结果,理解小车运动的科学原理。
探究影响小车运动快慢和方向的因素 1. 教师提出问题:“我们知道了小车是怎么运动的,那你们想不想知道怎样让小车跑得更快或者改变它的运动方向呢?” 引发学生的探究兴趣。
2. 实验探究一:影响小车运动快慢的因素
让学生用不同的力量推动小车,观察小车运动的快慢变化。问学生:“你们发现了什么?力的大小对小车运动快慢有什么影响?” 引导学生得出结论:力越大,小车运动越快。
给车轮贴上不同粗糙程度的材料,如砂纸、毛巾等,然后在同一平面上推动小车,观察小车运动的快慢。问学生:“车轮表面的粗糙程度对小车运动快慢有影响吗?为什么?” 引导学生理解摩擦力对小车运动的影响,即车轮表面越粗糙,摩擦力越大,小车运动越慢。
3. 实验探究二:影响小车运动方向的因素
用手在小车的不同位置推,观察小车运动方向的变化。问学生:“力的作用点对小车运动方向有什么影响?” 引导学生得出结论:力的作用点不同,小车运动方向也会不同。
在小车上安装一个简易的方向盘(可以用吸管和纸板制作),通过转动方向盘来改变小车的运动方向,观察小车的转向效果。问学生:“这种方式是如何改变小车运动方向的?” 引导学生理解通过改变车轮的转动方向来改变小车运动方向的原理。
4. 学生在实验过程中,要认真观察、记录实验结果,并填写在实验记录纸上。教师巡视各小组,指导学生进行实验操作,提醒学生注意安全和保持实验桌面的整洁。
5. 实验结束后,组织学生进行小组汇报,分享自己小组的实验结果和发现。教师对各小组的实验情况进行评价和总结,强调实验过程中的注意事项和科学结论。 教师提问引发兴趣,学生进行两个实验探究,观察记录并填写实验记录纸,教师巡视指导,小组汇报,教师评价总结。 通过提问引导学生思考影响小车运动快慢和方向的因素,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两个实验探究分别从力的大小、摩擦力、力的作用点和车轮转向等方面进行,让学生全面了解影响小车运动的因素,培养学生的实验设计能力、操作能力和观察分析能力。填写实验记录纸有助于培养学生的记录习惯和科学思维。小组汇报和教师评价总结,让学生分享实验成果,提高学生的表达能力,同时巩固学生对科学知识的理解。
创新设计与制作:我的超级小车 1. 教师提出任务:“现在,我们已经了解了小车的很多知识,接下来请同学们发挥自己的想象力和创造力,设计一辆属于自己的超级小车。你可以对小车的结构、外形或者功能进行创新,让它变得更加独特和有趣。”
2. 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进行讨论和设计,画出自己心目中超级小车的设计图。在设计过程中,教师鼓励学生大胆想象,勇于创新,并提醒学生要考虑设计的可行性和实用性。
3. 设计完成后,学生根据自己的设计图,利用教师提供的材料和工具,对自己带来的小车进行改装和制作。教师巡视各小组,帮助学生解决在制作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如材料的选择、工具的使用等。同时,鼓励学生相互合作,共同完成制作任务。
4. 制作完成后,每个小组推选一名代表,向全班同学展示自己小组设计制作的超级小车,并介绍小车的创新点和功能。其他小组的同学可以进行提问和评价,提出自己的建议和想法。 教师提出任务,学生小组讨论设计、画图、制作,小组代表展示介绍,其他小组评价,教师巡视指导鼓励。 通过创新设计与制作活动,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实践能力,让学生将所学知识应用到实际操作中,体验创造的乐趣。小组合作学习可以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和沟通能力。展示与评价环节可以让学生展示自己的成果,增强自信心,同时也能从他人的作品中获得启发,进一步提高自己的设计和制作水平。
课堂总结 1. 教师与学生一起回顾本节课所学的内容,包括小车的结构、运动原理、影响小车运动快慢和方向的因素以及创新设计与制作超级小车的过程。
2. 提问学生:“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你对小车有了哪些新的认识?” 引导学生总结自己在知识、技能和情感方面的收获,如学到了科学知识、提高了动手能力、体验到了创新的乐趣等。
3. 教师对学生在本节课中的表现进行评价,肯定学生的努力和成绩,鼓励学生在今后的学习中继续保持积极的学习态度和创新精神。同时,布置课后作业:让学生回家后,继续改进自己的超级小车,并与家长一起分享自己在课堂上的学习成果。 教师与学生一起回顾总结,教师提问,学生回答,教师评价布置作业。 通过课堂总结,帮助学生梳理本节课的知识点,巩固所学内容,强化记忆。提问学生让他们反思自己的学习过程,培养学生的总结归纳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教师的评价可以激励学生,增强学生的自信心和学习动力。布置课后作业,将课堂学习延伸到课外,让学生在生活中继续探索和实践,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创新能力。
七、板书设计
玩小车
小车的结构:车轮、车身、车轴等
运动原理:力使物体运动状态改变
影响因素:
运动快慢:力的大小、摩擦力
运动方向:力的作用点、车轮转向
创新设计:我的超级小车
学生实验记录结果展示
学生提出的问题和想法
重点概念和原理的解释说明
八、教学反思
在《玩小车》这节课的教学过程中,通过让学生玩小车、探究小车的结构和运动原理以及进行创新设计与制作等活动,学生积极参与,课堂氛围活跃,达到了较好的教学效果。学生在玩中学习,不仅掌握了科学知识,还培养了多种能力和素养。
成功之处在于:
1. 以玩小车为切入点,充分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让学生亲自操作小车,直观地感受小车的运动,使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主动参与到学习中来,符合一年级学生的认知特点和学习需求。
2. 教学过程注重实践探究和小组合作学习。通过设计多个实验探究活动,让学生在动手操作中观察、思考和总结,培养了学生的实验能力、观察能力和科学思维能力。小组合作学习的方式,促进了学生之间的交流与合作,提高了学生的团队合作意识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 在教学中,将科学知识与生活实际紧密联系。引导学生观察生活中的小车,思考小车运动的原理和影响因素,让学生认识到科学知识就在身边,从而增强了学生对科学的兴趣和对生活的观察力,培养了学生运用科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意识和能力。
4. 创新设计与制作环节,为学生提供了一个展示自我和发挥创造力的平台。学生在设计和制作超级小车的过程中,充分发挥了自己的想象力和创新精神,培养了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实践能力。同时,通过展示和评价,学生之间相互学习、相互启发,进一步提高了学生的设计和制作水平。
不足之处在于:
1. 在实验探究环节,个别学生的实验操作不够规范,导致实验结果不准确。在今后的教学中,要加强对学生实验操作的指导,让学生养成良好的实验习惯,提高实验操作的准确性和科学性。
2. 对学生的思维引导还可以更加深入。在学生探究过程中,有些学生可能只是停留在表面的现象观察和简单的实验操作上,对于现象背后的科学原理理解不够深入。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适时地引导学生进行深入思考和分析,帮助学生从现象中总结出科学规律,培养学生的科学思维能力和探究能力。
3. 在时间把控上还需要进一步优化。在创新设计与制作环节,由于学生的创意和制作热情较高,部分小组占用了较多的时间,导致课堂总结和评价环节略显仓促。在今后的教学中,要更加合理地安排教学时间,确保每个教学环节都能顺利完成,达到预期的教学目标。
总之,通过这节课的教学,我深刻认识到在小学科学教学中,要以学生为中心,注重激发学生的兴趣和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创新能力。同时,要不断反思自己的教学过程,改进教学方法和策略,提高教学质量,让学生在科学学习中获得更多的乐趣和收获,为学生的科学素养和综合能力的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