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题25农业区位因素及其变化【高分攻略】高考地理一轮考点突破学案(原卷+解析)

文档属性

名称 专题25农业区位因素及其变化【高分攻略】高考地理一轮考点突破学案(原卷+解析)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11.7M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通用版
科目 地理
更新时间 2024-11-02 15:17:08

文档简介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专题25农业区位因素及其变化【高分攻略】2025年高考地理复习精讲精练原卷版
1.本节课程标准:
结合实例,说明农业的区位因素。
2.学科素养要求
区域认知:结合实例,分析不同区域农业差异性的原因。
人地协调观:理解农业生产因地制宜的原则,分析农业生产带来的环境问题,找出农业可持续发展的方向。
综合思维:结合实例,分析农业生产的区位因素。
地理实践力:运用所学知识和资料,以及切身考察,能够分析不同区域的农业发展条件;调查本地农业生产活动。
3.3年真题考点分布
题型 选择题
高考考点 农业区位因素及其变化
新高考 2024 江苏卷第11题、安徽卷18题、北京卷11题
2023 全国甲卷第1-3题、天津卷18题、广东卷17题
2022 广东卷第18题、湖南卷17题、湖北卷第16题
命题规律及备考建议:
1.命题分析
①考查形式:本专题主要结合具体区域进行考查,该类试题多以农业技术对局部光热条件、水源条件的改善为素材,多围绕区位特点、区位变化、区域可持续发展设问,强调因人类活动对自然条件的优化而产生的的效益。注重考查区域认知、综合思维等地理核心素养。
②考查方式:农业区位是高考的高频考点,题型多以选择题和综合题为主。难度较大。③新趋势:近几年高考以农业技术对自然条件某一(某些)方面的改造为背景的试题考察较多。要引起足够的重视。
2.备考建议
备考时,要结合实例,注重对图文资料信息的提取和解读,说明农业区位因素及其变化,评价区域农业生产的特点、农业区生产对区域地理环境的影响,分析农业可持续发展措施,做到因地制宜,人地协调发展。
知识点一:农业区位因素
一、农业的区位因素及其变化
1、 农业概述
概念 农业是人类利用动植物的生长发育规律,通过采集、捕捞、人工驯化、培育、种植、养殖等途径来获得产品的物质生产活动。
特点 地域性、季节性和周期性
农业区位 的含义 农业区位包含两层意思:一是农业生产所选定的地理位置;二是农业与地理环境(包括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各因素的相互联系。
区位选择原则 因地制宜
区位选择的实质 合理利用农业土地
2、农业的区位因素
(1)自然因素
自然因素 分析要点
气候 热量 ①热量充足,生长期长,复种指数高,单产高。如我国海南,因热量条件好,农作物可一年三熟。 ②热量不足,生长期短,农作物只能一年一熟,甚至无法生长。如我国地区,因热量条件差,农作物只能一年一熟,若遭遇低温冻害,农作物减产。
光照 光照强,有利于农作物的光合作用。如我国西北干旱地区的瓜果特别甜。
降水 ①降水量适中且雨热同期,有利于农作物生长; ②降水量过多易造成洪涝灾害,过少则易造成旱灾。
气温 日较差 ①气温日较差大,有利于农作物营养物质的积累,农作物品质好。如新疆的瓜果特别甜。 ②气温日较差小,农作物的品质较差。如温室里栽培的农作物的品质没有室外同种农作物的品质好。
地形 平原地区地势平坦,土层深厚,便于耕作的灌溉,适宜发展种植业;山地、丘陵地区地表起伏大,耕作不便,适宜发展林业或畜牧业。
水源 水源是农业生产必备的条件,尤其对干旱地区来说水源是发展种植业的决定性因素。水源较多的地方,适宜发展水稻生产和淡水养殖;水源较少的地方,往往只能经营旱作农业或灌溉农业。
土壤 土壤是农作物生长的物质基础,种植业要求土壤深厚肥沃。不同类型的土壤,适宜生长不同农作物。如我国东南丘陵地区广泛分布着酸性的红壤,适宜种植茶树。
(2)社会经济因素
社会经 济因素 分析要点
市场 市场的需求、农产品的价格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农业生产的类型和规模,从而影响农业区位的选择。 如大城市人口集中,对农副产品的需求量很大,促使城市周围形成城郊农业,发展蔬菜、水果、肉、蛋、奶及花卉等农副产品的生产
交通 运输 交通运输快捷,可以节省农产品的运输、存储费用和运输时间。 如产品容易腐烂变质的园艺业、果蔬业等,要求有方便快捷的交通运输保障。
政策 政府制定政策法规,如税收办法、提高或降低农产品价格、鼓励或限制农业生产规模和类型等。 如我国制定了基本农田保护条例,不准占用基本农田发展林果业、不准在基本农田内挖塘养鱼和进行禽畜养殖,以确保国家粮食安全。
劳动力 劳动力数量、劳动力价格等影响着农产品的生产成本。 经济作物对劳动力的需求大于粮食作物,种植水稻的劳动力需求大于种植小麦。
农业 技术 机械化水平——提高农业劳动生产率; 良种培育、耕作技术、水肥控制等——提高单产,扩大农作物种植范围; 农产品保鲜、冷藏技术和交通运输的发展——扩大农产品销售范围; 农业信息化——助推农业生产与市场营销、物流配送、环境保护等融合。
3、农业区位因素的变化
(1)自然因素对农业区位的影响相对稳定,但并非都是决定性的。
① 如温室大棚农业,利用温室效应原理,主要改善热量条件,并可对光照、通风、湿度进行调节。
② 如缓坡修筑梯田,改造地形条件,既可扩大耕地面积,又有利于水土保持。
③ 如发展灌溉技术,可以改造农作物生长的水分条件。
(2)社会经济因素对农业区位的选择是不断变化的。
① 市场区位及需求的变化,对农业区位的影响最为突出、最为直接。如城市周围成为菜、肉、蛋、奶、园艺业等农副产品基地。
② 交通运输条件的改善和农产品保鲜、冷藏技术的发展,使市场对农业区位的影响在地域上大为扩展。如我国北方冬季从南方大量调进蔬菜。
4、农业的区位选择
(1)从宏观角度对大范围地区进行农业区位选择
首先,综合考虑影响农业区位选择的自然因素,从当地气候、地形、土壤、水源等因素入手,逐个分析,并确定影响当地农业区位的最主要的自然因素。例如:
气候 湿润、半湿润地区一般可发展种植业;
干旱、半干旱地区可发展灌溉农业或畜牧业;
地形 平原地区可发展种植业;
山地、丘陵陡坡可发展林业和牧业;丘陵缓坡可修筑梯田从事种植业;
其次,了解农作物的生长习性,根据农作物的生长习性选择适宜的自然条件。
农作物 自然条件
粮 食 作 物 水稻 主要分布在高温多雨、雨热同期的地区
小麦 温带大陆性气候区和我国半湿润、半干旱气候区
玉米 多分布在夏季高温多雨、生长期较长的地区
经 济 作 物 棉花 热量充足、光照强的热带、亚热带和暖温带地区
甘蔗 高温多雨的热带、亚热带地区
甜菜 气候温凉的中温带地区
柑橘 气候湿润的亚热带丘陵地区
苹果 湿润、半湿润的暖温带地区
茶叶 热带、亚热带气候湿润、酸性土壤、排水良好的低山丘陵地区
(2)从微观角度对小范围地区进行农业区位选择
考虑因素 农业区位的选择
农业类型和单位产值 从单位产值看,花卉>乳牛>塘鱼>蔬菜>果园>粮棉
地价 距城镇越近,地价越高,城镇周围宜布局单位产值较高的农业类型,如花卉、乳牛、禽蛋、蔬菜等
需水量 需水量大的花卉、蔬菜种植等应布局在接近河流、湖泊等水源丰富的地方
交通运输 鲜花需要保鲜,鲜奶容易变质,乳牛、花卉等应布局在离城镇近和交通方便的地方
拓展:农业区位条件分析模板
(1)自然条件
类型 生产优势 有利影响 不利影响
气候 温带大陆性气候 热带沙漠气候 地中海气候 夏季(全年)光照、热量充足,昼夜温差大 利于光合作用和养分积累,农产品产量高、品质优 夏季(全年)降水少,气候干旱,水源是农业生产的制约条件
温带海洋性气候 终年温和湿润(冬温夏凉,降水比较均匀) 利于牧草生长,对发展畜牧业有利 雨天多,云量大,日照不足,不利于农作物的成熟
季风气候 热带草原气候 夏季高温多雨,雨热同期 利于农作物的生长 多种气象灾害影响生产(寒潮、台风、干旱、暴雨洪涝等)
热带雨林气候 终年高温多雨 光热水充足,利于生产 ————————
地形 (位于冲积扇、冲积平原、河口三角洲等)平坦广阔,易于耕作
土壤 土层深厚、肥沃(黑土、紫色土、水稻土等)
水源 充足,灌溉便利(有丰富的地下水、河湖水、冰雪融水等)
(2)社会经济条件
市场条件 与国内外市场的距离、城市人口数量、生活水平、消费习惯
交通条件 海运及内河航运条件(对外贸易)、铁路和公路运输网络(国内市场)、航空运输条件(花卉、高档果品等)
农业技术 机械化水平、生物技术、耕作技术、灌溉技术、农业科技水平
国家政策 政策、价格、补贴、资金、技术
劳动力 数量、价格、素质、种植养殖技术
(3)开放性区位条件评价模板
描述角度 语言表达
观点 有利/不利 支持。发展的有利区位条件是高温多雨;雨热同期;光热充足;昼夜温差大;地形平坦;土壤肥沃;水源充足;交通便利;市场广阔;科技发达;机械化水平高等。
反对。热量、光照、水分不足;多旱涝等灾害;土壤贫瘠;交通不便;机械化水平低等。
例题:
安徽淮南50亩原本废弃的采煤地表,如今已经变身为水稻田和渔业养殖基地。专家们通过复配试验,研制了适宜沉陷水面水稻种植的营养基质,选种“南陵早2号”水稻,理论上需要93天才能收割,但在水上80多天就成熟了。下图为“采煤地表种植和养殖基地局部景观图”。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1.保障种植、养殖项目实施的主导因素是( )
A.市场 B.劳动力 C.交通 D.科技
2. 水上种植水稻成熟早的气候条件是( )
A.温差小 B.气温高 C.阴天少 D.降水多
【答案】1.D 2.A
【解析】1.结合材料信息可知,专家们通过复配试验,研制了适宜沉陷水面水稻种植的营养基质,保障了种植、养殖项目实施,因此主导因素是科技,而不是市场、劳动力和交通,D正确,ABC错误,故选D。
2.与地面相比,水体比热大,增温和降温速度都较慢,温差较小,夜间温度不会过低,因此促进了早稻成熟更早,A正确,B错误;水稻成熟早的主要影响因素是热量,与阴天和降水多关系不大,CD错误。故选A。
知识点二:农业地域类型
农业布局和农业地域类型
1、农业布局是农业、林业、牧业、渔业的空间分布和农业生产的地域组合。它要求农业生产尽可能布置在条件适宜的地区,一定地区的农业生产结构保持合理的比例。
2、农业地域类型是农业生产分工在地域上的具体表现。各地区的商品化生产,是农业生产地域分工的主要标志。不同功能的农业区域,有着不同的农业生产条件、特点、潜力、优势和限制因素,因此,发展农业生产必须因地制宜、扬长避短,发挥地区优势。
3、主要农业地域类型
(1)亚洲水稻种植业(季风水田农业)
分布地区 东亚、东南亚、南亚降水丰富的地区
区位因素 (区位条件) 自然条件——季风气候,夏季高温多雨,雨热同期,水热条件优越;地形平坦,土壤肥沃;水源充足。 社会经济条件——人口稠密,劳动力丰富;人多地少,粮食需求量大;种植历史悠久,精耕细作,经验丰富。 其中:夏季高温多雨,雨热同期和劳动力丰富是两大优势条件。
生产特点 ①小农经营(生产规模小);②单位面积产量高,但商品率低;③机械化和科技化水平低;④水利工程量大(因为季风区水旱灾害频繁)
今后 发展方向 加大科技投入,培育良种,进一步提高单位面积产量;适当扩大生产规模;提高机械化水平;提高商品率;进一步加强水利工程建设。
(2)商品谷物农业
商品谷物 小麦(冬小麦、春小麦)和玉米
分布地区 美国、加拿大、阿根廷、澳大利亚、俄罗斯、乌克兰等国家。其中美国是世界上最大的商品谷物生产国,商品谷物农场(家庭经营)主要分布在中部平原。我国东北和西北也有商品谷物农业(国营农场)。
区位因素 (区位条件) 自然条件——地势平坦开阔、土壤肥沃、水源充足,气候温和、降水丰富等; 社会经济条件——地广人稀、市场广阔、交通便利、机械化水平高、农业科学技术先进等。
生产特点 生产规模大,机械化水平高,商品率高。
(3)乳畜业
主要产品 牛奶及其制品,如奶粉、黄油和奶酪。
分布地区 北美五大湖周围地区、西欧、中欧,以及澳大利亚、新西兰等地,我国北京、上海等大城市周围。
区位因素 (区位条件) 市场广阔,饲料供应充足。 (如北美五大湖周围地区和西欧,经济发达,城市化水平高,市场需求量大;气候温凉湿润,有利于多汁牧草的生长。)
生产特点 面向城市市场,商品率高,集约化程度高,机械化程度高。
(4)大牧场放牧业
主要产品 牛羊肉和皮毛
分布地区 美国、阿根廷、澳大利亚、南非等国家和地区。其中阿根廷潘帕斯草原已成为大牧场放牧业的典型。
区位因素 (区位条件) 干旱、半干旱的气候;优良的天然草场;地广人稀;交通运输便利;
生产特点 生产规模大,专业化程度高,商品率高。
比较:阿根廷潘帕斯草原的大牧场放牧业和西欧乳畜业的区位条件、特点
(5)混合农业
主要产品 种植业和畜牧业有机结合
分布地区 欧洲、北美洲和非洲的南非以及大洋洲的澳大利亚、新西兰等地。其中澳大利亚东南部的墨累—达令盆地是典型的小麦—牧羊相结合的混合农业地域类型。 (注意:我国珠江三角洲的基塘生产是一种新颖的混合农业。)
区位因素 (区位条件) 优越的自然条件;地广人稀;交通运输便利;市场广阔等;
生产特点 良性的农业生态系统,有效安排生产,市场适应性强,生产规模大,机械化水平高,商品率高。
拓展:(1)澳大利亚墨累—达令盆地混合农业的区位优势
区位条件 区位优势
自 然 条 件 气候 气候温暖,光热充足,降水相对较多
地形 地势平坦开阔
土壤 土壤肥沃
水源 灌溉条件较好(墨累河、达令河、东水西调)
社 会 经 济 条 件 人口密度 地广人稀,农场规模大
交通 交通运输便利
市场 面向国际市场
机械化 机械化水平高
科技 科技水平高,牧草和畜种优良
政策 政策鼓励扶持
(2)澳大利亚混合农业的生产特点
澳大利亚墨累—达令盆地以小麦—绵羊混合生产为主,是现代混合农业的典范。其特有的生产优势如下所示:
(6)园艺业
园艺业是为城市提供蔬菜、水果、花卉等的商品性农业。这种农业的兴起和发展与现代世界城市化的速度加快有关。从事园艺业的农民实行的是密集型、专业化的生产。他们有的只生产蔬菜,有的甚至只生产一种专门用途的产品。这种农业一般分布在大城市的周围,后来随着交通运输和保鲜技术的发展,在远离城市但气候条件适宜的地区,也发展了园艺业。
(7)种植园农业
种植园农业是热带地区种植单一经济作物的大规模的密集型商品农业,广泛分布在拉丁美洲、东南亚、南亚以及撒哈拉以南非洲。我国海南岛的国营橡胶农场,生产形式虽然与种植园相似,但性质、规模、管理方式都与种植园有很大差别。种植园农业往往从事的是大规模生产。园内拥有一套完整的生产、生活设施,不少种植园不仅有农业和运输机械,还有园内的道路系统、农产品加工厂、农机具维修厂、供电供水以及教育、卫生设施。在这些地区有许多特殊的植物资源,如咖啡、可可、茶;香蕉、菠萝、芒果;油棕、剑麻、烟草、棉花和黄麻,它们在世界的经济作物中占有重要地位。
生产特点:种植单一经济作物的大规模的密集型农场。
(8)热带雨林迁移农业
迁移农业是土地和住所均不固定的一种原始的农业地域类型。目前,迁移农业在南美洲亚马孙河流域、非洲刚果盆地等地广人稀的热带森林及其边缘地区依然存在。
例题:
下图为世界某区域图,读图回答下面小题。
3.关于图示区域的说法正确的是( )
A.农业地域类型为商品谷物农业
B.受东南季风影响降水丰沛
C.地广人稀、机械化水平高
D.地势北高南低
4.甲地地貌形成的外力作用主要是( )
A.风力堆积 B.风力侵蚀 C.流水堆积 D.流水侵蚀
【答案】3.D 4.C
【分析】3.读世界某区域图,即可判断该地为东南亚地区的中南半岛;其地形分布特点是山河相间、纵列分布,河流自西向东有伊洛瓦底江、萨尔温江、湄南河、湄公河和红河,该些河流自北向南流,流入印度洋、太平洋;而且河流沿岸地区地形以平原为主,河口有广阔的三角洲。该区域以热带季风气候为主,农业地域类型为季风水田农业,故A错误;受西南季风影响降水丰沛,故B错误;南部沿河沿海人口密集,农业生产机械化水平低,故C错误;地势北高南低,故D正确.综上所述。故选D。
4.甲地处湄公河三角洲,河流入海口处流速变缓,从上、中游携带来的泥沙沉积,形成河口三角洲,故C正确,ABD错误。故选C。
1.小范围地域(局部地区)的农业区位分析和选择,应主要考虑以下几个方面:
2.大范围地域的农业区位分析和选择
首先根据经纬度位置及其他信息确定各地的气候特征;根据等高线等信息分析各地的地形特征;结合各种作物的生长习性进行区位选择。
农作物单产、品质的影响因素
(1)昼夜温差:干旱、半干旱地区或海拔高的地区昼夜温差大,有利于农作物有机质的积累且病虫害少。
(2)水热条件:湿润地区强调水热匹配,如亚热带季风气候,纬度低,热量条件好.降水丰富,雨热同期,农作物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都强,新陈代谢旺盛,生长周期短。
(3)光照:光照充足,农作物光合作用强,产量提高。
(4)生长周期:纬度高的地方(如我国东北地区)或海拔高的地方(如青藏高原地区)气温低,农作物生长周期长,有机质积累多。
(5)病虫害:气候干旱地区、冬季气温低的地区在良性生态系统下,病虫害少,喷洒农药少,农作物品质高。
(6)土壤:优质土壤,如黑土、紫色土等,土壤肥沃,可减少化肥施用量。
(7)水源:有冰雪融水或清澈的泉水作为灌溉水源,水质洁净,农作物品质优良。(8)种养环境优越:人烟稀少,远离城市、工厂,人类活动少,对环境的污染、影响小,农作物生长环境好、品质高。
(9)品种:优质品种(抗病虫害、抗旱、抗寒、抗风、抗风沙、耐盐碱等)可提高农作物的抗逆性,增加农作物产量。
(10)种植技术:种植历史悠久,经验丰富;精耕细作,水肥调配好;科技水平高,种植技术先进,都有利于提高农作物品质和产量。
【基础】
(24-25高三上·浙江·阶段练习)陕西省洋县被誉为“地球上同纬度生态最好的地区”之一,上世纪洋县的农业发展一度陷入“绿色贫困”的困局。2003年以来,洋县大力发展相关产业,不断将“绿色能量”转化为“经济增量”。下图为洋县位置图。读图,完成下面小题。
1.推动洋县将“绿色能量”转化为“经济增量”的因素是( )
A.地形 B.技术 C.交通 D.政策
2. 推测洋县2003年以来的产业发展方向是( )
①水能梯级开发 ②生态旅游观光
③森林木材加工 ④有机粮食种植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②④
(24-25高一上·湖南常德·阶段练习)好的酱油产地,需要气候湿暖、光照充足,才能让黄豆充分发酵,使酱油更香醇;水和食盐资源也很重要,加上充足的黄豆供应,才能酿出好酱油。下图为我国酿造酱油的三大主要产区示意图。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3.三大产区均主要位于( )
A.西北地区 B.北方地区 C.南方地区 D.青藏地区
4.与甲产区相比,丙产区生产酱油的有利自然条件有( )
①海盐资源丰富②海洋运输便利③靠近大豆产地④光照充足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①④
(24-25高二上·江西·阶段练习)读中国某地区农业用地类型及比重变化示意图,完成下面小题。
5.该地区农业用地变化过程中( )
A.养殖用地最早消失 B.花卉用地比重持续增长
C.蔬菜用地比重先增后减 D.水稻用地面积增大
6.该地区农业用地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
A.市场需求的变化 B.劳动力素质的提升
C.灌溉技术的提高 D.农作物品种的改良
(24-25高二上·吉林长春·开学考试)马铃薯耐旱、喜光、喜冷凉,生长周期短,产量高。贵州省威宁彝族回族苗族自治县(下图)平均海拔2200米,境内山脉纵横,垂直落差大。该县种植早熟、中熟、晚熟等不同品种的马铃薯,生产的马铃薯个头大、品质优、价格低,畅销全国,素有“中国南方马铃薯之乡”的美誉。完成下面小题。
7.该县马铃薯品质优的主要自然原因是( )
A.热量充足 B.降水丰富 C.地形平坦 D.昼夜温差大
8.该县种植早熟、中熟、晚熟等不同品种马铃薯可以( )
A.提高产量 B.提高品质 C.改良土壤 D.延长上市期
(2022高一上·广东·学业考试)新会陈皮是茶枝柑的干燥成熟果皮,是中国传统道地药材,被评为国家地理标志产品。《本草纲目》中记载,“今天下多以广中(今广东省中部)来者为胜”。结合所学知识,完成下面小题。
9.新会陈皮主产区地处珠江三角洲,其所属的气候类型是( )
A.热带雨林气候 B.温带大陆性气候
C.热带沙漠气候 D.亚热带季风气候
10.新会出产的陈皮质量最好,除自然条件优越外,主要是因为( )
A.政策大力扶持 B.生产工艺独特
C.土地租金较低 D.市场需求量大
【提升】
(2024·海南·高考真题)赏花经济是指基于当地传统的农业产业或种植(引种)新的开花植物,形成具有一定规模并能吸引游客的产业形态。其内涵已经不再是传统意义的“靠花吃花”,而是促进赏花与其它产业融合发展。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11.与传统的“靠花吃花”相比,赏花经济( )
A.产品附加值低 B.投资成本较低
C.产业结构单一 D.产业链条较长
12.大面积引种开花植物时,下列因素中需首先考虑的是( )
A.气候适宜性 B.交通便利性
C.花期长短 D.居民收入
(2024·江苏南京·一模)图为“我国某地某时期三种主要农作物的农事安排图”。完成下面小题。
13.图中所示作物熟制是( )
A.一年一熟 B.一年两熟 C.一年三熟 D.两年三熟
14.图中作物2最可能为( )
A. B.
C. D.
15.为提高该地土地肥力和生产能力,间作期内应( )
A.扩大灌溉面积 B.减少农药施用
C.推广覆盖保墒 D.治理土地沙化
(24-25高三上·浙江·阶段练习)近年来我国南方某市利用单季稻撂荒地推广“小麦+单季稻”的旱水轮作模式。完成下面小题。
16.推测该模式的生产方式是( )
A.春麦秋稻 B.冬稻夏麦 C.冬麦夏稻 D.夏麦夏稻
17.该市推广“小麦+水稻”旱水轮作模式的出发点有( )
①促进水资源合理分配,提高利用效率②抑制杂草和病虫害,改良土壤结构
③提高生物多样性,保障作物种质安全④充分利用土地资源,增加粮食产量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②③④ D.①③④
(24-25高三上·云南大理·期中)碳是土壤有机质最基本的组成元素,土壤全碳含量可以作为评价土壤肥力的重要指标,沙漠种植衬膜水稻对土壤碳含量影响大。沙地水稻种植几年时间里,衬膜技术不断改进,铺设深度由原来的20cm~30cm改为70cm~80cm。下图左图示意内蒙古东部科尔沁地区a、b、c三种处理田全碳含量随土层深度的变化。右图示意沙地衬膜水稻土层结构。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18.a、b、c对应的处理田类型分别是( )
A.沙地、休耕地、稻田 B.稻田、沙地、休耕地
C.稻田、休耕地、沙地 D.休耕地、沙地、稻田
19.衬膜铺设深度不断加深的目的是( )
A.适应根系生长 B.延长使用寿命
C.减少下渗水量 D.减少病虫灾害
20.研究发现休耕一年后土壤碳含量显著降低,主要原因是( )
A.蒸发旺盛,土壤快速沙化 B.缺少植被覆盖,水土流失
C.风力侵蚀,有机质流失快 D.草本植物发育,消耗养分
【真题】
(2024·江西·高考真题)农业新质生产力正为国家粮食安全提供有力保障。生长期短的早稻品种,产量一般不高。我国研发的水稻高速育秧机突破了传统育秧模式,将育秧搬至工厂,通过智能控制,提前和缩短了早稻育秧的时间,可为早稻生长赢得更长的时间。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21.应用高速育秧机克服的传统育秧限制因素主要是( )
A.养分 B.气温 C.水分 D.光照
22.与传统育秧比,采用高速育秧机育秧主要是为了( )
A.增加育秧数量 B.改良水稻品种
C.提高水稻产量 D.节约耕地资源
(2024·全国·高考真题)位于三江平原的某大型农场开垦沼泽地,最初主要种植小麦,近年来主要种植水稻。该农场抽取地下水注入露天水池,蓄存一段时间后引入稻田灌溉。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23.该农场开垦沼泽地种植小麦,首先需要( )
A.提高土壤肥力 B.降低地下水位 C.提高土壤温度 D.控制土壤侵蚀
24.将抽取的地下水在露天水池蓄存一段时间后再引入稻田灌溉的目的是( )
A.营造景观 B.积蓄水量 C.沉淀泥沙 D.提高水温
(2024·浙江·高考真题)黑龙江是我国商品粮生产大省,耕地非粮化在全国处于较低水平。该省某企业收购当地优质玉米,采用真空包装,制成鲜食玉米,通过网络平台销售到全国各地。完成下面小题。
25.该省耕地非粮化水平较低的主要影响因素是( )
A.土地 B.劳动力 C.资金 D.技术
26.该企业生产带来的影响是( )
A.降低玉米的商品率 B.促进生产企业小而精
C.提高玉米生产收益 D.增加销售交易的环节
(2023·重庆·高考真题)萨列哈尔德(66°589'N,66°596'E) 位于西西伯利亚平原北部, 自然植被为苔原。该地曾长期施用生物有机肥种植农作物。现已撂荒多年,撂荒初期,撂荒耕地土壤表层有机质分解速度高于自然土壤。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27.撂荒前该地可种植农作物,是因为种植期间( )
A.地表蒸发弱 B.积雪厚度小 C.日照时间长 D.昼夜温差大
28.撂荒耕地土壤表层有机质分解速度高于自然土壤,是由于撂荒初期( )
A.土壤通气性好 B.土壤温度低 C.枯枝落叶层厚 D.植株高度高
(2024·浙江·高考真题)北方产区是我国玉米的主产区。下表为1999年、2020年北方产区的四省(区)玉米产量及占全国的比重。完成下面小题。
省(区) 1999年 2020年
产量(万吨) 占全国的比重(%) 产量(万吨) 占全国的比重(%)
内蒙古 771.4 6 2742.7 11
辽宁 985.4 8 1793.9 7
吉林 1692.6 13 2973.4 11
黑龙江 1228.4 10 3646.6 14
29.四省(区)玉米产量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
A.全球变暖使温度升高 B.饮食结构变化市场需求增加
C.环境改善降水量增加 D.耕地质量提升复种指数提高
30.关于四省(区)玉米生产的表述,正确的是( )
①内蒙古土地资源丰富,产量增幅最大②辽宁灌溉用水紧张,产量略有下降
③吉林水土流失加剧,生产明显收缩④黑龙江机械化水平提高,生产效益提高
A.①② B.②③ C.①④ D.③④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专题25农业区位因素及其变化【高分攻略】2025年高考地理复习精讲精练解析版
1.本节课程标准:
结合实例,说明农业的区位因素。
2.学科素养要求
区域认知:结合实例,分析不同区域农业差异性的原因。
人地协调观:理解农业生产因地制宜的原则,分析农业生产带来的环境问题,找出农业可持续发展的方向。
综合思维:结合实例,分析农业生产的区位因素。
地理实践力:运用所学知识和资料,以及切身考察,能够分析不同区域的农业发展条件;调查本地农业生产活动。
3.3年真题考点分布
题型 选择题
高考考点 农业区位因素及其变化
新高考 2024 江苏卷第11题、安徽卷18题、北京卷11题
2023 全国甲卷第1-3题、天津卷18题、广东卷17题
2022 广东卷第18题、湖南卷17题、湖北卷第16题
命题规律及备考建议:
1.命题分析
①考查形式:本专题主要结合具体区域进行考查,该类试题多以农业技术对局部光热条件、水源条件的改善为素材,多围绕区位特点、区位变化、区域可持续发展设问,强调因人类活动对自然条件的优化而产生的的效益。注重考查区域认知、综合思维等地理核心素养。
②考查方式:农业区位是高考的高频考点,题型多以选择题和综合题为主。难度较大。③新趋势:近几年高考以农业技术对自然条件某一(某些)方面的改造为背景的试题考察较多。要引起足够的重视。
2.备考建议
备考时,要结合实例,注重对图文资料信息的提取和解读,说明农业区位因素及其变化,评价区域农业生产的特点、农业区生产对区域地理环境的影响,分析农业可持续发展措施,做到因地制宜,人地协调发展。
知识点一:农业区位因素
一、农业的区位因素及其变化
1、 农业概述
概念 农业是人类利用动植物的生长发育规律,通过采集、捕捞、人工驯化、培育、种植、养殖等途径来获得产品的物质生产活动。
特点 地域性、季节性和周期性
农业区位 的含义 农业区位包含两层意思:一是农业生产所选定的地理位置;二是农业与地理环境(包括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各因素的相互联系。
区位选择原则 因地制宜
区位选择的实质 合理利用农业土地
2、农业的区位因素
(1)自然因素
自然因素 分析要点
气候 热量 ①热量充足,生长期长,复种指数高,单产高。如我国海南,因热量条件好,农作物可一年三熟。 ②热量不足,生长期短,农作物只能一年一熟,甚至无法生长。如我国地区,因热量条件差,农作物只能一年一熟,若遭遇低温冻害,农作物减产。
光照 光照强,有利于农作物的光合作用。如我国西北干旱地区的瓜果特别甜。
降水 ①降水量适中且雨热同期,有利于农作物生长; ②降水量过多易造成洪涝灾害,过少则易造成旱灾。
气温 日较差 ①气温日较差大,有利于农作物营养物质的积累,农作物品质好。如新疆的瓜果特别甜。 ②气温日较差小,农作物的品质较差。如温室里栽培的农作物的品质没有室外同种农作物的品质好。
地形 平原地区地势平坦,土层深厚,便于耕作的灌溉,适宜发展种植业;山地、丘陵地区地表起伏大,耕作不便,适宜发展林业或畜牧业。
水源 水源是农业生产必备的条件,尤其对干旱地区来说水源是发展种植业的决定性因素。水源较多的地方,适宜发展水稻生产和淡水养殖;水源较少的地方,往往只能经营旱作农业或灌溉农业。
土壤 土壤是农作物生长的物质基础,种植业要求土壤深厚肥沃。不同类型的土壤,适宜生长不同农作物。如我国东南丘陵地区广泛分布着酸性的红壤,适宜种植茶树。
(2)社会经济因素
社会经 济因素 分析要点
市场 市场的需求、农产品的价格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农业生产的类型和规模,从而影响农业区位的选择。 如大城市人口集中,对农副产品的需求量很大,促使城市周围形成城郊农业,发展蔬菜、水果、肉、蛋、奶及花卉等农副产品的生产
交通 运输 交通运输快捷,可以节省农产品的运输、存储费用和运输时间。 如产品容易腐烂变质的园艺业、果蔬业等,要求有方便快捷的交通运输保障。
政策 政府制定政策法规,如税收办法、提高或降低农产品价格、鼓励或限制农业生产规模和类型等。 如我国制定了基本农田保护条例,不准占用基本农田发展林果业、不准在基本农田内挖塘养鱼和进行禽畜养殖,以确保国家粮食安全。
劳动力 劳动力数量、劳动力价格等影响着农产品的生产成本。 经济作物对劳动力的需求大于粮食作物,种植水稻的劳动力需求大于种植小麦。
农业 技术 机械化水平——提高农业劳动生产率; 良种培育、耕作技术、水肥控制等——提高单产,扩大农作物种植范围; 农产品保鲜、冷藏技术和交通运输的发展——扩大农产品销售范围; 农业信息化——助推农业生产与市场营销、物流配送、环境保护等融合。
3、农业区位因素的变化
(1)自然因素对农业区位的影响相对稳定,但并非都是决定性的。
① 如温室大棚农业,利用温室效应原理,主要改善热量条件,并可对光照、通风、湿度进行调节。
② 如缓坡修筑梯田,改造地形条件,既可扩大耕地面积,又有利于水土保持。
③ 如发展灌溉技术,可以改造农作物生长的水分条件。
(2)社会经济因素对农业区位的选择是不断变化的。
① 市场区位及需求的变化,对农业区位的影响最为突出、最为直接。如城市周围成为菜、肉、蛋、奶、园艺业等农副产品基地。
② 交通运输条件的改善和农产品保鲜、冷藏技术的发展,使市场对农业区位的影响在地域上大为扩展。如我国北方冬季从南方大量调进蔬菜。
4、农业的区位选择
(1)从宏观角度对大范围地区进行农业区位选择
首先,综合考虑影响农业区位选择的自然因素,从当地气候、地形、土壤、水源等因素入手,逐个分析,并确定影响当地农业区位的最主要的自然因素。例如:
气候 湿润、半湿润地区一般可发展种植业;
干旱、半干旱地区可发展灌溉农业或畜牧业;
地形 平原地区可发展种植业;
山地、丘陵陡坡可发展林业和牧业;丘陵缓坡可修筑梯田从事种植业;
其次,了解农作物的生长习性,根据农作物的生长习性选择适宜的自然条件。
农作物 自然条件
粮 食 作 物 水稻 主要分布在高温多雨、雨热同期的地区
小麦 温带大陆性气候区和我国半湿润、半干旱气候区
玉米 多分布在夏季高温多雨、生长期较长的地区
经 济 作 物 棉花 热量充足、光照强的热带、亚热带和暖温带地区
甘蔗 高温多雨的热带、亚热带地区
甜菜 气候温凉的中温带地区
柑橘 气候湿润的亚热带丘陵地区
苹果 湿润、半湿润的暖温带地区
茶叶 热带、亚热带气候湿润、酸性土壤、排水良好的低山丘陵地区
(2)从微观角度对小范围地区进行农业区位选择
考虑因素 农业区位的选择
农业类型和单位产值 从单位产值看,花卉>乳牛>塘鱼>蔬菜>果园>粮棉
地价 距城镇越近,地价越高,城镇周围宜布局单位产值较高的农业类型,如花卉、乳牛、禽蛋、蔬菜等
需水量 需水量大的花卉、蔬菜种植等应布局在接近河流、湖泊等水源丰富的地方
交通运输 鲜花需要保鲜,鲜奶容易变质,乳牛、花卉等应布局在离城镇近和交通方便的地方
拓展:农业区位条件分析模板
(1)自然条件
类型 生产优势 有利影响 不利影响
气候 温带大陆性气候 热带沙漠气候 地中海气候 夏季(全年)光照、热量充足,昼夜温差大 利于光合作用和养分积累,农产品产量高、品质优 夏季(全年)降水少,气候干旱,水源是农业生产的制约条件
温带海洋性气候 终年温和湿润(冬温夏凉,降水比较均匀) 利于牧草生长,对发展畜牧业有利 雨天多,云量大,日照不足,不利于农作物的成熟
季风气候 热带草原气候 夏季高温多雨,雨热同期 利于农作物的生长 多种气象灾害影响生产(寒潮、台风、干旱、暴雨洪涝等)
热带雨林气候 终年高温多雨 光热水充足,利于生产 ————————
地形 (位于冲积扇、冲积平原、河口三角洲等)平坦广阔,易于耕作
土壤 土层深厚、肥沃(黑土、紫色土、水稻土等)
水源 充足,灌溉便利(有丰富的地下水、河湖水、冰雪融水等)
(2)社会经济条件
市场条件 与国内外市场的距离、城市人口数量、生活水平、消费习惯
交通条件 海运及内河航运条件(对外贸易)、铁路和公路运输网络(国内市场)、航空运输条件(花卉、高档果品等)
农业技术 机械化水平、生物技术、耕作技术、灌溉技术、农业科技水平
国家政策 政策、价格、补贴、资金、技术
劳动力 数量、价格、素质、种植养殖技术
(3)开放性区位条件评价模板
描述角度 语言表达
观点 有利/不利 支持。发展的有利区位条件是高温多雨;雨热同期;光热充足;昼夜温差大;地形平坦;土壤肥沃;水源充足;交通便利;市场广阔;科技发达;机械化水平高等。
反对。热量、光照、水分不足;多旱涝等灾害;土壤贫瘠;交通不便;机械化水平低等。
例题:
安徽淮南50亩原本废弃的采煤地表,如今已经变身为水稻田和渔业养殖基地。专家们通过复配试验,研制了适宜沉陷水面水稻种植的营养基质,选种“南陵早2号”水稻,理论上需要93天才能收割,但在水上80多天就成熟了。下图为“采煤地表种植和养殖基地局部景观图”。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1.保障种植、养殖项目实施的主导因素是( )
A.市场 B.劳动力 C.交通 D.科技
2. 水上种植水稻成熟早的气候条件是( )
A.温差小 B.气温高 C.阴天少 D.降水多
【答案】1.D 2.A
【解析】1.结合材料信息可知,专家们通过复配试验,研制了适宜沉陷水面水稻种植的营养基质,保障了种植、养殖项目实施,因此主导因素是科技,而不是市场、劳动力和交通,D正确,ABC错误,故选D。
2.与地面相比,水体比热大,增温和降温速度都较慢,温差较小,夜间温度不会过低,因此促进了早稻成熟更早,A正确,B错误;水稻成熟早的主要影响因素是热量,与阴天和降水多关系不大,CD错误。故选A。
知识点二:农业地域类型
农业布局和农业地域类型
1、农业布局是农业、林业、牧业、渔业的空间分布和农业生产的地域组合。它要求农业生产尽可能布置在条件适宜的地区,一定地区的农业生产结构保持合理的比例。
2、农业地域类型是农业生产分工在地域上的具体表现。各地区的商品化生产,是农业生产地域分工的主要标志。不同功能的农业区域,有着不同的农业生产条件、特点、潜力、优势和限制因素,因此,发展农业生产必须因地制宜、扬长避短,发挥地区优势。
3、主要农业地域类型
(1)亚洲水稻种植业(季风水田农业)
分布地区 东亚、东南亚、南亚降水丰富的地区
区位因素 (区位条件) 自然条件——季风气候,夏季高温多雨,雨热同期,水热条件优越;地形平坦,土壤肥沃;水源充足。 社会经济条件——人口稠密,劳动力丰富;人多地少,粮食需求量大;种植历史悠久,精耕细作,经验丰富。 其中:夏季高温多雨,雨热同期和劳动力丰富是两大优势条件。
生产特点 ①小农经营(生产规模小);②单位面积产量高,但商品率低;③机械化和科技化水平低;④水利工程量大(因为季风区水旱灾害频繁)
今后 发展方向 加大科技投入,培育良种,进一步提高单位面积产量;适当扩大生产规模;提高机械化水平;提高商品率;进一步加强水利工程建设。
(2)商品谷物农业
商品谷物 小麦(冬小麦、春小麦)和玉米
分布地区 美国、加拿大、阿根廷、澳大利亚、俄罗斯、乌克兰等国家。其中美国是世界上最大的商品谷物生产国,商品谷物农场(家庭经营)主要分布在中部平原。我国东北和西北也有商品谷物农业(国营农场)。
区位因素 (区位条件) 自然条件——地势平坦开阔、土壤肥沃、水源充足,气候温和、降水丰富等; 社会经济条件——地广人稀、市场广阔、交通便利、机械化水平高、农业科学技术先进等。
生产特点 生产规模大,机械化水平高,商品率高。
(3)乳畜业
主要产品 牛奶及其制品,如奶粉、黄油和奶酪。
分布地区 北美五大湖周围地区、西欧、中欧,以及澳大利亚、新西兰等地,我国北京、上海等大城市周围。
区位因素 (区位条件) 市场广阔,饲料供应充足。 (如北美五大湖周围地区和西欧,经济发达,城市化水平高,市场需求量大;气候温凉湿润,有利于多汁牧草的生长。)
生产特点 面向城市市场,商品率高,集约化程度高,机械化程度高。
(4)大牧场放牧业
主要产品 牛羊肉和皮毛
分布地区 美国、阿根廷、澳大利亚、南非等国家和地区。其中阿根廷潘帕斯草原已成为大牧场放牧业的典型。
区位因素 (区位条件) 干旱、半干旱的气候;优良的天然草场;地广人稀;交通运输便利;
生产特点 生产规模大,专业化程度高,商品率高。
比较:阿根廷潘帕斯草原的大牧场放牧业和西欧乳畜业的区位条件、特点
(5)混合农业
主要产品 种植业和畜牧业有机结合
分布地区 欧洲、北美洲和非洲的南非以及大洋洲的澳大利亚、新西兰等地。其中澳大利亚东南部的墨累—达令盆地是典型的小麦—牧羊相结合的混合农业地域类型。 (注意:我国珠江三角洲的基塘生产是一种新颖的混合农业。)
区位因素 (区位条件) 优越的自然条件;地广人稀;交通运输便利;市场广阔等;
生产特点 良性的农业生态系统,有效安排生产,市场适应性强,生产规模大,机械化水平高,商品率高。
拓展:(1)澳大利亚墨累—达令盆地混合农业的区位优势
区位条件 区位优势
自 然 条 件 气候 气候温暖,光热充足,降水相对较多
地形 地势平坦开阔
土壤 土壤肥沃
水源 灌溉条件较好(墨累河、达令河、东水西调)
社 会 经 济 条 件 人口密度 地广人稀,农场规模大
交通 交通运输便利
市场 面向国际市场
机械化 机械化水平高
科技 科技水平高,牧草和畜种优良
政策 政策鼓励扶持
(2)澳大利亚混合农业的生产特点
澳大利亚墨累—达令盆地以小麦—绵羊混合生产为主,是现代混合农业的典范。其特有的生产优势如下所示:
(6)园艺业
园艺业是为城市提供蔬菜、水果、花卉等的商品性农业。这种农业的兴起和发展与现代世界城市化的速度加快有关。从事园艺业的农民实行的是密集型、专业化的生产。他们有的只生产蔬菜,有的甚至只生产一种专门用途的产品。这种农业一般分布在大城市的周围,后来随着交通运输和保鲜技术的发展,在远离城市但气候条件适宜的地区,也发展了园艺业。
(7)种植园农业
种植园农业是热带地区种植单一经济作物的大规模的密集型商品农业,广泛分布在拉丁美洲、东南亚、南亚以及撒哈拉以南非洲。我国海南岛的国营橡胶农场,生产形式虽然与种植园相似,但性质、规模、管理方式都与种植园有很大差别。种植园农业往往从事的是大规模生产。园内拥有一套完整的生产、生活设施,不少种植园不仅有农业和运输机械,还有园内的道路系统、农产品加工厂、农机具维修厂、供电供水以及教育、卫生设施。在这些地区有许多特殊的植物资源,如咖啡、可可、茶;香蕉、菠萝、芒果;油棕、剑麻、烟草、棉花和黄麻,它们在世界的经济作物中占有重要地位。
生产特点:种植单一经济作物的大规模的密集型农场。
(8)热带雨林迁移农业
迁移农业是土地和住所均不固定的一种原始的农业地域类型。目前,迁移农业在南美洲亚马孙河流域、非洲刚果盆地等地广人稀的热带森林及其边缘地区依然存在。
例题:
下图为世界某区域图,读图回答下面小题。
3.关于图示区域的说法正确的是( )
A.农业地域类型为商品谷物农业
B.受东南季风影响降水丰沛
C.地广人稀、机械化水平高
D.地势北高南低
4.甲地地貌形成的外力作用主要是( )
A.风力堆积 B.风力侵蚀 C.流水堆积 D.流水侵蚀
【答案】3.D 4.C
【分析】3.读世界某区域图,即可判断该地为东南亚地区的中南半岛;其地形分布特点是山河相间、纵列分布,河流自西向东有伊洛瓦底江、萨尔温江、湄南河、湄公河和红河,该些河流自北向南流,流入印度洋、太平洋;而且河流沿岸地区地形以平原为主,河口有广阔的三角洲。该区域以热带季风气候为主,农业地域类型为季风水田农业,故A错误;受西南季风影响降水丰沛,故B错误;南部沿河沿海人口密集,农业生产机械化水平低,故C错误;地势北高南低,故D正确.综上所述。故选D。
4.甲地处湄公河三角洲,河流入海口处流速变缓,从上、中游携带来的泥沙沉积,形成河口三角洲,故C正确,ABD错误。故选C。
1.小范围地域(局部地区)的农业区位分析和选择,应主要考虑以下几个方面:
2.大范围地域的农业区位分析和选择
首先根据经纬度位置及其他信息确定各地的气候特征;根据等高线等信息分析各地的地形特征;结合各种作物的生长习性进行区位选择。
农作物单产、品质的影响因素
(1)昼夜温差:干旱、半干旱地区或海拔高的地区昼夜温差大,有利于农作物有机质的积累且病虫害少。
(2)水热条件:湿润地区强调水热匹配,如亚热带季风气候,纬度低,热量条件好.降水丰富,雨热同期,农作物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都强,新陈代谢旺盛,生长周期短。
(3)光照:光照充足,农作物光合作用强,产量提高。
(4)生长周期:纬度高的地方(如我国东北地区)或海拔高的地方(如青藏高原地区)气温低,农作物生长周期长,有机质积累多。
(5)病虫害:气候干旱地区、冬季气温低的地区在良性生态系统下,病虫害少,喷洒农药少,农作物品质高。
(6)土壤:优质土壤,如黑土、紫色土等,土壤肥沃,可减少化肥施用量。
(7)水源:有冰雪融水或清澈的泉水作为灌溉水源,水质洁净,农作物品质优良。(8)种养环境优越:人烟稀少,远离城市、工厂,人类活动少,对环境的污染、影响小,农作物生长环境好、品质高。
(9)品种:优质品种(抗病虫害、抗旱、抗寒、抗风、抗风沙、耐盐碱等)可提高农作物的抗逆性,增加农作物产量。
(10)种植技术:种植历史悠久,经验丰富;精耕细作,水肥调配好;科技水平高,种植技术先进,都有利于提高农作物品质和产量。
【基础】
(24-25高三上·浙江·阶段练习)陕西省洋县被誉为“地球上同纬度生态最好的地区”之一,上世纪洋县的农业发展一度陷入“绿色贫困”的困局。2003年以来,洋县大力发展相关产业,不断将“绿色能量”转化为“经济增量”。下图为洋县位置图。读图,完成下面小题。
1.推动洋县将“绿色能量”转化为“经济增量”的因素是( )
A.地形 B.技术 C.交通 D.政策
2. 推测洋县2003年以来的产业发展方向是( )
①水能梯级开发 ②生态旅游观光
③森林木材加工 ④有机粮食种植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②④
【答案】1.D 2.D
【解析】1.2003年以来,洋县通过产业发展来推动经济的发展,由此可知政策是推动洋县将“绿色能量”转化为“经济增量”的主要因素,D正确;地形是相对稳定的因素,变化不大,A错;技术、交通在材料中未有体现,因此排除BC两项。故选D。
2.由图中可知,该地位于汉中谷地丘陵地区,地势落差不大,不适合水能的梯级开发,①错;森林木材加工有可能造成森林面积减少,破坏生态环境,③错误;陕西省洋县被誉为“地球上同纬度生态最好的地区”之一,可以发展生态旅游观光,生态环境优良,也有助于有机产品生产,②④符合绿色可持续发展,故排除ABC,选D。
(24-25高一上·湖南常德·阶段练习)好的酱油产地,需要气候湿暖、光照充足,才能让黄豆充分发酵,使酱油更香醇;水和食盐资源也很重要,加上充足的黄豆供应,才能酿出好酱油。下图为我国酿造酱油的三大主要产区示意图。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3.三大产区均主要位于( )
A.西北地区 B.北方地区 C.南方地区 D.青藏地区
4.与甲产区相比,丙产区生产酱油的有利自然条件有( )
①海盐资源丰富②海洋运输便利③靠近大豆产地④光照充足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①④
【答案】3.C 4.D
【解析】3.读图可知,图中三大酱油产区均位于我国秦岭-淮河以南的南方地区,C正确,ABD错。故选C。
4.甲产区位于四川盆地,丙产区位于珠三角地区。与四川盆地相比,珠三角地区靠近沿海,海盐资源更丰富,生产酱油的原料更充足,①正确;海洋运输便利不属于自然条件,②错误;珠三角不是我国大豆的主要产区,③错误;四川盆地多云雾天气,是我国太阳辐射最贫乏地区,珠三角纬度较低,光照更为充足,④正确。①④组合正确,故选D。
(24-25高二上·江西·阶段练习)读中国某地区农业用地类型及比重变化示意图,完成下面小题。
5.该地区农业用地变化过程中( )
A.养殖用地最早消失 B.花卉用地比重持续增长
C.蔬菜用地比重先增后减 D.水稻用地面积增大
6.该地区农业用地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
A.市场需求的变化 B.劳动力素质的提升
C.灌溉技术的提高 D.农作物品种的改良
【答案】5.B 6.A
【解析】5.读图,该地区农业用地变化过程中,甘蔗和甘薯用地最早消失,A错误;花卉用地比重持续增加,B正确;蔬菜用地比重也是持续增长,C错误;水稻用地面积先增大,后消失,D错误。故选B。
6.市场决定了农业种植作物类型及规模,所以该地区农业用地变化的主要原因是市场需求的变化,A正确;劳动力素质的提升、灌溉技术的提高、农作物品种的改良都不是种植作物类型及规模的决定因素,BCD错误。故选A。
(24-25高二上·吉林长春·开学考试)马铃薯耐旱、喜光、喜冷凉,生长周期短,产量高。贵州省威宁彝族回族苗族自治县(下图)平均海拔2200米,境内山脉纵横,垂直落差大。该县种植早熟、中熟、晚熟等不同品种的马铃薯,生产的马铃薯个头大、品质优、价格低,畅销全国,素有“中国南方马铃薯之乡”的美誉。完成下面小题。
7.该县马铃薯品质优的主要自然原因是( )
A.热量充足 B.降水丰富 C.地形平坦 D.昼夜温差大
8.该县种植早熟、中熟、晚熟等不同品种马铃薯可以( )
A.提高产量 B.提高品质 C.改良土壤 D.延长上市期
【答案】7.D 8.D
【解析】7.贵州省威宁彝族回族苗族自治县平均海拔2200米,热量不足,A错误。降水丰富跟马铃薯品质优关系不大,B错误。该县境内山脉纵横,垂直落差大,地形不平坦,C错误。当地海拔高,昼夜温差大,有利于马铃薯有机质的积累,品质优,D正确。故选D。
8.该县种植早熟、中熟、晚熟等不同品种的马铃薯可以延长上市期,可以增加收入,D正确。种植早熟、中熟、晚熟等不同品种的马铃薯不能提高产量、品质,跟改良土壤无关,ABC错误。故选D。
(2022高一上·广东·学业考试)新会陈皮是茶枝柑的干燥成熟果皮,是中国传统道地药材,被评为国家地理标志产品。《本草纲目》中记载,“今天下多以广中(今广东省中部)来者为胜”。结合所学知识,完成下面小题。
9.新会陈皮主产区地处珠江三角洲,其所属的气候类型是( )
A.热带雨林气候 B.温带大陆性气候
C.热带沙漠气候 D.亚热带季风气候
10.新会出产的陈皮质量最好,除自然条件优越外,主要是因为( )
A.政策大力扶持 B.生产工艺独特
C.土地租金较低 D.市场需求量大
【答案】9.D 10.B
【解析】9.珠江三角洲属于亚热带季风气候区,D正确,ABC错误。故选D。
10.新会陈皮质量与新会优越的自然条件和独特的生产工艺有关,B正确;政策、租金、市场需求均对陈皮质量影响小,ACD错误。故选B。
【提升】
(2024·海南·高考真题)赏花经济是指基于当地传统的农业产业或种植(引种)新的开花植物,形成具有一定规模并能吸引游客的产业形态。其内涵已经不再是传统意义的“靠花吃花”,而是促进赏花与其它产业融合发展。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11.与传统的“靠花吃花”相比,赏花经济( )
A.产品附加值低 B.投资成本较低
C.产业结构单一 D.产业链条较长
12.大面积引种开花植物时,下列因素中需首先考虑的是( )
A.气候适宜性 B.交通便利性
C.花期长短 D.居民收入
【答案】11.D 12.A
【解析】11.根据材料信息“其内涵已经不再是传统意义的‘靠花吃花’,而是促进赏花与其它产业融合发展。”可知,与传统的“靠花吃花”相比,赏花经济促进与其它产业融合发展,产品附加值更高,A错误;赏花经济投资成本更高,B错误;赏花经济与其它产业融合发展,产业结构更复杂,C错误;与其它产业融合发展,赏花经济产业链条更长,D正确。故选D。
12.大面积引种开花植物时,要考虑引种植物与当地气候的适应性,保障引种的适宜性和成活率,A正确;交通便利性对引种影响较小,B错误;花期长短是考虑的因素之一,但不是首要要素,C错误;居民收入对引种的影响较小,D错误。故选A。
(2024·江苏南京·一模)图为“我国某地某时期三种主要农作物的农事安排图”。完成下面小题。
13.图中所示作物熟制是( )
A.一年一熟 B.一年两熟 C.一年三熟 D.两年三熟
14.图中作物2最可能为( )
A. B.
C. D.
15.为提高该地土地肥力和生产能力,间作期内应( )
A.扩大灌溉面积 B.减少农药施用
C.推广覆盖保墒 D.治理土地沙化
【答案】13.D 14.C 15.C
【解析】13.由图可知,作物1的生长期在5-8月,作物2的生长期在11月-次年5月,作物3的生长期在7-9月,两年内能完成3种作物的成熟和收获,因此为两年三熟,D正确,ABC错误。故选D。
14.作物2的生长期在11月-次年5月,可以越冬生长,成熟在5月末6月初,推测应为冬小麦,C为小麦图片,C正确;A为玉米,B为水稻,D为棉花,ABD错误。故选C。
15.由图可知,间作期主要为冬春季节,降水少,多大风天气,推广覆盖保墒,可以保持土地肥力,免受大风吹蚀,也可以保持土壤墒情,防止土壤过干,以利于下一种作物生长,C正确;扩大灌溉会导致土壤盐碱化,A错误;间作期间并无作物的生长,且在此期间减少农药施用对土壤肥力的的影响较小,B错误;该地可以种植农作物,说明沙漠化并不严重,无需治理,D错误。故选C。
(24-25高三上·浙江·阶段练习)近年来我国南方某市利用单季稻撂荒地推广“小麦+单季稻”的旱水轮作模式。完成下面小题。
16.推测该模式的生产方式是( )
A.春麦秋稻 B.冬稻夏麦 C.冬麦夏稻 D.夏麦夏稻
17.该市推广“小麦+水稻”旱水轮作模式的出发点有( )
①促进水资源合理分配,提高利用效率②抑制杂草和病虫害,改良土壤结构
③提高生物多样性,保障作物种质安全④充分利用土地资源,增加粮食产量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②③④ D.①③④
【答案】16.C 17.B
【解析】16.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小麦对热量要求较低,而水稻对热量要求高,故该模式应该是夏稻冬麦,C正确;秋季、冬季热量不能满足水稻生长,夏季耕地种水稻就不能同时种小麦,冬季不能种植水稻时再种小麦比较适宜,ABD错误。故选C。
17.利用单季稻撂荒地推广“小麦+水稻”旱水轮作模式,出发点首先是充分利用土地资源,耕地不撂荒,增加粮食产量;冬季降水少,种植需水少的小麦,夏季种植需水多的水稻,能促进水资源合理分配,提高利用效率;农作物轮作,还能抑制杂草和病虫害,改良土壤结构,更好地养护土壤,①②④正确;小麦和水稻是常见的农作物,该模式对提高生物多样性,保障作物种质安全意义不大,③错误。故选B。
(24-25高三上·云南大理·期中)碳是土壤有机质最基本的组成元素,土壤全碳含量可以作为评价土壤肥力的重要指标,沙漠种植衬膜水稻对土壤碳含量影响大。沙地水稻种植几年时间里,衬膜技术不断改进,铺设深度由原来的20cm~30cm改为70cm~80cm。下图左图示意内蒙古东部科尔沁地区a、b、c三种处理田全碳含量随土层深度的变化。右图示意沙地衬膜水稻土层结构。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18.a、b、c对应的处理田类型分别是( )
A.沙地、休耕地、稻田 B.稻田、沙地、休耕地
C.稻田、休耕地、沙地 D.休耕地、沙地、稻田
19.衬膜铺设深度不断加深的目的是( )
A.适应根系生长 B.延长使用寿命
C.减少下渗水量 D.减少病虫灾害
20.研究发现休耕一年后土壤碳含量显著降低,主要原因是( )
A.蒸发旺盛,土壤快速沙化 B.缺少植被覆盖,水土流失
C.风力侵蚀,有机质流失快 D.草本植物发育,消耗养分
【答案】18.C 19.B 20.D
【解析】18.沙地种植水稻可以改善土壤结构,人工施肥增加肥力,稻田全碳含量表层土和深层土都最高;休耕地不种植水稻后,在干旱的气候影响下土壤退化,全碳含量减少;沙土本身结构松散,有机质含量低,全碳含量表层土和深层土都最低,因此a为稻田,b为休耕地,c为沙地,ABD错误,C正确。故选C。
19.水稻的根系一般约20~30cm长,不需要留出70~80cm深的土层,A错误;深度加深受地表温度变化和农药化肥的影响变小,可增强衬膜的耐用性和抗腐蚀性,B正确;衬膜铺设深浅对下渗水总量影响小,C错误;衬膜加深对病虫害无影响,D错误。故选B。
20.科尔沁沙地位于内蒙古东部地区,主体属于半干旱区,平均降水量可达300~400mm,休耕一年后不会变为沙地,A错误;休耕后会长出草本植物,有植被覆盖,风力侵蚀不强,且当地降水少,水土流失不严重,BC错误;当休耕后草本植物发育,消耗前期种植水稻时存留的有机质,使土壤肥力大大降低,D正确。故选D。
【真题】
(2024·江西·高考真题)农业新质生产力正为国家粮食安全提供有力保障。生长期短的早稻品种,产量一般不高。我国研发的水稻高速育秧机突破了传统育秧模式,将育秧搬至工厂,通过智能控制,提前和缩短了早稻育秧的时间,可为早稻生长赢得更长的时间。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21.应用高速育秧机克服的传统育秧限制因素主要是( )
A.养分 B.气温 C.水分 D.光照
22.与传统育秧比,采用高速育秧机育秧主要是为了( )
A.增加育秧数量 B.改良水稻品种
C.提高水稻产量 D.节约耕地资源
【答案】21.B 22.C
【解析】21.由材料可知,我国研发的水稻高速育秧机突破了传统育秧模式,将育秧搬至工厂,通过智能控制,提前和缩短了早稻育秧的时间,可为早稻生长赢得更长的时间,可以推断传统的育秧在露天进行,育苗周期更长,高速育秧机在温室中育秧,可以智能调节气温,缩短育苗周期,提高育秧效率,B正确;高速育秧机可改善养分、水分、光照等条件,影响育秧的质量,但不是高速育秧机克服的传统育秧主要限制因素,ACD错误。故选B。
22.由材料可知,生长期短的早稻品种,产量一般不高。与传统育秧比,采用高速育秧机育秧,通过智能控制,提前和缩短了早稻育秧的时间,可为早稻生长赢得更长的时间,有利于有机质的充分积累,进而提高水稻产量,C正确;高速育秧机育秧能够增加育秧数量,节约耕地资源,提高土地的利用效率,但都不是主要目的,主要目的是缩短育秧周期,进而提高粮食的产量,AD错误;高速育秧机无法改良水稻的品种,B错误。故选C。
(2024·全国·高考真题)位于三江平原的某大型农场开垦沼泽地,最初主要种植小麦,近年来主要种植水稻。该农场抽取地下水注入露天水池,蓄存一段时间后引入稻田灌溉。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23.该农场开垦沼泽地种植小麦,首先需要( )
A.提高土壤肥力 B.降低地下水位 C.提高土壤温度 D.控制土壤侵蚀
24.将抽取的地下水在露天水池蓄存一段时间后再引入稻田灌溉的目的是( )
A.营造景观 B.积蓄水量 C.沉淀泥沙 D.提高水温
【答案】23.B 24.D
【解析】23.结合所学知识,阅读材料可知,我国的三江平原地区地势低平,沼泽地广布,由于小麦种植需要的是较为干旱的土壤,因此该农场要开垦沼泽地种植小麦,首先需要的是降低地下水位,将沼泽地土壤水分减少,B正确;我国东北地区的三江平原土壤是黑土和黑钙土,土壤肥沃,不需要提高肥力,A错误;三江平原地区种植春小麦,气温一般回暖,且提高土壤的温度难度很大,C错误;沼泽地一开始土壤侵蚀较弱,因此首先不需要解决该问题,D错误。答案选择B。
24.结合所学知识,阅读材料可知,我国三江平原地区,纬度较高,气温较低,因此其水温也较低,尤其是地下水温水一般在5°-6°左右,直接引入稻田对水稻根系刺激很大,不利于水稻生长,所以需要提高水温,将地下水露天存蓄正好可以提高水温,然后引入稻田,减少对水稻根系的刺激,D正确;抽取地下水将进行蓄水灌溉,主要是为了水稻种植,因此其目的不是为了营造景观,A错误;三江平原地区并不缺水,不需要积蓄水量,B错误;地下水抽取后,泥沙含量本身比较低,不需要沉淀泥沙,C错误。答案选择D。
(2024·浙江·高考真题)黑龙江是我国商品粮生产大省,耕地非粮化在全国处于较低水平。该省某企业收购当地优质玉米,采用真空包装,制成鲜食玉米,通过网络平台销售到全国各地。完成下面小题。
25.该省耕地非粮化水平较低的主要影响因素是( )
A.土地 B.劳动力 C.资金 D.技术
26.该企业生产带来的影响是( )
A.降低玉米的商品率 B.促进生产企业小而精
C.提高玉米生产收益 D.增加销售交易的环节
【答案】25.A 26.C
【解析】25.耕地非粮化主要原因是粮食种植收益较低,为了获取更大收益转而种植其他经济作物;或者由于劳动力大量外流,无法满足粮食种植的劳动力需求而种植其他对劳动力需求较少的作物。黑龙江地形平坦开阔,黑土肥沃,平原面积广阔,利于大规模进行粮食生产,规模效益明显,与其他地区相比,粮食生产产值较高,所以该省耕地非粮化水平较低的主要影响因素是土地面积广大,A正确;该省人口较少,劳动力不丰富,但是机械化程度较高对劳动力需求不大,故劳动力不是其非粮化水平低的主要影响因素,B错误;该地区经济发展较慢,资金水平不占优势,但是对非粮化水平较低影响不大,C错误;该地区是重要的商品粮基地,粮食种植技术水平相对较高,但技术也不是影响非粮化水平低的主要因素,D错误。故选A。
26.该企业收购当地优质玉米,采用真空包装,制成鲜食玉米,通过网络平台销售到全国各地,提高了玉米的商品率,A错误;该企业面向全国各地销售,销量较大,有助于其扩大生产规模,B错误;采用真空包装,制成鲜食玉米,销售价格较高,提高玉米生产收益,C正确;通过网络平台销售,减少了销售交易的环节,D错误。综上所述,ABD错误,故选C。
(2023·重庆·高考真题)萨列哈尔德(66°589'N,66°596'E) 位于西西伯利亚平原北部, 自然植被为苔原。该地曾长期施用生物有机肥种植农作物。现已撂荒多年,撂荒初期,撂荒耕地土壤表层有机质分解速度高于自然土壤。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27.撂荒前该地可种植农作物,是因为种植期间( )
A.地表蒸发弱 B.积雪厚度小 C.日照时间长 D.昼夜温差大
28.撂荒耕地土壤表层有机质分解速度高于自然土壤,是由于撂荒初期( )
A.土壤通气性好 B.土壤温度低 C.枯枝落叶层厚 D.植株高度高
【答案】27.C 28.A
【解析】27.由材料“ 萨列哈尔德(66°589′N,66°596′E) 位于西西伯利亚平原北部”可知,该地纬度高,气温低,热量成为该地区发展农业生产的限制性因素,材料“撂荒前该地可种植农作物”,说明种植期间该地热量条件较好,应为北半球夏季。该地位于66°589′N,夏季白昼长,且有极昼现象,日照时间长,热量条件较好,C正确;夏季气温较高,地表蒸发较强,A错误;该地纬度高,气温低,热量是该地区发展农业生产的限制性因素,且该地夏季虽短但温暖,积雪基本可以消融,故积雪厚度对当地农作物生长影响较小,B错误;萨列哈尔德位于66°589′N,这里夏短冬长,气候寒冷 ,全年有长达8个月的最低气温低于零度,昼夜温差不大,D错误。故选C。
28.影响土壤表层有机质分解速度的因素有水分、温度、通气等,水分适中,通气良好,有利于有机质分解。由材料“位于西西伯利亚平原北部,自然植被为苔原”可知,该地为苔原气候,自然土壤为冰沼土,土壤通气性较差;耕地指用犁或机器把土地翻松,撂荒耕地在撂荒初期土壤通气性较好,利于土壤表层有机质分解,土壤表层有机质分解速度高于自然土壤,A正确;土壤温度低不利于土壤表层有机质分解,B错误;当地自然植被为苔原,枯枝落叶层较薄,植株高度低,CD错误。故选A。
(2024·浙江·高考真题)北方产区是我国玉米的主产区。下表为1999年、2020年北方产区的四省(区)玉米产量及占全国的比重。完成下面小题。
省(区) 1999年 2020年
产量(万吨) 占全国的比重(%) 产量(万吨) 占全国的比重(%)
内蒙古 771.4 6 2742.7 11
辽宁 985.4 8 1793.9 7
吉林 1692.6 13 2973.4 11
黑龙江 1228.4 10 3646.6 14
29.四省(区)玉米产量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
A.全球变暖使温度升高 B.饮食结构变化市场需求增加
C.环境改善降水量增加 D.耕地质量提升复种指数提高
30.关于四省(区)玉米生产的表述,正确的是( )
①内蒙古土地资源丰富,产量增幅最大②辽宁灌溉用水紧张,产量略有下降
③吉林水土流失加剧,生产明显收缩④黑龙江机械化水平提高,生产效益提高
A.①② B.②③ C.①④ D.③④
【答案】29.B 30.C
【分析】29.根据表格信息可知,四省区玉米产量上升幅度都较大,主要原因是随着居民收入水平的提高,对于肉蛋奶等畜产品需求量增加,玉米作为畜牧业饲料,市场需求量增加,B正确;全球变暖导致的温度升高对于玉米产量的影响较小,不会导致其大幅度上升,A错误;环境改善不会导致玉米产量大幅提高,C错误;复种指数主要受热量条件限制,耕地质量提升对复种指数影响较小,D错误。所以选B。
30.根据表格信息可知,四省区中内蒙古的产量增幅最大,主原因是内蒙古面积广阔,土地资源丰富,①正确;辽宁产量没有下降,②错误;吉林玉米产量升高,玉米生产没有明显收缩,③错误;黑龙江地广人稀,随着技术水平的进步,机械化水平不断提高,生产效益提高,④正确。所以选C。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