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两晋南北朝的政权更迭与民族交融
教学目标
学生通过对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政权更迭、民族交融及区域开发等相关史事的学习,认识到分裂动荡中的政权更迭客观上促进了民族交融和区域开发;民族交融和区域开发又孕育了走向统一的诸多因素。认识到分裂并非历史的常态,统一才是历史的必然,各民族均为中国统一多民族国家的缔造做出了贡献。
教学重点:
三国两晋南北朝政权更迭、区域开发、民族交融 。
教学难点:
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民族交融的影响。
教学过程
教师活动:导入
导入:三国两晋南北朝上承秦汉,下启隋唐。开始于公元220年曹丕代汉,止于公元589年隋灭南朝,历时369年。在中国历史上具有非常重要的地位。这是一个什么样的时代呢?学者宗白华认为这是中国政治上最混乱、社会上最苦痛的时代;学者沈起炜认为这是一个交织着光明和黑暗的历史时期。希望通过这节课的学习,同学们能找到答案。
设计意图:首先对三国两晋南北朝进行时空定位,指出其承上启下、历时较长的历史地位,便于学生对本节课的整体认知。其次以不同学者对这个时代的不同认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第三以这是个什么样的时代贯穿全课,希望能起到提纲挈领,统而不散的课堂效果。
一、你会绘制政权更迭示意图吗?
教师活动:通过四幅地图简要介绍三国两晋南北朝的政权更迭情况。
教师讲解:
首先,我们通过地图来了解这一时期政权更迭的情况。然后由同学们绘制政权更迭示意图。同学们注意在提取地图信息的时候,要关注图例和图名。首先我们来看第一幅地图,这是《三国鼎立形势图》,由此图我们可以看到魏蜀吴三国鼎立的局面,可以看到魏居于北方,蜀地处西南,吴地处东南。266年,司马炎代魏称帝,建立西晋。280年,西晋灭吴,三国时代结束。
我们再看下一幅地图,这是《西晋末年少数民族分布与北方流民南迁示意图》,由此图我们可以看到西晋完成了统一,还能看到西晋末年,匈奴、氐、羯、羌基本已迁入传统上的汉族活动的区域,鲜卑则活动于长城边缘。316年,西晋被内迁匈奴贵族所灭。由于北方战乱,北人大量南迁,这会给南方带来什么影响呢?我们一会再谈。
我们再来看这幅地图,这是《东晋十六国形势图》,由地图可知,当时北方出现了一批割据政权,合称“十六国”。大部分由内迁少数民族建立,它们都采用了中原模式的国号、年号,学习汉族的典章制度。而南方则由东晋统治,社会相对安定。
我们再看下一幅地图,这是《南北朝形势图》,在北方,439年,北魏统一了北方,而后分裂为东魏和西魏,而东魏和西魏又分别被北齐和北周取代。581年,北周外戚杨坚代周称帝,隋朝建立。在南方,东晋之后经历了宋齐梁陈四朝,而到陈朝,只能保有长江以南,上游又丢掉了四川和荆襄,在南北对峙中处于明显劣势,覆亡大局已定。589年,隋灭南陈,南朝历史结束。请同学们根据以上所学,绘制这一时期的政权更迭示意图。
学生活动1:绘制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的政权更迭示意图。
学生活动2:根据所绘政权更迭示意图,概括这一时期政权更迭的特点。
教师讲解:这一时期政权更迭频繁、国家长期分裂、但也有短暂统一的时候,如西晋统一全国、此外还呈现出南北对峙的特点,如南朝和北朝对峙、这一时期北方少数民族政权活跃,从十六国、到北朝,大部分都是少数民族建立的政权、但从其演变趋势看,最终走向了统一。
设计意图:希望通过这个环节,可以达到以下教学目标。首先是对学生进行学法指导——如何从地图中提取有效信息。其次通过绘制政权更迭示意图,学生能更好的了解这一时代政权更迭的历史脉络,也能增强学生的动手能力、逻辑思维能力。第三,通过对这一时期政权更迭特点的概括,培养学生概括问题的能力,增强对这一时代阶段特征的认识。
二、你知道民族交融的情况吗?
教师活动:以具体而形象的史料,向学生简要呈现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民族交融的情况。
教师讲解:这一时期,由于少数民族内迁并纷纷建立政权,使得北方各民族从冲突、到和平交往、逐步走向交融。这是西晋颁给内迁少数民族酋长的印章,印文是“晋归义羌侯”。有人说这枚印章是民族交融的见证,你是否同意呢?
学生活动1:思考“晋归义羌侯”印章是否是民族交融的见证。
教师讲解:印章出土于甘肃省西和县,这里在魏晋时期生活着氐、羌、鲜卑等少数民族。印文中的归义是慕义归化的意思,表明西晋政府的文治武功及昌明的礼教赢得四方少数民族政权的归附。而西晋政府对主动归附的少数民族首领赐印以示褒奖。这既反映了少数民族对中原王朝及文化的认同,也反映了中原王朝与少数民族政权建立友好关系的意愿。如今这枚小小的印章,成了魏晋时期民族交融的见证。
教师讲解:这是十六国统治者族属表,由表可知,十六国大部分由内迁少数民族建立。但是他们都采用了中原模式的国号。并且追根溯源,以华夏后裔自居,如前秦自诩是有扈氏的后裔,后秦自称是有虞氏的后裔等,以此来证明其所建政权的合理性。这些现象说明了什么?
学生活动2:思考以上现象说明了什么?
教师讲解:这说明各少数民族对华夏文化的认同,而这种认同又发展了各族同源共祖的观念。
教师讲解:这四幅图片都是甘肃嘉峪关魏晋墓砖画。画面形象的展示了魏晋时期生活在这里的少数民族的生产生活情况。前面两幅砖画反映了北方民族的游牧生活。我们再看第三幅砖画,靶田图。画面是一牛一人一靶,用靶子靶田是为了碎土平地。画面中的男子蹲于耙上,披发垂于项背,是当时少数民族的装扮。这幅砖画反映了当时当地少数民族铁犁牛耕的生产方式。我们再看采桑砖画,桑树左右各有一人,左边一女一手提笼,一手采桑。右侧一赤足孩童,胸前挂“受桑器”,正弯弓射箭。孩童的发型反映出其少数民族的发型特点。后面两幅砖画向我们形象的展示了魏晋时期甘肃嘉峪关当地少数民族采用了男耕女织的生活生产方式。
图中的胡床、椅子、方凳在我们今天的生活中处处可见,这些坐具原本是北方少数民族的坐具,在魏晋南北朝时期引入内地,改变着内地人们的生活习惯,给内地人们带来了诸多便利。
我们再来了解一位历史人物,独孤信。侧帽风流就是关于他的故事。独孤信是鲜卑人,是西魏、北周时期的名将。他育有多个女儿。其中第7个女儿嫁给了隋文帝杨坚,生下了隋炀帝杨广。独孤信的第4个女儿嫁给了李昞,生下了唐高祖李渊。请同学们结合孤独信的家庭情况,试着理解胡三省所发的感慨?
学生活动3:请同学们结合孤独信的家庭情况,试着理解胡三省所发的感慨。
教师讲解:文中提到的代北是北魏前期的统治中心区域,代北之子孙则是强调鲜卑后裔。氏族之辨是指魏晋南北朝隋唐时期,门第观念流行,士大夫家族的源流、世系受到社会上广泛关注,成为重要的谈资。胡三省注意到,自隋以下,有很多名人都是鲜卑后裔。由于他们早已改用汉姓,因此已经很难与一般的汉族人士区分开了。通过以上学习,关于民族交融,同学们是不是有了自己的认识呢?
学生活动4:结合以上所学,谈谈你对民族交融的认识
教师讲解: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各民族从冲突到和平交往,逐步走向交融;在交融的过程中,汉族和少数民族之间相互影响;这个过程中,华夏认同观念增强;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也为隋唐盛世奠定了基础等等,请同学们课后继续思考这个问题。
设计意图:本环节通过几则鲜活的史料,向学生形象的展示魏晋南北朝时期民族交融的情况。史料包含政治信息、经济信息、社会生活习惯、婚姻信息等;也包含汉族和少数民族相互影响的信息;也包含了民族交融对隋唐及隋唐之后中国的影响。希望学生可以更全面深刻的认识民族交融的情况。
三、你了解江南开发的事情吗?
教师活动:教师出示相关史料,启发学生思考问题。
教师讲解:北方少数民族的内迁促进了民族交融,也引发了江南的开发。请同学们阅读材料,提取关键信息,说说西汉时期,江南的经济状况如何?
学生活动1:依据材料,提取关键信息,说说西汉时期江南经济状况。
教师讲解:由材料可知,西汉时期,江南地区火耕而水耨,说明当地的生产方式还比较落后。人们也多贫。的确,即便到东汉时,南方有些地区的百姓还不知道牛耕。
教师活动:我们再看一则材料。请同学们迅速阅读材料,找到材料中所述史实发生在何时?何地?
学生活动2:依据材料,提取关键信息,指出材料所述史实发生的时间和空间。
教师讲解:由材料可知时间是元嘉末,元嘉是南朝宋第三任皇帝刘义隆的年号,当时政治、经济各方面形势较好,被称为“元嘉之治”。地方有会土,泛指钱塘江下游平原;荆城、南楚,泛指长江中游地区;扬部、全吴泛指长江下游地区。也就是说材料所描述的地方是江南地区。
教师讲解:请同学们继续阅读材料,指出材料涉及了哪些生产部分,以及这些部门发展状况如何?
学生活动3:依据材料,提取关键信息,指出材料涉及到的生产部分及其发展状况。
教师讲解:材料余粮栖亩,一岁或稔,则数郡忘饥。是说余量存积于田亩,一年庄稼成熟,则数郡没有饥荒。由此可知材料涉及了农业,反映了农业的发展;鱼盐杞梓之利,充仞八方,是说鱼、盐、森林之利,充满八方,可知材料涉及商业,也反映了商业的繁荣;通过丝绵布帛之饶,覆衣天下。可知材料涉及了手工业,反映了手工业的繁荣。
教师讲解:请同学们继续阅读材料,思考促使江南开发的因素有哪些?
学生活动4:依据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促使江南开发的因素并分析其影响。
教师讲解:由材料兵车勿用、民不外劳,役宽务简以及户不夜扃。可知江南社会安定,少有战事、赋役较轻;而户不夜扃,意思是晚上睡觉不用上门闩,反映出江南社会治安良好;由材料地广野丰、带海傍湖、良畴、膏腴土地可知,江南土地肥沃,自然条件优越;由材料氓庶繁息,民勤本业可知当地人口增加,人们勤于耕耘。除此以外,还有别的因素呢?没错,北人南迁,带来了先进的劳动力,技术和生产工具,也促进了江南的开发。
同学们要注意对材料信息的分角度整理,我们可以把以上信息整理为政治环境、自然条件、人民的历史作用、生产力的发展等角度。
江南的开发又带来怎样的影响呢?经过东吴、魏晋南朝的开发,江南形成了稻麦兼种、水陆互补的作物体系,农业的发展促进了手工业和商业的发展,南方甚至出现了建康这样人口上百万的大城市。南北经济趋于平衡;在江南开发的过程中,许多山区少数民族也逐步与汉族交融;同时,南迁的北人也给南方带去了很多新的风俗习惯,促进了南北文化的交融,如北方人在吃笼饼、蒸饼的时候习惯于先去掉皮,原因是北地风尘比较大,但南方也跟着学,去了皮才吃。
设计意图:通过史料对比,反映江南地区的经济开发,并分析促使江南开发的因素。同时对学生进行学法指导。比如哪些是关键信息?如何提取关键信息?怎么对所提取的信息进行分角度整理。如何依据所学知识思考问题等。
教师讲解:通过以上学习,三国两晋南北朝到底是一个什么样的时代呢?同学们心中有答案了吗?
学生活动:依据以上所学,思考三国两晋南北朝到底是个什么样的时代?
教师讲解:这个时代,政权更迭频繁,北方少数民族政权比较活跃;各民族从冲突到和平交往,逐步走向交融;各族人民的华夏认同观念增强;同时,南方得到开发,南北经济趋于平衡。而这些又为隋唐盛世奠定了基础,推动了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发展。正如陈寅恪先生所言:
“李唐一族之所以崛兴,盖取塞外野蛮精悍之血,注入中华文明颓废之躯,旧染既除,新机重启,扩大恢张,遂能别创空前之世局。”也就是说即将到来的隋唐盛世是各民族共同缔造的结果。
设计意图:学生思考此问题,对本课所学内容进行总结。同时呼应本课刚开篇时所设的问题——这是一个什么样的时代,起到首尾呼应的作用。
四、你能更全面的了解这个时代吗?
教师讲解:同学们,三国两晋南北朝历时369年,其中有多少兴亡事?又有多少风流人物?本节课所学并不能呈现其全貌。还请同学们完成课后探究,增强对这一时代的全面认识。
好了,以上便是本节课的全部内容,谢谢同学们!
学生活动:按要求,完成课后探究。
设计意图:通过课后探究,巩固所学知识,拓宽学生的知识面和视野,更好更全面的了解这个时代。同时增强学生自主学习、探究问题的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