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高中语文鲁教版必修3《我不是个好儿子》课件(12张ppt)+教学设计(3份打包)

文档属性

名称 山东高中语文鲁教版必修3《我不是个好儿子》课件(12张ppt)+教学设计(3份打包)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429.6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鲁教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16-03-07 07:06:01

文档简介

《我不是个好儿子》信息化教学设计方案
作者信息
姓名
杨海燕
电话
学科
语文
年级
高一
邮件
单位
山东师大附中
教学设计
教学主题
新授课:《我不是一个好儿子》
一、教材分析
本文是高中语文第三册的三单元的一篇必修课文。他是作家贾平凹的一篇感怀亲情的叙事散文。作家在文中塑造了一位伟大的母亲形象,用朴实的语言叙说了母亲的生活琐事,虽然没有什么强烈的抒情,但是读来却能感到作者的深情。作者的母亲是一位普通的劳动妇女,她对儿子的爱出于一种纯粹的天性和直觉。而正是这种自然的爱,深深地打动了作者和我们每一个人的心。
二、学生分析
高一阶段的学生,一方面已经能认识到父母对自己的关爱之情,另一方面由于情感经历、生活阅历的限制,对父母的恩情,大多还认识的比较肤浅,并且大多不能在行动上去关心体贴父母。这篇文章,语言通俗易懂,感情却深沉而浓厚,学生在熟读文本的基础上体验人物的情感经历,从而使他们对亲情的理解提高到更深层次,并学会感恩父母。
三、教学目标
1.引导学生反复吟诵,感悟语言朴实的风格,细腻的情感。
2.分析并体会细节描写在表现人物,烘托情感方面的作用。
四、教学环境
□简易多媒体教学环境 (交互式多媒体教学环境 (网络多媒体环境教学环境 □移动学习 □其他
五、信息技术应用思路(突出三个方面:使用哪些技术?在哪些教学环节如何使用这些技术?使用这些技术的预期效果是?)200字
课前播放满文军《懂你》歌曲,营造学习这篇文章的氛围。
百度搜索贾平凹生平及《秦腔》颁奖词,用于作者介绍和引入探究,通过网络资源丰富对作者的认识。
运用word批注对鉴赏的文字进行批注,批注式鉴赏使学生既有文本的整体意识,又能直观的看到规范的鉴赏文字。
引导学生运用思维导图分析探究的主要问题,有助于学生梳理了解文章脉络。
Word导入毕淑敏《孝心无价》、史铁生《我与地坛》片段、季羡林《赋得永久的悔》,相似文本推荐阅读,丰富对认识。
六、教学流程设计(可加行)
教学环节
(如:导入、讲授、复习、训练、实验、研讨、探究、评价、建构)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信息技术支持(资源、方法、手段等)
导入
借助《懂你》歌词导入
作者介绍
初读文本,扫清障碍。
以《懂你》作为背景音乐
整体感知
疏通文字障碍,落实字词基础。
说说你读出了怎样的母亲?怎样的儿子?
(重点鉴赏:我就是农民的儿子)
自由阅读,结合注释掌握重要字词。
思考概括对母亲儿子的整体认知。
重要语句的朗读。
PPT显示“——的母亲——的儿子”
文本细研
体味细节:引用《秦腔》颁奖辞对贾平凹语言的评价,引出“细节雕刻灵魂,文本哪一处细节引起了你的共鸣”这个问题。
学生朗读、分析、鉴赏细节描写。(读赏结合)
《秦腔》颁奖词
文本导入批注。
文本探究
讨论“钱”的细节。为何开始母亲不要我的钱,而最后又要了?(对比诵读)
我是不是个好儿子?
学生自读、合作学习,交流研讨。
文本导入批注、百度搜索图片
读写感悟
选择自己喜欢的文段朗诵。
仿照自己喜欢的文段,选一个自己父母的镜头写一段文字
学生有感情的读文段;在音乐背景下写文段,交流。
1、配乐
2、视频:满文军《懂你》
3、利用学校“互动课堂”点阵技术,屏幕直接呈现学生写作片段。
课外阅读拓展
毕淑敏《孝心无价》、史铁生《我与地坛》片段、季羡林《赋得永久的悔》
课下阅读
班级邮箱、校内外平台
七、教学特色(如为个性化教学所做的调整,为自主学习所做的支持、对学生能力的培养的设计,教与学方式的创新等)200字左右
1、了解学情,尊重学生,落实基础,培养习惯。
先询问学生阅读的障碍和发现的问题,答疑释惑,落实基础;再听取学生的初读感受,强化学生对文本的整体观照;然后顺势引导探究文本质朴的语言、动人的细节,切入对文本的解读。诵读之初要求学生不动情不读书,不动笔墨不读书,切实培养学生良好的读书习惯。
2、让学生走进文本,与文本展开对话。
学生与文本的对话有一个由浅入深的过程,而对话的基础就是反复深入地诵读。这里有阅读的三个层次:
一是理解文本内容。整体感知母亲的特点和儿子的愧疚。
二是个性化鉴赏。教师不能把自己的理解强加给学生,要给学生以自主学习的空间。在诵读体味中,学生必然有自己喜欢的语段,因为有些内容能和自己的生活体验相吻合。与生活对接,对文中至爱亲情的理解当然会渐次深入。
三是揣摩语言,学习写法。这一环节阅读的目的是品出语言的“味”,感受和学习作者以质朴语言、抓住生活细节抒发真情的写法。读出、悟出了这些,文本学习的目的才真正达到。
强化诵读,通过诵读涵泳品味。
读写结合。
文中母亲对儿子的爱是一种本能与直觉,所做的事情都极普通的,学生当有类似的经历和感受,能产生情感共鸣。这样,引导学生结合文本简约地描述自己的亲情经历,既有助于深化理解文本,又使学生的心灵受到了震撼和洗礼。
阅读与写作,不是“两张皮”,而是相辅相成的。文章抓住了生活中的细节,用质朴的语言抒发了发自肺腑的真情,所以感人至深。引导学生体会并学习这种写法,有助于解决写作中“假、大、空”的问题。
课件12张PPT。我不是个好儿子山东师大附中 杨海燕
贾平凹:原名贾平娃,陕西丹凤人,1952年出生,当代作家。
长篇小说《浮躁》《废都》《秦腔》
作品大都描写新时期西北农村生活。
语言质朴、隽永、自然。
一位_________________的母亲。慈爱 本分 热情
善良 勤劳 节俭平凡伟大初读文本,体味至爱亲情。一个_________________的儿子。
是好儿子?不是好儿子?孝顺,充满遗憾与愧疚 贾平凹的写作,既传统又现代,既写实又高远,语言朴拙、憨厚,内心却波澜万丈。以精微的叙事,绵密的细节,成功地仿写了一种日常生活的本真状态。
细节雕刻灵魂,
文本哪一处细节引起了你的共鸣”? 苏轼说:凡文字,少小时须气象峥嵘,色彩绚烂,渐老渐熟,乃造平淡;其实不是平淡,乃绚烂之极也。 突然间我会想起乡下的母亲,又是数日不安,也就必会寄一笔钱到乡下去。给母亲寄钱并不是我心中多么有母亲,完全是为了我的心理平衡。而母亲收到寄去的钱总舍不得花,听妹妹说,她把钱没处放,一卷一卷塞在床下的破棉鞋里,几乎让老鼠做了窝去。我埋怨过母亲,母亲说:“我要那么多钱干啥?零着攒下了将来整着给你。”去年回去,她真的把积攒的钱要给我,我气恼了。
细细品读下面文字,谈谈哪段文字最感人?为什么?
A 母亲把钱收了,嘱咐我胡子长了,该刮一下了,然后上了车。
B 母亲懂得了我的心,她把钱收了,握在手里,整一下我的衣领,摸着我的脸,说我的胡子长了,该刮一下了,才上了车。
C 母亲懂得了我的心,她把钱收了,紧紧地握在手里,再一次整整我的衣领,摸摸我的脸,说我的胡子长了,用热毛巾捂捂,好好刮刮,才上了车。
为何开始母亲不要我的钱,而最后又要了? 仿照自己喜欢的文段,选一个自己父母的镜头写一段文字。不少于100字。 懂你
你静静地离去 一步一步孤独的背影 多想伴着你 告诉你我心里多么地爱你 花静静地绽放 在我忽然想你的夜里 多想告诉你 其实你一直都是我的奇迹 一年一年风霜遮盖了笑颜 你寂寞的心有谁还能够体会 是不是春花秋月无情 春去秋来你的爱已无声 把爱全给了我把世界给了我 从此不知你心中苦与乐 多想靠近你 依偎在你温暖寂寞的怀里 告诉你我其实一直都懂你我不是个好儿子
母亲一生都在乡下,没有文化,不善说会道,飞机只望见过天上的影子。她并不清楚我在远远的城里干什么,惟一晓得的是我能写字,她说我写字的时候眼睛在不停地眨,就操心我的苦,“世上的字能写完?”一次一次地阻止我。前些年,母亲每次到城里小住,总是为我和孩子缝制过冬的衣物,棉花垫得极厚,总害怕我着凉,结果使我和孩子都穿得像狗熊一样笨拙。她过不惯城里的生活,嫌吃油太多,来人太多,客厅的灯不灭,东西一旧就扔,说:“日子没乡下整端。”最不能忍受我打骂孩子,孩子不哭,她却哭,和我闹一场后就生气回乡下去了。母亲每一次都高高兴兴来,每一次都生了气回去。   母亲姓周,这是从舅舅那里知道的,但母亲叫什么名字,12岁那年,一次与同村的孩子骂仗——乡下骂仗以高声大叫对方父母名字为最解气的——她父亲叫鱼,我骂她鱼,鱼,河里的鱼!她骂我:蛾,蛾,小小的蛾!我清楚了母亲叫周小娥。大人物之所以是大人物,是名字被千万人呼喊,母亲的名字我至今没有叫过,似乎也很少听老家村子里的人叫过,但母亲不是大人物却并不失却她的伟大,她的老实、本分、善良、勤劳在家乡有口皆碑。现在有人讥讽我有农民的品性,我并不羞耻,我就是农民的儿子,母亲教育我的忍字使我忍了该忍的事情,避免了许多祸灾发生,而我的错误在于忍了不该忍的事情,企图以委曲求全而未能求全。   7年前,父亲做了胃癌手术,我全部的心思都在父亲身上。父亲去世后,我仍是常常梦到父亲,父亲依然还是有病痛的样子,醒来就伤心落泪,要买了阴纸来烧。在纸灰飞扬的时候,突然间我会想起乡下的母亲,又是数日不安,也就必会寄一笔钱到乡下去。寄走了钱,心安理得地又投入到我的工作中了,心中再也没有母亲的影子。老家的村子里,人人都在夸我给母亲寄钱,可我心里明白,给母亲寄钱并不是我心中多么有母亲,完全是为了我的心理平衡。而母亲收到寄去的钱总舍不得花,听妹妹说,她把钱没处放,一卷一卷塞在床下的破棉鞋里,几乎让老鼠做了窝去。我埋怨过母亲,母亲说:“我要那么多钱干啥?零着攒下了将来整着给你。你们都精精神神了,我喝凉水都高兴的,我现在又不至于就喝着凉水!”去年回去,她真的把积攒的钱要给我,我气恼了,要她逢集赶会了去买了零嘴吃,她果然一次买回了许多红糖,装在一个瓷罐儿里,但凡谁家的孩子去她那儿了,就三个指头一捏,往孩子嘴里一塞,再一抹,孩子们为糖而来,得糖而去,母亲笑着骂着,“喂不熟的狗!”末了就呆呆地发半天愣。   小时候,我对母亲的印象是她只管家里人的吃和穿,白日除了去生产队出工,夜里总是洗萝卜呀,切红薯片呀,或者纺线,纳鞋底,在门闩上拉了麻丝和绳子。母亲操持家里的吃穿琐碎事无巨细,而家里的大事,母亲是不管的,一切由当教师的星期天才能回家的父亲做主。在我上大学的那些年,每次寒暑假结束要进城,头一天夜里总是开家庭会,家庭会差不多是父亲主讲,要用功学习呀,真诚待人呀,孔子是怎么讲的,古今历史上什么人是如何奋斗的,直要讲两三个小时,母亲就坐在一边,为父亲不住吸着的水烟袋卷纸媒,纸媒卷了好多,便袖手打盹。父亲最后说,“你妈还有啥说的?”母亲一怔方清醒过来,父亲就生气了:“瞧你,你竟能睡着?!”训几句。母亲只是笑着,说:“你是老师能说,我说啥呀?”大家都笑笑,说天不早了,睡吧,就分头去睡。这当儿母亲却精神了,去关院门,关猪圈,检查柜盖上的各种米面瓦罐是否盖严了,防备老鼠进去,然后就收拾我的行李,然后一个人去灶房为我包天明起来要吃的素饺子。   父亲去世后,我原本立即接她来城里住,她不来,说父亲3年没过,没过3年的亡人会有阴灵常常回来的,她得在家顿顿往灵牌前贡献饭菜。平日太阳暖和的时候,她也去和村里一些老太太们打花花牌,她们玩的是二分钱一个注儿,每次出门就带两角钱三角钱,她塞在袜筒里。她养过几只鸡,清早一开鸡棚一一要在鸡屁股里揣揣有没有蛋要下,若揣着有蛋,半晌午打牌就半途赶回来收拾产下的蛋,可她不大吃鸡蛋,只要有人来家坐了,却总热惦着要烧煎水,煎水里就卧荷包蛋。每年院里的梅李熟了,总摘一些留给我,托人往城里带,没人进城,她一直给我留着,“平爱吃酸果子”,她这话要唠叨好长时间。梅李就留到彻底腐烂了才肯倒去。   我成不成为什么专家名人,母亲一向是不大理会的,她既不晓得我工作的荣耀,我工作上的烦恼和苦闷也就不给她说。一部《废都》,国之内外怎样风雨不止,我受怎样的赞誉和攻击,母亲未说过一句话,当知道我已孤单一人,又病得入了院,她悲伤得落泪,她要到城里来看我,弟妹不让她来,她气得在家里骂这个骂那个,后来冒着风雪来了,她的眼睛已患了严重的疾病,却哭着说:“我娃这是什么命啊?!”   我告诉母亲,我的命并不苦的,什么委屈和劫难我都可以受得,少年时期我上山砍柴,挑百十斤的柴担在山岭道上行走,因为路窄,不到固定的歇息处是不能放下柴担的,肩膀再疼腿再酸也不能放下柴担的,从那时起我就练出了一股韧劲的。而现在最苦的是我不能亲自伺候母亲!父亲去世了,作为长子,我是应该为这个家操心,使母亲在晚年活得幸福,但现在既不能照料母亲,反倒让母亲还为儿子牵肠挂肚, 我这做的是什么儿子呢? 把母亲送出医院, 看着她上车要回去了,我还是掏出身上仅有的钱给她,我说,钱是不能代替了孝顺的,但我如今只能这样啊!母亲懂得了我的心,她把钱收了,紧紧地握在手里,再一次整整我的衣领,摸摸我的脸,说我的胡子长了,用热毛巾捂捂,好好刮刮,才上了车。眼看着车越走越远,最后看不见了,我回到病房,躺在床上开始打吊针,我的眼泪默默地流下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