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36张PPT)
西方政治的“稳定器”
——西方的文官制度
选择性必修1:第二单元 官员的选拔与管理 第6课
【课程标准】了解中国科举制与西方近代文官制度渊源关系,知道西方近代文官制度的特点,以及对近现代中国公务员制度的影响。
1582年,西方传教士利玛窦应召前往中国传教。
他来到中国后曾写给Passionei 神父一封信。信中说:“考试在中国确实是件大事。过去我曾谈到过一些,但都不完全。现在我就开始介绍中国科举,也希望您把这种制度介绍给目前服务的公侯,要他们知道这在中国和意大利各邦所推行的有多大区别。” ——李永强《论中国科举制度对西方文官制度的影响》
传教士丁韪良1850年来华,并在中国生活近70年。
1896年他在书写《中国环行记》时评价:“它(科举)的突出特征令人钦佩,这一制度在成千年中缓慢演进 …… 当今在英国、法国和美国正在取得进展的文官考试制度,是从中国的经验中借鉴而来的。” ——丁韪良《中国环行记》
当中国科举制度趋于僵化,走向没落的过程中,
西方国家却悄然吸取中国经验,在资本主义土壤中形成西方的文官制度。
一、旧制之弊渐显现
——西方文官制度出现的背景
二、政治危机促变革
——西方文官制度的建立
三、新制之貌再探究
——西方文官制度的特点和影响
目录
一、旧制之弊渐显现
——西方文官制度出现的背景
一、旧制之弊渐显现 ——西方文官制度出现的背景
西方传统选官制度演进过程:
政党分肥制
19世纪后
政党政治发展
资产阶级政党制度日益成熟,执政党把政府职位分配给党内同僚。
个人赡徇制
17-18世纪
资本主义制度建立
重要官员由议会任免,一般官员由国王和贵族控制的枢密院任免。
恩赐官爵制
14-17世纪
王权加强
民族国家兴起,国王任命亲信担任政府官员,西方文官制度的萌芽。
无专门
政府官员
5-13世纪
中古时期
庄园是基本治理单位,管理主要依靠教士和封建领主,封建主直接统治人民。
思考:各个时期选拔官员的标准是什么?
利益
忠诚
利益
忠诚
一、旧制之弊渐显现 ——西方文官制度出现的背景
(一)历史上选官之弊:——恩赐官爵制(14-17世纪)
根据两则材料,思考恩赐官爵制下选拔的官员具有哪些弊端?
材料一:“朕即国家”,“朕即民族”。
——法国国王路易十四
材料二:由于“恩赐制”的影响,英国文官系统相当紊乱......多年来,文官管理缺少统一有效的管理监督,升迁、使用、奖惩和任免缺少常规章法,人员调配不当,工作时间长短不一。有的部门每日仅工作5—6小时,众人懒散,浮游度日。
——阎照祥《英国政治制度史》
随意性
私人化
一、旧制之弊渐显现 ——西方文官制度出现的背景
(二)资本主义制度确立后的选官之弊——个人赡徇制与政党分肥制(17-18世纪)
政党分肥制:执政党和政府官员瓜分国家权力,大批政府官员随执政党进退。
个人赡徇制:少数人或集团掌握官员的任免权,将官职作为礼品或商品私相授受。
内阁制和政党政治形成后
亚伯拉罕.林肯(遇刺身亡) “政党分赃制对共和国的危险可能比叛乱还大”
詹姆斯.加菲尔德(遇刺身亡) “政党分赃制下的政客就像拦路抢劫的强盗,只不过他们掏出的不是手枪而是求职书”
◎加菲尔德遇刺
导致营私舞弊、卖官鬻爵、腐败泛滥等政治乱象频发。
一、旧制之弊渐显现 ——西方文官制度出现的背景
(三)工业革命后国家管理职能之弊:
工业革命带来的生产力水平的大提高导致政府管理职能的膨胀,政府面临着许多新课题:除了维护社会治安、国防、财政、税收等传统事务,还要担负起经济、文化、科技等新的社会事务的管理,以发挥政权的杠杆作用。
经济基础的变化必然要求上层建筑做出调整。工业资产阶级经济实力的猛增使其政治要求增加。他们要求参与行政管理,要求清除旧制度的弊端,要求社会公职向社会开放,要求机会平等、自由竞争,建立一个廉洁而高效的政府,更大程度地维护他们的既得利益。
——鲍红信《英国近代文官制度的建立》
上层建筑
生产力提高
社会分工复杂,
政府职能扩大
经济基础
工业资产阶级提出政治诉求
工业革命
亟需新的职业官僚体系
稳定、持续、廉洁、高效
(四)对比中国科举制显现之弊:
这种中国人的发明创造在印度的充分发展,预示着或许将来有一天,它会像火药和印刷术一样,在国家制度甚至是欧洲的国家制度中,引起另一次伟大变革。
——一位留居中国的英国人1835年撰文发表于英文杂志《中国文库》
元朝时,意大利旅行家马可·波罗所著的《马可·波罗游记》中盛赞中国科举制度。
明朝中期传教士利玛窦曾写信希望意大利各邦学习中国科举考试。
1569年葡萄牙传教士克鲁兹出版《中国游记》,对中国科举制倍加称赞。
1570-1870年的300年间,英文出版的有关中国官员制度和政治制度的书籍就有70种之多。
法国启蒙学者伏尔泰和孟德斯鸠在他们的著作中也曾对中国文官制度进行过介绍和评论。
传教士与启蒙学者们意识到中国科举制度可以为西方改革用人制度提供借鉴。
一、旧制之弊渐显现 ——西方文官制度出现的背景
积弊难返,时代呼唤新的职业官僚体系
1、历史上选官之弊:——恩赐官爵制
官职任命私人化、官员履职随意化
2、资本主义制度确立后的选官之弊
——个人赡徇制与政党分肥制
政治腐败泛滥、政府效率低下
3、工业革命后国家管理职能之弊
国家管理职能急剧增加、民众要求廉洁高效政府
4、对比中国科举制显现之弊
缺乏公开考试 选才需要考核标准
一、旧制之弊渐显现 ——西方文官制度出现的背景
二、政治危机促变革
——西方文官制度的建立
概念诠释:时代呼唤新的官僚体系建立,西方文官制度随之应运而生。什么是文官?什么是文官制度呢?
西方国家的文官一般特指政府行政部门任职的事务官,他们既是维护资产阶级统治的工具,也担负着管理社会公共事务的职能。
文官制度又称公务员制度 ,就是由国家法律或法令规定的各级文官的分类、考试、录用、考核、奖惩、传递、培训、晋升、调动、解职、退休、保障等一系列规章制度和管理制度。
二、政治危机促变革 ——西方文官制度的建立
(一)英国——西方文官制度的鼻祖
18世纪初:初步建立
英国规定除大臣以外,官员不得当选为下院议员,议会开始限制国王任命官员权力。
1701年议会又在《王位继承法》中规定,从汉诺威王朝以后,凡领取皇家薪俸和养老金的官员都不得为下院议员。为了使议会能控制各部,这个法律同时又规定,各部大臣例外,可以同时是下院议员。
——R. L. Schuyler and C. C. Weston.:Cardinal Documents in British History
二、政治危机促变革 ——西方文官制度的建立
(一)英国——西方文官制度的鼻祖
19世纪初:两官分途
为保证政府工作不受政党更替影响,开始设立常务次官的职位,将政府官员按政务官与事务官进行分类。
官员类别 职责
政务官 包括大臣和政务次官或政务秘书,他们随内阁共进退。
事务官 即文官,包括常务次官直至以下的一般政府工作人员,负责具体事务,不受党派影响,可以长期任职。
实现了政治和管理的区分,既维持了代议制下政党轮流执政的特点,又保证了政府工作的稳定性和持续性。
二、政治危机促变革 ——西方文官制度的建立
(一)英国——西方文官制度的鼻祖
1853年:形式探索
英国东印度公司在职员运用方面采用了书面考试录用的方法,不久,英国政府也采用书面考试的办法录用文官。
书面考试在英国的出现
1702年,英国剑桥大学首次使用试卷对学生进行考试。后来,牛津大学也开始实行书面考试。
历史纵横
◎东印度公司
英国殖民扩张的代理机构
◎剑桥大学
确立了公开竞争考试制度,择优录用文官,为英国文官制度形成奠定基础。
二、政治危机促变 ——西方文官制度的建立
(一)英国——西方文官制度的鼻祖
1854年:导火线
由于政府机构混乱,官员昏庸无能,导致英军在克里米亚战争中伤亡惨重。
战争失利引发政治危机。
1853年,英国在克里米亚战争中的惨败。战争失败的克里米亚战败的一个重要原因是政府腐败无能。三万五千名英军士兵围攻塞瓦斯托波尔要塞,却只有不到半数能够回国。士兵们忍受严冬的暴雨,却得不到像样的补给和医疗救助,竟有一万六千多人死于后勤的短缺。这使得全国人民极其愤慨,并在议员们的强烈攻击下,使得当时的内阁被迫辞职。
难以咬动的“硬饼干”口粮
“提灯女神”南丁格尔
战争示意图
二、政治危机促变革 ——西方文官制度的建立
(一)英国——西方文官制度的鼻祖
1855年:正式建立
英国政府接受《关于建立常任文官制度的报告》的建议,颁布法令,建立不受党派干涉的文官委员会,对被推荐的候选人进行考试。
《关于建立常任文官制度的报告》书影
学思之窗
1、通过建立适当的考试系统,选拔能干的人才从事公共服务。
2、成绩突出的公共服务人员可以得到晋升,能够胜任工作的人员可以得到最高奖励,以此鼓励公共服务人员勤勉的工作态度和进取心。
——《关于建立常任文官制度的报告》
核心思想:考试录用,奖励能者。
思考一下,这份报告的核心思想是什么?
二、政治危机促变革 ——西方文官制度的建立
(一)英国——西方文官制度的鼻祖
1870年:最终形成
英国规定多数重要文官职位必须通过公开竞争考试择优录用,文官委员会有权独立决定文官的基本录用条件,最终确立了文官制度。
1855年,帕麦斯顿政府决定成立文官制度委员会,负责考试事宜。不过,这次改革并不彻底 ,因为它不要求实行公开考试,只是对被推荐人员进行审查。 ——J. H. Wiener.:A Documentary History of Domestic Policy 1689 - 1973.
1870年,格拉斯顿颁布了关于文官体制改革的枢密院命令。
它规定∶
①通过公开竞争考试录用文官(少数最高级文官除外);
②将文官分为高低两级,高级文官负责执行政策,低级文官负责办理日常事务;
③考试合格者,一经培训后按成绩高低分配到相应的部门工作。
◎格拉斯顿
二、政治危机促变革 ——西方文官制度的建立
(二)其他国家——西方文官制度的扩展
1870年
英国文官制建立
1883年美国通过《美国文官法》
1881年,因分官不均,新任总统加菲尔德被刺杀。1883年,美国国会通过法案《美国文官法》,建立了美国的文官制度。
1949年,联邦德国制定了《德意志联邦共和国基本法》
1946年,法国颁布了统一的公务员法
1947年,日本通过了
《国家公务员法》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法国、德国和日本等国的文官制度也最终建立起来。
三、新制之貌再探究
——西方文官制度的特点和影响
材料:欧洲各国以及美、日等发达的资本主义国家,甚至一些经济落后国家都效仿英国建立文官制度。当然各国建立文官制度的时间有先后,其内容和形式也有差异,但不管怎样,各国文官制度的基本精神都与英国基本相同。
—孙刚《西方文官制度浅析》
三、新制之貌再探究——西方文官制度的特点和影响
思考:西方诸国的文官制度究竟有哪些相同的基本精神呢?
入 职
情境模拟:假如你是西方的一名立志成为优秀高级文官的毕业大学生。你在职业生涯的不同阶段你会发现西方文官制度什么特点呢?
三、新制之貌再探究——西方文官制度的特点和影响
各种录用考试都要以公告通知公开进行……所有公民不因民族、种族、性别、家庭出身、政治面貌、宗教信仰、婚姻状况等而受歧视,主要以“品行”和“考试成绩”作为衡量标准。文官的录用主要是按考试成绩,并参考个人资历、学历、品德和健康状况来鉴别优劣,择优录用。
——姚琦《略论西方主要国家文官考试制度》
公开考试、择优录用
入 职
任 职
情境模拟:假如你是西方的一名立志成为优秀高级文官的毕业大学生。你在职业生涯的不同阶段你会发现西方文官制度什么特点呢?
三、新制之貌再探究——西方文官制度的特点和影响
材料一:任何公务人员不因此而承担向政治基金会捐款的义务,也不因此承担提供政治服务的义务。他们不因拒绝上述捐献和服务而受到歧视。
——《美国文官法》(1883年1月)
材料二:在西方国家政府中,政府部长等政务官负责制定政策,对政策的正确与否负政治责任,文官必须忠实执行政策,在政务官的领导下完成自己的本职工作。 ——选必1《国家制度与社会治理》
政治中立
服从领导
入 职
任 职
晋 升
情境模拟:假如你是西方的一名立志成为优秀高级文官的毕业大学生。你在职业生涯的不同阶段你会发现西方文官制度什么特点呢?
三、新制之貌再探究——西方文官制度的特点和影响
划入职业文官行列的行政官员不再是由总统或是部门长官任命,也不再与政治家的选举或任命共进退,而是终身任职。
——《彭德尔顿法》(1883年)
成绩突出的公共服务人员可以得到晋升,能够胜任工作的人员可以得到最高奖励,以此鼓励公共服务人员勤勉的工作态度和进取心。
——《关于建立常任文官制度的报告》(1854年)
论功晋升
职务常任
入 职
任 职
晋 升
退 休
情境模拟:假如你是西方的一名立志成为优秀高级文官的毕业大学生。你在职业生涯的不同阶段你会发现西方文官制度什么特点呢?
三、新制之貌再探究——西方文官制度的特点和影响
材料一:
强迫退休:到达法定最高年龄必须停止工作。
命令退休:未达到退休年龄但不称职。
残废退休:因伤残或疾病而完全丧失工作能力。
自愿退休:达到一定年龄或工龄,自愿提出。
——杨百揆 《西方文官系统》
材料二:
法国:1853年颁布文官退休保障法律
英国:1859年制定《年老退休法》
美国:1920年通过“体恤法案”
法国:1924年制定文官退休金制度
完善的退休制度
管理完善、待遇优厚
三、新制之貌再探究——西方文官制度的特点和影响
思考:西方诸国的文官制度究竟有哪些相同的基本精神呢?
赏罚分明,待遇优厚
其他特点
主要特点
①:公开考试和择优录用
走向专业,注重培训
统一管理,科学分类
②:政治中立和服从领导
③:职务常任和论功晋升
④;完善的退休制度
官纪严明,严格考核
三、新制之貌再探究——西方文官制度的特点和影响
英国文官制度的这种纯粹的职业性还是非常有理由值得其他实行不同制度的国家妒忌的——它能让政府在交替过程中产生的脱节减到最小并保持最高的效率。
——[英]玛格丽特 撒切尔著,李宏强译《唐宁街岁月》
①规范了西方国家政府行政部门事务官的选用和管理;
②实现了政治和管理的分离,有利于政府工作的稳定性和持续性;
③促进了国家治理水平的提高。
阅读下列材料,谈谈你认为文官制度对于西方社会有什么影响?
促进资本主义政体持续稳定发展
三、新制之貌再探究——西方文官制度的特点和影响
阅读下列材料,列宁口中“它”是什么?西方文官制度又暴露出哪些问题?
这支队伍被资产阶级关系的气氛所笼罩,他们呼吸的就是这种空气,他们凝固了,变硬了,僵化了,摆脱不了这种空气,他们的思想、感情、行为不能不是老样子的。对上司毕恭毕敬的习气和某些“公”务特权把他们拴住了,通过股票和银行,这支队伍的上层分子完全成了金融资本的奴才,在某种程度上也是它的代理人,它的利益的代表者和影响的传播者。 ——列宁《革命的一个根本问题》
①容易滋生官僚习气和僵化现象;
②文官人数膨胀,增加国家财政负担;
③文官层次增加,影响工作效率。
本质:为资产阶级服务
资本主义制度
难以克服资本主义自身局限性
补充与拓展:西方文官制度与科举制度
现在各国的考试制度,差不多都是学英国的。穷流溯源,英国的考试制度,原来还是从我们中国学过去的。
——孙中山《五权宪法》
制度 西方文官制度 科举制
产生时期
权力情况
思想来源
考试内容
相同点 通过所学知识,思考西方文官制度与中国古代科举制的异同点。
资本主义社会 封建社会
不受国王、内阁支配 受国家统治者干预
启蒙思想 儒家思想
综合多样 僵化单一
(1)公开公平竞争、择优录取; (2)国家重视,有严格法律保障; (3)利于国家发展、社会稳定 材料:现如今,中国的公务员制度也在吸收中国传统人事制度合理成分和借鉴西方文官制度的基础上得以基本确立,并于2005年颁布《公务员法》,反观我国现行的公务员制度,不仅具有与西方接轨的共性一面,还具有自身不同于西方的个性之处。
— 杨延昭《中国公务员制度与西方文官制度比较研究》
思考西方文官制度发展道路中带给我们关于选拔人才的启示。
1、重视人才培养,选拔考试公平公正
3、立足本国国情,坚定文化自信,培养民族需要的人才
2、加强公务员监督考核,打造廉洁高效政府
补充与拓展:西方文官制度与近代中国公务员制度
旧制之弊 →政治危机促变革→新制之貌
本课小结
1、历史传统选官之弊
2、资本主义制度确立后的选官之弊
3、工业革命后国家管理职能之弊
4、对比中国科举制之弊
1、克里米亚战争→英国《关于建立常任文官制度的报告》确立文官制度
2、1881年加菲尔德被杀→美国1883年《美国文官法》
3、第二次世界大战→法、德、日确立西方文官制度
1、公开考试、择优录用
2、政治中立、服从领导
3、职务常任、论功晋升
4、完善的退休制度
促进资本主义政体持续稳定发展
但难以克服资本主义自身局限性
补充:西方文官制度借鉴了中国科举考试的经验,对中国近代公务员制度产生影响,但中国公务员制度有借鉴西方的一面,也有自身的发展,启示我们选拔人才需要结合国情,适合本国社会发展。
1.(2024·大连)1688年“光荣革命”以后,英国逐渐形成两党政治,但由于两党轮流执政,所以任意一党得势后都会大幅度地在官僚体系中排除异己,甚至还滥用职权,任人唯亲。这造成的最严重后果在于( )
A.阻碍了政府工作的连续性
B.滋生官僚习气和僵化现象
C.改变了资产阶级政权性质
D.迟滞了工业革命发展进程
A
[解析] 根据材料信息“但由于两党轮流执政,所以任意一党得势后都会大幅度地在官僚体系中排除异己,甚至还滥用职权,任人唯亲”可见,执政党领袖把政府官职作为酬劳分配给在竞选中出过力的本党党员和任用个人亲信,政党分肥下使得其官员随所属政党的胜败而进退,容易造成用人不当,每一次选举后人事大变更,这会阻碍了政府工作的连续性,A项正确;材料所述带来的最严重后果是政治不稳定,排除B项;资产阶级政权性质并未改变,排除C项;第一次工业革命开始于18世纪六七十年代,与材料时间相隔较远,排除D项。
2.(2024·玉溪)近代以来,西方国家高级文官一般具有长期工作经验,掌握政府各种情报资料和数据,部长大臣等不得不依赖这些超级智囊。文官系统是“从不更换的幕后主管”。这反映出西方国家的文官系统( )
A.凌驾于民选政府之上 B.具有相对独立性
C.完善了权力制衡机制 D.冲击了政党政治
[解析] 根据材料“部长大臣等不得不依赖这些超级智囊。文官系统是‘从不更换的幕后主管’”可知,西方国家的文官系统具有稳定性和相对独立性,B项正确;文官是政府行政部门的事务官,并没有凌驾于民选政府之上,排除A项;材料没有涉及权力制衡机制,排除C项;文官在各政党之间保持中立,没有冲击政党政治,排除D项。
3.(2024·镇江)西方文官制度要求文官对于党派、政治活动等保持中立,似乎文官是超阶级超政治的,其实不然,资产阶级所标榜的政治中立,只是在垄断资本集团及其政党中间这一特定范围内保持中立。材料意在说明( )
A.政治中立原则的丧失 B.文官制度的阶级实质
C.政党之间斗争的激烈 D.政府权威的不断削弱
B
[解析] 根据材料“资产阶级所标榜的政治中立,只是在垄断资本集团及其政党中间这一特定范围内保持中立”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西方文官制度的“政治中立”原则是指文官要在资产阶级各政党之间严格保持中立,不得公开参与政治活动,这有利于调节政党之间的矛盾及维持政府工作的稳定性,文官制度的“政治中立”原则有利于维护资产阶级的整体利益,所以文官制度的阶级实质是维护资产阶级的整体利益,B项正确;“政治中立原则”并未丧失,A项表述与史实不符,排除;材料未体现政党之间的激烈斗争,排除C项;仅凭材料无法判断政府权威是否被削弱,排除D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