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5课 十月革命的胜利与苏联的社会主义实践
课程标准
了解列宁领导的十月革命爆发的原因、过程,理解十月革命的世界历史意义。
核心素养
1.结合列宁主义的形成过程,认识列宁主义形成的历史必然性和深远意义。(时空观念、唯物史观)
2.梳理十月革命的背景和过程,认识十月革命爆发的必然性和其世界历史意义。(唯物史观、时空观念)
3结合列宁和斯大林对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和实践,分析理解制定不同经济政策的背景及其产生的影响。(唯物史观、历史解释)
知识梳理
一、列宁主义的形成
1、背景:
(1)经济:19世纪末20世纪初,俄国资本主义经济不断发展,进入帝国主义阶段(俄国是落后的帝国主义国家)
(2)政治:沙皇专制统治持续强化,社会矛盾日益尖锐。
(3)阶级:工业的发展造就了俄国第一代产业工人。工人阶级处在沙皇专制和资本主义的双重压迫
(4)组织:1898年,俄国社会民主工党成立。
(5)思想:1900年,流亡国外的列宁创办《火星报》,宣传马克思主义。
(6)主观:列宁积极进行革命实践与理论探索。
2、标志:1903年,俄国社会民主工党第二次代表大会的举行,标志着布尔什维克党的建立。党的指导思想是"布尔什维主义",也就是列宁主义,标志着列宁主义的形成。
3、内容:
(1)帝国主义的定义:帝国主义是资本主义发展的最高阶段,"是无产阶级社会革命的前夜"。
(2)对俄国的认识:由于资本主义发展的不平衡规律,俄国是"帝国主义链条中最薄弱的一环"(俄国资本主义发展水平落后,社会矛盾激化,沙皇统治成为各种矛盾是焦点)
(3)一国胜利理论:"社会主义可能首先在少数甚至单独一个资本主义国家内获得胜利"
(4)建立政权的方式:工人阶级要以暴力推翻资产阶级政权,建立无产阶级专政。
4、意义:是对马克思主义的继承和发展
①列宁深刻洞悉帝国主义时代资本主义发展的新特征,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俄国革命具体实际结合起来。
②创造性地提出一系列社会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理论。
③为帝国主义时代的无产阶级革命提供了强大思想武器。
二、十月革命的胜利
(一)背景
1、导火索:一战接连失利,激化社会矛盾,加速革命的到来。
2、条件:
①阶级:无产阶级队伍的壮大:
②组织:布尔什维克党的成熟
③理论:成熟的革命理论﹣﹣马列主义
④群众:建立广泛的工农联盟
(二)过程
1、两个政权并存:二月革命胜利后,彼得格勒工兵代表苏维埃的领导人将政权交给临时政府。资产阶级临时政府继续进行帝国主义战争,一直没有满足人民群众的要求,并镇压人民的反抗。
2、指明革命方向:1917年4月,列宁提出了将俄国革命从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向社会主义革命推进的战略和策略。
3、占领冬宫:1917年11月7日,即俄历10月25日,革命武装占领临时政府所在地冬宫。
4、成立新政权:1917年11月8日,成立苏维埃政权。
5、革命道路:中心城市暴动,武装夺取政
(三)成果:全俄工兵代表苏维埃第二次代表大会
1、内容:宣布推翻临时政府,成立布尔什维克党领导的苏维埃政权,列宁当选为人民委员会主席。
2、意义:标志着苏维埃政权在俄国正式建立,宣告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的诞生。
(四)十月革命的历史意义
(1)对俄国:十月革命建立了人类历史上第一个无产阶级领导的国家。
(2)对世界:十月革命的胜利是俄国与世界历史进程中的划时代事件。打破了资本主义一统天下的世界格局,实现了社会主义从理想到现实的伟大飞跃,开辟了人类探索社会主义道路的新纪元。
(3)对世界:十月革命拉开了二十世纪国际共产主义运动的序幕,沉重打击了帝国主义对世界的统治,极大地鼓舞了殖民地半殖民地人民的解放斗争,改变了20世纪的世界格局。从此,资本主义和社会主义两种社会制度的并存与竞争,成为世界历史的重要内容。
(4)对中国:随着十月革命对中国影响的扩大,《新青年》开始宣传马克思主义。中国共产党的领袖毛泽东曾经评价:"土月革命一声炮响,为我们送来了马克思主义。"
三、苏俄建设社会主义的实践
(一)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又称"军事共产主义"直接向社会主义过渡)(1918~1921)
1、背景:十月革命胜利后,国内外的敌对势力联合起来,企图扼杀新生的苏维埃政权。他们通过武装干涉,使苏俄陷入内战当中。(政治经济危机、三年内战1918~1921)
2、目的:把有限的力量集中起来保证战争的胜利。
3、内容:国内贸易国有化、实物配给制、劳动义务制;最重要的是余粮收集制,将农民除口粮、种子粮以外的一切余粮收集到国家手中。
4、影响:
①积极:保证了前线的粮食供应,缓解了城市饥荒。粉碎了外国的武装干涉和国内的反革命叛乱,巩固了新生政权
②消极:严重损害了农民的利益,遭到农民的强烈反对,导致战后的经济和政治危机。
5、特点:用军事行政手段管理经济,直接向社会主义过渡
(二)新经济政策(间接向社会主义过渡)
1、背景/原因:
①根本原因:当时苏俄的生产力水平较低,小农经济占据优势,工业生产落后。
②直接原因: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的弊端日益显露,出现了严重的经济和政治危机。直接向社会主义过渡失败。
2、时间:1921年~1928年后逐步取消
3、内容:
①农业:重心是调整国家与农民的关系,通过固定粮食税(代替余粮征集制)等市场机制建立工农联盟
②工业:允许私营企业有一定程度的发展,并以租让制等形式在一些经济部门引入外国资本。
③商业:允许自由贸易
4、实质:利用市场和商品货币关系来恢复发展经济,间接过渡到社会主义
5、特点:允许多种经济并存,大力发展商品经济
5、影响:稳定和恢复了国民经济,巩固了苏维埃政权
6、新经济政策"新"的表现:
①私有制形式:允许私有制的存在,出现了多种所有制形式
②分配形式:实行按劳分配
③流通方式:允许自由贸易
④过渡方式:按照经济规律办事,从直接过渡转变为逐步过渡
⑤实质:利用市场和商品货币关系来促进生产力的发展,最终实现向社会主义的过渡。
四、苏联成立
1922年,"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联盟"成立,简称"苏联"
苏联建设社会主义的实践﹣-"斯大林模式"(苏联模式)
1、背景
①新经济政策促进经济的恢复,但苏联工业化水平仍较低:
②受到资本主义国家的包围和封锁
2、含义:斯大林领导的建设社会主义的机制体制。
3、内容:
①经济上:建立单一公有制(所有制),实行自上而下的指令性计划经济体制(管理手段);优先发展重工业;农业集体化。
②政治上:苏联模式表现为权力高度集中,各级领导实际上由上级指派,基本不受群众监督
4、评价:
(1)积极影响:
①对内:苏联模式使苏联在较短的时间内实现了工业化,奠定了强大国家的基础,为后来取得卫国战争的胜利创造了物质条件。
②对外:为苏联赢得了巨大的国际声誉。
消极影响:但苏联模式排斥市场经济,片面发展重工业,在农业集体化中采用强制手段,导致国民经济比例失调,农业和轻工业长期落后,消费水平相对较低。这些问题影响了苏联的发展。
合作探究
材料 十月革命在人类历史上具有深远的意义,如何科学地评价社会革命的历史意义?我们认为应该从对世界人民的意义、对国际共产主义运动的意义、对苏联人民的意义、对中国人民的意义这四个层次,进行整体把握。从坚持整体原则的角度来说,这四个层次缺一不可。
-﹣摘编自章忠民、王树人《十月革命的中国意义》
评析材料中的观点,得出结论。(要求:结论不能重复材料中的观点,持论有据,论证充分,表述清晰。)
试答:
答案 示例
观点:十月革命具有伟大的世界历史意义。
评析:十月革命不仅开启了俄国历史的新篇章,而且对世界历史进程产生了深远影响。十月革命是对巴黎公社的发展,真正把社会主义从"空想的天国"带入"现实的人间",加深了帝国主义的危机,极大地鼓舞了国际共产主义运动,为全世界被压迫民族和人民开辟了争取民族独立和人类解放的崭新道路。对于中国来说,十月革命推动了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总之,十月革命的胜利,具有划时代的历史意义,对世界历史进程产生了深远影响。
习题巩固
1.有学者评价1920年前后的苏俄战争时说:"红方最终取得胜利的关键在于,他们获得了对俄罗斯广阔的中部核心地区的控制,还拥有优越的组织能力和毫不留情的雷霆手段。……兵员和给养都是以强制手段从农村征调的。"下列属于这一时期苏俄采取的措施是()
A,将农民一切余粮收集到国家手中
B通过粮食税等机制建立工农联盟
C.采用强制手段推进"农业集体化"
D.实行自上而下的指令性计划体制
2.1924年,苏维埃政府进行币制改革,使卢布的价值逐渐稳定下来。1925年联共(布)召开中央全会,决定放宽对私人工商者的信贷条件,降低高额税率。在农村取消对农民经商的限制,增加对农民的贷款。这主要反映了苏联()
A.根据国情调整经济政策
B政治经济危机日趋严重
C,重视缓和与农民的关系
D,切实注重提高生产效率
3列宁指出,"租让政策执行得恰当而谨慎,无疑能帮助我们迅速改进生产状况,改善工人和农民的生活,..租让也是一种斗争形式,是阶级斗争在另一种形式下的继续,而决不是用阶级和平来代替阶级斗争。"据此可知()
A.实行新经济政策成为了党内共识
B"斯大林模式"在苏联已经形成
C"阶级斗争"是当时的主要矛盾
D,政策调整并未背离社会主义方向
4,有学者指出:他认为"世界革命"发生的时机尚不成熟,随着大战的结束,西方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因获得胜利而能够利用胜利向本国被压迫阶级作一些不大的让步,这些让步毕竟在推迟这些国家的革命运动,造成某种类似"社会和平"的局面。这里的"他"应该是()
A.马克思
B.列宁
C.罗斯福
D,丘吉尔
5有学者说:"世界上出现了两个相互对立的社会制度,深刻影响了人类历史的后续进程。促进了民族解放运动的高涨,开始了资本主义体系自身改革进程,加速帝国主义殖民主义体系的崩溃。"该学者评价的是()
A,巴黎公社
B.二月革命
C.十月革命
D,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
6,斯大林在1929年12月的一次讲话中说:"我们所以采取新经济政策,就是因为它为社会主义事业服务。当它不再为社会主义事业服务的时候,我们就把它抛开。"斯大林"抛开"新经济政策的做法是()
A,实行"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B,确定和实施农业集体化的方针
C,颁布1936年宪法
D,通过社会主义工业化的总方针
7二月革命中,彼得格勒的工人和士兵建立了工兵代表苏维埃,参加其执行委员会的11名代表中,布尔什维克只有3名代表;而在11月7日晚召开的第二次全俄工兵苏维埃代表大会上,出席会议的625人中有布尔什维克390名。这一变化()
A,说明二月革命的功绩被抹杀
B,表明革命方向发生根本转变
C,源于欧洲革命形势迅速发展
D,基于无产阶级成为社会主体
8.1922年初,国家开始实施大规模的教育计划,截止到1925年,政府建立了19000多个"扫盲中心",并且不遗余力地坚持下去。苏共15大则将扫除文盲作为一项重要任务来抓。到1938年,四年制基础教育学校网覆盖整个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联盟,为城市儿童提供的七年制高级学校也组建起来,四年制和七年制的学校成了苏联教育体系的基础,十年制学校也大量出现了。这表明苏联)
A教育体系的建立适应了工业化的需要
B,教育体系的建立主要服务于政治改革
C,扫盲教育政策是苏联计划经济的结果
D,教育体系的建立超前于苏联工业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