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课、中华文明的起源
教材分析
本课旨在以良渚古城和陶寺古城为具体案例,结合远古的传说,探讨早期国家和文明的起源,全面展现中华文明悠久而灿烂的历史。这一课题不仅涉及考古学、历史学等多学科的知识,还蕴含看深厚的文化底蕴和民族精神。
本课内容共分为三个子目:早期国家和文明的起源、良渚古城和陶寺古城、远古的传说。首先强调中华文明作为世界上唯一未曾中断的古老文明,其起源与形成具有独特的地理、文化和社会背景;通过介绍良渚古城和陶寺古城,让学生知道它们在中华文明起源与形成中的|特页献;分析远古传说与考古发现之间的关联和差异,引导学生认识到传说往往蕴含着真实的历史信息和文化内核,培养学生对传统文化的认同感和自豪感。
核心素养
了解我们的祖先对人类文明的发展所做的贡献,培养家国情怀素养。
教学目标
(1)通过对考古发现的研究,了解中国早期国家和文明的起源,知道考古发现是认识史前社会的重要依据。(史料实证、历史解释)
(2)通过对良渚古城与陶寺古城概况的分析,了解国家与文明产生的起源,并体会中华文明多元一体的含义。(史料实证、历史解释)
(3)搜集远古神话传说,了解禅让制及大禹治水,思考神话传说与历史史实之间的关系,并知道话传说族精神的寄托与体现.涵养家国情怀。(唯物史观、史料实证、历史解释、家国情怀)
教学重难点及突破
重点
良渚古城和陶寺古城的概况;炎帝黄帝是中华民族的人文初祖。
难点
中华文明起源与形成的内涵;传说与史实的区别与联系。
教学突破
本课的内容第一和第二子目内容较难,而且于理论性较强,很难引起学生的兴趣。所以,第一子目教师引导学生梳理出早期国家和文明产生的背景,然后教师通过系统讲解,帮助学生建立对中华文明起与形成的整体认识。第二子目主要组织学生就良渚古城、陶寺古城等具体案例展开讨论,培养他们的批判性思维和团队合作能力。第三子目远古传说相对比较简单,难处则在于,如何让学生从简单的内容中获得更深的领悟。对初一的学生来说,讲故事容易,抽象提炼难。课堂上教师更多的时间应着重于用故事引起学生的兴趣,在讲述的过程中也要注意措辞用语,引导学生思考传说与史实的联系和区别。
教学设想
本着以生为本的教学理念,在本课的教学中为了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教师课上可利用图片的形式对考古发掘和先民传说进行直观的展示。学生通过自主学习和小组交流的形式进一步学习课文内容,然后结合课堂所学和教师的讲解,对本课的知识点进行理解性记忆,在练习和巩固提升中掌握本课的主要内容,达到“以学促练,以练促学”的目的。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引导学生思考:“中华文明是如何形成的 有哪些重要的遗址和传说与之相关 ”
【设计意图】激字生对即将学习内容的好奇心和探索欲,感受历史的悠久,激发学生的文化自豪感和爱国主义情感。
二、教授新课
1.早期国家和文明的起源
(1)学生阅读教材第15页内容,教师引导学生梳理早期国家产生的过程。
提示:从生产力、人口变化、城市产生及管理等方面进行梳理。
(2)学生根据引导,结合教材内容回答。
以下为学生回答预设。
生:1500多年前,我国原始社会的农业、畜牧业有了较大发展,生产力不断提高,
生2:生产力的提升导致阶级分化,出现了私有制;其次,人口显著增长并开始向区域中心集中。
生3:人类向区域中心集中,从而产生了早期城市,同时还形成了以王为首的统治阶级对内进行统治,对外发动战争,从而形成了早期国家。
……
(3)师:5000多年前,我国原始社会经历了深刻的社会变革。这一时期,农生产力的提升,促进了人口的快速增长,进而催生了早期城市。随着社会的进一步发展,社会成员分化日益加剧,出现了以王为核心的统治阶级。以王为首的统治阶级通过对内和对外的措施,从而构建了早期国冢。
师:在早期国家形成的过程中,我国也逐渐进入文明社会。请结合材料分析我国进入文明社会的标志。
教师出示下列材料。
材料 根据恩格斯关于“国家是文明社会的概括”的观点,中华文明探源研究提出进入文明社会标准:一是生产发展,人口增加,出现城市:二是社会分工,阶层分化,出现阶级;三是出现王权国家。
——王巍《探究文明脉络增强文化自信》
教师让学生回答进入文明社会的标志。
生:私制、阶级、国家的产生是人类进人文明社会的重要标志。
【设计意图】让学生在合作探究中感受中华民族的悠久历史,激发学生的民族自豪感。
教师结合教材第15页向学生简单介绍牛河梁遗址。
2.良渚古城与陶寺古城
(1)过渡:早期国家和文明的起源是一个多元演进并逐渐走向一体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不同地文化交流和融合促进了文明的发展。良渚古城和陶寺古城作为这一时期的典型代表向我们展示了当时的社会状况。
教师对学生进行自学指导:快速阅读课文,了解良渚古城的概况。(从地理位置、历史年代、结构点三个方面)
以下为学生回答预设。
生1:良渚古城遗址位于浙江余杭,属于长江流域。
生2:距今约5300~4300年。
主3:古城由宫殿区、内城和外城组成,规模很大。
教师出示“良渚古城及外围水利系统结构示意图”,并让学生结合课前搜集的相关资料及教材内容讲解良渚古城。
以下为学生回答预设。
生1:良渚古城的水利位于古城的北面,由人工修建的水坝和自然山体巧妙结合而成,形成了一个复杂而精细的水利网络。这种设计不仅能够有效地防洪、排涝,还能在干旱时期调节水源,确保古城内的农业生产和居民生活用水。水利系统的规划和布局还体现了古人对自然环境深刻理解和尊重,他们巧妙地利用自然地形,使水利工程与自然景观融为一体,展现了人与然和谐共生的理念。
生2:良渚古城的建筑布局体现了古代中国人民在城市规划方面的卓越成就。古城是一个层次分明、功能完善的城市体系。这种布局既保证了统治者的权威和安全,又方便了居民的生活和城市管理。特别是内城和外城的面积之大,在当时世界上是首屈一指的,这充分展示了良渚社会强大的组织能力和经济实力。此外,古城内还发现了大量堆筑的高台,上面建有大型广场和多组高等级建筑,这些建筑体现了当时人们在建筑艺术方面的卓越成就。
……
教师总结:通过对良渚古城的水利系统和建筑布局的分析,我们可以深刻感受到良渚古城的复杂性和先进性。这些成就不仅为后人留下了宝贵的文化遗产,也为我们研究古代文明提供了重要的实物资科。
(2)师:良渚古城遗址还出土了大量文物,其中包括约20万千克的碳化稻谷和大量精美玉器。这些考古发现反了当时的社会经济、文化水平和技术水平如何
学生分组讨论后得出相关结论。
结论1:炭化稻谷的大量出土,表明良渚时期稻作农业已成为当时社会经济的基础,还体现了当时农业生产技术的提升和农业经济的繁荣。
结论2:炭化稻谷的集中出现,证明了当时已经存在水稻管理机制,反映了良渚社会在农业生产组织方面的先进性。
结论3:良渚玉器的数量、种类丰富,工艺水平达到了中国史前雕刻水平的一个巅峰。玉器上琢刻的纹饰不仅展示了当时工匠的高超技艺,还反映了良渚社会的神人崇拜、对美的追求和艺术的创造力。
结论4:良渚玉器不仅种类繁多,而且用途广泛,不同种类的玉器反映了当时社会的等级分化和礼制规范。
(3)师:我们通过考古发现了解我国早期国家的一个典型代表——良渚古城的状况,下面我们来了解一下另外一个典型代表——陶寺古城。
教师进行自学指导:快速阅读课文,了解陶寺古城的概况。(从地理位置、历史年代、遗址规模二个角度)
以下为学生回答预设。
生1:陶寺古城遗址位于山西襄汾,属于黄河流域。
生2:距今约4300~4000年。
生3:面积达280万平方米,城内有宫城、高级建筑基址。
教师引学社结钩、文化交流科技发展三个角度分析陶寺古城遗址发现。
学生结合材内容进行讨论后得出相关结论。
结论1:在社会结构方面,通过大型墓葬与小型墓葬的差异对比,说明当时阶级分化严重。
结论2:墓葬中随葬品中的外来文化元素,说明当时存在不同地区之间的文化交流。
结论3:小件青铜器、带有书写符号的陶壶以及观象台的发现,向我们展示了当时科技的发展水平。
教师总结:陶寺古城遗址的发现不仅让我们见证了黄河中游地区早期国家的形成与发展历程,也让我们深刻感受到了中华文明的博大精深和无穷魅力。
(4)出示教材第17页“想一想”:从良渚古城和陶寺古城的考古发现,谈谈为什么说当时已经进入文明社会。
学生思考、交流。
以下学生回答预设。
生1:良古城庞大的建筑规模和复杂的水利系统表明当时社会已经具备了相当的动员能力和理水。另外良渚古城中发现了不同等级的墓葬,随葬品丰富程度差异显著,反映了当时社会已经出现了明显的阶级分化。这种社会分层是进入文明社会的重要标志。
生2:陶寺古城遗址规模宏大,宫殿建气势恢宏,反映了社会组织的复杂性和政治权力的集中。陶遗址中了不同等级的墓葬和随葬品,表明当时社会已经形成了严格的等级制度。
……
师总结:从良渚古城到陶寺古城的考古发现表明,当时社会已经具备了进人文明社会的多个重要特征,这些特征共同构成了当时社会进入文明社会的重要证据。
教师追问:从牛河梁遗址到良渚古城,再到陶寺古城遗址,它们都见证了中华文明的起源与发展,这说明中华文明的起源与发展具有怎样的特征
学生思考、交流。
请一名学生回答。
生:起源是多元的,在发展的过程中互相交流和融合,最终构成了早期中华文明的主体。总而言之,中华文明起源有多元一体的特征。
3.远古的传说
(1)过渡:良渚古城和陶寺古城这两座古城是中国史前文明的杰出代表,远古传说是中华文明的重组成部分。不仅能够领略到古代文明的辉煌与魅力,更能感那些流传千古的远古传说所蕴含的深厚文化底蕴和民族精神。让我们在回望历史的时,也带着对远古传说的敬畏与向往,继续前行在探索中华文明的伟大征途中。
(2)师:我是谁 我从哪里来 我们生活的世界从哪里来 这些问题在漫长历史中被无数人追问无数次,我们的祖先用神话传说表达了他们的思考。同学们知道哪些神话故事呢
预设:盘古开天地、女娲造人、后羿射日、神农尝草、夸父追日、精卫填海、愚公移山等。
师:这些神话传说能作为历史吗 这些神话传说能传递出古代先民哪些信息
学生讨论后回答。
师:神话传说并非历史,但可以看出我们的先辈在故事里投入了对世界的思考,反映出史前社会人们对大自然和自身的认知程度,也反映出他们奇幻浪漫的想象力。
(3)学生活动:阅读教材第18页内容并为中华儿女的来历设计一个谱系图。
学生设计如下。
师:从传说中找出当时部族融合的两种方式。
生:战争与结盟。
教师补充:从这个传说可以发现在新石射代(五六千年前),我国境内居住着许多原始部落,它们之间难免会为各自的利益发生冲突甚至开战,来争夺土地人口等资源,所以战争的发生具有相当的真实性。
(4)师:在黄帝之后,黄河流域有许多部族,为了增强实力,陶唐氏、有虞氏和夏后氏三个
部族结成联盟,尧、舜、禹依次成为联盟的首领,他们年老的时候,是如何完成权力交接的呢 生:实行禅让制,将联盟首领的位置传给贤德的人。
师:尧、舜、禹的贤德或功劳有哪些
以下为学生回答预设。
生1:尧——鼓励人们开垦农田,发展历法,适时耕种。
生2:舜——制定刑法,完善制度,稳定局势,派禹治水。
生3:禹——用疏导方法全心治水,经十多年治水成功,三过家门而不入,被尊称为大禹。
……
学生活动:讨论下面两个问题。
①有同学说神话太夸张了,它们只有文学价值。你认同这个说法吗
生:神话中也有历史,口口相传的神话故事把勤劳勇敢、自强不息的精神熔铸在民族血脉,成为中华民族代代相传的基因。
②哪些神话传说体现了中华民族的精神崇尚
教师给予提示:后羿射日(勇于担当);伏羲画卦(对自然和世界的探索);神农尝草(关怀生命,勇于探索,无私奉献);夸父追日(坚持不懈,勇往直前);精卫填海(坚韧不拔,不屈不挠);愚公移山(不畏艰难,持之以恒);大禹治水(无私奉献,责任担当,坚持不懈,智慧创新)。
三、总结本课
师:过学习,我们知道了中华文明的起源是一个复杂而漫长的过程,既是考古发现的结果,也有神话传说的印证。两者相互印证,共同构成了中华文明丰富多彩的起源画卷。总体来说,中华文明起源于众多区域性远古文明,经历了由繁星满天到众星拱月再到日上中天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不同地区、不同文化的交流和融合,共同推动了中华文明的形成和发展。
板书设计
第3课、中华文明的起源
教学探讨与反思
教学时,教师通过一系列的教学活动与引导,旨在激发学生对历史的好奇心和探索欲,同时培养他们的历史思维能力和民族自豪感。本次教学成功地激起了学生对历史的好奇心和探索欲,培养了他们的历史思维能力和民族自豪感。学生不仅掌握了早期国家和文明起源的基本知识,还学会了如何分析历史材料、如何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然而,在教学目标的达成度上仍提升空间,例如,在培养学生的历史批判性思维和跨学科综合能力方面。
- 1 -
- 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