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课 近代以来中国的官员选拔与管理 课件(共37张PPT)

文档属性

名称 第7课 近代以来中国的官员选拔与管理 课件(共37张PPT)
格式 pptx
文件大小 7.8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4-10-31 16:19:14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37张PPT)
一、晚清选官制度的变革
二、民国时期的官员选拔制度
三、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干部制度和公务员制度
第7课 近代以来中国的官员选拔与管理

晚清选官制度的变革
一、晚清选官制度的变革
学习聚焦 废除科举制度,设立学堂选官制度和留学毕业生选官制度,是晚清选官制度的变革。
1.科举制度的变化(科举制度受到很大冲击)
(1)背景:西学的传播和洋务运动的开展。
从明朝后期起,一些欧洲天主教传教士前来中国传教,代表人物有意大利人利玛窦(《坤舆万国全图》)等。他们借助传播科学知识来达到传教的目的,与一些开明的中国士大夫合作翻译西方科学书籍,在一定范围内传播了西方科技知识。清朝前期,传教士还运用欧洲测绘技术,帮助清廷绘制了较为精确的全国地图。(《康熙皇舆全览图》)(纲要上P86)
自洋务新政以来,为了适应形式的需要,洋务派引进了大量的西方近代自然科学知识,培养了一大批精通洋务的各种新式人才。这实际上已对只培植官僚的传统教育目标造成冲击。
——《晚清科举革废进程中政学关系的变化》
一、晚清选官制度的变革
学习聚焦 废除科举制度,设立学堂选官制度和留学毕业生选官制度,是晚清选官制度的变革。
1.科举制度的变化(科举制度受到很大冲击)
(1)背景:西学的传播和洋务运动的开展。
(2)过程:
①初步尝试:(1840—1898年):1898年,戊戌变法时期,清政府加设经济特科,选拔经时济变之才;在康有为等人的建议下,废八股,改试策论,以时务策命题。戊戌变法失败后,慈禧太后下令所有考试悉照旧制。
②逐步形成:(1898—清末新政):1901年,清政府实行新政,各省书院一律改为大学堂,各府、州、县学改为小学堂,并多设蒙养学堂。
③革新变化:(1906—1911年):1905年,光绪帝诏准袁世凯等人的立停科举之奏,决定自1906年起,所有乡试、会试一律停止,遍设学堂,将育人、取才合于学校一途。
▲1907年绘制的《两江师范学堂》
两江师范学堂是清末新式学堂的代表,由张之洞创建,初名三江师范学堂,1906年易名为两江师范学堂。
科举夙为外人诟病,学堂最为新政大端。一旦毅然决然舍其旧而新是谋,则风声所树,观听一倾,群且刮目相看,推诚相与;而中国士子之留学外洋者,亦知进身之路,归重学堂一途,益将励志潜修,不为邪说浮言所惑,显收有用之才俊,隐我不虞之诡谋,所关甚宏,收效甚巨。且设立学堂者,并非专为储才,乃以开通民智为主,使人人获有普及之教育,且有普通之知能,上知效忠于国,下得自谋其生。
——袁世凯等《立停科举推广学校折》(1905年)
【史料阅读】阅读材料,指出袁世凯主张废除科举制的原因是什么?
换取列强信任;
可使留学生为求功名而潜修所学,不受蛊惑;
设立学堂可以培养人才,开启民智,促进教育发展;
基于洋务的具体实践反思;
总之,可维护清王朝统治。
说明科举制不再适应近代化的需求。
一、晚清选官制度的变革
1.科举制度的变化(科举制度受到很大冲击)
①政治:民族危机严重;洋务运动的开展、维新变法运动和清末新政的推动
(新政开始后,改革传统选官制度成为共识)。
②经济: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社会管理需要新式人才。
③思想:西学的传播
④先进知识分子的推动。
⑤科举制不能适应新的时代发展。
科举制落后吗?
科举制落后的不是选拔形式,
而是考试内容:以儒家经典为主的考试内容与社会需求严重脱节。
(1)背景
晚清时期,在新的时代条件下,科举制度受到很大冲击,西学的传播和洋务运动的开展。
2.选官制度的改革
伴随着科举制度的变化,清政府进行选官制度改革,新政开始后,改革传统选官制度成为共识。
(1)官制改革
进行官制改革,裁减冗署冗官,改总理衙门为外务部,
陆续设农工商部、巡警部、学部等部门,瓦解了传统的六部建制。
1905 年,清政府设立学部,统一管理全国教育。学部 成立后,各省改“学政”为“提学使司”,府、州、县设立劝学所,管理地方教育。在废除科举制度的大背景下, 官员选拔只能依赖近代教育所提供的人才,从学堂毕业生和留学毕业生中选官为大势所趋。学部的设立,标志着中 国的选官制度进入一个新阶段。
据1901年《辛丑条约》,改总理各国事务衙门为外务部,班列六部之前。
(纲要上p110)历史纵横 清末新政内容
清末新政主要包括下列内容:改革官制,改总理各国事务衙门为外务部,新设商部、学部和巡警部等中央机构;编练新军,拟在全国编练新军36镇,并要求各省设立督练公所;倡导创办工商企业,颁布了一系列工商业规章和奖励实业办法;推行教育改革,废除科举,兴办学堂,建立起一套较为完整的学校制度。
2.选官制度的改革
伴随着科举制度的变化,清政府进行选官制度改革,新政开始后,改革传统选官制度成为共识。
(1)官制改革
进行官制改革,裁减冗署冗官,改总理衙门为外务部,陆续设农工商部、巡警部、学部等部门,瓦解了传统的六部建制。
(2)选官制度的革新
学堂选官制度:
①规定凡学堂考试合格毕业者,均给予贡生、举人、进士等出身,对成绩优秀者进行殿试后,“酌加擢用,优予官阶”。
②1904年,清政府颁布《奏定学堂章程》,统一全国学制,学堂选官制度正式设立。
《奏定学堂章程》规定自高等小学以上,毕业考试结果分最优、优、中、下、最下五等,一般中等以上者都获相应的奖励出身,并被授以官职或得以升学。奖励出身大致可分为翰林、进士、举人、贡生、生员五级,依据各级不同情形,分别由官府予以选录。
学堂选官制度:
留学生选官:
留学毕业生选官制度,规定每年举行一次归国留学生考试,考试结果分最优、优、中三等,分别赐予进士、举人出身,再分配相应官职。
1905年废除科举制度后,学堂选官、留学毕业生选官一直是清政府官员选拔的主要方式。
1906年归国留学生
(后左二为严复,后右二为詹天佑)
1903年14岁,到武昌报考高等小学堂。
1904年,官费赴日留学。1910年回国。1911年,参加留学毕业生考试,成绩为最优等,授“工科进士”称号。
A


民国时期的
官员选拔制度
二、民国时期的官员选拔制度
学习聚焦 以考试方式选拔官员,是民国时期官员选拔制度的主题。国民政府正式建立了公务员制度。
1.南京临时政府时期
①法规草案——南京临时政府十分重视官员选拔制度,特别是文官选拔制度的建设,出台了官员选拔方面的一系列法规草案。
②指导思想——孙中山的文官考试思想:
中西合璧
考试权独立
人事权独立
二、民国时期的官员选拔制度
学习聚焦 以考试方式选拔官员,是民国时期官员选拔制度的主题。国民政府正式建立了公务员制度。
1.南京临时政府时期
①法规草案——南京临时政府十分重视官员选拔制度,特别是文官选拔制度的建设,出台了官员选拔方面的一系列法规草案。
②指导思想——孙中山的文官考试思想:
a.内容:官员选拔方面:应以考试制度为主,也就是在“五权宪法” (即立法、行政、司法、考试、监察)的框架之中,国家建立考试院,主管人才的选拔和任用;
完善国家政治制度:建立文官的培养、任用、监察等方面的运行机制。
b.意义:进一步奠定了近代中国文官制度的基础。对日后民国文官制度的建设产生了重要影响。
2.北洋政府时期(1912-1928年)
选拔官员主要采用考试和甄别两种方式
(一)考试
1.标志:1913年颁布《文官考试法草案》,标志着文官考试制度的建立。
2.内容《文官考试法草案》:
①报考条件:民国男子年满21岁者(女子不得参加)
②负责机关:政事堂铨叙局(旧时政府审查官员的资历,确定级别、职位)
③考试类型:文官高等考试、文官普通考试、司法官考试、知事试验、留学毕业生甄拔考试等
(二)甄别
①对象:已经在文官职位上工作的人
②内容:通过检验毕业文凭、调查经历、检查工作成绩、考查学识与工作经验等决定其能否留任
③评价:旧人事制度向现代文官制度转变的一个重要措施保持行政的连续性与稳定性
郁达夫
(1896—1945)
1919年秋天,郁达夫从日本回国,为实现自己的理想,报效祖国,参加北洋政府组织的外交官考试和文官考试。
意想不到的是,北洋政府只是做做样子,选取名单已经内定,致使学富五车的郁达夫两次都名落孙山。
C
B
3.南京国民政府——实行公务员制度
(一)建立
①重新设计颁布了政府的人事制度,“官吏”称谓逐渐被“公务员”代替
②1929年,国民政府制定《公务员任用条例》
③1933年颁布《公务员任用法》
(二)特点
以北洋政府的文官制度为基础,继承、吸收了中国传统考试监察制度和西方文官制度的精华;
(三)内容
1.公务员的选任由最高考试机关——考试院负责,“所有公务员均须依法律,
经考试院考选、铨叙,方得任用”。
2.1929年,国民政府公布了第一部《考试法》,实现了孙中山关于文官
考试的思想主张。允许女子参加考试,具有更强的开放性和平等性。
3.对一般在职人员,国民政府也效仿北洋政府,采用甄别审查措施,使其取
得任用资格。
3.南京国民政府——实行公务员制度
(一)建立
(二)特点
(三)内容
(四)评价
①积极:《考试法》允许女子参加考试,具有更强的开放性和平等性
②消极:实施过程漏洞百出,任用亲信、拉帮结派现象始终无法禁绝
历史纵横 民国时期的文官、公务员等级制
北洋政府的文官分为行政官、外交官、司法官、技术官、警察官五种,有四级九等。南京国民政府的公务员等级制度,继承了北洋政府的文官等级制度并有所变通。根据1933年制定的《暂行文官官等官俸表》的规定,公务员分为四等三十七级。
小结:民国时期的官员选拔制度
南京临时政府 北洋政府 南京国民政府
制度
法律
机构
作用
局限
考试
考试、甄别
公务员制度
系列法规草案
《文官考试法草案》
《公务员任用条例》
《公务员任用法》
《考试法》
建立考试院
政事堂铨叙局
正式建考试院,官吏
改称公务员
奠定近代中国文官制度基础
保持行政连续性与稳定性
允许女子考试,奠定中国公务员制度基础
只停留在纸面上
女子不得参加考试
实施过程中漏洞百出,任用亲信、拉帮结派无法禁绝

中华人民共和国的
干部制度和公务员制度
◎概念辨析
三、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干部制度和公务员制度
(一)新中国成立后的干部制度
(1)民主革命时期:(初创)
由中共中央及各级党委组织部门统一管理的干部制度
1.含义:干部制度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政治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包含国家干部人事管理体制、原则、机构,以及干部选拔、任用、考核、监督、交流、培训等内容。
2.演变:
历史纵横 干部
新中国成立前,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根据地和解放区,“干部”指在共产党和共产党所领导的军队及革命团体中担负一定领导责任的人员,以及在共产党领导的苏维埃政府、边区政府、工农民主政府中担任一定公职的人员。新中国成立后,“干部”一词的含义变化不大,主要指中国共产党组织、国家机关、群众团体的工作人员,以及国营企事业单位的管理人员和各类专业技术人员。
2.演变:
(1)民主革命时期(初创)
由中共中央及各级党委组织部门统一管理的干部制度
(2)新中国成立(发展)
沿用,并建立了在中共中央及各级党委组织部门统一领导、统一管理下的分类管理的干部制度。
(3)改革开放(改革和进一步完善)
①在干部选拔、任用、考核、奖惩、离休、退休、培训、工资、回避制度等方面进行了一系列改革;
②坚持党管干部原则,逐步实现干部管理科学化、民主化、法制化、现代化,在干部管理制度上不断加强法制建设,初步建立起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干部管理制度。
(4)十八大以来(新阶段)
干部队伍建设更加规范化、制度化,严格依法依规办事,特别是在干部的廉政建设方面不断完善各项制度和规定,取得很大成绩。
学习聚焦 党管干部原则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干部管理制度的根本。
(二)公务员制度——干部人事制度的改革
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干部管理制度形成过程中,建立和推行公务员制度是干部人事制度的重大改革。
公务员
公务员是指在各级政府机关中,行使国家行政职权、执行国家公务的人员。除行政机关外,中国共产党机关、人大机关、政协机关、监察机关、审判机关、检察机关、民主党派机关的工作人员均纳入公务员队伍。他们依法履行公职,属于国家行政编制,由国家财政负担工资福利。
(二)公务员制度——干部人事制度的改革
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干部管理制度形成过程中,建立和推行公务员制度是干部人事制度的重大改革。
1.历程
①1993年,公务员制度开始推行。随后,公务员考试录用制度建立。
②2005年,全国人大常委会通过《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务员法》,标志着公务员制度正式形成。公务员考录工作正式进入法制化轨道。
③2006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务员法》正式实施,公务员考试录用制度得到全方位的推进和改善,考试录用的规模和范围不断扩大。
④2018年,我国进一步修订和完善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务员法》。
《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务员法》明确规定:录用担任主任科员以下以及其他相当职务层次的非领导职务公务员,采用公开考试、严格考察、平等竞争、择优录取的办法。
第四章录用 第二十三条 录用担任一级主任科员以下及其他相当职级层次的公务员,采取公开考试、严格考察、平等竞争、择优录取的办法。
——《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务员法》(2018年12月29日修订)
学思之窗
阅读材料,对照课文相关内容,分析其中的变化。
变化:在于改变领导职务为职级,实行职务、职级并行制度,重新设置了职级序。
原因: 随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党和国家事业取得了历史性成就,中国社会发生了历史性巨变,对公务员队伍建设提出了新要求,一些规定不适应新形势的要求,需要与时俱进地加以修订完善。
学思之窗
第四章 录用
第二十三条 录用担任一级主任科员以下及其他相当职级层次的公务员,采取公开考试、严格考察、平等竞争、择优录取的办法。
——《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务员法》(2018年12月29日修订)
1.历程
【-
【P43学思之窗】阅读材料,对照课文相关内容,分析其中的变化。
变化:改非领导职务为职级,实行职务、职级并行制度,重新设置了职级序列。
原因:随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党和国家事业取得了历史性成就,中国社会发生了历史性巨变,对公务员队伍建设提出了新要求,一些规定不适应新形势的要求,需要与时俱进地加以修订完善。
(二)公务员制度——干部人事制度的改革
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干部管理制度形成过程中,建立和推行公务员制度是干部人事制度的重大改革。
1.历程
①1993年,公务员制度开始推行。随后,公务员考试录用制度建立。
②2005年,全国人大常委会通过《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务员法》,标志着公务员制度正式形成。公务员考录工作正式进入法制化轨道。
③2006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务员法》正式实施,公务员考试录用制度得到全方位的推进和改善,考试录用的规模和范围不断扩大。
④2018年,我国进一步修订和完善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务员法》
2.意义:
①公务员政治、文化素质的不断提升,为国家管理人员的队伍建设增添了活力。
②建立公务员制度是加强干部人事工作法制化建设的根本措施。
③有利于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和政府的行政能力建设。
结合课文内容,谈谈近代以来中国公务员制度的发展过程。
问题探究
①孙中山的文官考试思想奠定了近代中国文官制度的基础。
②1913年,北洋政府颁布《文官考试法草案》等法案,标志着文官考试制度的建立。
③南京国民政府时期,文官考试制度有了新的发展。一是正式设置考试院作为国民政最高考试机关,考试院负责考选、铨叙事宜,是公务员制度的主要执行者和监督者;二是1929年颁布了《考试法》等一系列法规,初步形成了公务员法律法规基础。
④新中国成立后,国家公务员录用制度经历了一个发展过程。
1993年,公务员制度开始推行。随后,公务员考试录用制度建立。
2005年,全国人大常委会通过《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务员法》, 标志着公务员制度正式形成,公务员考录工作正式进入法制化轨道。
2006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务员法》正式实施,公务员考试录用制度得到全方位的推进和改善。
2018年,我国进一步修订和完善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务员法》。
学习拓展
搜集资料,进一步了解清末选官制度变革对传统教育和读书人命运产生的冲击
②学堂选官影响了读书人的命运,在新学制下读书人的受教育机会增多,可以选择新式学堂和出国留学等不同渠道;从学习内容看,虽然仍有传统的经学,但学生接触了新知识和新思想,新式学堂教育改变了读书人的知识结构和价值观念;学堂毕业生进入教育、科研、工业、商业等各个社会领域的职业阶层,充实了新式知识分子群体。
①清末选官制度的变革表现在科举选官被学堂选官、留学毕业生选官制度取代。学堂出身的人可以获得与科举出身相应的待遇,享受优先进入仕途的待遇,因此,传统教育由于无法与当时的选官制度接轨而遭到抛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