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9课北洋军阀统治时期的政治、经济与文化
课题
高一上学期历史统编版(2019)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
第19课北洋军阀统治时期的政治、经济与文化
课程标准:
了解孙中山三民主义的基本内容,理解辛亥革命与中华民国建立对中国结束帝制、建立民国的意义及局限性;解北洋军的统治及特点;概述新文化运动的主要内容,探讨其对近代中国思想解放的影响。
核心素养
1.结合历史发展周期表和近代北洋军阀割据示意图了解北洋军阀统治时期的相关史实,掌握民国初年民族工业蓬勃发展、新文化运动的若干表现,初步形成读史和看图能力,强化时空观念。
2.通过对文字、图片和实物等多种史料的分析、整理,培养史料实证意识,综合多种史料并做到论从史出,对教材的核心概念做出合理解释,以求对历史全面而准确的理解。
教学目标
1.了解北洋军阀的统治及特点;
2.了解共和制在中国建立的曲折过程,理解中国政治道路发展的独特性;
3.概述新文化运动的主要内容,探讨其社会影响。
教学重难点
重点:
北洋军阀统治的特点;民族资本主义迅速发展的原因;新文化运动的内容和影响
难点:
新文化运动的影响
课前预习
知识主干
一、袁世凯复辟帝制与护国战争
1.袁世凯大权独揽:1912-1916年
(1)袁世凯上台:1912年3月10日,袁世凯在北京宣誓就任中华民国第二任临时大总统。
(2)独揽大权的活动
①1913年3月,"宋教仁案"
②1913年11月,袁世凯下令解散中国国民党。引发二次革命,为武装斗争。
③1914年5月公布的《中华民国约法》,改责任内阁制为总统制。同年年底发布的《修正大总统选举法》,又规定总统任期十年,可连选连任。
《中华民国约法》以袁世凯独裁统治为特征,不具有资产阶级性质,相反却具有封建性质。
2.对外卖国:
(1)1915年1月,日本提出"二十一条"的要求。
(2)1915年5月袁世凯被迫与日本签订不平等的《中日民四条约》。
3.袁世凯复辟帝制:1915年10月,袁世凯接受"劝进"当上了皇帝,以1916年为洪宪元年。
4.革命派的反抗:1915年护国战争
(1)背景:
①袁世凯倒行逆施,革命党人起而反抗。
②1913年二次革命失败后,孙中山组织中华革命党,武力讨伐袁世凯。
③全国人民强烈反对袁世凯称帝。
(2)过程:1915年底,唐继尧、蔡锷、李烈钧在云南宣布独立,并组织护国军,发动护国战争,讨伐背叛共和的袁世凯。
(3)结果:贵州、广东、广西等省相继宣告独立;1916年3月袁世凯被迫宣布取消帝制,恢复中华民国年号。
(4)认识:
①取得了反袁斗争的胜利,实现了反对袁世凯复辟帝制的斗争目标。
②取胜原因:
根本原因:辛亥革命传播了民主共和观念;袁世凯的称帝行径,违背了历史发展潮流,激起全国人民的强烈反
主要原因:护国战争得到许多省份的响应。
③认识:护国战争只是取得了反袁斗争的胜利,并没有完成民主革命的任务。护国战争没有改变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性质。护国战争后,中国出现军阀割据混战的局面,人民处于更为深重的灾难中。
袁世凯复辟帝制与护国战争,体现了独裁专制与民主共和的斗争,实质是封建势力与资本主义势力的斗争。
二、北洋时期的军阀割据
1、背景:袁世凯死后,北洋军阀中难以产生一个能统御整个北洋派的人,内部派系纷争;帝国主义的支持;各军阀凭借手中掌握的军队,争权夺利。
根本原因: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性质
2、主要军阀势力:
(1)军事:割据和混战
①军阀割据
②直皖、直奉军阀混战:导致北京政权实际上由不同时期的军阀所控制。
(2)政治:“府院之争”
①概况:袁世凯死后,段祺瑞出任国务总理,重新召开国会,但进展不顺。1917年5月,继任总统的黎元洪免去段祺瑞总理职务,造成所谓的"府院之争"。
②实质:黎元洪为首的总统府集团与段祺瑞为首的国务院集团间争权夺利的斗争,实质是美日在华权益之争。
(3)张勋复辟:张勋以调解府院之争为名,率兵入京,解散了国会,拥清废帝溥仪复辟,但很快失败。(革命派孙中山在上海发表《讨逆宣言》,声讨张勋,发动讨逆运动》
3.革命派的反抗:护法运动
(1)原因:张勋复辟失败后,冯国璋代行大总统职权;段祺瑞就任国务总理,公然破坏《中华民国临时约法》,拒绝恢复国会。
(2)开始:1917年8月,南下的150余名国会议员在广州召开非常会议,决定成立 "中华民国军政府",推举孙中山为大元帅,进行护法运动
(3)结果:西南军阀排挤孙中山,1918年孙中山辞去大元帅之职,护法运动失败。
(4)原因:孙中山认清西南军阀借护法之名争权地盘的真面目,认识到依靠军阀不可能达到护法救国的目的。
孙中山未能揭示近代军阀割据现象的根源,即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性质。
4.参加第一次世界大战
(1)目的:争取国际地位,抑制日本在华势力的发展。
(2)概况:1917年8月14日,中国向德、奥两国宣战,加入协约国方面。
(3)影响:
①中国收回德、奥在天津、汉口的租界,撤销两国领事裁判权。
②中国劳工前往欧洲前线,为协约国取得胜利作出了贡献。
三、民国初年经济、社会生活的新气象
(一)经济新气象——民族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短暂的春天"1912-1919
1、经济发展原因:
(1)内因:
①中华民国建立扫除了政治上的一些束缚和障碍。
②南京临时政府成立后,鼓励民间兴办实业。
③群众性的反帝爱国斗争及1915年掀起的抵制日货、提倡国货运动的有力推动。
④实业救国思潮的鼓舞
(2)外因: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1914-1918),西方列强忙于欧战,中国民族工业得到迅速发展。
2.经济发展表现:
(1)纺织、面粉等轻工业得到迅速发展。
(2)中国民族工业发展速度和规模,甚至超过以往半个世纪所取得的成绩。
(3)以荣宗敬、荣德生兄弟开办的面粉厂、纱厂等为代表的一批民族企业迅速壮大起来。
(4)中国产业工人的人数急剧增加为五四运动和中国共产党的诞生奠定了阶级基础,成为不可忽视的社会力量。
4.影响:①资产阶级力量壮大,为新文化运动奠定阶级基础。
②产业工人人数增加,成为不可忽视的社会力量,为新民主主义革命和中共诞生奠定阶级基础。
尝试探究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中国人自己开办并拥有的棉纺厂的纱锭数,从1913年的651 676支,增长到1919年的1 173 012支。除此之外,日本人也在中国新建了若干工厂。中国工人阶级增长的速度,比中资工厂的增长速度以及中资和外资工厂加起来所拥有的生产设备的增长速度都要快。这一期间,被运往国外的“苦力”(华工)也有千百万人,他们中的大多数人,特别是在俄国做工的,不久后就受到革命思潮的影响。随着人数的增长、视野的开拓,工人阶级必然要向过去自己被完全埋没的处境发起挑战。
——摘编自伊斯雷尔·爱泼斯坦《爱泼斯坦作品集:从鸦片战争到解放》
材料二 “革命就是解放生产力。”然而辛亥革命毕竟是一场不彻底的资产阶级革命,它所产生的对社会生产力的推动作用是有限的。如果没有其他重大因素发挥作用,由辛亥革命引发的新一轮发展实业的热潮不会持续太久。1914—1920年,中国私人产业资本平均年增长率为10.54%,一些主要行业的增长率更高,面粉业为22.8%、卷烟业为36.7%、棉纺织业为17.4%。
——摘编自章开沅《中国经济史》
(1)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1914—1920年中国民族工业发展的原因。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1914—1920年中国民族工业发展的特点,并说明近代中国民族工业发展的历史意义。
提示:
(1)原因:
①政府鼓励兴办实业;
②国内人民掀起提倡国货运动;
③实业家的实业救国精神;
④欧洲列强忙于一战,暂时放松对中国的经济侵略。
(2)特点:
①发展快;私人投资比重大;
②以轻工业为主,轻重工业发展不平衡;
③与本国封建势力和外国资本主义之间既有矛盾,又存在依赖性。
意义:
①提高了近代中国社会生产力;
②对帝国主义对华进行经济侵略有所抑制;
③为中国民主革命的进一步发展提供了经济和阶级基础。
(二)社会新气象——移风易俗,文明开化
1.条件:共和政体成立的促进,南京临时政府致力于社会生活各方面除旧布新。
2.表现:除旧布新
(1)历法:改用阳历。
(2)社会风俗:颁布剪发辫、易服饰和废止缠足的法律。具有浓厚的政治色彩。
(3)礼仪:革除"大人""老爷"等清朝官场的称呼。
3.意义:越来越多的人认识到过去的陈规陋习不符合时代潮流,应接受文明、开化的新习俗、新风尚。
尝试探究
请您谈一谈社会生活近代化的原因。
提示:
①西方文明的强烈冲击;
②政府推动;
③西方自由平等思想的传播;
④民族工业的发展;
⑤资产阶级革命运动的推动
四、新文化运动的开展
1、原因:(对辛亥革命失败原因的反思;目的改造国民头脑,以巩固共和)
(1)政治:北洋军阀统治,袁世凯复辟帝制,掀起"尊孔复古"逆流:
(2)阶级:民族资产阶级知识分子队伍壮大
(3)思想:人们对辛亥革命失败原因的痛苦反思,认识到共和制度之所以不能真正得到巩固,中脑仍被专制和愚昧牢牢地束缚着。国的状况依然黑暗,根本原因在于缺乏对旧思想、旧文化、旧礼教的彻底批判,大多数国民的头脑仍被专制和愚昧牢牢地束缚着。
2.兴起:
(1)标志:1915年9月陈独秀创办《青年杂志》。
(2)思想阵地:北京大学和迁往北京的《新青年》杂志。
(3)代表人物:陈独秀、胡适、李大钊、鲁迅、钱玄同、刘半农等。
3.主张:
(1)前期:宣传资产阶级文化"民主"与"科学"
①思想革命(核心):提倡民主制度,反对专制愚昧
②道德革命(前提):提倡新道德,反对旧道德
③文学革命(手段):提倡新文学(白话文),反对旧文学(文言文)
(2)后期(1917年):传播马克思主义
1918年,李大钊发表《庶民的胜利》等文章,开始传播马克思主义;李大钊《我的马克思主义观》系统介绍了马克思主义。马克思主义成为新文化运动后期的思想主流,成为中国先进分子改造社会的思想武器;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工人运动结合,为中共成立奠定思想基础。
4.影响
(1)积极:
①各地拥护新文化运动的刊物纷纷出版,使全国报刊面貌为之一新。
②妇女解放、婚姻自由、家庭革命等口号的提出,也使这场运动所涉及的内容远比辛亥革命时期更为广泛和深刻。是辛亥革命在思想文化领域的延续,动摇了封建思想的统治地位。
③新文化运动高举民主与科学的旗帜,是一次思想解放运动,推动思想文化革新,有着解放思想的重大意义。
④促进民众觉醒,推动五四运动,为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创造条件。
(2)消极:
①对东西方存在着绝对否定和绝对肯定的片面性。
②局限于青年知识分子,缺乏广泛的群众基础。
尝试探究
请您谈一谈新文化运动中的"新"。
提示:
(1)新领导:新文化运动中的领导者是资产阶级的激进派。
(2)新经济基础: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黄金时期。
(3)新内容:前期宣传民主科学,后期宣传马克思主义。
(4)新成果:从根本上动摇了封建思想的统治地位,人民的思想得到空前解放。
课堂达标
1.1915年,针对袁世凯在“二十一条”签字问题上犹豫不决的态度,日本驻华公使日置益向袁世凯递交了国书,指出,期望中国满足日本政府的要求,否则“帝国政府将执(采取)认为必要之手段”。日本驻华公使此举表明( )
A.日本侵华战争蓄谋已久 B.日本意图控制中国
C.北洋军阀政府公然卖国 D.中国抗日救亡运动高涨
2.《知音》是上映于20世纪80年代的一部老电影,讲述了云南督军蔡锷被袁世凯以高官厚禄拉拢进京,以期助己复辟。而对袁世凯媚日卖国和复辟行径心存激愤的蔡锷,却在“知音”小凤仙的相助下摆脱袁氏监视逃离京城,回到云南举起反袁大旗的传奇故事。《知音》的历史背景是( )
A.二次革命 B.护国战争 C.府院之争 D.护法战争
3.1915年,陈独秀发表《敬告青年》,号召青年“奋其智能,力排陈腐朽败者以去”。他认为青年应是:“自主的而非奴隶的、进步的而非保守的……世界的而非锁国的……科学的而非想象的。”由此可知陈独秀希望青年( )
A.追求个性自由 B.践行文学革命
C.改良国家政治 D.冲破思想束缚
4.据资料统计,1911年10月—1913年年底,全国共组织了58个妇女团体。1912年1月11日,上海《民立报》刊文提出:“天下兴亡,匹妇有责。”这些现象反映了 ( )
A.新文化运动推动了妇女解放
B.女性社会参与意识显著增强
C.中国民主革命群众基础广泛
D.女性社会地位得到普遍提高
5.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后,控制海洋的协约国集团邀请北洋政府参战。收到这一消息后,北洋政府以工代兵,赴欧参战。1917年8月14日,段祺瑞主政的北洋政府对德、奥两国宣战。此后,中国劳工几乎全部被投放到前线。从挖战壕到修工事、从野战救护到掩埋尸体、从筑路架桥到解运粮草弹药,华工从事的都是最艰苦繁重的工作。中国劳工参战 ( )
A.是为了迎合帝国主义的需要
B.体现了军阀政权的腐朽
C.表明中国已经是经济大国
D.目的是争取国际地位
参考答案
1.B
解析 据材料信息可知,面对袁世凯在“二十一条”签字问题上的犹豫不决,日本驻华公使采取了威胁的手段,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一战时期,西方列强忙于欧战,日本加紧侵略中国,妄图独占中国,B项正确。
2.B
解析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可知,袁世凯在1915年12月于北京接受“劝进”当上了皇帝,面对袁世凯的倒行逆施,革命党人起而反抗。南方将领唐继尧、蔡锷、李烈钧在云南宣布独立,并且出兵讨袁,南方其他各省之后亦纷纷宣布独立,故材料所述电影的历史背景是护国战争,B项正确。
3.D
解析 材料“奋其智能,力排陈腐朽败者以去”“自主的……进步的……世界的……科学的”体现了陈独秀希望青年冲破传统思想束缚,D项正确;“自主的而非奴隶的”体现了追求个性自由,但A项不能全面概括材料主旨,排除;材料没有体现文学革命、改良国家政治,排除B、C两项。
4.B
解析 根据题干可知,辛亥革命期间,大量妇女团体成立,同时上海某报纸还刊文提出“天下兴亡,匹妇有责”,这都反映了女性对社会活动参与意识的提高,B项正确;1915年,新文化运动开始,与题干时间不符,排除A项;材料并未提及中国民主革命群众基础广泛,排除C项;女性社会地位的提高在民国初年有不平衡性,广大的农村地区和偏远地区女性的社会地位并未得到普遍提高,排除D项。
5.D
解析 据材料“以工代兵,赴欧参战”及所学可知,北洋政府希望通过参加一战提高中国的国际地位,D项正确;中国劳工参战主要是为了使中国获得应有的利益,而不是迎合帝国主义的需要,排除A项;中国劳工参战体现了北洋政府的正面作用,排除B项;当时中国处于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经济比较落后,排除C项。
课后小结
拓展材料
新文化运动
新文化运动(the New Culture Movement)是20世纪初中国一些先进知识分子发起的反对封建主义的思想解放运动,其基本口号是拥护“德先生”(Democracy)和“赛先生”(Science),也就是提倡民主和科学。新文化运动的倡导者以进化论观点和个性解放思想为主要武器,猛烈抨击以孔子为代表的“往圣先贤”,大力提倡新道德、反对旧道德,提倡新文学,反对文言文。
1915年9月,陈独秀在上海创办《青年杂志》,后改名《新青年》,新文化运动由此发端。这次运动有力地打击和动摇了长期以来封建正统思想的统治地位,唤醒了一代青年,使中国的知识分子尤其是广大青年受到一次西方民主和科学思想的洗礼,从而打开了遏制新思想涌流的闸门,在中国社会上掀起一股生气勃勃的思想解放的潮流。这就为适合中国需要的新思潮,特别是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创造了有利的条件。
运动目标
新文化运动真的只是要打倒孔家店吗
当辜鸿铭站出来为孔子辩驳时,陈独秀在一边冷笑,称其为诡辩,但难掩才华。
据北大教授王东考证,新文化运动的各种代表人物,从蔡元培、陈独秀、胡适到最激进的钱玄同,都没有提出过要“打倒孔家店”,而当时新文化运动的干将们只是提出了要“打孔家店”,至于说打倒“孔家店”那是陈伯达等人的加工改造。(据《五四精神新论》)
陈独秀在《新文化运动是什么》一文中说:“我们不满意于旧道德,是因为孝悌范围太狭了。说什么爱有等差,施及亲始,未免太猾头了。就是达到他们人人亲其亲长其长的理想世界,那时社会的纷争恐怕更加利害;所以现代道德的理想,是要把家庭的孝悌扩充为全社会的友爱。有一班青年却误解了这个意思,他并没有将爱情扩充到社会上,他却打着新思想新家庭的旗帜,抛弃了他的慈爱的、可怜的老母;这种人岂不是误解了新文化运动的意思。新文化运动是主张教人把爱情扩充,不主张教人把爱情缩小。”
从这样的论述不难看出,其实陈独秀并非要认为传统文化一无是处,只是觉得太过狭窄了,需要进行扩充。
同样的态度,在李大钊身上体现得更为明显,1917年李大钊在《自然的伦理观与孔子》一文中写到:“余之掊击孔子,非掊击孔子之本身,乃掊击孔子为历代君主所雕塑之偶像的;非掊击孔子,乃掊击专制政治之灵魂也。” [2]可以想见,李大钊也不是单纯的反对孔子本身,他要反对的是那些假孔子之名行事的所谓“传统”。
主要内容
作为一场轰轰烈烈的思想革命,新文化运动的主要内容即围绕着“四提倡,四反对”而进行的具体实践活动。前期其实质是资产阶级的新文化反对封建旧文化的斗争。后期则由先进的知识分子极力宣传马克思主义为主题。有具体一例可观:就新文化方面,胡适在“文学改良刍议”中也提出著名的八不主义:
一曰:须言之有物;
二曰:不摹仿古人;
三曰:须讲求文法;
四曰:不做无病之呻吟;
五曰:务去烂调套语;
六曰:不用典;
七曰:不讲对仗;
八曰:不避俗字俗语。
他认为,新文学的语言是白话的,文体是自由的,这样就可以注入新内容、新思想。
历史意义
新文化运动在大陆的影响一直及于1949年左右,其主要成果有三:在文化氛围上,打破了封建旧文化的统治地位,以改良过的欧美新文化替代了旧文化,进一步启迪了民智,沟通了东西方文化交流,使中国对西方的理解更加深入了一个层次;在思想上,进一步打击了封建专制思想,传播了西方民主、自由精神,也塑造了中国现代文人自由主义思想,并使自由主义和三民主义、共产主义并列为现代中国三大思潮,其在高级知识分子中更是主导;在政治上,为中华民族培养了一大批关心国事、图存图强的现代人才,同时也形成了以自由主义知识分子为主体的“第三条道路”政治势力,对钳制当政者专制冲动,推动中国政治民主做出了重大贡献。
新文化运动是中国近代史上一次空前的思想解放运动。它高举民主与科学的旗帜,对封建专制制度和封建思想文化进行了一次猛烈的扫荡,促进了中国人民特别是知识青年的觉醒,为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创造了条件,也为中国共产党的诞生做了思想准备。
进步性
(1)动摇了封建思想的统治地位。新文化运动前,资产阶级维新(改良)派和革命派,在宣传各自的政治观点时,都没有彻底地批判封建思想。经过新文化运动,封建思想遭到前所未有的冲击批判,人们的思想得到空前的解放。
(2)民主和科学思想得到弘扬。中国知识分子在新文化运动中,受到一次西方民主和科学思想的洗礼。这就为新思潮的传播开辟了道路,也推动了中国自然科学事业的发展。
(3)为五四运动的爆发作了思想准备。新文化运动启发了民众的民主主义觉悟,对五四爱国运动起了宣传动员作用。
(4)后期传播的社会主义思想,启发了中国先进的知识分子,使他们选择和接受了马克思主义,作为拯救国家、改造社会和推进革命的思想武器。这是新文化运动最重要的成果。
(5)有利于文化的普及和繁荣。新文化运动提倡白话文,能够使语言和文字更紧密地统一起来,为广大民众所接受,从而有利于文化的普及与繁荣。
局限性
新文化运动是由资产阶级激进民主主义者发动的。它有伟大的功劳,也有严重的缺点。
(1)他们把改造国民性置于优先的地位。但是,离开改造产生封建思想的社会环境的革命实践,仅仅依靠少数人的呐喊,依靠有限的宣传手段,要根本改造由这种社会环境产生的思想、所造成的国民性,是不可能的。他们没有把新文化运动同工农运动结合,使文化运动局限在知识分子的圈子里。
(2)他们还回避当时对军阀政府的实际斗争,也没有正面提出反帝的任务。
(3)以当时的文学革命而论,虽然提出建设“国民文学”,但当时的文学活动也只限于一部分知识分子中,还没有可能普及到工农群众中去。对中国古典文学的一味批判以及对西学的全盘肯定具有片面性,最终导致了西方文学不彻底,东方文学被否定,是中华古典文化走向没落的开端。
(4)新文化运动的倡导者批判孔学,是为了给中国发展资本主义扫清障碍。但是,由于资产阶级共和国的方案在中国行不通,所以从根本上说,提倡资产阶级民主主义,并不能为人们提供一种思想武器去认识中国,去有效地对中国社会进行改造。
(5)那时的许多领导人物,还没有马克思主义的批判精神,他们使用的方法,一般地还是资产阶级的方法。他们中有的人看问题很片面,坏就是绝对的坏,好就是绝对的好。这种形而上学地看问题的方法,影响了这个运动后来的发展。
意义
新文化运动是辛亥革命在思想文化领域的延续,形成空前的思想解放。它在政治上和思想上给专制主义以空前沉重的打击,动摇了传统礼教的思想统治地位,为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开辟了道路。“五四”以后的新文化运动,更是成为宣传马克思主义及各种社会主义流派的思想运动,使旧民主主义的文化运动,转变为由马克思主义理论指导的新民主主义的文化运动。在“五四”以后,全国各地的进步报刊和进步社团,如雨后春笋,脱颖而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