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章 第二节 土壤的形成
【A基础培优练】
时间:30分钟 总分:51分
(知识点1:成土因素。知识点2:土壤剖面)
一、单项选择题(每小题3分,共45分)
[知识点1](2023年四川宜宾月考)紫色土主要由在侏罗纪、白垩纪时期形成的紫色或紫红色砂岩、页岩快速风化发育而成,富含磷、钾等营养元素。紫色土水土流失快,土层浅薄,土壤剖面上、下差异小。据此完成第1~3题。
1.形成紫色土的砂岩中可能发现( )
A.霸王龙化石 B.笔石化石
C.三叶虫化石 D.猛犸象化石
2.影响紫色土颜色的主导因素是( )
A.水分 B.坡向
C.生物 D.成土母质
3.紫色土剖面上、下差异小,是由于( )
①地表枯枝落叶多 ②成土母岩风化快 ③土层侵蚀快 ④土壤发育时间长
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①④
【答案】1.A 2.D 3.B [解析]第1题,由材料“紫色土主要由在侏罗纪、白垩纪时期形成的紫色或紫红色砂岩、页岩快速风化发育而成”可知,侏罗纪、白垩纪是恐龙时代,因此,推断其有恐龙化石,A项正确;笔石和三叶虫形成于古生代,B、C项错误;猛犸象生活在新生代的第四纪,D项错误。第2题,由材料“紫色土主要由在侏罗纪、白垩纪时期形成的紫色或紫红色砂岩、页岩快速风化发育而成,富含磷、钾等营养元素”可知,其颜色与成土母质有很大关系,D项正确。第3题,由材料“紫色土水土流失快,土层浅薄,土壤剖面上、下差异小”可知,紫色土剖面上、下差异小是由于水土流失快,表层的有机质难以积累,土层侵蚀快,土层薄,②③正确;地表枯枝落叶多,有机质丰富,上、下差异大,①错误;土壤发育时间短,土壤不够成熟,④错误。
[知识点1、2](2024年江苏无锡期末)云南昆明某高中地理兴趣小组在学校附近山区进行红壤野外观测实践,并撰写了研究性学习报告。下图为该小组撰写的研究性学习报告和绘制的土壤剖面图。据此完成第4~5题。
4.该报告及剖面图的两处明显错误是( )
①腐殖质含量低 ②通气透水性好 ③淀积层和淋溶层位置 ④母质层和母岩层位置
A.①② B.②③
C.①④ D.③④
5.红壤形成过程中( )
①成土母质决定淋溶层厚度 ②生物是其有机质主要来源 ③高温有利于有机质的保存 ④地形坡度影响其土层厚度
A.①② B.③④
C.②④ D.①③
【答案】4.B 5.C [解析]第4题,云南昆明属于亚热带季风气候,降水多,淋溶作用强,不利于有机质、腐殖质积累,所以导致红壤的有机质含量低,排除①;该地区降水多,淋溶作用强,土壤黏粒比重高,通气透水性差,②符合题意;淀积层是由上层的淋溶层淋失的物质在此沉淀、积累,质地黏重、紧实,故图中淀积层和淋溶层位置错误,③符合题意;母质层是由母岩层表层疏松的风化碎屑物质形成,其位置正确,排除④。B项正确。第5题,红壤的形成过程中,生物是其有机质的主要来源,②正确;地形坡度会影响其土层厚度,④正确;成土母质决定了红壤的矿物质组成,而不是淋溶层厚度,①错误;高温条件下有机质易被分解,不利于有机质的保存,③错误。C项正确。
[知识点2]土壤的淋溶作用是指土壤中的可溶性物质随下渗水流向下淋洗转移的过程。下表为某土壤剖面的四项营养元素指标表。读表,完成第6~7题。
深度/厘米 氮/(毫克/ 千克) 磷/(毫克/ 千克) 钠/(毫克/ 千克) 镁/(毫克/ 千克)
0 128 340 30 10
20 91 265 45 10
50 84 283 56 8
6.表中受淋溶程度最高的元素是( )
A.氮 B.磷
C.钠 D.镁
7.土壤淋溶作用的增强可能会导致( )
A.地下水水位下降 B.水土流失加剧
C.土壤肥力下降 D.土壤盐渍化加剧
【答案】6.C 7.C [解析]第6题,读表可知,氮、磷和镁元素的表层含量比深层大,受淋溶程度不高,排除A、B、D三项;钠元素由表层到深层含量逐渐升高,说明由表层通过淋溶作用转移到深层的钠元素最多,受淋溶程度最高,故C项正确。第7题,在湿润地区的土壤剖面上部,由于水分长时间自地表向下淋溶,使上部土层中的可溶性物质和细微土粒遭到淋洗,并逐渐形成土色变浅、质地变粗、酸度加大、肥力较低的土层。
[知识点2](2024年河北沧州期末)黄土丘陵沟壑区水土流失严重,生态环境脆弱,土壤水分成为该区域生态环境建设的“瓶颈”。为了治理水土流失,当地大力开展造林绿化工作,主要造林树种有刺槐、油松等。下图为该地不同坡向的刺槐林地、油松林地土壤含水率与月降水量统计图。据此完成第8~10题。
8.黄土丘陵沟壑区水土保持效果最好的造林地是( )
A.阴坡刺槐林地 B.阴坡油松林地
C.阳坡刺槐林地 D.阳坡油松林地
9.当地不同坡向林地土壤含水率差异较大,其主要影响因素是( )
A.降水量 B.蒸发量
C.植物需水量 D.冻土层厚度
10.该地雨季土壤含水率较低,最可能的原因是雨季( )
A.土壤紧实,不利于雨水下渗
B.暴雨频发,水土流失严重
C.雨热同期,蒸发和植物蒸腾旺盛
D.晴天日数少,太阳辐射弱
【答案】8.A 9.B 10.C [解析]第8题,读图可知,阴坡刺槐林地土壤含水率最高,说明水土保持效果最好,A项正确。第9题,由图可知,阳坡刺槐林地、油松林地土壤含水率分别低于阴坡刺槐林地、油松林地,主要是因为阳坡吸收太阳辐射多,土壤温度高,蒸发量大,失去水分多;阴坡土壤温度低,蒸发量小,土壤保存的水分多,B项正确。第10题,由图可知,该地6至9月为雨季,该季节黄土丘陵沟壑区雨热同期,正值刺槐和油松生长旺季,高温促进蒸发,散失部分水分,植物生长过程中需水量大,植物蒸腾量也大,使土壤含水率不高,C项正确。
[知识点1]环北极地区多年冻土分布广泛,其中46%为不连续状态,且通常具有较高的土壤有机碳。下图示意环北极地区多年冻土区碳储量来源。据此完成第11~12题。
11.环北极地区冻土层中有机碳含量高的主要原因是( )
A.气温低,植被凋落物不易分解
B.湿地广,固定有机碳能力较强
C.冰川大量融化,有机碳释放量大
D.土壤呼吸作用强,吸收有机碳多
12.北极陆地冻土土壤有机碳含量最稳定的季节是( )
A.春季 B.夏季
C.秋季 D.冬季
【答案】11.A 12.D [解析]第11题,环北极地区所处纬度高,终年气温低,植被凋落物和地下根茎不易分解,使得冻土层中的有机碳可以储存较长时间,A项正确;环北极地区多年冻土分布广泛,相对而言湿地面积小,B项错误;材料中并未涉及环北极地区冰川融化的相关内容,C项错误;该地多年冻土广布,土壤呼吸作用弱,D项错误。第12题,冬季气温低,地表积雪厚,冻土层稳定,土壤呼吸作用弱,冻土土壤有机碳含量最稳定,D项正确。
[知识点1、2]土壤微生物生物量碳(简称土壤微生物量碳)指土壤中体积小于5 000立方微米的微生物体内碳的总和。下图为内蒙古温带草原土壤微生物量碳的空间分布示意图。据此完成第13~14题。
13.引起内蒙古草原土壤微生物量碳在水平地域上存在差异的主要因素是( )
A.海拔 B.温度
C.降水量 D.耕作制度
14.土壤微生物量碳的垂直分布呈现出一定的规律性,这主要是因为越往深处土壤( )
A.有机质含量越少 B.通气状况越好
C.环境作用越大 D.根系越发达
【答案】13.C 14.A [解析]第13题,图示信息显示土壤微生物量碳呈现出草甸草原最高、典型草原次之、荒漠草原最低的分布格局,与降水量的变化趋势一致,C项正确。图中草甸草原、典型草原和荒漠草原的变化主要体现的是降水量的水平变化,与海拔、温度和耕作制度无关,A、B、D项错误;第14题,表层土壤积累了较多的腐殖质,含有丰富的有机质,同时表层积聚了大量植物根系,而越往土壤深处,植物根系越少,有机质的含量越少,A项正确,D项错误;越往土壤深处,土壤越紧实,通气状况越差,B项错误;深层土壤的环境条件趋于稳定,对微生物的影响较小,C项错误。
15.[知识点1](2024年贵州贵阳期末)黑土地是世界公认最肥沃的土壤之一。我国东北地区黑土地有机质和氮、磷、钾等含量高,肥力普遍比华北地区、长江中下游平原高2至5倍。与长江中下游平原相比,东北地区黑土地( )
A.农作物生长更快 B.淋溶作用更强
C.有机质分解更慢 D.酸化威胁更强
【答案】C [解析]东北地区纬度高,气温低,作物生长慢,有机质分解慢,A项错误,C项正确;东北地区降水比长江中下游平原少,淋溶作用弱,B项错误;长江中下游平原酸化威胁更强,D项错误。
二、不定项选择题(每小题3分,共6分)
[知识点1、2](2024年浙江温州期末)下表为我国华北地区某山地草原不同海拔土壤剖面相关数据表。据此完成第16~17题。
海拔/米 坡度/° 腐殖质层厚度/厘米
1 572 15 74
1 592 56 56
1 609 54 28
1 621 20 47
1 635 22 22
16.据表推测,该地腐殖质层较厚的位置( )
A.坡度大,降水多 B.海拔高,温度低
C.坡度小,侵蚀少 D.海拔低,土层厚
17.该地腐殖质层较厚,主要影响因素有( )
A.植被类型 B.人类开发
C.风沙活动 D.降水特征
【答案】16.CD 17.AD [解析]第16题,读表可知,腐殖质层厚度最大的地点坡度最小,坡度小,坡面径流流速慢,腐殖质层受侵蚀较少,A项错误,C项正确;读表可知,该地腐殖质层厚度大致由海拔低处向海拔高处减少,可能是坡面物质向下迁移使得海拔低处土层较厚所致,B项错误,D项正确。第17题,读表可知,该地腐殖质层整体上较厚,这可能与当地草原植被密切相关,草原植被生长更新快,补给土壤的有机质多,A项正确;该地位于华北地区,该地草原植被的形成与该地降水较少有关,而降水较少对腐殖质层的冲刷作用较弱,这也是该地腐殖质层较厚的原因之一,D项正确;人类开发容易破坏腐殖质层,使得腐殖质层变薄,B项错误;风沙活动不利于植被生长,可能使得腐殖质层变薄,C项错误。
【B素养提升练】
一、单项选择题
(2024年广东肇庆期末)在全球变暖的背景下,由土地利用方式改变导致的土壤碳库变化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土壤有机碳指土壤中所有含碳的有机物质,是通过微生物作用形成的腐殖质、动植物残体和微生物体等的合称。研究发现,天山北坡雪岭云杉林被开垦为农田的土壤有机碳储量减少。下图示意该地森林与农田土壤有机碳密度的差异。据此完成第1~2题。
1.农田土壤表层有机碳密度减少,主要原因是农田( )
A.植被覆盖率低 B.作物生长期短
C.大量施用化肥 D.开垦面积较大
2.为了增加农田土壤有机碳,缓解气候变暖,应采取的农业生产措施有( )
①实现秸秆还田 ②增施有机肥 ③退耕还林 ④推广少(免)耕技术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③④ D.①②④
【答案】1.A 2.D [解析]第1题,与森林土壤相比,天山北坡农田林木减少,植被覆盖率低,土壤有机质补给减少,有机碳密度降低,A项正确。第2题,秸秆还田、增施有机肥,可以增加土壤有机碳的补给,①②正确;推广少(免)耕技术可以减少土壤有机碳的消耗,④正确;退耕还林不属于农业生产措施,不符合题意,③错误。D项正确。
二、综合题
3.阅读图文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 棕壤是发育于暖温带湿润气候区落叶林下的土壤,其土层呈鲜棕色,有机质含量高。我国的棕壤主要分布于辽东半岛、山东半岛等地区,所处地形主要为低山丘陵,成土母质多为花岗岩、片麻岩及页岩的风化产物。
亚马孙平原的热带雨林地区的土壤为砖红壤,有机质含量非常低,呈酸性且黏重。早期欧洲殖民者在巴西亚马孙河流域发现,当地印第安人在一种与自然土壤迥异的黑色土壤上耕作。据研究,这种黑色土壤是人工土壤,主要成分是生物炭(让木材、稻草或农作物废弃物在缺氧的环境下燃烧,得到的物质就是生物炭)。下图为热带雨林生态系统的养分循环示意图,其中圆圈大小反映养分储量的多少,箭头粗细表示养分流量的大小。
(1)说出棕壤形成的主要影响因素。
(2)据图分析亚马孙热带雨林地区土壤贫瘠的原因。
(3)简述当地印第安人用生物炭改良土壤的作用。
【答案】(1)气候、植被(温带落叶林)、地形、成土母质(岩石)等。
(2)亚马孙热带雨林地区全年高温多雨,枯枝落叶等有机质分解快,养分积累少;土壤淋溶作用强烈,养分大量流失,地表径流也带走部分养分;雨林植被高大茂密,养分循环旺盛,大部分养分储存在植物体内,土壤养分少。
(3)生物炭可以提高土壤的肥力,增加土壤的通气性和透水性,降低黏重,改变土壤的颜色。第五章 第二节 土壤的形成
【A基础培优练】
时间:30分钟 总分:51分
(知识点1:成土因素。知识点2:土壤剖面)
一、单项选择题(每小题3分,共45分)
[知识点1](2023年四川宜宾月考)紫色土主要由在侏罗纪、白垩纪时期形成的紫色或紫红色砂岩、页岩快速风化发育而成,富含磷、钾等营养元素。紫色土水土流失快,土层浅薄,土壤剖面上、下差异小。据此完成第1~3题。
1.形成紫色土的砂岩中可能发现( )
A.霸王龙化石 B.笔石化石
C.三叶虫化石 D.猛犸象化石
2.影响紫色土颜色的主导因素是( )
A.水分 B.坡向
C.生物 D.成土母质
3.紫色土剖面上、下差异小,是由于( )
①地表枯枝落叶多 ②成土母岩风化快 ③土层侵蚀快 ④土壤发育时间长
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①④
[知识点1、2](2024年江苏无锡期末)云南昆明某高中地理兴趣小组在学校附近山区进行红壤野外观测实践,并撰写了研究性学习报告。下图为该小组撰写的研究性学习报告和绘制的土壤剖面图。据此完成第4~5题。
4.该报告及剖面图的两处明显错误是( )
①腐殖质含量低 ②通气透水性好 ③淀积层和淋溶层位置 ④母质层和母岩层位置
A.①② B.②③
C.①④ D.③④
5.红壤形成过程中( )
①成土母质决定淋溶层厚度 ②生物是其有机质主要来源 ③高温有利于有机质的保存 ④地形坡度影响其土层厚度
A.①② B.③④
C.②④ D.①③
[知识点2]土壤的淋溶作用是指土壤中的可溶性物质随下渗水流向下淋洗转移的过程。下表为某土壤剖面的四项营养元素指标表。读表,完成第6~7题。
深度/厘米 氮/(毫克/ 千克) 磷/(毫克/ 千克) 钠/(毫克/ 千克) 镁/(毫克/ 千克)
0 128 340 30 10
20 91 265 45 10
50 84 283 56 8
6.表中受淋溶程度最高的元素是( )
A.氮 B.磷
C.钠 D.镁
7.土壤淋溶作用的增强可能会导致( )
A.地下水水位下降 B.水土流失加剧
C.土壤肥力下降 D.土壤盐渍化加剧
[知识点2](2024年河北沧州期末)黄土丘陵沟壑区水土流失严重,生态环境脆弱,土壤水分成为该区域生态环境建设的“瓶颈”。为了治理水土流失,当地大力开展造林绿化工作,主要造林树种有刺槐、油松等。下图为该地不同坡向的刺槐林地、油松林地土壤含水率与月降水量统计图。据此完成第8~10题。
8.黄土丘陵沟壑区水土保持效果最好的造林地是( )
A.阴坡刺槐林地 B.阴坡油松林地
C.阳坡刺槐林地 D.阳坡油松林地
9.当地不同坡向林地土壤含水率差异较大,其主要影响因素是( )
A.降水量 B.蒸发量
C.植物需水量 D.冻土层厚度
10.该地雨季土壤含水率较低,最可能的原因是雨季( )
A.土壤紧实,不利于雨水下渗
B.暴雨频发,水土流失严重
C.雨热同期,蒸发和植物蒸腾旺盛
D.晴天日数少,太阳辐射弱
[知识点1]环北极地区多年冻土分布广泛,其中46%为不连续状态,且通常具有较高的土壤有机碳。下图示意环北极地区多年冻土区碳储量来源。据此完成第11~12题。
11.环北极地区冻土层中有机碳含量高的主要原因是( )
A.气温低,植被凋落物不易分解
B.湿地广,固定有机碳能力较强
C.冰川大量融化,有机碳释放量大
D.土壤呼吸作用强,吸收有机碳多
12.北极陆地冻土土壤有机碳含量最稳定的季节是( )
A.春季 B.夏季
C.秋季 D.冬季
[知识点1、2]土壤微生物生物量碳(简称土壤微生物量碳)指土壤中体积小于5 000立方微米的微生物体内碳的总和。下图为内蒙古温带草原土壤微生物量碳的空间分布示意图。据此完成第13~14题。
13.引起内蒙古草原土壤微生物量碳在水平地域上存在差异的主要因素是( )
A.海拔 B.温度
C.降水量 D.耕作制度
14.土壤微生物量碳的垂直分布呈现出一定的规律性,这主要是因为越往深处土壤( )
A.有机质含量越少 B.通气状况越好
C.环境作用越大 D.根系越发达
15.[知识点1](2024年贵州贵阳期末)黑土地是世界公认最肥沃的土壤之一。我国东北地区黑土地有机质和氮、磷、钾等含量高,肥力普遍比华北地区、长江中下游平原高2至5倍。与长江中下游平原相比,东北地区黑土地( )
A.农作物生长更快 B.淋溶作用更强
C.有机质分解更慢 D.酸化威胁更强
二、不定项选择题(每小题3分,共6分)
[知识点1、2](2024年浙江温州期末)下表为我国华北地区某山地草原不同海拔土壤剖面相关数据表。据此完成第16~17题。
海拔/米 坡度/° 腐殖质层厚度/厘米
1 572 15 74
1 592 56 56
1 609 54 28
1 621 20 47
1 635 22 22
16.据表推测,该地腐殖质层较厚的位置( )
A.坡度大,降水多 B.海拔高,温度低
C.坡度小,侵蚀少 D.海拔低,土层厚
17.该地腐殖质层较厚,主要影响因素有( )
A.植被类型 B.人类开发
C.风沙活动 D.降水特征
【B素养提升练】
一、单项选择题
(2024年广东肇庆期末)在全球变暖的背景下,由土地利用方式改变导致的土壤碳库变化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土壤有机碳指土壤中所有含碳的有机物质,是通过微生物作用形成的腐殖质、动植物残体和微生物体等的合称。研究发现,天山北坡雪岭云杉林被开垦为农田的土壤有机碳储量减少。下图示意该地森林与农田土壤有机碳密度的差异。据此完成第1~2题。
1.农田土壤表层有机碳密度减少,主要原因是农田( )
A.植被覆盖率低 B.作物生长期短
C.大量施用化肥 D.开垦面积较大
2.为了增加农田土壤有机碳,缓解气候变暖,应采取的农业生产措施有( )
①实现秸秆还田 ②增施有机肥 ③退耕还林 ④推广少(免)耕技术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③④ D.①②④
二、综合题
3.阅读图文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 棕壤是发育于暖温带湿润气候区落叶林下的土壤,其土层呈鲜棕色,有机质含量高。我国的棕壤主要分布于辽东半岛、山东半岛等地区,所处地形主要为低山丘陵,成土母质多为花岗岩、片麻岩及页岩的风化产物。
亚马孙平原的热带雨林地区的土壤为砖红壤,有机质含量非常低,呈酸性且黏重。早期欧洲殖民者在巴西亚马孙河流域发现,当地印第安人在一种与自然土壤迥异的黑色土壤上耕作。据研究,这种黑色土壤是人工土壤,主要成分是生物炭(让木材、稻草或农作物废弃物在缺氧的环境下燃烧,得到的物质就是生物炭)。下图为热带雨林生态系统的养分循环示意图,其中圆圈大小反映养分储量的多少,箭头粗细表示养分流量的大小。
(1)说出棕壤形成的主要影响因素。
(2)据图分析亚马孙热带雨林地区土壤贫瘠的原因。
(3)简述当地印第安人用生物炭改良土壤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