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25张PPT)
伽利略对亚里士多德的观点产生了怀疑,因而得出了自由落体定律;瓦特因为有“水开了,壶盖为什么会跳起来”的疑问,发现了蒸汽的力量;牛顿因为有“苹果为什么会落地”的疑问,发现了万有引力。这些创造都是从怀疑中来,那么怀疑与学问、创造有什么关系呢?我们来学习顾颉刚的《怀疑与学问》。
19 怀疑与学问
学者先要会疑
学须则疑
怀疑与学问
论题(议论的问题或对象)
论点(作者就所讨论问题的看法和主张)
论题型标题引人思考,回味悠长。
论点型标题直截了当,一目了然;
走近作者
【顾颉刚】(1893—1980),字铭坚,江苏苏州人。中国历史学家。
【代表作】《古史辨》《当代中国史学》
字词积累
虚妄( wàng ) 墨( mò )守 譬( pì)如
懒惰( duò ) 塾( shú )师
停滞( zhì ) 盲 ( máng )从 颉( jié )
程颐( yí ) 步骤( zhòu )
流俗
停滞
盲从
墨守
辨伪去妄
不攻自破
指社会上流行的风俗习惯(含贬义)。
停止
不问是非地附和别人;盲目随从。
固执拘泥,不会变通。
辨别虚假的,去除不合理的。
不用攻击,自己就溃败了。多指观点、情节等站不住脚,经不起反驳或责问。
证明或补充
对比论证
比喻论证
道理论证
举例论证
道理论据
事实论据
分论点
中心论点
论证:用论据证明论点的过程。
论据:用来证明和支撑论点的材料。
论点:作者对所论述问题的见解和主张。
议论文
三要素
文体知识
类比论证
本文结构完整,论证严密。细读课文,画出文中承上启下的关键语句,梳理文章的论证结构,完成下面的表格。
学须则疑
怀疑是消极方面辨伪去妄的必须步骤
怀是积极方面建设新学说、启迪新发明的基本条件
总
分
整体感知
中心论点和分论点的关系:
中心论点是全文的统帅、核心,分论点是为中心论点服务的,是中心论点的几个方面,就实质而言它是中心论点的支撑。
第一部分( ):
第二部分( ):
第三部分( ):
1-2
引用名言提出中心论点:学则须疑。
3-5
6
论证第一个分论点:怀疑是消极方面辨伪去妄的必要步骤。
论证第二个分论点:怀疑是积极方面建设新学说、启迪新发明的基本条件。
整体感知
阅读课文,理清本文的论证思路。
阅读第一部分,说说文章的开头,在写法上有什么特点?有什么作用?
“在可疑而不疑者,不曾学;学则须疑。” ——张载
“学者先要会疑。”——程颐
细读感悟
特点:
引用名言
作用:
提出了论点;
作为道理论据有力的证明了中心论点;
增加了文章的文学色彩。
第3段用了什么论证方法?有什么作用?
举例论证,举在国难危急的时候有各种传说的例子,具体有力地论证了传说不一定可靠,不能随便相信,类比论证,由传说的实际情形要亲身视察类比到“做学问也是如此”,进而论证了中心论点,使论证更有说服力。
我们对于传说的话,不论信不信,都应当经过一番思考,不应当随随便便就信了。我们信它,因为它“是”;不信它,因为它“非”。这一番事前的思索,不随便轻信的态度,便是怀疑的精神。这是做一切学问的基本条件。我们听说中国古代有三皇、五帝,便要问问:这是谁说的话 最先见于何书 所见的书是何时何人著的 著者何以知道 我们又听说“腐草为萤”,也要问问:死了的植物如何会变成飞动的甲虫 有什么科学根据 我们若能这样追问,一切虚妄的学说便不攻自破了。
请简要分析第4段的论证思路:
请简要分析第4段的论证思路:
首先提出观点: ;
然后举 和 的例子进行 论证;
最后得出 的结论。
对于“传说” 要怀疑,怀疑精神是“做一切学问的基本条件”
“三皇、五帝”
“腐草为萤”
举例
怀疑可以使一切虚妄的学说不攻自破
阅读第五段,思考:
1.怀疑有哪几个步骤?几个步骤能否调换?
“怀疑、思索、辨别”三步。不能调换, 因为人只有先怀疑才可能思索,只有思索才可能辨别是非,三个步骤是按人对事物进行怀疑时的先后顺序排列的,调换后就不符合人的认知规律了。
2、第5段用了什么论证方法?有什么作用?
道理论证。引用孟子的名言,论证了要有怀疑精神,不要随便盲从或迷信,进而论证了中心论点,使论证有权威性和说服力。
对比论证。通过正反两方面的对比,强调了“我们不论对于哪一本书,哪一种学问,都要经过自己的怀疑”。进而论证了中心论点,给人以深刻的印象。
阅读第六段,说说第一句话的作用。
①结构上:承上启下。
②内容上:揭示第一个分论点,提出第二个分论点。
思考 本文逻辑严密,语言准确。结合上下文,揣摩下面这段文字,回答后面的问题。
一切学问家,不但对于流俗传说,就是对于过去学者的学说也常常要抱怀疑的态度,常常和书中的学说辩论,常常评判书中的学说,常常修正书中的学说。要这样才能有更新更善的学说产生。
“一切”有“所有”的意思,强调强调所有的学问家都无一例外,只要是做学问,就得有怀疑精神,这个思维品质是所有学问家应该具备的。
一切学问家,不但对于流俗传说,就是对于过去学者的学说也常常要抱怀疑的态度,常常和书中的学说辩论,常常评判书中的学说,常常修正书中的学说:要这样才能有更新更善的学说产生。
不能调换顺序。“怀疑”是“辩论”的前提条件;“评判”是修正的前提。所以“怀疑”“辩论”“评判”“修正”这四部构成逐层深入、步步递进的关系,不能任意调换顺序。体现了本文逻辑的严密和语言的严谨。
怀疑
辩论
修正
评判
第六段中“怀疑”“辩论”“评判”“修正”这三个动词能不能调换位置?
课文主旨
本文论述了学则需疑的观点,强调了怀疑精神在治学过程中的重要作用,并提倡学者应有怀疑精神,不要随便盲从或迷信。
你能就最后一段提出你的疑问吗?
学以致用
1.古今科学上新的发明,哲学上新的理论,美术上新的作风,都是这样起来的。
“都”,说得太绝对,与事实不符,可改为“大多”。
2.清代的一位大学记问家——戴震,幼时读朱子的《大学章句》,便问《大学》是何时的书,朱子是何时的人。塾师告诉他《大学》是周代的书,朱子是宋代的大儒;他便问宋代的人如何能知道一千多年前的著者的意思。
这个事实论据是为了证明“怀疑是建设新学说、启迪新发明的基本条件”的,但所举事例并不能充分证明这个道理,论证不够严密。
3.怀疑不仅是消极方面变伪去妄的必须步骤,也是积极方面建设新学说、启迪新发明的基本条件。
此句中“消极方面”和“积极方面”两个词用得不够准确,删去更好。
由此可见,学者的话和文章也不一定都是准确无误的,我们学习时一定要经过“怀疑”“思索”“辨别”三步后,把书本上或别人的学问变成自己的。切记:“学者先要会疑”,“学则须疑”!
课后作业
孟子说“尽信书则不如无书”,那么对于我们学过的课文,你有没有对哪篇文章产生过怀疑呢?请将你由“怀疑”“思索”到“辨别”的过程课后写下来,与大家分享。
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