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3二氧化碳3课时课件(共61张PPT内嵌视频)---九年级化学科粤版(2024)上册

文档属性

名称 5.3二氧化碳3课时课件(共61张PPT内嵌视频)---九年级化学科粤版(2024)上册
格式 pptx
文件大小 37.3M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科粤版
科目 化学
更新时间 2024-11-01 12:00:42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61张PPT)
第五单元 燃料与二氧化碳
科粤版 九年级上册
5.3二氧化碳
第1课时 二氧化碳的性质
第2课时 二氧化碳的实验室制法
第3课时 二氧化碳的用途 碳循环和氧循环
1. 了解二氧化碳的主要物理性质。
2. 掌握二氧化碳的化学性质。
3.通过观察有关二氧化碳的实验,能描述实验现象,分析并得出结论。
目标导航
第1课时 二氧化碳的性质
新课导入
意大利的“屠狗洞”
新课讲授
一、二氧化碳有什么性质
1、物理性质:
通常情况下,二氧化碳是无色、无气味的气体。
在加压和降温条件下,二氧化碳可以转变为液体,还可以进一步凝固为俗称干冰的白色固体。干冰容易升华,即由固体直接转化为气体,并吸收大量热量。
实验探究
目的 认识二氧化碳的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
【实验1】在大烧杯中放置一个铁皮架,架上固定两支点燃的蜡烛,将一瓶二氧化碳向烧杯内倾倒。
现象(证据) 二氧化碳性质推断
下层蜡烛先熄灭;上层蜡烛后熄灭
二氧化碳的密度大于空气
二氧化碳不可燃,且不支持燃烧
【实验2】
(1)往集满二氧化碳的软质塑料瓶中注入约1/3的蒸馏水,立即旋紧瓶盖,手拿塑料瓶上方( 瓶盖处),充分振荡,观察现象。
(2)取瓶内液体数毫升于试管中,滴加紫色石蕊溶液,振荡,有什么现象?(3)再将上述试管加热,又有什么现象?
步骤 现象(证据) CO2性质推断
(1)

CO2
集满二氧化碳的软质塑料瓶会变瘪。
二氧化碳可溶于水。
提示信息
紫色石蕊溶液在酸性条件下显红色。
【实验2】
步骤 现象(证据) CO2性质推断
(2)(3)
紫色石蕊溶液变成红色。
二氧化碳能与水反应生成碳酸,碳酸可使紫色石蕊试液变红。
碳酸不稳定,容易发生分解,受热时分解生成的CO2气体逸出,溶液又变成紫色。
H2CO3 == H2O+CO2↑
CO2+H2O == H2CO3
红色溶液变为紫色。
【实验3】将纯净二氧化碳气体通入盛有澄清石灰水(氢氧化钙溶液)的烧杯中,观察现象。
现象(证据)
CO2 性质 推断
澄清的石灰水变浑浊
CO2与氢氧化钙[Ca(OH)2]反应生成白色的碳酸钙(CaCO3)沉淀。
Ca(OH)2+CO2==CaCO3↓+H2O
新课讲授
一、二氧化碳有什么性质
1、物理性质:
通常情况下,二氧化碳是无色、无气味的气体。
在加压和降温条件下,二氧化碳可以转变为液体,还可以进一步凝固为俗称干冰的白色固体。干冰容易升华,即由固体直接转化为气体,并吸收大量热量。
二氧化碳的密度大于空气。
二氧化碳可溶于水。
新课讲授
一、二氧化碳有什么性质
2、化学性质:
(1)二氧化碳不可燃,且不支持燃烧。
(2)二氧化碳能与水反应生成碳酸,碳酸可使紫色石蕊试液变红。
碳酸不稳定,容易发生分解,受热时分解生成的CO2气体逸出,溶液又变成紫色。
(3)二氧化碳与氢氧化钙反应生成白色的碳酸钙沉淀。
H2CO3 == H2O+CO2↑
CO2+H2O == H2CO3
Ca(OH)2+CO2==CaCO3↓+H2O
该反应现象明显,
常用来检验二氧化碳气体。
十五世纪的意大利有一个被人传的神乎其神的山洞,名叫“屠狗洞”,进入该山洞的狗几乎都是有去无回,而人进去几乎安然无恙。后来发现山洞中有含量很高的CO2。
(1)请你用所学的化学知识解释狗死的原因?
(2)若你也想进入这个山洞,你打算如何保证自己的安全?
(3)你将用怎样的方法从洞底处带回一瓶气体进行研究 ?
讨论与交流
二氧化碳的密度大于空气,在下方聚集,狗比较矮,所以吸入大量的二氧化碳,二氧化碳不供给呼吸,使狗窒息死亡。
打一火把,若火把燃烧正常,说明人能呼吸。
先把瓶装满水,到洞中后,倒去水,甩干,拧紧瓶塞,洞内空气自然就充满瓶子。
CO2的物理性质
课堂小结
5.3 二氧化碳
(第1课时)
CO2的化学性质
无色、无气味的气体
密度约为空气的1.5倍
能溶于水
加压、降温,可以转变为干冰
不可燃,且不支持燃烧
能与水反应生成碳酸,
碳酸不稳定,易分解
与氢氧化钙反应生成碳酸钙沉淀
1、如图所示,将一小块干冰放进一个塑料袋扎紧袋口,一段时间后塑料袋鼓起。下列关于塑料袋鼓起过程的说法正确的是( )
A .二氧化碳分子间的空隙变大 B.干冰放出大量的热
C.发生了化学变化 D .二氧化碳分子变大
A
随堂练习
A、塑料袋鼓起的原因是,分子间存在间隙,二氧化碳由固态变为气态时,分子间间隙变大了,正确;B 、干冰由固态变成了气态的二氧化碳,需要吸热,错误;C、干冰由固态变成了气态的二氧化碳,只是状态发生了变化,没有新物质生成,属于物理变化,错误;D、干冰由固态变成了气态的二氧化碳,分子间间隙变大,但二氧化碳分子本身不变,错误。
2、如图,集气瓶中充满二氧化碳,大烧杯中燃着2支高低不等的蜡烛实验时打开止水夹,移开玻璃片。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 将观察到低的蜡烛后熄灭
B. 不移开玻璃片,实验现象更明显
C. 蜡烛会熄灭,因为二氧化碳有毒
D. 可以得出二氧化碳具有密度比空气大,且不支持燃烧的结论
D
A、二氧化碳的密度比空气大,不燃烧、不支持燃烧,低的蜡烛先熄灭,错误;B、如果不将玻璃片拿下,集气瓶中的二氧化碳形不成压强差,不会流下进入烧杯内,蜡烛不会熄灭,错误;C、蜡烛会熄灭,是因为二氧化碳不燃烧、不支持燃烧,错误;D、可以得出二氧化碳具有密度比空气大,不支持燃烧的结论,正确。

3、用如图所示4个实验探究二氧化碳能否与水反应(实验中所用的纸花均用
石蕊染成紫色并干燥),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
A. ①④纸花变红,②③纸花不变红
B. ③说明只有CO2不能使纸花变红
C. 对比②③④的现象,证明CO2与水反应生成了酸性物质
D. 在实验④中,若对比小花放入集气瓶前后的现象并得出结论,可以不必做实验③
D
A、石蕊遇酸变红色,实验①中喷醋酸,④中生成了碳酸,都能使紫色石蕊变红色,纸花变红,实验②③没有酸,纸花不变红,故正确;
B、实验③将纸花放在二氧化碳中不变色,说明二氧化碳不能使喷有
石蕊的小花变色,故正确;
C、实验②(水不能使纸花变红色)、③(二氧化碳不能使纸花变红色)、
④(二氧化碳和水接触后纸花变红色)推断,实验④中二氧化碳和水反应生成了酸性物质,故正确;
D、二氧化碳不能是干燥的紫色纸花变色;实验④需要与实验③对照,才能说明二氧化碳与水发生了反应,故错误。
甲烧杯中由于二氧化碳的密度比空气大,不燃烧、不支持燃烧,因此下层的蜡烛先熄灭,上层的蜡烛后熄灭;乙中蜡烛燃烧产生二氧化碳气体,热的二氧化碳气体密度较小,二氧化碳上升后自上而下覆盖在烧杯中,二氧化碳不支持燃烧,因此高的蜡烛先熄灭,矮的蜡烛后熄灭。
4、如图所示,甲烧杯中有高低两支燃烧的蜡烛,沿烧杯壁向烧杯中倾倒二氧化碳,乙图有三支高低燃烧的蜡烛,被罩在一只稍大一些的烧杯中,对甲、乙中蜡烛燃烧的现象描述正确的是(  )
A. 甲、乙都是自下而上依次熄灭
B. 甲、乙都是自上而下依次熄灭
C. 甲中自上而下依次熄灭,乙中自下而上依次熄灭
D. 甲中自下而上依次熄灭,乙中自上而下依次熄灭
D
1. 初步学会制取CO2的反应原理和实验装置。
2. 了解实验室制备气体的思路和方法。
3. 明确CO2实验室制法的选用装置和操作方法的原理。
目标导航
第2课时 二氧化碳的实验室制法
新课导入
从学过的知识和一些资料中得知:哪些方法和途径可以得到二氧化碳?
①木炭燃烧;
②人呼吸;
③煅烧石灰石;
④碳酸氢钙分解;
⑤酸(稀盐酸、稀硫酸)跟石灰石反应;
⑥酸(稀盐酸、稀硫酸)跟碳酸钠粉末反应;
⑦碱式碳酸铜受热分解……
从能源和环保的角度、经济的角度、操作的难易等方面,各抒己见,排除明显不适合的原料、方法,选择合适的实验室制取二氧化碳的方法。
新课讲授
二、实验室怎样制取二氧化碳
实验室常用稀盐酸与块状大理石或石灰石在常温下反应来制取二氧化碳。
1、药品:
大理石
石灰石
主要成分是碳酸钙(CaCO3)
溶质是氯化氢(HCl)
碳酸钠、稀硫酸也是实验室中常见的试剂,可以用碳酸钠和稀盐酸或者是碳酸钙和稀硫酸反应来制取二氧化碳吗?实验室还有粉末状的碳酸钙试剂,用它来制取二氧化碳,效果会怎么样呢?
新课讲授
二、实验室怎样制取二氧化碳
2、化学方程式:
CaCO3+2HCl == CaCl2+H2O+CO2↑
这个反应实际上包含了连续发生的两个反应。
首先,碳酸钙与盐酸发生反应:CaCO3 + 2HCl == CaCl2 + H2CO3
然后,碳酸不稳定,分解产生二氧化碳:H2CO3== H2O+ CO2↑
观察活动
目的 认识实验室制备二氧化碳应选用的试剂。
【实验1】在6支试管中分别加入相同质量的块状大理石、碳酸钠、粉末状碳酸钙,再分别加入等量的稀盐酸和稀硫酸,观察现象并加以比较,分析用什么试剂制备二氧化碳效果最好。
产生气泡速率适中
反应一会儿就停止
反应速率过快
反应速率过快
实验探究
目的 学习二氧化碳的实验室制取与检验。
实验室制取二氧化碳的发生装置和收集装置如何设计?仪器的连接顺序和实验操作是怎样的?如何进行气体检验?
提出问题
【实验2】
通过制取氧气你已经知道实验室制取气体的装置包括两部分——发生装置和收集装置,选择什么装置与多种因素有关,对比氧气的制取装置,请你对二氧化碳制取装置作出假设,填入下表相应栏中。
设计实验
1. 设计装置
制取O2 制取CO2
气体发生装置 原料和状态 是否加热 装置选用 原料和状态 是否加热 装置选用
KMnO4固体 需加热 固体加热
H2O2溶液和MnO2固体 不需加热 固液常温
气体收集装置 密度与空气比较 是否溶于水 装置选用 密度与空气比较 是否溶于水 装置选用
大于空气 不易溶于水 向上排气或排水法
石灰石固体
和稀盐酸
不需加热
固液常温
大于空气
能溶于水
向上排气法
注:比较某气体的相对分子质量与空气的平均相对分子质量(29),即可判断该气体与空气密度的相对大小。
2. 选择与组装仪器
根据上面的分析,在下图所列仪器中,选择适当的仪器(也可另选仪器),组装成制取二氧化碳的发生装置和收集装置,你能在下面的框中画出不同的装置方案图吗?
2. 选择与组装仪器
方案一 方案二 方案三 方案四
请思考:图中哪些仪器在不同组合中均用不到?为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用不到水槽,因为二氧化碳能溶于水,不能用排水法收集。
用不到酒精灯,因为利用石灰石和稀盐酸反应,不需要加热;
探究制取二氧化碳的实验装置
通过你的认真分析,选用最简单的仪器,组装成制取二氧化碳气体的装置,制取并检验该气体。进行实验要经历以下步骤:
①检查装置气密性—②加入试剂—③收集气体—④进行验满—⑤检验气体。每一步骤的具体操作方式应当是怎样的呢?
进行实验
进行实验
优点
缺点
反思与评价
对比不同的装置方案,评价各自的优缺点,反思有什么可以改进的地方。
方案一 方案二 方案三 方案四
装置简单
无法补充药品
便于添加稀盐酸
无法控制反应速率,
容易造成气体泄漏。
利用滴加稀盐酸的快慢,控制反应的速率。
不能实现随开随用,随关随停。
可以实现随开随用,随关随停。
结构相对复杂,辅助仪器较多。
撰写实验报告
二氧化碳的制取
姓名:________ 班级:_________ 日期:__________
实验目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实验原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实验用品: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实验装置图:
试管、玻璃弯管、乳胶管、单孔胶塞、铁架台(带铁夹)、集气瓶、毛玻璃片、石灰石、稀盐酸、澄清石灰水、火柴等。
学习实验室制取二氧化碳的方法。
CaCO3+2HCl == CaCl2+H2O+CO2↑
撰写实验报告
实验记录:
实验内容与步骤 现象
1.检查装置气密性:将导管伸入水中,手握试管,观察水中导管口的现象。
2.加入试剂:打开胶塞,按操作要求在试管中加入适量___________,倒入6mL_________, 迅速盖好胶塞。
3.收集气体:将试管固定在________上,用_________法收集气体。
4.进行验满:用_____________靠近集气瓶口,检验气体是否集满。
5.检验气体:往集气瓶中滴加适量澄清石灰水。
导管口有气泡冒出
石灰石
稀盐酸
石灰石表面有气泡冒出
铁架台
向上排气
燃着的木条
燃着的木条一段时间后熄灭
澄清石灰水变浑浊
分析讨论
1.为什么实验室可以用上面的气体发生装置和收集装置来制取二氧化碳气体?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为什么可以用步骤4的方法检验二氧化碳是否集满?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石灰石为固体,稀盐酸为液体,反应在常温下进行,所以采用固液常温发生装置;由于二氧化碳的密度大于空气,且能溶于水,应采用向上排气法收集。
二氧化碳不可燃,且不支持燃烧,可用燃着的木条放置于集气瓶口进行验满。
实验反思
1.比较实验室制取二氧化碳的发生装置和收集装置与制取氧气的有何不同。
为什么会有不同
2.实验结束后,反思实验前的准备、实验中的小组合作和安全注意事项、实验后
的清洁卫生情况。
二氧化碳采用固液常温发生装置,而氧气还可以用固体加热发生装置。
二氧化碳只能采用向上排气法收集,氧气还可以采用排水法收集。
由于反应物的状态和反应条件不同,发生装置不同;由于二氧化碳和氧气的水溶性和密度不同,导致收集装置不同。
实验室制取气体的方法
实验室制取气体须选择合适的试剂,要求保证安全、操作方便、反应速率适中,并兼顾环保、经济性。制取气体的装置包含气体发生装置和收集装置,有时还需要气体净化装置和尾气处理装置。各装置中具体仪器的选择需要考虑反应物的聚集状态(固体或液体)、反应条件(加热或不加热)气体产物的性质(比空气重或轻、是否溶于水、是否与水反应、是否有毒或污染空气)等因素。
选择仪器后,要按照先下后上、先左后右的顺序组装仪器,并检查装置的气密性。加入试剂时,先加固体试剂,后加液体试剂,最后点燃酒精灯(如果需要加热的话)。使用排水集气法收集气体时,为防止水倒吸,实验结束时需要先将气体导管从水中移出,再停止加热。拆卸仪器的顺序一般与组装顺序相反。
思路与方法导引
制取CO2的原理
课堂小结
5.3 二氧化碳
(第2课时)
制取CO2的步骤
①检查装置气密性、②加入试剂、
③收集气体、④进行验满、⑤检验气体
制取CO2的装置
CaCO3+2HCl == CaCl2+H2O+CO2↑
固液常温发生装置
向上排气法收集
1、实验室制取二氧化碳时,向盛有石灰石的锥形瓶中加入酸后,过一会儿石灰石表面几乎没有气泡产生,其原因是(  )
A. 锥形瓶塞处漏气 B. 没有加热
C. 加入的是硫酸溶液 D. 没有用玻璃棒搅拌溶液
C
随堂练习
实验室用稀盐酸和块状大理石或石灰石反应,不需要加热,所得CO2气流平稳,气体又较为纯净,所以选用稀盐酸制CO2最合适,排除B、D的可能;再者,实验前,必须检验装置的气密性,不反应与漏气与否无关系从而又排除A;所以可能的原因就是C,原因是若加入的酸是硫酸溶液,其反应生成物CaSO4,它微溶于水,随着生成物量的增多CaSO4不能继续溶解,最终沉积于大理石表面阻碍稀硫酸与石灰石的接触,反应停止。
2、下列所示分别是二氧化碳的制取、干燥、收集和性质检验的装置图,其中正确的是(  )
D
A、图示为制取CO2的发生装置,装置中长颈漏斗未伸入液面以下,气体从长颈漏斗逸出,错误;
B、图示为使用浓硫酸干燥CO2的装置,进气口和出气口反了,应为“长进短出”,错误;
C、图示为气体的收集装置,集气瓶瓶口向下,为向下排气法;CO2密度大于空气,应采取向上排气法,错误;
D、把CO2通过伸入试液中的导管通入紫色石蕊试液,CO2与水反应生成碳酸使石蕊试液变成红色,正确。

3、实验室制取CO2有以下几个步骤:①按要求装好仪器;②向漏斗中注入盐酸;③向反应器中加入块状石灰石;④检查装置气密性;⑤收集生成的气体。以上操作正确排列顺序为(  )
A. ①②③④⑤ B. ②①④③⑤ C. ①④③②⑤ D. ①②④③⑤
C
实验室制取二氧化碳用的药品是大理石或石灰石与稀盐酸,应采用:“连→ 检 →装→注→集”等操作步骤 ,以此分析排序即可。
A、实验室制取CO2,是在常温下,用大理石或石灰石和稀盐酸制取的,不需要加热,因此不需要酒精灯,故A不适宜;B、因二氧化碳溶于水,收集方法不能用排水法,用不到水槽,故B不适宜;C、不需要加热,不需要酒精灯,故D不适宜;D、在常温下制取CO2,用到的仪器有:锥形瓶(或广口瓶)、长颈漏斗、导管、双孔橡皮塞、集气瓶,故D适宜。
4、实验室制取二氧化碳适宜的仪器是(  )
A.广口瓶、集气瓶、酒精灯
B.漏斗、广口瓶、集气瓶、水槽
C.长颈漏斗、酒精灯、集气瓶
D.长颈漏斗、广口瓶、集气瓶
D
1. 掌握CO2的性质和用途。
2. 了解温室效应,增强环保意识,增强对社会与环境的责任感。
3. 认识自然界中的碳循环和氧循环。
目标导航
第3课时 二氧化碳的用途 碳循环和氧循环
新课导入
请分析下方的循环图,并填空。
氧气
二氧化碳
在大气中氧气和二氧化碳的含量基本不变,但随着现代工业的发展,使用过多的矿物燃料,向大气中排放更多的二氧化碳气体,导致大气中二氧化碳含量增加。
二氧化碳有哪些用途?
大气中二氧化碳的增加对环境有哪些影响呢?
新课讲授
三、二氧化碳对人类生活和环境有何影响
二氧化碳用途广泛:
作为化工原料,用于制造纯碱、化肥等。
灭火器产生的二氧化碳可用于灭火。
干冰升华时,吸收大量的热,可作为制冷剂,也可用于人工增雨。
适当增加蔬菜种植大棚中二氧化碳的浓度,对提高蔬菜产量具有很大的作用。
虽然二氧化碳没有毒性,但它不能供给呼吸,所以人在二氧化碳浓度偏高的环境中,会感到气闷、头痛乃至窒息死亡。更为严重的问题是,随着全球经济发展和人口的快速增长,含碳燃料消耗激增,森林遭受破坏,大气中二氧化碳含量持续上升,产生了越来越严重的温室效应,因此导致的以全球性气候变暖为主要特征的生态危机,已成为人类共同面临的严峻挑战。
我国采取了一系列有力措施推动绿色低碳发展。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要“积极稳妥推进碳达峰碳中和”,为推进“双碳”工作提供了根本遵循,对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促进中华民族永续发展和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都具有重要意义。
温室效应、碳达峰和碳中和
地球近地层大气中的水蒸气或二氧化碳就像温室的玻璃或塑料膜一样,让阳光可以透过,又能吸收地表的红外线辐射,阻止地表热量向外散发,起保温的作用,这种自然的温室效应对于生物体正常活动是必需的。但是,自工业革命以来含碳燃料使用量快速增加,二氧化碳、甲烷、一氧化二氮(NO)、氟氯代烷(商品名为氟利昂)等温室气体大量排放,增强了温室效应。各种温室气体中,二氧化碳约占 75%,是引起温室效应的主要气体。
知识视窗
知识视窗
温室效应
温室效应、碳达峰和碳中和
这种由人类活动引起的温室效应加剧,使地球的气温上升,导致冰川融化、海平面升高,危及沿海城市;引起气候反常,土地变成沙漠,生态环境恶化,生物物种减少,人类健康受到损害。
知识视窗
温室效应、碳达峰和碳中和
知识视窗
为了人类共同的福祉,要将碳达峰和碳中和纳入生态文明建设整体和经济社会发展的全局。碳达峰是指在某一时间点,二氧化碳的排放量不再增长而达到峰值,其后逐渐减少。碳中和是指在一定时期内,人为排放的二氧化碳或温室气体总量,通过植树造林和节能减排等方式加以吸收或抵消,达到相对的零排放。
新课讲授
四、自然界的碳循环和氧循环
碳元素在自然界中的含量比较少,但含碳的化合物种类却是所有元素中最多的。
地球上的生物都含有碳元素,而碳元素在自然界的生物圈、大气圈、水圈、岩石圈不断交换,形成碳循环,维持地球上的碳含量守恒。
碳在自然界中的循环变化,对于生态环境有极为重要的意义。
二氧化碳含有碳元素和氧元素,在自然界的碳循环和氧循环中都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
下图是自然界的氧循环和碳循环示意图,不过碳循环图中演变线上没有箭头,请你根据已学的知识,在图中演变线上补加箭头,以正确表示碳循环中各种变化的相互关系,并列出大气中二氧化碳气体产生和消耗的途径。
讨论与交流
自然界的氧循环
讨论与交流
自然界的碳循环
讨论与交流
大气中CO2产生途径
CO2消



动植物的呼吸、
含碳燃料的燃烧
绿色植物和水中的藻类的光合作用
1.空气中的二氧化碳会越来越多,氧气会越来越少吗?
讨论与交流
从自然循环的角度来看,空气中的氧气和二氧化碳是处于不断转化和平衡中的。动植物通过呼吸作用吸入氧气,呼出二氧化碳,而绿色植物和水中的藻类通过光合作用吸收二氧化碳,释放氧气。这样,就形成了一个自然的碳氧循环,使得空气中的氧气和二氧化碳含量保持相对稳定。
虽然人类活动导致大气中的二氧化碳浓度不断上升、氧气含量相对下降,但通过自然调节和人类努力,我们仍然有可能维护一个相对稳定的大气环境。
2.请同学们组织一次实现双碳目标的主题活动,就它的必要性、可行性、实施现状展开讨论,并提出具体建议。
讨论与交流
CO2的用途
课堂小结
5.3 二氧化碳
(第3课时)
碳循环和氧循环
作化工原料
用于灭火
干冰用作制冷剂,也用于人工增雨
增加CO2的浓度,可提高大棚中蔬菜产量
绿色植物和水中的藻类通过光合作用吸收二氧化碳,释放氧气
动植物通过呼吸作用吸入氧气,呼出二氧化碳
1、下列有关二氧化碳的说法中,正确的是( )
A. 二氧化碳在自然界的循环过程中只发生物理变化
B. 二氧化碳固体俗称“干冰”,可用于人工降雨
C. 二氧化碳能使燃着的木条熄灭,所以可以以此来检验CO2
D. 二氧化碳有毒,不能供给生物呼吸
B
随堂练习
A、CO2的循环的过程中,如光合作用、呼吸作用均有新物质生成,属于化学变化,错误;
B、干冰升华时,会吸收大量的热,可用于人工降雨,正确;
C、CO2能使燃着的木条熄灭,但能使燃着的木条熄灭的不一定是CO2,也有可能是N2等,常用澄清石灰水来检验CO2,错误;
D、CO2是空气的成分之一,CO2没有毒,不能供给生物呼吸,错误。
2、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推动形成绿色低碳的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
下列做法与这一要求不相符的是( )
A. 乘公交车出行 B. 回收废旧电池 C. 加快开发清洁能源 D. 大量焚烧秸秆
D
A、乘公交车出行,能减少空气污染物、二氧化碳的排放,符合绿色低碳
的理念,正确;
B、回收废旧电池,能防止水体、土壤污染,符合绿色低碳的理念,正确;C、加快开发清洁能源,能减少空气污染物、二氧化碳的排放,符合绿色
低碳的理念,正确;
D、大量焚烧秸秆,会产生大量的空气污染物、二氧化碳等,不符合绿色
低碳的理念,错误。

3、氧循环和碳循环是自然界中的重要循环。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 氧气只有通过燃烧才能参与碳循环
B. 两种循环过程中碳、氧原子个数不变
C. 碳循环和氧循环过程中均发生了化学反应
D. 碳循环和氧循环有利于维持自然界中O2和CO2含量的相对稳定
A
A、氧气不是只有通过燃烧才能参与碳循环,如氧气可通过缓慢氧化参与碳循环,错误;B、根据质量守恒定律,化学反应前后,原子的种类和数目不变,故两种循环过程中碳、氧原子个数不变,正确;C、碳循环和氧循环过程中,发生了光合作用,呼吸作用等,它们均有新物质生成,均发生了化学反应,正确;D、碳循环和氧循环中光合作用消耗二氧化碳, 放出氧气,呼吸作用等消耗氧气,放出二氧化碳,有利于维持自然界中氧气和二氧化碳含量的相对稳定,正确。
4、“碳循环”、“氧循环”和“水循环”是自然界存在的三大重要循环。
已知图1反应条件为常温,图2反应是植物的光合作用,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变化观:“水循环”主要是由于水分子的运动引起的,属于化学变化
B.守恒观:图一中X和图二中Y为同种物质
C.平衡观:碳、氧循环有利于维持大气中氧气和二氧化碳含量的相对稳定
D.微粒观:绿色植物光合作用会使自然界中的氧原子总数增加
C
A、自然界的水循环过程中,只是状态发生改变,属于物理变化,水分子本身没有发生改变,错误。
B、图1中,转化1表示二氧化碳与水反应生成碳酸,X是碳酸;图2反应是植物的光合作用,该反应是由二氧化碳与水反应生成有机物和氧气, Y是有机物, X和Y不是同种物质,错误。
C、通过碳、氧循环,有利于维持大气中O2和CO2含量的相对稳定,正确。D、由质守恒定律,反应前后原子的种类和数目不变,绿色植物不能使自然界中的氧原子总数增加,错误。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