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者乐山水,山水愈人心-赤壁赋文化探寻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了解苏轼的生平、作品,以及文章的创作背景,积累文化常识。
积累文言实词、虚词及文言句式,疏通文意并背诵全文。
了解“赋”的相关知识,了解作品“以文为赋”,骈散结合的形式特点,鉴赏语言艺术。
体会课文景、情、理交融的特点,理解作者乐观旷达的情怀。
教学重难点
了解苏轼的生平、作品,以及文章的创作背景,积累文化常识。
积累文言实词、虚词及文言句式,疏通文意并背诵全文。
了解“赋”的相关知识,了解作品“以文为赋”,骈散结合的形式特点,鉴赏语言艺术。
体会课文景、情、理交融的特点,理解作者乐观旷达的情怀。
教法学法
诵读体悟法,问题导入法,合作探究法,分类整理法
【解题入文】
1.诗说赤壁
赤壁,位于今湖北省赤壁市西北部,赤壁之战的古战场。说起赤壁,你会想到哪些诗句呢
《赤壁》杜牧 折戟沉沙铁未销,自将磨洗认前朝。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
《念奴娇·赤壁怀古》苏轼
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故垒西边,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 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遥想公瑾当年,小乔初嫁了,雄姿英发。羽扇纶巾,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故国神游,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人生如梦,一尊还酹江月。
总结,赤壁山清水秀,风景宜人,更是古代英雄用武之地,是历史与传说的交汇之地,无论地点存在如何争议,它都是古往今来无数文人寄予了心中怀抱的文化圣地。
2.赋是什么?赋有什么特点?
(1)赋是一种表现手法。赋者,敷也,铺陈其事而直言之者也。
赋是直接叙述,从多个角度多个方面叙述事件展开描写,常用排比。赋是最基本的表现手法,赋中比兴,或者起兴后再用赋。
(2)赋是我国古代的一种文体。赋者,铺也,铺采摛文,体物写志。“体物写志”指赋的内容特征,即通过摹写事物来抒发情志,寄托讽喻之意;“铺采摛文”指赋的形式特点,即注重铺叙,辞藻华美,浓墨重彩。著名的赋有:《阿房宫赋》、《子虚赋》等。
赋的特点:① 语句上以四、六句为主,句式错落有致,追求骈偶。② 语音上声律和谐,读之朗朗上口。③ 文辞上夸张渲染,讲究藻饰和用典。④ 内容上多写宫苑游猎,篇末作一些讽喻。⑤传统表现手法上多用主客问答,如本文
学习活动:自由朗读,感受赋的形式特征-韵律和谐与错落有致
【阅读梳理】
任务:结合赋体物写志的结构特点,参考以下几个问题,梳理文章的主要内容:记叙了什么事件?描绘了哪些景物?抒发了哪些情感?阐述了什么哲理?
明确:
事件-苏子与客泛舟游于赤壁之下
景物-水景、月景
“清风徐来,水波不兴。”月亮从东山升起前的江面的自然景色,让人感到无比惬意。
“白露横江,水光接天。”描写月出后白茫茫的雾气笼罩江面,天光、水色连成一片,正所谓“秋水共长天一色”。
“纵一苇之所如,凌万顷之茫然”以“苇叶”比喻小船,写出了他泛舟赤壁时心胸开阔,舒畅,无拘无束的美妙感受。
“桂棹兮兰桨,击空明兮溯流光”是苏轼看到月下美景,于是纵酒放歌,其中写自己船桨之美和陶醉划船月下的歌词
情感-由乐转悲转喜
哲理-变与不变,取与不取
【思考探究】
任务:结合文章内容,思考苏轼夜游赤壁的情感为什么会发生变化?
1.乐来自何处?
① 良辰-壬戌年秋,七月十六日
② 美景-美好的水景月景
③ 乐事-泛舟游玩,吟诵诗文,饮酒高歌
2.为什么乐转悲?
① 直接原因-“其声呜呜然,如怨如慕,如泣如诉,舞幽壑之潜蛟,泣孤舟之嫠妇”洞箫声音悲凉,勾起人心的愁绪悲情
② 表面原因-“渺渺兮予怀,望美人兮天一方”,苏轼被贬黄州,政治失意
③ 深层原因-“固一世之雄也,而今安在哉”英雄易逝,功业难存
“况吾与子渔樵于江渚之上……寄蜉蝣于天地,渺沧海之一粟”人生短暂,个体渺小,更能成就一番不朽的功业
“挟飞仙以遨游,抱明月而长终”,仙愿难成
3.怎么开解,由悲转喜?
哲理:变与不变,取与不取
变与不变,从变化的角度来看天地万物无时不刻不在变化,从不变的角度来看,物与我都是无穷无尽的。前面的悲来自于以个体的短暂渺小与整体的长江得到无尽苍茫的对比,如果拿人类的个体与长江的个体同时比较,那么其实无所谓短暂或恒久,无所谓羡慕也就无所谓悲凉
取与不取,功名利禄如果不属于我,那就一丝一毫也不能取得。而山间明月江上清风大自然的一切都是取之无禁用之不竭的,表达了苏轼弃功名利禄,投自然怀抱的想法,从而达到自我的开解,转悲为喜。
【文化探寻】
1.人生最多的痛苦来自于什么?悲与苦的本质又是什么?
英雄易逝功业难存,人生短暂个体渺小,人生绝大部分的痛苦都来自于对建功立业功成名就的追求,如曹操的短歌行,他为什么忧人生短暂忧人才难得?同学们会有这种忧虑吗?因为他想建功立业,他想在有生之年实现统一大业。而当这种追求无法实现的时候,就会产生游仙的愿望,游仙的愿望本质上就是对现实的厌倦,对理想世界的追求。但是愿望终归是愿望,就像李白梦游天姥何等奇幻却也是“惟觉时之枕席,失向来之烟霞”。作者的人生追求在现实世界无法实现,又不能成仙到达理想世界,这才由乐转悲。因此悲来自于有追求有所求且求而不得。
2.既然悲来自于有所求且求而不得,那么不求就可以了?为什么我们一定会有追求?苏轼曹操李白为什么都想建功立业?
儒家学而优则仕,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传统思想教育,赋予了我们天然的追求。
3.为什么放弃我们的追求很难?或者说,当我们的追求不能让我们有所得反而让我们有所苦的时候,有没有什么办法可以帮助我们减少追求路上的痛苦?参考苏轼的人生经历,为什么苏轼仕途坎坷一贬再贬,无论在何种境地,他都始终能够自我开解?
① 苏东坡七岁时,在眉山城遇见一位老尼姑。老尼姓朱,九十岁了头脑明晰口齿清楚。她给小东坡讲述后蜀末代皇帝孟昶与花蕊夫人的香艳故事。四十年过去了,苏东坡还记得老尼姑背诵的开篇两句“冰肌玉骨,自清凉无汗”。
② 佛印禅师 《宋稗类抄》记载:东坡在惠州,佛印在江浙,以地远无人致书。有道人卓契者,概然曰:“惠州不在天上,行即到矣。”因请书以行。印即致书云:“子瞻中大科,登金门,上玉堂,远放寂寞之滨,权臣忌子瞻为宰相耳!人生一世间,如白驹之过隙,三二十年功名富贵,转盼成空。何不一笔勾断,寻取自家本来面目?子瞻胸中有万卷书,笔下无一点尘,到这地位不知性命所在,一生聪明要做甚么?三世诸佛则是一个有血性汉子。子瞻若能脚下承当,把一、二十年富贵功名贱如泥土。努力向前,珍重,珍重!?
③ 苏轼为官的千秋功业
“为官一任,造福一方”:兴修水利,造福百姓;肃贪倡廉,整顿官场;兴办教育,引领后学……徐州抗洪。亲自和城中的青壮年们一起加固堤坝,抗洪救灾。劝退富户出城,誓与百姓共存亡。经过四十多天,终于把洪水挡在了徐州城外。苏轼在徐州抗洪的显著功绩,不仅受到了百姓的夸赞,而且也受到了朝廷的嘉奖。在荣誉和成绩面前,他又将皇帝奖给他的奖赏用在了加固、加长防洪堤上,确保了徐州城以后的防洪安全。杭州治理西湖。苏堤。苏缇春晓。东坡处处有西湖。杭州创办医院。创办了中国有史以来第一所公立医院,取名为安乐坊,为杭州人民防病治病。大量地收集民间的偏方、验方和养生经验,宋人取名《苏学士方》。定州整治军队,巩固边防。
苏轼一生坎坷,为什么始终能够自我开解,保持乐观豁达,永远是以积极健康的心态拥抱人生中的各种境遇,就在于他接受儒家传统教育学而优则仕,同时多与僧人道士交往,受到了佛家与道家思想的影响。
① 想要成仙,逃离现实世界。“浩浩乎如冯虚御风,飘飘乎如遗世独立,羽化而登仙。”“挟飞仙以遨游,抱明月而长终。知不可乎骤得,托遗响于悲风。”然而仙愿难成,不是真正的解脱——道家思想
② 逝去的并未逝去,拥有的不曾拥有。所有的功业名利都是梦幻泡影,不必执着追求。“逝者如斯,而未尝往也;盈虚者如彼,而卒莫消长也。”“是造物者之无尽藏也,而吾与子之所共适。“四大皆空,色即是空,空即是色。凡所有相,皆是虚妄,若见诸相非相,则见如来。”“是诸法空相,不生不灭,不垢不净,不增不减。”“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佛家思想
总结,儒家文化是一种入世文化,积极进取;佛家文化是一种出世文化,四大皆空;道家文化是一种隐世文化,顺其自然。蒙牛老总牛根生:儒家告诉我们“拿得起”,佛家告诉我们“放得下”,道家告诉我们“想得开”。国学大师南怀瑾:儒家是中国人的粮店,道家是药店,佛家是百货公司(超市)中国几千年的治理朝政的方法:内用黄老,外尊儒术。
人生在世风雨相妨,每一种境遇都是一种经历,一次锤炼。老师希望同学们一辈子顺风顺水幸福快乐,又更希望同学们能够像苏轼学习,将儒释道三家思想熔铸在你的内心,佛为心,道为骨,儒为表,大度看世界。技在手,能在身,思在脑,从容过生活”
“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智者乐山水,山水愈人心。当我们遇到挫折在失意痛苦挣扎中无法解脱的时候可以多亲近大自然,在自然中获得智慧与慰藉,在山水中得到疗愈与升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