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市场与商业贸易
教学目标
教学立意:
伴随新航路的开辟和工业革命的展开,以资本主义国家为主导的世界市场逐步形成,商贸活动的内容和形式都发生了巨大变化,人类社会生活日新月异。
教学目标:
1.梳理世界市场形成的历史脉络,认识资本主义的发展和殖民扩张是其背后的主要动力,辩证看待资本主义国家在这一过程中的主导性和剥削性。
2.综合运用多种史料和不同视角,分析世界市场形成对近代商业贸易中心、格局、种类、规模、经营方式等方面的影响,体察后者由低级到高级、由传统到现代的转型趋势。
3.理解世界市场的形成和商业贸易的变化丰富了人类的物质与精神生活,立足全球视野感受我国近代商业贸易与社会生活发展的成就和局限。
教学重点:
世界市场的形成对近代商业贸易的影响。
教学难点:
理解商贸变化现象背后的现代转型本质。
教学过程
环节一:导入
教师出示材料:
材料一
(15世纪以前)中间商先用船只将印度布匹运过印度洋,再乘骆驼穿越阿拉伯半岛,最后用船将印度布匹卖到欧洲的各大港口。
——[美]斯文·贝克特著,徐轶杰等译《棉花帝国》
17世纪时,海上贸易几乎被荷兰垄断。各地的商品,如挪威的木材、东南亚的香料、中国的丝绸和瓷器等,大部分由荷兰商船转运。
——《历史(选择性必修2)经济与社会生活》
引导学生阅读和分析材料,比较15世纪以前和17世纪欧洲人获取、贩售其它大洲商品的难易程度,认识到在15世纪以前,虽然大洲之间的商贸联系已经出现,但大多为间接交往且受到一定阻碍,主要的贸易活动仍然局限于大洲、国家或地区内部;同时,各大洲贸易发展状况相对平衡,欧洲人并未取得特殊的优势地位。而到了17世纪,荷兰不仅获取商品的种类、地域来源大为丰富,且逐渐垄断了欧洲的海上贸易,这种跨州贸易的内容和形式都发生了极大的改变。进一步思考是哪一重大历史事件导致了这一系列变化。
设计意图:通过阅读和分析材料,回顾近代以前商贸活动的整体特点,与本课所学近代的发展形成鲜明对照,并联系新航路开辟的相关知识,在比较的视野中初步了解世界市场形成过程中商业贸易发生的若干变化,为系统和深入探究其现代转型奠定基础。
过渡:结合《中外历史纲要(下)》所学知识,不难推断出是新航路的开辟发挥了至关重要的作用。伴随海路大通,各大洲之间逐步建立起直接的经济联系,形成了一个全球性的贸易网络,商品沿着这一网络频繁流动,各个大洲、各个国家开始沟通、协调,如同在一个热闹的集市中你来我往,我们将这个“集市”称为“世界市场”。
环节二:世界市场的形成
教师引导学生阅读教材,梳理世界市场的形成过程,认识其形成具有长期性、渐进性、阶段性特征,且由欧洲人发起、由欧美资本主义国家主导。
进一步出示《共产党宣言》中的论述和教材42页的示意图:
材料二
不断扩大商品的销路的需要,驱使资产阶级奔走于世界各地。它必须到处落户,到处开发,到处建立联系。
——[德]马克思、[德]恩格斯《共产党宣言》
1914年主要资本主义国家资本输出示意图(《历史(选择性必修2)经济与社会生活》,第42页)
引导学生阅读材料,认识资本主义发展的需要和殖民扩张是世界市场形成的主要动力,工业革命对交通运输条件的改善和对资产阶级经济、军事实力的增强则为其提供条件。进一步思考:这样的动力和条件意味着世界市场的形成可能对殖民地半殖民地国家造成怎样的影响?教师在学生回答的基础上归纳:第一次工业革命后资本主义国家的商品输出破坏了这些国家原有的市场生态和经济结构,而第二次工业革命后的资本输出则逐渐控制了这些国家的经济命脉,并强迫世界上绝大多数国家进入到资本主义世界体系中,形成高度不平等的国际分工模式。
设计意图:通过阅读、分析教材和相关材料,梳理世界市场形成的历史脉络,认识资本主义的发展和殖民扩张是其背后的主要动力,交通运输革命和资产阶级的崛起是重要条件,辩证看待资本主义国家在这一过程中的主导性和剥削性。
过渡:那么世界市场的形成,会给近代商业贸易带来哪些变化?呈现出怎样与古代不同的特征?
环节三:近代商业贸易的变化
教师出示材料:
材料三
16世纪西班牙和葡萄牙作为欧洲主要的远距离贸易商脱颖而出……(意大利)热那亚成为西班牙的银行,威尼斯逐渐成为旅游城市。
——摘编自[美]菲利普·李·拉尔夫等著,赵丰等译《世界文明史》
明朝后期,形成了以澳门为中心的多条国际贸易航线。中国的生丝、丝绸、瓷器等商品从澳门大量出口,经由(印度)果阿销往欧洲,通过长崎销往日本,也经(菲律宾)马尼拉销往美洲西班牙殖民地。
——万明《明代澳门兴起与全球白银之路》
结合材料内容讲述:在新航路开辟后,西班牙、葡萄牙等国家由于充分利用了在世界市场中通过商业贸易牟利的机会,“脱颖而出”,而依赖传统商路的意大利贸易地位下降,意大利的一些城市多承担“银行”“旅游城市”这样的服务型功能,欧洲的贸易中心由地中海沿岸转移到大西洋沿岸,为欧洲带来了更加广阔的对外扩张视野。而在亚洲,在欧洲商人和殖民者的推动下,一个围绕白银输入中国、中国商品远销世界的贸易网络逐渐形成,“中国的商品从澳门出口,经由果阿销往欧洲,通过长崎销往日本,也经马尼拉销往美洲西班牙殖民地”。在过程中,这些地方开始在这个贸易网络和世界市场中扮演中转站等重要角色,成为了亚洲参与国际贸易的枢纽和新的贸易中心。
过渡:欧洲和亚洲内部贸易中心已然发生转移,如果将视野放宽至全球,在更加宏观的层面上是否同样发生了这样的变动呢?
继续出示有关欧洲贸易地位变化的材料:
材料四
欧洲在其中(世界贸易网)一直处于边缘地位……(16世纪)处境开始改善。但一直到18世纪,原有的世界经济贸易格局仍没有改变……19世纪欧洲终于成为世界经济贸易的中心。
——摘编自[加拿大]贡德·弗兰克著,刘北成译《白银资本》
提出问题:世界贸易格局发生了怎样的变化?指导学生回答:在新航路开辟以前,世界范围内并不存在明确、稳定的贸易中心,即使在新航路开辟以后,欧洲虽然“处境开始改善”,但直到18世纪仍未迅速跃升至中心位置,反而以中国为代表的亚洲国家长期掌握主导权,直到19世纪,也就是工业革命发生以后,随着资本主义国家越来越广泛地利用世界市场和自身经济政治发展成果,发挥日益扩大的贸易影响力,才最终成为世界贸易中心,世界贸易格局至此发生了根本性的改变。
过渡:即使在资本主义国家内部,世界贸易中心的地位也在发生着迁移。
教师出示教材44页的表格:
材料五 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在世界贸易中的占比
注:①为1872年数据
——根据[德]库钦斯基著,陈东旭译《资本主义世界经济史研究》编制
引导学生阅读表格内容,认识到英国由于率先发起和完成工业革命,到19世纪中后期,在世界贸易中拥有无可比拟的优势,被称为“世界工厂”;然而随着第二次工业革命在主要资本主义国家遍地开花,美、德等新兴工业国家后来居上,英国的贸易垄断地位被打破,世界贸易形成了多中心的新格局。在这一新格局中,这些国家贸易利益差距缩小,殖民利益却依然悬殊,这成为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的主要背景。由此足以看出贸易格局对于国际关系、国际秩序的深刻影响,亦即经济基础决定了上层建筑。
过渡:随着宏观贸易中心和格局的变化,微观层面上商贸活动的内容也将有所更新。
继续出示材料:
材料六
到18世纪末叶,这种有限的奢侈品(亚洲的香料、茶叶、丝绸等)贸易由于新的、体积庞大的必需品的交换而转变为大规模贸易……美洲种植园为供应欧洲,先生产了大量烟草和蔗糖,以后又生产了大量咖啡、棉花及其他商品。
——摘编自[美]斯塔夫里阿诺斯著,吴象婴等译《全球通史》
提出问题:材料反映出商业贸易哪些方面的变化?启发学生从以下角度回答:贸易规模扩大、额度提升、持续度加强、商品种类增多、来源地拓宽、贸易对象间依赖程度深化等,并认识到这都有赖于世界市场的形成;而为了供应欧洲人对上述商品的大量需求,殖民者们加紧在美洲的殖民步伐,将美洲进一步拖入世界市场。因此商业贸易的变化又反过来推动了世界市场的扩大和发展,两者呈现出一种互动关系。
过渡:随着贸易量的扩大和贸易距离的伸展,逐渐出现了为大宗贸易、远距离贸易服务的商业机构和金融机构。
出示近代商业机构和金融机构归纳表:
材料七
——根据《历史(选择性必修2)经济与社会生活》编制
结合表格内容讲述:例如期货交易契约的“商品交易所”、提供信贷服务的“银行”、募集社会资金的“证券交易所”、便于扩大乃至垄断贸易的“股份制公司”“有限责任公司”等。这些商业机构和金融机构大大改变了商业的经营方式,商品交换过程更加集约和规范,形成一定规模的商业金融体系,不仅推动了欧洲资本原始积累和资本主义经济发展,而且使人类的商贸活动迈入了现代化的门槛。同时,也使得世界市场的运行规则在进一步调整与完善。进而引导学生回顾契约、信贷等商业手段在近代以前已经出现并奠定了重要的基础,自古代至近代商业贸易在变迁中仍有所延续。
过渡:除了上述商业金融机构之外,“百货公司”也是一种适应于近代商贸需要的新型经营方式,顾名思义是将大量不同类型、不同来源的商品汇聚于一个空间内进行售卖,从而提高交易效率、降低交易成本、提高交易的便利度。世界上第一家百货公司是1852年成立的法国乐蓬马歇百货公司。这种经营形式在19世纪末20世纪初传入中国,其中由澳洲华侨郭氏兄弟创办的永安公司是国人自办百货公司的代表。
教师出示有关近代百货公司的图像和文献资料:
材料八
图1:世界第一家百货公司——法国乐蓬马歇百货公司(1852年成立,照片)
图2:永安百货公司(1907年创办于香港,1918年于上海设立新店,照片)
欧美货物新奇,种类繁多,而外人之经营技术亦殊有研究……非将外国商业艺术介绍于祖国,以提高国人对商业之认识。
——永安百货公司创始人郭乐回忆录
引导学生阅读和分析材料,提出问题:百货公司这一经营形式为何会被引入中国?引导学生结合已有知识回答:永安百货公司最初创办于香港,后又落地上海,前者在鸦片战争后逐步被迫割让于英国,后者则是最早一批开放的通商口岸,都是中国较早接触资本主义生产和经营方式的窗口,且人口密集、经济发达、市场潜力充足,具备一定的经济和社会基础,由此也不难看出百货公司的全球扩展是西方殖民扩张的客观结果,中国也因此进一步卷入世界市场,成为重要的一分子。;另一方面从郭乐的回忆录可以看出,他开办永安公司不仅是为了将各色商品引入中国市场,更是要将一种新的经营方式和理念融入近代中国商业发展浪潮中,是近代中国人在民族危机背景下,主动学习新事物以推动国家现代化的尝试。
设计意图:通过运用经济、社会等多种史料,以及“宏观与微观”“变迁与延续”等不同概念范畴,综合分析世界市场形成对近代商业贸易中心、格局、种类、规模、经营方式等方面的影响,体察后者由低级到高级、由传统到现代的转型趋势。
过渡:随着永安等百货公司在上海建成,上海市民的生活也围绕其发生诸多方面的变化。
环节四:社会生活的革新
教师出示有关永安百货公司的材料:
材料九
上海永安公司则有50个(商品)部门……纳入餐饮、旅馆、舞厅、溜冰场、游乐场等娱乐部门……
那时的许多上海市民,虽支付不起南京路的巨额花费,却也将逛百货公司作为日常重要的消遣……
大型百货公司大量起用女店员……
——摘编自连玲玲《打造消费天堂:百货公司与近代上海城市文化》
提出问题:百货公司对近代中国人的社会生活造成了怎样的影响?教师组织学生讨论后回答:从永安公司细致的商品部门分类来看,中国人能够接触到的商品种类大为丰富,物质消费生活更加多彩,而百货公司中开设的诸多休闲娱乐场所则提供了精神上的放松和享受。同时,百货公司的出现也影响到了中国人的消费方式和消费理念,将观看和购买种类丰富的消费品作为自身日常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而在消费生活之外,社会生活的其它领域也在发生革新,例如百货公司大量雇佣女性职员,正是近代女性进入社会职场领域的一例表现。
过渡:以上问题留待我们下一节课继续探究。
设计意图:通过分析上海这一重要国际都市的案例,管窥近代商业贸易发展对人类社会生活的影响,理解世界市场的形成和商业贸易的变化丰富了人类的物质与精神生活,立足全球视野感受我国近代商业贸易与社会生活发展的成就和局限,认识经济与社会生活的互动关系,培养广阔的国际意识和坚定的责任意识。
环节五:本课小结与课堂拓展
教师出示结构板书,引导学生归纳、总结本课核心知识及其逻辑结构:伴随新航路的开辟和工业革命的展开,以资本主义国家为主导的世界市场逐步形成,商贸活动的内容和形式都发生了巨大变化,这些变化被称为“商业革命”,因其并非量变的积累,而是质变的飞跃,走上了不同于古代的现代化进程,而商业贸易在变化中不断提出新的要求,又反过来推动世界市场的拓展和调整。世界市场的形成和商业贸易的变化促使人类社会生活的革新,物质与精神生活的内容日益丰富,生活方式和观念发生易变。
进一步提出本课的课后学习任务,除完成相关作业练习外,交流研讨:中国商业贸易的现代转型有哪些表现?其与世界市场之间存在怎样的关系?
参考:早在明末清初,随着新航路的开辟,中国已经参与到全球贸易网络的运作中,以东南沿海的商人为主力、以澳门等地为中介,中国的商品大量流通至世界各地,由此扮演了世界贸易中的关键性角色,随之而来的美洲高产作物和白银的涌入,对明清时期中国的经济、社会发展也造成了重大影响。但中国深度参与世界市场和国际分工体系,仍然是在鸦片战争以后借由一系列不平等条约而被迫卷入,口岸城市至内陆腹地逐渐成为列强倾销商品的市场,原有的封建小农经济日趋解体,具有资本主义性质的生产方式和商业经营方式落地生根。其间洋务运动是一重要的转折点,由于大量洋务企业的开办,近代银行、股份制公司、股票、证券公司等商业金融机构纷纷出现,它们或由外商开办,或为中外合办,更多则为本国商人、资本家自办,具有民族资本主义的性质。19世纪末20世纪初这些近代商业机构迅速发展,深刻改变了近代中国的商人群体、商品市场、商业布局、商业经营方式、经商理念等,客观上推动了中国的现代化进程。但由于近代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性质,商业的发展始终处于畸形、脆弱、波折的状态中,其发展成果也未能惠及全体中国人民,因而民族独立、人民解放的历史与革命任务的完成仍是中国商业健康良性发展的必备前提。
设计意图:通过归纳总结,巩固本课所学知识,将知识结构化、体系化,深化理解本课的两个核心概念“世界市场”和“近代商业贸易”,领会本课内容主旨。通过课后的交流研讨,把握中外相关史事的时间、空间联系,在世界历史格局中理解中国历史发展的时空特征和一般规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