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件57张PPT。6.散文两篇学习目标1、学习本文,感受大自然焕发出的勃勃生机和无穷生命力。?
2、体会作者对大自然的细腻而深刻的感受。?
3、学习优美的散文语言。了解基本的散文技法。春学习目标1、学习并体会江南春天的特点进而感受作者对春天的感情。?
2、赏析文中五幅春景图。?
3、学习散文写景抒情,情景交融的写作技法。重难点?1、赏析春景图体会江南春天的特点及作者蕴含在字里行间的感情。?
2、学习散文写景抒情,情景交融的写作技法。春 朱自清(1898年11月22日—1948年8月12日),原名自华,号秋实,后改名自清,字佩弦。原籍浙江绍兴,出生于江苏省东海县(今连云港市东海县平明镇)。现代杰出的散文家、诗人、学者、民主战士。字词积累?酝酿(?????)?宛转(?????)?应和(??????)
?嘹(?????)亮?蓑笠(?????)?抖擞(?????)?
滋润(??????)?呼朋引伴?散文有《匆匆》、《春》、《欧游杂记》、《你我》、《绿》、《背影》、《荷塘月色》《伦敦杂记》等,著有诗集《雪朝》,诗文集《踪迹》,文艺论著《诗言志辨》、《论雅俗共赏》等。朱自清的散文朴素缜密、清隽沉郁、有真情实感。他独特的美文艺术风格,为中国现代散文增添了色彩,为建立中国现代散文全新的审美特征,创造了具有中国民族特色的散文体制和风格。朱自清的清廉爱国,也得到了毛泽东的高度评价。 背景资料
本文选自《朱自清散文全集》,(江苏教育出版社1996年版。)本文大致写于1927年~1937年。
《春》的写作时间应该是在1932年下半年或1933上半年。1932年8月,朱自清漫游欧洲归来,不久便与陈竹隐女士结为夫妻,同年9月出任清华大学中国文学系主任;1933年4月又喜得贵子,心境愉悦,所以,《春》这篇文章体现出了他乐观向上的情绪。 文章是按“盼春”—“绘春”—“赞春”来写的,请同学们划分出来从文章的那些地方可以看出人们对春的盼望?本课可以分为三个部分:
第一部分:
(1)总写——盼春--春的脚步渐进。表达出人们对春天的盼望和兴奋喜悦的心情。(一个盼字,总领全文,开启下文)
第二部分:
(2-7)具体写——绘春---春如诗如画。把景物和感受结合,全面细致地描绘出春景图。(描绘了大地回春,万物复苏,生机勃发,草木花卉竞相争荣的景象)
作者是从那些景物入手进行描绘的?
【请用简短的词语概括】
文中具体描绘了六幅春景图。
春醒图——自然醒——第二自然段
总结春的特点春草图——草报春——第三自然段
抓住春草的情态,质地,色泽,长势写其特点在这一幅诗化的春景中,作者卸掉了一切的思想情感重负,一头扑入了这春的世界中,就像一个孩子投入了母亲的怀抱一样。他想在绿草如茵的草地上打滚、踢球、赛跑、游戏,尽情地体验生命的活泼与自由。他全身心地动用自己的视觉、嗅觉、听觉、想像、幻想,享受大自然的美好与抚爱。在这里,大自然是如此美好,人的生命也变得如此美好。在美的自然中,朱自清深切地体验到了生命的自由、活力和灿烂,展现了他赤子一般的情怀和天真无邪的个性。春花图——花迎春——第四自然段
本段描写层次清晰【从上到下】,动静结合,虚实相生,生动而有韵味。
在作品中,朱自清展现的是一个欣欣向荣、多姿多彩、全方全位的春天。地上是大片大片嫩绿的小草,田野上是一棵一棵盛开的桃树、杏树、梨树,在如火如荼的花团中,飞舞着成群的蜜蜂、蝴蝶;在晴朗、温馨的天空中,吹拂着软和的杨柳风,氤氲着土香、草香、花香的气息,弥漫着各种鸟儿动听的乐曲,还有牧童嘹亮的笛声……作者在这里把大自然写活了、写足了、写透了,把大自然诗化了。。春风图——风唱春——第五自然段
作者抓住了春风流动的特点,从触觉,嗅觉,视觉,听觉等方面把无形,无味,无色的春风写得有声有味,有情有感。春雨图——雨润春——第六自然段
从静景写到动景,从物写到人,由远写到近;从近景写春雨的滋润,又从远景烘托春雨之夜的安宁,再写人的动态,屋的静状,由润物和缀景两方面写春雨的恩泽。迎春图——人迎春——第七自然段
由景及人,颂扬抓紧春天的美好时光努力工作,奋发向上的精神风貌。文章写到这里,其实可以打住了。但朱自清却给了人们一个意想不到的结尾,使春天的意象变得更为完整、瑰丽,使朱自清的人生、人格变得更加耀人眼目。他连用三个比喻讴歌春天,把春天形容为新生的娃娃、美丽的姑娘、健壮的青年。作者是怎样赞美春天的?【春天的特点】
第三部分:
(8-10)总写——赞春---春健壮活泼。赞美春天,点出了春天的特点:新、美、健。(以赞美春天蓬勃的生命力作结)
课文围绕“春”写了什么?
作者对春天作了全面、精细的观察,抓住了春天的特点,准确、生动地描绘出江南春天特有的草、花、风、雨、人。
主题归纳:朱自清先生用孩子般的心灵,借孩子的眼睛对春天作了全面、精细的观察,抓住了春天的特点,准确、生动地描绘出了江南的春天所特有的景象,抒发了对春天的赞美之情,表达了作者热爱生活、积极进取、奋发向上的思想感情。
中心思想:本文通过描绘花草争荣,生机勃勃的春天美景,赞美了春天带给人们的无限希望,激励人们在大好春光里劳作,奋然向前,表达了作者热爱春天,热爱生活的情感。全文赏析
朱自清的散文《春》,意象单纯,主题明朗,语言优美,人们往往把它解读为一篇“春的赞歌”,由不同的角度展现了对春天的喜爱。其实这是一种误读。《春》与朱自清众多的写景抒情散文一样,看似晶莹剔透,一目了然,但它却像一杯醇酒一般,蕴涵了绵长而清洌的韵味与芳香,要真正品尝出它的滋味并非易事。在这篇“贮满诗意”的“春的赞歌”中,事实上饱含了作家特定时期的思想情绪、对人生及至人格的追求。文笔特点
一、语言具有诗化。 由于朱自清是诗歌出身的散文家,他的散文仍满贮诗意,所以他的散文文笔清秀、富有真情、极具感染力。本文读来让人感到平常之词飘逸着优美,平淡语言洋溢着深情,就是本文诗一般的语言所起的作用。也正因为如此,《春》里的春天万物也富有感情,诗情与景物和谐地交融使文章具有了浓郁的诗歌抒调,把读者的心沉醉在美妙的春的世界。 二、语言通俗浅显。 朱自清散文语言并不特别华丽,也不用什么特别绮丽孤拗的词语,而是具有清新朴实、口语化的特点,使文章平易好懂。他用通俗易懂、生动形象的口语写出优美的散文的特点,在《春》中非常明显,如写草“园子里,田野里,瞧去,一大片一大片满是的”;如写花“你不让我,我不让你,都开满了花赶趟儿”,这些短句都是从口语中来,文章自然很浅显易懂。 三、善用修辞。 《春》一文使用了许多精彩生动的比喻、拟人和排比。在描绘景物特点时,运用拟人有利于体现作者的情感,也增强语言的生动性和情感性。《春》中比喻新颖、贴切,不落俗套,富有表现力。而大量使用排比,又使文章句式整齐、节奏明快,便于人们诵读。 四、大量使用叠音词。 《春》中大量使用叠词,既能形象刻画事物特点,又富有朗读节奏感;即使全文行文活泼欢快、充满诗情画意,又能增加朗读时的情韵。 总之,《春》表现了诗情与画意的结合,表现了美丽春景与作者欢愉之情交融,表现了人与自然的和谐,富有魅力的朱自清散文语言起着很大的作用。 春风作者简介?
1923年6月1日出生。浙江温州人。发表的作品大多为短篇小说,一般取材于农民或知识分子的现实生活,讲究构思立意,风格清新隽永,独树一帜。短篇小说《台湾姑娘》因在题材和写法上新颖独到,曾引起读者注意。1962年春,由老舍主持,北京市文联举行了三次“林斤澜创作座谈会”,专题讨论他作品的风格特色。近年写了一系列以浙江农村为背景的短篇小说,1987年结集为《矮凳桥风情》出版,一时为人传诵。这些作品语言凝练、含蓄,兼溶温州方言于其中。作者以浓缩的结构、突兀跌宕的情节,白描出一系列人物形象。林斤澜现为中国作家协会会员,北京市文联专业作家。 作品有《春雷》(小说集,1958)、《飞筐》(小说散文合集,1959)、《山里红》(小说集,1962)、《林斤澜小说选》(小说集、1980)、《石火》(小说集,1982)、《小说说小)(理论集,1985)、《满城飞花》(小说集,1987)以及一些报告文学等。 本文的内容介绍: 课文主要描写北方春风景象,写出了春风强劲的力量、粗犷的性格,表达了作者对春风的喜爱之情。 作者在北方的农村生活过,工作过,对北方的气候十分了解,所以写的景色很逼真,同时,又以南方的春风做比较,更突显了北方春风的特点。课文结构课文的结构:第一部分 (1-4):抱怨北国之春
【将江南的春天与北京的春天进行对比,诉北京春天之过】第一,二段:北京春天的短暂和风沙大的特点第三,四段:写江南的春风温和,轻柔的特点在南方与北方的春天相对比之下,(南国之春更显美丽)为什么作者还要歌颂赞美,对北国之春无比喜爱呢?课文的结构:第二部分 (5-9):描绘北国的春天
【写北国春风威力大,粗犷,雄健的特点,以及北国山民对春风的情感】第五段:提出一个设问(引起读者思考也起到过渡的作用)第六段:北方春风横空出世,北国坚冰固守第七段:北方春风给北方带来巨大的变化第八段:北方春风唤醒了生命,号令人们开始劳作第九段:通过山民来赞美北国春风的豪 迈,粗犷之美请大家大声朗读5-9段 作者为什么能把给人带来诸多不便,遮天蔽日,飞沙走石的春风写得如此之美?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作者认为,北方的春天,尤其是北方的春风虽然“粗暴”却别有一番诗意的美,有毫不逊色于江南春景的另一种美好。抒发了对北国春风无比的深情,歌颂了北国之春的别具一格的“好不痛快人也” ,宛如北方的汉子粗犷、豪放、雄健、粗犷之美。在南方与北方的春天相对比之下,(南国之春更显美丽)为什么作者还要歌颂赞美,对北国之春无比喜爱呢?一夜之间,春风来了,忽然从塞外的苍苍的草原,莽莽沙漠,滚滚而来。从关外扑过山头,漫过山梁,插山沟,灌山口,呜呜吹号,哄哄呼啸,飞沙走石,扑在窗户上,撒拉撒拉,扑在人的脸上,如无数的针扎。本段中有三个“扑”字:第一个:用得很形象,把风的气势、阵势写活了,春风势不可当。后两个字,一个扑在窗户上,一个扑在人的脸上。同样写出春风的威力;前一个具有视觉效果,后两个具有视觉、听觉、触觉效果。一夜之间,春风来了,忽然从塞外的苍苍的草原,莽莽沙漠,滚滚而来。从关外扑过山头,漫过山梁,插山沟,灌山口,呜呜吹号,哄哄呼啸,飞沙走石,扑在窗户上,撒拉撒拉,扑在人的脸上,如无数的针扎。“漫”非常形象地写出春风刮过山梁的情景,犹如潮水一般。“插” 风进入山谷,呈现长长的阵势,同时还表现出风力大,异常迅猛。“灌” 动作感很强,也与“山口”搭配。“吹号” 用吹号写春风,着眼于听觉,非常有气势。“呼啸” 也是着眼于听觉,写出了春风的气势。 把“呜呜吹号,哄哄呼啸”改为“哄哄吹号,呜呜呼啸”好吗?为什么? 不好。“呜呜”在这里用以形容低沉的拖长声音的风声,与“吹号”(拖长声音大声叫)搭配较为恰当。“哄哄”指发出巨大的响亮的声音,与“呼啸”(发出高而长的声音)搭配也比较恰当。 课文的结构:第三部分 (10-11)赞美北国的春风
【再次把江南之春与北国之春做对比,抒发对北国之春的怀念与赞美之情】第十,十一段:对北国之春的怀念与赞美之情南方春风的特点:轻柔、温暖、湿润带来的景象:秀丽、繁荣北方春风的特点:刚硬、粗犷、壮阔、猛烈带来的景色:飞沙走石、惊天动地北国的春天特点:时间短、风沙大写法:北国春风带给人们的恶感——起风、
刮土、 让人睁不开眼睛
(令人厌恶、令人生畏,令人可恨) “我”相对怀念江南的春风,引用诗句“暮春三月,江南…… (怀念)抑扬 探究学习1、课文如何运用对比欲扬先抑的写法?2、如何理解江南的春天“有死耗味”? 把北方的春风与南方的春风的性格进行对比,突出了北方春风的特点:迅猛、粗犷、力大无穷。 想要赞扬北方的春风,却先写北方春风的不好:起风刮土。而后突然一转,写了北方春风横扫大地的壮阔景色。这话是说霉味很重,叫人恶心。这是从北方人的角度看待南方的春天。其实是为了衬托北方的春天。谢谢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