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1课 南京国民政府的统治和中国共产党开辟革命新道路
课题
高一上学期历史统编版(2019)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
第21课 南京国民政府的统治和中国共产党开辟革命新道路
课程标准:
了解南京国民政府的成立;认识中国共产党开辟革命新道路的意义;认识红军长征的意义。(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2017年版2022年修订)
核心素养
1.通过了解南京国民政府统治初期的史实,认识南京国民政府形式上的统一及其性质。
2.通过对史料、地图及时间轴等多种资料的研读,学生能够分析红色政权存在的原因,进而认识中国共产党开辟革命新道路的意义,由此培养学生在具体历史时空下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
教学目标:
1. 了解国民党在全国的建立及其性质,辩证看待国民政府的十年统治;
2. 知道中国共产党对中国革命新道路的探索,知道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道路的确立及其意义
3. 知道红军长征的原因、过程及遵义会议的重要意义;认识长征胜利的伟大意义。
教学重点:
1. 认识中国共产党开辟革命新道路及其意义。
教学难点:
1. 国民党在全国的建立及其性质,辩证看待国民政府的十年统治。
2. 认识长征胜利的伟大意义。
课前预习
知识主干
(一)南京国民政府的统治
1、政治
(1)“宁汉合流”:1927年秋,武汉国民政府与南京国民政府合并,史称“宁汉合流”。它标志着中国国民党专制统治的确立。南京国民政府政治上实行专制独裁,维护大地主大资产阶级利益。
(2)南京国民政府在形式上基本统一全国
国民政府内部派系明争暗斗,内部并不统一;地方实力派势力仍然存在;中国共产党建立了农村革命根据地,成立了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与蒋介石的南京国民政府分庭抗礼;在着大量的帝国主义势力,如日本在东北的关东军势力;1931年以后日军对东北的占领。
(3)国民政府北伐:1928年,国民政府继续北伐,讨伐张作霖。日本帝国主义为阻挠北伐,制造了“济南惨案”。同年底,张学良通电全国,宣告东北三省服从国民政府,改旗易帜。至此,国民政府在形式上基本统一了全国。
2、经济
(1)民族工业迅速发展
原因:
①政府:南京国民政府形式上统一中国;1936年开展“国民经济建设运动 ”、开展币制改革;南京国民政府建立后,民族资产阶级兴办实业的热情提高;
②民间:民族资产阶级投资实业的热情提高;中国人民反帝爱国运动的开展,人们抵制洋货,提倡国货。
(二)工农武装割据开辟革命新道路
1、南昌起义
(1)爆发:1927年8月1日,周恩来、贺龙、叶挺、朱德、刘伯承等人率领两万多起义军在南昌举行武装起义。
(2)意义:打响了中国共产党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派的第一枪。
2、八七会议
(1)召开:1927年8月7日,中共中央在汉口召开八七会议。
(2)内容
总结国民革命失败的教训,纠正陈独秀的右倾机会主义错误。确立了土地革命和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派的总方针。
毛泽东在会上提出“政权是由枪杆子中取得”的重要思想。
3、秋收起义:八七会议后,毛泽东赴湖南组织领导湘赣边秋收起义。1927年9月,起义军进攻长沙受挫,改向山区进军。
4、开辟井冈山道路
(1)井冈山革命根据地
建立:1927年10月,毛泽东率秋收起义部队到达井冈山,开展游击战争,进行土地革命,建立红色政权,创立了第一个农村革命根据地。
井冈山会师:1928年,朱德、陈毅率领的革命队伍到达井冈山,和毛泽东领导的工农革命军会师。
(2)历史意义:点燃了“工农武装割据”的星星之火。从此,中国革命走上了建立农村革命根据地,以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道路。
5、“工农武装割据”
(1)建立根据地:到1930年夏,全国已建立起大小十几块农村革命根据地,革命武装力量达10万人。
(2)中华苏维埃共和国成立
时间、地点:1931年11月,江西瑞金
成立:中华苏维埃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宣布成立中华苏维埃共和国,选举毛泽东为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临时中央政府主席
意义:是中国共产党人创建人民革命政权的宝贵探索与尝试
(3)土地革命:“打土豪,分田地”,受到广大农民欢迎。他们拥护中国共产党,积极发展生产,支持革命。
(三)红军长征
1、背景:共产国际的指导脱离中国革命实际,中共中央犯了“左”倾错误,导致红军第五次反“围剿”失利。
2、过程
(1)开始:1934年10月,中央红军被迫实行战略转移,开始长征。
(2)遵义会议
背景:中央红军突破四道封锁线后,锐减到三万余人,毛泽东建议中央红军向贵州挺进;1935年1月,红军攻克遵义
时间、地点:1935年1月,贵州遵义
内容:集中全力解决军事和组织问题,改组中央领导机构,增选毛泽东为政治局常委。会后,成立由周恩来、毛泽东、王稼祥组成的3人小组负责全面的军事行动
意义:开始确立以毛泽东为主要代表的马克思主义正确路线在党中央的领导地位,在极其危急的情况下,挽救了党,挽救了红军,挽救了中国革命
(3)胜利会师:遵义会议后,红一方面军四渡赤水,强渡大渡河,飞夺泸定桥,翻雪山,越草地,于1935年10月到达陕北吴起镇,与陕北红军会师。1936年10月,红军三大主力在甘肃会宁地区会师,红军长征胜利结束。
3、意义:长征实现了红军的战略大转移,宣传了中国共产党的政治主张,播下了革命种子,鼓舞了广大人民群众,铸就了铸就了长征精神,打开了中国革命的新局面。
4、长征精神
坚定理想信念、坚信正义事业必然胜利的精神;不怕艰难险阻、不惜付出一切牺牲的精神;坚持独立自主、实事求是、一切从实际出发的精神;顾全大局、严守纪律、紧密团结的精神;同人民群众生死相依、患难与共、艰苦奋斗的精神。
尝试探究1
材料
从1927年国民革命失败到1929年底,党在全国各地领导了200多次武装起义,武装起义大部分失败。但这些起义都保存了一部分武装,为创造并壮大党所领导的人民军队、创建和扩大农村革命根据地打下一定基础。起义的接连失败,以血的教训教育了年轻的中国共产党:俄国十月革命式的“城市中心论”在中国根本行不通,中国只能在马克思列宁主义指导下照顾中国社会特点,探寻自己的革命道路。
——摘编自贺新元《中国道路——不一样的现代化道路》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党为了“探寻自己的革命道路”进行的革命实践以及形成的重要理论成果。
提示:
实践:
南昌起义;八七会议;秋收起义;开辟井冈山革命根据地;井冈山会师(或广州起义)。
理论成果:
“工农武装割据理论”(井冈山道路;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
尝试探究2
“工农武装割据”思想的历史意义
(1)“工农武装割据”思想奠定了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革命道路的理论基础,开辟了农村包围城市的革命道路。中国革命就是坚持了这条道路,取得了最终胜利。
(2)“工农武装割据”思想发展了马克思列宁主义关于无产阶级革命的理论,是马克思列宁主义暴力革命原则同中国革命实践相结合的典范,是对中国人民革命实践经验的概括和总结。
(3)“工农武装割据”思想孕育了人民民主专政的思想。工农民主专政,实际上是在土地革命战争时期人民民主专政的具体尝试,为在中国建立一个真正统一的人民共和国积累了经验。
尝试探究3
长征胜利对民主革命的“奠基”意义
(1)思想方面:认识到“实事求是”的重要性,为延安整风奠定了基础。
(2)组织方面:为形成以毛泽东为核心的党的第一代中央领导集体奠定了基础。
(3)精神作风方面:英勇不屈、顽强生存的精神,为我党我军的作风建设奠定了基础。
(4)军事方面:红军指战员的素质大大提高,为最终形成强大的人民军队奠定了基础。
(5)民众方面:沿途发动、组织群众,为革命胜利奠定了广泛的群众基础。
(6)国际方面:为提升中国共产党在国际共产主义运动中的地位奠定了基础。
课堂达标
1.20世纪二三十年代,福建各苏区涌现出大量的民间歌谣并广为流传,如“山歌越唱音越高,二胡来和紫竹箫;苏区山歌像团火,唱得处处红旗飘”。此类歌谣的涌现( )
A.丰富了民间歌谣的艺术形式
B.展现了民间艺术的地域特色
C.发挥了土地革命动员的作用
D.反映了苏区宣传的巨大成功
2.1936年10月10日,中共中央在《为庆祝红一、二、四方面军大会合通电》中指出:“我全国主力红军的会合与(已)进入抗日前进阵地”,“即刻就要进入……抗日民族革命战争的阶段”。这表明,红军长征的胜利( )
A.粉碎了国民党消灭红军的企图
B.促使了革命中心从南方转移到北方
C.确立了毛泽东思想的指导地位
D.推动了革命战争向民族战争的转变
3.1928年8月,中国国民党二届五中全会决定按照孙中山的建国程序结束“军政”,进入“训政”,明确由国民党承担“训政”全责,培养训练人民行使参政权的能力。这表明国民党意在( )
A.维护资产阶级民主 B.发扬三民主义理论
C.扩大人民政治权利 D.营造专制的合法性
4.“一送(里格)红军,(介支个)下了山;秋雨(里格)绵绵,(介支个)秋风寒;树树(里格)梧桐,叶落尽,愁绪(里格)万千,压在心间;问一声亲人,红军啊,几时(里格)人马,(介支个)再回山……”这是脍炙人口的红色歌曲《十送红军》的部分歌词。歌词反映的历史背景是( )
A.南昌起义后红军进军井冈山
B.反“围剿”失利后红军进行长征
C.中国共产党军队出征奔赴前线抗击日寇
D.中国共产党军队撤出根据地同国民党决战
5.1928年至1936年,南京国民政府除接管了中华民国北京政府时期的官办矿业和官僚投资的工矿业外,还创办了新的重工业企业和能源企业。同时,政府对经济直接或间接的介入,还深入到轻工业、销售业和投机业等各个领域。这些做法旨在( )
A.积极应对日寇全面进攻
B.摆脱经济危机的困扰
C.巩固国民党统治的基础
D.“围剿”农村革命根据地
参考答案
1.C
解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20世纪二三十年代,中国共产党在农村进行土地革命,“打土豪、分田地”,赢得了群众的支持,因此,材料“山歌越唱音越高,二胡来和紫竹箫;苏区山歌像团火,唱得处处红旗飘”反映的是土地革命动员的作用,C项正确;材料与丰富民间歌谣的形式、展现民间艺术的地域特色及苏区宣传的成功无直接关系,排除A、B、D三项。
2.D
解析:根据材料“进入抗日前进阵地”“就要进入……抗日民族革命战争的阶段”可知,红军长征的胜利促使革命战争由对国民党反动派的国内战争向中日之间的民族战争转变,故选D项;长征粉碎了国民党想要消灭红军的企图,但与材料无关,排除A项;长征使得中国革命的中心从南方转移到北方,但与材料主旨不符,排除B项;1945年中共七大确立了毛泽东思想的指导地位,与材料时间不符,排除C项。
3.D
解析 根据材料“明确由国民党承担‘训政’全责,培养训练人民行使参政权的能力”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国民党的“训政”是借孙中山的建国程序,为自己的专制独裁统治寻找依据,以营造一党专政的合法性,故D项正确;国民党的“训政”主要是为一党专政营造合法性,没有体现维护资产阶级民主、发扬三民主义和扩大人民权利,排除A、B、C三项。
4.B
解析 材料“一送(里格)红军,(介支个)下了山”“问一声亲人,红军啊,几时(里格)人马,(介支个)再回山”体现了红军即将“下山”实行战略转移,进行长征,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红军长征的背景是第五次反“围剿”的失利,故B项正确;南昌起义后毛泽东率领革命军队进行秋收起义、进军井冈山,打的是“工农革命军”的旗号,排除A项;根据材料中的“红军”可知,当时中国正处于国共十年对立时期,排除C项;材料强调的是红军进行战略转移,而非“同国民党决战”,排除D项。
5.C
课后小结
拓展材料
长征
土地革命战争时期,中国工农红军主力撤离长江南北各苏区,转战两年,到达陕甘苏区的战略转移行动。
1934年10月,第五次反“围剿”失败后,中央主力红军为摆脱国民党军队的包围追击,被迫实行战略性转移,退出中央根据地,进行长征。
长征是人类历史上的伟大奇迹,中央红军共进行了600余次战役战斗,攻占700多座县城,红军牺牲了营以上干部多达430余人,平均年龄不到30岁,共击溃国民党军数百个团,期间共经过14个省,翻越18座大山,跨过24条大河,走过荒草地,翻过雪山,行程约二万五千里,红一方面军于1935年10月到达陕北革命根据地,与陕北红军胜利会师。
1936年10月,红二、四方面军到达甘肃会宁地区,同红一方面军会师。红军三大主力会师,标志着万里长征的胜利结束。
评价
1.中国工农红军主力从长江南北各苏区向陕甘革命根据地(亦称陕甘苏区)的战略转移。毛泽东在红军长征胜利到达陕北后指出:“长征是宣言书,长征是宣传队,长征是播种机。长征是以我们胜利、敌人失败而告终。”
2.1980年8月,在会见意大利记者法拉奇时,邓小平说:“在1935年,我们历史上著名的长征中召开的遵义会议上,确立了毛泽东同志在党和军队中的领导地位,中国共产党才真正形成了一个成形的领导,以前的领导都是很不稳定的,而且也很不成熟。 ”而当邓小平之女毛毛问他长征是怎么过来的,他的回答是“跟着走”!
3.江泽民同志曾在纪念红军长征胜利60周年大会上对长征精神作出过概括,他认为长征精神“就是把全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根本利益看得高于一切,坚定革命的理想和信念,坚信正义事业必然胜利的精神;就是为了救国救民,不怕任何艰难险阻,不惜付出一切牺牲的精神;就是坚持独立自主,实事求是,一切从实际出发的精神;就是顾全大局、严守纪律、紧密团结的精神;就是紧紧依靠人民群众,同人民群众生死相依、患难与共、艰苦奋斗的精神” 。
4.胡锦涛在主持学习时就学习、研究、宣传包括长征在内的中国革命史发表的讲话中指出:“长征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英勇革命的壮丽史诗。”
5.“长征这一人类历史上的伟大壮举,留给我们最可宝贵的精神财富,就是中国共产党人和红军将士用生命和热血铸就的伟大长征精神。”在纪念红军长征胜利80周年大会上,习近平总书记深刻总结了长征的伟大意义和精神内涵,生动阐释了长征精神跨越时空的时代价值。
6.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中国工农红军长征,历时久、规模大、行程远、困难巨、影响广,为中外战争史上所仅见。长征是中国革命史上不朽的丰碑,是中华民族的英雄史诗,是人类历史上的伟大壮举。它不仅锤炼了伟大的党和伟大的人民军队,还培育了伟大的长征精神。
重要会议
红军长征途中的重要会议
通道会议 1934年12月12日,在湖南通道县城召开的通道会议。会议听取了毛泽东的意见,改变了原定的去湘西同二、六军团会合的路线,而取西入贵州。
黎平会议 1934年12月18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在贵州黎平县召开会议,再次接受了毛泽东的意见,放弃了北上与二、六军团会合的计划,而改向黔北的遵义进军。
猴场会议 1934年12月31日至1935年1月1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在贵州瓮安县猴场镇召开会议,通过了在川黔边展开战略反攻,建立新的苏区的决定。
遵义会议 1935年1月15日至17日,中共中央在贵州遵义召开政治局扩大会议,批判了博古、李德的错误军事路线,毛泽东重新回到了中央领导岗位上。
鸡鸣三省会议 1935年2月4日至5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在四川、贵州、云南三省交界处的一个村庄(尚无确切考证)召开会议,决定反攻遵义,并且博古向张闻天正式交出中央领导权。
扎西会议 1935年2月6日至9日,中共中央在云南扎西召开政治局会议,通过了遵义会议决议,决定恢复白区工作,总结了土城战役的失利原因,重新整编了红军并确定了回师遵义的战略方针。
白沙会议 1935年2月15日至16日,中共中央在四川古蔺白沙召开政治局会议,决定中央红军二渡赤水。
苟坝会议 1935年3月10日,中共中央在贵州遵义县苟坝村召开政治局扩大会议,讨论了是否进行打鼓新场战役,并确定由毛泽东、周恩来、王稼祥组成军事决策三人团,进一步巩固了毛泽东的领导地位。
会理会议 1935年5月12日,中共中央在四川会理县召开政治局扩大会议,毛泽东在会上批评了部队中的“右倾情绪”,并点名批评了彭德怀、林彪、刘少奇、黄克诚等人。
泸定会议 1935年5月31日,中共中央在四川泸定县召开政治局常委会议,决定中央红军过雪山与四方面军会合,并且由陈云去上海恢复白区地下党组织。
两河口会议 1935年6月26日,一、四方面军会师后,中央政治局在四川小金县城两河口召开会议,决定红军北上陕甘建立根据地,准备实行松潘战役。
黑水芦花会议 1935年7月18日至22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在四川黑水县(亦称芦花县)召开常委扩大会议,任命张国焘为红军总政委,并集中讨论了四方面军的工作问题。
沙窝会议 1935年8月4日至6日,中共中央在四川毛儿盖地区的血洛寨(藏语叫作沙窝)召开政治局扩大会议,增补了几位四方面军将领进政治局,同时决定执行《夏洮战役计划》。
毛儿盖会议 1935年8月20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在四川毛儿盖召开扩大会议,决定左右两路军迅速执行北上东进的发展计划。
牙弄会议 1935年9月8日,中共中央主要领导人和徐向前、陈昌浩在四川阿西牙弄召开非正式会议,决定联名催促张国焘及左路军尽快北上。
巴西会议 1935年9月9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在四川巴西召开紧急会议,决定红三军团和军委纵队单独北上。
俄界会议 1935年9月12日,中共中央在甘肃迭部县高吉村(亦称俄界)召开政治局扩大会议,作出了《关于张国焘同志错误的决定》。
榜罗镇会议 1935年9月26日,中央政治局在甘肃通渭榜罗镇召开会议,决定红军长征的最终落脚点为陕北。
吴起镇会议 1935年10月22日,中央政治局在陕西省赤安县吴起镇召开会议,总结俄界会议后红军的行动,确定新形势下陕甘支队的行动方针,决定党和红军今后的战略任务是建立西北苏区,以领导全国革命,从而宣告了中央红军长征的结束,开创了党中央把全国革命大本营放在陕北的新的历史时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