模拟卷03--安徽省合肥市第46中南校区2024--2025学年八年级历史上学期期中历史试卷(适用:安徽)

文档属性

名称 模拟卷03--安徽省合肥市第46中南校区2024--2025学年八年级历史上学期期中历史试卷(适用:安徽)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1.0M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4-11-01 09:57:19

文档简介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模拟卷03--安徽省合肥市第46中南校区2024--2025学年八年级历史上学期期中历史试卷(适用:安徽)
姓名:___________班级:___________考号:___________
(范围:第1---11课 ;适用地区:安徽;形式:开卷;满分:100分)
卷Ⅰ(选择题 共50分)
一、单项选择(本大题共20小题,每小题2.5分,共50分。请将正确选项填入答题框)
1.(24-25八年级上·辽宁辽阳·阶段练习)黄爵滋在给道光皇帝的奏折中指出:“上至官府缙绅,下至工商优吏,以及妇女僧尼道士,随在吸食。……以中国有用之财,填海外无穷丘壑。”他揭示了( )
A.鸦片战争的根源 B.自然经济解体的结果
C.鸦片泛滥的危害 D.中英贸易往来的影响
【答案】C
【详解】根据材料“上自官府缙绅,下至工商优吏,以及妇女僧尼道士,随在吸食。……以中国有用之财,填海外无穷之壑。”可知,吸食鸦片的人员身份广泛,损害了中国的财力、人身健康和国家发展,鸦片泛滥给中国带来严重危害,C项正确;鸦片战争爆发的根本原因是英国为了打开中国市场,倾销产品,掠夺原料,把中国沦为其殖民地,排除A项;鸦片战争使中国的自然经济遭到破坏,自然经济逐渐解体是鸦片战争的影响,排除B项;鸦片战争前在中英贸易往来中,中国处于明显的出超地位,为了改变这种不利的局面,英国向中国大量走私鸦片,排除D项。故选C项。
2.(24-25八年级上·河南南阳·阶段练习)19 世纪三四十年代,英军火炮与清军火炮的样式、机理大体相同。但是,英国的工业设备能够实现精炼提纯,根据化学方程式配置的火药不仅射击精度高、爆发性强,而且杀伤力还很大。清廷的火炮仍是传统技术制造,体重、火药配方均基于经验,炮弹一般用于防御。这表明鸦片战争战败出于 ( )
A.观念落后 B.技术代差 C.经济实力 D.政治制度
【答案】B
【详解】据材料可知,鸦片战争时期,完成工业革命的英国,工业设备对火药实现精炼提纯,根据化学方程式配置的火药不仅射击精度高、爆发性强,而且杀伤力还很大;而清廷的火炮仍是传统技术制造,体重、火药配方均基于经验,炮弹一般用于防御。这表明鸦片战争战败出于技术代差,B项正确;材料强调鸦片战争时期 ,英国的工业设备能够对火药实现精炼提纯,根据化学方程式配置的火药不仅射击精度高、爆发性强,而且杀伤力还很大。清廷的火炮仍是传统技术制造,体重、火药配方均基于经验,炮弹一般用于防御,这表明清政府不是观念落后,而是技术落后,排除A项;材料强调的对“火药、火炮”的评价,未涉及双方经济实力的对比,排除C项;材料强调的对“火药、火炮”的评价,没有体现政治制度的内容,排除D项。故选B项。
3.(24-25八年级上·安徽宿州·阶段练习)第一鸦片战争后,列强只拥有在中国沿海合法转运洋货获得特权;到第二次鸦片战争后,列强势力进一步深入攫取了中国主干河流长江的航行权,该变化反映出中国( )
A.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B.逐步丧失主干河流航运主权
C.半殖民地半封建进一步加深 D.长江流域大片领土沦丧他国
【答案】C
【详解】根据题干材料“第一鸦片战争后,列强只拥有在中国沿海合法转运洋货获得特权;到第二次鸦片战争后,列强势力进一步深入攫取了中国主干河流长江的航行权,”可知第二次鸦片战争使中国丧失更多的主权,西方侵略势力由东南沿海一带深入到长江中下游地区,使中国半殖民地化程度进一步加深,C项正确;鸦片战争使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A项不能体现第二次鸦片战争后列强侵略势力的变化及该变化对中国产生的影响,排除A项;题干主旨是通过两次鸦片战争后列强取得的侵略权益变化,说明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化程度进一步加深,逐步丧失主干河流航运主权不是题干主旨,排除B项;第二次鸦片战争前后,俄国从中国东北和西北割走了大片土地,长江流域没有土地沦丧,排除D项。故选C项。
4.(24-25八年级上·江苏盐城·阶段练习)马克思曾说: “俄国在战争中,不花费一文钱,不出动一兵一卒,却比任何一个参战国在中国获得的好处都要多。”19世纪中期,俄国在中国获得的主要“好处”是( )
A.取得协定关税特权 B.获取了中国大量赔款
C.割占中国150多万平方千米领土 D.强迫中国开放通商口岸
【答案】C
【详解】据题干“俄国在战争中,不花费一文钱,不出动一兵一卒,却比任何一个参战国在中国获得的好处都要多”,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在19世纪中期,第二次鸦片战争前后,俄国通过一系列不平等条约,割占了中国150多万平方千米领土,是割占中国领土最多的国家,C项正确;协定关税特权主要是英国通过《南京条约》获得的,不是俄国,排除A项;获取中国大量赔款的有多个列强国家,但题干强调的是俄国获得的主要 “好处”,相比之下割占大量领土更为突出,排除B项;强迫中国开放通商口岸是《南京条约》、《天津条约》、《马关条约》等条约的内容之一,但与俄国直接获得领土利益相比不是主要好处,排除D项。故选C项。
5.(24-25八年级上·安徽宿州·阶段练习)在围剿太平军的过程中,清政府给了地方极大的权力,军政大权不断下移。李鸿章等官员在这十数年间。通过战争为自己积累了巨大的权力和人脉。材料意在强调太平天国运动( )
A.削弱了清朝中央权力 B.激化了社会阶级矛盾
C.打击了外来侵略势力 D.提升了农民社会地位
【答案】A
【详解】根据材料“清政府给了地方极大的权力,军政大权不断下移”可知,清政府在围剿太平军时赋予了地方极大的权力,这明显削弱了中央政府的控制力,同时,李鸿章等官员通过这一过程积累了巨大的权力和人脉,进一步证明了中央权力的削弱,A项正确;题干强调的是清政府权力的下移和官员权力的增长,而非社会阶级矛盾的激化,排除B项;材料主要强调的是太平天国运动对清朝中央与地方权力结构的影响,而非打击外来侵略势力,排除C项;太平天国运动是由农民发起的,但材料并未提及农民社会地位的提升,排除D项。故选A项。
6.(24-25八年级上·山西朔州·阶段练习)英国人吟俐在其著作中记载:“1862年9月21日,这个美国兵痞,头一个为清军服务的美国人华尔,在率军攻打慈溪的时候,中弹身亡。”材料最能说明太平天国运动( )
A.打击了外国侵略势力 B.打击了清朝的统治
C.转战了大半个中国 D.推动中国军事近代化
【答案】A
【详解】结合所学可知,在浙江慈溪战斗中,太平军打死洋枪队头目华尔,打击了外国侵略势力,A项正确;题干材料未涉及太平天国运动打击了清朝统治,无法得出打击了清朝的统治,排除B项;题干材料不能反映太平天国运动转战了大半个中国,排除C项;题干材料显示太平军打死洋枪队头目华尔,不能说明推动中国军事近代化,排除D项。故选A项。
7.(24-25八年级上·河南安阳·阶段练习)19世纪中期以后,列强加紧蚕食我国边疆地区,使我国出现边疆危机。19世纪60一80年代,侵略过我国台湾的列强有( )
①美国 ②英国 ③日本 ④法国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答案】C
【详解】根据所学知识,19世纪60—80年代,侵略过我国台湾的列强有美国、日本、法国。19世纪60年代,美国派军队进攻台湾,遭到台湾人民坚决抵抗,大败而归。19世纪70年代,日本借口琉球船民在台湾被杀,向清政府提出交涉。清政府强调台湾和琉球均为中国“属土”,与日本无关,日本政府随即决定武力侵台。1874年,日本派军队进攻台湾。台湾人民据险反击,清政府也派沈葆桢率兵入台。在英美等国“调停”下,日本勒索清政府白银50万两后从台湾撤兵。19世纪中后期,法国侵略清朝的藩属国越南后,又将矛头指向中国。驻扎中越边境的刘永福受越南邀请,率领黑旗军助越抗法,多次取得胜利。 清政府后来也派兵入越抗法。1883年底,法国攻击驻守越南的清军,中法战争爆发。第二年,法国军舰闯入福建马尾军港,对清军发动突然袭击,福建水师全军覆没,清政府被迫对法宣战。不久,法军攻占台湾基隆港,进犯台北。督办台湾军务大臣刘铭传率部抵抗,击退法军,①③④符合题意,C项正确;②不符合题意,ABD选项中都包含②,排除ABD项。故选C项。
8.(24-25八年级上·河南新乡·阶段练习)19世纪60年代以后,美、日、俄、英、法等国觊觎中国边疆地区,加紧对中国东南、西北、西南边疆地区的侵略。面对严重边疆危机,中国人民英勇抵抗,涌现了许多英雄人物。下列对应关系正确的是( )
A.沈葆桢→保卫新疆 B.左宗棠→助越抗法
C.刘永福→率兵入台 D.冯子材→镇南关大捷
【答案】D
【详解】根据材料“19世纪60年代以后,美、日、俄、英、法等国觊觎中国边疆地区,加紧对中国东南、西北、西南边疆地区的侵略。面对严重边疆危机,中国人民英勇抵抗,涌现了许多英雄人物”结合所学知识可知,1885年初,法军在越南北部向清军大举进攻直逼中越边境的镇南关。老将冯子材临危受命,积极备战,于三月取得镇南关大捷,并乘胜收复越南谅山等地,扭转了整个战局,D项正确;1874年,日本派军队进攻台湾。台湾人民据险反击,清政府也派沈葆桢率兵入台,沈葆桢与保卫新疆无直接关系,排除A项;这时期左宗棠收复新疆,而不是助越抗法,排除B项;在中法战争中,刘永福率领黑旗军,助越抗法,排除C项。故选D项。
9.(24-25八年级上·安徽宿州·阶段练习)日本在甲午战争时绘制的包括朝鲜和中国东北、山东半岛在内军用地形详图中,将每一条道路、每一座小山、每一个村庄,都标的清楚无误。这段材料旨在说明( )
A.日本侵华蓄谋已久
B.日本制图技术高超
C.朝鲜和中国东北、山东半岛具有重要的战略地位
D.日本已经占领了朝鲜和中国东北、山东半岛
【答案】A
【详解】根据材料“日本在甲午战争时绘制的包括朝鲜和中国东北、山东半岛在内军用地形详图中,将每一条道路、每一座小山、每一个村庄,都标的清楚无误”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材料反映的是日为发动侵略战争已经做出准备,说明日本侵华蓄谋已久,A项正确;材料描述反映日本对中国蓄谋已久,不能说明日本制图技术高超,排除B项;材料描述反映日本对中国蓄谋已久,材料不能反映朝鲜、中国东北、山东半岛具有重要的战略地位,排除C项;甲午中日战争时,日本没有占领中国东北,排除D项。故选A项。
10.(24-25八年级上·山东聊城·阶段练习)下图是中国近代史上被迫开放的部分通商口岸方位示意图。这些口岸的开放( )
A.改变了列强侵华的方式 B.使侵略势力沿海地区深入到内地
C.扭转了中国贸易逆差的局面 D.促进了外贸中心的转移
【答案】B
【详解】据题干“中国近代史上被迫开放的部分通商口岸”方位示意图信息和所学知识可知,图中所示的城市都是中国近代史上被迫开放的通商口岸,早期开放的通商口岸主要在沿海地区,而后期开放的重庆、沙市等口岸深入到内地,使侵略势力从沿海地区深入到内地,B项正确;列强侵华方式在不同时期有不同的变化,如从商品输出为主到资本输出为主等,而这些口岸的开放主要是在侵略范围上的扩大,并非侵华方式的改变,排除A项;这些口岸的开放使中国沦为列强的商品倾销地和原料产地,进一步加剧了中国贸易逆差的局面,而不是扭转,排除C项;促进了外贸中心的转移这一说法不准确,因为这些口岸的开放并没有促进外贸中心的转移,而是将更多的资源和财富转移到了西方列强手中,排除D项。故选B项。
11.(2024·山东青岛·中考真题)“甲午以后,康有为领导的变法运动的主旨是要变更旧的政治制度,建立新的政治制度,以期民族精神及维新事业的充分发挥和推进。”材料中新的政治制度是( )
A.王位世袭制 B.中央集权制 C.君主立宪制 D.民主共和制
【答案】C
【详解】根据材料“甲午以后,康有为领导的变法运动的主旨是要变更旧的政治制度,建立新的政治制度”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甲午战后,民族危机空前严重,以康有为为首的维新派主张兴民权、设议院,建立君主立宪制度,故C项正确;王位世袭与材料“甲午以后”及“要变更旧的政治制度,建立新的政治制度”不符,排除A项;新的政治制度指的是君主立宪制,与中央集权体制无关,排除B项;新的政治制度指的是君主立宪制,不是共和政治体制,排除D项。故选C项。
12.(24-25八年级上·安徽芜湖·阶段练习)据史料记载,1900年河北霸州民众列仗抵抗德兵,战死者300余人;八国联军进犯保定、唐山、张家口、沧州等地时均遭到当地民众的坚决抵制。材料表明,当时中国( )
A.即将取得战争的胜利 B.政府抵抗意识强烈
C.民众积极反抗侵略 D.人民缺乏国家认同感
【答案】C
【详解】根据题干“据史料记载,1900年间河北霸州民众列仗抵抗德兵,八国联军进犯保定、唐山、张家口、沧州等地时均遭到当地民众的坚决抵制”,表明外国在侵略中国的过程中受到了中国人民的顽强抵抗,民众积极反抗侵略,C项正确;材料未涉及这些民众抗争的结果,不能得出即将取得战争的胜利,且依据史实,八国联军侵华期间民众的抵抗最终以失败告终,排除A项;材料涉及的是民众对侵略的抵抗,未涉及政府的作用,不能得出政府抵抗意识强烈,排除B项;材料涉及的是面对国家被侵略,民众的奋起反抗,说明人民具有国家认同感,排除D项。故选C项。
13.(24-25八年级上·河南南阳·阶段练习)1901年秋,李鸿章上奏朝廷:“今议和已成,大局稍定,仍望朝廷坚持定见,外修和好……若再好勇斗狠,必有性命之忧矣。”材料中的“议和”的影响是( )
A.中国近代化进程走向失败 B.清廷彻底沦为列强工具
C.中国主权全部为列强窃取 D.减轻了民众的军费负担
【答案】B
【详解】根据题干“1901年秋”和所学知识可知,1901年9月,清政府被迫同英、美、俄、日、 法、德、意、奥、比、荷、西11国,签订了丧权辱国的《辛丑条约》。条约规定清政府保证严禁人民参加各种形式的反帝活动,从此清政府沦为帝国主义列强统治中国的工具,中国完全陷入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深渊,B项正确;中国近代化是一个复杂的、长期的过程,不能简单地因为一次议和就判定走向失败,且在这之后仍有一些近代化的努力和尝试,排除A项;中国主权全部为列强窃取,这种说法过于绝对,虽然列强通过一系列不平等条约侵犯了中国的主权,但并非全部主权都被窃取,排除C项;《辛丑条约》的签订加重了民众的军费负担,排除D项。故选B项。
14.(24-25九年级上·全国·课后作业)它是中国近代第一个比较完整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纲领,反映了中国资产阶级要求民族独立、政治民主和发展资本主义的愿望,它使革命派有了明确的目标和强有力的思想武器,成为民主革命的鲜明旗帜。“它”指的是( )
A.自强求富 B.变法图强
C.三民主义 D.民主与科学
【答案】C
【详解】根据材料“是中国近代第一个比较完整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纲领,反映了中国资产阶级要求民族独立、政治民主和发展资本主义的愿望”结合所学可知,“它”属于资产阶级革命纲领,1905年孙中山创建中国同盟会,提出民族、民权、民生,三民主义成为孙中山领导资产阶级革命的指导思想,C项正确;自强求富是洋务运动的口号,排除A项;变法图强是戊戌变法的主张,排除B项;民主与科学是新文化运动的口号,排除D项。故选C项。
15.(24-25八年级上·河北廊坊·阶段练习)1911年4月,林觉民在参加起义前的`《与妻书》中写到:“……瓜分之日可以死,奸官污吏虐民可以死,吾辈处今日之中国,国中无地无时不可以死!……吾今死无余憾,国事成不成,自有同志者在。”表达了他革命的决心,他所参加的起义是( )
A.安庆起义 B.黄花岗起义 C.广西起义 D.萍浏醴起义
【答案】B
【详解】根据材料“1911年4月,林觉民在参加起义前的`《与妻书》”,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林觉民参加的这次起义是黄花岗起义。1911年4月,为推翻清王朝的统治,黄兴、赵声等人发动广州起义,终因众寡悬殊,起义失败,林觉民英勇牺牲。后来,将收敛到的七十二具烈士遗骸,合葬于广州的黄花岗,称作“黄花岗七十二烈士”。历史上也将这次起义称为“黄花岗起义”。B项正确;安庆起义的时间是1907年夏,排除A项;广西起义的时间是1907年,排除C项;萍浏醴起义的时间是1906年冬,排除D项。故选B项。
16.(23-24八年级上·河北沧州·阶段练习)□□□□后,南方和西北绝大多数省份,革命则以新成立的咨议局宣布独立的形式发生。许多清朝官员,尤其任职府、县级的汉人官吏,直接投奔革命阵营,反满斗争取得决定性胜利。□□□□所指的重大史实是( )
A.义和团运动 B.武昌起义 C.新文化运动 D.护国战争
【答案】B
【详解】根据题干“南方和西北绝大多数省份,革命则以新成立的咨议局宣布独立的形式发生。许多清朝官员,尤其任职府、县级的汉人官吏,直接投奔革命阵营,反满斗争取得决定性胜利”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武昌起义后,清政府的统治土崩瓦解,因此材料描述的武昌起义,B项正确;义和团运动后清朝尚未灭亡,排除A项;新文化运动开始于北洋政府时期,此时已经推翻了清政府的统治,排除C项;护国战争是为反对袁世凯称帝而进行的战争,与反满斗争信息不符,排除D项。故选B项。
17.(24-25八年级上·江苏无锡·阶段练习)有位同学参观博物馆时,发现某件文件物上标有“民国十六年”字样,如果换算成公元纪年,这一年应是( )
A.1912年 B.1926年 C.1927年 D.1928年
【答案】C
【详解】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中华民国的成立时间1912年是民国元年,民国16年换算成公元纪年的公式是1912+16-1=1927年,C项正确;1912年是民国元年,排除A项;1926年是民国十五年,排除B项;1928年是民国十七年,排除D项。故选C项。
18.(23-24八年级上·河北沧州·阶段练习)毛泽东称赞《中华民国临时约法》:“在那个时期是一个比较好的东西……它带有革命性、民主性。”其中“革命性”主要是指( )
A.规定中华民国国民一律平等 B.裁撤冗官冗员,允许官民上书言事
C.从根本上否定君主专制制度 D.承认清廷与列强签订的不平等条约
【答案】C
【详解】依据题干信息“在那个时期是一个比较好的东西……它带有革命性、民主性。其中‘革命性’主要是指”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中华民国临时约法》体现了约法的反封建、反专制的内容。《中华民国临时约法》以法律的形式宣告了君主专制政体的灭亡,以法律形式确立了民主共和制度,从而从根本上否定了君主专制制度,体现了其革命性,C项正确;规定中华民国国民一律等是民主性的表现而非革命性的表现,排除A项;裁撤冗官冗员,允许官民上书言事是民主性的表现,排除B项;承认清廷与列强签订的不平等条约是资产阶级妥协性的表现而非革命性,排除D项。故选C项。
19.(2024·重庆·二模)某班同学梳理了20世纪初的重大事件,这些事件反映了这一时期( )
1912年 清帝退位,清朝统治结束
1913年 袁世凯镇压二次革命,下令解散国民党和国会
1914年 袁世凯解散国会,修改总统任期,总统可指定继承人
1915年 护国战争爆发,不少省份宣布独立
A.军阀混战社会动荡 B.政治秩序重建的艰巨
C.内阁制度趋于成熟 D.资产阶级内部矛盾尖锐
【答案】B
【详解】根据材料和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从清帝退位到护国战争爆发,中国一直处于政治动荡和秩序重建的过程中,而这一过程充满了挑战和困难,B项正确;军阀混战社会动荡虽然描述了当时的社会状况,但并未触及到政治秩序重建的艰巨性这一更深层次的问题,排除A项;内阁制度在这一时期并未得到充分的发展和完善,反而因为袁世凯的独裁行为而受到了严重的破坏,排除C项;虽然资产阶级在这一时期确实存在内部矛盾,但这一选项并未全面反映20世纪初中国政治的整体状况,排除D项。故选B项。
20.(23-24八年级上·江苏南通·期中)下表展示了北洋军阀统治时期的一些数据。这些数据所反映的现象导致的影响是( )
农户 1914-1918 减少1500多万户
耕地 1914-1918 减少26000多万亩
荒地 1914-1918 增加49000多万亩
陆军 1914-1919 增加92万多人
军费 1916-1918 增加5000多万元
A.阻碍了社会发展 B.推翻了清朝统治
C.参加了世界大战 D.导致了军阀混战
【答案】A
【详解】根据材料表格信息和所学可知,北洋军阀统治时期,军阀混战导致陆军、军费增加,而农户、耕地却减少,这势必造成生产萎缩,从而阻碍社会进步,A项正确;辛亥革命已经推翻了清朝统治,发生在北洋军阀统治之前,排除B项;材料表格信息反映了北洋军阀统治时期,军阀混战导致陆军、军费增加,而农户、耕地却减少,但没有导致参加了世界大战,排除C项;材料表格信息反映了北洋军阀统治时期,军阀混战导致陆军、军费增加,而农户、耕地却减少,体现了军阀混战的影响,而不是导致了军阀混战,排除D项。故选A项。
II(非选择题,共50分)
二、改错题(8分)
21.(24-25八年级上·安徽淮北·阶段练习)百年近代史既是一部中国人民的屈辱史,也是一部中国人民的抗争史。辨别下列史实的正误,并加以改正。(8分)
(1)魏源在《四洲志》中介绍了西方的历史地理和科技,提出“师夷长技以制夷”的思想。
【 】改正: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1875年清政府任命曾国藩为钦差大臣,率领新式训练的清军,收复新疆。
【 】改正: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戊戌变法中,严复等主持的《时务报》号召变法图强,成为北方最有影响的报纸。
【 】改正: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在反抗八国联军侵华的战争中,直隶提督聂士成在天津保卫战中壮烈殉国。
【 】改正: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1)错误,将“《四洲志》”改为“《海国图志》”。
(2)错误,将“曾国藩”改为“左宗棠”。
(3)错误,将“《时务报》”改为“《国闻报》”。
(4)正确
【详解】(1)根据所学知识可知,魏源在《海国图志》一书中介绍了西方的历史地理和科技知识,提出了“师夷长技以制夷”的思想。故原题错误,“《四洲志》”改为“《海国图志》”。
(2)根据所学知识可知,1875年,清政府任命左宗棠为钦差大臣,率领新式训练的清军,收复新疆。故原题错误,“曾国藩”改为“左宗棠”。
(3)根据所学知识可知,严复在戊戌变法期间主持的《国闻报》号召变法图强,成为北方最有影响的报纸。故原题错误,将“《时务报》”改为“《国闻报》”。
(4)根据所学知识可知,1900年春,八国联军侵华战争爆发,在反抗八国联军侵华战争的过程中,直隶提督聂士成在天津保卫战中壮烈殉国。故原题正确。
三、材料解析题(2小题,其中22题16分,23题18分,共34分)
22.(24-25八年级上·广西河池·阶段练习)中国近代经济在西方的冲击和破坏中修复和发展。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16分)
材料一 《1765-1833年中英正当贸易情况表》价值单位:银两
年度 英国输华总值 中国输英总值
1765-1769 1192915 2190619
1795-1799 5373015 5719972
1830-1833 7335023 9950286
材料二
材料三: 洋务运动创办的主要企业分布图 材料四:上海轮船招商局创办三年内,外轮就损失1300万两(白银):湖北官办织布局开办后,江南海关每年洋布进口减少了10万匹。 ——摘编自《中国近代通史》
(1)根据材料一指出该时期中英正当贸易的主要特点,结合所学,分析出现该特点的原因。(6分)
(2)材料二的图表信息说明了什么?材料二与材料一两组图表有何内在联系?(4分)
(3)根据材料三概括洋务运动创办的主要企业的分布特点。(2分)
(4)根据材料四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洋务运动的作用。(4分)
【答案】(1)特点:1765-1833年间,中英正当贸易额持续增长,中国长期处于出超地位/贸易顺差(或英国长期处于入超地位/贸易逆差);(4分)原因:中国男耕女织式的自然经济一定程度上排斥了外来商品。(2分)
(2)说明:1799-1838年英国向中国走私鸦片数量激增。(2分)联系:英国通过向中国非法走私鸦片的手段弥补中英正常贸易出现的逆差。(2分)
(3)特点:主要分布在沿海、沿江的通商口岸或大中城市。(2分)
(4)作用:对外国资本的入侵起到了一定的抵制作用(或打击了外国资本的入侵,2分);促进了中国近代军事工业和民用工业的发展;客观上促进了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2分)
【详解】(1)主要特点:根据材料一《1765-1833年中英正当贸易情况表》中的数据可知,1765-1833年间,中英正当贸易额持续增长,中国长期处于出超地位。原因:根据所学可知,中国男耕女织式的自然经济一定程度上排斥了外来商品,因此中国长期处于出超地位。(2)根据材料二表格数据可知,1843年英国输入中国货物的税率大大降低。鸦片战争中清政府战败,中英签订《南京条约》,条约规定中国向英国商人征收进出口货物税,必须同英国政府商议。故出现材料表格的状况。
(2)说明:根据材料二的英国向中国输入鸦片数量数据可知,1799-1838年英国向中国走私鸦片数量激增。联系:材料一表明英国长期处于贸易逆差地位,材料二反映的是英国向中国走私鸦片,因此英国通过向中国非法走私鸦片的手段弥补中英正常贸易出现的逆差。
(3)分布特点:根据材料三“洋务运动创办的主要企业分布图”可知,洋务运动创办的主要企业主要分布在沿海、沿江的通商口岸或大中城市。
(4)作用:根据材料四“上海轮船招商局创办三年内,外轮就损失1300万两(白银):湖北官办织布局开办后,江南海关每年洋布进口减少了10万匹”可知,对外国资本的入侵起到了一定的抵制作用;根据所学可知,洋务运动创办近代工业,促进了中国近代军事工业和民用工业的发展,在客观上促进了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
23.(24-25八年级上·河南平顶山·阶段练习)阅读材料,回答问题。(18分)
材料一
材料二 维新运动只是少数人的运动。他们不仅不接近广大的劳动群众,而且与广大劳动群众对立。康有为公然诬蔑18世纪法国人民的民主革命为“无道之甚”,替清朝封建统治者策划防治中国人民革命的方法。维新运动得不到广大群众的支持,只依靠载湉这样一个无权无力的皇帝下命令,其失败是必然的。……戊戌变法失败,宣告改良主义在中国没有出路
——荣孟源《中国近百年革命史略》1954年
材料三 当前,仍有一些学者也认为“激进”是戊戌变法失败的重要原因。这很难令人接受.反过来讲假如康梁的变法主张温和一点,变法的速度再放慢一点,变法就可以成功吗?肯定也不会成功。戊戌变法失败的根本原因不在康梁维新派的变法内容和具体策略上,而在于当时没有出现一个使变法成功的整体的社会环境以及与此相联系的强大的促进改革的政治和经济力量。从维新派本身去寻求失败的原因,是从枝节上来找自然进入了误区;从中国社会本身去考察,才可能合理地去解释变法为什么会失败。
——李喜所《梁启超对戊戌变法的反思》2001年
(1)依据材料一图片内容并结合所学知识,维新人士为挽救中国进行了哪些努力?(10分)
(2)根据材料二和材料三,概括戊戌变法运动失败的原因。(4分)
(3)综合上述材料和所学知识,指出戊戌变法运动在中国社会发展进程中所起的作用。(4分)
【答案】(1)努力:①著书:康有为《新学伪经考》《孔子改制考》;(2分)②创办学堂:广州万木草堂;(2分)③创办报刊,创办《时务报》;(2分)④发表文章:梁启超在《时务报》发表《变法通议》;(2分)⑤参与政治:公车上书。(2分)
(2)原因:维新运动得不到广大群众的支持,只依靠一个无权无力的皇帝;(2分)当时缺乏使变法成功的整体社会环境和促进改革的政治和经济力量。(2分)
(3)作用:开启了中国政治近代化进程(或答推动了中国近代化进程,2分),促进了人们思想解放(或答在社会上起了社会启蒙的作用,2分)。
【详解】(1)努力:根据材料一,图片内容反映了维新人士参与维新变法运动的方式是创办报刊;结合所学知识维新人士为中国的近代化做出了很多努力。他们积极推动变革,主张向西方学习,推动了中国社会的进步和发展:著书:康有为《新学伪经考》《孔子改制考》;创办学堂:广州万木草堂;发表文章:梁启超在《时务报》发表《变法通议》;参与政治活动:公车上书等。总之,维新人士在中国近代化进程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2)原因:根据材料二“替清朝封建统治者策划防治中国人民革命的方法。维新运动°得不到广大群众的支持,只依靠载湉这样一个无权无力的皇帝下命令,其失败是必然的”和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戊戌变法运动失败的原因是维新运动得不到广大群众的支持,只依靠一个无权无力的皇帝;根据材料三“戊戌变法失败的根本原因不在康梁维新派的变法内容和具体策略上,而在于当时没有出现一个使变法成功的整体的社会环境以及与此相联系的强大的促进改革的政治和经济力量”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戊戌变法运动失败的原因是当时缺乏使变法成功的整体社会环境和促进改革的政治和经济力量。
(3)作用:根据上述材料和所学知识,可知戊戌变法运动开启了中国政治近代化进程,促进了人们思想解放(或答在社会上起了社会启蒙的作用)。
四、活动与探究(8分)
24.(2024·河南安阳·一模)阅读下列材料,完成下列活动探究。(8分)
【新民思想兴起之背景】
材料一 面对近代风雨飘摇、民族危机深重的中国,进步的知识分子反思到失败于列强的原因是人之弱。当技术变革、制度变革失败后,知识分子们从残酷的现实中清醒地意识到,社会变革的动力在于民的变革,在于民的认识、思想精神的改变。
【国民之特点】
材料二 资产阶级民主革命运动促进了从新民到国民的社会主体意识的觉醒。比较于新民而言,国民着重于对政治思想与能力的追求。中华民国颁布了《中华民国临时约法》,肯定了人权的至高无上,民权是这个时期国民的基本特征。帝制的消亡、民国的建立,人们开始得到解放、得到尊严、得到自由平等,各种新的观念开始进入人们的头脑。
——摘编自《论中国近代社会主体意识的觉醒》
(1)据材料一,概括新民思想兴起的背景。(2分)
(2)据材料二,分析国民有何特点。(2分)
(3)综上所述,指出从臣民到新民再到国民,中国人经历了怎样的觉醒历程。(4分)
【答案】(1)背景:近代风雨飘摇、民族危机深重。(2分)
(2)特点:着重于对政治思想与能力的追求。(2分)
(3)历程:从失败于列强的原因是人之弱到社会变革的动力在于民的变革,在于民的认识、思想精神的改变,再到国民的社会主体意识的觉醒。(4分)
【详解】(1)背景:根据材料一“面对近代风雨飘摇、民族危机深重的中国,进步的知识分子反思到失败于列强的原因是人之弱。”可知,新民思想兴起的背景是近代风雨飘摇、民族危机深重。
(2)特点:根据材料二“比较于新民而言,国民着重于对政治思想与能力的追求。”可知,国民的特点是国民着重于对政治思想与能力的追求。
(3)历程:根据材料一“进步的知识分子反思到失败于列强的原因是人之弱。当技术变革、制度变革失败后,知识分子们从残酷的现实中清醒地意识到,社会变革的动力在于民的变革,在于民的认识、思想精神的改变。”可知,从臣民到新民是从失败于列强的原因是人之弱到社会变革的动力在于民的变革,在于民的认识、思想精神的改变;根据材料二“资产阶级民主革命运动促进了从新民到国民的社会主体意识的觉醒。”可知,从新民再到国民的觉醒是国民的社会主体意识的觉醒。
试卷第1页,共3页
试卷第1页,共3页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期中模拟练习03答题卡
姓名:______________班级:______________
准考证号
选择题(请用2B铅笔填涂)
1 2 3 4 5 6 7 8 9 10
[A] [B] [C] [D] [A] [B] [C] [D] [A] [B] [C] [D] [A] [B] [C] [D] [A] [B] [C] [D] [A] [B] [C] [D] [A] [B] [C] [D] [A] [B] [C] [D] [A] [B] [C] [D] [A] [B] [C] [D]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A] [B] [C] [D] [A] [B] [C] [D] [A] [B] [C] [D] [A] [B] [C] [D] [A] [B] [C] [D] [A] [B] [C] [D] [A] [B] [C] [D] [A] [B] [C] [D] [A] [B] [C] [D] [A] [B] [C] [D]
非选择题(请在各试题的答题区内作答)
21改错题(8分)) (1) (2) (3) (4)
22材料题(16分) (1)(6分) (2)(4分) (3)(2分) (4)(4分)
23材料题
(18分) (1)(10分) (2)(4分) (4分)
24活动探究题(8分) (1)(2分) (2)(2分) (3)(4分)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模拟卷03--安徽省合肥市第46中南校区2024--2025学年八年级历史上学期期中历史试卷(适用:安徽)
姓名:___________班级:___________考号:___________
(范围:第1---11课 ;适用地区:安徽;形式:开卷;满分:100分)
卷Ⅰ(选择题 共50分)
一、单项选择(本大题共20小题,每小题2.5分,共50分。请将正确选项填入答题框)
1.(24-25八年级上·辽宁辽阳·阶段练习)黄爵滋在给道光皇帝的奏折中指出:“上至官府缙绅,下至工商优吏,以及妇女僧尼道士,随在吸食。……以中国有用之财,填海外无穷丘壑。”他揭示了( )
A.鸦片战争的根源 B.自然经济解体的结果
C.鸦片泛滥的危害 D.中英贸易往来的影响
2.(24-25八年级上·河南南阳·阶段练习)19 世纪三四十年代,英军火炮与清军火炮的样式、机理大体相同。但是,英国的工业设备能够实现精炼提纯,根据化学方程式配置的火药不仅射击精度高、爆发性强,而且杀伤力还很大。清廷的火炮仍是传统技术制造,体重、火药配方均基于经验,炮弹一般用于防御。这表明鸦片战争战败出于 ( )
A.观念落后 B.技术代差 C.经济实力 D.政治制度
3.(24-25八年级上·安徽宿州·阶段练习)第一鸦片战争后,列强只拥有在中国沿海合法转运洋货获得特权;到第二次鸦片战争后,列强势力进一步深入攫取了中国主干河流长江的航行权,该变化反映出中国( )
A.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B.逐步丧失主干河流航运主权
4.(24-25八年级上·江苏盐城·阶段练习)马克思曾说: “俄国在战争中,不花费一文钱,不出动一兵一卒,却比任何一个参战国在中国获得的好处都要多。”19世纪中期,俄国在中国获得的主要“好处”是( )
A.取得协定关税特权 B.获取了中国大量赔款
C.割占中国150多万平方千米领土 D.强迫中国开放通商口岸
5.(24-25八年级上·安徽宿州·阶段练习)在围剿太平军的过程中,清政府给了地方极大的权力,军政大权不断下移。李鸿章等官员在这十数年间。通过战争为自己积累了巨大的权力和人脉。材料意在强调太平天国运动( )
A.削弱了清朝中央权力 B.激化了社会阶级矛盾
C.打击了外来侵略势力 D.提升了农民社会地位
6.(24-25八年级上·山西朔州·阶段练习)英国人吟俐在其著作中记载:“1862年9月21日,这个美国兵痞,头一个为清军服务的美国人华尔,在率军攻打慈溪的时候,中弹身亡。”材料最能说明太平天国运动( )
A.打击了外国侵略势力 B.打击了清朝的统治
C.转战了大半个中国 D.推动中国军事近代化
7.(24-25八年级上·河南安阳·阶段练习)19世纪中期以后,列强加紧蚕食我国边疆地区,使我国出现边疆危机。19世纪60一80年代,侵略过我国台湾的列强有( )
①美国 ②英国 ③日本 ④法国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8.(24-25八年级上·河南新乡·阶段练习)19世纪60年代以后,美、日、俄、英、法等国觊觎中国边疆地区,加紧对中国东南、西北、西南边疆地区的侵略。面对严重边疆危机,中国人民英勇抵抗,涌现了许多英雄人物。下列对应关系正确的是( )
A.沈葆桢→保卫新疆 B.左宗棠→助越抗法
C.刘永福→率兵入台 D.冯子材→镇南关大捷
9.(24-25八年级上·安徽宿州·阶段练习)日本在甲午战争时绘制的包括朝鲜和中国东北、山东半岛在内军用地形详图中,将每一条道路、每一座小山、每一个村庄,都标的清楚无误。这段材料旨在说明( )
A.日本侵华蓄谋已久
B.日本制图技术高超
C.朝鲜和中国东北、山东半岛具有重要的战略地位
D.日本已经占领了朝鲜和中国东北、山东半岛
10.(24-25八年级上·山东聊城·阶段练习)下图是中国近代史上被迫开放的部分通商口岸方位示意图。这些口岸的开放( )
A.改变了列强侵华的方式 B.使侵略势力沿海地区深入到内地
C.扭转了中国贸易逆差的局面 D.促进了外贸中心的转移
11.(2024·山东青岛·中考真题)“甲午以后,康有为领导的变法运动的主旨是要变更旧的政治制度,建立新的政治制度,以期民族精神及维新事业的充分发挥和推进。”材料中新的政治制度是( )
A.王位世袭制 B.中央集权制 C.君主立宪制 D.民主共和制
12.(24-25八年级上·安徽芜湖·阶段练习)据史料记载,1900年河北霸州民众列仗抵抗德兵,战死者300余人;八国联军进犯保定、唐山、张家口、沧州等地时均遭到当地民众的坚决抵制。材料表明,当时中国( )
A.即将取得战争的胜利 B.政府抵抗意识强烈
C.民众积极反抗侵略 D.人民缺乏国家认同感
13.(24-25八年级上·河南南阳·阶段练习)1901年秋,李鸿章上奏朝廷:“今议和已成,大局稍定,仍望朝廷坚持定见,外修和好……若再好勇斗狠,必有性命之忧矣。”材料中的“议和”的影响是( )
A.中国近代化进程走向失败 B.清廷彻底沦为列强工具
C.中国主权全部为列强窃取 D.减轻了民众的军费负担
14.(24-25九年级上·全国·课后作业)它是中国近代第一个比较完整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纲领,反映了中国资产阶级要求民族独立、政治民主和发展资本主义的愿望,它使革命派有了明确的目标和强有力的思想武器,成为民主革命的鲜明旗帜。“它”指的是( )
A.自强求富 B.变法图强
C.三民主义 D.民主与科学
15.(24-25八年级上·河北廊坊·阶段练习)1911年4月,林觉民在参加起义前的`《与妻书》中写到:“……瓜分之日可以死,奸官污吏虐民可以死,吾辈处今日之中国,国中无地无时不可以死!……吾今死无余憾,国事成不成,自有同志者在。”表达了他革命的决心,他所参加的起义是( )
A.安庆起义 B.黄花岗起义 C.广西起义 D.萍浏醴起义
16.(23-24八年级上·河北沧州·阶段练习)□□□□后,南方和西北绝大多数省份,革命则以新成立的咨议局宣布独立的形式发生。许多清朝官员,尤其任职府、县级的汉人官吏,直接投奔革命阵营,反满斗争取得决定性胜利。□□□□所指的重大史实是( )
A.义和团运动 B.武昌起义 C.新文化运动 D.护国战争
17.(24-25八年级上·江苏无锡·阶段练习)有位同学参观博物馆时,发现某件文件物上标有“民国十六年”字样,如果换算成公元纪年,这一年应是( )
A.1912年 B.1926年 C.1927年 D.1928年
18.(23-24八年级上·河北沧州·阶段练习)毛泽东称赞《中华民国临时约法》:“在那个时期是一个比较好的东西……它带有革命性、民主性。”其中“革命性”主要是指( )
A.规定中华民国国民一律平等 B.裁撤冗官冗员,允许官民上书言事
C.从根本上否定君主专制制度 D.承认清廷与列强签订的不平等条约
19.(2024·重庆·二模)某班同学梳理了20世纪初的重大事件,这些事件反映了这一时期( )
1912年 清帝退位,清朝统治结束
1913年 袁世凯镇压二次革命,下令解散国民党和国会
1914年 袁世凯解散国会,修改总统任期,总统可指定继承人
1915年 护国战争爆发,不少省份宣布独立
A.军阀混战社会动荡 B.政治秩序重建的艰巨
C.内阁制度趋于成熟 D.资产阶级内部矛盾尖锐
20.(23-24八年级上·江苏南通·期中)下表展示了北洋军阀统治时期的一些数据。这些数据所反映的现象导致的影响是( )
农户 1914-1918 减少1500多万户
耕地 1914-1918 减少26000多万亩
荒地 1914-1918 增加49000多万亩
陆军 1914-1919 增加92万多人
军费 1916-1918 增加5000多万元
A.阻碍了社会发展 B.推翻了清朝统治
C.参加了世界大战 D.导致了军阀混战
II(非选择题,共50分)
二、改错题(8分)
21.(24-25八年级上·安徽淮北·阶段练习)百年近代史既是一部中国人民的屈辱史,也是一部中国人民的抗争史。辨别下列史实的正误,并加以改正。(8分)
(1)魏源在《四洲志》中介绍了西方的历史地理和科技,提出“师夷长技以制夷”的思想。
【 】改正: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1875年清政府任命曾国藩为钦差大臣,率领新式训练的清军,收复新疆。
【 】改正: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戊戌变法中,严复等主持的《时务报》号召变法图强,成为北方最有影响的报纸。
【 】改正: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在反抗八国联军侵华的战争中,直隶提督聂士成在天津保卫战中壮烈殉国。
【 】改正: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材料解析题(2小题,其中22题16分,23题18分,共34分)
22.(24-25八年级上·广西河池·阶段练习)中国近代经济在西方的冲击和破坏中修复和发展。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16分)
材料一 《1765-1833年中英正当贸易情况表》价值单位:银两
年度 英国输华总值 中国输英总值
1765-1769 1192915 2190619
1795-1799 5373015 5719972
1830-1833 7335023 9950286
材料二
材料三: 洋务运动创办的主要企业分布图 材料四:上海轮船招商局创办三年内,外轮就损失1300万两(白银):湖北官办织布局开办后,江南海关每年洋布进口减少了10万匹。 ——摘编自《中国近代通史》
(1)根据材料一指出该时期中英正当贸易的主要特点,结合所学,分析出现该特点的原因。(6分)
(2)材料二的图表信息说明了什么?材料二与材料一两组图表有何内在联系?(4分)
(3)根据材料三概括洋务运动创办的主要企业的分布特点。(2分)
(4)根据材料四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洋务运动的作用。(4分)
23.(24-25八年级上·河南平顶山·阶段练习)阅读材料,回答问题。(18分)
材料一
材料二 维新运动只是少数人的运动。他们不仅不接近广大的劳动群众,而且与广大劳动群众对立。康有为公然诬蔑18世纪法国人民的民主革命为“无道之甚”,替清朝封建统治者策划防治中国人民革命的方法。维新运动得不到广大群众的支持,只依靠载湉这样一个无权无力的皇帝下命令,其失败是必然的。……戊戌变法失败,宣告改良主义在中国没有出路
——荣孟源《中国近百年革命史略》1954年
材料三 当前,仍有一些学者也认为“激进”是戊戌变法失败的重要原因。这很难令人接受.反过来讲假如康梁的变法主张温和一点,变法的速度再放慢一点,变法就可以成功吗?肯定也不会成功。戊戌变法失败的根本原因不在康梁维新派的变法内容和具体策略上,而在于当时没有出现一个使变法成功的整体的社会环境以及与此相联系的强大的促进改革的政治和经济力量。从维新派本身去寻求失败的原因,是从枝节上来找自然进入了误区;从中国社会本身去考察,才可能合理地去解释变法为什么会失败。
——李喜所《梁启超对戊戌变法的反思》2001年
(1)依据材料一图片内容并结合所学知识,维新人士为挽救中国进行了哪些努力?(10分)
(2)根据材料二和材料三,概括戊戌变法运动失败的原因。(4分)
(3)综合上述材料和所学知识,指出戊戌变法运动在中国社会发展进程中所起的作用。(4分)
四、活动与探究(8分)
24.(2024·河南安阳·一模)阅读下列材料,完成下列活动探究。(8分)
【新民思想兴起之背景】
材料一 面对近代风雨飘摇、民族危机深重的中国,进步的知识分子反思到失败于列强的原因是人之弱。当技术变革、制度变革失败后,知识分子们从残酷的现实中清醒地意识到,社会变革的动力在于民的变革,在于民的认识、思想精神的改变。
【国民之特点】
材料二 资产阶级民主革命运动促进了从新民到国民的社会主体意识的觉醒。比较于新民而言,国民着重于对政治思想与能力的追求。中华民国颁布了《中华民国临时约法》,肯定了人权的至高无上,民权是这个时期国民的基本特征。帝制的消亡、民国的建立,人们开始得到解放、得到尊严、得到自由平等,各种新的观念开始进入人们的头脑。
——摘编自《论中国近代社会主体意识的觉醒》
(1)据材料一,概括新民思想兴起的背景。(2分)
(2)据材料二,分析国民有何特点。(2分)
(3)综上所述,指出从臣民到新民再到国民,中国人经历了怎样的觉醒历程。(4分)
试卷第1页,共3页
试卷第1页,共3页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