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家争鸣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 知道儒家、道家的代表人物及主要思想主张,了解孔子人生及其教育贡献。 知道百家争鸣对后世的影响。 (2)过程与方法 引用《论语》、《道德经》等经典中的原句语录、寓言故事,理解和认知儒、道学派观点;初步学会运用发展与全面的视角理解儒、道学派思想的影响。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孔子生平的讲述,感受孔子的人格魅力,并以孔子为视角,感受先贤以天下为己任,关心国家发展的责任感。通过儒、道不同思想的对比,认识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伟大价值,自觉继承和弘扬优秀传统文化。 教学重点: 1. 孔子及其儒家思想。
2. 百家争鸣对后世的影响。
教学难点: 1.通俗理解诸子百家及其思想。
教学过程
教学 环节 教学过程 设计意图
导入 新课 对课题百家争鸣进行名词解释。在时代使命的召唤下,诸子百家应运而生,有儒家、道家、墨家、法家、兵家、阴阳家、纵横家、杂家、农家、小说家……争鸣,指的思想争鸣,各学派纷纷著书立说,互相抨击、辩论,同时也吸收其他学派的养分,共同铸造了一个学术文化相对繁荣的时期。 了解百家争鸣的含义,积极进入课堂。
百家争鸣的背景 出示铁制农具和牛耕图、 课本31页《春秋争霸形势图》、课本34页《战国形势图》,经济上,春秋后期铁制农具和牛耕的出现,生产力的发展,井田制、分封制走向了衰落,政治上,春秋时期诸侯争霸,战国时期诸侯兼并,体现了王室衰微、礼崩乐坏,各诸侯国为了富国强兵,纷纷招贤纳士,创造了一个比较宽松的学术氛围,一些贵族,因为动荡降为平民,而文化教育就随之传播到了民间,逐步形成了一个拥有学识的文士阶层。我们称之为文化下移,士人崛起;春秋战国整体特征表现为大动荡、大变革——乱而思治,思想迸发。 社会大背景为百家争鸣提供时代环境,学生初步理解春秋旧的制度逐步瓦解,新的制度尚未建立,礼崩乐坏,社会动荡。知人论世,知世亦方可论人。
乱而思治,思想迸发——春秋诸子 春秋时期的代表人物,主要有老子和孔子。 老子,姓李名耳,相传他是春秋后期楚国人,他被认为是道家学派的创始人,他的思想集中体现在《道德经》中,道德经虽然只有5000余字,但却成为了道家的经典。道德经中蕴含了老子怎样的思想? 材料“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行,高下相倾”,这体现老子认为世间万物都有其对立面。 第二则材料“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福和祸并不是绝对的,坏事可能引出好的结果,而好事也可能带来坏的影响。这和我们后世所熟悉的《塞翁失马,焉知非福》是相同的道理。老子认为对立的双方可以相互转化。 第三则材料,“老子曰:天地无人推而自行,日月无人燃而自明,星辰无人列而自序,禽兽无人造而自生,此乃自然为之也,何劳人为乎?老子认为万物运行有其自然的法则,人们应当顺其自然。 这一思想表现在政治上,就是无为而治,无为并不是不作为,而是不妄为。治就是治理,无为而治,统治者不妄为使天下得到治理。 老子非常的博学,同时期的孔子曾多次向老子请教,接下来我们来学习孔子。 孔子:孔子,名丘,字仲尼,春秋后期,鲁国人。讲授孔子的生平故事。孔子出身下层贵族,3岁的时候父亲去世了,他和母亲被赶出家门,过着很清贫的生活,15岁他立志做学问,17岁母亲去世,20多岁,孔子走上仕途去当官,中年为官期间,也开启了他的教育生涯。孔子是儒家学派的创始人。 首先孔子的思想有“仁”,“仁”这个字非常的简单,却是孔子的核心思想,那如何理解“仁”?“仁”指的是发自内心的仁德和友爱;材料:“有一天,孔子家的马棚失火了。孔子从朝廷下班回家,他看见马棚烧没了,就问家人:‘马棚失火伤着人了吗?’却不是问马怎么样了”。在《论语》中,子曰: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它是什么意思呢?自己要站稳,才能扶起摔倒的人,自己要腾达,才能博施济众。就是自己有所成就,也同时使别人有所成就;子曰: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我们要站在他人的角度换位思考,综上所述体现了孔子在为人处事方面的准则是什么? 要具有爱心和同情心。 在《论语·为政》中有这样一句: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之,那它是什么意思呢?用道德来治理国家,自己便会像北极星一样,在一定的位置上,其他星辰都环绕它,反映了孔子什么样的政治思想?以德治国、为政以德。你能说出学过的“德治”事例吗?比如有传说时期的尧、舜、禹,还有我们后来学过的商汤、周武王等,反例:夏桀、商纣王等。孔子曾言:“苛政猛于虎”。 在学习了孔子的核心思想和政治思想之后,从字形上进行解读。儒,单人旁加一个需字,人需要做到的事,仁,单人旁,旁边一个“二”,表复数,也就是说并不是只有你自己,德,双人旁,这其中体现了儒家思想对人的重视,同时也蕴含了人与人交往的准则。 继续孔子的故事:在52岁时,孔子终于坐上了他此生最大的一个官,鲁国的大司寇,但55岁他被迫离开鲁国和他的弟子周游列国,带领学生到其他国家去谋生,史称周游列国,但并没有周游这个词那么的悠哉,他的日子过得非常的糟糕,一次孔子与弟子在郑国走散,子贡问郑国人孔子在什么地方?郑国人说东门边,有一个老头子像一只丧家的狗在发呆,这都是成语丧家之犬的故事。他形容的不是别人,正是当时的孔子。68岁孔子带领弟子回到鲁国,潜心进行教育事业和古籍的编纂,73岁孔子去世,纵观孔子的一生,他经历了非常多的磨难,我们在故事当中屡次提到了他的教育事业,孔子在教育上做出了怎样的贡献呢? 在孔子之前,“学在官府”学校专为奴隶主贵族弟子而设,平民没有受教育的权利。孔子开创私学使平民也可以接受教育,从而突破了“学在官府”的限制,也打破了贵族对教育的垄断。孔子的弟子有贵族,有平民,还有当时被视为蛮夷的楚国人,所以孔子主张有教无类,并且他对不同的弟子采取不同的教法,这叫做因材施教;除了在教育上,孔子在学习上也给了我们很多有益的启发,“三人行必有我师焉”,告诉我们要虚心求学,“敏而好学,不耻下问,是以谓之文也”,这实际上是我们学习必备的态度。“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孔子启发我们学和思要相结合,复习旧知和探求新知也要相结合,这是孔子教会我们的学习方法。以上这些都出自于《论语》,论语是儒家的经典,易错点:论语并非孔子所著,而是他的弟子根据孔子的言行所著。 孔子的思想既包含政治思想,也包含教育思想。所以孔子他不仅仅是一位思想家,他还是一位教育家。晚年孔子修撰了很多古籍,后世尊孔子为“至圣” 认为他曾修《诗》《书》《礼》《乐》,序《周易》,还编写了《春秋》,这对古代文化的保存和发展起了积极作用。 汉朝开始,历代帝王大都推崇孔子思想。祭孔大典成为与祭祀天地、社稷并列的国之大典,成为传承中华文化的象征性仪式。出示祭孔场景图和孔子弟子3000诵读论语图,提问:我们为何如此推崇孔子?因为他有价值,孔子对于中国古代文化的发展和中国社会的道德规范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了解其辩证法的人生智慧,以指导自己的实践。 利用孔子人生的阶段作为线索,学生能够清晰的看到孔子各阶段的努力,尤其中年阶段(政治家孔子形象)及晚年阶段(不被采纳后的教育家孔子形象),理解孔子的伟大之处,自觉以孔子为榜样。 学生明确,生命不只有长度,还有厚度。要做有意义的事情,增加生命厚度。
群星闪耀,万古流芳——百家争鸣 春秋时期学到了孔子和老子两位思想家,那到了战国时期思想局面又会发生怎样的变化呢? 在战国时期,旧的社会制度进一步瓦解,新的社会制度逐步确立,在社会急剧变化的情况下,亟待解决的问题有很多,此时的学术领域非常活跃,形成了不同的学派。各陈其说,可谓群星闪耀,万古流芳。 我们主要学习众多学派当中有重要影响的四家,他们是儒家、墨家、道家、法家,阅读教材40~41页,着重寻找战国时期四家的代表人物及其思想。 我们一起来看一下。 儒家:儒家在战国时期,有两位代表人物,孟子和荀子,孟子被尊为“亚圣”,他发散了孔子的思想,提出仁政,他还提出民贵君轻,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他反对过分盘剥百姓。 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谓大丈夫。如何理解这句话?在富贵时,我们要做到节制而不能挥霍,在贫贱时,我们要坚定不移,坚定的是自己的意志,在面对强权时,我们也不能改变自己的态度,这样才是大丈夫。 荀子主张“礼治”,明确尊卑等级。 墨家:墨家的创始人是墨子,主张“兼爱”“非攻”节俭、尚贤,墨子出身低贱,曾经做过工匠,相传他早年曾学习儒学,但他认为孔子的爱是有先后的,是先爱自己,再爱别人,他要求人们互利互爱,兼爱,是一种普遍的、广博的、没有差别的爱,他反对各国攻伐兼并,他提倡节俭,同时还提出让贤德的人去治理国家。 道家:道家在战国时期的代表人物是庄子,庄子继承和发展了老子的思想,认为要顺应自然和民心,提出要追寻精神上的自由,保持独立的人格,而庄子本人无意于仕途,乐于逍遥物外,这在当时的社会环境下是非常难得的。 法家:法家的代表人物是韩非子,韩非子曾是荀子的学生,他是法家的集大成者,韩非子和其他几位比较不同,易中天曾说:“从孔子那里他读到了一颗爱心,从孟子那里他读到了一股正气,从墨子那里他读到了一腔热血,而在韩非子这里他读到了一双冷眼”,韩非子出身贵族,他是韩国的公子,但是因为他生来是一个结巴,所以没有受到重视。韩非子反对空谈仁义,并不是反对仁义,但他认为仁义是由人掌控的,人说不定靠不住,什么靠得住呢?——制度,所以他主张建立中央集权专制统治,以法治国,树立君主的权威。法家的思想顺应了国家统一的历史趋势,所以也受到了重视。我们学过的商鞅变法,正是法家思想的体现。 检测——思想之辨,辨别各派治理国政的思想,倡导仁政——儒家思想,倡导无为而治——道家思想,主张法治,建立君主专制,中央集权——法家思想。 作业——作为战国时期的一位统治者,应该选择什么样的思想来治理国家,选择哪一家或者哪几家,写成一篇短文,有条理的说清你选择的理由。 根据讲述人物故事的形式,带动学生积极性。创设情境,能进一步加深学生对儒、墨、道、法思想的掌握。 检测治国理政的思想,让学生从不同角度分类归纳。
百家争鸣的影响 【情境创设】 问题:结合材料及所学,归纳百家争鸣的出现对文化发展有什么影响? 材料:儒家思想孕育了我国传统文化中的政治理想和道德准则……法家思想中的变革精神,成为历代进步思想家、政治家改革图治的理论武器。它们共同构造了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基本精神,对当时和日后的社会发展,起了巨大的推动作用。 ——《从优秀传统文化中汲取实现中国梦的精神力量》 【学以致用】诸子百家思想在今天生活中的作用。 在纪念孔子诞辰2565周年国际学术研讨会上习近平总书记曾强调:“孔子创立的儒家学说以及在此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儒家思想,对中华文明产生了深刻影响,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可以为人们认识和改造世界提供有益启迪,可以为治国理政提供有益启示,也可以为道德建设提供有益启发。” 【课堂小结】 利用思维导图,体现本单元所学内容之间的关系,明确百家争鸣出现的根本原因及所带来的的影响。 通过精选史料,培养学生史料分析的能力,增强论学生史料实证的核心素养。 拉近学生心中历史与现实的距离,重视学生课堂生成。有利于增强参与感与积极性,进一步加深历史认识。培养学生的家国情怀、核心素养和文化自信,自觉树立弘扬优秀传统文化的责任心和使命感。 单元整合,有大单元教学意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