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历史岳麓版必修二第二单元第12课 新潮冲击下的社会生活 课件(19张ppt)+教学设计(4份打包)

文档属性

名称 高中历史岳麓版必修二第二单元第12课 新潮冲击下的社会生活 课件(19张ppt)+教学设计(4份打包)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15.0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岳麓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16-03-07 17:03:17

文档简介

姓名
黄茜
电话

学科
历史
年级
高一
邮件

单位
淄博七中
教学设计
教学主题
新潮冲击下的社会生活
一、教材分析
《新潮冲击下的社会生活》是西方工业文明冲击和近代中国经济发展变化的结果,是中国近代化的一个重要方面。学习本课有助于学生全面把握中国的近代化进程,为以后的历史学习奠定基础。
本课主要阐述了鸦片战争后人们生活习俗的变化。知识要点虽然比较繁杂,但脉络清晰,主要包括物质生活、社会习俗和大众传媒三个方面。其中物质生活主要指服饰的变化,社会习俗包括断发、不缠足和婚姻礼仪三个方面。大众传媒主包括报刊和电影两个方面。
二、学生分析
高中学生思维活跃,感性,求知探究能力强。贯穿本课的线索的是一个字“变”,?学生能够通过自主学习掌握基础知识的前提下,对于变化以及变化的深层次的历史因素能够做进一步的感悟与探讨。
?
三、教学目标
课标要求:了解近代以来人们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变化的史实,探讨影响其变化的因素:以我国近代报刊、影视的普及为例,说明大众传媒的发展给人们生活方式带来的巨大变化。
知识目标:近代中国在中西文化的碰撞和交汇下社会物质生活、社会习俗、大众传媒变化的表现。
能力目标:注重创造情境让学生主动参与,引导学生对近代社会生活演变进行分析、讨论,提高学生概括、归纳历史知识和辩证思维的能力。
情感目标:开放的世界意识,适者生存、文明史观
?
四、教学环境
□简易多媒体教学环境?? □交互式多媒体教学环境?? □网络多媒体环境教学环境?? □移动学习? ?□其他
五、信息技术应用思路(突出三个方面:使用哪些技术?在哪些教学环节如何使用这些技术?使用这些技术的预期效果是?)200字
我在本课中采用了powerpoint和学案相结合的手段,先布置学生预习基础知识,在授课过程中主要运用情景问题创设,讨论,谈话,材料运用等方法,组织学生思考、讨论、自主探究。
课件的运用主要应用于情景的的创设。主要是图片引导的方式。通过情景的创设对学生提出问题。通过学生对这些问题的探究,达到教学目的。
六、教学流程设计(可加行)
教学环节
(如:导入、讲授、复习、训练、实验、研讨、探究、评价、建构)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信息技术支持(资源、方法、手段等)
导入新课
播放《孝庄秘史》片段
观看,思考问题
视频资料
检查学生对学案中本课基础知识的预习和掌握情况。
引导纠正
学生自我展示
学案
环节二、走进民国
?
展示课件
学生讨论探究
Powerpoint课件展示
环节三:思维升华
?
展示材料
学生讨论探究
Powerpoint课件展示
?
?
?
?
?
?
?
?
?
?
?
?
?
?
?
?
七、教学特色(如为个性化教学所做的调整,为自主学习所做的支持、对学生能力的培养的设计,教与学方式的创新等)200字左右
运用当前最流行的也是学生都非常熟悉 的穿越剧《宫锁心玉》(讲述了现代女子晴川穿越到清朝与康熙八皇子发生的一系列的故事)作为切入点,以康熙八皇子和熟知历史的现代女子晴川再次穿越到民国 为线索,设计了四个相互关联的情境,来激发学生的兴趣,同时实现要探究的四个问题的自然的过度。
思维升华
为了回扣课标,还有两个问题要学生明确,这也是本课的重点:一是近代社会生活变化的原因,二是近代社会生活变化的特点。我采用了两种方式来处理这两个问题。
1、解题技法攻略
分析原因的方法:一、内外因分析法:国内外、主客观
? 二、主要方面分析法:政治、经济、思想文化等方面
2、尝试运用
请运用上述方法分析引起近代社会生活变化的原因
让学生再次感受中西文化的激情碰撞与交汇
3、 近代社会生活变化的特点。
方式:两个材料,从材料中找答案,教师可从八阿哥的经历来引导学生,补充近代社会生活的变化经历了由被动接受到主动学习这一特点。
?
课件19张PPT。 第12课
新潮冲击下的社会生活                     课标:了解近代以来人们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变化的史实,探讨影响其变化的原因。以我国近代报刊、影视的普及为例,说明大众传媒的发展给人们生活方式带来的巨大变化。淄博七中 黄茜《宫锁心玉》第二部^_^先剪掉辫子,
穿什么好呢?长袍马褂中国传统西装欧风美雨中山装中西合璧?一、断发易服八阿哥难抉择 一、断发易服八阿哥难抉择(1):问题设计:面对八阿哥对断发服饰变化的疑问,
请为女主角晴川设计台词。
(2):目的:让学生探讨近代断发易服的原因
(3):教师引导:学生台词的设计应该主要包括以下两个方面
一是中国已不是康熙盛世,发生了一系列
的政治的变化,二是西方文明的冲击。
并且在这里要提醒学生注意简洁。
(4):方式:讨论总结,个别展示二、愤怒出走八阿哥惊街景 八阿哥会看到哪些让他震惊的情景呢?(1):问题设计:1、请为八阿哥设计在上海街头所见到的让其震惊的情景。
2、作为观众,请为电视剧找穿帮镜头。
(2):目的:让学生进一步熟悉本课的基础知识,并能灵活运用。
(3):教师引导:教师可以首先设计情境:
八阿哥看到没有缠脚的妇女很高兴的上前
问人家是八旗中的哪一旗。
得到的回答是让人失望的汉族女子。
引导学生学生只要把符合史实的情景说出即可,
如出现错误,要及时组织学生纠错
(4):方式:学生分组讨论,个别展示。找穿帮镜头可用谈话法。二、愤怒出走八阿哥惊街景经典回放:《定军山》
苦情片:《难夫难妻》
全国首映:《歌女红牡丹》
时间: 1930年3月“又一村影院”三月巨献:请

茬又一村影院海报年轻人甲:刚才我去参加朋友的婚礼遇到了
在我们家做过工的仆人,他竟然叫着我
少 爷还要给我下跪。
年轻人乙:都什么年代了,还兴作揖下跪那一套。
年轻人甲:是啊,民国了,人人平等。今天结婚的
朋友是自由恋爱,真是羡煞旁人。
年轻人乙:是呀,如果我将来结婚还要父母之命,
媒妁之言,我一定会反抗到底。
……
……三、听婚礼八阿哥内心有感 (1)问题设计:八阿哥听
到两个年轻人的对话,
他会有什么感想?
(2)目的:让学生认识到近代
中国发生的切实的变化,
以及这种变化的进步性。
(3)教师引导:自由婚姻对
八阿哥的确有吸引力,由此
八阿哥内心自然会经历由抗
拒、震惊、到不得不承认社
会的变化与进步这一历程。
(4)方式:学生独立思考,
个别展示。
四、面对现实八阿哥勇担当八阿哥最终接受历史的改变,
投入到民国洪流。面对
这样的结局,你有何感悟?文明史观认为,一部人类社会发展史,从本质上说就是人类文明演进的历史。 (1)面对外来文化的冲击,和新生事物应该敞开胸怀,形成开放的世界意识。
(2)面对新的环境,适者生存。
(3)文明史观
(4)方式:谈话法一、断发易服八阿哥难抉择 二、愤怒出走八阿哥惊街景 三、偶听婚礼八阿哥心有感四、面对现实八阿哥勇担当 思维升华解题技法攻略分析原因的方法:一、内外因分析法:国内外、主客观
二、主要方面分析法:
政治、经济、思想文化等方面。 1、 尝试运用上述方法分析近代社会生活变化的原因?外内政治经济思想尝试运用依据材料一二概括近代社会生活变化的特点。
旗袍 中山装材料一:材料二:《戴季陶集》有记载:民国初年戴季陶在某次旅途中遇到一老农,
在交谈中戴发现老农“似绝不解中华民国为何物者”。
当戴氏告诉老农你就是中华民国人也,老农“茫然惶然,
连声曰:我非革命党,我非中华民国人”。
1.下列歌谣中,不能反映民国初年社会风尚的是 (  )
A.结婚证书当堂读,请个前辈来证婚
B.文明洋伞小包裹,长筒洋袜短脚裤
C.辫线斜拖三尺短,之乎者也说荒唐
D.改良的头,改良的花,改良的姑娘大脚丫巩固训练2、(2010·山东高考)清末民初山西有一首歌谣:破戏台,
烂秀才,小足板子洋烟袋;火车站,德律风(指电话),
大足板子毕业生。这反映出当地 (  )
①传统习俗受到冲击 ②文化教育日渐衰落 
③生活方式发生变化 ④思想观念有了改变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②④ D.①③④3.20世纪30年代有人说:“内地富有者,有了钱,未必
就有汽车来坐,未必就有各种新奇的游艺,
如伟大的影片《梅兰芳》京戏等来给你看,
未必就有各种中西菜来给你轮流大嚼……必须要
踏到上海这般的豪华社会……”根据材料分析有误的是 (  )
A.社会生活的西风东渐存在地区差异
B.上海是东西文化交汇的中心城市之一
C.中国东西区域经济差距在不断扩大
D.传统文化吸收外来因素,重新焕发生机
4、 (2010·江苏高考)徐珂《清稗类钞》记述:“先由男子陈志愿于父母,得父母允准,即延介绍人约期订邀男女会晤,男女同意,婚约始定。”这反映晚清婚俗的变化是 (  )
A.媒妁之言控制婚约缔定  B.婚姻尊重当事人的意愿
C.婚姻听凭父母安排 D.婚姻仪式简约文明
5.近代以来,人们的婚姻观念逐渐改变。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1:父母之命这句话固然视为天经地义不可改易的,但是我们现在做父母的应该要晓得,这几千年来的礼教风俗到了今天决计行不通!……做父母的该要明白些现在世界的大势!闭关自守,做不到了;农业经济组织下的状态,保不住了。——陆秋心《婚姻问题的三个时期》(《新妇女》1920年4月15日)材料2:婚姻不是件私事……在任何地方一个男子或女子要得到一个配偶,没有不经过一番社会规定的手续——费孝通《生育制度》请回答:
(1)据材料1,人们的婚姻态度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2)据材料1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作为婚俗背景的经济基础和家庭关系,从传统到近代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3)据材料1、2,不同学者在婚姻自由度问题上的视角分别是什么?我们应如何全面认识这一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