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课 清朝前中期的鼎盛与危机
教学目标
1.了解奏折制度、军机处、文字狱,知道康乾盛世时期君主专制发展到顶峰;通过观察中华人民共和国地图与乾隆47年(1820年)的清朝版图,知道康乾盛世时期疆域的开拓奠定了中国今日的版图;分析盛世危机并进行横向比较,认识康乾盛世后期出现的统治危机。
2.在分析史料和阅读地图的过程中,锻炼材料分析能力、归纳梳理能力,培育时空观念与历史解释能力。
3.通过清朝故步自封与世界变化发展的横向对比,理解保持开放心态、顺应世界潮流的重要性,树立正确的国家发展观。
教学重点:
1.清朝君主专制制度发展的表现;
2.清朝前中期经略边疆的举措;
教学难点:
世界形势变化对中国的影响,认识中国社会面临的危机。
设计思路:
1.本课通过三个问题情境,分别引出清朝如何加强君主专制制度、清前中期如何解决边疆问题以及清王朝为何没能解决内外危机三个问题,讲授过程中穿插四个问题导学,让学生理解军机处、奏折制度等重点知识,并通过两个探究问题突破重难点,以期达到以导促学的目的;
2.本课借助图文史料和地图等手段,提高学生的材料分析、归纳概括等能力,培养学生的时空观念、历史解释和史料实证等核心素养。
教学方法:史料研读法、问题探究法、情境教学法
教学过程
一、导入:
通过图片《万国来朝图》和戴逸的评论导入新课,引出清朝前中期的鼎盛与危机。
二、时空界定与目录
时空:明确清朝前中期的时间界限为清朝建立到鸦片战争之间的清朝历史。
目录:围绕“鼎盛”与“危机”,本课分鼎盛政治——康雍乾时期的君主专制、鼎盛疆域——版图的奠定和盛世之危——统治危机的初显三部分。
三、新课讲授
出示情境1:皇帝的抱怨
通过康熙、雍正、乾隆三位皇帝的画像及其对政务繁忙的抱怨,设置问题情境:皇帝为什么如此繁忙?再以乾隆皇帝的回答“乾纲独断,乃本朝家法。”继续提问:清朝皇帝的“乾纲独断”是如何实现的?
(一)、鼎盛政治:康雍乾时期的君主专制
1.奏折制度
问题1:分析奏折制度是如何加强君主专制的?
出示明清官员奏事程序图,分析清朝官员文书上奏程序的变化,明确奏折制度的实质是实现了皇帝和官员的单线联系,通过这种单线联系,皇帝能够多渠道地了解下情,扩大了消息来源,有利于提高决策效率。再透过雍正批阅过的奏折,理解皇帝是如何通过奏折制度达到令臣下互相猜忌、互相监督的目的,从而强化对官僚机构的控制,加强君主专制。
2.设军机处
问题2:概括军机处的职能,并简要分析其作用?
出示军机处位置图,透过其与皇帝寝宫养心殿的距离,结合清代中央官制图让学生思考军机处的权力如何,继而要求学生根据材料分析军机处的职能和作用。
材料一:承旨诸大臣亦只供传述缮撰,而不能稍有赞画于其间也……
——赵翼《檐曝杂记》
材料二:军机处只有军机大臣和军机章京两层;每日奏折皆于当天办完。紧急事当时交下,随撰随进;军机值庐, 不准任何人窥探打听。
——摘编自赵奇《军机处—清王朝中央秘书处》
材料三:自设军机处, 名臣贤相不胜指屈, 类皆小心敬慎, 奉公守法; 其弊, 不过有庸臣, 断不至有权臣。 ——《清末筹备立宪档案史料》
依据材料一中军机处“只供传述缮撰,而不能稍有赞画于其间”,得出军机处并无决策权,只是秉承皇帝口谕,负责拟旨宣召,其职能可概括为“跪受笔录,上传下达”。分析材料二可知,军机处机构简单,军机处的设立使得奏折处理更加快速、机密,能够有效提高行政效率。由材料三可知,军机处设立后,名臣贤相屈指可数,这与军机处自身的职能不无关系,军机大臣小心谨慎、不敢触禁,成为加强皇权的有力工具。军机处的设立,也成为封建时代君主专制发展到顶峰的标志。
3.实行文字狱
问题3:文字狱反映了什么实质问题?
材料:乾隆还借修《四库全书》之际,禁毁图书,摧残文化。
——张岂之《中国历史十五讲
出示康雍乾时期文字狱统计表和相关材料,思考文字狱反映了什么实质?通过分析让学生理解文字狱是君主专制在思想领域的反映,其实质是思想专制。
最后总结从秦朝到清朝中枢行政机构的演变,让学生思考清朝时期专制权力发展到顶峰反映出封建制度潜藏着怎样的危机?
材料:当时人形容皇权笼罩下的政治气氛:皇上曰可,臣亦曰可;皇上曰否,臣亦曰否。上有忧勤之圣,下无翼赞之贤,此其所以逊于唐、虞也。
——齐周华《名山藏副本》附录
再通过当时人的政治感受,让学生认识到清朝君主专制制度的发展,使得政治日益走向僵化,同时也反映了封建制度走向衰落。
(二)鼎盛疆域:现代中国版图的奠定
出示情境2:扩大的版图
通过让学生观察明朝形势图和清朝形势图,提问:清朝疆域相比明朝有何变化?引出下一个问题
问题4:清朝初年在边疆治理方面面临哪些问题?如何解决的?继而由清政府解决便将问题的措施分析清朝前中期边疆治理的方式和特点。
重点探究1:分析清朝前中期边疆治理的方式和特点
通过小组研讨,能够得出清朝前中期边疆治理的主要方式有设置机构、武力平叛、册封、颁布法律和任命官员等方式。进而通过地图让学生直观感知清王朝多元化的边疆治理举措,进而得出清前中期的边疆治理具有因地制宜、多元管理和以法律形式明确管辖权的特点。那么清前中期的边疆治理有何意义呢?
通过对比清朝疆域图和中华人民共和国地图,让学生理解经过清初数代皇帝的经营,到清朝中期(1820年),中国的疆域范围西跨葱岭、北接西伯利亚、东临太平洋、南至南海诸岛,南海诸岛、台湾及其包括钓鱼岛在内的附属岛屿都是中国版图的一部分。实现了对蒙古、新疆、西藏、台湾等地区的直接统治。清朝前中期通过有效的边疆治理,极大地巩固了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奠定了现代中国的版图,进而认识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巩固是各族人民共同努力的结果,强化家国情怀。
(三)盛世之危:统治危机的初显
18世纪的盛世繁华之下潜藏着重重危机,请同学们阅读材料,归纳清朝统治危机有何表现?
重点探究2:说明盛世下的危机表现在哪些方面?
出示材料,学生小组研讨,从内外两个方面分析盛世危机的表现。
材料:嘉庆初年和珅被赐死,查抄家产的清单共109号...其中已估价的26号清单,即值银2亿2千多万两,全部家产当不下8亿两白银,而当时国库每年收入仅只4000多万两。 ——施建中主编:《中国古代史》
通过上述材料,可以得出该时期清朝存在人地矛盾突出、农民起义频发和政治腐败严重等内部矛盾,那么历史果真没有给过统治者解决危机的机会吗?
出示情境3:错位的“时空”
通过马戛尔尼使团访华“出师不利”和乾隆皇帝的答复,设疑:“为何中西方会有如此不同的观念碰撞?”从而引出我们有必要换个角度,从世界坐标再看康乾盛世。
在世界坐标轴上,通过中外历史的横向对比,可以看到中国和以英国为首的西方国家走向了截然不同的两个方向,清前中期当中国通过奏折制度、军机处、文字狱加强君主专制,固守小农经济、对外闭关锁国的时候,英国建立了君主立宪制,开始了工业革命,完成了文艺复兴和启蒙运动,一边是崛起的工业文明,一边是落幕的农业文明。通过横向对比,让学生理解清朝逐渐落后于世界的原因。
四、课堂小结:
本课我们学习了康雍乾时期的君主专制,知道通过奏折制度、设军机处和文字狱等方式,君主专制发展到顶峰,同时也使政治日益走向僵化。疆域方面,经过清初历代帝王的开拓,奠定了现代中国的版图,也巩固了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然而,由于统治者固步自封,不顾世界发展大势,中国与西方世界的差距日渐拉大,这也预示着更加严重的危机即将来临。
五、盛衰之鉴
历史的价值在于“以史为鉴 鉴往知来”,那么百年前的盛衰起伏在告诉我们什么呢 习近平主席给了我们答案,我们要不断增强忧患意识、居安思危,积极应对世界变局,直面挑战,复兴中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