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课 工业革命与工厂制度 教学设计

文档属性

名称 第5课 工业革命与工厂制度 教学设计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24.2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4-10-31 16:30:55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工业革命与工厂制度
教学目标
1.能借助图片、文字等史料说出工厂产生的原因,概括工厂制度的特点并分析其对工业生产的影响。
2.能运用文字、图片等史料多角度、客观辩证地分析生产方式的变化对人类社会发展所产生的影响。
3.能运用唯物史观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的基本观点,分析大机器生产与工厂制度、生产方式变化与社会生活变革的关系,并让学生学会对其因果关系做出合理解释,增强历史解释素养。
4.能够恰当运用本课所学知识对史学家关于工业革命的观点进行辨析,增强其历史解释及历史评论的意识和能力。
教学重点:
1.分析工厂产生的原因、工厂制度的特点及其对工业生产的影响。
2.辩证分析大机器生产、工厂制度等生产方式对人类社会发展具有的革命性意义。
教学难点:
1.充分认识大机器生产、工厂制度对人类社会发展具有的革命性意义。
2.运用唯物史观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的基本观点,分析大机器生产与工厂制度、生产方式变化与社会生活变革的关系
教学过程
导入:
提到工业革命,同学们并不陌生,什么是工业革命?它仅仅是一场技术革命吗?历史学家钱乘旦先生在《第一个工业化社会》中这样写到:“工业革命”这个词有三层含义,首先它指工具改良和非生物动力在生产中的运用;其次它指劳动组织、工业结构及整个经济活动方式的演变;最后,它指由此产生的社会变化,指社会整体变革的过程。也就是说,“工业革命”是指一个历史时期,这个时期导致工业化社会的诞生。你赞同这一观点吗?请同学们通过和老师对本节课的学习,能对这一观点进行客观评析。
设计意图:设疑激趣,既激发了学生学习本课的兴趣,也能引导学生在本课的学习过程中注重史料的积累与分析,为探究钱乘旦先生关于“工业革命”的观点做准备,在这一过程中提高其利用历史事实论证历史观点的能力,提高其历史解释和史料实证的核心素养。
新课学习:
首先进入我们今天学习的第一部分:以“一个厂”来看生产方式的变革。
一、机器大生产与工厂制度
请同学们仔细观察下面两幅图片,指出从图1到图2有何变化?
图1 纺织工场 图2 纺织工厂
预期回答:变化:从手工劳动到机器生产;从分散到集中;规模越来越大;从工场到工厂。
师问:从中我们可看到生产力和生产组织形式都发生了变化,为什么生产组织形式会从工场到工厂呢?请大家通过一段材料概括分析。
1.工厂产生的原因 (PPT呈现材料)
材料一 由于对某种特定商品如纺织品的需求不断增加,以及水力和风力的应用导致了工场手工业的产生,工人们在一间车间里从事专门的工作……多数新发明的机器对于家庭生产来说都太大、太昂贵了,而工厂里有企业家和工程师为大规模生产建造复杂的机器,因此集中生产成为必然。生产的集中使规模空前的工人在一起从事专业化的工作。
——杰里·本特利《新全球史》
教师讲解:通过阅读材料,我们看到一个关键词“专门”,这说明在集中的手工工场中就有了生产分工,一定程度上实现了生产专业化,随着专业化生产的发展,分工越来越细,细致的分工有助于推动劳动工具和工人本身的专门化,大大加强生产过程的集体性,这就为机器大生产的出现创造了直接的技术前提。故工厂产生的原因之一:工场手工业时期的技术积累。再看材料中“多数新发明的机器对于家庭生产来说都太大、太昂贵了,而工厂里有企业家和工程师为大规模生产建造复杂的机器,因此集中生产成为必然”,由此可知,随着蒸汽机的改良,人力逐渐被机器取代,实现了从手工劳动到机器生产的飞跃,自然科学被自觉地应用于生产,劳动生产率大大提高。成套的机器设备被运用,而多数新发明的机器对于家庭生产来说都太大、太昂贵了,这就使大量工人被集中起来,大机器集体分工合作的模式产生。由此,我们看到了工厂产生的另一个原因:机器大生产的推动。同学们仔细看材料,还有原因吗?“对某种特定商品如纺织品的需求不断增加”这虽然是手工工场出现的原因,但从家庭手工作坊到手工工场是市场的需求,而从手工工场到工厂,这更是殖民扩张后市场不断扩大的需求。
随着工厂的出现,为了更好地生产和管理,以工厂为基本单位的企业组织制度或组织形式——工厂制度也逐渐形成。那么工厂制度有何特点?它的产生对工业生产又有何作用?请我们通过一个工厂的生产、管理情况加以理解。
2.工厂制度的特点(PPT呈现材料)
材料二 1771年他(阿克莱特)开办了第一座纺织工厂,建厂时雇佣300多人,到1816年翻一倍,达到727人。这家纺纱厂安装了多台多轴纺纱机,一台水轮可同时带动多部纺纱机,300多名工人完全听从机器指挥,跟随机器节奏而劳动……当他一经发现无能、怠工等情况时,就要毫不留情地加以严肃处理。为确保工厂机器的正常运转、工作任务的顺利完成、利润的最大增长,各个工厂都制定了严格的纪律,机器几乎每天都是二十四小时连续工作,工人是分两组轮流换班。
——摘编自宋严萍《英国工业革命时期的工厂管理及特点探究》
一个人抽出金属丝,另一个人拉直,第三个人切断,第四个人削尖,第五个人打磨顶部做出头;……用这种方法,做一枚别针的工序被分为18个单独的操作程序。
——亚当·斯密《国富论》
特点:规模化生产,集中生产(雇佣工人集中劳动,生产资料集中使用);采用机器批量生产;制定严格的规章制度;实行倒班制;分工明确;流水线生产。
作用:带来生产组织和管理形式的巨变;分工明确,有利于科学管理;提高生产效率,从而产生更大的经济效益。
通过以上内容学习,我们看到了机器大生产推动了工厂制度的产生与发展,而工厂制度的产生发展又推动了生产效率的提高,经济效益的发展。机器大生产是生产力的变化,工厂制度是生产组织形式(劳作方式)的变化,属于生产关系的范畴,它们反映的本质则是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生产关系反作用于生产力的唯物史观的基本观点。
设计意图:通过图片,文字等史料的运用,不仅有助于帮助学生更为全面地了解工厂制度,不再简单地停留在概念层面,也有助于培养学生从材料中获取有效信息、解读分析材料的能力,更能在这一过程中自然感悟唯物史观的基本观点,运用基本观点解释历史现象,增强其历史解释和唯物史观的核心素养。
教师过渡:机器大生产和工厂制度推动了生产方式的变革,生产方式的变革又对人类社会发展产生哪些革命性意义呢?让我们进入第二部分的学习:以“一座城”来看社会的变化。
二、工业革命后生活方式的变化
材料三 19世纪头几十年的伦敦依然是一座小城。“在这些挤挤挨挨的屋顶上空划一个小圈,在圈内你能找到一切,而空无所有的一片白地就在咫尺之外。”……到四五十年代后,“像伦敦这样的城市,就是逛上几个钟头也看不到它的尽头,而且也遇不到表明快接近开阔的田野的些许征象”……随着城市如此持续和如此迅速地扩张,徒步穿越这一大片地区已经不可能了,于是其他交通方式应运而生。到1849年,议会已经批准建造了1071条铁路,其中19条位于伦敦城内。……新铁路站点的开通有众多好处,古老的郊外静谧之地如富勒姆和布里克斯顿如今也在新上班族的安家范围之内。……在伦敦,人们很少说话,那里没有讨价还价一说,这种设定固定价格的习惯并不是完全由竞争和自信产生的结果,它还来自节省时间的必要性。他们根深蒂固地认为时间就是金钱。
——摘编自[英]彼得·阿克罗伊德《伦敦传》等
随着工业革命的不断深入,城市中兴建了越来越多的工厂,形形色色、大大小小的工厂向大气、河流及土地上排泄大量污染物,从固体到液体、再到气体,各种各样的废水、废气和废物源源不断被排入周围的环境中……纺织厂女工每天干活12—16小时,平均寿命17岁。工人居住在肮脏的棚户区和墙上流着水的地下室里,热病蔓延,贫困和缺乏教育使他们变得自暴自弃,愚昧粗野,酗酒成了唯一的精神安慰。在不到100万人口的伦敦,有小偷1万,妓女5万,白天乞丐成群,晚上则明火执仗地抢劫。
——董正华《世界现代化进程十五讲)
预期回答:城市化发展、交通运输业发展、生活空间的扩展、乡村的变化、时间观念增强、环境污染严重、健康受到威胁、生产生活环境恶劣、劳动时间过长、社会贫富分化加剧、犯罪。
教师过渡:教育的缺乏使工人变得自暴自弃,愚昧粗野,而为了获得更多的利润,工厂中有大量的童工,为了规范贫民儿童的行为,维护英国社会秩序的稳定,再加上机器大生产对工人素质的要求,英国政府颁布了一系列法律,关注初等教育的发展。于是在伦敦出现了许多免费的公立学校。
《工厂法》规定:9-13岁童工每天应在工作时间内接受2个小时的义务教育,工厂主雇佣的童工必须持有厂医开具的年龄证明和教师出具的入学证明,否则要受到惩罚。
英国政府在1870年颁布了《初等教育法》,规定国家对教育享有补助权与监督权,设立学校委员会管理地方教育,对5-12岁儿童实施强迫性初等教育。
免费的公立学校,董事制学校,1894年
学生:工业革命推动了初等教育发展。
教师总结:由伦敦城为例,我们看到工业革命后生产方式的变革,对人类社会生活产生了深刻影响,既给社会各个方面带来巨变,同时,也带来各种社会问题,围绕这些社会问题,一方面使19世纪欧洲工人运动风起云涌,工人阶级登上国际政治舞台,促进马克思主义的诞生;另一方面,也促使各国政府颁布了相关法律,调整本国政策,助推资产阶级民主政治的发展。这些从本质上都反映了经济基础对上层建筑的决定作用。
设计意图:通过图片,文字等史料的运用,不仅有助于帮助学生更为全面地认识工业革命对人类社会生活的影响,也有助于培养学生从材料中获取有效信息、解读分析材料的能力,更能在这一过程中自然感悟唯物史观的基本观点,运用基本观点解释历史现象,增强其历史解释和唯物史观的核心素养。
随着工业革命的扩展,大机器生产和工厂制度也传到世界其他地区和国家,接下来,我们进入本课的第三部分:以“一个国”来看世界的变化。
三、工业革命对中国的影响(侧重生产方式的影响)
请同学们仔细看下面三幅图片,它反映了哪些历史事件?对近代中国产生何影响?
汉阳铁厂 天津永利碱厂 癸卯学制
预期回答:洋务运动、民族工业发展、癸卯学制改革,随着鸦片战争后中国民族危机的不断加深,社会各阶级各阶层的救亡图存运动不断发展,洋务运动和民族资产阶级引进大机器生产和工厂制度的,客观上传播了先进的生产方式,促进近代中国民族工业的发展,也是中国的经济结构和阶级结构发生很大的变化。癸卯学制,作为近代由国家颁布的第一个在全国范围内实行推行的系统学制,促进了近代教育的发展,这些都客观上推动了中国社会的转型。
工业革命后,像近代中国一样伴随着救亡图存而进行转型的国家还有很多,这些国家向近代社会的迈进,也深刻影响了世界文明的发展进程。
设计意图:将教材中第一子目与第二子目中工业革命对中国的影响进行整合,一方面使线索更为清晰,另一方面也可以以中国为例让学生理解工业革命对世界的影响,对世界文明的发展进程产生深刻影响。
小结: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我们看到:工业革命是一场技术革命,是一场产业革命,还是一场社会革命,更甚者是场世界革命。现在我们再回到导入环节中的问题,请你结合本课所学评析钱乘旦先生关于“工业革命”的观点,作为我们的作业课后完成。
设计意图:首尾呼应,一方面使课的结构更为完整,另一方面使史料实证素养贯穿始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