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1《别了,“不列颠尼亚”》教学设计(表格式) 2024-2025学年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上册

文档属性

名称 3.1《别了,“不列颠尼亚”》教学设计(表格式) 2024-2025学年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上册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26.8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4-10-31 20:18:30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课程基本信息
课题 《别了,不列颠尼亚》
教学目标
1.(知识能力)了解新闻的一般特征和结构方式。 2.(过程方法)把握主要场景,品味含蓄的语言,探究新闻事实与背景材料的关系。 3.(情感价值)体会文中流露出的民族自豪感,培养自己的爱国情怀。
教学内容
重点:把握本文将历史与现实相融合的写作手法,品味意蕴丰富的语言。 难点:体会文中流露出的民族自豪感,培养自己的爱国情怀。
时间 教学环节 主要师生活动
1 导入新课 同学们,大家好。我们继续学习《别了,不列颠尼亚》 首先,我们回顾一下学习任务,作者是如何依托含蓄蕴藉的风格来表达香港回归带给国人的喜悦感与民族自豪感的?从文中找出相关手法进行分析。因为在场的记者亲自经历了由客人向主人身份的转变,因此内心有很大蓬勃的情感需要抒发,但是新闻这种体裁要求作者客观报道,只能是通过一些方法渗透自己的情感。 学习活动一:探究细节描写、气氛渲染、对比、象征等手法的运用。 示例一:“停泊在港湾中的皇家游轮“不列颠尼亚”号和临近大厦上悬挂的巨幅紫荆花图案,恰好构成这个“日落仪式”的背景。” 首先,我们看“日落仪式”,它既是实指当时英国降旗时的自然时间,恰好是每天的日落时分,同时暗含英国殖民统治在香港的结束,因为英国曾自豪的称其为日不落帝国,在其强盛时期在世界拥有广阔的殖民地,他的殖民地上永远有阳光照耀。 其次,“巨幅的紫荆花图案”与“不列颠尼亚号”,这一巧妙的构图经过作者的妙笔点染与发现,就别具意味。“巨幅的紫荆花”代表香港回到祖国怀抱,即将迎来最美好的前途,而“不列颠尼亚”代表的英国此时正准备撤离香港。这种反差,含蓄表达对英国统治结束带来的自豪感。 补充:“在蒙蒙细雨中。雨越下越大。查尔斯王子在雨中宣读英国女王赠言。” “雨”的气氛渲染,衬托英国离开的伤感无奈,“一种无可奈何花落去”之感蕴含其中,“雨”的发现产生一种“东边日出西边雨,道是无晴却有晴”意味。 一般的新闻是立足现实场景,但此文独特之处在于巧妙的融入了一些历史材料,现实和历史的融合产生的作用。 分析“一百五十六年前,一个叫爱德华·贝尔彻的英国舰长带领士兵占领了港岛,在这里升起了英国国旗;今天,另一名英国海军士兵在"威尔士亲王"军营旁的这个地方降下了米字旗。” 今昔对比,增加了文章的历史的纵深感,突出仪式本身的现实内涵。 结语分析“大英帝国从海上来,又从海上去。” 学生:运用对比手法,传达出当年英国殖民者从海上耀武扬威地来,今天黯然地从海上离去,胜利的自豪之情蕴藉其中。 点拨:结语简洁而不简单。解释了一个颠扑不破的中国人的哲学逻辑“从哪儿,回哪去” 小结含蓄蕴藉的语言风格。 含义:情感旨意隐藏而不外露。谓言语、诗文等意未尽露,耐人寻味。(象征、双关、对比、比喻、反语等手法),常用于涉外活动,能取得微妙效果。 举例:“中国政府对此深表遗憾...予以严重关注。” 总结本文的写法特点:含蓄蕴藉的语言、独特的报道视角、生动的细节描写、深刻的背景材料。 情感目标的实现: 香港回归已24年,香港迎来了光明美好的未来。为这篇新闻写一段颁奖词,用诗歌表达对香港回归的自豪喜悦。(同时展示香港繁荣发展的图片) 回望历史,我们有过峥嵘岁月,艰难困苦中玉汝于成,然而回归之路却不平凡。 穿插香港被侵占历史,艰难的22轮谈判,回归的插曲“两秒之争”与升旗前的“真空”。 1842年,《南京条约》; 1860年,《北京条约》; 1898年,《展拓香港界址专条》明确“以九十九年为期限”。 1949年,“中国人民从此站起来了!” 1971年,中国恢复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 1978年,中国宣布实行改革开放,国力蒸蒸日上。实现祖国统一的呼声响遏行云。 拓展:安文彬“香港已经被你们占领了150多年!而现在我们要的只是2秒钟,却这样无理相拒。我认为英方这种态度不仅中国人不能容忍,世人也是不能容忍的。” 立足现实,用乌合麒麟作品《归舟》,展示我们面临的严峻环境,居安思危,引导学生对维护国家安全的责任感、担当感和使命感的理性思考。由学生自由发言。 国家:国安法、爱国者治港、港珠澳大桥、粤港澳大湾区等 个人:(树立主权维护意识、增强爱国意识与个人关系的认识)等。
3 总结:本篇新闻是历史的定格,在叙述新闻事件的过程中,通过作者准确生动的语言,细致形象的场景描写,我们仿佛看到了易帜的过程,听到了国歌的声音,感受到了英国撤离的无可奈何和中国恢复主权的自豪胜利之情。写作上的特点: 1. 巧妙的标题,独特的角度 2. 现实场景与历史穿插交融 3.语言含蓄,细节描写生动 1997年7月1日,中国能够恢复对香港行使主权,反映了中华民族在伟大历史复兴中,对维护国家主权,民族尊严和领土完整的不懈追求,也反映了中国的国际地位和综合实力的提高。这篇新闻,通过对告别仪式的现场描述和156年的沧桑回顾,体现出改革开放初期香港回归的划时代的重大历史意义。作为对重大历史事件的纪录,这篇报道笔法灵活,感情深沉,语言精当,内涵丰富,是一篇新闻特写的佳作。
4 作业: 为本篇新闻写一则颁奖词。 深入思考当代青年在维护国家安全与主权上应有怎样的思考和行动。
5 这节课就上到这里,同学们再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