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课
选择性必修1 第一单元
学习目标:
1.通过学习中国古代变法的概况,让学生从“时空观念”的角度了解这一基础知识
2.从“史料实证”角度分析中国古代变法成败的原因,培养学生史料分析的能力
3.从“唯物史观”的角度认识近现代改革的特点
导入新课
“《易》:穷则变,变则通,通则久。”这是《周易?系辞下》中的一段话,意思是主张“变”。
后来清末梁启超在《变法通议》中也引用了这段话,强调变法要因时而变,与时俱进,这样才能适应时代的要求,促进社会的发展。
“求变”“求新”是中国的历史传统,也是中华民族绵延不绝、中华文化传承不息的重要原因。
《变法通议》书影
战国
商鞅
变法
北魏
孝文帝
改革
北宋
王安石
变法
明朝
张居正
改革
晚清
戊戌
变法
民国
民国改革
清末新政
过渡时期
完成
社会主义革命
全面建设
社会主义
时期
曲折
探索
社会主义建设新时期
改革开放
古代:富国强兵
近代:救亡图存
现代:民族复兴
社会转型
少数民族封建化(汉化)
封建王朝中后期的自救
民族资产阶级
地主阶级
民族资产阶级
概念:改革是统治者以自上而下、和平的方式,对旧有的生产关系、上层建筑作局部或根本性调整,以促进历史发展和社会进步的改良革新。
纲要链接
纲要(上)第2、5、9、18、19、26、27、28课
目录
壹
贰
中国古代的变法和改革
——富国强兵
中国近代的改革探索
——救亡图存
叁
新中国成立以来的重要改革
——民族复兴
一、中国古代的变法和改革——富国强兵
(一)战国:商鞅变法——从奴隶制到封建制的探索
1.背景:
百家争鸣、法家思想
铁犁、牛耕使用
私田增多
井田制瓦解
封建土地私有制确立
礼崩乐坏、诸侯争霸
新兴地主阶级要求改革
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
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
“大变革”(时代背景)
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
经 济
政治
阶级
思想
秦国的特殊国情:
①西部边陲
②经济落后
③秦王立志改革(孝公)
一、富国强兵 ——中国古代的重要变法和改革
(一)战国:商鞅变法——从奴隶制到封建制的探索
2.内容:
{85BE263C-DBD7-4A20-BB59-AAB30ACAA65A}改革角度
变法措施
具体作用
经济
军事
地方管理
社会管理
承认土地私有,促进农业生产,增加税收,为统一积累物质基础。
削弱旧贵族势力,增强军队战斗力,加速地主阶级形成。
加强中央集权
减少民间私斗,安定社会秩序
废除井田制
重农抑商,奖励耕织
废除世卿世禄,奖励军功
建立县制
实行什伍连坐;
是最彻底,措施最全面,为期最长久,影响最深远的地主阶级封建化改革。推动奴隶制社会向封建制社会转型。
3.实质:
拆散大家庭为小家庭
一、富国强兵 ——中国古代的重要变法和改革
(一)战国:商鞅变法——从奴隶制到封建制的探索
合作探究:分析商鞅变法是如何推动秦国向封建社会转型的?
{5C22544A-7EE6-4342-B048-85BDC9FD1C3A}
西周
春秋战国
经济基础
土地制度
政治制度
组织基础
石器耕锄
井田制,土地国有
铁犁牛耕、小农经济
法律承认土地私有
贵族政治
官僚政治
分封制(地方分权)
县制(中央集权)
社会
转型
国家能力变迁:春秋战国逐渐摆脱早期国家血缘对政治的影响,向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成熟国家转变。
问题探究: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你如何评价商鞅变法?
商君治秦,法令至行,公平无私,罚不讳强大,赏不私亲近,法及太子,黥劓其傅。期年之后,……兵革大强,诸侯畏惧。 ——《战国策·秦策一》
孝公用商鞅变法,移风易俗,民以殷富,国以富强,百姓乐用,诸侯亲服。
——李斯《谏逐客书》
商鞅变法,不顾人言,虽能骤至富强,亦以召怨天下,使其民知利而不知义,见刑而不见德,虽得天下,旋踵而失也。至于其身,亦卒不免,负罪出走,而诸侯不纳,车裂以徇,而秦人莫哀。 ——苏轼《上神宗皇帝书》
性质:地主阶级封建化改革。推动了奴隶社会向封建社会转型。
积极:打击了贵族特权,促进了封建政治、经济、军事的发展,使秦国一跃成为政治军事强国,为秦成就统一霸业奠定了基础。
消极:①轻视教化,鼓吹轻罪重罚。 ②一定程度上加重了广大人民所受的剥削与压迫。
评论变法是否成功,要看它是否能推动生产力的发展,是否顺应历史的发展潮流。
1.背景
(二)北魏孝文帝改革——少数民族汉化、封建化的改革
①内迁游牧民族政权征伐不断
②前秦短暂统一与迅速崩溃
③鲜卑族拓跋部北魏439年重新统一北方。
④战乱频繁,民族交融成为历史潮流
2.改革目的:
①缓和民族矛盾,巩固统治;
②改变鲜卑落后的状态,促进北魏
社会的发展;
北方民族内迁
一、中国古代的重要变法和改革(富国强兵)
均田制
三长制
俸禄制
租调制
意义
3.内容(前期由冯太后主持)
国家把控制的荒地分配给农民,农民向政府交纳租税,并承担一定的徭役和兵役。
废除宗主督护制,设三长,直属于州郡,负责清理户口、田亩和征役。
推行俸禄制和官吏考核制度;严惩贪污。
农民承担定额租调。规定一对夫妇每年向政府缴纳粟二石(称为租),帛或布一匹(称为调)。
有效地巩固了北魏政权,促进了北方社会经济的发展。
加强中央对地方的控制
吏治得到改善,加强官僚队伍建设
促进了经济的发展
增加了政府的财政收入
一、中国古代的重要变法和改革(富国强兵)
(二)北魏孝文帝改革——少数民族汉化、封建化的改革
1.背景
2.改革目的
{0505E3EF-67EA-436B-97B2-0124C06EBD24}时期
重点
措施
后期
更彻底的汉化政策
(孝文帝亲政)
民族交融
思考3:速读P23,梳理北魏改革后期的相关信息。
迁都洛阳
易服饰
改汉姓
说汉话
通婚姻
一、中国古代的变法和改革——富国强兵
(二)北魏:孝文帝改革——少数民族汉化、封建化的改革
自晋宋以来,视洛阳为荒土,此中谓长江以北,尽是夷狄。昨至洛阳,始知衣冠士族,并在中原,礼仪富盛,人物殷阜。
——摘自杨街之《洛阳伽蓝记》
北朝的强盛来自体制的力量……交替的“胡化”和“汉化”……扭转了魏晋以来的帝国颓势,并构成了走出门阀政治、通向重振的隋唐大帝国的历史出口。
——摘自吴宗国主编《中国古代官僚政治制度研究》
李唐一族之所以崛兴,盖取塞外野蛮精悍之血,注入中原文化颓废之躯,旧染既除,新机重启,扩大恢张,遂能别创空前之世局。
——陈寅恪《李唐氏族推测之后记》
影响:①加快北方各族交融,缩小了南北差距,为中国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
②加快了北魏政权的封建化进程,促进了北方社会经济的发展,为隋唐统一和繁荣奠定基础。
(三)北宋时期——王安石变法
1、背景
古代的富国强兵
今则西戎已叛,屡丧边兵;北虏愈强,且增岁币。国用殚竭,民力空虚,徭役日繁,率敛日重,官吏猥滥,不思澄汰;人民疾苦,未尝省察,百姓无告,朝廷不与为主,不使叛而为寇,复何为哉?
——《枢密副史富弼的上疏》
庆历新政
改革者:范仲淹
支持者:宋仁宗
改革目的:整顿官僚机构
改革结果:失败
失败原因:触犯了官僚集团的既得利益
结合材料和所学知识,分析王安石变法背景和目的?
②政治腐败,矛盾尖锐(统治危机)
①辽和西夏的威胁(边患危机)
③“三冗二积”(财政危机)
④范仲淹庆历新政的失败
(1)背景
措施:
冗官
冗费
冗兵
官僚机构
财政制度
军事体制
裁撤冗员、限制恩荫、改革科举
均输法、市易法、青苗法、免役法、方田均税法
保甲法、保马法、将兵法
官府通过向农民提供农业贷款、拨巨资从事商业经营等手段,力图在调控经济的同时开辟财源。
富国
强兵
对农民进行编制管理和军事训练,逐渐恢复“兵农合一”的征兵制,取代募兵制。
性质:地主阶级在不触动封建土地私有制的前提下,对生产关系进行局部调整,是改良性质的改革
一、中国古代的变法和改革——富国强兵
材料二:一般地主奸商,因奸利被夺,亦推波助澜,更增反对的声浪。……当时所有的名臣……或被告排斥,或自动求去。他(指王安石)全力提拔的吕惠卿却是暗中伤他、只求得保一己权位的奸人。
材料一:……推行青苗法的提举官以多贷为有功,不问民之贫富,强行“抑配”,各级官吏则假新法之名而徇私舞弊,与民争利,搞得“纷纷扰扰,莫安其居”。
材料三:遇一老妪喂鸡豕,唤“啰,啰,啰,王安石来!”鸡豕俱来就食。问其故,老妪曰:自王安石为相公,立新法扰民。妾孀居二十年,也要出免役、助役等钱,钱既出而差役如故……蓄猪养鸡,等候吏胥里保来征役钱,或准与他,或烹来款待他,自家不曾尝一块肉。故此民间怨恨新法,入于骨髓。——《京本通俗小说?拗相公》
思考:根据材料分析王安石变法的局限性。
①与民争利,加重人民负担。
②触犯大地主、大官僚利益,遭激烈反对;用人不当。
③操之过急,贻害百姓。
(四)明朝时期——张居正改革
1、背景
①政治:
②经济:
③军事:
海瑞《治安疏》:二十余年不视朝,纲纪驰矣……天下吏贪将弱,民不聊生,水旱靡时,盗贼滋炽。……陛下破产礼佛日甚,室如县罄,十余年来极矣。天下因即陛下改元之号而臆之曰:“嘉靖者言家家皆净而无财用也。”
政治日益腐败,统治危机不断加深;
国库空虚、土地兼并严重、农民纷起反抗;
殖民入侵(倭寇、葡荷殖民),边患严重(瓦剌鞑靼袭扰不断)。
张居正,字叔大,万历皇帝即位后升为内阁首辅,一切军政大事均由张居正主持裁决
政治
2.内容:
考成法
大力整肃吏治,加强官吏考核
经济
一条鞭法
裁减开支,清丈土地,改革税制
军事
整饬武备
实施边防新政策,内修防备
一条鞭法:把各州县的田赋、徭役以及其他杂征总为一条,合并征收银两,按亩折算缴纳,简化了税制,方便征收税款,同时使地方官员难于作弊,进而增加财政收入。
一条鞭法是中国赋役制度上的重大变革。
(四)明朝:张居正改革——封建制度内部的改革
(张居正)肩劳任怨,举废饬弛,弼成万历初年之治。其时中外义安,海内殷阜,纪纲法度,莫不修明。功在社稷,日久论定,人益追思。
——《明史·张居正传》
如何看待《明史》对张居正给予如此高的评价?
张居正改革取得了哪些成效?
国家财政收入增加,社会矛盾相对缓和,严重的封建统治危机得到暂时缓解。万历初年明朝一度有了“中兴”的景象。
(四)明朝:张居正改革——封建制度内部的改革
◎万历皇帝
注意:无法从根本上解决封建体制的弊端
鸦片战争后,中国逐步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开始探索救亡图存之路。
1840年鸦片战争
地主阶级抵抗派:
林则徐、魏源“开眼看世界”
农民阶级:
1851年洪秀全太平天国运动
1856年第二次鸦片战争
地主阶级洋务派:
李鸿章、曾国藩洋务运动
1894年甲午中日战争
资产阶级维新派:
康有为戊戌变法
1900年八国联军侵华
资产阶级革命派:
孙中山辛亥革命
近代的救亡图存
1、戊戌变法(1898)——资产阶级的改良
(1)背景:
政治:
经济:
思想:
甲午战败,民族危机空前严重
民族资本主义的初步发展,民族资产阶级壮大;
康有为、梁启超等宣传维新思想、提倡西学。
康有为
梁启超
二、中国近代的改革探索(救亡图存)
二、中国近代的改革探索(救亡图存)
(2)内容:结合地图册P20 4-4
思考维新变法的性质
(3)性质:
资产阶级改良运动。
是爱国救亡的政治运动。
也是思想解放运动。
1、戊戌变法(1898)——资产阶级的改良
在当时中国社会内部,还没有足以支持变法取得成功的社会力量。在朝廷内部也好,地方上也好,旧社会势力仍然占着绝对优势。维新派希望依靠一个并无多少实权的皇帝自上而下地推行某些重要改革……缺乏可以依靠的社会基础就终究只能成为不切实际的幻想。 ——金冲及《二十世纪中国史纲》
维新党的计划太轻率了,太危险了,每一个步骤都需要一位强者的勇气……皇帝的方向是正确的,但是他的顾问康有为和其它人等都缺乏工作经验,他们把足够九年吃的东西,不顾它的胃量和消化能力,在三个月之内都填塞给它吃了。
——(美)马士《中华帝国对外关系史》
失败原因:
(1)守旧势力强大
(2)缺乏可靠的社会基础和严密的组织,寄托于没有实权的皇帝;
(3)缺少政治经验,策划不周密,操之过急
【合作探究】 结合材料,思考戊戌变法为什么会失败?
根本原因: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发展不充分,资产阶级力量弱小。
资产阶级改良道路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中国行不通!
(1)目的:
清末新政前期1901——1905
编练新军
教育改革
废科举、办学堂、设学制
倡导创办
工商企业
改革官制
(外务部等)
新政不新
民族资本主义
资产阶级
民主共和思想
新式知识分子
辛亥革命主力军
为了应对日益严重的统治危机
(2)内容:
2、清末新政(1901-1911)——统治阶级的自救
二、中国近代的改革探索(救亡图存)
清末新政后期:预备立宪1906——1911
1905 年五大臣出洋考察
1906 年下诏“预备仿行立宪”,学习日本 ,渐行立宪
1908 年《钦定宪法大纲》(预备期为 9 年)
1909年,全国22个省纷纷建立了资议局。
1910年,清政府缩短预备立宪期为5年。
1911 年裁撤军机处,设责任内阁。(13 阁员,满族8 人,皇族内阁)
1911年,立宪党人发布“宣告全国书”,指出立宪“绝望矣”。
预备立宪使得立宪派倒向革命,壮大了革命力量
3、评价:
①客观上促进了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近代化)。
②没有使清政府摆脱内外困境,革命很快爆发。
2、清末新政(1901-1911)——统治阶级的自救
二、中国近代的改革探索(救亡图存)
资产阶级共和制在中国诞生;反帝反封建的任务未完成。
(1)背景
(2)内容
涉及政治、经济、军事、法律、教育等领域
新生活运动
法币改革
国民经济建设运动
改立新约
1935年,国民政府放弃银本位制,实施法币改革。
1934年,国民政府发起“新生活运动”,提倡纪律、品德、秩序、整洁等,教导人们“礼义廉耻”,具备“国民道德”和“国民知识”。1949年,新生活运动“暂停办理”,无疾而终。
1935年到全面抗战前,国民政府开展的一个旨在全面发展经济的运动。主要内容有:提倡振兴农业、鼓励垦牧、调节消费、振兴工业、开发矿产、流畅货运、调节金融。
南京国民政府建立以后,围绕实现关税自主和废除领事裁判权的问题,发起了要求帝国主义支持的“改订新约运动”。
结果:由于民国时期政局动荡,国家始终未能实现实质上的统一,改革多以失败告终。
二、中国近代的改革探索(救亡图存)
3、民国时期的改革
(一)过渡时期(1949-1956年)——深刻变革
从1950年到1952年春底,全国基本完成了土地改革。实现了“耕者有其田",激发了农民劳动积极性,解放了农村生产力,巩固了工农联盟。
1953年到1957年,实施“一五计划”,初步建立独立的工业体系,形成合理的工业布局。通过“三大改造”改造。到1956年底,宣告社会主义制度在中国确立,成功实现了中国历史上最深刻最伟大的社会变革。
1954年第一届全国人大召开,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正式确立了新中国的三大民主政治制度,从法律和政治制度层面确立了人民当家作主的地位,推进了中国民主政治制度的深刻变革。
土地
改革
经济
改革
民主改革
意义:在短时间内完成了社会主义革命,确立了社会主义制度,成功实现了中国历史上最深刻最伟大的社会变革
三、新中国成立以来的重要改革(民族复兴)
(二)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时期(1956-1966年)——探索时期
1、正确探索:
1956年《论十大关系》
1956年中共八大
1960年冬“八字方针”
2、探索失误:
1958年总路线
1958—1960年大跃进
1958—1983年人民公社化运动
良好开端
三面红旗
“左”倾错误
3、结果:
初步建立起进行现代化建设所必需的物质技术基础,培养了经济文化建设等方面的骨干力量,积累了党领导社会主义建设的重要经验。
由于缺乏经验,急于求成,犯了“左”倾错误,中国的社会主义建设在探索中出现了严重曲折。
4、成就:
现代的民族复兴
(三)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1978年以来)
(1)改革开放:
标志:
1978年12月,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
内容:
意义:
实现了新中国成立以来党的历史上具有深远意义的伟大转折,开启了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
1、历程
②政治:工作重心由“阶级斗争为纲”转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上来,实行改革开放的战略决策
①思想:重新确立“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
③组织:恢复了党的民主集中制的优良传统,拨乱反正。
现代的民族复兴
(三)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1978年以来)
(2)2012年,中共十八大:
确定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全面深化改革开放的目标
(3)2013年,中共十八界三中全会:
提出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全面深化改革总目标
(4)2017年,中共十九大: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将全面深化改革总目标列为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要内容并载入党章
1、历程
现代的民族复兴
(三)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1978年以来)
5、2019年,中共十九界四中全会:
中共中央提出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总体目标,对新时代全面深化改革工作进一步作出部署。
1、历程
现代的民族复兴
(三)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1978年以来)
2、成就(自主学习)
(1)农村
1978年
1984年
2006年
2020年
2021年
实行家庭联产承包
乡镇企业异军突起
取消农业税
打赢脱贫攻坚战
实施乡村振兴战略
(2)对外开放
1980年
兴办深圳等四个经济特区
1984年
2001年
2013年
2013年
2018年
沿海沿边沿江沿线和内陆
加入世界贸易组织
共建“一带一路”
设立自由贸易试验区
举办中国国际进口博览会
从“引进来”到“走出去”
现代的民族复兴
(三)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1978年以来)
2、成就(自主学习)
(3)城市企业(所有制)
(3)经济体制
1956年
1978年
1984年
2002年
搞好国营大中小企业、发展个体私营经济
单一公有制
深化国资国企改革、发展混合所有制经济
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和坚持“两个毫不动摇”
1956年
1992年
21世纪初
传统的计划经济体制
提出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目标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基本建立
2000年
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和更好地发挥政府作用
现代的民族复兴
改革是历史前进的动力,是历史发展的鲜明主题。
改革是对旧体制、旧事物的挑战,必然触动旧势力的利益。
改革会遇到重重阻力,改革者不仅要有智慧、懂策略,更要有坚定的决心和勇气。
改革措施必须符合时代潮流。
改革要争取民众的支持。
改革要结合国情……
历史中的智慧
课堂小结
中国历代变法和改革
中国古代的重要变法和改革
中国近代的改革探索
新中国成立以来的重要改革
战国:商鞅变法
北魏:孝文帝改革
北宋:王安石变法
明朝:张居正改革
戊戌变法
清末新政
民国时期的改革
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确立
探索社会主义道路
伟大的改革开放
习题精练
1.在自强运动、百日维新和清末新政时期有关改革和新计划中,“中国”二字被越来越多地使用,并以此作为支撑改革的理由。据此推断,“中国”一词被频繁使用的主要原因是( )
A.近代化运动的推动 B.民族危机的不断加深
C.满汉矛盾得以缓解 D.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
B
习题精练
[解析] 根据材料“‘中国’二字被越来越多地使用,并以此作为支撑改革的理由”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第一次鸦片战争过后,由于西方列强的入侵,中国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随着列强侵略中国的不断深入,民族矛盾上升为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频繁使用“中国”一词,有利于唤醒民众的民族意识,以应对日益加重的民族危机,B项正确;近代化运动的推动不是造成材料现象的主要原因,排除A项;满汉矛盾得以缓解不会导致“中国”一词被频繁使用,排除C项;“中国”一词被频繁使用与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无必然关系,排除D项。
习题精练
2.(2024·石家庄)1943年冬,中国共产党领导的边区政府在延安等地开展新年画创作和街头流动展览运动。古元的《拥护咱们老百姓自己的军队》(见如图),就是深受群众喜爱的新年画之一。这体现出( )
A.敌后抗战得到普遍拥护 ?
B.群众是全面抗战的中坚
C.抗日民主政权日益巩固 ?
D.统一战线范围不断扩大
C
习题精练
解析] 根据材料“古元的《拥护咱们老百姓自己的军队》(见如图),就是深受群众喜爱的新年画之一”可知,当时的陕甘宁边区政府重视革命思想的宣传,使抗日民主政权得到了人民群众的衷心拥护,C项正确;由材料无法得出敌后抗战得到普遍拥护的信息,A项与史实不符,排除;中国共产党是全面抗战的中坚力量,排除B项;材料未涉及中国共产党统一战线范围不断扩大的信息,排除D项。
习题精练
1.(2024·深圳)如表是两则取自《商君书》的材料。这反映了当时秦国( )
《画策》
“父遗其子,兄遗其弟,妻遗其夫,皆曰:‘不得(不打胜仗),无(勿)返’”
《赏刑》
“富贵之门必出于兵,是故民闻战而相贺,起居、饮食所歌谣者,战也”
A.整体国家实力远超东方六国
B.军队的战斗力及国家动员能力强大
C.变法得到广大民众普遍拥护
D.国家政策深刻影响社会心理和行为
D
习题精练
[解析] 根据材料信息可知,秦国商鞅变法奖励耕战,致使秦国“父遗其子,兄遗其弟,妻遗其夫”,不打胜仗不许返回,而且民众听说要战争都相互庆贺,起居饮食的习惯也与战争相关,说明商鞅变法的政策已深入社会,深刻影响着民众的心理和行为,D项正确;材料中描述的是商鞅变法对秦国民众的影响,没有体现整体国家实力远超东方六国和军队战斗力的信息,排除A、B两项;“变法得到广大民众普遍拥护”,“普遍”一词说法有所夸大,排除C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