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模拟卷02--2024--2025学年七年级历史上学期期中历史试卷
(适用:广东、湖南、江苏)
姓名:___________班级:___________考号:___________
(范围:第1---8课 ;满分:100分)
卷Ⅰ(选择题 共50分)
一、单项选择(本大题共25小题,每小题2分,共50分。请将正确选项填入答题框)
1.(24-25七年级上·河南南阳·阶段练习)朱绍侯在《中国古代史》中写道:“1965年发现于云南元谋县上那蚌村的元谋猿人,是我国已发现的较早的人类。”下列可以印证这一观点的可靠依据是( )
A.考古发掘的门齿化石 B.学者的研究成果报告
C.历史著作的相关记载 D.影视作品的纪实演绎
【答案】A
【详解】结合所学知识,化石是研究古人类历史和古环境变迁的重要证据,考古发掘的门齿化石属于第一手史料,可以佐证“元谋猿人是我国已发现的较早的人类”,A项正确;学者的研究成果报告,属于第二手史料,史料价值较低,排除B项;历史著作的相关记载属于第二手史料,史料价值较低,排除C项;影视作品的纪实演绎属于第二手史料,史料价值较低,排除D项。故选A项。
2.(24-25七年级上·湖北黄冈·阶段练习)《万古江河》一书的作者许倬云认为:现在常说的“新石器”与“旧石器”时代,以人类生产食物来维持生计的方式为分界线。从旧石器时代采集食物,到新石器时代生产食物。据此,划分新、旧石器时代的分界线是( )
A.学会保留火种 B.原始农业兴起
C.群居生活出现 D.使用打制石器
【答案】B
【详解】根据材料“以人类生产食物来维持生计的方式为分界线。从旧石器时代采集食物,到新石器时代生产食物”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农业首先涉及采集和种植植物,然后学会饲养动物,用动物来供人类食用,所以划分新、旧石器时代的分界线是原始农业的兴起,B项正确;北京人会使用火,还会长时间的保存火种,与材料所述无关,排除A项;北京人结成群体,共同生活,共同从事获取食物的劳动,与材料所述无关,排除C项;北京人采用不同的打制方法,制作成不同类型的工具,用这些工具采集植物果实,与材料所述无关,排除D项。故选B项。
3.(24-25七年级上·山西临汾·阶段练习)下表是我校七年级学生小涵对我国某早期人类的整合。从中可知,此早期人类是( )
距今时间 样貌 使用工具
距今约3万年 与现代人基本相同 打制石器,掌握磨光和钻孔技术
A.蓝田人 B.北京人 C.山顶洞人 D.元谋人
【答案】C
【详解】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山顶洞人生活在距今约3万年北京周口店附近的山顶洞穴里。他们使用打制石器,但已经掌握了磨光和钻孔技术;已会人工取火,靠采集、狩猎为生,还会捕鱼,C项正确;蓝田人生活在旧石器早期,使用打制石器,不懂得磨光和钻孔技术,排除A项;北京人生活在距今约70万-20万年,时间与题干不符,排除B项;元谋人生活在距今170万年前,时间与题干不符,排除D项。故选C项。
4.(24-25六年级上·山东淄博·阶段练习)2021年5月22日,“中国水稻之父”袁隆平与世长辞,带给世人无限悲痛。袁隆平毕生致力于杂交水稻的研究,让中国人民摆脱饥饿。我国最早种植水稻的是( )
A.北京人 B.河姆渡人 C.半坡人 D.山顶洞人
【答案】B
【详解】根据题干“我国最早种植水稻”及结合所学内容可知,我国古代的先民中,最早培育水稻的是河姆渡人,B项正确;北京人和山顶洞人还没有进行农作物的培植,排除AD项;半坡人最早培育了粟,排除C项。故选B项。
5.(2024·山东青岛·中考真题)研究表明,野生动物被饲养后,体态和骨骼会发生明显的变化。分析下图信息可知( )
A.我国是世界上最早饲养家畜的国家
B.河姆渡人已经学会饲养家畜
C.我国是世界上最早制作陶器的国家
D.河姆渡人的食物以猪肉为主
【答案】B
【详解】据题干“野生动物被饲养后,体态和骨骼会发生明显的变化”“浙江河姆渡遗址出土的陶猪(身子已占全体之半)可知,河姆渡人已经学会饲养家畜,B项正确;题干仅展示河姆渡遗址出土的陶猪情况,不能得出我国是世界上最早饲养家畜的国家这一结论,排除A项;题干研究的对象动物饲养情况的变化,与陶器无关,排除C项;河姆渡人的稻作农业已经具有相当的规模。家畜饲养以猪、狗为主,人们还狩猎野猪、鹿等,可见河姆渡人的食物多种多样,排除D项。故选B项。
6.(24-25七年级上·河南新乡·阶段练习)原始人类经历了从群居到聚族而居,从采集到种植,从狩猎到饲养家畜的演进过程。推动这些演进的根本因素是( )
A.建筑技术的进步 B.生活方式转变
C.饲养水平的提高 D.生产力的发展
【答案】D
【详解】根据材料“原始人类经历了从群居到聚族而居,从采集到种植,从狩猎到饲养家畜的演进过程”和所学知识可知,推动人类文明演进的主要因素是生产力的发展,具体表现为生产工具的改进。生产工具不断改进, 劳动能力的不断提高,促进社会生产力的发展,推动人类文明的进步,D项正确;题干中“从采集到种植”,与选项“建筑技术的进步”无关,排除A项;生活方式的转变有助于推动人类的演进,但不是主要因素,排除B项;饲养水平的提高与从采集到种植无关,排除C项。故选D项。
7.(24-25七年级上·河南南阳·阶段练习)以磨制石器与彩陶为特征的仰韶文化是中国现代考古学史上命名的第一个考古学文化,也是中国第一个被科学认识的新石器时代文化。下面属于仰韶文化的是( )
A.舞阳贾湖遗址 B.半坡遗址
C.良渚古城遗址 D.陶寺古城遗址
【答案】B
【详解】据题干“以磨制石器与彩陶为特征的仰韶文化”和所学知识可知,距今6000多年前,黄河中游地区流行一种具有特色的陶器。人们制作陶坯的时候,在泥坯表面用矿物颜料绘出图案,经过烧制,陶器表面就留下了彩色的纹饰,这种带有彩色纹饰的陶器的被称为“彩陶”,半坡人的生活用具主要是陶器,最具特色的为彩陶,B项正确;贾湖遗址是淮河流域迄今所知年代最早的新石器文化遗存,仰韶文化在黄河流域,排除A项;良渚古城遗址位于长江流域,仰韶文化在黄河流域,排除C项;陶寺遗址位于山西省襄汾县城东北约7公里的陶寺乡,是一处重要的龙山时代末期遗址。陶寺遗址的发现表明陶寺文化时期早期国家已经出现,礼制初步形成,与题干“以磨制石器与彩陶为特征的仰韶文化是中国现代考古学史上命名的第一个考古学文化,也是中国第一个被科学认识的新石器时代文化”不符,排除D项。故选B项。
8.(24-25七年级上·山东临沂·阶段练习)著名学者费孝通指出:“距今三千年前,在黄河中游出现了一个若干民族集团汇集和逐步融合的核心,被称为华夏。”在这一汇集和逐步融合的过程中,被尊为中华民族人文初祖的是( )
A.炎帝和黄帝 B.蚩尤和女娲 C.尧和舜 . D.盘古和大禹
【答案】A
【详解】据所学知识可知,炎帝与黄帝部落联合战败了蚩尤部落,黄帝部落的势力和声望大增,黄帝被推举为部落联盟的首领,这一部落联盟后来逐渐形成为华夏族,因此后人尊崇炎帝和黄帝为中华民族的“人文初祖”,海内外华人也以“炎黄子孙”自称,A项正确;据以上所述,排除B项;尧、舜和大禹都黄帝之后的部落联盟首领,排除CD项。故选A项。
9.(24-25七年级上·江苏宿迁·阶段练习)某校历史兴趣小组制作了一幅传说中部落联盟时期战争的示意图,阪泉大战属于下图中的( )
A.a B.b C.c D.d
【答案】A
【详解】结合所学知识,阪泉之战是黄帝征服中原各族的过程中,与炎帝两部落联盟在阪泉进行的一次战争,A项正确;炎帝和蚩尤之间发生战争,不是阪泉之战,排除B项;黄帝和蚩尤之间发生的战争,不是阪泉之战,排除C项;阪泉之战以后,黄帝、炎帝结成联盟,与蚩尤战于涿鹿,排除D项。故选A项。
10.(24-25七年级上·安徽淮北·阶段练习)《史记·夏本纪》记载:为了治水,禹曾“三过其门(家门)而不入”。从这一传说可以获取的历史信息是( )
A.禹建立了夏朝,实行了奴隶制 B.禹治理水患,有奉献精神
C.禹通过禅让制,成为部落首领 D.禹传位于启,世袭制开始
【答案】B
【详解】根据题干“三过其门(家门)而不入”和所学知识可知,材料充分体现了禹为了治理水患,全身心投入,不顾自己的家庭,这种行为彰显了他的奉献精神,B项正确;“三过其门而不入”这个传说主要强调的是禹治水的过程和态度,而非禹建立夏朝和实行奴隶制,排除A项;传说中重点突出的是禹治水的努力和付出,没有直接涉及他成为部落首领的方式,排除C项;此传说没有提及禹传位的相关内容,排除D项。故选B项。
11.(24-25七年级上·天津蓟州·阶段练习)《三字经》中有“夏传子,家天下”的描述,这反映出夏朝开创了( )
A.禅让制 B.世袭制 C.分封制 D.郡县制
【答案】B
【详解】由题干“夏传子,家天下”并根据所学知识,禹建立夏朝,禹死后,启继承父位,从此世袭制代替禅让制,“公天下"变成了“家天下”,B项正确; 禅让制是指统治者生前把首领之位让给别人,以传贤为宗旨的民主选举首领制度,排除A项;分封制是周朝分封诸侯的制度,排除C项;郡县制是地方行政单位,排除D项。故选B项。
12.(24-25七年级上·河南南阳·阶段练习)制作年代尺是历史学习的有效方法之一。下面时间轴中②处对应的历史事件应该是( )
A.禹建立夏 B.商汤灭夏 C.盘庚迁殷 D.武王伐纣
【答案】B
【详解】据题干时间轴中②处对应的历史事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约公元前1600年是商朝建立的时间,商汤灭夏,建立了商朝,这反映出这一时期的历史事件是商汤灭夏,B项正确;禹建立夏是在约公元前2070年,排除A项;盘庚迁殷是在商朝中期,排除C项;武王伐纣是在公元前1046年,排除D项。故选B项。
13.(24-25七年级上·江苏南通·阶段练习)国宝级青铜器宜侯夨(cè)内的铭文,记述了周康王册封夨为宜侯,并赏赠夨土地、城邑、人口、香酒、美玉和弓箭等。上述铭文可用来研究( )
A.世袭制的开创 B.分封制的实行
C.禅让制的废除 D.郡县制的建立
【答案】B
【详解】根据题干信息“国宝级青铜器宜侯夨(cè)内的铭文,记述了周康王册封夨为宜侯,并赏赠夨土地、城邑、人口、香酒、美玉和弓箭等”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叙述的是周代时期分封制的相关信息,因此铭文可以用来研究分封制的实行,B项正确;夏启开创了世袭制,与题干信息不符,排除A项;夏启继承了禹的王位,标志着王位世袭制取代了禅让制,禅让制废除,排除C项;郡县制形成于春秋战国时期,秦朝在地方上大规模实行郡县制,排除D项。故选B项。
14.(24-25七年级上·山东聊城·阶段练习)下图形象地反映了春秋时期的一种社会现象。对该图解读最准确的( )
A.分封制已经瓦解 B.兼并战争连绵不断
C.社会动荡不安 D.周王室地位下降
【答案】D
【详解】根据图片信息,可知周天子势力减弱,诸侯变强。结合所学知识可知, 春秋时期周王室衰微,分封制逐步瓦解,周王室势力大减、地位下降,诸侯势力崛起,互相争霸,D项正确;图中天子依然存在,说明分封制未彻底瓦解,排除A项;兼并战争连绵不断出现在战国时期,排除B项;题干图片反映的是天子与诸侯的关系,无法说明社会动荡不安,排除C项。故选D项。
15.(24-25七年级上·江苏南京·阶段练习)朱伯康、施正康在《中国经济史(上卷)》中评述古代中国农业生产技术发展时说:“耕用牛犁,使用铁器,是农业耕作技术的革命性突破,是划时代的进步。”这一“革命性突破”发生在( )
A.春秋后期 B.西周 C.商朝 D.夏朝
【答案】A
【详解】根据题干“耕用牛犁,使用铁器,”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春秋后期,铁制农具和牛耕出现,促进了农业上的深耕细作,并为开发山林、扩大耕地创造了条件,故这一“革命性突破”发生在春秋后期,A项正确;商、西周时期是青铜器的繁盛时代,尚未出现铁器,排除BC项;夏朝使用的工具主要以石器为主 ,辅以骨角器和蚌器,排除D项。故选A项。
16.(2023·山东德州·中考真题)诗人胡曾《流沙》一诗中有这样的诗句:“七雄戈戟乱如麻,四海无人得坐家。”它反映了( )
A.春秋时期诸侯争霸 B.战国时期战事连绵
C.春秋时期经济发展 D.战国时期政治改革
【答案】B
【详解】根据题干中“七雄戈戟乱如麻,四海无人得坐家”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首诗反映了战国时期,战事连绵,干戈不息的局面。“七雄”指战国七雄,战国时期,七个强大的诸侯国相互征战,战事频繁,社会动荡不安,B项正确;春秋时期是诸侯争霸,但诗句明确提到“七雄”,是战国时期,排除A项;诗句内容与经济发展无关,比如出现铁犁牛耕等,排除C项;诗句主要强调的不是政治改革,而是战争连绵的局面,排除D项。故选B项。
17.(24-25七年级上·广东深圳·阶段练习)受地转偏向力影响,北半球从北往南运动的物体会向下偏移,都江堰的主体工程体现了这一原理,并借助地势和弯道来排沙和泄洪。这体现了都江堰的一大修建原则是( )
A.王权至上 B.高坝拦水 C.因地制宜 D.以人为本
【答案】C
【详解】根据所学知识,都江堰是古代劳动人民智慧的结晶,古人利用自然科学原理,借助地势和弯道来排沙和泄洪,具有因地制宜的特点,C项正确;王权至上强调君主权力,材料并未涉及,排除A项;都江堰并未利用高坝拦水,排除B项;以人为本体现民本思想,与材料内容无关,排除D项。故选C项。
18.(24-25七年级上·广西南宁·阶段练习)《史记·商君列传》中记载,商鞅的新法“行之十年,秦民大悦,道不拾遗,山无盗贼,家给人足。民勇于公战,怯于私斗,乡邑大治”。这段叙述体现的是( )
A.商鞅变法的背景 B.商鞅变法的内容
C.商鞅变法的特点 D.商鞅变法的影响
【答案】D
【详解】根据题干信息“行之十年,秦民大悦,道不拾遗,山无盗贼,家给人足。民勇于公战,怯于私斗,乡邑大治”,可知材料反映的是商鞅变法推行后的结果和效果,即社会治安良好、经济有保障、民风淳朴等,这些都属于变法的后果或成果,属于变法的影响,D项正确;战国时期,秦孝公在公元前356年任用商鞅进行变法,以求富国强兵,在兼并战争中获胜,这是商鞅变法的背景,排除A项;商鞅变法的主要内容有奖励军功、奖励耕织等,与题干信息不符,排除B项;商鞅变法的特点主要包括全面性、彻底性、有效性、进步性和持久性,与题干信息不符,排除C项。故选D项。
19.(24-25七年级上·江苏宿迁·阶段练习)中国儒家学派创始人孔子的思想中,对今天倡导教育公平有借鉴意义的是( )
A.为政以德 B.因材施教 C.有教无类 D.温故知新
【答案】C
【详解】据题干“教育公平”和所学知识可知,孔子主张有教无类,招收不同出身的学生,不分贫富贵贱,人人都可以受到教育,体现了教育公平,C项正确;为政以德是孔子的政治主张,排除A项;因材施教指的是针对人的具体情况施行不同的教育,是孔子提出的教学原则,排除B项;温故知新指的是温习旧的知识,可以得到新的理解和体会,是孔子提出的学习方法,排除D项。故选C项。
20.(23-24七年级上·四川宜宾·期末)老子认为:“常使民无知无欲, 使夫知者不敢为也。为无为, 则无不治。”要求统治者( )
A.爱惜民力 B.提倡节俭 C.无为而治 D.以德治国
【答案】C
【详解】根据材料“为无为,则无不治”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反映的是无为而治,春秋时期的老子是道家学派的创始人,主张无为而治,C项正确;孔子是儒家学派的创始人,主张以德治国,要求统治者爱惜民力,排除AD项;墨子提出要选贤能的人治理国家,并批判贵族的奢侈生活,提倡节俭,排除B项。故选C项。
21.(24-25七年级上·山西大同·阶段练习)下表反映了春秋战国时期部分思想家的思想主张,其共同点是他们都( )
孔子 “一匡天下”
孟子 “(天下)定于一”
荀子 “一天下,财万物,长养人民,兼利天下”
韩非 “事在四方,要在中央。圣人执要,四方来效”
A.反对不义战争 B.主张民贵君轻,社稷次之
C.主张国家统一 D.主张君主治国要靠法令、权术和威势
【答案】C
【详解】根据表格信息,“一匡天下”,“(天下)定于一”,“一天下,财万物,长养人民,兼利天下”中,“一”就是统一的意思。故表格中战国时期思想家们的共同思想都是主张统一,C项正确;“反对不义战争”是墨家主张,排除A项;“主张民贵君轻,社稷次之”是孟子主张,排除B项;“主张君主治国要靠法令、权术和威势”是法家主张,排除D项。故选C项。
22.(24-25七年级上·山东临沂·阶段练习)《离骚》记载:“长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怨灵修之浩荡兮,终不察夫民心”这些诗句表达了作者屈原( )
A.怀才不遇的哀怨 B.对生活穷困的不满
C.爱国忧民的情怀 D.国破家亡的悲愤
【答案】C
【详解】根据材料“长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怨灵修之浩荡兮,终不察夫民心”和所学知识可知,诗句表达了作者屈原爱国忧民的情怀,C项正确;材料强调的是屈原爱国忧民的情怀,未体现怀才不遇的哀怨无关,排除A项;材料强调的是屈原爱国忧民的情怀,不是对生活穷困的不满、国破家亡的悲愤,排除BD项。故选C项。
23.(2024·海南·一模)下列出土于我国不同地区的玉器文物可以印证中华文明( )
浙江良渚遗址·玉琮 四川三星堆遗址·玉琮 山西陶寺遗址·玉琮
A.先进丰富 B.稳定发展 C.多元一体 D.民族交融
【答案】C
【详解】据题干“浙江良渚遗址·玉琮”“四川三星堆遗址·玉琮”“山西陶寺遗址·玉琮”可知,浙江、四川、山西等都出土了玉琮,这说明中华文明多元一体,C项正确;题干并未与国外文明进行对比,因此先进丰富不符合题意,排除A项;题干强调的是中华文明多元一体,与稳定发展和民族交融无关,排除BD项。故选C项。
24.(24-25七年级上·湖北省直辖县级单位·阶段练习)甲骨文承载着丰富的历史信息。如表中的商周时期甲骨文可以印证当时的( )
A.土地制度 B.分封制度 C.定居农耕生活 D.天文历法
【答案】C
【详解】根据材料可知,图片中的甲骨文马、犬、牛,反映了商周时期的家畜饲养和农业的发展,可以印证当时的农耕生活,C项正确;材料体现了农耕和畜牧业的发展,但是并未涉及关于土地制度,排除A项;分封制是西周的政治制度,与题干信息不符,排除C项;材料涉及畜牧业和农业的发展,但是未涉及有关天文历法,排除D项。故选C项。
25.(24-25七年级上·辽宁鞍山·阶段练习)它是我国现存第一部诗歌总集,汇聚了西周到春秋时期的诗歌305篇;同时也保存了丰富的先秦史料。材料中“它”是( )
A.《诗经》 B.《老子》 C.《论语》 D.《墨子》
【答案】A
【详解】根据题干“它是我国现存第一部诗歌总集,汇聚了西周到春秋时期的诗歌305篇;同时也保存了丰富的先秦史料。材料中‘它’是”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诗经》是我国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收集了西周初年至春秋中叶的诗歌,共311篇,反映了周初至周晚期约五百年间的社会面貌。材料“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诗歌300多篇”可知指《诗经》,A项正确;《老子》是记录思想家老子思想的著作,排除B项;《论语》是孔子弟子整理而成的记录孔子思想的著作,排除C项;《墨子》是战国时期的墨家著作,排除D项。故选A项。
II(非选择题,共50分)
二、综合题(第26题18分,第27题15分,第28题17分,共50分)
26.(23-24七年级上·河北唐山·阶段练习)阅读材料,回答问题。(18分)
材料一 为了使世袭王权为众多诸侯所确认,夏启在新的都城阳翟召集天下的诸侯,举行盛大的“钧台之享”……为了巩固政权,强化对反抗势力的镇压,制定了我国历史上第一部奴隶制法典——《禹刑》。帝芬时造“圜( huan)土”,即圆形高大的围墙,这就是早期的监狱。
材料二 由于整个奴隶主阶级的奢侈腐化,统治阶级对奴隶、平民的压榨、掠夺也更为残酷……纣王又作“炮烙之法”,企图用严刑来加强对人民的镇压……纣王失去了一部分具有实力的大贵族对他的支持,使得统治集团陷于分崩离析的状态,这对于商政权的覆灭也起了加速的作用。
材料三 所谓分封,就是周天子把自己的子弟、亲戚、功臣或古代先王圣贤的后裔等,分别授予一定范围的土地和人民,去建立统治据点,以拱卫周王室,即所谓“封建亲戚,以藩屏周”。封建,就是封邦建国的意思 诸侯要对周天子承担镇守疆土、出兵勤王、缴纳贡赋、朝觐述职、随王祭祀等义务,以起到捍卫王室、以蕃屏周的作用。
(1)根据材料一,指出夏朝制定《禹刑》的目的。指出夏朝建立时的都城。(3分)
(2)根据材料二,概括商政权覆灭的根本原因。从商政权覆灭的史实中,你能得到怎样的启示 (8分)
(3)根据材料三,指出西周分封制的分封对象。分封制下,诸侯应履行哪些义务 结合所学知识,简述西周实行分封制的主要作用。(7分)
【答案】(1)目的:为了巩固政权,强化对反抗势力的镇压。(2分)
都城:阳城(1分)
(2)原因:整个奴隶主阶级的奢侈腐化;统治阶级对奴隶、平民的残酷压榨、掠夺;商纣王实行暴政,引起人民反抗,导致国家灭亡。(4分)
启示:暴政导致亡国;得民心者得天下,失民心者失天下;只有实行仁政,才会使国家长治久安等。(4分)
(3)对象:王族、功臣或古代先王圣贤后裔等;(2分)
义务:服从周天子的命令,为周天子镇守疆土、出兵勤王、缴纳贡赋、朝觐述职、随王祭祀等;(3分)
作用:保证了周王朝对地方的控制,同时稳定了政局,扩大了统治范围。(2分)
【详解】(1)目的:根据材料一“……为了巩固政权,强化对反抗势力的镇压,制定了我国历史上第一部奴隶制法典——《禹刑》”可得出,为了巩固政权,强化对反抗势力的镇压。
都城:根据所学夏朝建立的知识可知,约公元前2070年,禹建立起我国历史上第一个奴隶制王朝——夏朝。相传,禹在阳城修建城池,制定各种制度,社会生产有了较大发展。
(2)原因:根据材料二“……由于整个奴隶主阶级的奢侈腐化,统治阶级对奴隶、平民的压榨、掠夺也更为残酷……”可得出,整个奴隶主阶级的奢侈腐化,统治阶级对奴隶、平民的残酷压榨、掠夺;根据材料二“……纣王又作‘炮烙之法’,企图用严刑来加强对人民的镇压……”可得出,商纣王实行暴政,引起人民反抗,加速了国家灭亡。
启示:本题属于开放性试题,言之有理即可。根据材料二“……纣王又作‘炮烙之法’,企图用严刑来加强对人民的镇压……纣王失去了一部分具有实力的大贵族对他的支持……”和结合所学知识,可以从暴政导致亡国、得民心者得天下,失民心者失天下、只有实行仁政,才会使国家长治久安等角度作答。
(3)对象:根据材料三“所谓分封,就是周天子把自己的子弟、亲戚、功臣或古代先王圣贤的后裔等,分别授予一定范围的土地和人民……”可得出,王族、功臣或古代先王圣贤后裔等。
义务:根据材料三“……诸侯要对周天子承担镇守疆土、出兵勤王、缴纳贡赋、朝觐述职、随王祭祀等义务……”可得出,服从周天子的命令,为周天子镇守疆土、出兵勤王、缴纳贡赋、朝觐述职、随王祭祀等。
作用:根据材料三“……以起到捍卫王室、以蕃屏周的作用”可得出,保证了周王朝对地方的控制,同时稳定了政局,扩大了统治范围。
27.(24-25七年级上·山西太原·阶段练习)社会大变革是春秋战国时期的时代特征。阅读下列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15分)
材料一 下面是张华同学笔记摘录
材料二 相传西周时期有1800诸侯国,到春秋时期兼并为100多个。到战国时期,强大的诸侯各自为政,扩充军队,相互之间展开战争,且战争规模很大,参战兵力多,交战区域广,持续时间长,只有7个大国十几个小国……七国疆域内的各少数民族与华夏族趋向于大杂居、小聚居的状态,交往十分密切,大多逐渐与华夏族融合起来。
——白至德《白寿彝史学二十讲上古时代》
材料三 修建都江堰目的明明是军事需要,至于农业灌溉,那是“有余”才能进行。自从有了都江堰,秦国就在蜀郡获得了继关中平原后的又一个大粮仓。在秦始皇完成统一大业之后,想到李冰的功绩,于是决定为李冰立祠祭祀。
——李彬彬《李冰对中国统一事业的贡献》
(1)根据材料一,简述铁制农具和牛耕的使用对社会进步产生的作用。(6分)
(2)根据材料二,概括战国时期战争的特点,并指出材料中所反映出的发展趋势。(8分)
(3)材料三中作者认为修建都江堰的目的是什么 结合史实说明秦始皇“为李冰立祠祭祀”的原因。(5分)
【答案】(1)作用:铁器和牛耕的应用提高了劳动生产效率;促进农业上的精耕细作;开垦山林,扩大播种面积,提高粮食产量;极大地促进了农业的发展进步等。(任答3点,6分)
(2)特点:战争规模很大,参战兵力多,交战区域广,持续时间长。(2分)趋势:推动了民族之间的交流、交往、交融,促进了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形成。(2分)
(3)目的:军事需要。(1分)原因:公元前256年,蜀郡郡守李冰主持,在成都附近的岷江上修建了著名水利工程都江堰 ,发挥防洪、灌溉、水运等作用,建成之后,成都平原成为沃野,被称为“天府之国”。(4分)
【详解】(1)作用:根据材料信息“铁制农具和牛耕”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春秋战国时期,铁器和牛耕的应用提高了劳动生产效率;促进农业上的精耕细作;开垦山林,扩大播种面积,提高粮食产量;极大地促进了农业的发展进步等。
(2)特点:根据材料二“到战国时期,强大的诸侯各自为政,扩充军队,相互之间展开战争,且战争规模很大,参战兵力多,交战区域广,持续时间长,只有7个大国十几个小国……”可知,战国时期战争的特点,战争规模很大,参战兵力多,交战区域广,持续时间长。
趋势:根据材料“七国疆域内的各少数民族与华夏族趋向于大杂居、小聚居的状态,交往十分密切,大多逐渐与华夏族融合起来”,可知材料中所反映出的发展趋势是客观上推动了民族之间的交流、交往、交融,促进了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形成。
(3)目的:根据材料三“修建都江堰目的明明是军事需要,至于农业灌溉,那是‘有余’才能进行”,可知作者认为修建都江堰的目的是军事需要。
史实说明: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秦始皇“为李冰立祠祭祀”的原因,是因为战国后期,公元前256年,蜀郡郡守李冰主持,在成都附近的岷江上修建了著名水利工程都江堰 ,发挥防洪、灌溉、水运等作用,建成之后,成都平原成为沃野,被称为“天府之国”。
28.(24-25七年级上·山西大同·阶段练习)青铜器和甲骨文代表了早期中华文明的辉煌成就。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17分)
材料一 文字不可能创制于原始社会,只有当国家出现,体力劳动和脑力劳动相分离,才有可能出现对文字的需求,也才能推动文字的创制。换言之,文字的出现是人类进入阶级社会以后为适应社会发展需要而创造的。汉字可能创制于商朝或更早些,但不会早至六七千年前的原始时代。
——裘士京《原始刻刻符号性质与文字起源刍议》
材料二 甲骨文属于语言的范畴,我们说它是表情达意的符号系统较好理解。它是我国目前已知最早的成体系的文字形式,它上承原始刻绘符号,下启青铜铭文,是汉字发展的关键形态。毋庸置疑,现代汉字即由甲骨文演变而来。
——李一《甲骨文与青铜纹样再利用的教学探索》
材料三 何尊(如图)
材料四 从黄河流域到长江流域,从东北到广东,从西藏到东海渔岛,都发现有青铜器。而由于各地文化的差异,它们表现出独特的艺术风格。古代青铜器有酒器、食器、水器、乐器、兵器、农具与工具、车马器、各种生活用具、货币、玺印等。仅酒器就有爵、角、觯(zhì)、斝(jiǎ)、尊、查、方彝、觥(gōng)、罍(léi)、盉(hé)等20多个器种。而每一器种在每个时代都呈现不同的风采,同一时代同一器种的式样也多彩多姿。而不同地区的青铜器也有差异,犹如百花齐放,五彩缤纷。从汉朝出土青铜器至今,仅仅有铭文的青铜器就在一万件以上。反过来推算,加上没有铭文的青铜器,其数量之多就可想而知了。青铜礼器是奴隶主贵族制度在青铜器上的“物化”,它用以表明奴隶制等级制度,以器的多寡与不同的组合形式来显示不同的地位身份。西周时期形成“列鼎”制度,天子九鼎八簋(guǐ),诸侯七鼎六簋,卿大夫五鼎四篁,士三鼎二簋,都有一定的规矩。
——摘编自胡永贺、崔锋《中国古代青铜器的特点》
(1)根据材料一,文字是在什么情况下产生的?(4分)
(2)根据材料二,我国早期汉字经历了几个阶段?甲骨文的发现有何历史意义?(5分)
(3)谈谈材料三中何尊的历史价值?(4分)
(4)根据材料四,归纳我国古代青铜器的特点。(4分)
【答案】(1)文字是进入阶级社会、国家出现之后,为适应社会发展需要而创制的。因而文字的出现是人类进入文明社会的标志之一。(4分)
(2)经历了刻绘符号、甲骨文、青铜铭文三个阶段。(3分)
意义:甲骨文是汉字发展的关键形态,我国现代汉字由甲骨文演变而来。(2分)
(3)何尊是西周周成王时期的青铜器,铭文中有“宅兹中国”的记载,这是目前所见“中国”一词最早的实证见证。(4分)
(4)地域跨度大,范围广;种类繁多,造型丰富,风格各异;用途广泛;数量众多;贵族身份地位的表征,在一定程度上也是奴隶制等级政治制度的体现,被赋予了支持政治权力和沟通天地的功能等。(4分)
【详解】(1)文字产生:根据材料“只有当国家出现,体力劳动和脑力劳动相分离,才有可能出现对文字的需求,也才能推动文字的创制。换言之,文字的出现是人类进入阶级社会以后为适应社会发展需要而创造的”可得出,文字是进入阶级社会、国家出现之后,为适应社会发展需要而创制的。因而文字的出现是人类进入文明社会的标志之一。
(2)阶段:根据材料“甲骨文属于语言的范畴,我们说它是表情达意的符号系统较好理解。它是我国目前已知最早的成体系的文字形式,它上承原始刻绘符号,下启青铜铭文,是汉字发展的关键形态”可得出,我国早期汉字经历了刻绘符号、甲骨文、青铜铭文三个阶段。
意义:根据材料“它上承原始刻绘符号,下启青铜铭文,是汉字发展的关键形态。毋庸置疑,现代汉字即由甲骨文演变而来”可得出,甲骨文的发现的历史意义是甲骨文是汉字发展的关键形态,我国现代汉字由甲骨文演变而来。
(3)历史价值:根据图片“何尊”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何尊是西周周成王时期的青铜器,铭文中有“宅兹中国”的记载,这是目前所见“中国”一词最早的实证见证。
(4)特点:根据材料“从黄河流域到长江流域,从东北到广东,从西藏到东海渔岛,都发现有青铜器”可得出,我国古代青铜器的特点是地域跨度大,范围广;根据材料“而由于各地文化的差异,它们表现出独特的艺术风格。古代青铜器有酒器、食器、水器、乐器、兵器、农具与工具、车马器、各种生活用具、货币、玺印等。仅酒器就有爵、角、觯(zhì)、斝(jiǎ)、尊、查、方彝、觥(gōng)、罍(léi)、盉(hé)等20多个器种。而每一器种在每个时代都呈现不同的风采,同一时代同一器种的式样也多彩多姿”可得出,我国古代青铜器的特点是种类繁多,造型丰富,风格各异;用途广泛;根据材料“从汉朝出土青铜器至今,仅仅有铭文的青铜器就在一万件以上。反过来推算,加上没有铭文的青铜器,其数量之多就可想而知了”可得出,我国古代青铜器的特点是数量众多;根据材料“它用以表明奴隶制等级制度,以器的多寡与不同的组合形式来显示不同的地位身份”可得出,我国古代青铜器的特点是贵族身份地位的表征,在一定程度上也是奴隶制等级政治制度的体现,被赋予了支持政治权力和沟通天地的功能等。
三、论述题
29.(23-24七年级上·吉林长春·期末)阅读材料并回答问题。
材料 春秋战国时期是我国历史上一个重要的社会转型时期。旧的社会制度进一步瓦解,新的社会制度逐步确立。在混乱和巨变中,孕育着新文明的生机。大动荡、大思想、大变革、大科技、大交融成为这一时期的时代主题。
(1)“旧的社会制度”和“新的社会制度”分别指哪种社会制度?分别写出这两种社会制度下的统治阶级。
(2)依据材料提炼一个观点。从上述五个时代主题中任选四个,结合相关史实对观点加以论述。(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150字左右)
【答案】(1)奴隶制度。封建制度。奴隶主阶级。地主阶级。
(2)观点:春秋战国时期是我国历史上一个重要的社会转型时期。
论述:史实和影响
大动荡
周王室衰微;大的诸侯势力崛起,操控政治局面。
诸侯争霸,一些强大的诸侯国疆域不断扩大,出现了大规模的民族交融(一点即可)
战国七雄的兼并战争(写具体战争也可以)当时的战争规模很大,参战兵力多,交战区域广,持续时间长。
分封制等西周的各种制度遭到破坏,社会处于动荡状态。
大思想
百家争鸣;促进了思想和学术的繁荣,成为中国古代第一次思想文化发展的高峰。(一点即可)
大变革
商鞅变法;使秦国的国力大为增强,为以后秦统一六国奠定基础。(一点即可)
大科技
春秋时期铁制农具和牛耕出现;促进农业上的深耕细作,为开发山林、扩大耕地创造条件。
战国时期铁制工具和牛耕的进一步推广;社会生产力水平不断提高,新兴地主阶级的实力增强。
都江堰;使成都平原成为沃野。
大融合
春秋争霸;出现了大规模的民族交融。
【详解】(1)社会制度:由材料“春秋战国时期是我国历史上一个重要的社会转型时期。旧的社会制度进一步瓦解,新的社会制度逐步确立”并结合所学可知,“旧的社会制度”和“新的社会制度”分别指奴隶制度和封建制度;统治阶级:结合所学可知,奴隶制度下的统治阶级是奴隶主阶级;封建制度下的统治阶级是地主阶级。
(2)观点及论述:本问属于开放性论述,只要根据材料拟定一个观点,并结合知识展开论述,史论结合,表述成文,150字左右即可,论述时应从 大动荡、大思想、大变革、大科技、大交融任意选取四项进行说明。由材料“春秋战国时期是我国历史上一个重要的社会转型时期。旧的社会制度进一步瓦解,新的社会制度逐步确立。”可以拟定观点为:春秋战国时期是我国历史上一个重要的社会转型时期;史实:大动荡:兼并战争,春秋争霸、桂陵之战、马陵之战、长平之战等。(一点即可)。影响:在春秋争霸的过程中,有的诸侯国被灭掉,一些强大的诸侯国的疆域不断扩大;大融合:与此同时,中原的诸华、诸夏在同周边的戎狄蛮夷等民族长期交往和斗争中。出现了大规模的民族交融;大变革:商鞅变法。影响:使秦国的国力大为增强,提高了军队的战斗力,一跃成为最强盛的诸侯国,为以后秦国统一全国奠定了基础。大科技:铁器和牛耕使用;都江堰的修建等。影响:铁制工具和牛耕的使用进一步推广,社会生产力水平不断提高,新兴地主阶级的势力增强;都江堰是一座综合性的水利枢纽,使堤防、分洪、排沙、控流等功效合成为一个系统,发挥出防洪、灌溉、水运等多方面的作用。建成之后,成都平原成为沃野,被称为“天府之国”。大思想:战国时期,旧的社会制度进一步瓦解,新的社会制度逐步确立,形成百家争鸣的局面,促进了思想和学术的繁荣,成为中国古代第一次思想文化发展的高峰。
试卷第1页,共3页
试卷第1页,共3页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期中模拟练习02答题卡
姓名:______________班级:______________
准考证号
选择题(请用2B铅笔填涂)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A] [B] [C] [D] [A] [B] [C] [D] [A] [B] [C] [D] [A] [B] [C] [D] [A] [B] [C] [D] [A] [B] [C] [D] [A] [B] [C] [D] [A] [B] [C] [D] [A] [B] [C] [D] [A] [B] [C] [D] [A] [B] [C] [D] [A] [B] [C] [D] [A] [B] [C] [D]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25
[A] [B] [C] [D] [A] [B] [C] [D] [A] [B] [C] [D] [A] [B] [C] [D] [A] [B] [C] [D] [A] [B] [C] [D] [A] [B] [C] [D] [A] [B] [C] [D] [A] [B] [C] [D] [A] [B] [C] [D] [A] [B] [C] [D] [A] [B] [C] [D]
非选择题(请在各试题的答题区内作答)
26材料题(18分) (1)(3分) (2)(8分) (7分)
27材料题
(15分) (1)(6分) (2)(4分) (5分)
28材料题(17分) (1)(4分) (2)(5分) (3)(4分) (4)(4分)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模拟卷02--2024--2025学年七年级历史上学期期中历史试卷
(适用:广东、湖南、江苏)
姓名:___________班级:___________考号:___________
(范围:第1---8课 ;满分:100分)
卷Ⅰ(选择题 共50分)
一、单项选择(本大题共25小题,每小题2分,共50分。请将正确选项填入答题框)
1.(24-25七年级上·江苏宿迁·阶段练习)考古学家在湖北学堂梁子遗址发现一具距今100万年左右的古人类头骨化石,并将其命名为“郧县人”3号,这是迄今所见欧亚内陆同时代最完整的直立人头骨化石。据此考古发现可知( )
A.郧县人是中国境内最早的古人类 B.郧县人已经会制作和使用工具
C.郧县人是欧亚内陆最早的古人类 D.这为探讨古人类演化提供了重要信息
2.(24-25七年级上·河南南阳·阶段练习)周口店北京人遗址考古发现:约10万件打制石器、成批的骨器、大量的动物化石,还有大量灰烬层等,灰烬层中有很多石头、骨头和植物种子等。上述史料说明北京人遗址( )
A.地处长江流域 B.内涵非常丰富 C.见证农业起源 D.发现时间最早
3.(24-25六年级上·山东淄博·阶段练习)如下图物品可用于探究( )
A.原始人类使用打制石器获取食物 B.我国先民栽培稻,粟,黍等作物
C.原始人类开始已经有了爱美意识 D.我国原始社会晚期社会发展水平
4.(24-25七年级上·安徽蚌埠·阶段练习)某遗址历经8次发掘,出土陶、石、骨、角、牙等各类文物6000余件,其中,出土的40余支骨笛,是迄今世界上出土个数最多、保存最为完整,且能吹奏五声至七声音阶的最早的管乐器实物,这一发现有力推翻了先秦才有五声音阶的传统认识。该遗址是( )
A.北京人遗址 B.半坡遗址 C.河姆渡遗址 D.贾湖遗址
5.(24-25七年级上·山东临沂·阶段练习)考古发掘的历史文物是我们了解历史并对其形成合理解释的重要证据。下列出土文物有助于我们了解( )
A.早期人类生产工具的进步 B.远古先民的精神文化生活
C.农耕居民居住条件的改善 D.远古传说蕴含的历史信息
6.(24-25七年级上·吉林长春·阶段练习)考古学家在河南渑池的仰韶村发现了史前彩陶片,依据考古惯例,该文化被命名为仰韶文化,泛指距今约7000年至5000年前黄河中游地区的新石器彩陶文化。其显著特征包括:彩陶、半地穴式房屋、磨制石器等。据此,下列遗址中属于仰韶文化的一种类型的是( )
A.河姆渡 B.半坡 C.大汶口 D.良渚
7.(24-25七年级上·江苏南通·阶段练习)陶寺古城遗址已陆续发掘出城墙、 宫殿区、大型宗教礼制建筑、王陵区、政府掌控的大型仓储区等。该遗址的发掘可以用来研究( )
A.中国境内的早期人类 B.早期国家的产生
C.长江流域的原始农业 D.部落联盟的兴起
8.(24-25七年级上·河南南阳·阶段练习)《史记》记载:“轩辕乃修德振兵……以与炎帝战于阪泉之野。三战,然后得其志。蚩尤作乱,不用帝命。于是黄帝乃徵(征)师诸侯,与蚩尤战于涿鹿之野,遂禽(擒)杀蚩尤。”上述记载提供的历史信息是( )
A.族群矛盾得以彻底解决 B.蚩尤因骄傲轻敌而战败
C.礼乐制度遭到严重破坏 D.部落之间存在攻伐现象
9.(24-25七年级上·江苏南通·阶段练习)中国是世界四大文明古国之一,中国悠久的古代历史从某种意义上说也是一部朝代兴亡史。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奴隶制王朝是( )
A.夏朝 B.商朝 C.周朝 D.秦朝
10.(2024·山东青岛·中考真题)商汤的臣子仲,夏朝之所以灭亡,是因为夏王假借天命,虐待万民,所以军队倾覆、国家灭亡。据此可知,仲认为夏朝灭亡的主要原因是( )
A.夏王实行暴政 B.夏王穷兵黩武
C.少数民族入侵 D.军事力量薄弱
11.(24-25七年级上·山东临沂·阶段练习)了解历史时序和学握历史发展线索是学习历史的基本要求。下图①对应的朝代是( )
A.周朝 B.夏朝 C.商朝 D.西周
12.(24-25七年级上·安徽淮北·阶段练习)《中国经济史》在评述古代中国农业生产技术发展时说:“耕用牛型,使用铁器,是农业耕作技术的革命性突破,是划时代的进步。”最能印证此观点的是( )
A.多处春秋墓葬发掘出的铁农具 B.影视剧作品里的有关生产场景
C.民俗研究学者的相关学术文章 D.有关春秋时期的历史故事传说
13.(24-25七年级上·安徽淮北·阶段练习)周礼规定,天子殉葬用九鼎,诸侯用七鼎。但在太原金胜村251号春秋晋墓,墓主上大夫赵卿的随葬品也使用了七鼎,另外还有编镈、编磬等礼器。这说明我国春秋时期( )
A.王室衰微礼崩乐坏 B.商品贸易逐渐活跃
C.晋国成为中原霸主 D.兼并战争连绵不断
14.(24-25七年级上·山东聊城·阶段练习)示意图反映出春秋战国时期争霸和兼并战争带来的最重要的影响是( )
A.给民众带来深重灾难 B.客观上促进我国走向统一
C.促进各诸侯国经济的发展 D.说明分封制已遭到破坏
15.(2024·山东青岛·中考真题)公元前3世纪中期,赵国大儒荀卿在游历秦国后写道,“入境观其风俗:其百姓朴,其服不挑(佻),甚畏有司而顺……其百吏肃然,莫不恭俭。”下列最能推动这些“风俗”形成的是( )
A.百家争鸣 B.商鞅变法 C.秦朝统一 D.儒学传播
16.(2024·山东青岛·中考真题)某同学在读书时做了如下摘要。据此可知,这四位思想家( )
老子 主张:为无为,则无不治 孔子 主张:道之以德,齐之以礼 墨子 主张:夫尚贤者,政之本也 韩非 主张:圣人之治也,审于法禁
A.都认可了儒家思想的主导地位 B.都宣扬了以法治国的主张
C.都满足了当时统治阶级的需求 D.都提出了自己的治国方略
17.(24-25七年级上·河北衡水·期中)历史学家钱穆说:中国“学术思想最灿烂的时期是秦以前,政治社会最理想安定时期莫过于汉唐”。秦以前“学术思想最灿烂”是指( )
A.儒家学说成为正统思想 B.出现了百家争鸣的局面
C.铁器和牛耕的普遍使用 D.出现了诸侯争霸的局面
18.(2024·山东东营·中考真题)下列器物,反映了商周时期青铜器制作工艺的高超。其中,迄今世界上出土的最重的是( )
A.司母戊鼎 B.四羊方尊 C.利簋 D.毛公鼎
19.(24-25七年级上·山东济宁·阶段练习)1899年,清朝官员王懿荣首次发现刻在甲骨上的符号是一种古文字,由此甲骨文“重见天日”。下面是甲骨文、金文、篆书、楷书的“水”字,这说明甲骨文( )
A.是中国最早的文字雏形 B.对后世的造字方式产生了重要影响
C.阻碍了后世文字的创新发展 D.是研究先秦时期历史的重要资料
20.(24-25七年级上·河南信阳·阶段练习)战国时期,楚国爱国诗人“吸收民歌精华,采用楚国方言创造出一种新体的诗歌”——“楚辞”,其代表作《离骚》充分表达了诗人对自己祖国和人民的热爱,是千古传诵的抒情长诗。这位爱国诗人是( )
A.屈原 B.李白 C.王维 D.杜甫
21.(24-25七年级上·吉林长春·阶段练习)下面是老师在课堂上出示的某一历史时期的思维导图。由此判断,这堂课学习的主题是( )
原始的农耕生活 B.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建立
C.动荡的春秋时期 D.战国时期的社会变革
22.(24-25七年级上·福建漳州·阶段练习)“水旱从人,不知饥馑,时无荒年,天下谓之天府”也。“天府”的由来直接得益于( )
A.铁农具和牛耕的推广 B.都江堰的修建
C.商鞅变法的实施 D.秦兼并六国
23.(24-25七年级上·山东临沂·阶段练习)一书中说:“道私者乱、道法者治。”“以俭得之,以奢失之。”“爱多者则法不立,威寡者则下侵上。”“慈母有败子。”“华而不实,虚而无用。”“千里之堤,毁于蚁穴。”这些观点属于( )
A.道家 B.儒家 C.墨家 D.法家
24.(24-25七年级上·广东云浮·阶段练习)《周礼》中将“医”分为食医、疾医、疡医、兽医,并将掌管天子饮食的食医列为首位。古代食物类本草著作中,也记载了大量的“药食两用”的药材,并对相关原理、功效、禁忌及用法等进行详述。这表明中国( )
A.传统医药学领先世界 B.药食同源文化源远流长
C.中医学重视经验积累 D.天人合一理念影响深远
25.(24-25七年级上·山东聊城·阶段练习)考古发现,在四川广汉三星堆遗址、红山文化牛河梁遗址、龙山文化山西陶寺古城遗址挖掘出大量极具地方特色文物的同时,均有大量精美玉器出土。这些考古发现可以说明中华文明的特征是( )
A.独特性 B.多元一体 C.包容性 D.地域性
II(非选择题,共50分)
二、综合题(第26题10分,第27题16分,第28题24分,共50分)
26.(24-25七年级上·河南南阳·阶段练习)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10分)
材料一 在旧石器时代,人类只能依靠采集和渔猎获取生活资料……已很难满足人们对基本生活资料的需求。到了新石器时代,人们在长期的采集活动中,逐渐认识到一些植物的生长规律,并最终发明了农业。农业使人类开始定居生活……在黄河、长江流域等适合农业的地区,母系氏族公社迅速地发展和繁荣起来。
——摘编自张清华《一口气读完上古史》
材料二
(1)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农业产生的原因,并列举新石器时代我国农业文明遗址中人工栽培的农作物。(7分)
(2)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图一所示工具的用途。概括图二所示文物的历史价值。(3分)
27.(24-25七年级上·河南南阳·阶段练习)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16分)
材料一
材料二 春秋以来,诸侯不尊周天子,互相征伐,争做霸主,齐桓公第一个称霸。仅记载《鲁史》的242年里,列国间发生的战争就有483次。春秋时期弑君事件有36起,国家被灭亡的事件有52次,君主不能保住江山社稷的事例,不胜枚举。故而孟子说:“春秋无义战。”
(1)材料一两幅图片反映的生产工具和牛耕的出现有何积极影响?这反映的本质是什么?(6分)
(2)据材料二,小明认为春秋时期的争霸战争给人民带来灾难,阻碍历史前进。你是否同意这一观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要说明理由。(6分)
(3)综合以上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阐明材料一、材料二之间的关系。(4分)
28.(24-25七年级上·山西大同·阶段练习)春秋战国时期,我国涌现出一批重要的思想家,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24分)
【思想主张】
材料一 孔子称赞管仲辅佐齐桓公“霸诸侯,一匡天下”。孔子企望周之复兴,“如有用我者,吾其为东周乎”。
孟子提出,“定于一”,尊新王。“当今之时,万乘之国行仁政,民之悦之,犹解例悬也。”他希望改朝易姓之后,重现孔子所说“礼乐征伐自天子出”的盛世。
【探寻原因】
材料二 政治局势的动荡多变、统治思想的新旧交替,在“士”与统治集团之间形成了以“治国之道”为中心的思想理论的“供需关系”,这是百家争鸣得以形成的重要社会原因。面对前所未有的变局,“三代之道”已经无法适应形势的要求,统治集团不得不向掌握文化知识的“士”征集治国安邦的方略。秦王嬴政读到韩非的著作时感叹:“寡人得见此人与之游,死不恨矣!”这典型表达了统治者对新的治世理论的渴望和追求。
百家争鸣本来就不是单纯的学术问题,而是与政治密切相关的。在争鸣中,真正引发社会关注的命题,几乎都是与国计民生有关的现实问题。当然,当时的学者善于独立思考、敢于标新立异、勇于坚持理念而不肯卖论求官的优良学风,也是百家争鸣不可缺少的内在依据。
——摘编自朱汉国等《历史学习精要》
【深远影响】
材料三 各派各家都著书立说,议论政治,既互相批判,又互相影响,在思想战线上出现了“百家争鸣”的局面。参加争鸣的主要有儒家、墨家、道家、法家,还有阴阳家、名家、农家、纵横家、杂家、兵家等。这对于当时的社会变革及文化发展,起了促进作用。在这一时期形成的各种学术思想,成为以后中国思想文化的主要源头。
——摘编自朱绍侯《中国古代史》
材料四 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大观园中,诸子百家熠熠生辉,儒道释和谐共生,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浑然一体。可以毫不夸张地说,优秀传统文化在思想上有大智,在科学上有大真,在伦理上有大善,在艺术上有大美。
——高文兵《从优秀传统文化中汲取实现中国梦的精神力量》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孔子与孟子思想主张的相同点。(6分)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要分析百家争鸣产生的原因。(8分)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要分析百家争鸣的历史意义。(6分)
(4)根据材料四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应如何正确看待中国传统文化。(4分)
试卷第1页,共3页
试卷第1页,共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