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课从食物采集到食物生产 课件(共28张PPT)

文档属性

名称 第1课从食物采集到食物生产 课件(共28张PPT)
格式 pptx
文件大小 12.6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4-11-01 10:10:01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28张PPT)
第1课
从食物采集到食物生产
《经济与社会生活》第一单元 食物生产与社会生活
如果在秦朝能吃点什么
(一)旧石器时代:采集和渔猎经济
食物来源(采集渔猎)人类依靠自然界现成的动植物为生,采集可食的植物果实和茎叶,捕捞鱼虾或猎取动物作为食物。
生产工具(木骨石)人们使用木、骨和石等材料制作的工具。
生活方式(迁徙用火)从事采集和渔猎;在一定地域范围内过着迁徙的生活;用火取暖,烧烤食物。
社会生活(母系氏族)女性除生育和抚养后代外,还负责采集,为群居的人们提供了大部分食物。
【问题探究】从图中可以看出早期人类的哪些生活特征
一、人类早期的生产与生活
(二)农耕和畜牧的产生(新石器时代)
食物来源:掌握生长规律、驯化野生动植物
女性地位:男性开始在生活中占据主导地位,女性从事家庭副业(父系社会)
生活方式:定居生活
生产工具:磨制石器、骨器
时间:大约1万年前,原始的农耕和畜牧出现。
人类步入文明社会的前提和基础
①避免疾病或中毒
②人口增长,禽兽不足
③区域地理环境的影响
④对动植物生长发育知识的掌握
农业产生的原因?
在长期的采集和渔猎过程中,人类掌握了某些动植物的生长规律,学会了选择、驯化野生动植物。(积累经验、掌握技巧)
地域 原始农耕 原始畜牧
西亚
东亚中国
美洲
特点 小亚细亚半岛南部等地是小麦、大麦的原产地。
距今约9 000年前,西亚的人们已经饲养绵羊和山羊。
黄河中上游是粟的发源地、长江中下游的居民在世界上最早种植水稻(南稻北粟)
距今约8500年前,中国贾湖的居民已经饲养猪;后来河姆渡居民也饲养猪和狗。
中美洲是玉米、甘薯等作物的原产地。
距今约6 000年前,南美印第安人驯化了骆马。
多中心独立发展;具有多样性
(多元发展格局)
世界三大农业起源中心及其成就
人与自然的关系
生活和生产
科学
技术
生产
关系
农业的出现是人类经济和社会生活的第一次革命。
农业出现的影响
人类从食物采集者转变为食物生产者。人类食物供应增加,生存条件改善,人口加速增长。
从迁徙过渡到定居;手工业发展;
原始音乐、文学和宗教产生。
天文、历法获得较快发展;
数学和其他相关学科也逐渐发展起来。
私有制、阶级和国家出现
与食物采集者相比,食物生产者的生活发生了哪些变化
从攫取经济转变为生产经济。
除了采集果实和猎取动物之外,人类开始食用自己生产的粮食和蓄养的动物。
由原来流动的采集渔猎变为相对固定在一个地区进行农业生产。
农业的产生改变了原始人群混合的谋生方式,不同经济门类逐步产生。
从迁徙过渡到定居,并逐步形成聚落。
人与自然关系的变化
食物结构的变化
生产方式的变化
经济形态的变化
社会组织的变化
古代巴比伦和古代埃及
古代中国
古代希腊、罗马
古代美洲
二、不同地区的食物生产与社会生活
古代印度
共同特征:灌溉农业发达
原因:减少水旱灾害的影响;统治者的重视修建水利工程。
古代两河流域
1、食物生产:主要种植大麦和小麦,饲养山羊、绵羊、牛等家畜。
2、土地归属:王室和神庙拥有许多土地,政府官员、贵族、商人等也拥有土地,他们合伙经营或将土地租给佃户。
3、社会生活:《汉谟拉比法典》用法律规范农业生产。土地、果园、资金、牲畜都可以作为租赁的对象。
古代尼罗河流域
1、食物生产:主要种植大麦和小麦,饲养山羊、绵羊、牛等家畜。
2、土地归属:土地主要由王室和神庙占有。
3、社会生活:形成以尼罗河为中心的农业体系,产生对尼罗河和太阳神的崇拜。
古代中国
种植结构 生产工具 土地制度 耕作方式 经济政策 生产
模式
商周时期
春秋战国以后
南稻北粟
木石骨蚌
土地国有制
奴隶集体耕种
铁器牛耕
土地私有制确立
个体小农
男耕女织
重农抑商
统治者重视水利工程建设,精耕细作
悯农
唐.李绅
春种一粒粟,秋收万颗子。
四海无闲田,农夫犹饿死。
朱陈村
唐 白居易
徐州古丰县,有村曰朱陈。
去县百余里,桑麻青氛氲。
机梭声札札,牛驴走纭纭。
女汲涧中水,男采山上薪。
县远官事少,山深人俗淳。
有财不行商,有丁不入军。
家家守村业,头白不出门。
生为村之民,死为村之尘。
田中老与幼,相见何欣欣。
一村唯两姓,世世为婚姻。
思考:根据材料,分析中国古代小农经济的特点?
小农经济特点:
家庭为单位
男耕女织
农手工结合
精耕细作
自给自足
稳定性
封闭性
落后性
脆弱性
精耕细作:通过投入更多的劳动、更多的肥料、改进生产工具、提高耕作技术、修建水利工程、改进耕作制度等方式提高单位面积产量。
古代希腊
古希腊人在土地肥沃的地方实行谷物与蔬菜轮作,在地力较差,不适于种粮食作物的地方建果园,种植葡萄和橄榄,并加工成橄榄油和葡萄酒
1.食物生产:大麦和小麦从西亚传入希腊,成为当地的主要粮食作物。根据地区特点实行谷物与蔬菜轮作或种植葡萄和橄榄,并加工成葡萄酒和橄榄油。
2.社会生活:只有公民才能拥有土地,农业生产中使用奴隶劳动的现象非常普遍。
古代罗马
1.食物生产:以谷物生产为主,同时种植橄榄和葡萄。
2.社会生活:古罗马在很长时间内实行土地国有,人们以家庭为单位进行生产。随着征服扩张,贵族或富人获得了越来越多的土地,而小农却逐渐破产。(土地国有 家庭生产 小农破产)
古代美洲
1.食物生产:种植粮食作物玉米、甘薯、马铃薯;饲养羊驼和骆马
2.社会生活:阿兹特克人的土地除了贵族私有的部分外,还有村社的公有土地,每个家庭的主人可以获得块份地并终身使用。为了充分利用资源,两年不耕作的土地将被村社收回。
(贵族私有 村社公有 家庭份地)
地区 种植作物、驯化动物 土地所有制 生产经营方式
古巴比伦
古埃及
古中国
古希腊
古罗马
古代美洲
大麦、小麦,
山羊、绵羊、牛等
北方粟麦农业区/南方稻作农业区猪、狗等家畜
大麦、小麦;葡萄、橄榄;
玉米、甘薯、马铃薯;骆马;
商周时期:奴隶主土地国有制
战国以后,封建土地所有制
古希腊城邦中只有公民才能拥有土地
古罗马由土地国有变私有
贵族私有、村社公有和家庭份地三类
合伙经营或将土地出租给佃户
以尼罗河为中心的农业体系
奴隶集体耕作(井田制)
以家庭为基本单位进行生产;手工业辅助;推行重农抑商政策;重视水利工程;
谷蔬轮作;农业生产中普遍使用奴隶劳动
以家庭为单位进行生产;随着征服扩张,小农逐渐破产。
为了充分利用资源,两年不耕作的土地将被村社收回
以谷物生产为主;
橄榄、葡萄;
王室和神庙拥有许多土地。官员、贵族、商人等也拥有土地
土地主要由王室和神庙占有
比较中国和西欧农业生产之间的差异
材料一:在罗马帝国时代,来源于地中海地区的二田制已在高卢、不列颠部分地区实行,后来才逐步在二田制和抛荒制基础上发展起三田制。与西欧不同,我国战国秦汉时代推广铁犁牛耕,进入传统农业社会发展阶段后,直接过渡到轮作制和复种制。诸子著作留下了当时农业生产“一年两收”和“四年五熟”的记载。《氾胜之书》记有“区种麦……禾收,区种”,说明当时关中地区已实行谷子和冬麦轮作复种。
——摘编自卢锋《精耕细作的技术体系—我国传统农业生产力系统考察之二》
材料二:无论是东方,还是西方,古代经济都是农本经济,以丰衣足食为根本目的,耕织结合,但对牧养牲畜的需要各不相同。中国养畜主要为农耕提供动力,牛耕发展缓慢,纺织原料又靠畜产品。南欧、中亚土质黏重,很早就使用重犁,要用二牛、四牛甚至八牛拉犁,养牛较多;纺织原料主要是羊毛,养羊业比较普遍,加之很早就有食肉、饮食奶酪的习惯,故畜牧业在农本经济中的比重较大。单一种植业结构决定了中国饮食文化的内涵与西方不大一样。
——摘编自叶茂等《传统农业与现代化——传统农业与小农经济研究述评(上)》
差异:
①古代西方主要实行二田制和三田制的休闲农耕制;古代中国主要实行轮作制和复种制。
②古代西方农牧并重;古代中国以农业为主,畜牧业为辅。
原因:
①古代西方地广人稀;古代中国人多地少,铁犁牛耕等精耕细作技术的推广。
②古代西方食物结构中肉、奶的比重较高;古代中国则以植物性饭菜为主。
三、生产关系变化
1、男女地位变化:
(1)农业产生以后,男子开始在生产中占据主导地位。
(2)妇女主要从事家务劳动和家庭副业,女子在农业生产中逐渐退居从属地位。
2、贫富分化出现:
(1)生产力的发展,使人类生产的产品有了剩余。
(2)氏族部落的首领把一些集体财物据为己有,变成私有财产。氏族内部出现了贫富分化。
3、阶级差别产生:
(1)在领导氏族部落对外交战的过程中,军事首领的地位日益上升,个人权力也不断加强。
(2)为了生产更多的剩余产品,人们把战争中的俘虏变成奴隶。这样,在氏族社会中,就有了自由民和奴
隶的差别。
4、国家诞生:
(1)阶级产生:随着剩余产品的增加和私有制的出现,阶级产生了。
(2)国家产生:为了调节阶级之间的利益冲突,需要有一个强制机关,国家应运而生。
国家是阶级矛盾不可调和的产物。
随着农业、畜牧的产生和发展,有了剩余产品,随之出现贫富分化,导致私有制和阶级的出现,为了调节阶级之间的利益冲突,需要有一个强制机关,国家应运而生。人类开始从野蛮时代进入文明时代。
农业发展
生产力
剩余产品
私有制
贫富分化
剩余产品掠夺
战 争


阶级
国家
根本原因
强制机关
本课小结
从食物采集到食物生产
人类早期的生产生活
不同地区的食物生产与社会生活
生产关系的变化:随着农业的产生,私有制和阶级的出现,国家应运而生
采集渔猎:木石骨器;学会用火
古巴比伦:王室、神庙和贵族拥有很多土地
古代埃及:土地主要由王室和神庙占有;
古代中国:南稻北粟;土地掌握在各级贵族手中;铁犁牛耕;重农抑商;兴修水利;精耕细作……
古代希腊:因地制宜、城邦公民拥有土地
古代罗马:长期实行土地国有,以家庭为单位生产
古代美洲:土地贵族私有和村社公有
农耕畜牧
农业:主要起源于东亚、西亚和中美洲
畜牧业:随农业和定居而产生
1.(2024·汉中一模)《淮南子·修务训》记载,“古者,民茹草饮水,采树木之实,食蠃蛖之肉,时多疾病毒伤之害。于是神农乃始教民播种五谷,相土地宜燥湿肥硗高下;尝百草之滋味,水泉之甘苦,令民知所辟就。”这一记载可用来考证( )
A.早期国家的不断演进
B.精耕细作的生产萌芽
C.远古人类的农业起源
D.经济社会的多元发展
C
[解析] 材料反映了神农氏教民播种五谷,尝百草,这可用来考证远古人类的农业起源,C项正确;材料没有涉及早期国家的演进,排除A项;材料反映的是原始农业,不是精耕细作的生产,排除B项;材料只涉及农业,没有体现经济社会的多元发展,排除D项。
2.(2024·淄博)古代农业生产的三大要素是天地自然环境、农作物(包括动物)和人的生产实践活动。重视农时就是重视天、地、人、物的协调统一,人的生产实践活动要与自然节律、农作物生长发育规律相协调,这是农业生产的关键所在,中国古代的节气即是在这一时期产生的。据此推知,古代农业的发展( )
A.促进了人们生活方式的变化
B.实现了人口的快速增长
C.增加了人类食物的供应需求
D.推动了天文历法的进步
D
[解析] 根据材料“重视农时就是重视天、地、人、物的协调统一,人的生产实践活动要与自然节律、农作物生长发育规律相协调”可知,中国古代农业注重对天时、节气的观察,因此有利于天文历法的进步,D项正确;材料强调的是农业生产,与生活方式关系不大,排除A项;中国古代人口并未快速增长,排除B项;材料强调农业与天、地、人、物的关系,并未体现食物的供应需求,排除C项。
3.(2024·济南)在美洲,小麦是欧洲移民的主食,传教士使用面粉制作圣餐中的面包。1776年,《美国农业》记载:“我们在原先种烟草的土地上继续种小麦等谷物,再适当施肥,便可获得丰收。”当地农民谈道:“小麦收割后,被大量卖到里沃德岛、新西兰等地。”这说明小麦在美洲的传播( )
A.改变了美洲居民的饮食习惯
B.打通了欧亚间的新商路
C.是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
D.推动了奴隶贸易的兴起
C
[解析]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可知,近代欧洲人把小麦带到美洲,扩大小麦种植面积,利用施肥技术增加小麦产量,并且把小麦销售到其他地区,因此,小麦在美洲的传播是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C项正确;材料未涉及美洲居民的饮食结构,排除A项;新航路开辟打通了欧亚贸易路线,排除B项;新航路开辟后,早期殖民活动推动了奴隶贸易的兴起,排除D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