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设计
课程基本信息
学科 语文 年级 高一 学期 秋季
课题 喜看稻菽千重浪——记首届国家最高科技奖获得者袁隆平
教学目标
1.阅读文本,体会人物通讯真实性、实效性、形象性的文体特征。 2.解读标题,梳理人物典型事迹和感人细节,分析作者的报道视角和语言。 3.了解优秀劳动者袁隆平的杰出事迹,感受劳动的光荣,认知劳动的意义。
教学内容
教学重点: 1.解读标题,梳理人物典型事迹和感人细节,分析作者的报道视角和语言。 2.读优秀劳动者袁隆平的杰出事迹,感受劳动的光荣,认知劳动的意义。
教学难点: 学习人物通讯真实性、实效性、形象性的文体特征
教学过程
一、教学导入:回到现场 稻田中的思绪 “稻子熟了,妈妈,您能闻到吗?安江可好?那里的田埂是不是还留着熟悉的欢笑?隔着21年的时光,我依稀看见,小孙孙牵着您的手,走过稻浪的背影;我还要告诉您,一辈子没有耕种过的母亲,稻芒划过手掌,稻草在场上堆积成垛,谷子在阳光中毕剥作响,水田在西晒下泛出橙黄的味道。这都是儿子要跟您说的话,说不完的话啊……” 读着这封信,我们眼前仿佛出现了稻子熟了,这位老人站在稻田中看稻子的神情,笑泪交织,百感交集。读人物通讯又同读这段文字不同,本篇人物通讯报道了袁隆平院士扎根稻田一生看稻的事迹。 教学精讲 学习活动梳理 我们都是本期《科技日报》的读者,回到2001年这个时刻,我们站在又一个二十年回望,这位老人站立在稻田中的身影依然清晰。 这篇通讯新闻事件是什么?副标题:袁隆平院士获得国家最高科技奖。 这则醒目的标题吸引了你的眼光——喜看稻菽千重浪。今天的学习围绕这则主标题展开。分解成“稻菽”“喜看”“千重浪”,从题目的关键信息咱们一起学习人物通讯的特点。 (二)学习活动 【任务一】读典型事件 赞英雄人物 脚下浸泥土——看稻 这位一生与稻相伴的国家最高科技奖获得者在获奖前夕依然望向稻田,本篇通讯撷取了他一生中哪些看稻的事迹呢。 任务要求:通读全文,我们一起找找袁老看稻的研究进程,按时间顺序梳理,并用关键词概括袁老带给我们什么启示。 1.1961年7月,看“天然杂交稻”杂种第一代。——实践、灵感、青年热血 2.1964年7月,14天的寻找后,看到“天然雄性不育株”。——发现真理 3.1992年6月,看“三不稻”是否属实。——捍卫事实 4.至90年代,看两系杂交稻、超级杂交稻的研究与推广。——为人生 围绕典型事迹“看稻”,除了现实中看稻,还有梦中看稻:“禾下乘凉梦”——他进入了一个梦乡,那里的稻穗比高粱还高,穗粒比花生还大。风轻轻吹过,他带着草帽,就坐在稻穗下乘凉;梦想中看稻,世界广阔土地上的稻。——人生理想 袁老还在客观理性地看稻:分析大多数杂交稻品种米质中等;把现阶段杂交稻的缺点概括为“三个有余,三个不足”:前劲有余,后劲不足;分蘖有余,成穗不足;穗大有余,结实不足。 拓展思考:小标题改为喜看天然杂交稻,喜看天然雄性不育株,驳斥三不稻,喜看超级杂交稻怎么样?根据这几次“看稻”的新闻事实,我们看到了科学家的精神品质。所以这几则文中的小标题,让我们体味除了时间之外,这几件典型事件紧紧聚焦在老人望向稻田的画面上,而从实践到真理,再指导实践,也是他一生求索的历程。 明确总结:读写人物通讯,需要寻找典型事件,对应人物品质。 【任务二】品感情贯穿 悟贵在真实 心中有大爱——喜看 任务要求: 1.勾画批注,你从哪些地方读出了袁老看稻之“喜”? 精读文本: 袁隆平眯起双眼,出神地打量着这片几百亩大的试验田,然后跨过水渠,迈步走进田间。他蹲下身子翻看着土壤。 …… 袁隆平把讲义夹放在田埂上,连裤腿都没挽,就走下稻田一行行地观察起来。突然,他那敏锐的目光停留在一蔸形态特异、鹤立鸡群的水稻植株上。他屏气静神地伸出双手,欣喜地抚摸着那可爱的稻穗,激动得几乎要喊出声来”!这是一株奇特的稻禾,株形优异,穗大粒多,足有十余穗,每穗有壮谷一百六七十粒。袁隆平用布条扎上记号,从此格外精心地照顾这蔸稻禾。——明确:动作与神态。 我跟随在他身后不禁产生了瞬间的错觉:这难道就是几天后就要赴京,领取由国家主席亲自签署、颁发的国家最高科技奖的科学家吗?他看上去更像一个地道的湖南农民,这使我想起了农民送给他的“泥腿子专家”、“泥腿子院士”的称谓。——明确:旁观者“我”视角。 可是当秧苗发绿长高之后袁隆平发现,它们高的高,矮的矮,成熟得也很不一致,迟的迟,早的早,没有哪一蔸的性状超过它们的前代。一种失望的情绪掠过袁隆平心头。——明确:有失望方显成功喜悦。 总结:人物的动作与神情、旁观者的叙述语言、人物的失败与成功的经历都是本篇通讯动人的细节。 2.思辨思考,以上贯穿情感的细节是否和新闻“真”的特点冲突? 阅读材料:今年2月6日,著名科学家袁隆平到武汉市硚口区与中学生交流,一位中学生说,他看过一篇报道,写袁院士累倒在稻田里还不放弃研究,值得敬仰。院士连忙澄清道:“一定别受误导,累倒还工作,不值得提倡,身体是最重要的。另外,我也从来没有累倒在田里,那是耍笔杆子的杜撰的……”(2002年9月《何须为袁隆平“锦上添花”》) 思考:你觉得把我换成笔者,或者不融入“我”的感受是否会更好。 总结:写作人物通讯时,可在客观叙述的原则上加入人物的神态、动作,为其事迹增色。 3.拓展延伸:读者想要的除了真实的新闻事实之外还会有什么?作为科技日报的读者,你还从哪里收获了阅读的喜悦?你喜欢读哪些信息,这篇通讯给你带来了怎样的收获? 新闻科普:所以详细地介绍了稻种的相关知识。符合《科技日报》主题。(你对水稻的哪些知识产生了初步的了解和探索的兴趣?) 时代召唤:科技兴国的时代背景。 【任务三】溯时代映照 望深远影响 一稻济世,万家粮足——千重浪 任务背景: 1992年《人民日报》刊登了袁隆平的来信。 2019年《人民日报》袁隆平的《我的两个梦》。 任务要求: 《人民日报》在2019年10月23日刊发了袁隆平院士的文章《我的两个梦》,袁隆平院士回答了“水稻产量是否已经足够高”的问题,这一年袁隆平还获得了“共和国勋章”。如果你是《科技日报》的记者,请站在2019年这一时代节点再为袁隆平写一则人物通讯。 任务引导: 1.精读课文第三部分“事实是科学家的空气”,梳理袁隆平写的这封信中关于杂交稻产量与品质的信息。思考这封信是怎样产生“捍卫了事实,也捍卫了真理”的效果,想一想新闻媒介的作用。 2.精读课文第四部分“饥饿的威胁在退却”,思考媒体的报道有怎样的当下意义和深远影响,结合写作目的写。 3.比较《人民日报》和《科技日报》读者群的异同,针对读者群体写。 材料:袁隆平《我的两个梦》 写作示例: 把饭碗端在自己手里才是底气 在2019年,新中国成立七十周年之际,袁隆平被授予“共和国勋章”。当天他仍在查看“第三代杂交水稻”制种情况,拿着水稻说:“花开得好好。”这位共和国的功臣是否已经圆满完成了任务呢?现在我们都了解了杂交稻产量之大,科技兴国战略施行二十年,在当今社会还需要我们一心追求水稻产量吗?2019年10月23日《人民日报》刊发了袁老的《我的两个梦》,袁老分析了近年来关于第三代杂交水稻育种技术的研究与利用,以遗传工程雄性不育系为遗传工具的杂交水稻,已初步研究成功,该杂交水稻克服了前两代的缺点。现在甚至开始了第四代、第五代杂交水稻的研制。他用肯定的口吻强调,追求高产更高产,是我们永恒的目标。自上世纪90年代中后期起,超级杂交稻攻关,分别于2000年、2004年、2011年、2014年实现大面积示范亩产700公斤、800公斤、900公斤、1000公斤目标。近5年又突破每公顷16吨、17吨的目标。 2017年,世界水稻平均每公顷产量仅4.61吨,而我国杂交水稻平均产量每公顷达7.5吨,在世界上遥遥领先。 明确总结:读写人物通讯,要关注时代价值,体现深远影响。梳理科技兴国时代背景下(专利技术)的报道价值。体现在报道内容上。这篇报道到现在已经二十年了,与现实依旧有联系。比如浪费食物的现象频频出现。比如如今我们能慢慢看禾下乘凉成为现实,看绿色革命进一步发展,看杂交水稻覆盖全球。 未来谁养活中国?如今的新疆和海南,天南海北的试验田,盐碱地上获得了丰收。 “金黄沉甸甸的稻谷,让无数人享受到了吃饱的幸福,看到了生活的希望。”外交部发言人赵立坚表示,袁隆平院士不仅属于中国,也属于世界。他毕生奋斗的梦想,就是让杂交水稻覆盖全球,让所有人不挨饿。中国创造了粮食自给的人间奇迹,也有意愿、有能力继续为全球粮食安全治理作出更大贡献。我们相信在各方的努力携手下,袁隆平院士的梦想一定会成为现实,饥饿和贫困终将从地球上消失。这是中国科学家对人类对世界的贡献,也是对历史对文明的贡献。 结语: 师生共读《人民日报》刊发的送别袁老的文章节选,再次品味他的英雄事迹和品质。 2021年5月22日13时07分,91岁的袁隆平院士,因多器官功能衰竭在长沙逝世。国人哀痛!世人悲恸!让我们为这位伟大的科学家,致敬、默哀! 有梦想,了不起。袁老常说自己有两个梦想,一是禾下乘凉梦,一是杂交水稻覆盖全球梦。如今,水稻高产的梦想变成现实,杂交水稻也在印度、越南、菲律宾、美国、巴西等国家大面积种植。为了实现梦想,袁老和科学家们一直在努力,从未停止探索的步伐。美国一位学者说,袁隆平使“饥饿的威胁在退却,引导我们走向一个营养充足的世界”。这是中国科学家对人类、对世界的贡献,也是对历史、对文明的贡献。习近平总书记在给袁隆平等25位科技工作者代表回信时指出:“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科技是战胜困难的有力武器。”在田间地头、在试验场地,袁老顶着夏天的烈日、走过秋天的泥泞、踏着冬天的风雪,教人们“用最好的技术种出最好的粮食”,带更多人迎来春天的朝阳。袁老说,“我始终觉得,粮食安全问题必须时刻警惕。”今天,继续加强农业与科技融合,加强农业科技创新,把论文写在大地上,才能确保国家粮食安全,把中国人的饭碗牢牢端在自己手中。 袁隆平,把人生视为一盘下不完的棋,并把自己“当做一个过河卒子,拼命前进,永不后退”。接力棒传到了我们这一代人手中,正当追梦不止、前进不止、奋斗不止! 总结:我盼行至您的梦里,良田万里,禾下乘凉。同学们,学习了这篇人物通讯,我们读写了袁老的感人事迹和人物精神,我们看到袁老给我们留下了造福世界的技术、攻坚克难的勇气、乐观豁达的心态、低调谦逊的美德,当然,还有他未竟的梦想。接力棒交到了我们手中,我们自信地宣告,以后,我们帮您把种子撒向更远方。
教学反思
本篇人物通讯是第二单元第一篇人物通讯,和后两篇人物通讯中的张秉贵,钟扬一起展现了不同时代、不同岗位的劳动者们一生奉献的品质。袁隆平先生于今年五月去世,他的一生与杂交稻紧密相关,所以本节课的教学设计从“喜看稻菽千重浪”标题入手布置学习任务,引导学生读出这篇通讯袁老的典型事迹——看稻,读出袁老感人事迹与新闻真实性兼具,读出新闻有时代性和特定的读者群体。千重浪也能让人想起不断报道袁老事迹时新闻通讯报道形式和报道内容的发展。从60年代到现在,读每一篇袁老的新闻报道都要回到现场,比如这篇通讯就要回到2000年左右国家大力发展科技,实施科技兴国战略的时代背景去看。这篇通讯的深远意义也在于杂交稻事业影响一直持续,这点也需要关注到。在教学中需要反思的是文体教学怎么样能更好地与文本结合,实现有效的长文短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