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历史七上 第8课夏商周时期的科技与文化 教学设计

文档属性

名称 部编历史七上 第8课夏商周时期的科技与文化 教学设计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3.5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4-11-01 07:25:24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第8课、夏商周时期的科技与文化
教材分析
本课聚焦于夏商周时期(主要指春秋战国时期)的科技与文化成就,通过介绍该时期在天文学、历法、医学、甲骨文发现、青铜器制作及文学(如《诗经》与“楚辞”)等方面的辉煌成就,展现中华文明的深厚底蕴与独特魅力。这些领域的突破不仅体现了当时社会的科学技术水平,也深刻响了后世文化的发展走向。通过学习,学生可以了解到先秦时期科技与文化方面的辉成就,深刻理解这一时期在中国历史发展中的重要地位,这些成就所蕴含的创新精神、科学态度与人文关怀,对培养学生的民族自豪感、文化自信和科学探索精神具有重要意义。
核心素养
通过了解先秦时期科技与文化方面的辉煌成就,培养学生的民族自豪感,涵养家国情怀。
教学目标
(1)通过探讨先秦时期的天文历法、医学发展、青铜器与甲骨文的独特魅力,以及《诗经》与“楚辞”的文化价值,认识到这一时期是中华文明的重要奠基阶段。(历史解释)
(2)通过搜集并分析祭祀、天文历法等主题的甲骨文图片,认识到甲骨文记录内容的广泛性;通过商周时期中原与四川三星堆青铜器,知道古代中国不同地域间文明的交流与融合,印证中华文明多元一体的显著特征。(时空观念、史料实证)
(3)认识到先秦时期科技文化成就是中华民族悠久历史和灿烂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进而树立传承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强烈意识,坚定对民族文化的高度自信。(家国情怀)
教学重难点及突破
重点
先秦时期的天文、历法和医学成就;《诗经》和“楚辞”。
难点
甲骨文与青铜器蕴含的历史信息。
教学突破
利用多样化的史料展示先秦时期天文学、历法、医学及文学等方面的辉煌成就。采取多种方式引导学生直观地感受甲骨文与青铜器的历史价值和艺术魅力
教学设想
利用多样化的史料展示先秦时期天文、历法成就及医学典籍的简要介绍,帮助学生理解教材识。展示青铜器图片、甲骨文实物图片,让学生近距离观察,感受其独特魅力,并引导 学生从获取历史新信息。选取《诗经》和“楚辞”中的经典篇章进行朗诵,并引导学生赏析作品的语言美、意境美和情感美。引导学生思考先秦时期的科技文化成就对现代社会的影响和启示,从而激发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文化自信,让他们深刻认识到传承与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性。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播放纪录片《如果国宝会说话》第九集:殷墟嵌绿松石甲骨。
引导学生窥见商朝晚期的社会生活、宗教信仰、军事活动及文字发展水平等方面的信息,了解先秦时期科技与文化的重要窗口。
【设计意图】激发学生对即将学习的内容的好奇心和探索欲,感受历史的悠久,激发自豪感和爱国主义情感。
二、教授新课
教师展示材料。
材料一:河南省安阳市出土了一根长约12厘米的兽骨,上面刻着有关一次日食的卜问:“癸酉贞日夕又食,佳若 非若 ”这句卜辞的大意为:“癸酉日占卜,黄昏发生日食,是吉兆还是凶兆 ”经研究人员判断这是殷商武乙时期(公元前1100年左右)的文物。《诗经·小雅》记叙了“十月之交,朔日辛卯。日有食之,亦孔之丑”。孔子编著的《春秋》则描述了“鲁文公十四年秋七月,有星孛入于北斗”的景象。
——《中国古代天象记录总集》
师:材料反映了先秦时期我国在天文学方面取得的哪些成就
以下为学生回答预设。
生1;商朝时期已经有许多关于日食、月食的记载。生2:《诗经》中有我国历史上第一次有确切日期的日食记载。
生3:《春秋》中有世界上关于哈雷彗星最早的确切记载。
……
师:随着对天文现象的观察和记录,人们逐渐总结出日月星辰的运行规律,进而开始编制历法。先秦时期我国历法的发展状况如何
生:夏朝时就有了历法。到商朝时,历法逐渐完备,一年分为12个月,大月30天,小月29天,闰年增加一个月。战国时期,人们已经把一年分为二十四节气。
教师出示如下材料。
材料二  “敬授人时”表现了先民在历法方面不断探索的目的是精准指导农业生产,其结果就是节气历法的产生。可见,二十四节气历法体系的诞生是华夏先民在农业历法方面自主探索的结果。并且,在节气历法指导下精耕细作的农业也最终成就了中华文明。
——毕旭玲、汤猛《重估中国二十四节气在人类历法体系中的地位》
师:制定历法、分出二十四节气有何意义
以下为学生回答预设。
生1:指导农业生产,促进社会稳定和发展。
生2:促进了人们对自然规律的认识和理解。
生3:成为中国传统文化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
教师讲述·中医是中华文明的瑰宝。先秦时期,我国中医发展的情况如何
学生阅读“天文、历法和医学”部分的相关内容后回答。
以下为学生回答预设。
生1:传说中的神农尝百草,意味着远古时期人们已经认识了一些药物。
生2:扁鹊发明了切脉诊法,他总结的望、闻、问、切四种方法,一直被中医沿用。
生3:《黄帝内经》总结当时的医学经验,讲述了人体内脏部位和血脉循行情况,介绍了针灸、按摩等治疗方法。
……
2.甲骨文与青铜器
过渡;先秦时期的中国在天文、历法和医学领域展现出了卓越的创造力和智慧。甲骨文和青铜器的出现是中华文明史上的重要里程碑。
师:什么是甲骨文
学生思考。
教师指一名学生回答。
生:商朝时期,人们常用龟甲和牛、羊等兽骨对许多事情进行占卜,把占卜情况用文字形式刻在骨上。这些文字被称为“甲骨文”。
教师播放纪录片《中国文字发展史》第六集:甲骨文。
师:甲骨文记载的内容涉及哪些方面
生:甲骨文记载的内容十分丰富,涉及祭祀、战争、农牧业、官制、刑法、医药、天文历法等方面。
教师展示“日”“车”“马”三个汉字的演变过程。
师;从汉字的演变过程可以得出什么结论
以下为学生回答预设。
生1:甲骨文已经具备了汉字的基本结构。
生2:汉字的发展是一脉相承的。
……
教师出示如下材料。
材料  以地下出土的甲骨对照《殷本纪》,证明司马迁的记载是可信的,同时知道《殷本纪》“报丁、报乙、报丙”的世次有误,应更正为“报乙、报丙、报丁”。
——黄天树《甲骨文的发现及其意义》
师:甲骨文的发现有何历史意义
生1:证明了我国有文字可考的历史从商朝开始。
生2:更正了史书中的一些错误。
……
师:商朝不仅创造了以甲骨文为代表的精神文明,还创造了以青铜器为代表的物质文明。
教师用课件出示四羊方尊与司母戊鼎的图片,引导学生根据课前搜集的资料对这两件青铜器进行介绍。
师:这两件青铜器反映了商朝青铜器制造业的哪些特点
以下为学生回答预设。
生1:规模宏大,组织严密。
生2:分工细致,制作工艺高超。
……
教师出示爵、壁、鼎钺、编钟等物品的图片。
师:青铜器的主要功能是什么
生:主要用于祭祀及军事等方面,是王公贵族身份地位乃至国家权力的象征。
师:铸刻在殷商与周朝青铜器上的铭文叫做金文。
教师展示三星堆戴金面罩青铜人头像和青铜纵目面具的图片,引导学生感受先秦时期来自四川地区的古蜀文明。
师:在三星堆还出土了中原夏商王朝时期中的玉礼器和青铜容器,这说明了什么
以下为学生回答预设。
生1:古蜀文明与中原文明有密切的联系。
生2:证明了中华文明多元一体的特征。
……
3.《诗经》和“楚辞”
过渡:甲骨文和青铜器作为物质文化的代表,承载着中华文明的优秀传统和深厚底蕴。接下来,让我们从精神文化层面来领略古代先民的思想情感和审美追求。
学生自主阅读教材“《诗经》和‘楚辞’”部分的内容,完成下表。
《诗经》
创作时间
构成
主要内容
地位
学生完成填写。
活动一:诵读经典,品味《诗经》
(1)朗诵《诗经·秦风·无衣》。
(2)感悟《诗经·秦风·无衣》反映的时代特征。
学生根据课前搜集的资料回答:先秦时期,战争频繁发生。《诗经·秦风·无衣》描绘了秦国军民团结互助、共御外侮的场景,体现了秦人尚武好战、崇尚军力的风俗。
活动二:走近屈原与“楚辞”
(1)朗诵《离骚》(节选)。
(2)感悟《离骚》所抒发的情感。
生:充分抒发了屈原对祖国和人民的热爱。
教师播放北京冬奥会开幕式上,用二十四节气做倒计时的相关视频片段,引导学生讨论后谈谈感悟。
以下为学生回答预设。
生1:中华民族悠久的文化内涵和古老智慧,流传千年而不衰。
生2:中国文化以全新姿态展现于世界面前。传统文化既浸润着我们的生活,也滋养着我们的精神。
生3:与时俱进,推陈出新。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传承中创新,在创新中传承,始终充满生机和活力,焕发时代光彩。
……
三、总结本课
师:先秦时期,科技与文化的广阔领域均绽放了璀璨的光芒,这些非凡的成就不仅是古代中国人民智慧与创造力的结晶,更为后世的发展铺设了坚实的基础。我们应当珍视这份宝贵的遗产,积极继承并将其发扬光大,让先人的智慧之光继续照我们前行的道路,激励我们在新的时代创造更加辉煌的成就。
板书设计
第八课:夏商周时期的科技与文化
科技:
1、天文:①我国历史上第一次有确切日期的日食记载。
②世界上关于哈雷彗星最早的确切记载。
2、历法:①渐完备。
②战国时期:测定二十四节气。
3、医学:①扁鹊:望、闻、问、切
②《黄帝内经》:一部重要的中医理论著作。
4、甲骨文:我国已经发现的古代文字中年代最早、体系较为完整的成熟文字。
5、青铜器:司母戊鼎,身份和权力的象征,金文,四川广汉三星堆。
6、古代诗歌源头①《诗经》:我国现存第一部诗歌总集。
②楚辞:战国时期屈原等人创作出的新体诗歌
教学探讨与反思
通过精心设计的导人环节,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探索欲。教学内容涵盖了天文、历法、医学、甲骨文、青铜器和文学等多个领域,使学生全面了解先秦时期的文化成就。采用多种教学方法和手段,使课堂教学生动活泼,提高教学效果。虽然教学内容全面,但部分环节时间分配略显紧凑,可以适当调整以保证学生有充足的时间对知识进行深人探讨。在某些知识点的讲解上,可以进一步挖掘其背后的文化内涵和历史背景,以增强学生的文化认同感和历史感。虽然课堂互动较多,但仍有部分学生未能参与到课堂活动中。可以通过小组合作、角色扮演等方式,进一步提高学生的参与度和学习兴趣。
补充资料
世界上最早的天文学著作:《甘石星经》
春秋战国时期,以牛耕、铁器为代表的新的生产力不断发展,集中反映到政治文化上来,尤其在文化上表现为百家争鸣的盛世景象,而天文学在这一时期也得到了很大发展,并由此奠定了古代中国在世界天文史上的地位。司马迁在《史记·天官书》中指出:“昔之传天数者:高辛之前,重、黎;于唐、虞,羲、和;有夏,昆吾;殷商,巫咸;周室,史佚、苌弘;于宋,子韦;郑则裨灶;在齐,甘公;楚,唐昧;赵,尹皋;魏,石申。”其中,齐国的甘公及魏国的石申,就是战国时期两大天文学家。对此,《晋书》有着同样记载:“其诸侯之史,则鲁有梓慎,晋有卜偃,郑有裨灶,宋有子韦,齐有甘德,楚有唐昧,赵有尹皋,魏有石申夫,皆掌着天文,各论图验。”这里的甘德就是《史记》中提到的甘公。
通过流传版本及相关古代天文资料保存的内容可知,《甘石星经》以甘德、石申二人记录的关于宇宙星系变化情况为主要内容,反映了战国时代天文学的巨大成就,是世界上最早成书的恒星和五行星观测记录。《甘石星经》中的《甘石星表》最早记录了恒星变化位置图表,石氏部 分包括二十八星宿中官与外官;甘氏部分则系统记录了金、木、水、火、土五大行星的运行,发现了五大行星出没规律,记载了800颗恒星的名宇,测定了120颗恒星的方位。如《甘石星经》称北斗星为北斗七星,视为天帝的星君,“北斗星谓之七政,天之诸侯,亦为帝车。魁四星为璇玑,杓三星为玉冲,齐七政,斗为人君号令之。主出号施令,布政天中,临制四方”。
当然,中国古代的天文记载更多是用来占卜的,《甘石星经》中关于天文、天象的记载也不例外,具历史局限性。如对北斗七星的记载明显附有占卜之意。“守斗西,大饥,人相食。守斗南,五不成。五星入斗,中国易政.又易主,大乱也。彗孛入斗中,天下陕,主有大戮,先举兵者咎,后举兵者昌。其国主大灾甚于彗之祸。”从记载来看,北斗七星的位置转辗被赋予更多国家时运的预测,这里也涉及了彗星。事实上,这种通过天象变化占卜国运的文化在后世产生了较大闸,成为生产力极不发达情况下的一种特有文化方式,如西汉诸帝还好言谶纬,将一些天文现象牵强附会,妄言兴衰,宋代禁止流传。
《甘石星经》中的《甘石星表》所载星座的测量形式,是中国天文测量学上独特的赤道坐标系。该星表也是t界上最早的星表,比希腊天文学家伊也谷测编的欧洲第一恒星表大约早二百年,后世许多天在测日、月、行星的位置和运动时,都要用到《甘石星经》的数据。《甘石星经》标志着我国古代天文学的发展高度,同时也影响到当时的政治、文化生活。秦始皇造阿房宫和骊山陵墓,都采用了天文学的知识,两座建筑上具天文下具地理。西汉惠帝元年重修长乐宫,将城垣提局三丈,“城南为南斗形,北为北斗形,至今人呼汉旧京城为斗城”。在西汉陵墓壁画中也有相当精彩的星象图,最有名的是河南洛阳西北郊西汉墓中的壁画天文图。
耷杖时期的天文成就奠定了中国天文学的基础,影响深远,“其巫咸、甘、石之说,后代所宗。暴秦燔书,六经残灭,天官星占,存而不毁。及汉景武之际,司马谈父子继为史官,著《天官书》,以明天人之道。其后中垒校尉刘向,广《洪范》灾条,作《皇极论》,以参往之行事。及班固叙汉史,马续述《天文》,而蔡邕、谯周各有撰录,司马彪采之,以继前志。今详众说,以著于篇”。显然,在春秋战国时期的天文成就中当属《甘石星经》最大,该书是我国也是世界上最早的一部天文学著作。
三星堆遗址
三星堆遗址是公元前16世纪至公元前14世纪世界青铜文明的重要代表,对研究早期国家的发进程及宗教意识的发展有重要价值,在人类文明发展史上占有重要地位。它是中国西南地区一处具有区域中心地位的最大的都城遗址。它的发现,为已消逝的古蜀国提供了存在的物,把四川地区的文明史向前推进了2000多年。
1988年1月,三星堆遗址被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考古学家将该遗址群的文化遗存分为四期,其中一期为早期堆积,属于新石器时代晚期文化,二至四期则属于青铜文化。遗址年代上起新石器时代晚期,下至商末周初,上下延续近2000年。
三星堆遗址群的年代范围前后延续2000年,所出土的大量陶器、石器、玉器、铜器、金器,具有鲜明的地方文化特征,自成单独的文化体系,被中国考古学者命名为“三星堆文化”。
三星堆遗址的发现,与长期以来历史学界对巴蜀文化的认识大相径庭,有些地方甚至完全不同。历史学界一向认为,与中原地区相比,古代巴蜀地区是一个相对封闭的地方,与中原文明没有关联或很少有交往。而三星堆遗址证明古代巴蜀地区应是中国夏商时期前后,甚至更早的一个重要的文化中心,与中原文化有着一定的联系,也验证了古代文献中对古蜀国记载的真实性。
以前历史学界认为,中华民族的发祥地是黄河流域,然后渐渐地传播到全中国。而三星堆的发现将古蜀国的历史推到5000年前,证明了长江流域与黄河流域都是中华民族的发祥地,证了长江流域地区存在过不亚于黄河流域地区的古文明。
两个祭巳出土的青铜器,除青铜容器具有中原殷商文化和长江中游地区的青铜文化风格外,其器物种类和造型都具有极为强烈的本地特征,它们的出土,首次向世人展示商代中晚蜀国青铜文明的高度发达和独具一格的面貌。在青铜器冶铸方面,范铸法和分铸法的使用,以铜主的三元合金的冶炼,表明商周时期的古蜀国已具有高度发达的青铜文明,有力地驳斥了传统史学关于中原周边文化滞后的误。三星堆文物是具有世界影响的文物,属于世界文化遗产范峙。
三星堆遗址依托鸭子河,横跨马牧河,地理位置和自然环境优越,形成了经东、西、南三面城墙及北侧鸭子河为防御体系的古城。古城由一道外郭城(大城)和若干个内城(小城)组成,古城内外可分作祭祀区、居住区、作坊区、墓葬区,并有三星堆、月亮湾等重要夯土建筑遗亦,展示出度繁荣,布局严整的古代王国的都城气象,是不同于中原夏、商都城的具有鲜明地域特色的古城。
三星堆遗址出土的青铜制品玉石制品以及黄金制品,造型奇特、制作精美,具有浓厚而神秘的宗教文化色彩,独具民族特色和地域特征,是极为罕见的人类上古史奇珍,在世界上享有极的声誉。三星堆遗址所见古蜀国的手工业甚为发达,门类齐全技术先进。三星堆遗址丰富的文化遗存填补了中华文明演进序列重要文物的缺环,是长江上游的古代文明中中国文明重要的起源地之一,有助于探索人类早期政治组织及社会形态演化的进程。
- 1 -
- 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