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四运动与中国共产党的诞生
教学目标
1.通过学习,运用唯物史观的阶级斗争、人民群众创造历史及辩证分析看待历史的有关理论,评价五四运动、国民革命,培养学生用历史唯物主义和辩证唯物主义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素养目标:唯物史观、)。
2.能通过文字、图片等资料,认识五四运动、中国共产党诞生、国民革命时期所处的特定时空环境,抓住其特定时空背景和阶段特征。(素养目标:史料实证、唯物史观、历史解释、)。
3.通过教学让学生认识五四运动的抗争、国民大革命蕴含了反抗外来侵略,反对封建压迫,争取民族独立富强的民族精神,培养中华民族不屈不挠的民族精神和深厚的爱国主义情怀。(素养目标:家国情怀)。
教学重点:
五四运动和马克思主义的传播、中国共产党的诞生。
教学难点:
五四运动、马克思主义、中国共产党成立的相互联系和影响。
学情分析
学生初中已经学习了五四运动和中国共产党诞生的相关史实,高中学习应该加强对学生历史思维的培养和锻炼,发挥历史学科核心素养的培养和育人功能。学生思维活跃,乐于参与,喜欢探究,具备了一定的理性思维能力,但是他们对知识的掌握还没有形成系统的体系,对历史现象的分析还没有达到一定的深度,因此在授课过程中力求通过创设材料情境和问题情境,加以引导,既符合高中学生知识认知的规律,也符合学生心理发展的特点。
教学过程
新课导入:
由习近平总书记讲话引入新课
一、五四运动和马克思主义的传播
1.五四运动的背景
用文字史料、图像史料以及表格数据呈现分别说明五四运动爆发的背景,从政治、经济、思想等角度分析
材料:五四运动是中国对西方入侵的反应的一串发展之显露出来的一个高峰……自19世纪末叶以来,西方资本制度的生产压力一天增加一天,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列强忙着进行军事行动并且从事军备生产,于是对中国的输出不得不相应地减少。这一段时间,中国的纺织业和面粉业曾一度乘机抬头。可是,好景不常,一战结束,西方经济势力卷土重来……中国的地盘有限,肥美的地盘尤其有限。所以,军豪们不能不借故彼此讨伐。……巴黎和会对山东问题的处理所激起的爱国情绪之鼓舞;是受到西学精神以及要从科学与民主的眼光对传统从新评价以建立一个新中国的这种要求之鼓舞。
——殷海光著《中国文化的展望》
学生阅读及思考史料,得到五四运动爆发的背景
①经济:“一战”期间,民族资本主义经济进一步发展
②阶级:无产阶级队伍的壮大
③政治:北洋军阀的专制统治,激化阶级矛盾
④思想:新文化运动和马克思主义的传播
⑤国际:一战结束后,帝国主义加紧侵华,民族矛盾激化;
俄国十月革命胜利的影响
⑥导火线(直接原因):巴黎和会上中国外交的失败
设计意图:结合材料,联系课内外知识,学会提取材料信息,概括及分析问题能力
2.五四运动的过程
通过表格形式归纳五四运动的两个阶段,并区分两个阶段的运动中心、斗争主力、斗争形式。
第一阶段 第二阶段
时间 1919年5月4日—6月5日 1919年6月5日后
中心 北京 上海
主力 学生 工人阶级
口号 “外争国权,内除国贼”、“废除二十一条”、“还我青岛”等
方式 罢课 罢课、罢工、罢市
结果 学生被捕 释放学生,拒绝和约签字
设计意图:培育学生从材料中获取关键信息的史料实证能力。
并结合五四运动提出的口号分析出本次运动的特点。
革命性:反帝反封建的革命斗争
群众性:学生、工人、商人多个阶层参加,联合斗争
爱国性:维护中国主权,反对帝国主义的侵略
成功性:运动斗争的目标基本实现
设计意图:说明贯穿主线的学习方法,史料-史实-历史解释,便于学生跟上课堂学习的节奏
3.五四运动的意义
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五四运动意义阐释。
材料:五四运动,爆发于民族危难之际,是一场以先进青年知识分子为先锋、广大人民群众参加的彻底反帝反封建的伟大爱国革命运动,是一场中国人民为拯救民族危亡、捍卫民族尊严、凝聚民族力量而掀起的伟大社会革命运动,是一场传播新思想新文化新知识的伟大思想启蒙运动和新文化运动,以磅礴之力鼓动了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实现民族复兴的志向和信心。 -—摘自习近平总书记在纪念五四运动10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
学生通过对这段话的阅读,理解五四运动的伟大意义。
补充:在讲述五四运动的意义时有提及到五四运动是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端,教师对新民主主义进行一个详细的讲解,对旧民主主义和新民主主义进行一个对比,使学生能明确其区别。
设计意图:通过史料和图片的结合,培养学生分析史料的能力。最后将知识点整合成表格,锻炼学生的总结归纳能力
二、中国共产党的诞生
1.中国共产党诞生的条件
首先教师通过展示两张照片进行一个导入。这两张照片分别是中国一大在上海和嘉兴召开会议的地址。询问学生们为什么会有两个开会地点?
学生们分小组进行讨论,认识到分析中国共产党诞生的条件不仅要从内部条件进行分析,还要从外部条件进行分析。
中国共产党诞生的条件:
①思想基础:马克思主义的广泛传播。
②政治基础:中国工人运动的持续发展。
③组织基础:共产党早期组织的建立。
④外部因素:共产国际的帮助。
设计意图:通过小组讨论锻炼学生的小组合作讨论能力,提高相互合作的精神。
2.中国共产党成立的过程
教师帮助学生根据课本内容和预习结果来整理关于中国共产党成立的过程。
组织学生归纳中共一大的相关知识,之后组织学生阅读一大党纲及122页学思之窗,分析中国共产党对当时中国革命方向的判断符合实际吗 并结合123页史料纵横,找出中共二大提出的纲领进步性体现在哪?
设计意图:让学生明白中国共产党的诞生是一个持续的、完整的历史过程,会议间密切联系,而且都肩负着重要使命。
3.中国共产党成立的意义
通过出示史料,询问怎么理解中国共产党成立是一个开天辟地的大事变? 从新的领导阶级、新的领导核心、新的指导思想、新的奋斗目标、新的救国行为等几个角度进行引导。
新的领导阶级:无产阶级
新的领导核心:中国共产党
新的指导思想:马克思主义
新的奋斗目标:实现共产主义
设计意图:时空梳理,构建体系。感悟革命先烈的家国情怀。
三、国共合作
1、国共合作的条件
结合教材内容和所学知识,分析国共合作的原因。
必要性:
中共认识到要想战胜强大的敌人,必须建立革命统一战线。
可能性:
①国民党是较有实力的革命政党且孙中山愿意同中共合作。
②共产国际的帮助。
根本原因:社会主要矛盾决定:国共两党共同任务反帝反封建;
2.标志:
1924年1月国民党一大在广州召开,孙中山在大会上重新阐释了三民主义,确立了联俄、联共、扶助农工的三大政策,标志着国共合作的开始。
3.国民革命实践活动
从《国民革命军北伐路线示意图》中找出北伐的相关信息。
(1)革命目标:打倒列强,除军阀。
(2)1924年创办黄埔军校,蒋介石任校长
(3)1925年广州国民政府成立两次东征消灭叛变陈炯明势力。
(4)1926年国民革命高潮北伐战争开始。
(5)1928年张学良东北易帜,北伐结束,基本推翻北洋军阀反动统治。
设计意图:从《国民革命军北伐路线示意图》中找出北伐相关信息,强化时空观念,并结合史料认识国民革命的历史作用
设计意图:通过史料和图片的结合,培养学生分析史料的能力,锻炼学生的总结归纳能力
本课小结:
这节课我们学习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端五四运动,其中五四运动使工人阶级登上历史舞台,也促进了马克思主义的传播,更为中国共产党的诞生奠定了基础,而中国共产党的诞生使中国革命的面貌焕然一新,带领人民走向解放,在国共合作这一方面我们要在充分反思国民革命失败的同时肯定,北伐战争是成功的,所以中国共产党生生不息。
而且我们认识到,只有中国共产党才能救中国,通过一大和二大纲领的对比,我们也知道了党一直在进步和反思。
作为学生,我们也应当不断进行反思,并且在生活中积极探索、热爱生活、开天辟地 、敢为人先。
板书设计:
一、五四运动和马克思主义的传播
二、中国共产党的诞生
三、国共合作
教后反思:
本课立意揭示五四运动与中国共产党诞生产生的重要影响,将立意融入青年在国家出路的新探索,从而将新贯穿书上的三个子目,揭示党的领导的重要性,情感落到学生本人身上,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和作为新时代青年的责任担当意识;但整堂课知识点的深度还显薄弱,在知识点深度这一块还有待加强,应将知识点的深度和情感升华的高度有机结合起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