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63张PPT)
莫泊桑
我的叔叔于勒
学习目标
重点:1、了解作者的相关文学常识,积累文中的重点字词,理清小说的故事情节;
2、学习作者通过语言、动作、神态等描写刻画人物形象的方法,学会梳理、概括故事情节,体会小说叙事的技巧;
难点:多角度体会文章主题,激发爱善憎恶的情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
知人论世
19世纪后半叶法国批判现实主义作家,与俄国契诃夫和美国欧·亨利并称为“世界三大短篇小说巨匠”。
短篇小说《项链》《羊脂球》等
长篇小说《一生》《漂亮朋友》等
莫泊桑
知人论世:原指了解一个人并研究他所处的时代背景。现也指鉴别人物的好坏,议论世事的得失。
世界三大短篇小说巨匠
回顾
法国 莫泊桑
《羊脂球》
俄国 契诃夫
《变色龙》
美国 欧·亨利
《麦琪的礼物》《警察与赞美诗》
扫清生字词
拮据(jiéjū) 栈桥(zhànqiáo) 糟蹋(zāotà) 别墅(biéshù) 褴褛(lánlǚ) 女婿(nǚxù)
端详(duānxiáng) 恭维(gōngwéi) 阔绰(kuòchuò)
扫清生字词
撬开(qiàokāi) 诧异(chàyì) 赚钱(zhuànqián)
与日俱增(yǔrìjùzēng)
十拿九稳(shínájiǔwěn)
郑重其事(zhèngzhòngqíshì) 永不变更(yǒngbùbiàngēng)
了解字义
拮据:缺少钱,经济状况不好
褴褛:(衣服)破烂
阔绰:排场大、生活奢侈
与日俱增:用于人的思想情感。随着时间的推移而不断增长。
十拿九稳:比喻很有把握。
了解字义
郑重其事:形容说话做事时态度非常严肃认真。
永不变更:永远不会有变化。
迟疑不决:形容拿不定主意。
狼狈不堪:形容处境十分困难、窘迫。也形容非常破败。
莫名其妙:说不出其中的奥妙。指事情很古怪,说不出道理来。
多音字
阔绰(chuò)
绰起(chāo)
绰
勒
悬崖勒马(lè)
勒紧(lēi)
据
拮据(jū)
证据(jù)
煞
煞白(shà)
煞风景(shā)
形近字
蹋(tà):糟蹋
塌(tā):坍塌
拮(jié):拮据
诘(jié):诘责
洁(jié):洁净
赚(zhuàn):赚钱
谦(qiān):谦虚
歉(qiàn):道歉
褴(lán):褴褛
槛(kǎn):门槛
滥(làn):泛滥
绰(chuò):阔绰
悼(dào):悼念
淖(nào):泥淖
背景介绍
本文最早发表在1883年8月7日法国的《高卢人日报》上。莫泊桑深切地同情法国中下层人民的不幸遭遇,同时也痛恨资产阶级的自私、伪善、贪婪和狡诈。在这篇小说中,他对资产阶级思想腐蚀下的人们精神的堕落进行了无情的揭露与批判。
知识回顾
1.小说的三要素:
人物形象、故事情节、环境描写;
2.小说的故事情节由:
开端、发展、高潮 、结局等构成。
3.人物描写包括:
肖像描写、语言描写、动作描写、心理描写、神态描写。
整体感知
梳理小说情节答题思路
1、析结构:通读全文,弄清情节的叙述顺序。
2、定角度:情节角度(开端→发展→高潮→结局),逻辑角度(原因→结果),技巧角度(悬念→真相),心理角度以及线索角度(明线、暗线)等。
3、套模板:概括情节内容时,可采用完整叙述的方式——何时+何地+何人+为何+做何事+何种结果(记叙文六要素),也可以主人公的角度叙述。
整体感知
小说讲述了一个怎样的故事?
整体感知
情节:开端→发展→高潮→结局
菲利普一家因于勒的挥霍陷入困境。(1-4)
菲利普一家等待在海外发财的于勒归来解困。(5-19)
船上发现于勒破产成了穷光蛋。(20-48)
菲利普夫妇弃他而去。(49)
整体感知
以“( )于勒”的格式来概括
厌
盼
遇
躲
整体感知
逻辑:原因→结果
菲利普一家生活艰辛,对于勒充满期待。
发现真相,幻梦破灭,遂弃于勒而去。
整体感知
心理:期待→破灭
听到于勒发财的消息,一家人期待他归来解困。
发现于勒已成为又老又穷的水手,又急又气,害怕背上包袱,明知对方身份却不相认。
整体感知
技巧:悬念→结局
菲利普一家苦苦等待于勒归来,为什么?
于勒在海外发财了,一家人盼他回来搭救。
在船上巧遇一个与于勒相貌相似的水手,他是谁?
原来就是破产的于勒,一家人希望破灭,失望而归。
这篇小说的故事情节相当简单,但我们读起来并不感到枯燥平淡,莫泊桑是怎么做到的?
关键词提示:写作顺序。
一家人盼望于勒回家
……
于勒年轻时的败家行为
菲利普一家生活拮据
于勒海外来信
故事的发展顺序
条理清晰
太过直白
再次强调一家人盼望于勒回家
……
菲利普一家生活拮据
每星期日到海边散步盼望于勒
于勒年轻时的败家行为
于勒海外来信
小说中的写作顺序
于勒是谁?
为什么急切盼望于勒归来?
于勒现在在哪里?
全家唯一的希望
全家的恐怖
为什么?
6-11段 插叙
设置悬念
知识回顾
悬念:通过对情节做悬而未决和结局难料的安排,以引起读者急欲知其结果的迫切期待心理。
作用:造成情节的跌宕起伏,引人入胜。
插叙:在叙述中心事件的过程中,暂时中断叙述的线索,插入一段与主要情节相关的回忆。
作用:情节有张有弛,紧凑富于变化,突显人物性格。
知识回顾
插叙
定义:叙事时暂时中断叙述,插入相关的事件或片段(只能在篇中,不能在篇末)
作用:
①对主要情节起补充、对比、衬托、解释说明的作用;推动情节发展;
②更好地突出人物性格;
③突出主题;
④为下文做铺垫;
⑤丰富文章内容,使情节更加完整、文章脉络更清晰、节奏更加紧凑。
知识回顾
倒叙
定义:先把事情的结果或某个最重要、最突出的片段提到文章的前面,再从事件的开头按事情发展顺序进行叙述。
作用:
①更加突出地表现文章的中心思想;
②使文章结构富于变化,避免平铺直叙;
③增强表达效果,使文章曲折有致;
④造成悬念,引人入胜。
细节把握
文章题目为“我的叔叔于勒”,我的叔叔“于勒”究竟是怎样一个人?
于勒是一个怎样的人?
姓 名 性别 年龄
籍 贯 政治面貌
主 要 经 历 青年时期
中年时期
老年时期
主要社 会关系
于勒
男
不详
法国勒阿弗尔
无
行为不正,糟蹋钱,好玩乐,挥霍家产,是“花花公子”
被送往美洲,做买卖赚了点钱,被人称之为正直,有良心的人
没钱,衣衫褴褛,卖牡蛎为生,被船长称之为“法国老流氓”
哥嫂菲利普夫妇,侄子若瑟夫,两个侄女,二侄女婿
于勒的经济状况 对于勒的评价(态度) 采取的行动
当初行为不正,糟蹋钱
赚了点钱,写第一封信表示希望能够赔偿我父亲的损失
第二封信,愿有福同享
于勒成了穷水手
全家的恐怖,是坏蛋,是流氓,是无赖
送上去纽约的商船,打发他去美洲。
全家唯一的希望,是正直的人,有良心的人
每星期日都去海边栈桥等待于勒归来;
拟定了上千种计划
好心的人,有办法的人
这个小子,这个贼,那个讨饭的,这个流氓
狼狈、暴怒,返程换船,避开于勒
面对不同时期的于勒,菲利普夫妇的态度
菲利普夫妇
于勒挥霍家产——打发去美洲
于勒做买卖赚钱了——盼他回来
发现于勒卖牡蛎——怕与他相见
证实于勒卖牡蛎——换船躲避他
没钱
有钱
没钱
没钱
菲利普夫妇对于勒的态度随着于勒的经济状况变化而变化
探讨:菲利普夫妇对于勒态度变化的原因
作者为刻画菲利普夫妇的人物形象,主要采用哪些方法?
刻画人物的方法
语言描写
动作描写
神态描写
语言、神情、动作等是人心灵的外在表现,在小说中,研究人的语言、神情、动作等往往能透视人物的内心世界,从而能正确把握小说中的人物形象
毫无疑义,父亲是被这种高贵的吃法打动了,走到我母亲和两个姐姐身边问:“你们要不要我请你们吃牡蛎?”(22)
语言描写
表现了父亲故作高雅、贪慕虚荣的心理。
我父亲突然好像不安起来,他向旁边走了几步,瞪着眼看了看挤在卖牡蛎的身边的女儿女婿,就赶紧向我们走来。他的脸色十分苍白,两只眼也跟寻常不一样。他低声对我母亲说: “真奇怪!这个卖牡蛎的怎么这样像于勒!”(25)
综合运用神态、动作、语言描写
生动形象地刻画出菲利普认出弟弟于勒时的紧张、害怕被其认出的恐慌以及怀疑卖牡蛎的穷水手就是于勒时失魂落魄的心理状态,将人物内心的惊恐展现得淋漓尽致。
我的父亲脸色早已煞白,两眼呆直,哑着嗓子说: “啊!啊!原来如此……如此……我早就看出来了!……谢谢您,船长。” 他回到我母亲身旁,是那么神色张皇。(34、35)
神态、语言描写
形象地刻画出菲利普在确定穷水手就是于勒时内心的极度恐慌、沮丧与绝望
母亲有点迟疑不决,她怕花钱;但是两个姐姐赞成。母亲于是很不痛快地说:“我怕伤胃,你只给孩子们买几个好了,可别太多,吃多了要生病的。”然后转身对着我,又说:“至于若瑟夫,他用不着吃这种东西,别把男孩子惯坏了。”(23)
语言描写
母亲看起来既爱惜自己,又关心别人;既疼爱孩子,又注意教育。话说得十分冠冕堂皇,但实质却是既顾全面子,又节省开支,生动形象地展现了一个精打细算又爱慕虚荣的底层家庭妇女形象。
我母亲也怕起来了,吞吞吐吐地说: “你疯了!既然你知道不是他,为什么这样胡说八道 ” (28)
…… 我母亲回来了。我看出她在哆嗦。她很快地说: “我看就是他。去跟船长打听一下吧。可要多加小心,别叫这个小子又回来吃咱们!”(31)
语言描写
形象地刻画出克拉丽丝内心的恐慌,发财梦让她不愿意相信这个消息是真的,但一旦确定事实,立即改变态度,表现得极为冷酷、势利,而又精明。
母亲突然暴怒起来,说:“我就知道这个贼是不会有出息的,早晚会回来重新拖累我们的。……已经够倒霉的了,要是被那个讨饭的认出来,这船上可就热闹了。咱们到那头去,注意别叫那人挨近我们!”(38)
神态、语言描写
形象地刻画出克拉丽丝在希望破灭后,对于勒的极度厌恶,展现了她泼辣强悍、自私势利、冷酷无情、唯利是图的性格特征。
母亲赶紧对他说:“你先坐下吧!别叫他们看出来。”他坐在长凳上,嘴里结结巴巴地说道: “是他,真是他!” 然后他就问:“咱们怎么办呢?” 我母亲马上回答: “应该把孩子们领开。约瑟夫既然已经知道了,就让他去把他们找回来。最要留心的是别叫咱们女婿起疑心。” (35、36)
语言描写
形象地刻画出菲利普内心的恐慌无措及克拉丽丝的冷酷、势利、精细、敏捷、镇定果断。
相同点
不同点 菲利普
克拉丽丝
懦弱胆小,遇事易慌张,爱摆架子
精于算计(精细),尖刻(刻薄)泼辣,沉着冷酷
虚荣、势利、自私、贪婪,但也有作为底层人物的酸苦与无奈
于勒有钱
盼归
于勒没钱
躲避
你认为菲利普夫妇是怎样的人?
通过对于勒和菲利普夫妇刻画,展现了哪两种底层社会老百姓的人生经历?
于勒:早年的于勒是一个荒唐的败家子,被人赶到美洲营生,后来经营致富,希望赔偿哥哥的损失,最后破产,成为以卖牡蛎为生的穷水手。
他的悲惨命运是当时破产小资产阶级的一个缩影。
菲利普夫妇:早年家产被弟弟占用,生活日渐拮据,是刚刚够生活的普通家庭,靠菲利普做事养着一大家子人,样样节省,生活窘困潦倒,迫切希望改变现状。
表现了那个时代生活在社会最底层的小人物及弱势群体的辛酸和卑微。
他们一家的拮据生活是当时普通贫穷百姓的真实写照。
“我”眼中的于勒
我也端详了一下那个人。他又老又脏,满脸皱纹,眼光始终不离开他手里的活儿。 (30)
我看了看他的手,那是一只满是皱纹的水手的手。我又看了看他的脸,那是一张又老又穷苦的脸,满脸愁容,狼狈不堪。(42)
外貌描写,将生活在社会最底层困苦不堪、穷困潦倒的老水手形象描绘出来。
文章除了于勒和菲利普夫妇,还重点刻画了谁?
语言描写
心理描写
我问那个卖牡蛎的人:“应该付您多少钱,先生?”(39)
我心里默念:“这是我的叔叔,父亲的弟弟,我的亲叔叔。”(42)
我对于勒保持着礼貌与尊重,说明我内心纯真,未被父母的言行所影响。
强调人物之间的关系,透露出我对处于困顿中的于勒叔叔的深切同情和对父母六亲不认的困惑、苦闷与不满。
若瑟夫
行为描写
我给了他十个筒子的小费。(43)
“我”的善良纯真与菲利普夫妇形成鲜明对比,寄托了作者对人性的希望。
涉世未深、纯真善良、富有同情心,与父母的表现形成鲜明对比。
我心里默念道:“这是我的叔叔,父亲的弟弟。我的亲叔叔。”(42)
反复
强调了“我”与于勒的血缘关系,表现了“我”对于勒的深切同情,以及对父母行为的不满,与之形成鲜明的对比,含蓄地表明了作者的立场,突出当时“我”心情的矛盾。
“我”(若瑟夫)在文中起何作用?
小说中的“我”作为叙事的主体贯穿全篇。其他人物的态度和行动,都是从“我”的眼里看到的;对其他人物的感受和评述,也都是从“我”的角度表达的。这样写具有较强的真实性和客观性。
“我”体现了孩童的纯真、善良,与父母的势力、刻薄形成了鲜明对比。“我”的身上寄托了作者对人性的良好愿望:希望“人间多一点亲情和爱,少一点金钱下的冷酷。”
知识回顾
反复:指为了强调某个意思或突出某种感情,特意重复使用某些词语或句子。
这种修辞手法通过重复来加深读者的印象,使表达更加有力。反复可以分为连续反复和间隔反复两种:
知识回顾
1、连续反复:连续重复相同的词语或句子。
“盼望着,盼望着,东风来了,春天的脚步近了。” 这里“盼望着”被连续使用,强调了作者对春天的期待。
2、间隔反复:在文中相同或不同的位置,间隔地重复某些词语或句子。
“我们还记得,他第一次踏上这片土地时,还是个孩子;如今,他已是这片土地的主人。” 这里“他”和“这片土地”被间隔地重复使用,增强了句子的连贯性和表现力。
知识回顾
排比:是把结构相同、相似、意思密切相关、语气一致的词语或句子成串地排列的一种修辞方法。
它利用语义的层层推进或并列关系,使表达更加丰富多彩,增强语言的气势和节奏感。排比可以分为短语排比、句子排比和段落排比:
知识回顾
1、短语排比:用结构相似的短语进行排列。
“我们要有坚强的意志,坚定的信念,坚决的行动。”
2、句子排比:用结构相似的句子进行排列。
“如果你是一棵大树,就洒下一片绿荫;如果你是一株小草,就增添一份春色;如果你是一只蜜蜂,就酿造一份甜蜜。”
3、段落排比:用结构相似的段落进行排列,通常用于较长的文章中。
知识回顾
区别
1、结构:反复是重复使用某些词语或句子;
排比则是把结构相似的词语、短语或句子进行排列。
2、功能:反复主要是为了强调和突出;
排比则是为了增强语言的气势和节奏感。
“信”推动了故事情节的发展。请找到相关语段,体会“信”在文中的作用。
第一封信
他赚了点钱,并且希望能够赔偿我父亲的损失。
第二封信
亲爱的菲利普,我给你写这封信,免得你担心我的健康。我身体很好,买卖也好。明天我就动身到南美去作长期旅行,也许要好几年不给你写信。如果真不给你写信,你也不必担心。我发了财就会回勒阿佛尔的。我希望为期不远,那时我们就可以一起快活地过日子了。
“信”在文中的作用
1、第一封信:改变了于勒在菲利普夫妇心目中的形象。
2、第二封信:①成为菲利普家的“福音书”,有机会就念,逢人就看,
②促成了二女儿的婚事,使情节得到进一步的发展。
通过这两封信,更好地展现了菲利普夫妇自私、虚荣、唯利是图的性格特征,揭示了当时的社会风气。
“信”是作品情节发展的催化剂,让人物形象展现得更丰满,让主题表现得更深刻,突出资本主义社会里,亲人与亲人之间,陌生人与陌生人之间都充满了赤裸裸的金钱关系。
环境描写作用分析
我们上了轮船,离开栈桥,在一片平静的好似绿色大理石桌面的海上驶向远处。正如那些不常旅行的人们一样,我们感到快活而骄傲。
此时的景色,明丽而轻快
①烘托了人物“快活而骄傲”的心情:于勒就要给他们带回来一大笔钱,他们可以很体面地生活了;
②为下文遇到于勒后情绪的变化作反衬。
环境描写作用分析
在我们面前,天边远处仿佛有一片紫色的阴影从海里钻出来。那就是哲尔赛岛了。
①一语双关,“紫色的阴影”既指哲尔赛岛,也象征蒙在菲利普夫妇心头的阴影;②烘托出人物失望、沮丧的心情,与刚上船时的欢快心情形成鲜明对比。
我们回来的时候改乘圣玛洛船,以免再遇见他。
思考:为什么文末要特意交代“我们回来的时候改乘圣玛洛船,以免再遇见他”这一件事呢?。
1、内容上:这是故事的尾声,写一家人躲避于勒,与文章开头盼于勒形成了强烈的对比,体现了人情冷暖、世态炎凉,暗示了文章主题;2、结构上:与开头盼于勒相照应,收束全文。
本文通过描述了菲利普夫妇因于勒的贫富变化而前后不同的态度,形象地刻画了他们嫌贫爱富、虚伪自私、冷酷无情的性格,揭示了资本主义社会人与人之间赤裸裸的金钱关系,也表达了作者对社会底层人物辛酸生活的同情。
主旨
提示:如何判定一个人物是否为主要人物
1、看人物着墨的多少;
2、看人物在小说中的地位和作用;
3、看作家的创作意图。
你认为谁是本文的主人公?于勒?我?菲利普夫妇?请说明理由。
我”从头到尾出现,是见证人,记叙者,是线索、是于勒的侄儿,由“我”来叙述叔叔的遭遇,父母态度的变化,使人感到更真切,意义更深刻,我”是家中唯一同情于勒的人,对比更强烈。
你认为谁是本文的主人公?于勒?我?菲利普夫妇?请说明理由。
于勒是暗线,略写和虚写了他的过去和现在。
标题强调于勒的身份,点明与菲利普夫妇一家的亲属关系,课文对其着墨不多,主要通过侧面来展示他的经历、遭遇和性格特征。
你认为谁是本文的主人公?于勒?我?菲利普夫妇?请说明理由。
本文要揭示的是在资本主义社会里人与人之间的赤裸裸的金钱关系的腐败现象,而文中最能揭示这一主题的是菲利普夫妇,所以是本文主人公。
你认为谁是本文的主人公?于勒?我?菲利普夫妇?请说明理由。
主人公不是于勒,作者为何以“我的叔叔于勒”为题?
突出了双方的性格。孩子是纯真的,大人是世故的;孩子是诚实的,大人是虚伪的;孩子是善良的,大人是势利的;孩子是慷慨的,大人是刻薄的。
以“我的叔叔于勒”为题表明了作者的美好愿望,希望人们能像若瑟夫一样,多一点同情,多一点友爱,多一点善良,他希望社会能更好一点。
小结
这篇小说以小见大,通过生动形象的语言描写、神态描写,对菲利普夫妇对于勒的前后态度进行了鲜明的对比,勾勒出一幅19世纪后半叶法国小市民生活的剪影,让我们体会到资本主义社会中异化的人和人的关系,和小人物生活的辛酸,批判了当时资本主义制度的罪恶。
小结
《我的叔叔于勒》
厌于勒
盼于勒
遇于勒
躲于勒
开端
发展
高潮
结局
自私、冷酷、
虚伪、唯利是图
正直、有良心好心、有办法
小子、家伙、贼、讨饭的、流氓
富
穷
菲利普夫妇
钱
赤裸裸的金钱关系
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