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设计
课程基本信息
学科 语文 年级 高一 学期 (秋季)
课题 荷塘月色
教学目标
1.揣摩优美的艺术语言,学习文中对荷塘月色进行描绘的技巧。 2.理清作品的事物线索和感情线索,领悟作者情感。 3.理解作者“颇不宁静”的心情和他追求自由的精神。
教学内容
教学重点: 赏文中之景——荷塘月色。 教学难点: 析文中之情——“颇不宁静”。
教学过程
一、导入 有人说:“诗歌如跳舞,散文如散步。”散文则是作者生活中的琐碎见闻,点滴情感,而且又常常是信笔而书,舒缓、闲适,需要我们跟随作者的脚步,一步一步慢慢地把握作者的感情发展 ,今天我们就来一次心灵的散步,走进朱自清的《荷塘月色》。 二、感知荷塘月色 1、文章题目为《荷塘月色》,哪些段落在直接描写荷塘月色呢? 通读全文 明确 :4、5、6 预习任务:研读4、5、6段,通过圈点,勾画文中的关键词语,概括各段描写的内容。写出总体情境感受。 明确:第4段:月下荷塘 第5段:塘上月色 第6段:荷塘四周 情境特点:静 柔 淡 美 二、细赏荷塘月色 思考:作者用哪些方法呈现和突出这些美景特点的? 任务一:细读文章4到6段,圈点勾画文章中关键字词,语句。完成任务单上的题目。 读第四段,思考: 第4段是从哪些方面来写月下荷塘美景的?又是怎样描绘的?请找出这些句子,展开想象,阅读品味它的妙处。 ①荷叶:“叶子出水很高,像亭亭的舞女的裙。”运用比喻手法写出荷叶的风姿。由“出水很高”联想到“亭亭的舞女的裙”。两者不仅相似,而且写出其动态美。 ②荷花:“层层的叶子中间,零星地点缀着些白花,有袅娜地开着的,有羞涩地打着朵儿地;正如一粒粒的明珠,又如碧天里的星星,又如刚出浴的美人。”运用拟人、比喻的手法。 “袅娜”写出荷花的饱满盛开状,“羞涩”写荷花含苞待放。这两个词本是用来描写女子娇美姿态、羞涩神情的,现在用来写荷花,赋予物以生命力和感情。这是拟人写法。 接着连用三个比喻(博喻),把荷花比做是“一粒粒的明珠”“碧天里的星星”“刚出浴的美人”,分别描绘了淡月辉映下荷花晶莹剔透的闪光,绿叶衬托下荷花忽明忽暗的闪光,以及荷花不染纤尘的美质。写出了荷花的神韵,倾注了作者的主观感情,可以激发读者的想象。 ③荷香:“微风过处,送来缕缕清香,仿佛远处高楼上渺茫的歌声似的。”由嗅觉向听觉转移(通感)。“缕缕清香”与“渺茫的歌声”在许多方面有相似之处,如时断时续、若有若无、轻淡飘渺、沁人心脾等,其间感觉的转移伴随想象的跳跃。“清香”与“歌声”同属美好的事物,把“清香”比喻成远处的“歌声”,烘托出几分幽雅和宁静来。 ④荷波:“叶子与花也有一丝的颤动,像闪电般,霎时传过荷塘的那边去了。叶子本是肩并肩密密地挨着,这便宛然有了一道凝碧的波痕。”运用拟人的手法,写出微风过处叶花颤动的情状,既有视觉形象,叶子“有一丝的颤动”化为“一道凝碧的波痕”;又有听觉形象,风吹花叶的颤动声音。动静结合,形象地传达出荷塘富有生气的风姿,创造出了清幽恬静的氛围。 ⑤荷韵:“叶子底下是脉脉的流水,遮住了,不能见一些颜色;而叶子却更见风致了。”作者把所见与想象结合,“脉脉”本指默默地用眼神或行动来表情传意,这里用来写流水,塘水在茂密的荷叶下是看不到的,作者却由叶子的“风韵”想象到那叶子下的水“脉脉”有情,流水无声却好像有情意,真正做到了言有尽而意无穷。 小结: 这段文字写得形、味、色、声俱全,由近及远,由上而下,动静相宜,虚实相应:茂密荷叶→多姿荷花→缕缕荷香→叶.花颤动→脉脉流水。运用多种修辞手法,通过细腻的描写,表现了月下荷塘的淡雅静美。 在这一段里,作者没有提及月光,但不管是静止画面还是动态景象,处处都存在着淡淡的月光,这月色就融化在作者通过观察之后的具体描写之中。那荷叶、荷花的情态,以及为微风带起的凝碧的波痕,都是在轻淡月色映射下形成的。 读第五段,思考: 本段写荷塘上的月色,月色本是难写之景,作者借哪些景物,又用了哪些传神的动词,描绘出了可感的月光形象,试结合语境分析这些动词的特点。 叶、花、雾、树 ①泻——既照应了以流水喻月光,又写出了月辉照耀,温柔流淌的景象,使月光有了动感。 ②浮——写深夜水气由下而上轻轻升腾,慢慢扩散、弥漫,以动景写静景,描绘雾的轻飘状态。 ③洗——写“叶子和花”在月光映照下一种奶白色而又鲜艳欲滴的状态 。 ④画——有“人为”动作含于其中,仿佛有无形的手在展纸描绘“倩影”,写出了投在荷叶上的月影之真、之美。 小结: 本段虽着意写月色,但又处处不忘荷塘,用几个传神的动词,从不同角度写出淡月辉映下荷塘里雾光叶色、水气交相杂糅而形成的朦胧景象,使难状之景如在眼前。 读第六段,思考: 本段写了荷塘四周的景色,作者选用了一些叠字叠词,试结合语境,说说这些词语的妙处。 远远近近、高高低低——写出了树的错落有致,既开阔又有立体感,用语平实自然。 重重、阴阴、隐隐约约——传神地描述出特定环境中的景物特点,不仅写出了树木之多,而且加强了夜色的浓重气氛。 小结: 叠字叠词的运用,不仅传神的描摹出眼前之景,同时也有一种音韵美。课文的前面其实也有很多这样的叠词,比如曲曲折折的荷塘,亭亭的荷花。缕缕的清香,田田的叶子,薄薄的青雾。既加强了描摹的效果,又使文气舒展,节奏鲜明,音韵和谐。 朱自清先生确实是写景的高手,他运用比喻,拟人,叠词,通感的修辞,加上精炼的动词,动静结合,虚实相生,把荷塘远近,高低,浓淡,疏密都描摹了出来。让我们看到了一个唯美、静谧、朦胧、和谐的荷塘月色。可谓写尽了荷塘月色,那为什么还要写1-3段和后面的内容呢? 三、领悟作者情感 任务二:速读1-3段, 找出表现作者情绪状态的字词语句。 思考1:“这一片天地好像是我的,我也像超出了平常的自己,到了另一世界里。”超出了平常的自己是什么状态?平常的自己又是什么样子?这几天心里颇不宁静。 什么都可以想, 什么都可以不想, 便觉是个自由的人。 这是独处的妙处 我且受用这无边的荷香月色好了 我爱热闹,也爱冷静; 爱群居,也爱独处。 妻在屋里拍着闰儿, 迷迷糊糊地哼着眠歌 白天里一定要做的事, 一定要说的话, 思考2: 作者为什么心里颇不宁静? 1、社会背景:蒋介石发动“四一二” 反革命政变,社会一片黑暗。朱自清一方面反感于国民党的“反革命”,一方面又对共产党的革命心存疑虑,陷入了不知道往“哪里走”的“惶惶然”中。他选择消极避难,暂时忘却现实的苦难,保持知识分子精神的独立。 2、家庭原因:“妻子儿女一大家,都指我生活。”“还是超然为好”,但他毕竟是一个爱国的民主主义者,面对黑暗现实,又不能安于这种“超然”。 小结:朱自清去月下散步的目的---寻找宁静 任务三:阅读第7-10段。思考:月下荷塘的美景使作者获得了片刻的宁静,但蝉声和蛙声又打破了他内心的宁静,作者的思绪由理想回到现实,似乎可以收尾,为什么还要写一段描写古人采莲和记起《西洲曲》情景的文字?心情又如何? 从全文看,这是在游完荷塘往回走的路上想起的,刚游完荷塘,由荷花想到采莲顺理成章。 思乡 3、结合注释: 《采莲赋》描写当时“嬉游”的光景,热闹、风流、自由、有趣。 《西洲曲》描写一个青年女子思念情人的痛苦。 南朝时俊男靓女直接,真诚,无所顾忌的表达自我,张扬性情。表达了作者对自由的生命,纯真的性情,坦荡的内心的无限向往。 “这真是有趣的事,可惜我们现在早已无福消受了。” “这令我到底惦着江南了。” ——心情不再宁静。 四、课文小结: 出家门——踱小路——观荷塘——忆采莲 不宁静——寻宁静——得宁静——失宁静 明线:空间变化(行踪) 暗线:情感变化(情感) 主旨: 有家有室,有责任,有负担,偶尔做梦,在美景中,在回忆里,在文学中, 追寻美、自由、青春、爱情。儒家的克己——社会的自我,道家的逍遥——精神的自我同时存在于他的内心里,不满现实,渴望自由宁静生活,想超脱现实而又不能的复杂的思想感情。正如他自己所说“我也像超出了平常的自己,到了另一世界里。”只是“像”罢了,终究未能超脱。这让我们看到了旧中国正直知识分子在苦难中徘徊前进的足迹,寄托了作者一种向往于未来的政治思想。 五、作业布置 1、背诵4——6段。 2、读写景散文,是为了“借文观景”,更是为了“披文入情”、“由文观人”,进而“因文观己”。朱自清先生在自己心里颇不宁静时,来到荷塘,享受了“独处的妙处”,我们在生活中同样也会遇到忧愁苦闷的时候,那么你在独处时,又遇到过怎样的风景呢?(200左右小写作,运用两种修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