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心素养目标】古诗词诵读《春江花月夜》教学设计2024-2025学年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

文档属性

名称 【核心素养目标】古诗词诵读《春江花月夜》教学设计2024-2025学年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13.1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4-10-31 15:36:56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当我们遥望月亮的时候,我们在想什么?-春江花月夜教学设计
学习目标
语言构建与运用:诵读诗歌,在反复诵读的基础上找出诗歌中的意象,品味其意境。
思维发展与提升:准确理解并叙述诗句含义、理解诗歌中的主要意象“月”,感受诗歌的景色美、哲理美、情感美。
审美鉴赏与创造:通过抓住诗歌中的主要意象,借助联想和想象,描绘诗歌画面、体味诗歌中的意境、哲理、情感,鉴赏诗歌中所使用的艺术手法。
文化传承与理解:体会思想情感,感悟诗歌所要表达的对人生的思考以及游子、思妇的情感。
教学重难点
反复吟诵诗歌,抓诗中主要意象,展开联想与想象,体味诗歌意境。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古往今来,人们遥望苍穹,总会生发出无尽的遐想。皎洁的月亮在众多诗人的笔下散发出夺目的光芒,也寄托着别样的情感。“今夜鄜州月,闺中只独看”,是杜甫对家中亲人的思念;“无言独上西楼,月如钩”是李煜的古国之思与亡国之痛;“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是苏轼对宇宙的追问哲思和对天下离别之人美好的祝愿。今天我们要学习的《春江花月夜》诗人又会寄托怎样的情感呢?
二、作者介绍
我们先来了解诗人张若虚。张若虚,唐代诗人,以“文词俊秀”而名显长安,开元初与贺知章、包融、张旭并称“吴中四士”。《春江花月夜》历来为世人所倾倒,荣膺“孤篇压全唐”“盛唐第一诗”“孤篇横绝,竟为大家”等赞誉。被闻一多先生誉为“诗中的诗,顶峰上的顶峰”。
三、疏通诗意
方法提示:
根据诗歌语言特点,还原变形,疏通诗意。结合诗歌意象理解诗句情感。
春江潮水连海平,海上明月共潮生。
与海齐平,连成一片。生,月亮与水关系密切,月球引力引起地球潮水周期性涨落,形成月亮升起连带着潮水涌起,且明月越高潮水越汹涌的画面。用“生”更具有生命力,同时更能展现月与潮之间的共生关系。
滟滟随波千万里,何处春江无月明。
省略谓语,随波荡漾千万里;无明月,没有明亮的月光
江流宛转绕芳甸,月照花林皆似霰。
省略谓语,绕着芳草丰茂的原野流淌;月光照耀着长满鲜花的树林就像小冰粒一样。把月光比作小冰粒,抓住了两者在颜色和形态上的相似点,展现了月照华林的细碎梦幻。
空里流霜不觉飞,汀上白沙看不见。
借喻,补充本体月光,月光洒下就如天上飞霜,抓住了两者的相似性,又指出了二者的区别,飞霜给人清冷湿润的触觉,月光却不然,由此说察觉不到l。侧面描写,写出了月色皎洁朦胧。
江天一色无纤尘,皎皎空中孤月轮。
补充谓语,一轮孤月高悬。
人生代代无穷已,江月年年望相似。
省略谓语,代代相传。人类代代相传无穷无尽,与明月共存
不知江月待何人,但见长江送流水。
白云一片去悠悠,青枫浦上不胜愁。
定语后置,状语后置,借代。白云代指游子,清风浦代指思妇
谁家今夜扁舟子?何处相思明月楼?
扁舟两种内涵,意为漂泊无衣的游子与归隐田园的自由闲适。明月楼意为思人怀远。
可怜楼上月裴回,应照离人妆镜台。
玉户帘中卷不去,捣衣砧上拂还来。
省略主语,月光,同时运用拟人手法,写出了月儿游移不定的动态。
此时相望不相闻,愿逐月华流照君。
与“我寄愁心与明月,随君直到夜郎西”有异曲同工之妙。
鸿雁长飞光不度,鱼龙潜跃水成文。
鸿雁鱼龙都为信使。不度光,飞不出无边无际的月光,水成文,只能使水面泛出波纹,意为书信不传难解相思。
昨夜闲潭梦落花,可怜春半不还家。
梦见花落闲潭,虚实结合,抒发了游子思乡之情与有家难回的无奈惆怅。
江水流春去欲尽,江潭落月复西斜。
江水流去,春光流逝,江月西斜,表面写景实则暗示时光的流逝,更能表现游子思乡之苦
斜月沉沉藏海雾,碣石潇湘无限路。
省略介词,在,藏在海雾中。碣石代指游子,潇湘代指家乡亲人,省略谓语,相隔,无限路运用夸张手法。
不知乘月几人归,落月摇情满江树。
不知几人乘月归。摇,将无形的相思化为有形可感。满,省略谓语,洒满。
四、理清结构
写景(春江潮水连海平-皎皎空中孤月轮)
说理(江畔何人初见月-江月年年望相似)
抒情(不知江月待何人,落月摇情满江树)
其中以“江天一色无纤尘,皎皎空中孤月轮”过渡引出诗人对月的遐想哲思。以“不知江月待何人,但见长江送流水”过渡引出后文对人间游子思妇两处相思的抒写。
五、鉴赏品味
开篇如何写春江花月夜之景?
(1)明喻,月光照耀着长满鲜花的树林就像小冰粒一样。把月光比作小冰粒,抓住了两者在颜色和形态上的相似点,展现了月照华林的细碎梦幻。
(2)借喻,月光洒下就如天上飞霜,抓住了两者的相似性,又指出了二者的区别,飞霜给人清冷湿润的触觉,月光却不然,由此说察觉不到。侧面描写,写出了月色皎洁朦胧。
(3)侧面描写,以汀上白沙写月色,侧面描写,写出了月色皎洁朦胧。
2.如何理解诗人面对孤月高悬所产生的思考?
诗人将明月永照与人生更替对照着来写,阐明了“宇宙是永恒的,个人的生命是短暂的,但作为整体的人类的存在是绵延长久的”,因此“代代无穷已”的人生和“年年望相似”的明月得以共存。诗人虽有对人生短暂的感慨,但并不颓废和绝望,缘于对人生的追求与热爱。全诗的基调是“哀而不伤”。
3.如何抒发思妇对游子的思念之情相思之苦?
(1)运用拟人。写出月游移不定的动态。赋予月亮人的灵性,它似乎也为思妇而伤心、对她怜悯,不忍离去。月的徘徊其实是人的徘徊。
(2)借助意象。“捣衣砧上”。“卷不去”和“拂还来”明指月光洒在门帘和捣衣砧上,暗指思妇的愁思无法排遣,她想赶走恼人的月光,可月光却卷不去、拂还来。
(3)直接抒情。“愿随月华流照君”
(4)用典。“尺素在鱼肠,寸心凭雁足”,鱼龙、鸿雁是古代用于互传音讯的载体,此处暗含有鱼雁不能传音讯之意。可见二人音讯断绝,相思无着落。
4.如何抒发游子对思妇的思家之意与羁旅之苦?
(1)虚实结合:在梦中也想归家,这是心理描写。——花落幽潭,春光将老,人还远在天涯,情何以堪!
(2)寓情于景:对春光渐逝的惋惜中,表达想要归家的心情。
(3)夸张:以“无限路”表达其有家却难归的无奈。
(4)以景结情:言有尽而意无穷。不绝如缕的思念之情,将月光之情,游子之情,诗人之情交织成一片,洒落在江树上,也洒落在读者心上,情韵袅袅,摇曳生姿,令人心醉神迷。
补充知识点-以景结情
以景结情是诗歌结句的一种常用技巧,是借景抒情的方式之一。它是指用景物来传达、暗示出作者的感情、寄托。往往是在诗歌的议论或抒情过程中,戛然而止,转为写景,以景代情作结,使得诗歌“此时无情胜有情”,显得意犹未尽,形象含蓄,耐人寻味。
在结尾处该言情而不言情,反述眼前所见景物,使全诗空灵含蓄,获得了言外传情的艺术效果。所以沈义父指出:“结句须要放开,含有余不尽之意,以景结情最好。”
李益的《春夜闻笛》
寒山吹笛唤春归,迁客相看泪满衣。
洞庭一夜无穷雁,不待天明尽北飞。
此诗是诗人谪迁江淮时思归之作。起句写闻笛,初春之夜,寒气犹存,那一阵阵的笛声,在谪贬的诗人听来像是家乡亲人的呼唤,于是禁不住泪湿衣裳。
后二句诗人虚拟大雁北飞的情景,传达出自己不能如雁一样返回故乡的怨望与惆怅。这一宕笔,不言当下云何而当下意境可想,既避免了前幅实义已尽而继续申说的累赘,又深化了诗人的感情,扩大了读者的想象和增加了全诗的韵味。
六、总结
当我们遥望月亮的时候,我们在想什么?
1.生命的短暂,人类的渺小
2.远方无法团聚的亲人朋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