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件26张PPT。当时的中国人对照相、电影为什么如此的好奇?为什么见到电影中的火车画面中国人会如此惊恐呢?第20课 社会生活的变化出生于1837年
江苏省某村觉明上海会友故事阿福苏州探亲记出生于1910年
阿福的曾孙生于书香家庭两代人的
探亲故事小组合作探究请同学小组讨论完成学案中两个故事的内容,从学案所给出的选项选出合适的物品或内容。用时5分钟
故事一:阿福苏州探亲记(1~3组讨论完成)
故事二:觉明上海会友故事(4~6组讨论完成)
小组抢答环节根据刚刚讨论的结果,小组抢答情景内容。
抢答成功小组派代表在黑板上选出合适的图标,放入对应的表格空白处。
回答正确的小组每小组加2分。情景1:1855年,阿福的表哥住在苏州。阿福有好几年没有见过表哥和表嫂,特想念。于是阿福7月份准备出发去苏州探亲。出发前,阿福想告知一声表哥他探亲的消息。他当时会选择哪种途径呢?(多选)通信方式情景2:阿福准备出发前想带点手信给表哥。前几天,阿福经过了裁缝店,就想为表哥表嫂造两件衣服带去苏州。那么阿福让裁缝做了怎样的衣服呢?(多选)中山装穿着服饰情景3:1855年8月阿福收到了表哥期待阿福到来的回信。不久阿福带着手信,告别父母后就兴高采烈地出发了。阿福打算走路到省城后才通过其他方式到达苏州。那么阿福通过什么方式去苏州呢?(多选)轮船火车交通工具情景4:几经过波折,疲惫的阿福终于来到了表哥家。当他让仆人通知表哥时,就听到仆人很大声说:“老爷、夫人,阿福少爷到了!”当阿福一进表哥家,就发现苏州总督大人来到表哥家拜访。阿福一见总督大人,他会怎么做,怎样称呼总督大人呢?(多选)大人、老爷称呼“先生”、“君”称呼传统称谓、礼节情景5:吃完晚饭后,聊了一下各自的生活,表哥表示明天一早带阿福参观苏州。阿福对明天充满着期待。第二天一早,表哥就带阿福去哪里玩呢?(多选)说书,讲故事看木偶戏看电影文化生活情景6:几天的探亲,阿福感受到表哥表嫂待客的热情,又感受到苏州的繁华。到了探亲最后的一天,表哥提议阿福带一件有意义的纪念品回家,让舅父舅母知道他们现在的情况,知道他们的变化。这是一样什么纪念品呢?相片画像文化生活交通工具:通讯方式:娱乐方式:穿着服饰:传统称谓:传统礼节:飞鸽、书信等长袍马褂、宽大旗袍马车、轿子、人力船大人、老爷跪拜、拱手看戏、看木偶戏、画像古代生活方式觉明上海会友故事出生于1910年
阿福的曾孙生于书香家庭1931年秋,觉民收到了来自上海朋友萧桐的邀请信,邀请他来上海做客。当时的觉明十分想念五年前相识的萧桐,最后他决定秋末去上海探亲。小组抢答环节根据刚刚讨论的结果,小组抢答情景内容。
抢答成功小组派代表在黑板写出你们讨论的结果选项。
回答正确的小组每小组加2分。情景1:觉明在出发前,想告知萧桐他到来的消息。那么以下哪种途径最便捷?(多选)通信方式情景2:1931年秋末,觉明来到了省城后发现有多种交通工具去上海,最后他选择了______(火车、马车、驴车),很快就去到了上海。来到上海后,觉明见到了一种新的交通工具________ (电车、马车、轿子),最后觉明选择了这种方式去萧桐家。早期火车头电车交通工具觉明来到上海很高兴,他不但第一次坐上了火车和轮船,而且到了上海,看到上海有很多他没见过的交通工具,你能告诉那是什么交通工具吗?人力车单车汽车电车情景3:几经周折,觉明最后去到了萧桐家。觉明一见萧桐就_________(跪拜、握手),面带笑容说:“____(萧先生、萧大人),好久不见!”当时觉明只见萧桐夫妇,身穿 _________(中山装、现代旗袍、宽大旗袍、长马褂),热情邀请他进屋。传统称谓、礼节穿着服饰情景4:当天晚上,觉明和萧桐夫妇在上海一家很有名的西餐店里共进晚餐。期间,为了了解今天的国内新闻消息,萧桐买了一份________.晚饭后,萧桐夫妇带觉明去看了他人生中第一部有声电影___________(《歌女红牡丹》、《定军山》、《难夫难妻》)。《歌女红牡丹》文化生活情景5:几天的探亲,觉明感受到萧桐夫妇待客的热情,又领略到上海的繁华。最后一天,觉明去了当时最权威的出版社__________,买了一本新华字典,方便自己学习。萧桐夫妇和觉明去到了_________,把相聚最美好的一刻留下来,作为彼此的纪念。1897年商务印书馆在上海创办文化生活交通工具:通讯方式:文化生活:穿着服饰:传统称谓:传统礼节:电报、电话等中山装、现代旗袍等火车、电车等先生、君握手礼看电影(歌女红牡丹)、照相馆、商务书馆等社会生活变化古代近代飞鸽、书信等马车、轿子、人力船长袍马褂、宽大旗袍看戏、看木偶戏、画像等大人、老爷跪拜、拱手方便快捷归纳影响火车、轮船等有线电报照相、电影、报纸、出版机构丰富多彩剪辫、易服、废缠足、改礼节民主平等这一切的新变化,这体现了中国社会的进步,人民精神文化生活质量的提高,民主观念也随着这些习俗的变化深入人心。 为了庆祝阿福70大寿(1907年),全家人特意用数码照相机照了全家福,留下了纪念性的一刻。吃过午饭,全家一起到电影院看无声电影《歌女红牡丹》,阿福看得很有兴致。晚饭后,孙子阿贵拿了一份上海最著名的报纸《民报》给爷爷读报,报纸上的内容很丰富:有新闻、评论,还有广告。但有些字阿贵不认识,查看了由商务印书馆出版的字典。练一练找出上述文段中的错误,然后说出正确内容,答对小组加2分。想一想:近代的中国发生如此多变化,那么当时的中国铁路是不是很发达,当时的中国人可以经常看到报纸和电影吗?请你说说你的看法。不是的。中国近代生活变化是有局限性的。不仅铁路不发达,轮船只在沿海沿江的口岸城市才能见到,报纸、电影等也只能在大城市看到,而且很多旧的习俗依然顽固。中国的社会需要更大的发展和进步。荔枝湾上的画舫游艇 1890年的广州珠江水埠 一德路1865年沙面租界1930年的广州 留下珍贵历史镜头,了解过去生活。小组交流环节小组从广州“衣食住行”四方面中选其一,谈谈广州近代变迁情况。近代广州永汉电影广州第一代公交车——市虎。
广州的公共汽车最早出现在1919年 。第20课 社会生活的变化
姓名: 班级:
教学目标:
(1)知道轮船、火车、电报、照相和电影等在中国出现的事实。
(2)以《申报》、商务印刷馆等为例,了解大众传播媒体对近代社会生活的影响。
(3)了解民国以来剪发辫、易服饰、改称呼等社会习俗方面的变化。
本课重点:“近代交通通讯在中国的出现”“文化生活的变迁”和“社会习俗的变化”
两代人的探亲故事
故事一:阿福苏州探亲记【图片和文字材料】
情景1:1855年,阿福的表哥住在苏州。阿福有好几年没有见过表哥和表嫂,特想念。于是阿福7月份准备出发去苏州探亲。出发前,阿福想告知一声表哥他探亲的消息。他当时会选择哪种途径呢?(多选)
图一:写信 图二 :飞鸽 图三 有线电报 图四:电话
情景2:阿福准备出发前想带点手信给表哥。前几天,阿福经过了裁缝店,就想为表哥表嫂造两件衣服带去苏州。那么阿福让裁缝做了怎样的衣服呢?(多选)
图一:宽大旗袍 图二:长马褂 图三 :近代旗袍 图四:中山装
情景3:1855年8月阿福收到了表哥期待阿福到来的回信。不久阿福带着手信,告别父母后就兴高采烈地出发了。阿福打算走路到省城后才通过其他方式到达苏州。那么阿福通过什么去苏州呢?
图一:马车 图二 :快船(人力)
图三 :轮船 图四:火车
情景4:几经过波折,疲惫的阿福终于来到了表哥家。当他让仆人通知表哥时,就听到仆人很大声说:“老爷、夫人,阿福少爷到了!”当阿福一进表哥家,就发现苏州总督大人来到表哥家拜访。阿福一见总督大人,他会怎么做,怎样称呼呢?(多选)
图一:跪拜 图二:握手礼
图三 图四
情景5:吃完晚饭后,聊了一下各自的生活后,表哥表示明天一早带阿福参观苏州。阿福对明天充满着期待。第二天一早,表哥就带阿福去哪里玩呢?
图一:说书、讲故事 图二:木偶戏 图三:看电影
情景6:几天的探亲,阿福感受到表哥表嫂待客的热情,又感受到苏州的繁华。到了探亲最后的一天,表哥提议阿福带一件有意义的纪念品回家,让舅父舅母知道他们现在的情况,知道他们的变化。这是一样什么纪念品呢?
图一:照片 图二:画像
故事二:觉明上海会友故事
1931年秋,觉民收到了来自上海朋友萧桐的邀请信,邀请他来上海做客。当时的觉明十分想念五年前相识的萧桐,最后他决定秋末去上海探亲。
情景1:觉明在出发前,想告知萧桐他到来的消息。那么以下哪种途径最便捷?(多选)
图一:飞鸽 图二 :写信 图三:电报机 图四:电话
情景2:1931年秋末,觉明来到了省城后发现有多种交通工具去上海,最后他选择了______(火车、马车、驴车),很快就去到了上海。来到上海后,觉明见到了一种新的交通工具________ (电车、马车、轿子),最后觉明选择了这种方式去萧桐家。
情景3:几经周折,觉明最后去到了萧桐家。觉明一见萧桐就_________(跪拜、握手),面带笑容说:“____(萧先生、萧大人),好久不见!”当时觉明只见萧桐夫妇,身穿 _________(中山装、现代旗袍、宽大旗袍、长马褂),热情邀请他进屋。
情景4:当天晚上,觉明和萧桐夫妇在上海一家很有名的西餐店里共进晚餐。期间,为了了解今天的国内新闻消息,萧桐买了一份________(近代著名的报纸).晚饭后,萧桐夫妇带觉明去看了他人生中第一部有声电影___________(《歌女红牡丹》、《定军山》)。
情景5:几天的探亲,觉明感受到萧桐夫妇待客的热情,又领略到上海的繁华。最后一天,觉明去了当时最权威的出版社__________,买了一本新华字典,方便自己学习。萧桐夫妇和觉明去到了_________,把相聚最美好的一刻留下来,作为彼此的纪念。
练习:来找茬
为了庆祝阿福70大寿(1907年),全家人特意用数码照相机照了全家福,留下了纪念性的一刻。吃过午饭,全家一起到电影院看无声电影《歌女红牡丹》,阿福看得很有兴致。晚饭后,孙子阿贵拿了一份上海最著名的报纸《羊城晚报》给爷爷读报,报纸上的内容很丰富:有新闻、评论,还有广告。但有些字阿贵不认识,查看了由商务印书馆出版的字典。
三、小组合作讨论:
近代的中国发生如此多变化,那么当时的中国铁路是不是很发达,当时的中国人可以经常看到报纸和电影吗?
四:小结:近代中国社会生活的变化
古代
近代
通讯方式
交通工具
文化生活
穿着服饰
传统礼节
传统称谓
主题升华:这一切的新变化,这体现了中国社会的进步,人民精神文化生活质量的提高,民主观念也随着这些习俗的变化深入人心。
“20课 社会生活的变化”教学设计
年级
初二
教时
40分钟
执教者
许嘉贤
课题
20课 社会生活的变化
课型
新知识课
一、课程内容标准:
(1)知道轮船、火车、电报、照相和电影等在中国出现的史实。
(2)以《申报》、商务印书馆等为例,了解大众传播媒体对近代社会生活的影响。
(3)了解民国以来剪发辫、易服饰、改称呼等社会习俗方面的变化
二、教学对象分析:
初二的学生求知欲比较强,形象思维比较发达,但逻辑思维较弱。由于学生已完成中国近代史政治内容的学习,对于近代中国具体情况及社会背景有一定的认识。本课内容虽距学生的生活较远,但可以联系日常生活,应充分利用课件,增强直观性,以拉近历史与现实的距离。
三、教材分析:
鸦片战争后,随着外国列强对华侵略逐步加深,西方先进的交通工具火车和轮船传入中国,大大便利了交通运输,促进了商品经济的发展。与此同时,近代的电报、照相、电影也传入中国,这些都进一步丰富了人们的精神文化生活。本课共分三目:第一目:近代交通通讯在中国的出现。介绍了火车、电报的出现给中国带来的变化和影响。第二目:文化生活的变迁。讲述了电影、照相机给人们生活带来的变化及大众传媒对近代社会生活的影响;第三目:社会习俗的变化。介绍了辛亥革命后,中国人生活习俗的变迁。
四、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
①通过阅读“两代人的探亲故事”情景创设以及课本内容,知道轮船、火车、电报、照相和电影等在中国出现的史实,了解民国以来剪发辫、易服饰、改称呼等社会习俗方面的变化。
②通过小组合作讨论完成学案中两个故事的内容,从学案所给出的选项选出合适的物品或内容,培养小组合作学习能力。
2.过程与方法
①通过阅读《两代人的探亲故事》的情景,学会从情景中提取相关的历史信息,掌握透过现象看本质的方法。
②通过观察轮船、火车、电报、照相和电影等图片,了解近代中国社会变化情况,初步掌握历史观察力的方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①通过本课学习,学生认识到中国社会生活的变化是一种历史进步,时代的进步。
②通过自己寻找关于广州近代社会历史资料,制作PPT,了解广州的过去情况和现状,增加学生对乡土的热爱之情。
五、教学重、难点:
1.教学重点
“近代交通通讯在中国的出现”“文化生活的变迁”和“社会习俗的变化”
2.教学难点
理解近代社会生活的变化是中国近代社会的进步。
六、教学方法:
1.教法
讲授法、情境教学法、讨论法、谈话法
2.学法
接受性学习法、小组合作探究法、体验学习法
七、教学媒体:
PPT演示、黑板演示
八、板书设计:
古代
近代
通讯方式
马车、轿子、人力船
火车、电车等
交通工具
飞鸽、书信等
电报、电话等
文化生活
看戏、看木偶戏、画像等
看电影(歌女红牡丹)、照相馆、商务书馆等
穿着服饰
长袍马褂、宽大旗袍
中山装、现代旗袍等
传统礼节
跪拜、拱手
握手礼
传统称谓
大人、老爷
先生、君
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
时间
内容形式
设计意图
一、导入
3分钟
播放《电影》视频,思路问题:当时的中国人对照相、电影为什么如此的好奇?为什么见到电影中的火车画面中国人会如此惊恐呢?
视频导入法。激发学生学习本课兴趣
二、两代人的探亲故事(近代中国社会变化)
30分钟
1.古代中国社会状况——阿福苏州探亲记
①学生小组讨论完成学案中两个故事的内容,从学案所给出的选项选出合适的物品或内容。用时5分钟(1~3组)
②根据刚刚讨论的结果,小组抢答情景内容。
抢答成功小组派代表在黑板上选出合适的图标,放入对应的表格空白处。
回答正确的小组每小组加2分。
创设情境使课堂成为学生主体性充分发挥的有效载体,同时充分调动和激发学生的兴趣。
2.近代中国社会变化——觉明上海会友故事
①学生小组讨论完成学案中两个故事的内容,从学案所给出的选项选出合适的物品或内容。用时5分钟(4~6组)
②根据刚刚讨论的结果,小组抢答情景内容。
抢答成功小组派代表在黑板写出你们讨论的结果选项。
回答正确的小组每小组加2分。
归纳提升:根据中国近代社会的变迁现象,思考影响。体验中国社会的进步。
练习:来找茬
三、深度思考
2分
思考:想一想:近代的中国发生如此多变化,那么当时的中国铁路是不是很发达,当时的中国人可以经常看到报纸和电影吗?
巩固已学知识
四、近代广州社会变迁
5分钟
学生小组从广州“衣食住行”四方面中选其一,展示广州近代变迁情况。展示小组每组加3分。
学生通过本教学环节的学习,加深对本土文化的认识,增加对乡土的热爱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