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九年级下册语文第六单元第22课《邹忌讽齐王纳谏》教学设计

文档属性

名称 人教版九年级下册语文第六单元第22课《邹忌讽齐王纳谏》教学设计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15.9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新课程标准)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16-03-07 08:23:52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22、《邹忌讽齐王纳谏》教学设计
张云峰
(第 周星期 ) ( 年 月 日)
一、教学课时:2课时
二、教学重点:
1、结合注释,利用积累的文言知识,疏通文意;
2、学习齐威王虚心听取意见与邹忌善于思考、敢于进谏的可贵品质;
三、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鹬蚌相争故事)
俗语说:良药苦口利于病,忠言逆耳利于行。 ( http: / / www.21cnjy.com )但,如果研究了交流对象,讲究了谈话技巧,你向交流对象所述说的忠言就未必逆耳。本节课,我就想和同学们来共同领略一个臣子向君王进谏忠言,而君王并不觉得逆耳的故事。
二、解题
1、标题“邹忌讽齐王纳谏”巧妙地用一个兼语句式点明了文章内容地两个方面:邹忌讽齐王,齐王纳谏。
2、邹忌,齐国的谋臣,历事桓公、威王、宣王 ( http: / / www.21cnjy.com )三朝,以敢于进谏和善辩著称。齐威王他继位之初,好为淫乐,不理政事,谋士淳于髡(kūn)乃以隐语进谏曰:“国中有大鸟,止于王庭,三年不飞不鸣,王知此鸟何也?“齐威王听后顿悟曰:“此鸟不飞则已,一飞冲天;不鸣则已,一鸣惊人。”从此后,齐威王励精图治,修明政治,齐国大治。
三、《战国策》资料
《战国策》是一部国别体史书。是战国时期各国 ( http: / / www.21cnjy.com )历官和策士的言论辑录和谋略,这是一部研究战国历史的重要典籍。由刘向集百家作品而编辑整理。此书有十二国策,总共三十三篇,反映了战国时期各国的政治斗争和社会面貌。描写人物绘声绘色,常用寓言阐述道理,著名的寓言就有“画蛇添足”“亡羊补牢”“狡兔三窟”“狐假虎威”“南辕北辙”等。
四、初读课文
1、听读课文,注意正字音,听节奏。
邹忌(zōu)(jì)讽(fěng)齐王纳谏(jiàn) 八尺有(yòu)余 形貌昳(yì)丽
朝(zhāo)服衣冠(guān) 谤(bàng)讥于市朝 面刺(cì)寡人
时时而间(jiàn)进 期(jī )年之后 朝(cháo)于齐  燕(yān)、赵、韩、魏
2、自由朗读课文。
3、根据文下注释,初步理解课文内容。(重点字词、口说课文大意)
五、积累
(一)一词多义
1、之
(1)齐国之(的)美丽者也 (2)吾妻之(主谓间,取消句子独立性)美我者
(3)徐公不若君之(主谓间)美也 (4)孰视之(代词,指徐公)
(5)暮寝而思之(代指这件事) (6)朝廷之(的)臣莫不畏王
(7)由此观之(代词,指这件事) (8)臣之(的)妻私臣
(9)王之(主谓间)蔽甚矣 (10)群臣吏民能面刺寡人之(的)过者
(11)数月之(不译)后 (12)燕,赵,韩,魏闻之(代词,这件事)
2、于
(1)欲有求于(向)我也 (2)能谤讥于(在)市朝
(3)皆以美于(比)徐公 (4)皆朝于(到)齐
3、朝
(1)朝(早晨)服衣冠 (2)于是入朝(朝廷)见威王 (3)皆朝(朝拜)于齐
4、孰
(1)我与城北徐公孰(谁)美 (2)孰(通“熟”,仔细)视之,自以为不如
(二)古今异义
1、今齐地方(土地方圆)千里 2、宫妇左右(国君旁边的近臣)莫不私王
3、明日(第二天),徐公来
(三)难句翻译。
1、我孰与城北徐公美?:我与城北的徐公比谁更美呢?(介词结构后置,孰与:与……比谁更……)
2、城北徐公,齐国之美丽者也:城北的徐公是齐国的美男子。(判断句)
3、忌不自信:邹忌不相信自己(比徐公美)。(宾语前置,自信:相信自己)
4、与坐谈:(邹忌)与(他)相坐而谈。(省略句)
5、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我的妻子认为我美,是因为偏爱我。(美:认为……美)
6、王之蔽甚矣:大王受蒙蔽太厉害了!(被动句,蔽:受蒙蔽)
7、能谤讥于市朝,闻寡人之耳者:能够在公共场所议论指责我,并能使我的耳朵听闻的。(闻:使……听到)

教学反思:


第二课时
一、齐读课文
二、研读内容
(一)第一段:比美
1、学生齐读。
2、邹忌结合自身容貌问了妻、妾、客三人一个什么问题?分别怎么问的?
问妻:“我孰与城北徐公美?”
三问 问妾:“吾孰与徐公美?”
问客:“吾与徐公孰美?”
3、三人分别怎么答的?
妻答:“君美甚,徐公何能及君也!”
三答 妾答:“徐公何能及君也!”
客答:“徐公不若君之美也。”
4、妻、妾、客三人的回答有没有不同?(意思基本相同,但语气不同:妻最强、妾次之、客最弱)
5、徐公来后,邹忌和他比美的结果如何?(孰视之,自以为不如;窥镜自视,又弗如远甚)
6、比美观结果引发了邹忌什么样的思考?
“妻之美我者,私我也;”
三思  “妾之美我者,畏我也;”
“客之美我者,欲有求于我也。”
由于感情的不同及身份地位的 ( http: / / www.21cnjy.com )差异,其妻、妾、客回答问题时的语气暧昧微妙。(私我:由衷的赞美,爱恋之情溢于言表;畏我:地位低下,说话比较拘谨、勉强;有求于我:礼貌讨好,流露出奉承的意味)
小结:第一段先写邹忌问美,再写比美,最后写思美。从全文情节发展来看,是故事的开端。
(二)第二段:进谏(中心内容)
1、学生齐读。
2、邹忌入朝后先向齐王说了一件什么事情?(臣诚知不如徐公美,而皆以臣美于徐公)
3、邹忌向齐王说这件事的目的是什么?(王之蔽甚矣!点明了进谏的主旨)
宫妇左右莫不私王
三比 朝廷之臣莫不畏王
四境之内莫不求王
4、如果说“皆以臣美”是生活小事,那么“王之蔽甚矣”就是什么事?这是采用什么方法来说理?(国家大事,以小见大)
小结:邹忌见威王后,并没有单刀直入地向 ( http: / / www.21cnjy.com )威王进谏,而是先讲自己的切身体会,用类比推理、推己及人的方式讲出“王之蔽甚矣”。他先叙述了妻、妾、客蒙蔽自己的原因,然后从自己的生活小事推而至于治国大事,说明齐王处于最有权势的地位,因而所受的蒙蔽也最深。这里,没有对威王的直接批评,而是以事设喻,启发诱导齐威王看到自己受蒙蔽的严重性,从而使他懂得广开言路,虚心纳谏的重要性。)
(三)第三段:赏谏、朝齐
1、学生齐读。
2、齐王是怎样纳谏的?(齐王下令把进谏的方式分为三种,悬赏也分为三等)
3、命令下达之后,前来进谏的人有变化吗?
(“门庭若市”说明在此以前,齐国确 ( http: / / www.21cnjy.com )实有许多积弊,“时时而间进”说明最初的进谏已经取得了预期的效果,齐威王已经根据人们的意见,改革了弊政。“虽欲言,无可进者”,说明威王已完全纠正了缺点和错误,齐国政治清明。)
小结:第三段写齐王纳谏,是故事的高潮。故事的结局:四国朝齐。
三、名文之美
(一)人物美
1、邹忌之美:
(1)邹忌的两次“窥镜”,反映了他当时什么样的心态?(形貌美)
(2)邹忌“三思”,从迷惑中有了请醒的认识,反映他什么样的品质?(自知之明、独立思考)
(3)旦日,邹忌向齐王进谏“三比”。(忠君爱国)
(4)进谏时,先从自己的生活小事说起?体现出邹忌的什么本领?(勇于进谏,善于进谏)
(赏析邹忌讽谏的艺术:以自身经历来 ( http: / / www.21cnjy.com )和齐王进行类比的。邹忌讽谏齐王时,先从自家“比美”的趣事侃侃道来,通过三比,顺理成章地推出了“王之蔽甚矣”的结论。这种由近到远,由小到大,由生活琐事推及国家大事的类比进谏,就不能不让齐王欣然领悟,从而接受群言,而使齐国大治了。)
2、齐威王之美:
邹忌讽谏成功,为他赢过得生前身后名,其实,还有一位更大的赢家,他就是——齐威王,大家认同吗?(个人善于纳谏、国家政治清明)
(1)邹忌进谏后,写齐王的反应只有王曰:“善”,乃下令“……”两个举动(知错能改,从谏如流)
(2)“君臣进谏,门庭若市”、“时时而进谏”、“虽欲言,无可进者”(有魄力、有能力的开明君主)
(二)结构美:(三叠法)
三问三答:妻、妾、客
三思、三比:妻私我 → 宫妇左右私王
妾畏我 → 朝廷之臣畏王
客有求 → 四境之内有求于王
三赏:上赏 中赏 下赏
三时:令初下 数月之后 期年之后
三态:邹忌以现身说法 齐威王广泛征求意见 各国“皆朝于齐”
四、启示
学习本文在今天有什么现实意义?(可从邹忌与齐王的品德和邹忌的语言艺术两个方面谈)
1、一个人在受蒙蔽的情况下,是不可能正确认识自己和客观事物的。
2、作为领导,更要时刻保持清醒的头脑,防止被一些表面现象所迷惑;
3、不要偏听偏信,要广泛听取他人的批评意见,对于奉承话要保持警惕,及时发现和改正自己的缺点错误,不犯或少犯错误。
4、批评别人要讲究方法。要既达到使对方接受的目的,又要尊重对方使之不难堪,一定要委婉些。

教学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