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统编2024版七上历史期中临考押题卷02
考试时间:60分钟;满分100分
注意事项:
答题前填好自己的姓名、班级、考号等信息
请将答案正确填写在答题卡上
一、选择题(50分,每题2分)
1.某校假期举办“知史求识”竞赛活动,主持人给出这样一组关键的语句:他们的模样和现代人相同,属于晚期智人。靠采集、狩猎为生。下列古人类符合上述语句特征的是( )
A.元谋人 B.北京人 C.山顶洞人 D.蓝田人
2.周口店北京人遗址考古发现:约10万件打制石器、成批的骨器、大量的动物化石,还有大量灰烬层等,灰烬层中有很多石头、骨头和植物种子等。上述史料说明北京人遗址( )
A.地处长江流域 B.内涵非常丰富 C.见证农业起源 D.发现时间最早
3.研究表明,野生动物被饲养后,体态和骨骼会发生明显的变化。分析下图信息可知( )
A.我国是世界上最早饲养家畜的国家
B.河姆渡人已经学会饲养家畜
C.我国是世界上最早制作陶器的国家
D.河姆渡人的食物以猪肉为主
4.考古发掘的历史文物是我们了解历史并对其形成合理解释的重要证据。下列出土文物有助于我们了解( )
A.早期人类生产工具的进步 B.远古先民的精神文化生活
C.农耕居民居住条件的改善 D.远古传说蕴含的历史信息
5.《史记》记载:“轩辕乃修德振兵……以与炎帝战于阪泉之野。三战,然后得其志。蚩尤作乱,不用帝命。于是黄帝乃徵(征)师诸侯,与蚩尤战于涿鹿之野,遂禽(擒)杀蚩尤。”上述记载提供的历史信息是( )
A.族群矛盾得以彻底解决 B.蚩尤因骄傲轻敌而战败
C.礼乐制度遭到严重破坏 D.部落之间存在攻伐现象
6.良渚古城内外的贵族墓地里,随葬有数十件至上百件数量不等、制作精美的玉器,包括祭祀用的玉琮和象征军事指挥权的玉钺。这些考古发现可证实良渚地区( )
A.不断发生战争 B.对外交流频繁 C.形成统一信仰 D.出现早期国家
7.导游给外国朋友介绍夏、商、周历史,他将夏桀、商纣王和周厉王三人归为一类,其标准应该是( )
A.他们都建立了一个新的王朝 B.他们都重用人才,改革内政
C.他们都以残暴统治著称 D.他们都轻徭薄赋,爱民如子
8.西周通过新封诸侯国不断地将周公等人确立的道德准则和政治方针传向四面八方,促进华夏各族的文化认同和中华礼教文明的形成。该材料主要反映的分封制相关信息是( )
A.分封制诸侯的义务 B.实行分封制的原因
C.分封制的主要对象 D.分封制带来的影响
9.春秋初期,只有姬姓的鲁、蔡、卫、晋、郑、燕等诸侯国被称为“诸夏”。到战国时期,曾被看作“蛮”“夷”的秦、楚、越等地处边远或外姓的诸侯国也被称为“诸夏”。这表明( )
A.华夏认同观念得到发展 B.变法推动分封制的瓦解
C.各诸侯国间的矛盾消除 D.县制推行加快祖国统一
10.春秋史书《国语》中有“宗庙之牺,为吠田之勤”(原来在宗庙中用于祭祀的牲口,现在已经成为田里工作的主要力量)和“恶金(铁)以铸锄、夷、斤(斧)、厮,试诸壤土”(制造铁农具来耕田)的记载。这可以用来印证春秋时期( )
A.铁器牛耕出现 B.手工业的发达 C.耕地面积扩大 D.商品经济繁荣
11.示意图反映出春秋战国时期争霸和兼并战争带来的最重要的影响是( )
A.给民众带来深重灾难 B.客观上促进我国走向统一
C.促进各诸侯国经济的发展 D.说明分封制已遭到破坏
12.都江堰建成之初,灌溉面积五六十万亩。后来逐渐伸展到13个县,支流和渠道有500多条,灌溉面积300多万亩。据此可知,都江堰的修建( )
A.打破了各地封闭状态 B.改变了自然地理环境
C.促进了农业生产发展 D.完善了蜀地水运条件
13.下图内容所反映的观点是( )
A.孔子 B.老子 C.孟子 D.墨子
14.一位同学在单元复习后整理了下面的笔记。他复习的内容所属历史时期是( )
政治方面 王室衰微,诸侯争霸
经济方面 铁农具和牛耕的使用
文化方面 学术思想活跃
A.史前原始时期 B.夏商西周时期
C.春秋战国时期 D.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
15.《离骚》记载:“长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怨灵修之浩荡兮,终不察夫民心”这些诗句表达了作者屈原( )
A.怀才不遇的哀怨 B.对生活穷困的不满
C.爱国忧民的情怀 D.国破家亡的悲愤
16.考古发现,在四川广汉三星堆遗址、红山文化牛河梁遗址、龙山文化山西陶寺古城遗址挖掘出大量极具地方特色文物的同时,均有大量精美玉器出土。这些考古发现可以说明中华文明的特征是( )
A.独特性 B.多元一体 C.包容性 D.地域性
17.历史学家汤因比指出,秦王嬴政采用了“始皇帝”的称号,是因为中国历史上从未出现过一个拥有整个中国文明覆盖范围的……帝国。据此可知,他认为嬴政最大的功绩在于( )
A.制定了严苛法律 B.废除了分封制 C.开创了统一格局 D.推行了郡县制
18.某纪录片全面展现了长城的雄姿和周边优美的环境。长城是中华民族的象征,秦长城的起止点是( )
A.西起嘉峪关,东至东海 B.西起阳关,东到山海关
C.西起陇西,东到东海 D.西起临洮,东到辽东
19.他们“奋臂为天下倡始”的首义精神,“削木为兵,揭竿为旗”的斗争气魄( )
A.商汤、周武王 B.刘邦、项羽 C.陈胜、吴广 D.卫青、霍去病
20.楚、汉两方曾在荥阳展开长达四年的争夺战,后双方相约以鸿沟为界,中分天下,“竭沟而西者为汉,鸿沟而东者为楚”。“楚、汉两方”指的是( )
A.刘邦和项羽 B.刘邦和吴广 C.项羽和陈胜 D.陈胜和吴广
21.下表列举了我国古代不同时期部分治国理政的措施。这些措施的出发点都是( )
时期 措施
西周 封建亲戚,以蕃屏周
秦朝 废分封,置郡县
西汉 颁布“推恩令”
A.巩固统治 B.加强皇权 C.分封诸侯 D.休养生息
22.与下列钱币的铸造和推广有关的人物是( )
A.秦孝公、汉文帝 B.秦穆公、汉武帝
C.秦始皇、汉高祖 D.秦始皇、汉武帝
23.“凡不在六艺之科,孔子之术者,皆绝其道,勿使并进。”向汉武帝提出这一建议的是( )
A.管仲 B.主父偃 C.董仲舒 D.李斯
24.杜维运在《史学方法论》中说:“所谓原始史料,为目击者的陈述、文献以及事实自身的遗存,数者皆与事件同时”。按照该标准,下列各项中属于研究汉代的原始史料的是( )
A.电视剧《汉武大帝》 B.汉代墓中出土的钱币
C.《资治通鉴》的记载 D.汉代耧车模型
25.西汉开国,功臣多出于亡命无赖。至东汉中兴则诸将皆有儒者气象。此变化反映了( )
A.统一多民族国家建立 B.东汉时期政治开明
C.儒家思想地位的提升 D.东汉实行重文轻武
二、综合题
26.阅读材料,回答问题。(13分)
材料一
图A 中国境内旧石器时代重要人类遗址分布图
(1)旧石器时代指的是主要使用 石器的时代,我国是世界上发现古人类 和旧石器时代遗址最多的国家之一。图A中 处是我国境内目前已知最早的古人类遗址之一,距今约170万年;迄今所知世界上内涵最丰富、材料最齐全的直立人遗址之一位于 处。(填写图中序号即可)(4分)
材料二 距今约1万年,我国南北方都出现了人工栽培的农作物。目前已知世界上最早的栽培水稻、粟和黍均发现于我国。水稻、粟和黍的人工栽培,是我们的祖先为人类文明作出的重要贡献。
——摘编自《义务教育教科书 中国历史》(七年级上册)
(2)依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分别列举我国早期种植水稻与粟的人类遗址,(2分)归纳这一时期我国的南北差异。(4分)
(3)一般认为,文明是具有进步价值取向的人类求生存、求发展的创造活动过程和成果,包括物质文明、精神文明、制度文明等。综上所述并结合所学,列举人类进入文明社会的重要标志。(3分)
27.社会大变革是春秋战国时期的时代特征。阅读下列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12分)
材料一 下面是张华同学笔记摘录
材料二 相传西周时期有1800诸侯国,到春秋时期兼并为100多个。到战国时期,强大的诸侯各自为政,扩充军队,相互之间展开战争,且战争规模很大,参战兵力多,交战区域广,持续时间长,只有7个大国十几个小国……七国疆域内的各少数民族与华夏族趋向于大杂居、小聚居的状态,交往十分密切,大多逐渐与华夏族融合起来。
——白至德《白寿彝史学二十讲上古时代》
材料三 修建都江堰目的明明是军事需要,至于农业灌溉,那是“有余”才能进行。自从有了都江堰,秦国就在蜀郡获得了继关中平原后的又一个大粮仓。在秦始皇完成统一大业之后,想到李冰的功绩,于是决定为李冰立祠祭祀。
——李彬彬《李冰对中国统一事业的贡献》
(1)根据材料一,简述铁制农具和牛耕的使用对社会进步产生的作用。(4分)
(2)根据材料二,概括战国时期战争的特点,并指出材料中所反映出的发展趋势。(4 分)
(3)材料三中作者认为修建都江堰的目的是什么 结合史实说明秦始皇“为李冰立祠祭祀”的原因。(4分)
28.青铜器和甲骨文代表了早期中华文明的辉煌成就。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12分)
材料一 文字不可能创制于原始社会,只有当国家出现,体力劳动和脑力劳动相分离,才有可能出现对文字的需求,也才能推动文字的创制。换言之,文字的出现是人类进入阶级社会以后为适应社会发展需要而创造的。汉字可能创制于商朝或更早些,但不会早至六七千年前的原始时代。
——裘士京《原始刻刻符号性质与文字起源刍议》
材料二 甲骨文属于语言的范畴,我们说它是表情达意的符号系统较好理解。它是我国目前已知最早的成体系的文字形式,它上承原始刻绘符号,下启青铜铭文,是汉字发展的关键形态。毋庸置疑,现代汉字即由甲骨文演变而来。
——李一《甲骨文与青铜纹样再利用的教学探索》
材料三 何尊(如图)
材料四 从黄河流域到长江流域,从东北到广东,从西藏到东海渔岛,都发现有青铜器。而由于各地文化的差异,它们表现出独特的艺术风格。古代青铜器有酒器、食器、水器、乐器、兵器、农具与工具、车马器、各种生活用具、货币、玺印等。仅酒器就有爵、角、觯(zhì)、斝(jiǎ)、尊、查、方彝、觥(gōng)、罍(léi)、盉(hé)等20多个器种。而每一器种在每个时代都呈现不同的风采,同一时代同一器种的式样也多彩多姿。而不同地区的青铜器也有差异,犹如百花齐放,五彩缤纷。从汉朝出土青铜器至今,仅仅有铭文的青铜器就在一万件以上。反过来推算,加上没有铭文的青铜器,其数量之多就可想而知了。青铜礼器是奴隶主贵族制度在青铜器上的“物化”,它用以表明奴隶制等级制度,以器的多寡与不同的组合形式来显示不同的地位身份。西周时期形成“列鼎”制度,天子九鼎八簋(guǐ),诸侯七鼎六簋,卿大夫五鼎四篁,士三鼎二簋,都有一定的规矩。
——摘编自胡永贺、崔锋《中国古代青铜器的特点》
(1)根据材料一,文字是在什么情况下产生的?(2分)
(2)根据材料二,我国早期汉字经历了几个阶段?甲骨文的发现有何历史意义?(4分)
(3)谈谈材料三中何尊的历史价值?(2分)
(4)根据材料四,归纳我国古代青铜器的特点。(4分)
29.我国历史悠久、疆域辽阔,对于如何管理国家、如何解决中央与地方的关系,是历代帝王都很重视的一个问题。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13分)
材料一
材料二
材料三 中国古代各地联系不像现代这么方便,不同地方,文字差异很大……如果文字不统一,文化的联系就非常的不方便,下的圣旨到偏僻的地方也看不懂,所以统一文字便成了当务之急。
材料四“一法度衡石丈尺。车同轨。”
——《史记·秦始皇本纪》
(1)材料一反映的是哪一朝代的政治制度。其中负责辅佐皇帝掌管行政的大臣是什么?(2分)
(2)根据材料二,指出秦朝在地方上推行什么制度?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这一制度的实行产生的历史意义。(3分)
(3)根据材料三,指出秦初“书同文”前的社会状况。结合所学知识,指出秦朝“书同文”使用的文字。(3分)
(4)材料四反映了秦始皇采取的什么措施?综合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归纳秦朝对中国历史发展做出的贡献。(5分)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统编2024版七上历史期中临考押题卷02
考试时间:60分钟;满分100分
注意事项:
答题前填好自己的姓名、班级、考号等信息
请将答案正确填写在答题卡上
一、选择题(50分,每题2分)
1.某校假期举办“知史求识”竞赛活动,主持人给出这样一组关键的语句:他们的模样和现代人相同,属于晚期智人。靠采集、狩猎为生。下列古人类符合上述语句特征的是( )
A.元谋人 B.北京人 C.山顶洞人 D.蓝田人
【答案】C
【解析】根据题干“他们的模样和现代人相同,属于晚期智人。靠采集、狩猎为生”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山顶洞人是古人类文明的代表,生活在距今约3万年前,模样和现代人基本相同,会打制石器,掌握了磨光和钻孔技术,会人工取火,靠采集、狩猎为生,还会捕鱼,用骨针缝制衣服,懂得爱美,C项正确;元谋人生活于170万年前,猿类特征比较明显,排除A项;北京人已经具备了人类的基本特征,但仍保留着一些猿类的特点,不符合题意,排除B项;蓝田人的头骨具有显著的原始特征,其中最引人注目的便是那硕大粗壮的眉骨,它如同一道坚固的横梁,在眼眶上方形成一条直的横脊,两侧端明显向外侧延伸,给人一种威严的感觉,不符合题意,排除D项。故选C项。
2.周口店北京人遗址考古发现:约10万件打制石器、成批的骨器、大量的动物化石,还有大量灰烬层等,灰烬层中有很多石头、骨头和植物种子等。上述史料说明北京人遗址( )
A.地处长江流域 B.内涵非常丰富 C.见证农业起源 D.发现时间最早
【答案】B
【解析】根据“约10万件打制石器、成批的骨器、大量的动物化石,还有大量灰烬层等,灰烬层中有很多石头、骨头和植物种子等”等信息可知,材料中的遗址中出土了石器、骨器及动植物的化石种子,种类非常丰富,这说明北京人遗址内涵非常丰富,B项正确;北京人遗址位于北京周口附近,不在长江流域,A项错误;材料只发现了植物种子,不能看出农业已经产生了,C项排除;元谋人生活在距今约170万年前,是被认为目前已知的中国 最早的人类遗址,D项排除。故选B项。
3.研究表明,野生动物被饲养后,体态和骨骼会发生明显的变化。分析下图信息可知( )
A.我国是世界上最早饲养家畜的国家
B.河姆渡人已经学会饲养家畜
C.我国是世界上最早制作陶器的国家
D.河姆渡人的食物以猪肉为主
【答案】B
【解析】据题干“野生动物被饲养后,体态和骨骼会发生明显的变化”“浙江河姆渡遗址出土的陶猪(身子已占全体之半)可知,河姆渡人已经学会饲养家畜,B项正确;题干仅展示河姆渡遗址出土的陶猪情况,不能得出我国是世界上最早饲养家畜的国家这一结论,排除A项;题干研究的对象动物饲养情况的变化,与陶器无关,排除C项;河姆渡人的稻作农业已经具有相当的规模。家畜饲养以猪、狗为主,人们还狩猎野猪、鹿等,可见河姆渡人的食物多种多样,排除D项。故选B项。
4.考古发掘的历史文物是我们了解历史并对其形成合理解释的重要证据。下列出土文物有助于我们了解( )
A.早期人类生产工具的进步 B.远古先民的精神文化生活
C.农耕居民居住条件的改善 D.远古传说蕴含的历史信息
【答案】B
【解析】根据题干文物“骨笛、陶埙、陶鼓”和所学知识可知,河南贾湖遗址出土的骨笛、陕西半坡遗址出土的陶埙、甘肃永登乐山坪遗址出土的陶鼓都属于乐器,反映了远古先民的精神文化生活,B项正确;题干的文物都属于乐器,没有涉及生产工具的进步,如磨制石器、骨耜等,排除A项;题干的文物都属于乐器,没有涉及建造房屋等居住条件,排除C项;题干文物是通过考古发掘发现的,并非传说,排除D项。故选B项。
5.《史记》记载:“轩辕乃修德振兵……以与炎帝战于阪泉之野。三战,然后得其志。蚩尤作乱,不用帝命。于是黄帝乃徵(征)师诸侯,与蚩尤战于涿鹿之野,遂禽(擒)杀蚩尤。”上述记载提供的历史信息是( )
A.族群矛盾得以彻底解决 B.蚩尤因骄傲轻敌而战败
C.礼乐制度遭到严重破坏 D.部落之间存在攻伐现象
【答案】D
【解析】据材料“轩辕乃修德振兵……以与炎帝战于阪泉之野”“与蚩尤战于涿鹿之野,遂禽(擒)杀蚩尤”可知,材料反映了黄帝与炎帝、黄帝与蚩尤之间的战争,这说明当时部落之间存在互相攻伐的现象,D项正确;族群矛盾得以彻底解决说法错误,矛盾仍然存在,排除A项;蚩尤因骄傲轻敌而战败,不符合题意,没体现骄傲轻敌,排除B项;礼乐制度遭到严重破坏说法错误,西周建立礼乐制度,时间不符,排除C项。故选D项。
6.良渚古城内外的贵族墓地里,随葬有数十件至上百件数量不等、制作精美的玉器,包括祭祀用的玉琮和象征军事指挥权的玉钺。这些考古发现可证实良渚地区( )
A.不断发生战争 B.对外交流频繁 C.形成统一信仰 D.出现早期国家
【答案】D
【解析】据材料可知,良渚古城内外的贵族墓地里,随葬有数十件至上百件数量不等、制作精美的玉器,包括祭祀用的玉琮和象征军事指挥权的玉钺。说明良渚古城阶级分化明显,这些考古发现可证实良渚地区出现早期国家,D项正确;材料只是强调墓葬随葬品中有“象征军事指挥权的玉钺”,这不能体现战争的不断发生,排除A项;材料中“良渚古城内外的贵族墓地里,随葬有数十件至上百件数量不等、制作精美的玉器”,只能体现良渚古城贫富分化,但没有体现对外交流的内容,排除B项;材料中“良渚古城内外的贵族墓地里,随葬有数十件至上百件数量不等、制作精美的玉器”,没有涉及信仰的内容,排除C项。故选D项。
7.导游给外国朋友介绍夏、商、周历史,他将夏桀、商纣王和周厉王三人归为一类,其标准应该是( )
A.他们都建立了一个新的王朝 B.他们都重用人才,改革内政
C.他们都以残暴统治著称 D.他们都轻徭薄赋,爱民如子
【答案】C
【解析】根据题干“他将夏桀、商纣王和周厉王三人归为一类”和所学知识可知,夏桀、商纣王和周厉王都实施了残暴的统治,C项正确;三者都属于一个王朝的末期统治者,排除A项;他们都实施了残暴的统治,并未重用人才,改革内政,排除B项;他们都因残暴的统治著称,与轻徭薄赋,爱民如子无关,排除D项。故选C项。
8.西周通过新封诸侯国不断地将周公等人确立的道德准则和政治方针传向四面八方,促进华夏各族的文化认同和中华礼教文明的形成。该材料主要反映的分封制相关信息是( )
A.分封制诸侯的义务 B.实行分封制的原因
C.分封制的主要对象 D.分封制带来的影响
【答案】D
【解析】根据材料“西周通过新封诸侯国不断地将周公等人确立的道德准则和政治方针传向四面八方,促进华夏各族的文化认同和中华礼教文明的形成”可知,材料反映是西周分封制度促进了华夏各族文化认同和形成中华礼教文明,体现西周分封制的影响,D项正确;材料强调的是分封制促进华夏族文化认同,与分封制诸侯的义务无关,排除A项;分封制是周王朝为巩固统治,实行分封制,与题干描述不符,排除B项;材料体现的是西周的分封制影响, 与分封制的主要对象无关,排除C项。故选D项。
9.春秋初期,只有姬姓的鲁、蔡、卫、晋、郑、燕等诸侯国被称为“诸夏”。到战国时期,曾被看作“蛮”“夷”的秦、楚、越等地处边远或外姓的诸侯国也被称为“诸夏”。这表明( )
A.华夏认同观念得到发展 B.变法推动分封制的瓦解
C.各诸侯国间的矛盾消除 D.县制推行加快祖国统一
【答案】A
【解析】根据题干信息“春秋初期,只有姬姓的鲁、蔡、卫、晋、郑、燕等诸侯国被称为‘诸夏’。到战国时期,曾被看作‘蛮’‘夷’的秦、楚、越等地处边远或外姓的诸侯国也被称为‘诸夏’”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从春秋初期到战国时期,“诸夏”的概念从仅限于姬姓诸侯国扩展到包括非姬姓和边远地区的诸侯国,表明了一个共同的文化认同或民族认同的扩大,即更多的诸侯国被纳入到“诸夏”的范畴中,这反映了民族认同观念得到发展,A项正确;题干强调的是华夏民族认同观念,并未提及变法运动,因此无法得出变法推动分封制的瓦解,排除B项;“矛盾消除”说法绝对化,且与史实不符,排除C项;县制推行起源于春秋战国时期,与题干中“鲁、蔡、卫、晋、郑、燕等诸侯国”不符,排除D项。故选A项。
10.春秋史书《国语》中有“宗庙之牺,为吠田之勤”(原来在宗庙中用于祭祀的牲口,现在已经成为田里工作的主要力量)和“恶金(铁)以铸锄、夷、斤(斧)、厮,试诸壤土”(制造铁农具来耕田)的记载。这可以用来印证春秋时期( )
A.铁器牛耕出现 B.手工业的发达 C.耕地面积扩大 D.商品经济繁荣
【答案】A
【解析】依据题干文献“春秋史书《国语》”“原来在宗庙中用于祭祀的牲口,现在已经成为田里工作的主要力量”“制造铁农具来耕田”,结合所学可知,春秋时期,社会经济有很大的发展,尤其是春秋后期,铁制农具和牛耕出现,促进了农业上的深耕细作,并为开发山林、扩大耕地创造了条件,大大提高了农业生产力水平,A项正确;题干中牲口和铁农具用于耕地,促进农业发展,与商业和手工业无关,排除BD项;题干材料反映了春秋时期农业方面使用牛耕和铁农具,耕地面积扩大不是题干材料反映的主旨,排除C项。故选A项。
11.示意图反映出春秋战国时期争霸和兼并战争带来的最重要的影响是( )
A.给民众带来深重灾难 B.客观上促进我国走向统一
C.促进各诸侯国经济的发展 D.说明分封制已遭到破坏
【答案】B
【解析】据示意图可知,经过春秋战国时期争霸和兼并战争诸侯国数量在不断减少,这样直观反映出由分裂到统一的趋势逐渐增强,B项正确;仅从示意图无法直接体现战争给民众带来的灾难,排除A项;示意图没有揭示战争和经济的关系,且战争给经济带来严重破坏,而不是促进经济发展,排除C项;示意图一定程度上能反映分封制遭到破坏,但这不是战争带来的最重要的影响,排除D项。故选B项。
12.都江堰建成之初,灌溉面积五六十万亩。后来逐渐伸展到13个县,支流和渠道有500多条,灌溉面积300多万亩。据此可知,都江堰的修建( )
A.打破了各地封闭状态 B.改变了自然地理环境
C.促进了农业生产发展 D.完善了蜀地水运条件
【答案】C
【解析】根据题干材料“都江堰建成之初,灌溉面积五六十万亩。后来逐渐伸展到13个县,支流和渠道有500多条,灌溉面积300多万亩”结合所学知识可知,都江堰是闻名世界的防洪灌溉工程,它消除了岷江水患、灌溉了大片农田,使成都平原获得了“天府之国”的美称,材料说明都江堰的修建促进了农业生产发展,C项正确;题干反映的是都江堰的作用,为农业丰收提供有利条件,排除A项;都江堰的修建极大地促进了区域间的经济交流和联系,打破了各地的封闭状态 ,但题干强调的是对农业发展的作用,排除A项;都江堰利用岷江的自然条件,采用无坝引水的方式,实现了自流灌溉,都江堰的修建是借助了地理优势,并没有改变自然地理环境,排除B项;都江堰不仅解决了蜀地的防洪和灌溉问题,还改善了蜀地的水运条件,但材料没有涉及蜀地水运,排除D项。故选C项。
13.下图内容所反映的观点是( )
A.孔子 B.老子 C.孟子 D.墨子
【答案】B
【解析】根据题干信息“道”“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无为而治”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老子思想的核心是“道”,认为一切事物都有对立面,对立的双方能够相互转化,具有朴素的辩证法思想,老子在政治上主张“无为而治”,B项正确;孔子的思想核心是“仁”,政治上反对苛政,提出“为政以德”,实行德政,排除A项;孟子主张实行“仁政”,提出“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的思想,排除C项;墨子主张“兼爱”“非攻”,批判贵族的奢侈生活,提倡节俭,排除D项。故选B项。
14.一位同学在单元复习后整理了下面的笔记。他复习的内容所属历史时期是( )
政治方面 王室衰微,诸侯争霸
经济方面 铁农具和牛耕的使用
文化方面 学术思想活跃
A.史前原始时期 B.夏商西周时期
C.春秋战国时期 D.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
【答案】C
【解析】根据所学可知,春秋战国时期,由于铁农具和牛耕的使用,生产力得到较快发展,一些诸侯国实力增强,随着周平王迁都,周王室势力大减,导致王室衰微,无力控制诸侯,诸侯势力崛起,纷纷起来争霸,春秋战国成为大动荡时期,同时也是学术思想活跃时期,C项正确;史前原始时期国家还未出现国家,排除A项;夏商西周时期是奴隶制国家的产生和发展时期,排除B项;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是政权分立与民族交融的时期,排除D项。故选C项。
15.《离骚》记载:“长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怨灵修之浩荡兮,终不察夫民心”这些诗句表达了作者屈原( )
A.怀才不遇的哀怨 B.对生活穷困的不满
C.爱国忧民的情怀 D.国破家亡的悲愤
【答案】C
【解析】根据材料“长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怨灵修之浩荡兮,终不察夫民心”和所学知识可知,诗句表达了作者屈原爱国忧民的情怀,C项正确;材料强调的是屈原爱国忧民的情怀,未体现怀才不遇的哀怨无关,排除A项;材料强调的是屈原爱国忧民的情怀,不是对生活穷困的不满、国破家亡的悲愤,排除BD项。故选C项。
16.考古发现,在四川广汉三星堆遗址、红山文化牛河梁遗址、龙山文化山西陶寺古城遗址挖掘出大量极具地方特色文物的同时,均有大量精美玉器出土。这些考古发现可以说明中华文明的特征是( )
A.独特性 B.多元一体 C.包容性 D.地域性
【答案】B
【解析】据题干“在四川广汉三星堆透址、红山文化牛河梁遗址、龙山文化山西陶寺古城遗址挖掘出大量极具地方特色文物的同时,均有大量精美玉器出土”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些考古发现表明不同地区的文化之间存在着交流和融合,有共同的元素,同时也展现了各自的独特风格,因此,见证了中华文明多元一体格局,B项正确;“挖掘出大量极具地方特色文物”体现了独特性,“均有大量精美玉器出土”体现了相似性,反映的是多元一体的特征,因此A项只是部分信息,不能全面反映材料信息,排除A项;C项不能体现“极具地方特色文物”,排除C项;地域性体现了地方特色,但无法体现“均有大量精美玉器出土”的相似性,排除D项。故选B项。
17.历史学家汤因比指出,秦王嬴政采用了“始皇帝”的称号,是因为中国历史上从未出现过一个拥有整个中国文明覆盖范围的……帝国。据此可知,他认为嬴政最大的功绩在于( )
A.制定了严苛法律 B.废除了分封制 C.开创了统一格局 D.推行了郡县制
【答案】C
【解析】根据材料“秦王嬴政采用了“始皇帝”的称号,是因为中国历史上从未出现过一个拥有整个中国文明覆盖范围的中央集权型帝国”可以看出,材料强调的是秦始皇完成统一,开创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推动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的形成,C项正确;制定了严苛法律、废除了分封制、推行了郡县制都属于秦王蠃政的功绩,但材料主要体现在秦朝的疆域、实现了全国统一,不符合题意,排除ABD项。故选C项。
18.某纪录片全面展现了长城的雄姿和周边优美的环境。长城是中华民族的象征,秦长城的起止点是( )
A.西起嘉峪关,东至东海 B.西起阳关,东到山海关
C.西起陇西,东到东海 D.西起临洮,东到辽东
【答案】D
【解析】依据所学可知,公元前221年,秦统一六国后,为了防御匈奴,秦始皇三十三年遣大将蒙恬北逐匈奴,修筑了西起甘肃临洮、东至辽东筑长城万余里,以防匈奴南进,史称秦长城,D项正确;ABC三项的地点不是秦长城的起止点,不符合题意,排除ABC项。故选D项。
19.他们“奋臂为天下倡始”的首义精神,“削木为兵,揭竿为旗”的斗争气魄( )
A.商汤、周武王 B.刘邦、项羽 C.陈胜、吴广 D.卫青、霍去病
【答案】C
【解析】根据题干“‘奋臂为天下倡始’的首义精神”及结合所学可知,秦朝末年、吴广喊出“王侯将相宁有种乎”的豪言壮志,揭竿为旗”,他们反抗封建统治的首倡精神鼓舞后世人民反抗残暴统治、吴广。C项正确;商汤是商朝的建立者,周武王是西周的建立者,而题干是农民起义反抗封建统治的斗争,排除A项;刘邦、项羽是继陈胜、吴广之后,并不是“首义”,排除B项;卫青、霍去病是汉武帝时期抗击匈奴的名将,排除D项。故选C项。
20.楚、汉两方曾在荥阳展开长达四年的争夺战,后双方相约以鸿沟为界,中分天下,“竭沟而西者为汉,鸿沟而东者为楚”。“楚、汉两方”指的是( )
A.刘邦和项羽 B.刘邦和吴广 C.项羽和陈胜 D.陈胜和吴广
【答案】A
【解析】据材料“楚、汉两方曾在荥阳晨开长达四年的争夺战,后双方相约以鸿沟为界,中分天下,‘竭沟而西者为汉,鸿沟而东者为楚’”可知,材料反映的是刘邦和项羽之间为争夺最高统治权而进行的长达四年的楚汉战争,最终刘邦获胜,建立西汉,A项正确;吴广是秦末农民起义的首领,与材料无关,排除B项;陈胜、吴广起义揭开了秦末农民起义的序幕,与材料无关,排除C项;陈胜、吴广起义揭开了秦末农民起义的序幕,与材料无关,排除D项。故选A项。
21.下表列举了我国古代不同时期部分治国理政的措施。这些措施的出发点都是( )
时期 措施
西周 封建亲戚,以蕃屏周
秦朝 废分封,置郡县
西汉 颁布“推恩令”
A.巩固统治 B.加强皇权 C.分封诸侯 D.休养生息
【答案】A
【解析】西周实行分封制目的是巩固周王朝对地方的控制,扩大统治范围,秦朝为了巩固对地方的统治推行郡县制,西汉颁布“推恩令”,旨在削弱王国势力,加强中央集权,这些措施的出发点都是巩固统治,A项正确;秦朝秦始皇建立皇帝制度,排除B项;秦朝废除分封制,全面推行郡县制,排除C项;西汉初期实行休养生息政策,且材料信息与休养生息无关,排除D项。故选A项。
22.与下列钱币的铸造和推广有关的人物是( )
A.秦孝公、汉文帝 B.秦穆公、汉武帝
C.秦始皇、汉高祖 D.秦始皇、汉武帝
【答案】D
【解析】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图中圆形方孔钱是秦国的统一货币,五铢钱是汉武帝时期统一铸造的钱币。秦朝建立后,秦始皇下令废除六国的货币,以秦国的圆形方孔半两钱作为标准货币,在全国流通。汉武帝把铸币权收归中央,统一铸造五铢钱,D项正确;秦孝公是秦国的一位国君,与圆形方孔钱的铸造无直接关联,汉文帝是西汉的皇帝,但与五铢钱的铸造和推广无关,排除A项;秦穆公是春秋时期秦国的国君,与圆形方孔钱的铸造无关,汉武帝与五铢钱的铸造有关,但秦穆公不符合条件,排除B项;秦始皇是秦朝的开国皇帝,与圆形方孔钱的铸造和推广直接相关,但汉高祖刘邦虽然建立了西汉,却与五铢钱的铸造无关,排除C项。故选D项。
23.“凡不在六艺之科,孔子之术者,皆绝其道,勿使并进。”向汉武帝提出这一建议的是( )
A.管仲 B.主父偃 C.董仲舒 D.李斯
【答案】C
【解析】题干中材料“凡不在六艺之科,孔子之术者,皆绝其道,勿使并进。”的大意是:那些不属于六艺、孔子的学术的,都要断绝它们的发展道路,不要使之与儒家齐头并进,即使儒学达到独尊的地位。结合所学可知,汉武帝接受董仲舒“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建议,把儒家学说立为正统思想,使儒家忠君守礼的思想成为大一统政权的精神支柱。C项正确;春秋时期齐桓公任用管仲为相,进行改革,使齐桓公成为春秋时期的第一个霸主,排除A项;汉武帝采纳主父偃的“推恩”建议,解决了王国问题,加强了中央集权,排除B项;秦始皇命丞相李斯等人统一了文字,排除D项。故选C项。
24.杜维运在《史学方法论》中说:“所谓原始史料,为目击者的陈述、文献以及事实自身的遗存,数者皆与事件同时”。按照该标准,下列各项中属于研究汉代的原始史料的是( )
A.电视剧《汉武大帝》 B.汉代墓中出土的钱币
C.《资治通鉴》的记载 D.汉代耧车模型
【答案】B
【解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汉代墓中出土的钱币是汉朝遗留下来的历史文物,与材料中“所谓原始史料,为目击者的陈述、文献以及事实自身的遗存,数者皆与事件同时”标准相吻合,属于原始史料,B项正确;电视剧《汉武大帝》属于艺术作品,不是研究西汉的原始史料,排除A项;《资治通鉴》是宋代司马光的史学著作,并不是研究西汉的原始史料,排除C项;汉代耧车模型,经过了后人的演绎,并不是历史原貌,所以也不能作为研究西汉的原始史料,排除D项。故选B项。
25.西汉开国,功臣多出于亡命无赖。至东汉中兴则诸将皆有儒者气象。此变化反映了( )
A.统一多民族国家建立 B.东汉时期政治开明
C.儒家思想地位的提升 D.东汉实行重文轻武
【答案】C
【解析】根据题干“至东汉中兴则诸将皆有儒者气象”及结合所学可知,西汉的汉武帝将儒家思想确立为正统思想,这种社会主流思想使东汉中兴诸将皆有儒者气象,C项正确;统一多民族国家建立是秦朝,排除A项;东汉时期政治开明这是光武中兴的原因和表现之一,排除B项;宋代实行重文轻武,排除D项。故选C项。
二、综合题
26.阅读材料,回答问题。(13分)
材料一
图A 中国境内旧石器时代重要人类遗址分布图
(1)旧石器时代指的是主要使用 石器的时代,我国是世界上发现古人类 和旧石器时代遗址最多的国家之一。图A中 处是我国境内目前已知最早的古人类遗址之一,距今约170万年;迄今所知世界上内涵最丰富、材料最齐全的直立人遗址之一位于 处。(填写图中序号即可)(4分)
材料二 距今约1万年,我国南北方都出现了人工栽培的农作物。目前已知世界上最早的栽培水稻、粟和黍均发现于我国。水稻、粟和黍的人工栽培,是我们的祖先为人类文明作出的重要贡献。
——摘编自《义务教育教科书 中国历史》(七年级上册)
(2)依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分别列举我国早期种植水稻与粟的人类遗址,(2分)归纳这一时期我国的南北差异。(4分)
(3)一般认为,文明是具有进步价值取向的人类求生存、求发展的创造活动过程和成果,包括物质文明、精神文明、制度文明等。综上所述并结合所学,列举人类进入文明社会的重要标志。(3分)
【答案】(1) 打制 化石 ④ ①
(2)种植水稻:河姆渡遗址。
种植粟:半坡遗址。
南北差异:居住房屋不同,南方为干栏式建筑,北方为半地穴式建筑;种植的主要作物不同,南方以水稻为主,北方以粟、黍为主。
(3)重要标志:私有制、阶级和国家的产生。
【解析】(1)结合所学可知,旧石器时代主要使用打制石器,我国是世界上发现古人类化石和旧石器时代遗址最多的国家之一。元谋人是我国境内目前遗址最早的古人类遗址之一,位于云南,在图中的④;材料中最齐全的直立人遗址位于北京周口店,在途中的①。
(2)遗址:结合所学,长江流域的河姆渡人种植水稻;黄河流域的半坡人种植粟。
南北差异:结合河姆渡遗址和半坡遗址房屋和作物的不同可知居住房屋不同,南方为干栏式建筑,北方为半地穴式建筑;种植的主要作物不同,南方以水稻为主,北方以粟、黍为主。
(3)重要标志:结合所学,文明产生的标志是私有制、阶级和国家的产生。
27.社会大变革是春秋战国时期的时代特征。阅读下列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12分)
材料一 下面是张华同学笔记摘录
材料二 相传西周时期有1800诸侯国,到春秋时期兼并为100多个。到战国时期,强大的诸侯各自为政,扩充军队,相互之间展开战争,且战争规模很大,参战兵力多,交战区域广,持续时间长,只有7个大国十几个小国……七国疆域内的各少数民族与华夏族趋向于大杂居、小聚居的状态,交往十分密切,大多逐渐与华夏族融合起来。
——白至德《白寿彝史学二十讲上古时代》
材料三 修建都江堰目的明明是军事需要,至于农业灌溉,那是“有余”才能进行。自从有了都江堰,秦国就在蜀郡获得了继关中平原后的又一个大粮仓。在秦始皇完成统一大业之后,想到李冰的功绩,于是决定为李冰立祠祭祀。
——李彬彬《李冰对中国统一事业的贡献》
(1)根据材料一,简述铁制农具和牛耕的使用对社会进步产生的作用。(4分)
(2)根据材料二,概括战国时期战争的特点,并指出材料中所反映出的发展趋势。(4 分)
(3)材料三中作者认为修建都江堰的目的是什么 结合史实说明秦始皇“为李冰立祠祭祀”的原因。(4分)
【答案】(1)作用:铁器和牛耕的应用提高了劳动生产效率;促进农业上的精耕细作;开垦山林,扩大播种面积,提高粮食产量;极大地促进了农业的发展进步等。
(2)特点:战争规模很大,参战兵力多,交战区域广,持续时间长。趋势:推动了民族之间的交流、交往、交融,促进了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形成。
(3)目的:军事需要。原因:公元前256年,蜀郡郡守李冰主持,在成都附近的岷江上修建了著名水利工程都江堰 ,发挥防洪、灌溉、水运等作用,建成之后,成都平原成为沃野,被称为“天府之国”。
【解析】(1)作用:根据材料信息“铁制农具和牛耕”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春秋战国时期,铁器和牛耕的应用提高了劳动生产效率;促进农业上的精耕细作;开垦山林,扩大播种面积,提高粮食产量;极大地促进了农业的发展进步等。
(2)特点:根据材料二“到战国时期,强大的诸侯各自为政,扩充军队,相互之间展开战争,且战争规模很大,参战兵力多,交战区域广,持续时间长,只有7个大国十几个小国……”可知,战国时期战争的特点,战争规模很大,参战兵力多,交战区域广,持续时间长。
趋势:根据材料“七国疆域内的各少数民族与华夏族趋向于大杂居、小聚居的状态,交往十分密切,大多逐渐与华夏族融合起来”,可知材料中所反映出的发展趋势是客观上推动了民族之间的交流、交往、交融,促进了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形成。
(3)目的:根据材料三“修建都江堰目的明明是军事需要,至于农业灌溉,那是‘有余’才能进行”,可知作者认为修建都江堰的目的是军事需要。
史实说明: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秦始皇“为李冰立祠祭祀”的原因,是因为战国后期,公元前256年,蜀郡郡守李冰主持,在成都附近的岷江上修建了著名水利工程都江堰 ,发挥防洪、灌溉、水运等作用,建成之后,成都平原成为沃野,被称为“天府之国”。
28.青铜器和甲骨文代表了早期中华文明的辉煌成就。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12分)
材料一 文字不可能创制于原始社会,只有当国家出现,体力劳动和脑力劳动相分离,才有可能出现对文字的需求,也才能推动文字的创制。换言之,文字的出现是人类进入阶级社会以后为适应社会发展需要而创造的。汉字可能创制于商朝或更早些,但不会早至六七千年前的原始时代。
——裘士京《原始刻刻符号性质与文字起源刍议》
材料二 甲骨文属于语言的范畴,我们说它是表情达意的符号系统较好理解。它是我国目前已知最早的成体系的文字形式,它上承原始刻绘符号,下启青铜铭文,是汉字发展的关键形态。毋庸置疑,现代汉字即由甲骨文演变而来。
——李一《甲骨文与青铜纹样再利用的教学探索》
材料三 何尊(如图)
材料四 从黄河流域到长江流域,从东北到广东,从西藏到东海渔岛,都发现有青铜器。而由于各地文化的差异,它们表现出独特的艺术风格。古代青铜器有酒器、食器、水器、乐器、兵器、农具与工具、车马器、各种生活用具、货币、玺印等。仅酒器就有爵、角、觯(zhì)、斝(jiǎ)、尊、查、方彝、觥(gōng)、罍(léi)、盉(hé)等20多个器种。而每一器种在每个时代都呈现不同的风采,同一时代同一器种的式样也多彩多姿。而不同地区的青铜器也有差异,犹如百花齐放,五彩缤纷。从汉朝出土青铜器至今,仅仅有铭文的青铜器就在一万件以上。反过来推算,加上没有铭文的青铜器,其数量之多就可想而知了。青铜礼器是奴隶主贵族制度在青铜器上的“物化”,它用以表明奴隶制等级制度,以器的多寡与不同的组合形式来显示不同的地位身份。西周时期形成“列鼎”制度,天子九鼎八簋(guǐ),诸侯七鼎六簋,卿大夫五鼎四篁,士三鼎二簋,都有一定的规矩。
——摘编自胡永贺、崔锋《中国古代青铜器的特点》
(1)根据材料一,文字是在什么情况下产生的?(2分)
(2)根据材料二,我国早期汉字经历了几个阶段?甲骨文的发现有何历史意义?(4分)
(3)谈谈材料三中何尊的历史价值?(2分)
(4)根据材料四,归纳我国古代青铜器的特点。(4分)
【答案】(1)文字是进入阶级社会、国家出现之后,为适应社会发展需要而创制的。因而文字的出现是人类进入文明社会的标志之一。
(2)经历了刻绘符号、甲骨文、青铜铭文三个阶段。
意义:甲骨文是汉字发展的关键形态,我国现代汉字由甲骨文演变而来。
(3)何尊是西周周成王时期的青铜器,铭文中有“宅兹中国”的记载,这是目前所见“中国”一词最早的实证见证。
(4)地域跨度大,范围广;种类繁多,造型丰富,风格各异;用途广泛;数量众多;贵族身份地位的表征,在一定程度上也是奴隶制等级政治制度的体现,被赋予了支持政治权力和沟通天地的功能等。
【解析】(1)文字产生:根据材料“只有当国家出现,体力劳动和脑力劳动相分离,才有可能出现对文字的需求,也才能推动文字的创制。换言之,文字的出现是人类进入阶级社会以后为适应社会发展需要而创造的”可得出,文字是进入阶级社会、国家出现之后,为适应社会发展需要而创制的。因而文字的出现是人类进入文明社会的标志之一。
(2)阶段:根据材料“甲骨文属于语言的范畴,我们说它是表情达意的符号系统较好理解。它是我国目前已知最早的成体系的文字形式,它上承原始刻绘符号,下启青铜铭文,是汉字发展的关键形态”可得出,我国早期汉字经历了刻绘符号、甲骨文、青铜铭文三个阶段。
意义:根据材料“它上承原始刻绘符号,下启青铜铭文,是汉字发展的关键形态。毋庸置疑,现代汉字即由甲骨文演变而来”可得出,甲骨文的发现的历史意义是甲骨文是汉字发展的关键形态,我国现代汉字由甲骨文演变而来。
(3)历史价值:根据图片“何尊”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何尊是西周周成王时期的青铜器,铭文中有“宅兹中国”的记载,这是目前所见“中国”一词最早的实证见证。
(4)特点:根据材料“从黄河流域到长江流域,从东北到广东,从西藏到东海渔岛,都发现有青铜器”可得出,我国古代青铜器的特点是地域跨度大,范围广;根据材料“而由于各地文化的差异,它们表现出独特的艺术风格。古代青铜器有酒器、食器、水器、乐器、兵器、农具与工具、车马器、各种生活用具、货币、玺印等。仅酒器就有爵、角、觯(zhì)、斝(jiǎ)、尊、查、方彝、觥(gōng)、罍(léi)、盉(hé)等20多个器种。而每一器种在每个时代都呈现不同的风采,同一时代同一器种的式样也多彩多姿”可得出,我国古代青铜器的特点是种类繁多,造型丰富,风格各异;用途广泛;根据材料“从汉朝出土青铜器至今,仅仅有铭文的青铜器就在一万件以上。反过来推算,加上没有铭文的青铜器,其数量之多就可想而知了”可得出,我国古代青铜器的特点是数量众多;根据材料“它用以表明奴隶制等级制度,以器的多寡与不同的组合形式来显示不同的地位身份”可得出,我国古代青铜器的特点是贵族身份地位的表征,在一定程度上也是奴隶制等级政治制度的体现,被赋予了支持政治权力和沟通天地的功能等。
29.我国历史悠久、疆域辽阔,对于如何管理国家、如何解决中央与地方的关系,是历代帝王都很重视的一个问题。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13分)
材料一
材料二
材料三 中国古代各地联系不像现代这么方便,不同地方,文字差异很大……如果文字不统一,文化的联系就非常的不方便,下的圣旨到偏僻的地方也看不懂,所以统一文字便成了当务之急。
材料四“一法度衡石丈尺。车同轨。”
——《史记·秦始皇本纪》
(1)材料一反映的是哪一朝代的政治制度。其中负责辅佐皇帝掌管行政的大臣是什么?(2分)
(2)根据材料二,指出秦朝在地方上推行什么制度?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这一制度的实行产生的历史意义。(3分)
(3)根据材料三,指出秦初“书同文”前的社会状况。结合所学知识,指出秦朝“书同文”使用的文字。(3分)
(4)材料四反映了秦始皇采取的什么措施?综合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归纳秦朝对中国历史发展做出的贡献。(5分)
【答案】(1)朝代:秦朝。大臣:丞相。
(2)制度:郡县制。历史意义:郡县制实现了对地方政权的绝对控制,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3)社会状况:中国古代各地联系不像现代这么方便,不同地方,文字差异很大,文化的联系就非常的不方便,下的圣旨到偏僻的地方也看不懂。文字:小篆。
(4)措施:统一度量衡,统一道路车轨。贡献:为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形成奠定了基础。
【解析】(1)朝代:根据材料一图示和所学可知,图示为秦朝建立的中央集权制度,即中央的皇帝制、三公制和郡县制。大臣:秦朝皇帝之下的丞相、太尉、御史大夫分别掌管行政、军事和监察,丞相负责辅佐皇帝掌管行政的大臣。
(2)制度:根据材料二图示和所学可知,郡守和县令是秦朝地方政府官员,秦朝在地方上推行郡县制,全国开始设立36郡,郡下设县,县下又设乡、亭、里等基层组织。历史意义:郡县制设立意义分为两方面,一是对秦朝的影响,即实现了皇帝和中央对地方的控制,加强了中央集权;二是对后世,影响深远。
(3)社会状况:根据材料三“中国古代各地联系不像现代这么方便,不同地方,文字差异很大……下的圣旨到偏僻的地方也看不懂”可知,文字不统一,一方面,文化联系不方便;另一方面,圣旨看不懂,这就直接影响了政令畅通,不利于统治。秦初“书同文”前的社会状况是中国古代各地联系不像现代这么方便,不同地方,文字差异很大,文化的联系就非常的不方便,下的圣旨到偏僻的地方也看不懂。
文字:根据所学可知,秦朝建立后,秦始皇命令丞相李斯等人制定笔画规整的小篆,作为通用文字颁行全国。
(4)措施:根据材料四和所学可知,“一法度衡石丈尺”指的是统一度量衡;“车同轨”指的是交通方面的措施,即统一道路和车轨的宽窄。贡献:根据上述材料和所学可知,这一系列加强中央集权和巩固统一的措施,有利于加强各地的经济文化交流,便于加强国家对全国的统治,为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形成和发展奠定了基础。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