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历史必修三 第21课 新文化运动 课件(17张ppt)+教学设 计(3份打包)

文档属性

名称 高中历史必修三 第21课 新文化运动 课件(17张ppt)+教学设 计(3份打包)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10.1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岳麓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16-03-06 22:41:01

文档简介

姓名
崔光岩
电话

学科
历史
年级
高一
邮件

单位
山东省沂源县第一中学
教学设计
教学主题
新文化运动
一、教材分析
本课属于必修Ⅲ文化发展历程的“近现代中国的先进思想”这一单元中的第二部分,它上承“西学东渐与维新变法思想”,下启“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
新文化运动既是资产阶级领导的旧民主主 义革命的补课,又是无产阶级领导的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序曲。运动中民主与科学旗帜的树立,刷新了国民的观念,形成了一次空前的思想解放运动。由于这一时期的 文字和图片资料比较丰富,所以在教学时适当地进行引入,引导学生分析新文化运动的背景、作用及影响。
二、学生分析
虽然学生在初中时已学过新文化运动的有 关知识,但大多数学生的历史知识储备和认知水平还很有限,因此对新文化运动这段历史还不能形成理性认识。高中阶段的学习要求学生能够深刻理解新文化运动的 内容,并进而分析、探讨其对中国思想解放的影响。所以,教师需要根据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理解能力,采取深入浅出、生动形象的方法进行教学。可以提供大量的图 片、文字或视频等材料,引导学生进行知识的迁移和深化,以拓展学生的视野,提升学生的思维。
三、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
(1)了解新文化运动兴起的标志、指导思想、领袖人物以及发展概况;
(2)理解新文化运动的主要内容,并举出相应的代表作;探讨新文化运动对近代中国思想解放的影响;
(3)培养从史料中提取有效信息的能力和自主学习、自我表达的能力;
2、过程与方法:
(1)通过图片、材料引导学生的分析和解读得出结论,做到论从史出,以培养学生阅读、理解、分析材料的能力。
(2)通过分析新文化运动的内容,揭示其本质,帮助学生形成透过现象看本质的思维方式;
(3)设计一些问题交给学生讨论,让学生在探究、交流、讨论中形成认识,学会合作学习,并能以此培养学生利用所学知识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对新文化运动兴起的背景及概况的学习,使学生体会陈独秀等人以天下为己任的精神和胸襟。
(2)通过 对新文化运动所倡导的民主与科学的内涵和意义的学习与探究,使学生认识民主与科学的传播对于改造中国的积极影响,并使学生进一步明确,作为中国未来存在和 发展的重要途径,对民主和科学的追求,也是个人健全人格,形成正确道德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主要体现,以此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与人文素养。
【教学重点和难点】
1、重点:新文化运动的内容。
2、难点:新文化运动的影响。
【教学方法】
1、教法:注重史料教学,力争论从史出;创设情景,巧妙设问、引导和点拨。
2、学法:自主学习、探究和合作学习相结合
四、教学环境
R简易多媒体教学环境???□交互式多媒体教学环境???□网络多媒体环境教学环境???□移动学习? ?□其他
五、信息技术应用思路(突出三个方面:使用哪些技术?在哪些教学环节如何使用这些技术?使用这些技术的预期效果是?)200字
1、?使用的技术:PPT制作技术、视频截取和组合、录音的录制与后期制作、概念图等。
2、?如何使用和使用效果:
(1)??????在导入部分使用图片和声音播放(也可用会声会影制VCR)能增强感染力和趣味性。
(2)??????在背景处理中使用图表、图片等能让学生更直观的了解新文化运动的背景,并从材料中获取信息进行有效的研究性学习。
(3)??????在课堂小结部分使用概念图做成简洁的知识列表,有助于学生从宏观上对本课的内容进行整体的把握。
?
六、教学流程设计(可加行)
教学环节
(如:导入、讲授、复习、训练、实验、研讨、探究、评价、建构)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信息技术支持(资源、方法、手段等)
导入新课
上课之前用一些20世纪初的照片和校园歌曲《兰花草》的音乐渲染气氛(《兰花草》是由胡适的《希望》改编的)
观看、收听、感受气氛
用会声会影制造成vcr播放最好,也可以用PPT切换
合作探究
探究一:为什么会发生新文化运动?
多媒体显示一组图片、文字材料:
让学生分析为什么会发生新文化运动?是哪些因素促成了这场思想解放运动?
引导学生根据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关系,以及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的原理,找出新文化运动发生的根本原因和直接原因。
老师小结:新文化运动的兴起的背景
?
学生观看图片文字材料,合作探究,小组学习
PPT制作技术
自主学习,成果展示
新文化运动是怎样兴起的?出示材料,要求学完成下面表格:
兴起标志、
主要阵地、
?代表人物、
?旗 帜、
?活动基地
?
自主学习,
看一组图片,完成表格:
?
PPT制作技术
?合作探究
?探究二:新文化运动新在何处?
[“20世纪初的中国最需要什么?”]
辛亥革命后,多数中国人的精神面貌是怎样的呢?
多媒体出示:
镜头一:《民国时期的留辫子者》(Q字辫)《畸形的三寸金莲》(图)
镜头二:鲁迅的《药》描述的人血馒头(图)
引导学生诊断中国国民的病根?(思想病根:皇权思想、奴性、愚昧无知、封建迷信等。)
问题:拿什么来拯救中国人呢?
探究三:如何评价新文化运动?
?学生观看图片文字材料,合作探究,小组讨论,展示成果
?视频材料,文字图片剪辑制作
?小结提升
?如何评价新文化运动?
出示正反两组材料
?学生分组讨论
?文字材料
?
?
?
?
?
?
?
?
七、教学特色(如为个性化教学所做的调整,为自主学习所做的支持、对学生能力的培养的设计,教与学方式的创新等)200字左右
1、教师寻找历史教学素材,丰富教学内容。包括诗歌、歌曲、图片、杂志、报纸等史料,做成多媒体课件。学生预习课文,初步了解学习内容;完成预习学案,进行自主学习;对难点问题进行合作探究、小组学习。
2、尊重历史的学科特点、尊重学生的认知规律,创造性整合教材,选取身边鲜活的历史素材资源,学生在积极主动的学习过程中,体验历史鲜活性,感悟史学生命力。??
课件17张PPT。“我从山中来,带着兰花草。种在小园中,希望花开好。”这首校园歌曲曾风靡大陆和港台,原是胡适晚年所作诗歌《希望》的第一节。 1921年春,友人赠兰花草一盆,悉心照料,至秋而不开,于是有此诗曰《希望》: 我从山中来,带得兰花草, 种在小园中,希望开花好。 一日望三回,望到花时过, 急坏种花人,苞也无一个。 眼见秋天到,移花供在家, 明年春风回,祝汝满盆花。 兰花草歌词如下 : 我从山中来,带来兰花草 种在校园中,希望花开早 一日看三回,看得花时过 兰花都依然,苞也无一个 眼见秋天到,移兰入暖房 朝朝频顾惜,夜夜不能忘 但愿花开早,能将宿愿偿 满庭花簇簇,开得许多香 结合材料,思考新文化运动兴起的背景是什么?袁世凯在天坛祭天材料一1、政治:2、经济: 阶级:3、思想:西方启蒙思想进一步传入中国
袁世凯掀起尊孔复古逆流
民族资本主义进一步发展;
资产阶级要求实行民主政治民国初年帝国主义加紧侵略中国,
袁世凯倒行逆施,复辟帝制
一、新文化运动的兴起(一)背景4、个人:激进的民主主义者的新认识
根本原因直接原因一、新文化运动的兴起(二)概况兼容并包,思想自由” 北大为什么能成为新文化运动的中心?1、新文化运动产生的基本条件不包括:
A、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得到进一步发展
B、西方启蒙思想进一步传入中国
C、俄国十月社会主义革命的影响
D、民族资产阶级强烈要求在中国实行民主政治2、新文化运动的核心内容是:
A、民主与法治 B、民主与科学
C、科学与技术 D、科学与进步
学以致用二、新文化运动的内容(前期)1、提倡民主与科学,反对专制、愚昧和迷信民主政治和民主思想科学技术和科学精神
二、新文化运动的内容(前期)2、提倡新道德,反对旧道德资产阶级的道德,即提倡人权、自由、平等以三纲五常为核心的封建伦理道德3、之所以提出“打倒孔家店”,是因( )
A、思想和文化多元发展的需要
B、儒家思想实际上是君主专制思想基础和精神支柱
C、儒家思想已趋反动
D、资产阶级独立人格发展的需要学以致用议一议新文化运动打出了“打倒孔家店”的口号,面对今天的中西文化碰撞,我们应如何对待传统文化和外来文化?取其精华,去其槽粕;推陈出新,革故鼎新;
批判继承,与时俱进;洋为中用,古为今用;二、新文化运动的内容(前期)3、提倡新文学,反对旧文学,提倡白话文,反对文言文文言文:“才学疏浅,恐难胜任,不堪从命。” 白话文:“干不了,谢谢。” 三、新文化运动的评价(一)积极方面三、新文化运动的评价(二)局限性 将所有的古籍束之高阁,废除汉字,采用“世界语”。 —钱玄同
新文化运动局限在知识分子的圈子内,新思想没有普及到工农群众中去。 --李时岳
他们对于现状对于历史,所谓坏的就是绝对的坏;所谓好的就是绝对的好。 --毛泽东1、没有同群众运动相结合2、对东、西方文化全面否定或肯定,带有绝对性和片面性学以致用 4.1915年兴起的新文化运动的实质是
A.马克思主义的传播运动
B.青年学生追求民主、科学的运动
C.学习西方的文化运动
D.思想领域里的反封建的资产阶级革命运动2、思想革命:提倡新道德,反对旧道德1、什么是旧道德?什么是新道德?
2、为什么新文化运动会把矛头指向以孔子为首的儒家传统道德?
3、这个口号有无缺点?该如果对待传统文化?以三纲五常为核心的封建伦理道德资产阶级的道德,即提倡人权、自由、平等儒家传统道德是维护君主专制的理论基础和精神支柱。取其精华,去其糟粕 第4组材料
(运动的局限性)


四、新文化运动的评价 材料4.2
他们对于现状对于历史,所谓坏的就是绝对的坏;所谓好的就是绝对的好。
----毛泽东没有同群众运动相结合对东、西方文化全面否定或肯定1、动摇了封建思想的统治地位,
使人们的思想得到空前解放2、前期弘扬民主和科学思想,
推动了自然科学的发展4、为五四运动起了宣传动员作用3、后期传播了社会主义思想,
成为拯救国家的思想武器进 步 性局 限 性 新文化运动局限在知识分子的圈子内,新思想没有普及到工农群众中去。
----李时岳新文化运动评价材料4.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