模拟卷03--2024--2025学年七年级历史上学期期中历史试卷(适用:广东、湖南、江苏)

文档属性

名称 模拟卷03--2024--2025学年七年级历史上学期期中历史试卷(适用:广东、湖南、江苏)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1.8M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4-11-01 09:50:34

文档简介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模拟卷03--2024--2025学年七年级历史上学期期中历史试卷
(适用:广东、湖南、江苏)
姓名:___________班级:___________考号:___________
(范围:第1---8课 ;满分:100分)
卷Ⅰ(选择题 共50分)
一、单项选择(本大题共25小题,每小题2分,共50分。请将正确选项填入答题框)
1.(24-25七年级上·安徽淮北·阶段练习)1973年,考古学家在距今约170万年的中国某早期人类化石地层中出土了三件石器,这三件石器为石英岩打制而成,同时还在化石地层中发现了许多炭屑。由此推断,考古学家挖掘的这一中国早期人类化石地层是( )
A.元谋人化石地层 B.郧县人化石地层
C.蓝田人化石地层 D.北京人化石地层
【答案】A
【详解】根据题干信息“距今约170万年的中国某早期人类”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材料反映的是元谋人,元谋人生活在距今约170万年的云南元谋县,是我国境内目前已知最早的古人类之一,A项正确;郧县人距今约100万年,排除B项;蓝田人距今约160万年,排除C项;北京人生活在距今约70-20万年,排除D项。故选A项。
2.(24-25七年级上·江西吉安·阶段练习)目前我国已有57 处世界遗产,其中周口店北京人遗址是第一批被列入《世界遗产名录》的遗产之一。下列能展现北京人生产、生活面貌的是( )
A.使用火 B.住干栏式房屋 C.挖掘水井 D.制作彩陶
【答案】A
【详解】根据所学可知,北京人遗址中发现有灰烬、烧石和烧骨等,这反映出北京人已经学会使用火,还会长时间保存火种,北京人用火烧烤食物、防寒、照明、驱兽,从而改善了生存条件,A项正确;北京人住在山洞中,不会建造房屋,河姆渡人住干栏式房屋,排除B项;会挖掘水井的是河姆渡原始居民,排除C项;制作彩陶的是半坡人,排除D项。故选A项。
3.(24-25七年级上·安徽淮北·阶段练习)考古发现是了解史前社会历史的重要依据。下图为山顶洞人遗址发现的项链,由兽骨和贝壳穿孔制成。此发现可以说明山顶洞人( )
①懂得磨光和钻孔技术 ②开始农耕生活③已经有了爱美意识 ④已经会使用火
A.①② B.③④ C.①③ D.②④
【答案】C
【详解】根据材料“山顶洞人遗址发现的项链,由兽骨和贝壳穿孔制成”可知,山顶洞人能够把“兽骨和贝壳穿孔”,这说明山顶洞人①懂得磨光和钻孔技术,山顶洞人遗址发现的项链,表明了山顶洞人③已经有了爱美意识,①③符合题意,C项正确;材料主旨是“山顶洞人遗址发现的项链,由兽骨和贝壳穿孔制成”,山顶洞人还没有开始农耕生活,②不符合题意,AD项都包含②,排除AD项;山顶洞人已经知道人工取火,遗址发现的项链与会使用火无关,④不符合题意,排除B项。故选C项。
4.(24-25七年级上·河南南阳·阶段练习)考古发现证实,中国农业起源分为:以长江中下游地区为核心、以种植水稻为代表的稻作农业起源;沿黄河流域分布、以种植粟和黍为代表的北方早作农业起源。下列遗址属于材料所述“稻作农业起源”的是( )
A.大汶口遗址 B.仰韶村遗址 C.河姆渡遗址 D.半坡遗址
【答案】C
【详解】根据题干信息“以长江中下游地区为核心、以种植水稻为代表的稻作农业起源;沿黄河流域分布、以种植粟和黍为代表的北方早作农业起源”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距今约7000年的河姆渡人生活在长江流域,他们使用磨制石器、骨器、用耒耜耕地,住干栏式房屋,过着定居生活,种植水稻。因此河姆渡遗址出土的稻谷,是稻作农业起源,C项正确;大汶口遗址大汶口文化主要分布于黄河下游和淮河中下游地区,距今约5900-4400年,但不是稻作农业起源,排除A项;仰韶文化主要分布在黄河中游地区,距今约7000-5000年,主要农作物是粟,排除B项;半坡人距今约6000千年,位于黄河流域的陕西西安,住着半地穴式圆形房屋,种植粟,排除D项。故选C项。
5.(24-25七年级上·河南南阳·阶段练习)由下图可知,当时导致南北方原始居民生活方式不同的主要因素是( )
河姆渡人干栏式建筑复原想象图 半坡人半地穴式房屋复原想象图
A.耕种工具 B.自然条件 C.政治制度 D.经济水平
【答案】B
【详解】根据“河姆渡人的干栏式建筑复原图”和“半坡居民半地穴式圆形房屋复原图” 结合所学知识,五六千年前的黄河流域。气候寒冷干燥,特别是冬天,北风更加寒冷,因此,半坡原始居民住的半地穴式的房子,屋内有灶坑,供炊煮和取暖用。七八千年前的长江流域。气候温暖湿润,雨水充沛,因此,河姆渡原始居民居住的干栏式房子分为两层,上面住人,下面养牲畜,通风防潮;由此可知,建造不同房屋的主要因素是自然条件决定的,B项正确;此时都是原始社会的农耕时期,耕种工具是类似的磨制的石器或是耒耜,排除A项;材料图片涉及的是不同地区的住房状态主要受地理条件影响,与政治制度无关,排除C项;二者基本处于原始社会的同一时期,经济水平相差不大,排除D项。故选B项。
6.(24-25七年级上·山东济宁·阶段练习)考古学是用实物资料来研究人类社会历史的一门学科。下面是陶寺都城遗址考古发掘的实物(复原物),据考证,该遗址距今已有4000多年的历史。这些考古实物(复原物)共同佐证当时这一地区( )
1号宫殿基址 复原后的观象台 象征军权的玉钺 朱书符号陶壶
A.手工业生产技术高超 B.具备了早期国家的形态
C.具有发达的农耕文明 D.出现了朴素的审美意识
【答案】B
【详解】根据材料和结合所学知识可知,陶寺遗址位于黄河流域,距今约4500—4000年,遗址中有宫殿建筑、天文观象台以及象征军权的玉钺,可知陶寺遗址建立了强制性的权力体系,已具备国家的初始形态,B项正确;宫殿基址和观象台不属于手工业产品,不能体现出该地区“手工业生产技术高超”,排除A项;材料没有涉及农业,不能反映“代表农耕文明的最高水平”,排除C项;材料并未涉及考古实物中的图案及造型,无法说明出现了朴素的审美意识,排除D项。故选B项。
7.(23-24七年级上·江苏苏州·期末)考古学家在河南渑池的仰韶村发现了史前彩陶片,依据考古惯例,该文化被命名为仰韶文化,泛指距今约7000年至5000年前黄河中游地区的新石器彩陶文化。其显著特征包括:彩陶、半地穴式房屋、磨制石器等。据此,下列遗址中属于仰韶文化的一种类型的是( )
A.河姆渡遗址 B.半坡遗址 C.大汶口遗址 D.良渚遗址
【答案】B
【详解】根据题干“泛指距今约7000年至5000年前黄河中游地区的新石器彩陶文化。其显著特征包括:彩陶、半地穴式房屋、磨制石器等”和所学知识可知,“半坡遗址”距今约6000年,半坡人生活在黄河流域,他们普遍使用磨制石器,种植粟,他们住半地穴式圆形房屋,过着定居生活,会制造彩陶和纺线、织布、制衣,B项正确;河姆渡遗址在浙江余姚,不属于仰韶文化的范围,排除A项;大汶口文化是与仰韶文化和龙山文化并列的中国古代三大文化系统之一,排除C项;良渚遗址在浙江杭州,是长江下游良渚文化的代表性遗址,排除D项。故选B项。
8.(24-25七年级上·河南南阳·阶段练习)良渚古城遗址从城址区中心向外,依次有宫殿区、内城、外城三重结构,分别被城墙和外城墙环绕;内城面积约300万平方米,外城面积约630万平方米。良渚古城遗址( )
A.为研究人类的起源提供了新证据 B.能够有力佐证尧舜禹禅让的传说
C.显现出早期国家和文明社会特征 D.证明中国是最早种植水稻的国家
【答案】C
【详解】根据材料“良渚古城遗址从城址区中心向外,依次有宫殿区、内城、外城三重结构,分别被城墙和外城墙环绕;内城面积约300万平方米,外城面积约630万平方米”分析可知良渚社会较高的经济发展水平和统治者较强的调动、组织能力,结合所学知识,良渚古城的考古发现证实,距今约5000年,长江中下游地区已经出现早期国家,C项正确;良渚文明已经进入新石器时代,人类早就已经产生,排除A项;尧舜禹的传说发生在远古氏族时代,且材料信息没有体现,排除B项;河姆渡人已经开始种植水稻,排除D项。故选C项。
9.(24-25七年级上·湖北武汉·阶段练习)如果把元谋人、北京人、河姆渡人、半坡人、炎帝与黄帝、大禹治水等概作为一个学习主题,那么这个学习主题应该是( )
A.早期国家和文明的起源 B.孕育统一与民族交融
C.原始社会与中华文明的起源 D.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建立和巩固
【答案】C
【详解】依据所学可知,元谋人和北京人是我国早期人类的代表;河姆渡人和半坡人所生活的时代,是我国原始农业兴起和发展时期;炎帝与黄帝、大禹治水是我国古代文明社会的形成阶段。故把这些概念作为一个学习主题的话,应该是史前时期:原始社会与中华文明的起源,C项正确;题干信息没有涉及夏商周等早期国家,排除A项;孕育统一与民族交融是春秋时期的历史特征,排除B项;秦汉时期是我国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建立和巩固阶段,排除D项。故选C项。
10.(24-25七年级上·江苏淮安·阶段练习)我国原始社会末期有一种推选联盟首领的制度,这一制度注重被选人的品质和才能,而不是任人唯亲,彰显着“民主”的特色,它是( )
A.世袭制 B.禅让制 C.选举制 D.郡县制
【答案】B
【详解】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依据所学可知,原始社会后期,相传,尧年老的时候,征求各部落首领的意见,大家推举舜做他的继承人。舜年老后,采取同样的办法把位置让给治水有功的禹。这种制度注重 被选人的品质和才能,而不是任人唯亲,这种民主推举部落联盟首领的办法,历史上叫做“禅让制”,B项正确;世袭制开始于夏朝的启,排除A项;选举制指公民按照特定的方式选择国家公职人员的行为,排除C项;郡县制全面推行于秦朝,排除D项。故选B项。
11.(24-25七年级上·江西吉安·阶段练习)夏朝筑有以城墙和护城河作为防护的城堡和大型宫殿,还建立军队,制定刑法,设置监狱。商朝有各种职官、常备武装、典章制度、刑法法规等,并将夏朝的奉“天”罚罪的法制观,发展为奉“神”观。从材料中可以得出的观点是,夏朝处于( )
A.奴隶制国家的形成阶段 B.多民族大交融的时期
C.文明产生的传说时代 D.统一国家的建立阶段
【答案】A
【详解】根据题干信息“夏朝筑有以城墙和护城河作为防护的城堡和大型宫殿,还建立军队,制定刑法,设置监狱。商朝有各种职官、常备武装、典章制度、刑法法规等”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夏朝已经有了较为成熟的国家机构和法律体系,符合奴隶制国家形成阶段的特征,A项正确;多民族大交融的时期通常指的是春秋战国时期,那时各民族之间的交流和融合更为频繁,排除B项;文明产生的传说时代是指黄帝、尧舜禹等传说中的时代,那时还没有形成国家机构和法律体系,排除C项;统一国家的建立阶段是指秦朝,与题干信息不符,排除D项。故选A项。
12.(24-25七年级上·山东聊城·阶段练习)导游给外国朋友介绍夏、商、周历史,他将夏桀、商纣王和周厉王三人归为一类,其标准应该是( )
A.他们都建立了一个新的王朝 B.他们都重用人才,改革内政
C.他们都以残暴统治著称 D.他们都轻徭薄赋,爱民如子
【答案】C
【详解】根据题干“他将夏桀、商纣王和周厉王三人归为一类”和所学知识可知,夏桀、商纣王和周厉王都实施了残暴的统治,C项正确;三者都属于一个王朝的末期统治者,排除A项;他们都实施了残暴的统治,并未重用人才,改革内政,排除B项;他们都因残暴的统治著称,与轻徭薄赋,爱民如子无关,排除D项。故选C项。
13.(18-19九年级·山西·自主招生)分封制在封土授民的同时,也把周王朝自己及其从商王朝接受过来的先进的器物、官僚体制、典章制度、意识形态和文化结构,带到了分封制度所及之地。这主要强调分封制( )
A.稳定政局,保证对地方的控制 B.扩大统治范围,推动中原文明的扩展
C.促成统一多民族国家建立,扩大西周疆域 D.确立社会等级秩序,巩固统治
【答案】B
【详解】根据题干“把周王朝自己及其从商王朝接受过来的先进的器物、官僚体制、典章制度、意识形态和文化结构,带到了分封制度所及之地。”可知,这主要强调分封制扩大了周的统治范围,推动了先进的器物,官僚体制,典章制度,意识形态和文化结构的扩展,推动中原文明的扩展,B项正确;“稳定政局,保证对地方的控制”是分封制实行的目的,在题干中没有体现,排除A项;促成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建立是在秦朝,排除C项;分封制确立了周王朝内部严格的的等级结构和统治秩序,巩固了统治,与题干材料主旨不符,排除D项。故选B项。
14.(24-25七年级上·山东临沂·阶段练习)下列图片所示文物,可以用来研究( )
A.远古先民的生活 B.原始农业的兴起
C.上古三代的更替 D.春秋社会的变革
【答案】D
【详解】根据图片信息可知,图片中的文物可以用来研究春秋战国时期的铁农具,说明春秋战国时期出现了铁农具,铁农具的出现是春秋社会变革的表现,D项正确;远古时期与春秋战国时期信息不符,排除A项;材料强调的是生产工具的变革,不是原始农业的兴起,排除B项;材料没有提到上古三代,排除C项。故选D项。
15.(24-25七年级上·广东惠州·阶段练习)“平王之时,周室衰微,诸侯强并弱,齐、楚、秦、晋始大,政由方伯”《史记》中此段所述“诸侯争霸”出现于我国( )
A.西周时期 B.春秋时期 C.秦汉时期 D.魏晋南北朝时期
【答案】B
【详解】据题干“平王之时,周室衰微,诸侯强并弱”和所学知识可知,周平王东迁后,中国历史进入春秋时代,这一时期,周王室权力衰落,逐渐失去了对诸侯国的控制,一些强大的诸侯国相互征战,争夺霸主地位,因此“诸侯争霸”出现于我国春秋时期,B项正确;诸侯国在西周时期,大多都忠于周王室,按时纳贡,参加会盟,共同维护着分封制度的稳定和和谐,排除A项;秦汉时期是古代封建王朝的第一个发展时期,也是封建社会政治制度的初创时期,秦王朝的统一结束了春秋战国长达数百年的分裂割据和诸侯混战,排除C项;魏晋南北朝时期是中国封建社会中的国家分裂和民族大融合时期,介于秦汉和隋唐两个大统一时期之间,排除D项。故选B项。
16.(24-25七年级上·江苏宿迁·阶段练习)韩、赵、魏“三家分晋”的故事发生于下列哪一历史时期( )
A.夏商时期 B.战国时期 C.秦汉时期 D.春秋时期
【答案】B
【详解】结合所学知识,战国初期,晋国被韩、赵、魏三家大夫瓜分,齐国由大夫田氏取代,齐、楚、秦、燕、韩、赵、魏七国实力最强,史称“战国七雄”,B项正确;夏商时期指的是夏朝和商朝,三家分晋、田氏代齐发生在战国初期,排除A项;秦统一全国,建立秦朝,结束战国分裂局面,排除C项;三家分晋、田氏代齐发生在战国初期,不是春秋时期,排除D项。故选B项。
17.(23-24七年级上·福建莆田·期末)清·山春《灌阳竹枝词》:“都江堰水沃西川,人到开时涌岸边。喜看朽槎(一种围堰工具)频撤处,欢声雷动说耕田。”这首诗赞美都江堰( )
A.有利于关中平原灌溉 B.消除了岷江泛滥之灾
C.促进旅游事业的发展 D.推动农业生产的发展
【答案】D
【详解】根据材料信息“欢声雷动说耕田”和所学可知,都江堰是一个综合性水利工程,可用于灌溉、水运、防洪等,推动农业生产的发展,使成都平原成为了“天府之国”,D项正确;都江堰有利于成都平原的灌溉,排除A项;题干信息中没有体现消除了岷江水患,且“消除了”说法过于绝对,排除B项;题干信息中没有涉及发展旅游事业,旅游事业属于后期开发的产业,排除C项。故选D项。
18.(24-25七年级上·山东聊城·阶段练习)东汉无神论者王充《论衡*书解篇》曾说“商鞅相孝公,为秦开帝业”。这一评价旨在说明( )
A.春秋时期诸侯争霸 B.并效明确立皇帝制度
C.商鞅变法成效巨大 D.战国时期大国争雄
【答案】C
【详解】据题干“为秦开帝业”和所学知识可知,商鞅变法使秦国的综合国力大为增强,为以后秦统一全国奠定了基础,“为秦开帝业”可见商鞅变法成效巨大,C项正确;商鞅变法发生在战国时期,春秋时期诸侯争霸说法错误,排除A项;秦始皇开创了皇帝制度,排除B项;商鞅变法为以后秦统一全国奠定了基础,“为秦开帝业”可见商鞅变法成效巨大,题干中没有提到大国争雄,排除D项。故选C项。
19.(23-24七年级上·辽宁沈阳·期中)春秋战国时期是我国社会大变革时期,围绕如何治理国家,各位学者发表了各自的看法,其中代表儒家学派的是( )
A.用仁政治理天下 B.进行改革,以法治国
C.顺其自然,无为而治 D.互爱互利,选贤任能
【答案】A
【详解】根据题干“代表儒家学派”和所学知识可知,儒家的代表有春秋时期的孔子,其核心思想是“仁”;战国时期的孟子主张仁政,因此儒家学派主张用仁政治理天下,A项正确;进行改革,以法治国是法家的主张,排除B项;顺其自然,无为而治是道家的主张,排除C项;互爱互利,选贤任能是墨家的思想主张,排除D项。故选A项。
20.(24-25七年级上·广东云浮·阶段练习)在北京冬奥会开幕式上,以二十四节气为倒计时的创意惊艳世界。二十四节气既是中国古人对时间的理解,又蕴含着尊重自然、顺应自然的中国智慧。下列观点与这一思想相似的是( )
A.战胜而强立,故天下服矣 B.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
C.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D.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答案】D
【详解】据题干“二十四节气既是中国古人对时间的理解,又蕴含着尊重自然、顺应自然的中国智慧。”和所学知识可知,道家学派创始人老子认为,万物运行有其自然法则,人们应顺应自然,“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体现了“尊重自然,顺应自然”的智慧,D项正确;战胜而强立,故天下服矣,这句话出自《孙膑兵法》,强调通过战争的胜利来巩固国家的强大地位,从而使得天下归服,排除A项;“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体现的是孟子的民贵君轻思想,是儒家的思想,与“顺应自然”无关,排除B项;“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体现的是人与人和谐相处,是孔子的“仁”的思想的体现,属于儒家的思想,排除C项;故选D项。
21.(24-25七年级上·湖南岳阳·阶段练习)随着军事力量在战国后期越来越占有重要的地位,随着国土与疆域的扩大及管理上的需要,“治民无常,唯法为治”的声音与力量就越发凸显。下列著作体现这种思想的是( )
A.《老子》 B.《论语》 C.《孙子兵法》 D.《韩非子》
【答案】D
【详解】根据材料“治民无常,唯法为治”和所学知识可知,材料体现的是“以法治国”的思想。韩非是法家的代表,反对空谈仁义,强调依法治国,树立君主的权威,建立中央集权专制统治,故体现这种思想的是《韩非子》,D项正确;《老子》是道家学派创始人老子的著作,主张无为而治,排除A项;《论语》是儒家学派创始人孔子及其弟子所著,孔子的治国主张是以德治国,排除B项;《孙子兵法》是兵家经典,排除C项。故选D项。
22.(24-25七年级上·山东临沂·阶段练习)司母戊鼎又称后母戊鼎,是迄今世界上出土最重的青铜礼器,享有“镇国之宝”的美誉。现为国家级文物,2002年列入禁止出国(境)展览文物名单。该文物( )
A.是世界上最大最重的青铜器 B.由一位著名的工匠独立铸造
C.是商代铸造的一种青铜礼器 D.现在已被列入出国展览名单
【答案】C
【详解】后母戊鼎是商朝是铸造的青铜器,主要是用于祭祀使用,属于礼器,C项正确;后母戊鼎是世界上是世界上出土的最重的青铜器之一,不是最大,排除A项;该青铜器至少由两、三百人铸造而成,排除B项;2002年后母戊鼎列入禁止出国(境)展览文物名单,排除D项。故选C项。
23.(24-25七年级上·山东临沂·期中)西周和春秋时期,从平民到贵族的社会各阶层人士,在生产生活、祭祀典礼等各种场合,创作并传唱诗歌。这些诗歌被收集整理成我国现存第一部诗歌总集。它是( )
A.《离骚》 B.《道德经》 C.《诗经》 D.《论语》
【答案】C
【详解】据材料“我国现存第一部诗歌总集”和所学知识可知,先秦时期,从平民到贵族各阶层人士在生产生活,祭祀典礼等各种场合创作并传唱诗歌。这些诗歌被收集整理成我国现存第一部诗歌总集《诗经》。《诗经》共有300多篇诗歌,分为“风”“雅”“颂”三部分。《诗经》保存了丰富的先秦史料,C项正确;《离骚》是春秋战国时期屈原所作的一首诗,排除A项;《道德经》是春秋时期老子所著的哲学作品,排除B项; 《论语》是春秋时期思想家、教育家孔子的弟子及再传弟子记录孔子及其弟子言行而编成的语录文集,成书于战国前期,排除D项。故选C项。
24.(24-25七年级上·全国·课后作业)《黄帝内经》强调个体在预防疾病时要“适四时阴阳”,要“谨守于道”。“道”是宇宙万物的本原,是自然万物必须遵循的法则,“道”也是一定的人生观、世界观。据此可知,《黄帝内经》( )
A.发展了“治未病”的思想 B.蕴含“天人合一”思想
C.奠定了中医学理论体系 D.继承发展阴阳五行学说
【答案】B
【详解】根据所学知识可知,“个体在预防疾病时要‘适四时阴阳’,要‘谨守于道’。‘道’是宇宙万物的本原,是自然万物必须遵循的法则,‘道’也是一定的人生观、世界观。”和所学知识可知,战国时期的《黄帝内经》主张治疗疾病要顺乎自然,要对症下药,蕴含了“天人合一”思想,B项正确;东汉名医张仲景的《伤寒杂病论》发展了“治未病”理论,排除A项;《黄帝内经》包含了整体观念、阴阳五行、脏象经络、运气学说、病因病机、治则治法、养生预防等方面的内容,为中医学理论体系的构建奠定了基础,与题干信息“适四时阴阳,要谨守于道”不符,排除C项;《黄帝内经》是运用阴阳五行说,而不是“继承和发展”,排除D项。故选B项。
25.(23-24九年级上·江苏扬州·阶段练习)下图是甲骨文中的“人”字,与今天的汉字很接近,这说明( )
A.甲骨文是刻在龟甲与兽骨上的文字B.今天的汉字与甲骨文有着渊源关系
C.商朝时我国历史有可靠的文字记载D.甲骨文是已发现的年代最早的文字
【答案】B
【详解】根据题干“甲骨文中的‘人’字,与今天的汉字很接近”和所学知识可知,从甲骨文中的“人”字与今天的汉字很接近,可以看出今天的汉字与甲骨文有着渊源关系,甲骨文是汉字的早期形式,经过漫长的演变发展成为今天的汉字,B项正确;题干强调的是甲骨文中的 “人” 字与今天汉字的关系,而非甲骨文的刻写载体,排除A项;题干强调的是甲骨文的“人”字,与今天的汉字很接近,而不是甲骨文的记载时间,排除C项;题干重点并非突出甲骨文是年代最早的文字,而是与今天的汉字很接近,排除D项。故选B项。
II(非选择题,共50分)
二、综合题(第26题8分,第27题12分,第28题12分,第29题18分;共50分)
26.阅读以下材料后判断。(8分)
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开创了中华文化的灿烂源头,儒重人道,道重天道,墨重科技,相得益彰,互补生辉;国家统一、民族融合营造了中华文化繁荣和五千年文明不间断的良好氛围,各少数民族都与汉族文化交融会通、包容共进。汉字文化系统促进了中华文化的传承和传播;博大精深的文献典籍如十三经、《史记》《资治通鉴》和丰富的文论、诗论等等承载了中华文化的丰厚内涵。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一方西不忘本民族之地位”,首先“各美其美”;另一方面“吸收输入外来之学说”,坚持“美人之美”;然后“美英与共”,在两种美的交流互鉴上下功夫,从而永葆了五千年文明从不间断的强大的吸引力和生命力。
众所周知,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在历史上曾为人类文明作出过独特贡献。公元前后的三四百年间,儒学文化就传到了朝鲜半岛、日本和越南北部地区,逐渐形成了东亚儒学文化圈。明末,利玛窦等西方传教士以科学为传教工具,引进了古希腊哲学、伦理学……都给中国传统文化以积极的影响。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对外来文化的兼容整合、交流互鉴,确是我们对其充满自信的又一依据。
——摘编自仲呈祥《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最深厚的文化软实力》
以下表述是从以上材料中得出的,请在答题卡对应题号后涂“正确”;违背了以上材料所表述的意思,请在答题卡对应题号后涂“错误”;是以上材料没有涉及的,请在答题卡对应题号后涂“未涉及”。
(1).百家争鸣是中国古代第一次思想文化发展的高峰。( )
(2).统一的多民族国家为中华文明繁荣发展提供了保证。( )
(3).公元前后的三四百年间儒学文化传到了欧洲并产生深远影响。( )
(4).中华文化的突出特点是兼容并包、博采众长。( )
【答案】(1).未涉及(2).正确(3).错误(4).正确
【解析】
(1).材料中“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开创了中华文化的灿烂源头”只能说明百家争鸣是中华文化的源头,材料没有说明百家争鸣是中国古代第一次思想文化发展的高峰。故本题材料没涉及。
(2).依据材料“国家统一、民族融合营造了中华文化繁荣和五千年文明不间断的良好氛围”可得出统一的多民族国家为中华文明繁荣发展提供了保证。故本题正确。
(3).依据材料“公元前后的三四百年间,儒学文化就传到了朝鲜半岛、日本和越南北部地区,逐渐形成了东亚儒学文化圈。”可知是公元前后的三四百年间儒学文化传到了亚洲并产生深远影响,而不是欧洲。故本题错误。
(4).依据材料“各美其美”“吸收输入外来之学说”可知中华文化的突出特点是兼容并包、博采众长。故本题说法正确。
27.(24-25七年级上·河南南阳·阶段练习)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12分)
材料一 (西)周朝建立后所面临的形势相当严峻。为了巩固政权,武王决定论功行赏,实行以周王室为中心的分封制度,先后受封的功臣有姜太公、周公旦等。周初沿用商的分封制,将王族、功臣及先代的贵族分封至各地,建立诸侯国,用以控制广阔的新征服地区。
材料二 中国西周时期国王称天子,全天下土地归天子所有,受封的诸侯享有管理封地和征收赋税的权利。但诸侯也必须服从天子命令,朝见天子,交纳贡物,服从调兵。诸侯在自己领地还可以再分封给卿大夫,卿大夫再分封给士,这样层层分封,形成严密的统治网络。
(1)据材料一,指出西周实行分封制的目的和分封的具体对象。(4分)
(2)据材料二,指出“受封的诸侯”的权利和义务。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西周分封制的积极作用。(6分)
(3)综合上述材料,你认为影响早期国家发展的主观因素有哪些?(2分)
【答案】(1)目的:巩固政权。(2分)
对象:王族、功臣及先代贵族。(2分)
(2)权利:管理封地和征收赋税。(2分)
义务:服从天子命令,朝见天子,交纳贡物,服从调兵。(2分)
作用:保证了周王朝对地方的控制,稳定了政局,扩大了统治范围。(2分)
(3)主观因素:统治者的管理政策。
【详解】(1)目的:根据材料一“为了巩固政权,武王决定论功行赏,实行以周王室为中心的分封制度”可知,为了巩固政权,西周实行分封制。
对象:根据材料一“周初沿用商的分封制,将王族、功臣及先代的贵族分封至各地,建立诸侯国,用以控制广阔的新征服地区。”可知,分封制下分封的对象有:王族、功臣及先代贵族。
(2)权利和义务:根据材料二“全天下土地归天子所有,受封的诸侯享有管理封地和征收赋税的权利。”可知,诸侯享有管理封地和征收赋税的权利。根据材料二“但诸侯也必须服从天子命令,朝见天子,交纳贡物,服从调兵。”可知,诸侯的义务是:服从天子命令,朝见天子,交纳贡物,服从调兵。
作用:结合所学可知,分封制的实行,保证了周王朝对地方的控制,稳定了政局,扩大了统治范围。
(3)主观因素:根据材料分封制的基本事实可知,影响早期国家发展的主观因素是统治者的管理政策。
28.(24-25七年级上·湖北黄石·阶段练习)阅读材料,回答问题。(12分)
【古代水利工程】
材料一 春秋战国时期的部分水利工程。
诸侯国 水利工程 作用
吴国 邗(hán)沟 运河之祖,沟通了长江与淮河,可水运、灌溉、分洪
楚国 芍陂(què bēi) 防洪除涝、“灌田万顷”、水产养殖、水运
魏国 鸿沟 沟通黄河与淮河,提高了水运能力,改善了农业灌溉条件
引漳十二渠 分洪泄洪、引水灌溉,加速魏国经济发展
秦国 郑国渠 灌溉农田,极大促进了关中平原的农业发展
都江堰 发挥出防洪、灌溉、水运等多方面作用,使成都平原成为沃野
材料二 公元前256年,秦国蜀郡太守李冰,主持修建了著名的都江堰水利工程,通过修筑鱼嘴分水堤,飞沙堰溢洪道和宝瓶口进水口等主体工程,将岷江水流分成两条,工程巧妙地设置了四六分水的比例,利用地形和水位差,枯水季大约六成江水流入较深的内江,而洪涝期间六成江水从水面宽阔的外江流走,这样既可以分洪减灾,又可以引水灌田,变害为利。
——摘编自李晓东《都江堰:天府之源水利鼻祖》
(1)根据材料一概括,春秋战国时期修筑的水利工程发挥了哪些方面的作用?(4分)
(2)根据材料二指出,都江堰由哪几部分主体工程组成?并概括李冰修筑都江堰工程体现的智慧。(5分)
(3)综合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归纳,春秋战国时期的水利工程体现了古代中国人民的什么精神?(3分)
【答案】(1)作用:发挥出防洪、分洪、泄洪、灌溉、水运等多方面的作用。(4分)
(2)组成:鱼嘴、飞沙堰、宝瓶口。(3分)智慧:利用地形和水位差,变害为利,造福一方。(2分)
(3)精神:创新进取、人与自然和谐共生以及持久永恒的奉献精神。(言之有理即可,3分)
【详解】(1)作用:根据材料一“沟通了长江与淮河,可水运、灌溉、分洪”“防洪除涝、‘灌田万顷’、水产养殖、水运”“沟通黄河与淮河,提高了水运能力,改善了农业灌溉条件”“分洪泄洪、引水灌溉,加速魏国经济发展”等可知,春秋战国时期修筑的水利工程发挥了防洪、分洪、泄洪、灌溉、水运等多方面的作用。
(2)组成:根据材料二“秦国蜀郡太守李冰,主持修建了著名的都江堰水利工程,通过修筑鱼嘴分水堤,飞沙堰溢洪道和宝瓶口进水口等主体工程”可知,都江堰主要由鱼嘴、飞沙堰、宝瓶口构成。
智慧:根据材料二“将岷江水流分成两条,工程巧妙地设置了四六分水的比例,利用地形和水位差,枯水季大约六成江水流入较深的内江,而洪涝期间六成江水从水面宽阔的外江流走,这样既可以分洪减灾,又可以引水灌田,变害为利。”可知,都江堰利用地形和水位差,变害为利,造福一方。
(3)精神:根据材料春秋战国时期水利工程的修建可从改造自然,与自然和谐发展方面进行作答,言之有理即可。如:创新进取、人与自然和谐共生以及持久永恒的奉献精神。
29.(23-24七年级上·四川德阳·阶段练习)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8分)
材料一
图1利簋及铭文 利簋,西周早期青铜器,记载了甲子日清晨武王伐纣这一重大历史事件,利簋铭文内容与中国古代文献记载完全一致。
图2何尊及铭文 何尊是中国西周早期一个名叫何的西周宗室贵族所作的祭器。现存器物中,何尊铭文中最早出现“中国”一词,被认为具有重大意义,并且和《尚书》记载相佐证,反映了时人的中国观。
材料二 夏代的文字与以后的商周时期的甲骨文、金文直至今天的楷书是一脉相承的,迄今已有了四千余年的历史,它不但在中国历史上对于促进祖国文化的发展,国家的统一和巩固发挥了重大的作用而且在世界文字中独树一帜永放光辉。
——摘编自李先登《试论中国文字之起源》
材料三
“中国”写法演变图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商周时期青铜器的用途。(4分)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汉字的历史作用。(6分)
(3)根据以上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自定一个观点并加以说明。(要求:观点正确,史论结合,条理清晰,结构完整)(8分)
【答案】(1)用途:青铜器多作为礼器,成为权力的象征,如祭祀、战功、册命、赏赐等,(2分)另外还有乐器、兵器和生产工具等。(2分)
(2)作用:促进了祖国文化的发展,有利于国家的统一和巩固;(2分)承载的中华文明为全世界华人提供文化认同感的物质形式;(2分)汉字发展成为一种独特的艺术形式。(2分)
(3)观点:汉字是中华文化的瑰宝。(2分)
论述:我国有文字可考历史从商朝开始,甲骨文已经具备了汉字的基本结构,是我国已发现的古代文字中年代最早、体系较为完整的成熟文字,汉字在殷商时期就成为推动社会文化发展的基石,对人类的进步和世界文化的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总之,汉字是中国文化艺术的瑰宝,是华夏文明的传承主要载体,是中华劳动人民智慧的结晶。(言之有理即可,6分)
【详解】(1)用途:根据材料“利簋,西周早期青铜器,记载了甲子日清晨武王伐纣这一重大历史事件”“何尊是中国西周早期一个名叫何的西周宗室贵族所作的祭器”结合所学知识可得出,商周时期青铜器的用途是青铜器多作为礼器,成为权力的象征,如祭祀、战功、册命、赏赐等,另外还有乐器、兵器和生产工具等。
(2)作用:根据材料“它不但在中国历史上对于促进祖国文化的发展,国家的统一和巩固发挥了重大的作用而且在世界文字中独树一帜永放光辉”可得出,汉字的历史作用是促进了祖国文化的发展,有利于国家的统一和巩固;汉字发展成为一种独特的艺术形式;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汉字承载的中华文明为全世界华人提供文化认同感的物质形式。
(3)论述:开放性回答,史论结合,言之有理即可,根据材料“‘中国’写法演变图”可知,汉字是华夏文明的传承主要载体,优美独特,举世无双,可确定观点为“汉字是中华文化的瑰宝”。结合甲骨文的史实、地位以及汉字的影响加以论述,最后,简要总结即可。如:观点:汉字是中华文化的瑰宝。论述:我国有文字可考历史从商朝开始,甲骨文已经具备了汉字的基本结构,是我国已发现的古代文字中年代最早、体系较为完整的成熟文字,汉字在殷商时期就成为推动社会文化发展的基石,对人类的进步和世界文化的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总之,汉字是中国文化艺术的瑰宝,是华夏文明的传承主要载体,是中华劳动人民智慧的结晶。
试卷第1页,共3页
试卷第1页,共3页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模拟卷03--2024--2025学年七年级历史上学期期中历史试卷
(适用:广东、湖南、江苏)
姓名:___________班级:___________考号:___________
(范围:第1---8课 ;满分:100分)
卷Ⅰ(选择题 共50分)
一、单项选择(本大题共25小题,每小题2分,共50分。请将正确选项填入答题框)
1.(24-25七年级上·安徽淮北·阶段练习)1973年,考古学家在距今约170万年的中国某早期人类化石地层中出土了三件石器,这三件石器为石英岩打制而成,同时还在化石地层中发现了许多炭屑。由此推断,考古学家挖掘的这一中国早期人类化石地层是( )
A.元谋人化石地层 B.郧县人化石地层
C.蓝田人化石地层 D.北京人化石地层
2.(24-25七年级上·江西吉安·阶段练习)目前我国已有57 处世界遗产,其中周口店北京人遗址是第一批被列入《世界遗产名录》的遗产之一。下列能展现北京人生产、生活面貌的是( )
A.使用火 B.住干栏式房屋 C.挖掘水井 D.制作彩陶
3.(24-25七年级上·安徽淮北·阶段练习)考古发现是了解史前社会历史的重要依据。下图为山顶洞人遗址发现的项链,由兽骨和贝壳穿孔制成。此发现可以说明山顶洞人( )
①懂得磨光和钻孔技术 ②开始农耕生活③已经有了爱美意识 ④已经会使用火
A.①② B.③④ C.①③ D.②④
4.(24-25七年级上·河南南阳·阶段练习)考古发现证实,中国农业起源分为:以长江中下游地区为核心、以种植水稻为代表的稻作农业起源;沿黄河流域分布、以种植粟和黍为代表的北方早作农业起源。下列遗址属于材料所述“稻作农业起源”的是( )
A.大汶口遗址 B.仰韶村遗址 C.河姆渡遗址 D.半坡遗址
5.(24-25七年级上·河南南阳·阶段练习)由下图可知,当时导致南北方原始居民生活方式不同的主要因素是( )
河姆渡人干栏式建筑复原想象图 半坡人半地穴式房屋复原想象图
A.耕种工具 B.自然条件 C.政治制度 D.经济水平
6.(24-25七年级上·山东济宁·阶段练习)考古学是用实物资料来研究人类社会历史的一门学科。下面是陶寺都城遗址考古发掘的实物(复原物),据考证,该遗址距今已有4000多年的历史。这些考古实物(复原物)共同佐证当时这一地区( )
1号宫殿基址 复原后的观象台 象征军权的玉钺 朱书符号陶壶
A.手工业生产技术高超 B.具备了早期国家的形态
C.具有发达的农耕文明 D.出现了朴素的审美意识
7.(23-24七年级上·江苏苏州·期末)考古学家在河南渑池的仰韶村发现了史前彩陶片,依据考古惯例,该文化被命名为仰韶文化,泛指距今约7000年至5000年前黄河中游地区的新石器彩陶文化。其显著特征包括:彩陶、半地穴式房屋、磨制石器等。据此,下列遗址中属于仰韶文化的一种类型的是( )
A.河姆渡遗址 B.半坡遗址 C.大汶口遗址 D.良渚遗址
8.(24-25七年级上·河南南阳·阶段练习)良渚古城遗址从城址区中心向外,依次有宫殿区、内城、外城三重结构,分别被城墙和外城墙环绕;内城面积约300万平方米,外城面积约630万平方米。良渚古城遗址( )
A.为研究人类的起源提供了新证据 B.能够有力佐证尧舜禹禅让的传说
C.显现出早期国家和文明社会特征 D.证明中国是最早种植水稻的国家
9.(24-25七年级上·湖北武汉·阶段练习)如果把元谋人、北京人、河姆渡人、半坡人、炎帝与黄帝、大禹治水等概作为一个学习主题,那么这个学习主题应该是( )
A.早期国家和文明的起源 B.孕育统一与民族交融
C.原始社会与中华文明的起源 D.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建立和巩固
10.(24-25七年级上·江苏淮安·阶段练习)我国原始社会末期有一种推选联盟首领的制度,这一制度注重被选人的品质和才能,而不是任人唯亲,彰显着“民主”的特色,它是( )
A.世袭制 B.禅让制 C.选举制 D.郡县制
11.(24-25七年级上·江西吉安·阶段练习)夏朝筑有以城墙和护城河作为防护的城堡和大型宫殿,还建立军队,制定刑法,设置监狱。商朝有各种职官、常备武装、典章制度、刑法法规等,并将夏朝的奉“天”罚罪的法制观,发展为奉“神”观。从材料中可以得出的观点是,夏朝处于( )
A.奴隶制国家的形成阶段 B.多民族大交融的时期
C.文明产生的传说时代 D.统一国家的建立阶段
12.(24-25七年级上·山东聊城·阶段练习)导游给外国朋友介绍夏、商、周历史,他将夏桀、商纣王和周厉王三人归为一类,其标准应该是( )
A.他们都建立了一个新的王朝 B.他们都重用人才,改革内政
C.他们都以残暴统治著称 D.他们都轻徭薄赋,爱民如子
13.(18-19九年级·山西·自主招生)分封制在封土授民的同时,也把周王朝自己及其从商王朝接受过来的先进的器物、官僚体制、典章制度、意识形态和文化结构,带到了分封制度所及之地。这主要强调分封制( )
A.稳定政局,保证对地方的控制 B.扩大统治范围,推动中原文明的扩展
C.促成统一多民族国家建立,扩大西周疆域 D.确立社会等级秩序,巩固统治
14.(24-25七年级上·山东临沂·阶段练习)下列图片所示文物,可以用来研究( )
A.远古先民的生活 B.原始农业的兴起
C.上古三代的更替 D.春秋社会的变革
15.(24-25七年级上·广东惠州·阶段练习)“平王之时,周室衰微,诸侯强并弱,齐、楚、秦、晋始大,政由方伯”《史记》中此段所述“诸侯争霸”出现于我国( )
A.西周时期 B.春秋时期 C.秦汉时期 D.魏晋南北朝时期
16.(24-25七年级上·江苏宿迁·阶段练习)韩、赵、魏“三家分晋”的故事发生于下列哪一历史时期( )
A.夏商时期 B.战国时期 C.秦汉时期 D.春秋时期
17.(23-24七年级上·福建莆田·期末)清·山春《灌阳竹枝词》:“都江堰水沃西川,人到开时涌岸边。喜看朽槎(一种围堰工具)频撤处,欢声雷动说耕田。”这首诗赞美都江堰( )
A.有利于关中平原灌溉 B.消除了岷江泛滥之灾
C.促进旅游事业的发展 D.推动农业生产的发展
18.(24-25七年级上·山东聊城·阶段练习)东汉无神论者王充《论衡*书解篇》曾说“商鞅相孝公,为秦开帝业”。这一评价旨在说明( )
A.春秋时期诸侯争霸 B.并效明确立皇帝制度
C.商鞅变法成效巨大 D.战国时期大国争雄
19.(23-24七年级上·辽宁沈阳·期中)春秋战国时期是我国社会大变革时期,围绕如何治理国家,各位学者发表了各自的看法,其中代表儒家学派的是( )
A.用仁政治理天下 B.进行改革,以法治国
C.顺其自然,无为而治 D.互爱互利,选贤任能
20.(24-25七年级上·广东云浮·阶段练习)在北京冬奥会开幕式上,以二十四节气为倒计时的创意惊艳世界。二十四节气既是中国古人对时间的理解,又蕴含着尊重自然、顺应自然的中国智慧。下列观点与这一思想相似的是( )
A.战胜而强立,故天下服矣 B.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
C.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D.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21.(24-25七年级上·湖南岳阳·阶段练习)随着军事力量在战国后期越来越占有重要的地位,随着国土与疆域的扩大及管理上的需要,“治民无常,唯法为治”的声音与力量就越发凸显。下列著作体现这种思想的是( )
A.《老子》 B.《论语》 C.《孙子兵法》 D.《韩非子》
22.(24-25七年级上·山东临沂·阶段练习)司母戊鼎又称后母戊鼎,是迄今世界上出土最重的青铜礼器,享有“镇国之宝”的美誉。现为国家级文物,2002年列入禁止出国(境)展览文物名单。该文物( )
A.是世界上最大最重的青铜器 B.由一位著名的工匠独立铸造
C.是商代铸造的一种青铜礼器 D.现在已被列入出国展览名单
23.(24-25七年级上·山东临沂·期中)西周和春秋时期,从平民到贵族的社会各阶层人士,在生产生活、祭祀典礼等各种场合,创作并传唱诗歌。这些诗歌被收集整理成我国现存第一部诗歌总集。它是( )
A.《离骚》 B.《道德经》 C.《诗经》 D.《论语》
24.(24-25七年级上·全国·课后作业)《黄帝内经》强调个体在预防疾病时要“适四时阴阳”,要“谨守于道”。“道”是宇宙万物的本原,是自然万物必须遵循的法则,“道”也是一定的人生观、世界观。据此可知,《黄帝内经》( )
A.发展了“治未病”的思想 B.蕴含“天人合一”思想
C.奠定了中医学理论体系 D.继承发展阴阳五行学说
25.(23-24九年级上·江苏扬州·阶段练习)下图是甲骨文中的“人”字,与今天的汉字很接近,这说明( )
A.甲骨文是刻在龟甲与兽骨上的文字B.今天的汉字与甲骨文有着渊源关系
C.商朝时我国历史有可靠的文字记载D.甲骨文是已发现的年代最早的文字
II(非选择题,共50分)
二、综合题(第26题8分,第27题12分,第28题12分,第29题18分;共50分)
26.阅读以下材料后判断。(8分)
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开创了中华文化的灿烂源头,儒重人道,道重天道,墨重科技,相得益彰,互补生辉;国家统一、民族融合营造了中华文化繁荣和五千年文明不间断的良好氛围,各少数民族都与汉族文化交融会通、包容共进。汉字文化系统促进了中华文化的传承和传播;博大精深的文献典籍如十三经、《史记》《资治通鉴》和丰富的文论、诗论等等承载了中华文化的丰厚内涵。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一方西不忘本民族之地位”,首先“各美其美”;另一方面“吸收输入外来之学说”,坚持“美人之美”;然后“美英与共”,在两种美的交流互鉴上下功夫,从而永葆了五千年文明从不间断的强大的吸引力和生命力。
众所周知,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在历史上曾为人类文明作出过独特贡献。公元前后的三四百年间,儒学文化就传到了朝鲜半岛、日本和越南北部地区,逐渐形成了东亚儒学文化圈。明末,利玛窦等西方传教士以科学为传教工具,引进了古希腊哲学、伦理学……都给中国传统文化以积极的影响。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对外来文化的兼容整合、交流互鉴,确是我们对其充满自信的又一依据。
——摘编自仲呈祥《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最深厚的文化软实力》
以下表述是从以上材料中得出的,请在答题卡对应题号后涂“正确”;违背了以上材料所表述的意思,请在答题卡对应题号后涂“错误”;是以上材料没有涉及的,请在答题卡对应题号后涂“未涉及”。
(1).百家争鸣是中国古代第一次思想文化发展的高峰。( )
(2).统一的多民族国家为中华文明繁荣发展提供了保证。( )
(3).公元前后的三四百年间儒学文化传到了欧洲并产生深远影响。( )
(4).中华文化的突出特点是兼容并包、博采众长。( )
27.(24-25七年级上·河南南阳·阶段练习)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12分)
材料一 (西)周朝建立后所面临的形势相当严峻。为了巩固政权,武王决定论功行赏,实行以周王室为中心的分封制度,先后受封的功臣有姜太公、周公旦等。周初沿用商的分封制,将王族、功臣及先代的贵族分封至各地,建立诸侯国,用以控制广阔的新征服地区。
材料二 中国西周时期国王称天子,全天下土地归天子所有,受封的诸侯享有管理封地和征收赋税的权利。但诸侯也必须服从天子命令,朝见天子,交纳贡物,服从调兵。诸侯在自己领地还可以再分封给卿大夫,卿大夫再分封给士,这样层层分封,形成严密的统治网络。
(1)据材料一,指出西周实行分封制的目的和分封的具体对象。(4分)
(2)据材料二,指出“受封的诸侯”的权利和义务。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西周分封制的积极作用。(6分)
(3)综合上述材料,你认为影响早期国家发展的主观因素有哪些?(2分)
28.(24-25七年级上·湖北黄石·阶段练习)阅读材料,回答问题。(12分)
【古代水利工程】
材料一 春秋战国时期的部分水利工程。
诸侯国 水利工程 作用
吴国 邗(hán)沟 运河之祖,沟通了长江与淮河,可水运、灌溉、分洪
楚国 芍陂(què bēi) 防洪除涝、“灌田万顷”、水产养殖、水运
魏国 鸿沟 沟通黄河与淮河,提高了水运能力,改善了农业灌溉条件
引漳十二渠 分洪泄洪、引水灌溉,加速魏国经济发展
秦国 郑国渠 灌溉农田,极大促进了关中平原的农业发展
都江堰 发挥出防洪、灌溉、水运等多方面作用,使成都平原成为沃野
材料二 公元前256年,秦国蜀郡太守李冰,主持修建了著名的都江堰水利工程,通过修筑鱼嘴分水堤,飞沙堰溢洪道和宝瓶口进水口等主体工程,将岷江水流分成两条,工程巧妙地设置了四六分水的比例,利用地形和水位差,枯水季大约六成江水流入较深的内江,而洪涝期间六成江水从水面宽阔的外江流走,这样既可以分洪减灾,又可以引水灌田,变害为利。
——摘编自李晓东《都江堰:天府之源水利鼻祖》
(1)根据材料一概括,春秋战国时期修筑的水利工程发挥了哪些方面的作用?(4分)
(2)根据材料二指出,都江堰由哪几部分主体工程组成?并概括李冰修筑都江堰工程体现的智慧。(5分)
(3)综合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归纳,春秋战国时期的水利工程体现了古代中国人民的什么精神?(3分)
29.(23-24七年级上·四川德阳·阶段练习)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8分)
材料一
图1利簋及铭文 利簋,西周早期青铜器,记载了甲子日清晨武王伐纣这一重大历史事件,利簋铭文内容与中国古代文献记载完全一致。
图2何尊及铭文 何尊是中国西周早期一个名叫何的西周宗室贵族所作的祭器。现存器物中,何尊铭文中最早出现“中国”一词,被认为具有重大意义,并且和《尚书》记载相佐证,反映了时人的中国观。
材料二 夏代的文字与以后的商周时期的甲骨文、金文直至今天的楷书是一脉相承的,迄今已有了四千余年的历史,它不但在中国历史上对于促进祖国文化的发展,国家的统一和巩固发挥了重大的作用而且在世界文字中独树一帜永放光辉。
——摘编自李先登《试论中国文字之起源》
材料三
“中国”写法演变图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商周时期青铜器的用途。(4分)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汉字的历史作用。(6分)
(3)根据以上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自定一个观点并加以说明。(要求:观点正确,史论结合,条理清晰,结构完整)(8分)
试卷第1页,共3页
试卷第1页,共3页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期中模拟练习03答题卡
姓名:______________班级:______________
准考证号
选择题(请用2B铅笔填涂)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A] [B] [C] [D] [A] [B] [C] [D] [A] [B] [C] [D] [A] [B] [C] [D] [A] [B] [C] [D] [A] [B] [C] [D] [A] [B] [C] [D] [A] [B] [C] [D] [A] [B] [C] [D] [A] [B] [C] [D] [A] [B] [C] [D] [A] [B] [C] [D] [A] [B] [C] [D]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25
[A] [B] [C] [D] [A] [B] [C] [D] [A] [B] [C] [D] [A] [B] [C] [D] [A] [B] [C] [D] [A] [B] [C] [D] [A] [B] [C] [D] [A] [B] [C] [D] [A] [B] [C] [D] [A] [B] [C] [D] [A] [B] [C] [D] [A] [B] [C] [D]
非选择题(请在各试题的答题区内作答)
26判断题(8分) (1)(2分) (2)(2分) (2分) (2分) 27材料题(12分) (1)(4分) (2)(6分) (2分)
28材料题
(12分) (1)(4分) (2)(5分) (3分)
29材料题(18分) (1)(4分) (2)(6分) (3)(8分)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