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桂枝香 金陵怀古》课堂教学实录
教学实录
一、课堂导入
师:余世存曾说“历史是中国人的宗教”,林语堂说“诗歌是中国人的宗教”。当历史遇上诗歌的时候,便形成了一种诗歌类型:“怀古诗”。典型的例子,如《念奴娇·赤壁怀古》《京口北固亭怀古》。今天我们再来赏读一首王安石的《桂枝香·金陵怀古》,看一看被称为11世纪改革家的王安石面对金陵这座六朝古都时,产生了怎样的联想,抒发了怎样的情感。
二、学习目标
(PPT展示,学生齐读)
1.语言建构与运用:疏通疑难字词,读懂诗句。
2.思维发展与提升:通过对诗句的分析,理解诗人对历史兴亡的感叹。
3.审美鉴赏与创造:赏析诗中所描写的金陵美景。
4.文化传承与理解:理解王安石对国家前途命运的关心。
三、情景设置
师:古诗和书画都是民族文化艺术宝库中的灿烂明珠,二者关系密切,“诗画同源”有着悠久的历史传统。近期,岳阳县三中将举行一个“诗情画意融一体,我为课文配插画”的活动,让同学们为课本中自己喜欢的诗歌配上插画,让浓浓的诗情变成鲜活的画面。我们班选择了《桂枝香·金陵怀古》这首词,让我们一起来感受和探讨诗歌,结合对诗歌的理解来绘制一幅佳画。
四、朗诵
朗读要求:
一读准(包括字音、节奏);
二读出味道(体现情感)。
指明一名学生单独朗诵(有没有推荐的);
然后听名家范读(要求学生齐声跟着音频一起朗诵)。
师:伴着音乐,随着画面,有没有一种跟随王安石穿越古今的感觉?朗诵完后我们能感知到上阙在写景,下阙在抒情。接下来我们一起来随着王安石走入诗词中去。
五、展示(品读上阕)
师:老师课前就要求同学们预习课文,初步感知和理解,试着完成插图的初稿。现在选取了几位同学的插图,大家可以欣赏一下,也请这些同学谈谈你这样构图和描绘的依据和想法,以及绘图过程中遇到的困难和疑惑。
(可以结合诗词原文)
(课件展示任务)
(一)任务一:请谈谈你这样构图和描绘的依据和想法
生1(插图一作者):诗词的开头就写道“正故国晚秋”,点明了地点和时间,所以我画了个城楼,关于晚秋这个时间,我特意画了很多光秃秃的树,因为在晚秋的时候树叶都掉光了。我画了一条很长的江河还有几座高山,因为文中有“千里澄江似练,翠峰如簇”这一句,就是说清澈的长江像一匹长长的白绢,山峰像是聚集在一起或者说像箭头。运用比喻的修辞生动形象地表现了长江的清澈绵长和山峰之多之高耸。然后我还画了一个插有酒旗的酒家,一个小船,残阳,白鹭,都是根据文本选择的景色。
师:老师还发现了一个细节,文中说“背西风”,风来无影去无踪,摸不着看不见,那么这位同学有画出西风吗?
生2:有,图中从酒旗和船帆的飘扬的方向体现出了西风。吹西风的话,酒旗应该往东边飘扬,而这位同学就是这样画的。
师:很不错,这位同学所画的意象都非常全面,并且有许多细节处理得非常好,认真读懂了文本,并且充分发挥了自己的想象能力。
生3:词中写“登临送目”,就是登高临远,放眼远眺,我就画了个小人,把他的视线画出来了。我品读到诗词中有很多颜色的点染,所以我给我的画作上了色。比如说“翠峰如簇”,所以这些山峰是翠绿色的;“彩舟云淡”我给小船上了几种不同的颜色,云和江水的颜色都是淡淡的蓝色;“残阳”是即将落下的太阳,所以应该是红色的。“西风”所以我又画出了风的方向。
师:很好。这位同学注意到了诗人的视角,登高临远,所以他看到的景色是远近交错的。那么此画作也显示出了其远近,大家看得出来哪些是近景、哪些是远景吗?
生4:澄江、翠峰是远景,酒旗、彩舟、白鹭是近景。
师:这位同学的画作相比起前一幅,其显著优势是什么?
生(齐答):涂上了鲜明的色彩。
师:而这位同学是根据诗词绘色,同时还结合了自己的生活经验,比如残阳的颜色是近于红色,而非正午时分的金黄。由此我们可以感受到诗人所见之景是色彩鲜明的。
师:老师觉得这位同学的小船画得很有意思,这里我想问一个问题:文中写到“归帆去棹”,你是怎样理解“帆”和“棹”的?你认为这句运用到了什么手法?
生5:“帆”是船帆,“棹”是船桨,这里应该是运用了借代的手法,用船帆和船桨来代指船。
(二)任务二:你在描绘和构图的过程中,认为这是一幅怎样的图景。
生:萧瑟,凄凉。
师:从诗词的哪些地方可以感受到萧瑟凄凉?
生6:“晚秋,残阳,西风”
师:没错,这些意象给这副图景蒙上了一层萧瑟凄凉的色彩,但是整体有没有给你们一种非常狭窄、逼仄、难受的感觉?没有。那更多的是什么感觉?
生7:“登临送目”,登高临远,视野非常地开阔;“千里澄江”连绵高山,都是宏阔之景;星河鹭起这些美景也给人壮美之感。所以景物又给我一种开阔、壮观、旷远、静谧又繁华的感觉。
师:所以同学们根据诗词上阕描绘了一幅带有淡淡凄凉却又开阔旷远、壮美秀丽的山河图。请同学们想象着这样一幅画面,有感情齐读上阕内容。
(三)任务三:在绘图过程中遇到了哪些困难和疑惑?
生8:图画是静态的,有些动景很难表现。比如“彩舟云淡,星河鹭起”,云和星河是静景,船在行驶、鸥鹭腾飞,是动景,这里动静结合,但是画出来都是静景。
生9:情感很难融入到画笔当中。
师:是的,根据所见所感之景以及诗词绘图是很有难度的。其实王安石也和大家一样有这样的感悟,所以词的上阕用四个字收束:“画图难足”,什么意思?就是说哪怕再优秀的画家、再优秀的丹青妙手,也没有办法用一幅图完美地呈现它。
师:老师在此也发现了大家一个问题,我们是要求根据整首词来绘制插图,那么这些画作有没有完全遵照这个要求呢?
生10:没有,这几位同学画的都是上阕的景,没有体现出下阙的一些情景。
师:所以“画图难足”中“难足”的内容是什么呢?没有呈现出来的内容又有哪些呢?下联都有哪些场景?作者写这些场景的用意是什么?我们通过这些场景、以及一些关键语句来体会作者的情感。(小组讨论5分钟)
六、品读下阙
生11:“门外楼头”反映的是敌人已经兵临城下,但是皇帝还和他的宠妃在寻欢作乐的场景。这里其实是运用了“门外韩擒虎,楼头张丽华”的典故。
师:陈后主沉迷于女色导致国家灭亡。只有一个国家是如此结局吗?
生11:不是,“悲恨相续”说各个王朝都接连覆亡。
师:悲恨相续的原因是什么?请用原文回答。
生11:“繁华竞逐”,就是竞相追逐繁华奢侈的生活,导致了这个亡国悲剧。
师:所以作者写这个场景、用这个典故的目的是什么?
生11:作者写这个场景、用这个典故是为了警示现在的君主不要和陈后主一样因为沉迷女色、荒淫奢靡而亡国。
生12:“六朝旧事随流水,但寒烟衰草凝绿。”这是说过去六朝覆灭的历史已经随着流水一起逝去,如今留下的场景是秋风寒烟中的衰草一直保持着绿色,这反映出了作者对物是人非的感慨。
师:这些同学都分析得很好。现在老师想要大家品读下这句“千古凭高对此,谩嗟荣辱”,思考标红词作者想表达什么样的感情?(多媒体展示标红词)
生13:“千古”:自古以来,从古到今;“对此”:对着金陵城的万事万物,对着历史;“谩”:徒然,枉然。后世有人登上这个高处之后,他们只会徒然地空叹前世的荣耀和耻辱,这里作者对那些人应该是不满的。
师:分析得比较全面。诗人认为之前那些文人墨客以及统治者只是口头唉声叹气,在思想和行动上都没有吸取教训,就像《阿房宫赋》中的告诫:“后人哀之而不鉴之,亦使后人而复哀后人也”。从本词的哪句可以看出他们没有吸取教训?
生:“至今商女,时时犹唱,后庭遗曲”
师:这句运用到了什么手法?
生14:用典,引用了“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的典故。
师:相对原句,多了哪两个词?
生:“至今”“时时”。
师:作者为什么要加上这两个词,加上这两个词的用意是什么,请大家讨论一两分钟。
生15:“至今”是从古到今,表明时间很长,并且这种现象延续至今、在现在还存在;“时时”是经常的意思,表示频率之高,每时每刻都在进行着像这样的奢靡生活。这两个词表明商女从古至今都在频繁地唱着亡国之音。
师:那你认为亡国是商女的缘故吗?是商女自己想要唱亡国之音吗?
生15:不是,是因为有权有势的贵族就喜欢听这些,前文“繁华竞逐”就说明他们喜欢追逐繁华奢侈的生活。
师:没错,有这样一句话:“王翁之怒不在女,在乎荒淫之朝廷”,奢侈荒淫而亡国,不能怪商女,要怪统治者。所以作者并不希望就空然地发出无效的感叹,而是想警告统治者们要吸取六国灭亡的教训,要对这种奢靡、荒淫生活做出改变,不让亡国的悲剧重演。这是借六朝事,讽当朝人。
师:请同学们再思考:一般的文人墨客只会空然感叹,而王安石却试图警告告诫、寻找解决方法,那王安石为什么能生发出和一般的文人骚客不一样的情感呢?
生:这和他的志向和身份有关。
师:这里简要介绍下王安石。(多媒体展示)王安石当过宰相,主持过变法,后因守旧派反对而两次被罢相。写这首词的时候,是第二次被罢相。他不管是居庙堂之高,还是处江湖之远,始终牵挂着国家的人民。当时的宋王朝表面上太平盛世,其实背后隐藏着种种危机(社会背景)。所以王安石主张变法,他认为我们再不抑制荒淫无度的风气、再不吸取前朝教训,最后也会重蹈覆辙,走向灭亡。所以王安石的立意比一般文人更加高瞻远瞩、更加忧国忧民。
师:在欣赏和评价完同学们的画作后,也请大家看一下老师画的这幅图。大家觉得我画的是什么?
生:一双眼睛
师:那你们认为这双眼睛看到了什么呢?这是谁的眼睛呢?
生:王安石的眼睛,他左眼看到的是上阕的景物,看到的是今,右眼看到的是下阙的场景,看到的是古。
师:大家观察得非常仔细,这也涉及到了我们开始说的怀古诗的特征,历史和诗歌的融合,古今时空交错。并且,如同“画图难足”一般,眼睛视角仿佛是有限的,不能将所有的内容都涵盖进去;但这双眼睛又仿佛能包含万物,它能够回望历史,凝视当下,放眼未来。
师:那王安石为什么能够高瞻远瞩、穿越历史看透古今呢?因为他的眼中、心中装着的都是国家和人民,用脚登高临远丈量祖国的土地,用眼睛洞察历史和时局,“叹门外楼头”,用浑浊却响亮的声音发出一声声叹息和呐喊,用一颗赤诚的爱国之心来努力谱写国家未来的华章。所以他的眼睛、他的声音、他的文字、他的爱国之心能够穿越古今。
师:站在2024年的时间节点上,我们看到了王安石笔下的金陵,过去之金陵,繁华竞逐,今日之南京,生生不息。处在新时代的我们,能够看到王安石所视之景和历史,我们也能替他欣赏到他想要目睹的国家繁华、人民安乐的大好图景。
(展示南京当今的图片)
师:大家看完南京当今图景之后的感受是怎样的呀?
生:非常地繁华。
生:是一个太平盛世,国家和平富足。
生:人民安居乐业,非常地美好。
师:历史的车轮滚滚向前,一代又一代人在中华土地上歌咏怀抱,新的画卷已在我们同学手中,新的诗词也等待你们去吟诵。如果此刻你穿越时空,站在了王安石面前,你是否也可以根据当今的国家发展状况谱写一首诗词,或者绘制一张画卷,与王安石同叙爱国情怀,共盼祖国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