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历史岳麓版必修三第五单元第20课 西学东渐 课件(22张ppt)+教学设计(3份打包)

文档属性

名称 高中历史岳麓版必修三第五单元第20课 西学东渐 课件(22张ppt)+教学设计(3份打包)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10.0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岳麓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16-03-07 18:44:19

文档简介

第20课《西学东渐》教学设计
课标要求:了解鸦片战争后中国人学习西方、寻求变革的思想历程。理解维新变法思想在近代中国社会进程中所起的作用。
教学目标:通过学习,了解鸦片战争前后到19世纪末林、魏“师夷长技”、洋务派“中体西用”、康、梁维新变法等思想主张;探讨其对近代中国社会发展的作用;认识到向西方学习是这个时代的主流,思想变革的过程是一个由浅入深的过程,是一个新旧思想碰撞、融合的过程。
教学过程:
导入:播放视频。鸦片战争后,在西方坚船利炮和工业文明的冲击之下,中国与西方文化交汇与碰撞。先进的中国人踏上了向西方学习、寻求变革的思想文化历程。当代历史学家陈旭麓先生认为,“近代民主思想的演进,既不是一江长流,也不止一个洪峰,而是以一个接一个思潮的涨落相继出现的”。自鸦片战争到19世纪末近代中国经历了三次西学救国思潮。地主阶级抵抗派“开眼看世界”的思想;地主阶级洋务派“中体西用”的思想;资产阶级维新派的维新变法思潮。
开眼看世界
鸦片战争前后后,以林则徐、魏源为代表的地主阶级抵抗派,通过翻译报刊和著书立说等活动,率先主动关注和了解西方,开启了近代中国人学习西方的第一步。魏源在编写的《海国图志》一书中,提出了“师夷长技以制夷”的思想主张。
材料1:夷之长技三:一战舰;二火器,三养兵练兵之法。?
——《海国图志》
材料2:是书何以作?曰:为以夷攻夷而作,为以夷款夷而作,为师夷长技以制夷而作。? ?
——《海国图志·叙》
思考:“师夷长技以制夷”的含义是什么?(手段、内容、目的)
学生展示:手段——向西方学习;内容——军事技术;目的——抵制侵略,维护统治。
教师总结:“师夷长技”体现了魏源思想的开放性,“制夷”体现了魏源思想的爱国性。
开眼看世界的意义:
明确了向西方学习的具体内容、方法和目的,引导着人们关注世界形势,对当时的思想解放有重要启迪作用。
林则徐在探求西方知识及其抵抗外侮的思想和实践,成为维新思想的先驱,在中国历史上为启示人们向西方寻找真理起了开拓作用。
——蒋廷黻《中国近代史》
“魏源扮演了两大角色:他是黄昏时的猫头鹰,理性地预告了天黑后的凄凉;他是黎明前的云雀,清脆地预告了天亮后的雾霭。”
——周兴旺
二.体用之争
第二次鸦片战争后,面对内忧外患的形势,统治集团内部发生了分歧,在是否学习和应用西方科技产生了两派——洋务派和顽固派。曾国藩、李鸿章、张之洞为代表的洋务派提出了“中学为体,西学为用”的思想主张。
【概念解释】“中学为体,西学为用”
“中国文武制度,事事远出于西人之上,独火器不能及。中国欲自强,则莫如学习外国利器,欲学习外国利器,则莫如觅制器之器。”
——李鸿章《致总理各国事务衙门函》
1861年,冯桂芬在其《校邠庐抗议·采西学议》中,即提出了一条著名的原则:“以中国之伦常名教为原本,辅以诸国富强之术”。

中学:中国的纲常伦理,传统文化;
西学:西方的科学技术;
目的:维护封建专制统治。
【合作探究一】
有人说:“洋务派是林则徐、魏源的继承者,又是发展者。”你是怎么认识
抵抗派
洋务派

都主张学习西方技术
都是地主阶级的代表人物
都维护清朝统治

是否实践
著书立说提出主张,未付诸实践
实践:开展洋务运动
学习范围
军事
实践:开展洋务运动
直接目的
抵御外来侵略为主
镇压人民反抗为主
“师夷长技”的理论到实践,洋务派迈出了中国近代化的第一步。
维新变法思想
中体西用思想为向西方学习打开了一道大门,但是中法战争的结局暴露了洋务派思想的弊端,促使一批人开始反思中体西用的思想,出现了早期维新派。
早期维新派
欲自强,必先致富;欲致富,必首在振工商;欲振工商,必先讲求学校,速立宪法,尊重道德,改良政治。
——郑观应《盛世危言》
富强之本,不尽在船坚炮利,而在……育才于学堂,论证于议院,君民一体,上下一心。
——郑观应《盛世危机·初刊自序》
主张:设议会,建立君主立宪制;发展工商业,与外国人进行商战; 兴办学校,学习西方自然科学知识。
早期资产阶级维新派虽然提出了改良政治的主张,但并不成体系,更没有付诸实践。真正在实践中学习西方政治制度的则是以康梁为首的资产阶级维新派。
2.康、梁维新变法思想
(1)背景:民族危机空前严重;民族资本主义初步发展。
【模块链接】

思想文化的产生离不开政治、经济的交互作用。
三次西学思潮的背景
归纳:每一次思潮几乎都是在某次战争之后。每经历一次战争,民族危机加深一步,中国人随即做出相关反应。从而体现出近代中国的历史,即是屈辱史,又是抗争史,更是探索史。
内容
学生展示:康有为、梁启超、谭嗣同、严复的思想。
共同思想主张:政治上,兴民权、实行君主立宪;经济上,发展资本主义工商业;文化上,提倡西学、改革教育制度。
【合作探究三】CCTV10《百家讲坛》中《戊戌变法与近代中国(上)》一讲中,把康有为的思想概括为“以西学为营养哺育出来的思想,又披上了中国古老学术的外衣”。
问题1:康有为变法思想的特点。
提示:依据是康有为将西学中的有关政治学说与儒家经典相结合,来宣传维新变法,利用孔子的权威来论证资产阶级维新变法的合理性。
问题2:康有为为什么打着孔子的旗号宣扬维新变法思想?
提示: 资本主义发展不充分,力量弱小;
儒家思想仍居正统地位,减少变法阻力。
孔子是旧中国的思想中心。抓住了孔子,思想之战就成功了。皇帝是旧中国地政治中心,所以康有为的实际政治工作是抓住皇帝下手。
——蒋廷黻《中国近代史》
三次西学思潮的内容:
归纳:近代中国人“向西方学习”的层次是由表及里、由浅入深,递进式发展的。而学习层次不断深入的过程,也正是中国人思想不断解放的过程。
维新变法思想的作用
【合作探究三】
材料1:吾辈今日得稍有世界知识,其源泉乃康梁二先生之赐。是二先生维新觉世之功。
——陈独秀

材料2:一批一批的中国人接受了进化论;一批一批的传统士人在洗了脑子之后转化为或多或少具有近代意识的知识分子。就其历史意义而言,这种场面,要比千军万马的厮杀更加惊心动魄。
——陈旭麓《近代中国社会的新陈代谢》
材料3:我读民国那些大师们的传记的时候,发现几乎所有人在年轻的时候,都受到过梁启超他们深深的影响。……除了知识分子之外,还有一般民众。只要是粗通文墨的人,在那个时代,很少有人没有受到过他们思想的影响。所以中国尽管没有出现像法国那样的启蒙运动,但是已经有了启蒙宣传家,那就是梁启超他们。
——余秋雨
1.引发了一场爱国救亡的政治运动,激发了人民的爱国思想和民族精神;
2.起到了思想启蒙的作用,促进了人民的觉醒,形成了一次影响深远的思想解放运动。
【课堂小结】
在西方列强侵略下,中国社会各阶层通过向西方学习挽救民族危机,体现了近代中国思想的开放性和爱国性;又学习西方的器物到变革封建制度,建立君主立宪制度,发展资本主义,宣传自由平等民主的观念,顺应了历史发展潮流,体现了近代中国思想文化的进步性和启蒙性。开放、爱国、进步、启蒙已成为那个时代的主旋律。
课件22张PPT。第五单元 近现代中国的先进思想
无棣二中 郭桂荣第20课 西学东渐(从鸦片战争到90年代末中国思想发展历程) 陈旭麓先生认为,“近代民主思想的演进,既不是一江长流,也不止一个洪峰,而是以一个接一个思潮的涨落相继出现的”。三次西学救国思潮
(鸦片战争后到19世纪末)
地主阶级抵抗派:开眼看世界
地主阶级洋务派:中体西用
资产阶级维新派:维新变法思潮一.开眼看世界——地主阶级抵抗派(19世纪40、50年代)林

徐魏
源材料1:夷之长技三:一战舰;二火器,三养兵练兵之法。?
——《海国图志》
材料2:是书何以作?曰:为以夷攻夷而作,为以夷款夷而作,为师夷长技以制夷而作。? ?
——《海国图志·叙》 思考:“师夷长技以制夷”的含义是什么?
(手段、内容、目的)手段——向西方学习;
内容——军事技术;
目的——抵制侵略,维护统治。林则徐在探求西方知识及其抵抗外侮的思想和实践,成为维新思想的先驱,在中国历史上为启示人们向西方寻找真理起了开拓作用。
——蒋廷黻《中国近代史》
“魏源扮演了两大角色:他是黄昏时的猫头鹰,理性地预告了天黑后的凄凉;他是黎明前的云雀,清脆地预告了天亮后的雾霭。”
——周兴旺明确了向西方学习的具体内容、方法和目的,引导着人们关注世界形势,对当时的思想解放有重要启迪作用。林、魏向西方学习的意义二.体用之争 ——地主阶级洋务派(19世纪60—90年代)“中国文武制度,事事远出于西人之上,独火器不能及。中国欲自强,则莫如学习外国利器,欲学习外国利器,则莫如觅制器之器。”
——李鸿章《致总理各国事务衙门函》
1861年,冯桂芬在其《校邠庐抗议·采西学议》中,即提出了一条著名的原则:“以中国之伦常名教为原本,辅以诸国富强之术”。【概念解释】“中学为体,西学为用”中学:中国的纲常伦理,传统文化;
西学:西方的科学技术;
目的:维护封建专制统治。有人说:“洋务派是林则徐、魏源的继承者,又是发展者。”你是怎么认识的?【合作探究一】有人说:“洋务派是林则徐、魏源的继承者,又是发展者。”你是怎么认识的?【合作探究一】“师夷长技”的理论到实践,洋务派迈出了中国近代化的第一步。中国历史时期经济发展曲线图——摘自冯杨《低关税与近代中国经济发展研究》三.维新变法思想——资产阶级维新派(19世纪60至90年代末)1.早期维新思想(19世纪60年代)王 韬郑观应欲自强,必先致富;欲致富,必首在振工商;欲振工商,必先讲求学校,速立宪法,尊重道德,改良政治。
——郑观应《盛世危言》主张:发展工商业,与外国人进行商战;
兴办学校,学习西方自然科学知识;
设议会,建立君主立宪制。早期维新派主张民族危机空前严重;民族资本主义初步发展。2.康、梁维新变法思想(19世纪90年代)⑴背景:图一 帝国主义瓜分中国图二 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发展【模块链接】每一次思潮几乎都是在某次战争之后。每经历一次战争,民族危机加深一步,中国人随即做出相关反应。从而体现出近代中国的历史,即是屈辱史,又是抗争史,更是探索史。归纳:三次西学思潮的背景 托古改制
《新学伪经考》
《孔子改制考》民权思想;
《变法通议》 自由、平等;《仁学》借用进化论宣扬变法
《天演论》2.康、梁维新变法思想(19世纪90年代)名人档案 托古改制
《新学伪经考》
《孔子改制考》民权思想;
《变法通议》 自由、平等;《仁学》借用进化论宣扬变法
《天演论》2.康、梁维新变法思想(19世纪90年代)名人档案共同思想主张:政治上,兴民权、实行君主立宪;
经济上,发展资本主义工商业;
文化上,提倡西学、改革教育制度。CCTV10《百家讲坛》中《戊戌变法与近代中国(上)》一讲中,把康有为的思想概括为“以西学为营养哺育出来的思想,又披上了中国古老学术的外衣”。提示:依据是康有为将西学中的有关政治学说与儒家经典相结合,来宣传维新变法,利用孔子的权威来论证资产阶级维新变法的合理性。【合作探究二】 问题2:康有为为什么打着孔子的旗号宣扬维新变法思想?提示: 资本主义发展不充分,力量弱小;
儒家思想仍居正统地位,减少变法阻力。 孔子是旧中国的思想中心。抓住了孔子,思想之战就成功了。皇帝是旧中国地政治中心,所以康有为的实际政治工作是抓住皇帝下手。
——蒋廷黻《中国近代史》问题1:康有为变法思想的特点。1922年梁启超在《五十年中国进化概论》中把中国人通过向西方学习“然后知不足”的过程分为三期:第一期,先从器物上感觉不足;第二期,是从制度上感觉不足;第三期,便是从文化根本上感觉不足。“归纳:三次西学思潮的内容近代中国人“向西方学习”的层次是由表及里、由浅入深,递进式发展的。而学习层次不断深入的过程,也正是中国人思想不断解放的过程。(3)维新变法思想的作用【合作探究三】材料1:吾辈今日得稍有世界知识,其源泉乃康梁二先生之赐。是二先生维新觉世之功。
——陈独秀

材料2:一批一批的中国人接受了进化论;一批一批的传统士人在洗了脑子之后转化为或多或少具有近代意识的知识分子。就其历史意义而言,这种场面,要比千军万马的厮杀更加惊心动魄。
——陈旭麓《近代中国社会的新陈代谢》 1.引发了一场爱国救亡的政治运动,激发了人民的爱国思想和民族精神;
2.起到了思想启蒙的作用,促进了人民的觉醒,形成了一次影响深远的思想解放运动。材料3:我读民国那些大师们的传记的时候,发现几乎所有人在年轻的时候,都受到过梁启超他们深深的影响。……除了知识分子之外,还有一般民众。只要是粗通文墨的人,在那个时代,很少有人没有受到过他们思想的影响。所以中国尽管没有出现像法国那样的启蒙运动,但是已经有了启蒙宣传家,那就是梁启超他们。
——余秋雨 【课堂小结】开放 爱国
先进 启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