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6.2《登泰山记》课堂教学实录(逐字稿)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 上册

文档属性

名称 16.2《登泰山记》课堂教学实录(逐字稿)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 上册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14.7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4-10-31 10:41:03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雪后日出 人生新途——《登泰山记》课堂教学实录
【摘要】
本课例以以熟读、赏读、研读的形式,扣“记”这一文体梳理作者的登山行踪,感知作者笔下雪后泰山的别样景致,探讨泰山盛景下的幽微情思,习得人生之道。
【关键词】
登山行踪 泰山盛景
幽微情思 人生之道
【教学实录】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师:同学们,孔子登过泰山吗?
生:登过。
师:孔子登泰山,孟子是怎么评价的?
生:孔子登东山而小鲁,登泰山而小天下。
师:杜甫登过泰山吗?
生:登过。
师:杜甫登泰山,有什么感慨?
生: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师:是的。登上泰山,万物皆小。你们登过泰山吗?
生:没有。
师:那正好,今天,我们跟随姚鼐的《登泰山记》去游泰山,重走姚鼐登山路。请同学们以学习小组为单位,,绘制行程图。
二、理登山行踪,知行文脉络
师:请第一、二学习小组派代表作图于黑板上。其他同学比较两幅图,找出异同,简要评价。
生:两幅图将作者在路途中经过的地方基本标识出来了。第二幅图要更清晰,图中用箭头的朝向很好地表示了往返途中的情况,泰山正南面的三谷也完整地呈现了,作者拾级而上至最高日观峰,日观峰的标识作了重点涂画,很明了。
师:嗯,特别棒!图画清晰,一目了然;语言简洁,言简意赅。全文以时空为线索,符合山水游记“记”这种文体的特点。空间线索已展示在行程图上,时间线索呢?我们一起找出文中的时间词。
生:乾隆三十九年十二月,这是“帝王年号”纪年法;是月丁未,即这个月的丁未日,腊月二十八,用的是“干支”纪日法;戊申晦,用的也是“干支”纪日法,晦即月底这一天,这个月月小,是腊月二十九,除夕;朔望晦,分别表示月初、月中、月末这一天;五鼓,用的是“五更”纪时法,古代夜间用鼓打更纪时。
师:对来泰安的行程,作者接连用了五个动词,请同学们找出来。
生:乘、历、穿、越、至。
师:这些动词在表情达意上有什么效果呢?
生:着力表现了作者乘风冒雪,千里迢迢,去游泰山的迫切心情。
师:那泰山为何有这么大的吸引力呢?
生:因为泰山之景——美。
师:在作者的行程中,停下脚步来赏景的是哪里?(带着学生再次回到黑板上的行程图)
生:“至日观峰——坐日观亭”这里。
师:请大家回到教材,齐读作者在这里驻足赏景的文字(及既上……而皆若偻)。
生:齐读。
师:清末著名学者王先谦曾大加赞美这段文字:读此益服其状物之妙。具此神力,方许作大文。世多有登岳,辄作,读此当为搁笔。——王先谦《续古文辞类纂》
写景状物之妙,你觉得妙在哪里呢?请完成【活动清单2】,找出相关句子中最有表现力的词语并作赏析,要求:概括景物特点,说明表现手法。三分钟整合小组意见,有序展示。
三、品泰山盛景,析语言之美
生:我们第三学习小组赏析的是“泰山夕照图”。“苍山负雪,明烛天南。”作者登上山巅,看见座座青峰覆盖皑皑白雪,雪反射的光照亮了南边的天空;用了一个拟人化的词——负,背负,不说苍山上覆盖着皑皑白雪,却说苍山像一位强健有力的巨人背负着白雪,生动形象;烛,照,化静为动,写出了冬日泰山银装素裹的壮美明媚。“望晚日照城郭,汶水、徂徕如画,而半山居雾若带然。”俯瞰泰安城,汶水和徂徕山,沐浴在夕阳下,宛如一幅美丽的山水画;环绕山间的云雾,就像一条舞动的飘带;比喻的修辞格,形象生动,赋予画面以无限的生机与情趣。
师:作者笔下的泰山夕照图,景物特点是怎样的?
生:有风雪初霁的光辉,有城郭山水的明媚飘逸,意境开阔。(板书:风雪初霁、明媚飘逸)
师:运用的表现手法有哪些?
生:拟人、化静为动、比喻。
生:我们第四学习小组赏析的是“泰山观日图(日出前)”。“大风扬积雪击面。亭东自足下皆云漫。”风雪击面,与泰山道上“迷雾冰滑”相照应;自日观亭向东望去,山谷中云雾弥漫,即所谓“云海”;一个“击”字和一个“皆”字,描摹出一派寒冬景象。“稍见云中白若摴蒱数十立者,山也。”作者从山巅向下俯视,渐渐地,看见云中几十个白色的像骰子一样立着的东西,那是山峰;比喻的修辞,把站在泰山之巅看见的周围的山峰比作立起来的长形而末端尖锐的樗蒱,群山是陡峭挺拔的;白雪覆盖群山,群山如骰子,这是从侧面写出日观峰位于最高处;“若”,说明天色尚暗,一切景象还不清晰,山体朦胧。“极天云一线异色,须臾成五采。”天边的云彩显现出一线奇异的颜色,瞬间扩张变幻成五彩缤纷的朝霞;须臾,极言时间之短,这梦幻般的霞光背景为喷薄而出的太阳蓄积气势。
师:作者笔下的泰山观日图(日出前),景物特点是怎样的?
生:云雾弥漫,山体朦胧,如梦似幻。(板书:朦胧缥缈、奇异梦幻)
师:运用的表现手法有哪些?
生:比喻、侧面烘托。
生:我们第五学习小组赏析的是“泰山观日图(日出时)(日出后)”。“日上,正赤如丹,下有红光,动摇承之。或曰,此东海也。”日出时,红如丹砂,下有红光荡漾,托着它冉冉升起,一轮火红的太阳从天边波涛翻滚的东海上升腾而起;20个字,极富想象,把旭日东升表现得磅礴有气势。“回视日观以西峰,或得日,或否,绛皓驳色,而皆若偻。”日出后,作者回头西望,日观峰以西的山峰,阳光照射到的,呈红色,照不到的,呈白色,晨曦中,群山红白相间、色彩缤纷,日出带来了一片光明的新天地;群山“偻”,弯腰曲背鞠躬致敬,用拟人的修辞,不直言日观峰之高,而是借群山为之拜倒,来侧面表现日观峰的高耸,让我们想起了杜甫的那句:“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师:作者笔下的泰山观日图(日出时),景物特点是怎样的?
生:红如丹砂,磅礴有气势。(板书:红如丹砂、气势磅礴)
师:运用的表现手法是?
生:比喻、联想与想象。
师:作者笔下的泰山观日图(日出后),景物特点是怎样的?
生:红白相间、色彩缤纷。(板书:色彩斑斓、天地光明)
师:运用的表现手法是?
生:拟人、侧面烘托。
师:同学们,作者承受了京师至泰安的千里风雪,经历了“道中迷雾冰滑,磴几不可登”的艰难险阻,忍耐了整晚“坐日观亭,待日出”的酷寒孤寂,登泰山之巅,终于寻赏到了雪后泰山的别样景致,就如同大家刚刚说的那样,很好!(板书:泰山盛景)请同学们整理笔记,再读写景部分。
生:齐读(及既上……而皆若偻)。
四、探幽微情思,说人生之道
师:泰山之景是美的,作者笔下的泰山盛景寄寓了自己怎样的情感呢?
生:对泰山之景的喜爱与赞美之情。
师:从哪里可以看出来?
生:文章虽然没有直接赞美风景,但透过简练传神的写景文字,我们能够体会到作者看到泰山盛景时的惊叹、惊喜,作者融情于景了。(板书:深情赞美)
师:还有什么情感吗?
生:(沉默了一会儿)应该还有更深沉的情感。
师:为什么呢?
生:因为作者选择登山的时间特殊。
师:什么时间?
生:除夕。
师:还有哪些特殊之处?
生:天气特殊——风雪交加的隆冬时节,而非风和日丽之时。路线特殊——从中谷入,而非古人的从东谷入。目的特殊——一睹除夕的日出。选点特殊——宗教色彩浓郁的历代帝王封禅或祭祀之地,而非普通的景点。
师:所以,来泰安,登泰山,观日出,于姚鼐而言,意义就非同寻常了。我们一起来看写作背景,请同学们齐读。
生:(齐读背景)本文写于乾隆三十九年(1774年),作者借衰病养亲之名辞去官职——刑部郎中及所任纂修官,告归乡里。道经泰安与挚友泰安知府朱孝纯(字子颖)于此年十二月二十八日傍晚同上泰山山顶(日观峰),第二天(除夕,当年十二月小)五更时分坐日观亭,观赏日出,写下了这篇游记。
师:背景中说,作者以衰病养亲之名辞官不干了。衰病,身体不好。四十五里的泰山路,“道中迷雾冰滑,磴几不可登”,我们看得到衰病的影子吗?
生:看不到。
师:养亲,赡养双亲。除夕,万家团圆,可作者并没有急于回家与父母团聚。由此可见,姚鼐的辞官可能另有隐情!老师给同学们从姚鼐辞官前的作品中找了一些有代表性的话,我们一起来寻找原因。
生:作者的辞官有社会的原因,为政理想与社会环境矛盾重重。《漫咏》一诗中说:“得国容有之,天下必以仁。”他的政治理想,是要施行儒家的仁政。他在《述怀二首(其二)》中说:“自是百年来,法家常继轨。顾念同形生,安可欲之死。苟足禁暴虐,用威非得已。所虑稍刻深,轻重有失理。”他反对暴虐统治,对清朝施行的严刑峻法公然指责。他在《张逸园家传》中说:“时甘肃官相习伪为灾荒请赈,而实侵入其财,自上吏皆以为当然。”官场的污浊不堪令人发指,他对清王朝官场的污浊肮脏极度悲愤。
师:概括得很好。还有哪位同学能补充吗?
生:作者的辞官有个性的原因,崇尚个性自由而不愿攀附权贵。他在《送演纶归里》中说道:“男儿非藤木,安得相附攀?”言下之意就是说,人非藤木,不能依附于他人,要有自己的独立人格。他在《阜城作》中写道:“十年省阁内,回首竟何成?……披我故时裘,浩歌出皇京。旁观拥千百,拍手笑狂生。”回首仕途时,他清醒地认识到自己的人生追求,不顾众人的讥笑,毅然辞官离京。
师:读书做官,是许多封建文人孜孜以求的人生选择,姚鼐的前半生也不例外。我们来看姚鼐的人生履历表。登泰山前的他在干什么?
生:登泰山前的他,用长达十三年的时间在备战科考,后来金榜题名,终成京城之官。
师:当他因家庭、身体、社会、个性的原因离开官场的时候,他笔下的泰山之景到底寄寓了怎样的情感呢?请大家充分讨论【活动清单3】,第六、七学习小组做好分享准备。
生:我们第六学习小组觉得,寄寓了作者毅然告别官场之情。除夕,是一个辞旧迎新的日子。作者在泰山之巅,面对那一轮初升的太阳,他在与“旧”告别,与“过去”告别,与官场告别。从此,官场再无姚鼐的身影。他的人生,由上半场的“科举入仕、求取功名”转变为了下半场的“著书立说,教书育人”,他作出了人生的重大抉择,没有犹豫,没有彷徨。
师:的确,作者笔下的泰山风景寄寓了自己告别官场时的洒脱决绝之情。(板书:洒脱决绝)
生:我们第七学习小组觉得,寄寓了作者对未来生活的热切期盼。在泰山之巅,作者在挥手告别过去,更是在热烈迎接未来,迎接明天,迎接新年,一段全新的人生,崭新的开始。
师:有道理。事实也如他所期待的那样,辞官后的40年,他著书立说、教书育人,十年如一日,乐此不疲。(板书:热切期盼)同学们,此时的姚鼐,42岁,正是人生壮年;此时的他,从京官位置上离开,从破格入选的位置上离开。除夕之日,在泰山之巅,迎来了一场雪后日出;而他的人生,也迎来了著书立说、教书育人的40年。不惑之年的他完成了人生的华丽转身,没有半点彷徨。在日观亭坐观日出,不只是在追寻泰山之巅的日出,更是在迎来一场人生日出,一段新的人生之路。所以,老师给今天的研读课拟了一个标题——雪后日出 人生新途。(板书:雪后日出 人生新途)透过作者的人生选择,你明白了什么呢?
生:人生免不了失意,我们要坦然面对人生的失意。
师:坦然这个词用得好。
生:人,终其一生,要选准自己喜欢做的事。
师:嗯,从“心”出发。
生:总有一条适合自己的路,我们不要一味纠结抱怨,要积极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
师:说得好。请大家齐读“人生之道”。(板书:幽微之情 人生之道)
生:齐读人生之道——面对人生困境,有人选择了逃避,有人选择了沉沦,但更多的仁人志士选择了在困境中自救,在孤独中义无反顾地踽踽独行。他们历经人生的浩劫,承受生活的蹂躏,最后却完成了一次生命的突围。姚鼐在泰山之巅,与天地对晤,在日出中,完成了一场精神的跋涉,生命的升华。面对人生的困境,他遵循了自己的内心,不虚与,不委蛇,不苟且,坚守人格,坚持自我。他“胸中有丘壑,眼里存山河”。古人云:“读万卷书,行万里路。”余秋雨常说:“路就是书,路外无书。”我们追寻古人踪迹,既欣赏了泰山的风景之美,更领略了作者独特的文人品格和崇高的人生境界。
师:是的,但愿我们:胸中有丘壑,眼里存山河!下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