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芣苢》《插秧歌》教学设计(表格式) 2024-2025学年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

文档属性

名称 6《芣苢》《插秧歌》教学设计(表格式) 2024-2025学年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25.1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4-10-31 20:22:29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教学设计
课程基本信息
课题 《芣苢》《插秧歌》——回响在历史中的劳动之歌
教学目标
诵读诗歌,结合诗句展开合理想象,还原诗中热烈的劳动场面。 品读诗歌,体味情感,感受劳动者的辛苦与欢乐,思考劳动的价值与意义。
教学内容
教学重点: 还原诗歌的劳动画面。 把握思想感情,赏析表达技巧。 教学难点: 1. 体会诗歌体现出来的劳动热情和欢欣,深入体会劳动精神的内涵。。
教学过程
教学导入: 《左传》云“民生在勤,勤则不匮”。李克强在答中外记者提问时也反复强调:中国人民用勤劳的双手迈向共同富裕。劳动不仅可以创造美好的生活,参加劳动,也可以让我们享受到过程的快乐。今天,就让我们走进两首诗歌,感受劳动的乐趣。 二、解题《芣苢》 芣苢,一种绿色植物,又名“车前子”,具有药用价值,古代妇女相信,食用芣苢有利于妇女怀孕生子。 《芣苢》,选自《诗经.周南》。诗经,是中国最古老的一部诗歌总集,一部现实主义的诗歌总集,分“风、雅、颂”三部分。收录从西周初年到春秋中年即公元前1100-600年左右的诗歌305首。 朗读《芣苢》,正音释义,把握情感。 把握好节奏: 采采/芣苢,薄言/采之。采采/芣苢,薄言/有之。 采采/芣苢,薄言/掇之。采采/芣苢,薄言/捋之。 采采/芣苢,薄言/袺之。采采/芣苢,薄言/襭之。 注意轻重音:助词适当轻读,动词适当重读。 读出劳动的欢欣,内心的热情。 思考《芣苢》一诗在形式上有什么鲜明的特点?有什么艺术效果? 三、核心任务 一 品读《芣苢》,体味妙处,展开联想,描绘画面。 1. 朗读以下文段,说说如何品诗? 夫佳诗不必尽皆征实,自鸣天籁,一片好音,尤足令人低回无限,若实而按之,兴会索然矣。读者试平心静气,涵泳此诗,恍听田家妇女,三三五五,于平原绣野、风和日丽中群歌互答,余音袅袅,若远若近,忽断忽续,不知其情之何以移而神之何以旷。则诗可不必细绎而自得其妙焉。 ——方润玉 2. 指导学生描绘画面的方法、描绘重点、描绘的顺序。 3. 鼓励学生热烈讨论、组织优美的语言,描述画面。 4. 展示优秀作品。 艳阳高照之际,漫山遍野披红带绿,妙龄女子三五成群,携筐提笼,行于阡陌山径,衣沾木叶之芳,手染兰芷之香,竞相采芣苢之实。一人起领,百千人和之,遥闻“采采”之声,有如雷喑,转而寂寂,未及完结,彼处“采采”之声又起,此起彼伏,遥相呼映,群女遂乐而相嬉,令闻者不禁驻足,往来之人相视觑觑,亦为其乐所感。如此情景岂不妙哉? 四、核心任务二 同样是描写劳动的场景,《芣苢》和《插秧歌》有什么不同? 1. 知识补充:插秧的劳动过程与劳动意义。 2. 朗读《插秧歌》,品味重点词语,把握插秧的艰辛。 3. 小组讨论、探究:从语言、内容、形象、情感等多角度比较不同。 4. 呈现答案,仅供参考。 (一)内容上 《芣苢》:描写了古代劳动妇女采摘芣苢的劳动过程,表达了她们劳作时的欢乐心情。 《插秧歌》:描绘一家四口趁着农时冒雨插秧的紧张生活,表现出农家生活的辛苦与农事的繁忙。 (二)语言风格上 《芣苢》:重章叠唱,回环往复,节奏明朗、轻快,自然流露出劳动的喜悦。 《插秧歌》:善用口语,浅白流畅。富有自然、新鲜的意趣。 五、布置作业 完成《步步高.固学任务单》P17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