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九年级下册语文第五单元第18课《《孟子》两章 》教学设计

文档属性

名称 人教版九年级下册语文第五单元第18课《《孟子》两章 》教学设计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16.4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新课程标准)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16-03-07 08:15:55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18. 《孟子》两章
顺德区北滘镇莘村中学 张云峰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教学设计

授课时间:第 周星期 年 月 日
一、读文导入
二千多年前一个的晚上,一豆青灯之下,一位 ( http: / / www.21cnjy.com )鬓发斑白的老人,在一片竹简上刻下了191个篆体汉字。文章篇幅虽然短小,但其中光辉的思想却光耀千古,传诵至今。请用心灵去感受这段文字的独特魅力。(播放朗诵)
给咱们留下这段精美短文的圣人是谁呢?(孟子)
孟子其人
孟子,名轲,字子舆。战国时期著名思想家、教 ( http: / / www.21cnjy.com )育家,儒家代表人物。地位仅次于孔子,有“亚圣”之称。与弟子合著的《孟子》一书,被尊为儒学经典,为“四书”之一。 故事:孟母三迁
二、学法推荐
像《孟子》这样意蕴深厚的儒学经典,应该怎样的方法更加高效呢?请听一听另外一位文化名人给咱们的建议。
学法推荐
大抵观书先须熟读,使其言皆若出于吾之口。继以精思,使其意皆若出于吾之心,然后可以有得尔。——宋·朱熹
两种学习文言经典的方法:要熟读,要精思。
三、熟读篇
1、齐读课文,感知
2、对答式朗读
《三字经》三光者,日月星;三才者何?((天、地、人)
古人认为,天地间最重要的三种元素就是天、地、人,用于战争,决定战争胜负的三种因素分别是——天时、地利、人和。
那么,天时、地利、人和三者轻重厉害如何呢?原文回答。(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不如”(比不上)整句意思?
文中哪几个句子解说了“为什么说天时不如地利 ( http: / / www.21cnjy.com )?”(三里之城,七里里之郭,环而攻之而不胜,夫环而攻之,必有得天时这也,然而不胜者,是天时不如地利也) (关键词:之、郭、是) 翻译此句:
地利不如人和者,何也?(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兵革非不尖利也,米粟非不多也,委而去之,是地利不如人和也)
(关键词:池、兵革) 翻译此句:
得道者,何如?(得道者多助)(意思:得道的施行仁政的人,帮助他的人就会多)这个人在文中指什么人?(君主)
失道者,何如?(失道者寡助 ( http: / / www.21cnjy.com ))(寡:少;带“寡” 的成语:薄情寡义、孤家寡人、孤陋寡闻、寡不敌众)那么,把整个句子说一下:不施行仁政的君主,支持他的人就少。
师:寡助若何?(寡助之至,亲戚畔之)(读pàn、通假字,通背叛的“叛”、背叛)
“亲戚”课下注释是怎么解释的?(内外亲属)这里的“亲戚”和现在的“亲戚”有点不同。 整个句子意思说一下。
彼二者争战复若何?(以天下之所顺,攻亲戚之所畔,故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
(天下人都归顺他的君主打亲戚都背叛他的君主,所以君子不战也就罢了,战就一定会赢)
3、最后,齐读课文,全班口头用现代文说一遍课文意思。
4、品味式朗读
把它稍稍地改了一下,你认为是老师的改句好呢,还是孟子的原句好?
◇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寡助之至,亲戚畔之。多助之至,天下顺之。
◇道之得失,直接关系到国家的命运。
(原句:详细、具体;句式上来看,对偶句 ( http: / / www.21cnjy.com )式十分整齐,意思上形成了:得道——失道,多助——寡助;对比对比的好处:“道”就更重要了。观点更鲜明,说理更透彻)
排比句:“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 ( http: / / www.21cnjy.com )兵革非不尖利也,米粟非不多也”,后面还有“故曰: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这里的排比句增强了文章的气势,读来很有气势。
改句子,请看——

◇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兵革非不坚利也,米粟非不多也,委而去之……
◇城高,池深,兵革坚利,米粟多,委而去之……
我把你说的句子改了一下,是孟子的好呢,还是我的好呢?(双重否定,语气非常强烈)
我又作了一个改动,你看,哪一个好呢?
◇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兵革非不坚利也,米粟非不多也,委而去之……
◇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委而去之……
原句从城、池、兵革、米粟四个方面说,更能强调地利条件的优越,论证更加的有力。(语速上变化:由慢而快)学生读
读: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溪 ( http: / / www.21cnjy.com )之险,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感觉音调越来越高,气势也越来越强)(“域民”“固国”“威天下”,有范围越来越大)层递式排比句
经过一番品读,我整理了一下这篇文章语言的特色。
孟子其文
◇对比鲜明 ◇排比铺陈 ◇句式工整 ◇气势磅礴 ◇说理透彻
四、精思篇
对这篇文章,老师有三种变形,请你琢磨一下,这三种变形,各自都有什么道理。
屏显:二分法
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三里之城,七里之 ( http: / / www.21cnjy.com )郭,环而攻之而不胜。夫环而攻之,必有得天时者矣;然而不胜者,是天时不如地利也。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兵革非不坚利也,米粟非不多也;委而去之,是地利不如人和也。
故曰: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 ( http: / / www.21cnjy.com )国不以山溪之险,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寡助之至,亲戚畔之。多助之至,天下顺之。以天下之所顺,攻亲戚之所畔,故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

屏显:三分法
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三里之城,七里之郭,环而 ( http: / / www.21cnjy.com )攻之而不胜。夫环而攻之,必有得天时者矣;然而不胜者,是天时不如地利也。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兵革非不坚利也,米粟非不多也,委而去之,是地利不如人和也。
故曰: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溪之 ( http: / / www.21cnjy.com )险,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寡助之至,亲戚畔之。多助之至,天下顺之。以天下之所顺,攻亲戚之所畔,故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
(学生欲言又止,老师提示别急。三分钟等待之后,学生仍面现难色。)
老师的提示——二分法:话题一——话题二
三分法:引论——本论——结论
请根据老师提供的关键词再思考。
1、二分法:前面写打仗的道理,后面说治理国家的道理。
如果说,话题一主要论述的军事,那么话题 ( http: / / www.21cnjy.com )二主要论述的就是政事。两个话题各自的核心句是——
“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和“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
各自的核心词是——和、道。(板书两个核心词)
2、三分法:是在二分法的基础上将揭 ( http: / / www.21cnjy.com )示论点的句子和论证的句子分开,第一段摆出论点,第二段运用了两个事例论证了论点,第三段得出只有“得道”方能实现“人和”的道理,有点像平时说的“总—分—总”的结构。
最后,齐诵课文结束。
五、归纳全文思路、主旨

教学反思: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教学设计
授课时间:第 周星期 年 月 日
一、导入:《温水中的青蛙》、《鲶鱼效应》故事
二、熟读课文
1、听朗读(字音、节奏)
2、学生自读(朱熹曾说:凡读书,须要读得字字响亮,不可误一字,不可少一字,不可多一字,不可倒一字。)
3、全班朗读
三、疏通大意
1、借助注释理解课文(课件显示重点词语)
发:起,指被任用 于:在 举:被举用,被选拔 市:集市 于是:给这样
苦:使……痛苦 劳:使……劳累 饿:使……饥饿 空乏:使……贫困 乱:使……错乱
所以:用来 动:使……惊动 忍:使……坚韧 曾益:增加。“曾”通“增”
过:犯过失 衡于虑:被思虑堵塞。衡通“横”,指不顺 作:奋起,指有所作为
喻:明白 拂,通“弼”,辅佐 入:指在国内 出:指在国外
2、全班同学用现代文大声口说整篇课文意思。
四、分析课文
(一)学习第一段
1、开头这段作者一下子列举了6位名人,这6个人有些什么共同点 这样写有什么好处或作用?
①都出身贫贱,都经历了磨练,最终都大有作为;
②排比的句式使文章显得很有气势,读来琅琅上口,好读易记。
2、男生读,读出排比的气势。
3、默读,找出同样使用排比的句子。
4、说说历史上承担“大任”的人之前经受了 ( http: / / www.21cnjy.com )哪些痛苦的磨练?这种磨练跟他们带来了哪些益处 这些人在思想上经受的磨练是什么?(朱元璋与孟子过不去:他夺取天下后,十分注重学习,在圣贤书中寻求治国之道。对孟子的言论“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 龙颜大怒。罢免了孟子千百年来在文庙里和列位大儒们吃冷猪肉的资格,下令将孟子逐出文庙,后来读到“故天将……不能”,由衷称赞,又恢复其牌位。)
5、联系现实生活中的一些实例,阐述“自古英雄多磨难”的道理。(学生讨论)
(课件显示事例)
(三)第二段:(显示第二段)
1、写个人成才的主观条件的句子(征于色,发于声),写成才的客观条件的句子(思想、生活、行为)
2、造成一个国家灭亡的原因是什么?
3、此段通过一正一反的论证,阐明了怎样的道理?(论点: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五、总结
1、简述本文的论证思路。(显示行文思路)
列举了六位圣贤从卑微困穷而成为名垂青 ( http: / / www.21cnjy.com )史的圣君贤相的典型事例,推出如下道理:一个人要有所成就,必然会经受种种磨难,只有这样,才能“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使之有所作为。接着从个别到一般,讲道理分析。并从正反两方面对比分析论证磨练的必要性:作者先列举了三个哲理性很强的事实:“人恒过,然后能改;困与心,衡于虑,而后作;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从正面阐述即使作为一般人,也需要在困境中经受磨练,方能发奋进取的道理。接着,作者从个人的成长推论到治理国家,如果没有法家拂士、敌国外患,往往会导致国家的灭亡,这是从反面论证。最后水到渠成,得出中心: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2、论证方法:举例论证、道理论证、对比论证
3、背诵全文
教学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