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33张PPT)
选择性必修2 《经济与社会生活》
第二单元 生产工具与劳作方式
第4课 古代的生产工具与劳作
【时空观念】认识古代的生产工具与劳作所处的特定时空环境,抓住其特定时空背景和阶段特征。
【唯物史观】劳动工具的变化与主要劳作方式之间的关系,培养学生用历史唯物主义和辩证唯物主义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
【史料实证】探究历史上劳动工具的变化及主要的劳作方式,提高学生探究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
【历史解释】认识不同劳作方式的特点及概况,培养有效解读材料、自主分析归纳知识的能力。
【家国情怀】认识并分析古代劳作方式对中国的贡献,培养勤奋劳动、建设国家的家国情怀。
核心素养:
课标要求:
1.了解古代社会的主要农业生产工具及劳作方式;
2.理解生产工具的变革在社会发展中的关键作用。
时空坐标:
教学分析:
教学重点:古代劳动工具和主要劳作方式的变化。
教学难点:生产工具进步对社会生产发展的推动作用。
目录
农业工具的变化
1
2
手工业工具的进步
3
劳作方式的发展
情景导入:
河姆渡耒耜
乌尔王陵的铜斧头
春秋战国铁制农具
上面是古代不同时期的农业耕作工具,如果你是个农民,你会选择哪一种耕作工具?
对,选择春秋战国时期的铁制农具,其硬度高,用畜力提高生产效率。
是的,铁制农具确实有很多好处,铁制农具作为一种生产工具大大提高了生产效率。
古代还有哪些生产工具在不断发展?它们各自又给人类生活带来了哪些影响呢? 我们进入本节课的学习《古代的生产工具与劳作》。
1.生产工具:
是生产力发展水平的主要标志,包括农业生产工具、手工业生产工具、机器大生产。
2.劳作方式:
是劳作过程中劳动者所采取的,包括分工协作方式在内的劳动组织形式,包括农业家庭式劳作、农业庄园式劳作、手工业家庭式劳作与作坊式劳作、工厂制度。
概念解析:
知识拓展: 生产关系的三大要素
①生产资料的所有制形式,即劳动对象与劳动资料归谁所有。
②人们在生产过程中形成的地位及其相互关系。
③由以上两个关系形成的产品分配方式,如分配、交换、消费等。)
3.生产工具与生产力、生产关系三者关系:
社会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生产关系对生产力具有反作用。生产工具的进步和生产方式的变革,是社会生产力发展的重要标志,也是人类历史演进的强大动力。
生产力的变革,终将引起生产关系的变化。
一、农业工具的变化
(一)耕作工具的变化
1.概况: 自主阅读教材,梳理古代农业耕作工具的发展历程,归纳发展的趋势。
2.趋势:
①材质:
石、木、骨、蚌 → 青铜 → 铁→钢
②工艺:
打制 → 磨制 → 冶炼,铸造。
③效率:
生产效率逐步提高。
青铜器农具数量有限,主要是礼品和兵器
铁制农具开始使用并逐步推广
赫梯人先掌握冶铁技术,传入两河流域、中亚、北非和欧洲
石、木、蚌(耒耜)
春秋战国时期
南北朝时期
非金属时代
新石器晚期
金石并用
石器时代
铁器时代
公元前15-14世纪
出现灌钢法
制作的农具
知识拓展: 灌钢法
①生铁和熟铁按一定比例配合。
②共同加热至生铁融化而灌入熟铁中去。
③反复锻打至成分均匀,成钢材。
一、农业工具的变化
(一)耕作工具的变化
3.影响:
①生产工具是生产力发展的重要标志,农具的产生和发展是与农业的产生和发展同步进行并相互促进的。
②农业耕作工具的进步,铁制农具代替了木、石材料农具,从而使农业生产力开始了质的飞跃。
③它提高了农业生产效率,使精耕细作的农业生产方式日益完善,促进了古代农业的发展。
“历史纵横 ”: 刀耕火种与铁犁牛耕
人类的耕作方式经历了刀耕、锄耕、犁耕三个不同阶段。距今约1万年前,刀耕在原始农业出现时就已产生。人们先以石斧、石刀砍伐地面上的植物,用火焚烧,把草木灰当作肥料,再在土地上耕种农作物,这就是刀耕火种。距今七八千年前的新石器时代中期,锄耕已经产生,人类大量使用石耜、石铲、石锄或骨耜、木耜、蚌铲等翻土农具。距今五六千年前的新石器时代晚期,犁耕出现。此后犁耕技术不断进步,中国的春秋战国时期,铁犁牛耕开始使用并逐渐推广。汉朝以后,铁犁牛耕成为中国传统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生产工具的进步,推动了农业生产水平的提高。
(1)春秋战国:开始使用铁农具和牛耕,并逐渐推广。
(2)汉朝:出现耦犁和犁壁。以后铁犁牛耕成为中国传统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
(3)唐朝:曲辕犁,标志着中国传统步犁基本定型,标志着中国传统犁耕技术的成熟。
知识拓展:
中国古代铁犁牛耕的发展变化
问题探究: 据材料和所学知识,思考铁农具使用对中国社会转型的作用?
材料一 铁犁牛耕技术使大量的荒地得到开垦,私田大量增加,私田不向国君缴纳赋税。以鲁国为代表的的各诸侯国为增加收入,进行税制改革,无论公田、私田一律按亩征税,促使新的封建土地所有制形成。在新兴的地主阶级的推动下,各国诸侯先后进行了变法活动,封建制度最终在各国确立。其中秦国的商鞅变法较为彻底。
材料二 礼崩乐坏的社会大裂变,将原本属于贵族最底层的士阶层从沉重的宗法制羁绊中解放出来,在社会身份上取得了独立的地位,而汲汲于争霸事业的诸侯对人才的渴求更助长了士阶层的声势。……竞相争霸的诸侯列国,尚未建立统一的观念形态。学术环境宽松活泼,使文化人有可能进行独立的、富于创造性的精神劳动,从而为道术“天下裂”提供了前提条件。
——《中国文化概论》
提示:
(1)经济:①井田制到封建土地所有制;②奴隶制经济到封建小农经济。
(2)政治:①各国变法,诸侯争霸;②宗法分封制遭到破坏,中央集权逐步确立。
(3)思想:出现百家争鸣。
(4)社会转型:奴隶社会到封建社会。
核心素养: 正确认识古代农业耕作工具的变化。 (历史解释)
(1)演变特点:
①从制作材料上看:
经历了由骨、木、石等直接源于自然的材料到青铜、铁等需要加工的金属材料的变化;
②从制作方法上看:
经历了从原始的打制、磨制到金属冶炼、铸造的变化;
③从使用的动力上看:
经历了从人力到畜力再到自然力的变化;
④从农具种类上看:
经历了由单一性向多样性的变化。
(2)带来的影响:
①提高了农业生产效率,推动了古代农业生产的发展;
②推动农业耕作方式由集体耕作向家庭耕作转变;
③使精耕细作成为中国古代农业的主要方式;
④推动了小农经济的发展。
一、农业工具的变化
(二)灌溉工具的变化
1.概况:
(1)原始社会后期:制造陶器,汲水灌溉;
(2)奴隶社会后期:古埃及,古中国,杠杆原理进行灌溉;
(3)东汉末期:翻车;
(4)三国时期:马钧革新翻车;
(5)唐朝:筒车;
(6)明清:风力水车。
2.趋势:
(1)灌溉装置日益复杂。
(2)从人力到自然。
3.作用:
(1)解放了劳动力,提高了劳动生产效率;
(2)改变了传统的劳作方式,促进了农业精耕细作;
(3)扩大了农耕区域,加速了对土地的开发与利用。
思考点: 耕作工具和灌溉工具的进步,是怎样促进农业生产发展的?
一、农业工具的变化
(三)畜牧业驯养工具
1.捕捉动物:
弓箭、网、马鞍等
豢养驯化禽畜的古代畜牧业,也有其自身的工具设施。
2.驯养条件:
饲养禽畜:古人用圈厩(jiu)来饲养禽畜,
喂马:马槽。
3.影响:
不少工具设施到今天依然发挥着作用。
耕作工具 灌溉工具 畜牧业
中国 原始社会 ①旧石器(打制石器) ②新石器(磨制石器) ③新石器晚期 ——小件青铜器 陶器汲水灌溉
先秦 ①有限青铜农具 ②战国铁农具推广 杠杆原理(桔槔) 秦汉 — 明清 ①南北朝——灌钢法 ②唐朝——曲辕犁 (标志步犁定型) ①东汉末—翻车 ②唐朝——筒车 世界 ①青铜农具最早出现在西亚、北非 ②小亚细亚率先冶铁 古埃及 ——杠杆 归纳综合: 农业工具的发展变化
圈厩
猪圈
马槽
二、手工业工具的进步
(一)纺织工具的进步
1.古代中国: 纺织工艺水平较高
(1)约3万年前:
山顶洞人用骨针缝制兽皮。
(2)新石器时代晚期:
使用陶纺轮作为纺线工具。
(3)汉朝:
①使用纺车纺纱;
②使用提花机。
(4)元朝以后:
纺织机成为农耕家庭不可或缺的生产工具。
2.古代西方:
也出现过纺纱用的纺车。
(二)制瓷业工具的进步
(1)概况:
陶瓷业是古代重要手工业之一,使用的主要工具包括坯车、匣钵、支钉。
(2)发展过程:
二、手工业工具的进步
①泥条盘筑:控制形状,圆度不好。
②坯车:制坯,转动快慢,控制厚薄。
③匣钵:(烧制):防止在烧制过程中气体和有害物质无损坯件。
④支钉(烧好的黏土块):防止陶器烧制粘连。
知识链接: 中国古代陶瓷业的成就。 (中外历史纲要 上)
①新石器时代:人们大量使用陶器,(仰韶文化)彩绘陶器,(龙山文化)“蛋壳陶”。
②东晋南朝时期:南方陶瓷业有了明显进步。
③唐朝:唐三彩(陶器),南青(越窑)北白(邢窑)。
④宋朝:制瓷技术有重要改进,出现了以五大名窑(汝、哥、定、官、钧)为代表、
风格各异的众多特色瓷器,色彩多变,质感浑厚。
⑤元朝:烧出了新型彩绘瓷器青花瓷和釉里红。
⑥宋元时期:瓷器大量出口海外,成为继丝绸之后中华文明新的物质象征。
⑦明朝后期:在南方一些地区的制瓷行业中出现了“资本主义萌芽”。
⑧清朝:珐琅彩、五彩瓷。
二、手工业工具的进步
(三)冶金工具的进步
1.概况:
冶金方式 冶金工具 作用
锻打 (小型)
铸造 (大型)
东汉
土炉
锤
坩锅
范
锉
水排
熔化金属原料
打击金属原料
磨平金属
熔化金属
定型,商周时制作青铜器
定型,战国后制作铁农具
冶铁鼓风工具
锻 打
归纳总结: 中国古代手工业生产工具的发展。
类别 时期 生产工具
纺织 工具 约3万年前
新石器时代晚期
汉朝
元朝
制瓷 工具 新石器时代晚期
南朝
唐宋
冶炼 工具 商周
东汉
骨针
陶纺轮
纺纱用的纺车、提花机
纺纱机成为农耕家庭不可获取的生产工具
柸车制柸
匣钵,可防止柸体污损
支顶,防止器物在烧制过程中粘连
土炉、锤、锉、坩埚、范等
水排
三、劳作方式的发展
(一)农业的劳作方式
1.集体式劳作
(1)应用时代:
①商周时期,实行土地国有制(井田制);
②劳动者在田间集体耕作。
(2)特点:
①实行土地国有制(井田制);
②生产力水平低,工具简陋。
(3)评价:
①积极作用:
集体耕作有利提高工效,维持人类生存发展。
②消极局限:
不利于调动劳动者的生产积极性。
2.农业家庭式劳作
(1)原因:
铁犁牛耕的逐步推广,一家一户的个体劳作成为可能,集体劳作的形式逐渐瓦解。
材料 “今一夫挟五口,治田百亩,岁收亩一石半,为粟百五十石。”
——《汉书·食货志》
三、劳作方式的发展
(一)农业的劳作方式
2.农业家庭式劳作
(2)表现:
①中国:战国时期,各诸侯国鼓励发展以家庭为单位的男耕女织生产方式。
②希腊罗马:氏族部落解体之后,一家一户的家庭式劳作日渐普及。
(3)地位:
工业时代来临之前,在各区域文明中很普遍。
(4)影响:
积极:
①保证了小农家庭的自给自足,有利于社会稳定。
②推动了精耕细作农业的发展和手工业发展,为国家提供了税源。
消极:
①阻碍商品经济,难以产生技术突破。
②阻碍了新经济因素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和转型。
材料一 【学思之窗】毛泽东在《中国革命和中国共产党》中指出,在中国封建时代,“农民不但生产自己需要的农产品,而且生产自己需要的大部分手工业品”。
材料二 农业家庭式劳作是封建社会重要的劳作方式。它保证了小农家庭的自给自足,也为国家提供了税源;推动农民努力提高耕作技术以提高产量;将人们固定在土地上,减少人员流动,有利于社会稳定。但农业家庭式劳作阻碍商品经济发展,难以产生技术突破,在封建社会后期阻碍了社会的进步与转型。
问题思考:
农业家庭式劳作对社会的发展起到了怎样的作用?
核心素养: 中国的小农经济 (历史解释)
(1)含义:
是以家庭为单位,在小块土地分散式经营中,通过男耕女织的生产方式,形成的一种自给自足的经济形态和特定的生产与生活格局。
(2)产生的条件:
①社会生产力的进步和发展,铁农具、牛耕的出现和推广;
② 封建土地私有制的逐步确立;
③为了求得生存,农民努力提高耕作技术,尽可能提高单位面积产量。
④历代统治者采取重农抑商政策,注意减轻农民负担,扶植小农经济。
(3)目的:
满足自家基本生活需要和缴纳赋税。
(3)特点:
男耕女织、精耕细作、自给自足。具体表现:
①分散性:多数以家庭为单位自给自足,男耕女织。
②封闭性:生产的产品仅供家庭使用,基本不会流入市场。
③脆弱性:遇到天灾人祸无法抵御。
④精耕细作:人多地少,为了提高产量改进生产工具,实行精耕细作。
(4)影响:
积极:是封建社会重要的劳作方式:
①提供了小农家庭需要的农产品和手工产品,保证了小农家庭的自给自足;
②有利于社会稳定,为国家提供了税源,是封建经济长期延续的重要原因。
消极:阻碍商品经济,难以进行技术创新,在近代以后产生不良影响。
历史纵横: 男耕女织
中国古代谚语说:“一夫不耕,或受之饥;一妇不织,或受之寒。”男耕女织的生产方式,在世界历史上普遍存在,它是古代社会家庭的自然分工方式。男的种田,女的织布各司其职。日出而作,日落而息,家庭生产,自给自足,是小农经济的经营方式。男耕女织的小农经济促进了农业生产的发展,为古代国家提供了赋税和徭役。
三、劳作方式的发展
(一)农业的劳作方式
3.农业庄园式劳作
(1)特点:
①奴隶或农奴集中劳作,劳动者被束缚在土地上,生产力低下;
②自给自足;
③生产社会化程度和市场化程度低;
④国家权力弱而割据权力强;
⑤劳动者存在人身依附关系。
(2)代表:
①罗马共和国晚期,战争带来的大量奴隶涌入罗马,出现了大型奴隶制庄园。
②中古时期的西欧,大量农奴或农民在领主的庄园中服劳役。
③中国魏晋南北朝时期的坞堡除军事作用外,也带有庄园经济的色彩。
坞堡(庄园)
知识拓展: 古代中国的庄园(田庄)经济
(1)开始时间:
东汉—魏晋南北朝
(2)原因:
豪强地主占有地方大量土地(土地兼并),并招抚大量依附农民(流民)为其耕种土地,这种劳作方式逐渐形成庄园经济。
(3)生产特点:
①生产力不够发达;
②国家权力弱而割据权力强;
③生产的社会化程度和市场化程度低;
④劳动者存在人身依附关系。
(4)影响:
影响国家赋役征收,易形成割据,威胁中央集权。
材料 世家大族在占有的大片田地上,建立了颇具规模的庄园……庄园内,从农耕、畜牧、纺织,到果园业、制药业一应具备。……在庄园中,农民成为庄园主的徒附、部曲、宾客、佃仆、奴婢,人身依附的程度不等,自东汉至魏晋逐渐加强。……在魏晋南北朝,农具的大型化,战火频仍,世家大族坞壁自保等条件,决定了庄园必然形成自给自足的经营方式。
——吴承明等《中国市场通史·第1卷》
问题探究: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归纳中国古代庄园与西欧庄园共同特点。
提示:
(1)自给自足,独立性强;
(2)劳动者人身依附性强;
(3)生产工具影响劳作方式;
(4)中央集权衰弱时期。
三、劳作方式的发展
(二)手工业劳作方式
(1)概况:
包括以制作手工业产品为生的手工业家庭,以及拥有某种手工工艺的民营和官营作坊。
(2)特点:
手工业者世代传承,或父子相继,或师徒相授,由统治者登记造册进行管理。
(3)主要经营形态:
经营形态 出现时间 生产经营模式 产品及流向 流通方式 地位
官营 手工业
民营 手工业
家庭 手工业
西周
春秋战国
春秋战国
政府直接经营,
集中的大作坊生产。
民间私人经营
家庭副业
官府专用和
皇帝私用
民间消费的产品
供自己消费和交纳赋税的产品
不在市场流通
主要在市场流通
剩余部分出售
明中叶前占据主导地位;代表最高水平;
阻碍商品经济发展。
明中叶后,在一些部门,占据主导地位;
孕育雇佣劳动关系
中国古代社会稳定的重要因素,到近代破产
影响:稳定小农经济;但技术落后,生产分散,妨碍市场发育
影响:规模经营为细密分工和协作创造条件;严格管理有利于技艺的提高。
但缺乏竞争;强制服役工匠不满。
影响:促进了商品经济的发展和资本主义萌芽的产生。
归纳总结: 中国古代手工业生产工具的发展。
劳作方式 特点 代表
农 业 集体劳作 生产力水平低;生产工具简单; 春秋晚期之前的劳动形式。 商周时期,实行土地国有制(井田制);奴隶集体耕作
家庭式劳作 以家庭为生产单位,男耕女织,自给自足。 中国古代的小农经济
古希腊罗马的家庭式劳作。
庄园式劳作 ①生产力不够发达; ②国家权力弱而割据权力强; ③生产的社会化程度和市场化程度低; ④劳动者存在人身依附关系 罗马共和国的奴隶制庄园
欧洲中世纪的庄园
中国魏晋时期的坞堡(田庄)
手工业 家庭式劳作 以家庭为单位,进行分散生产 手工业者世代传承,或父子相继,或师徒传授;
统治者登记造册进行管理
民营作坊 以作坊为场所集中生产 官营作坊 1.(2024·全国新课标卷)17世纪,法国某细布工场雇佣近1700人,分属于制作轮子与刀具、清洗、上色、整经等部门。织布分为多道工序,其中压印、绣花等通常由妇女承担。这可用于说明( )
A.生产方式变革的条件渐趋成熟
B.机器大生产强化对工人管理
C.现代工厂制度提高了生产效率
D.工业革命促进女性地位提升
高考真题演练:
【解析】材料中描述的细布工场中分工明确,各有不同部门和工序,这种细致的分工体现了生产组织形式的变化,这为生产方式的变革(从手工工场向机器大生产转变)逐渐创造了成熟的条件,故选A项;17世纪主要还是手工工场,并非机器大生产,排除B项;现代工厂制度是在工业革命后才确立的,与题干时间不符,排除C项;工业革命在18世纪中后期开始,此时还未开始,排除D项。
A
2.(2024·湖北高考)《岳麓书院藏秦简》记载:“丞相其以制明告郡县……毋令吏以苛徭夺黔首春夏时。令皆明焉,以为恒。不从令者,赀(处罚)丞、令、令史、尉、尉史、士吏、发弩各二甲(甲胄)”。这表明秦朝( )
A.相权挑战皇权
B.延续秦国耕战国策
C.统治残暴严苛
D.崇尚儒家民本思想
高考真题演练:
【解析】 据材料信息,《岳麓书院藏秦简》中的这段记载反映了秦朝对农业生产保护的重视,其中提到“毋令吏以苛徭夺黔首春夏时”,意思是不让官吏在春夏农忙时节以重税和劳役干扰百姓的农业生产。这一政策的目的在于确保农业生产的顺利进行,避免因过多的徭役和税收影响农时,从而保障国家的粮食供应和社会稳定。这一政策延续了秦国时期的耕战国策,故选B项;材料主要是强调秦朝重视农业生产,没有涉及相权挑战皇权的相关信息,排除A项;材料体现的是统治比较合理,不实行苛刻的徭役,“残暴严苛”说法错误,排除C项;秦朝尚法,“以法为教”,“以吏为师”,非崇儒,排除D项。
B
高考真题演练:
3.(2023·全国乙卷)孟子说:“五亩之宅,树之以桑,五十(岁)者可以衣帛矣;鸡豚狗彘之畜,无失其时,七十(岁)者可以食肉矣;百亩之田,勿夺其时,数口之家可以无饥矣。”这一观点所依托的时代背景是( )
A.休养生息政策的实施
B.井田制度的繁荣
C.农业生产技术的发展
D.商业活动的衰退
【解析】 由材料“百亩之田,勿夺其时,数口之家可以无饥矣”可知百亩的耕地可以养活数口人的家庭,这源自于春秋战国时期,铁犁牛耕技术的推广,生产工具的进步,推动农业生产技术的发展,提高了土地使用效率,故选C项;休养生息政策一般是在大动乱、大变革之后所采取的减轻人民负担,恢复生产,安定社会秩序并繁衍生育人口的措施,孟子所处的时代诸侯兼并战争盛行,排除A项;战国时期,铁犁牛耕技术的推广,导致井田制度瓦解,排除B项;战国时期,区域性的商业贸易繁荣,甚至出现大的贸易都市,排除D项。
C
4.(2023·浙江高考.1月)生产工具的进步是生产力发展的重要标志。河南辉县出土的战国铁犁铧,人们耕地时把它安装在犁上,用来破土,省力易行。据此可知,战国时期( )
A.铁犁铧用灌钢法制成
B.中国人率先掌握了冶铁技术
C.铁农具已经在农业生产中使用
D.铁犁牛耕已经成为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
高考真题演练:
【解析】 据材料“人们耕地时把它安装在犁上,用来破土,省力易行”可知,战国时期铁农具在农业生产中的应用,推动了生产力的发展,故选C项;南北朝时才出现灌钢法,与材料时间不符,排除A项;公元前15—前14世纪,小亚细亚东部的赫梯人率先掌握了冶铁技术,排除B项;汉朝以后,铁犁牛耕成为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与材料时间不符,排除D项。
C
5.(2023·海南高考)据《史记·周本纪》载,周武王“率戎车三百乘,虎贲三千人,甲士四万五千人,以东伐纣”。而战国晚期,秦、齐、楚等诸侯国都拥有人数近百万的军队,连七国中最小的韩国也有30万兵力。这一变化主要是因为( )
A.军事理论的形成
B.生产方式的变革
C.政治制度的演进
D.地形地势的利用
高考真题演练:
【解析】 结合所学知识,春秋战国时期铁农具和牛耕技术的推广提高了社会生产力,个体劳动取代了集体劳动,以家庭为单位的小农经济繁荣,促进了社会人口的增长,也助推了当时社会矛盾规模的扩大,故选B项;军事理论只能影响作战的方式,对战争的规模的影响有限,排除A项;按照唯物观的相关原理,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当时社会政治制度的演进也是建立在生产力发展和经济繁荣的基础上,排除C项;地形地势属于客观自然条件,短时期内很难发生明显变化,对当时人口规模和社会冲突的影响有限,排除D项。
B
6.(2022·广东高考)考古材料是研究历史的重要依据。下列选项中,材料与结论之间逻辑关系正确的是( )
高考真题演练:
材料 结论
A 内蒙古克什克腾旗出土商朝青铜器 商朝的统治范围到达内蒙古地区
B 山西晋国都邑遗址出土春秋早期的铁器残片 春秋早期已经使用铁器
C 湖北大冶铜矿遗址出土东周时代的陶片 大冶铜矿的开采时间不早于东周
D 西安秦始皇陵兵马俑坑出土铁镞(箭头) 秦朝军队主要使用铁制兵器
【解析】材料“出土春秋早期的铁器残片”,说明在春秋早期的晋国已经开始使用铁器,材料与结论之间能够形成完整的逻辑关系,B项正确;依据所学可知,商朝时期统治中心在今河南及周边地区,内蒙古出现的个别商周青铜器不能证明商的统治中心发生转移,排除A项;材料“湖北大冶铜矿冶遗址出土东周时代的陶片”,说明当时已经出现了冶铜业,大冶铜矿的开采时间不晚于东周,排除C项;秦始皇陵兵马俑坑出上铁箭头说明秦朝军队使用铁制兵器,但不能说明“主要使用”,排除D项。
B
7.(2022·河北高考)唐德宗(779—805年在位)时,“上命玉工为带,坠坏一錡(腰带上的饰物),乃私市以补。及献,上指曰:‘此何不相类?’工人伏罪……”。在宰相柳浑的坚持下,有司以“误伤乘舆器服”定罪。据此可知,唐代
A.三省六部制发生了变化
B.市坊制被打破
C.官私手工业技术有差异
D.法律运行合理
高考真题演练:
【解析】据材料可知,唐德宗时期,命令官营手工业的工匠制作玉带,但工匠损坏了玉带的饰物,工匠偷偷到市场买了一块玉补上,但被皇帝发现,官营手工业和私营手工业制作的玉能够非常容易被辨认出来,体现出官私手工业技术有较大差异,故选C项;唐朝实行三省六部制,材料中没有涉及三省六部制的变化,排除A项;坊市制度指的是在城的规划上,将商业区和居住区分开,居住区内禁止经商,材料不能反映坊市制是否被打破,排除B项;法律运行包括法律制定(立法)、法律遵守(守法)、法律执行(执法)、法律适用(司法)等环节,材料只涉及对损坏皇帝玉带的工匠以“‘误伤乘舆器服’定罪”,不能反映法律运行合理,排除D项。
C
课堂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