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历史七上 第4课 夏商西周王朝的更替 教学设计

文档属性

名称 部编历史七上 第4课 夏商西周王朝的更替 教学设计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860.2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4-11-01 10:58:19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第4课、夏商西周王朝的更替
教材分析
本课内容通过对夏、商、西周三个王朝的更替过程的详细阐述,展示了中国古代早期历史的发展脉络和重大变革。这些历史事件不仅是中国古代历史的重要组成部分,还是世界文明史上的宝贵遗产。通过学习,学生可以更好地理解中国古代历史的演进过程和文化传统,培养历史意识和民族自豪感。
核心素养
通过考古发现与分析,教师引导学生了解奴隶制社会时期夏商西周王朝的建立与发展,培养学生史料实证和时空观念素养。
教学目标
(1)通过列表,准确归纳夏、商、西周三个王朝的建立时间灭亡时间、建国者和亡国者等信息。(时空观念)
(2)合作探究夏商西周灭亡的根本原因,感悟朝代兴衰的历史意义;懂得“得民心者得天下,失民心者失天下”的道理;知道重要的历史人物对历史进程产生的不同影响。(史料实证、历史解释、唯物史观、家国情怀)
(3)结合文字和图片史料,概括分封制的作用及弊端,了解社会制度的变革促进了国家制度的逐步善。(史料实证、唯物史观、历史解释)
教学重难点及突破
重点
夏、商、西周三代更替的史实。
难点
西周分封制的内容及其影响。
教学突破
制作一条清晰的时间线,将夏、商、西周三个朝代的建立、重要事件、关键人物及灭亡时间等关键信息标注其上。时间线的直观展示能帮助学生快速建立对这三个朝代更替的整体认知。教师选取每个朝代中的代表性事件或人物,通过生动的故事讲述,再现历史场景,加深学生对这些重要史实的印象。教师指导学生设计一张关于西周分封制的图表,包括分封的对象、内容、目的、作用等关键要素。通过图表的形式,将复杂的信息条理化、清晰化,学生能更好地理解和掌握分封制的基本内容。通过小组讨论和合作学习,教师鼓励学生积极思考并交流见点,从而更深入了解分封制的复杂性和深远影响。
教学设想
本课主要分夏朝的建立与“家天下”、商朝的统治西周的兴衰三大环节。教师通过讲述大禹治事,引出夏朝的建立,引导学生知道世袭制代替禅让制的历史事实;结合二里头遗址介绍夏朝的统治特点;讲述汤灭夏建商的故事,介绍商朝的建立和初期发展,引导学生了解盘庚殷:通过商纣暴政的案例,引导学生探讨商朝灭亡的原因;讲述武王伐纣的故事,介绍西周的建立和初期统治;详细介绍分封制的实施内容、日的和作用,通过图表或动画等形式帮助学生理解;通过国人暴动分析西周灭亡的原因。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教师播放《百家讲坛·中国史话(先秦篇)》第三集《寻找夏朝》片段。
师:视频讲述了学者们如何通过考古发现、文献记载以及历史传说等多方面的证据,努力“寻找”并还原夏朝的真实面貌;同时,也介绍了大禹治水、启建立夏朝等关键历史事件,为观众描绘出一幅夏朝兴起的壮阔画卷。今天,我们就将一起深入学习,揭开夏朝神秘的面纱,探索它及其后继王朝留给后世的宝贵遗产。
【设计意图】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还为学生提供丰富的背景知识和直观感受,为后续的学习打下良好的基础。
二、教授新课
1.夏朝的建立与“家天下”。
学生讲述“大禹治水”的故事。
师:大禹因治水有功,受到人民的尊敬和拥戴,最终成为部落联盟的首领。
教师出示图片。
大禹治水像(汉画像石拓片) 夏禹王像(宋代马麟绘)
师;对比两幅图,禹的形象发生了哪些变化 为什么会有这种变化
以下为学生回答预设。
生1:第一幅图大禹衣着朴素,第二幅图大禹衣着华丽。
生2:原因是他的身份由部落联盟首领变为了夏朝的创立者。
……
学生阅读教材第22、23页内容,找出夏朝建立的相关信息,填写下表。
时间
人物
地位
都城
统治措施
师:禹之后,继任者是谁 这说明在夏朝,王位更替方式与之前有何不同
以下为学生回答预设。
生1:继任者是他的儿子启。
生2:“禅让制”被“世袭制”取代,“公天下”变成了“家天下”。
……
学生以小组为单位探讨:相较于更早的部落联盟时期,夏朝有哪些不同之处
以下为学生回答预设。
生1:夏朝建立军队,制定刑法,设置监狱,已有比较成熟的国家形态。
生2:夏朝的阶级分化、等级分明。
……
师:军队、法律、监狱等是进行阶级统治的工具,其目的是维护统治秩序,也叫国家机器。阶级的存在、凌驾于社会之上的公共权力的设立,正是国家形成的标志。夏朝出现这些变化.就意味着夏朝具备了国家的基本形态,从原始社会进入奴隶社会。
师:长久以来,在我国古代史书中尊为上古第一朝代的夏朝,竟然找不到多少支持其存在的证据。商朝人留下的大量的甲骨文记录里,没提过“夏”这个国名或民族。那你认为夏朝真的存在 你的依据是什么
请一名学生回答。
生:夏朝是真实存在的,依据是考古学者在洛阳发掘了年代相当于夏朝后期的都城遗址——二里头遗址。
师追问:二里头遗址对我们研究夏朝的历史有什么重要意义
教师提供图片:二里头遗址的介绍及绿松石龙形器的介绍。
以下为学生回答预设。
生1:通过宫殿遗址等可以了解到夏朝的阶级分化和等级界限。
生2:通过出土的龙形器等可以了解到夏朝的手工业水平高超。
……
教师补充:二里头遗址所处的中原地区并不是铜矿石产区,也不是绿松石产区,这说明二里头文已有了跨区域资源调配的能力。综上所述,二里头遗址是研究夏朝社会的一手史料。
师:夏朝统治经历了400多年,最终走向灭亡。结合教材,思考夏朝灭亡的原因,我们从中可以得出什么结论
以下为学生回答预设。
生1:夏桀不修德行,统治残暴,用武力伤害百姓,引起民众的反抗
生2:得民心者得天下。
……
【设计意图】结合课前搜集的资料和教材知识,了解夏朝的建立和灭亡,明白“得民心者得天下”,培养搜集资料和自主学习的能力。
2.商朝的统治
过渡:随着禹的儿子启继承王位,世袭制代替了禅让制。“家天下”的格局在夏朝得以确立。然而史的滚向前,夏朝的统治并未能长久维持。在经历了数百年的兴衰更替后,夏朝逐渐走向衰落。而在这个时期,一个新的力量正在悄然崛起。商汤凭借智慧和勇气推翻了夏朝的统治,建立了商朝。下面让我们来了解一下商朝的统治概况。
学生阅读“商朝的统治”内容,找出商朝统治的相关信息,填写下表。
朝代 时间 都城 建立者 重大事件 亡国之君

师:商朝建立之后的发展状况如何
以下为学生回答预设。
生1:汤任用贤才,发展农业、手工业和商业,使商朝很快走向强成试股,
生2:商朝多次迁都,直至盘庚迁殷之后才保持了相对的稳定。
生3:商朝对外征战,其控制范围不断扩大。
生4:商朝采取各种措施,加强对奴隶和平民的控制。
……
学生阅读教材第24页“相关史事”并思考问题:材料中关于奴隶的描述,反映了当时怎样的社会状况
以下为学生回答预设。
生1:反映了商朝时期奴隶制度的广泛性和残酷性。
生2:反映了商朝时期奴隶与贵族之间的巨大阶级差异。
……
师:长期的奴隶剥削和压迫导致了社会矛盾的不断加剧,奴隶们的反抗和起义也时有发生,从而导致商朝走向衰落。而最终导致商朝灭亡的原因是什么
生:末代君主商纣的残暴统治,导致民不聊生。
学生分享关于商纣王的残暴统治的相关故事:酒池肉林、炮烙之刑等,从中体会其统治的残暴,并将与商汤的统治作对比,进而理解“得民心者得天下”的含义。
【设计意图】通过对史料的解读和故事的叙述,深入理解商朝灭亡的原因,充分调动学习兴趣。
3.西周的兴衰
过渡:随着商朝统治的日益腐朽和民众反抗的加剧,一个新兴的力量——周,逐渐崛起并取代了商朝的统治。下面我们共同看一下西周是如何取代商朝的。
教师指导生阅读教材“西周的兴衰”内容,找出西周的相关信息,填写下表。
朝代 时间 都城 建立者 重大事件 亡国之君
师:西周建立的时间精确到公元前1046年,而不是大约,这是什么原因
生:因为有出土文物——利簋腹内的铭文证明。
教师出示利簋腹内的铭文“武王征商,唯甲子朝岁鼎,克昏夙有商”,并加以解释。
周武王征伐商时,一个吉利的甲子日清晨,出现木星上中天的天象(岁星当空),于是武王战胜纣王并占有了他的国土和政权。
师:利簋腹内的铭文关于牧野之战的记载,为我们提供了宝贵的历史信息。牧野之战是中国土的眇胜多战役之一,它不仅标志着商朝的灭亡和周朝的建立,也体现了“得者锄,失道者寡助”的历史规律。
组织学生探究本课“材料研读”板块内容。
师:前朝亡国之君怎么样 前朝的百姓对亡国之君怎样评价 新朝的开国之君怎么样
小组内开展积极探讨,组织答案。
以下为学生回答预设。
生1:夏桀和商纣的极端残暴统治激起了平民和奴隶的不满和反抗。
生2:商和周武王伐无道、除暴君得人心。旅和肠商生
生3:商汤周武王重用贤人,联合周边小国,抓住时机一举取胜。
……
教师总结:商汤和周武王的行为顺应天意和民心。
教师展示“西周主要诸侯国示意图”并提问:西周建立之后采取了什么方式巩固统治
生:实行分封制。
学生阅读教材第25页相关内容,找出分封制的相关信息,填写下表。
西周分封制
目的
分封对象
分封内容
诸侯义务
分封作用
学生根据自学内容完成教材第27页“课后活动”第1题。
【设计意图】通过指导学生自主学习,使学生对西周分封制的直观记忆更加深刻。
师:历史总是惊人的相似。西周的灭亡与夏商的灭亡也有相似的原因,那是什么呢 在四周后期出现了两位暴君,第一位则是“防民之口甚于防川”的周厉王,他限制人民的言论自由,在大街上也有他的眼线。人民在街上都不敢交流,只能眼神示意,最终不能忍受而在公元前841年发动“国人暴动”,厉王逃亡。
第二位则是我们熟知的“烽火戏诸侯”的周幽王。
学生分享“烽火戏诸侯”的典故。
师:由于周幽王不理朝政,加上自然灾害,最终于公元前771年,西周被少数民族犬戎所灭。
学生探究:夏、商、西周灭亡的共同原因是什么 我们应该吸取什么教训
学生讨论后回答。
以下为学生回答预设。
生1:暴虐的君主奴役百姓,最终失去人心被推翻取代。
生2:统治者要勤于政事,爱护百姓,任用贤才,广纳谏言。
生3:得道多助,失道寡助;得民心者得天下。
……
师:正所谓“政之所兴,在顺民心。政之所废,在逆民心”。
三、总结本课
师:这节课我们系统回顾了夏、商西周三个重要王朝的更替历程,以及它们各自在政治制度、统治兴衰方面的关键事件。通过学习,我们不仅了解了夏、商、西周三个王朝的更替过程,还深刻认识到政治制度的选择与调整对国家兴衰的重要性。同时,这些历史事件也为我们提供了宝贵的经验和教训。
板书设计
第4课 夏商西周王超的更替
奴隶社会
教学探讨与反思
教学时,首先,在教学过程中,注重与学生的互动,通过提问、讨论、小组合作等多种方式,引导学生积极参与课堂活动。其次,在教学中大量运用了史料,包括教材内容、出土文物、历史遗址等,指导学生解读史料,培养他们的史料分析和历史思维能力。再次,在教学中设计了多个环节,如填写表格、回答问题、完成课后活动等。这些环节不仅帮助学生加深了对知识点的记忆解,还培养了他们的自主学习能力和实践能力。最后,部分学生在史料解读方面存在困难,需要后绥的教学中加强指导和训练。同时,部分学生在课堂参与方面不够积极,需要进一步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
补充资料
盘庚迁殷
商汤建立商朝的时候,最早的国都在亳。在以后300年当中,都城一共搬迁了5次。这是因为王族内部经常争夺王位,发生内乱,以及黄河下游常常闹水灾。商朝中期以来,王室内部连续发生王位纷争,前后经历了五代九王,史称“九世之乱”。盘庚是商朝第20位君王。大约在公元前1300年,他为了改变当时社会不安定的局面,决心再一次迁都。可是,大多数贵族贪图安逸,都不愿意搬迁。盘庚一面劝说贵族,一面恫吓人民,强行把都城迁到殷。迁殷后,“行汤之政”,政局才稳定下来,社会经济和文化也随之迅速发展。从此,直到商亡的273年间再未迁都。所以,商朝又称为殷商或殷朝。
到了近代,人们在安阳小屯村一带发掘出大量古代的遗物,证明那里曾经是商朝国都的遗址,就叫它“殷墟”。
- 1 -
- 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