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39张PPT)
学史明理
学史增信
学史崇德
学史力行
选择性必修2《经济与社会生活》
第3课 现代食物的生产、储备与食品安全
整体感知
教学重点:
教学难点:
现代农业发展的历程和具体表现
粮食安全的概念和表现
课程标准:
了解农业现代化的过程,感受人类在食物生产、储备等方面的进步,认识消除饥饿和食品安全对于人类社会发展的重大意义。
◎男耕女织
◎铁农具
◎耦犁
◎筒车
◎都江堰
中国古代小农经济的特点:
①以家庭为单位,男耕女织 ②铁犁牛耕
③农业和家庭手工业相结合 ④受气候影响大
→生产率低
→技术停滞
→产业单一
→脆弱性
回顾:小农经济的特点是什么?
传统农业是指在自然经济条件下采用人力、畜力、手工工具、铁器等为主的手工劳动方式,靠世代积累下来的传统经验发展,以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居主导地位农业。
民以食为天
壹
——食物生产的现代化
一、食物生产的现代化
(一)农业生产现代化
传统农业:采用人力、畜力、手工工具、铁器等为主的手工劳动方式,以粗放简作的经营方式进行生产的农业形态。
现代农业:在现代科学技术基础上出现的,是以现代工业化、产业化、集约化为主要特征,用现代组织管理方法经营的社会化、商品化农业,是国民经济中具有较强竞争力的农业形态。
1、背景:①工业革命后,机器生产推动着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
1、背景:
材料:自19世纪后半期起,美国就开始投资在各州兴建专门的农业试验站,到19世纪末期,美国从联邦中央政府到最基本的县一级政府都成立了农业科研构。……在第二次科技革命的推动下,美国农业科技研发和推广的脚步进一步加快了,如皮特式打谷机、小麦播种机、玉米种植机等各类新型农具被广泛应用于农业生产。
——刘鹏《浅析19世纪美国农业科研研发体系的构建与影响》
1851年法国人阿拉巴尔特发明了世界上第一台拖拉机,这比乘用车更早被发明出来,足见人们对于农业机械的迫切性需要。
19世纪下半叶,美国出现蒸气驱动的大型拖拉机
1958年,我国第一台轮式蒸汽拖拉机问世,被命名为“创造号”,开创了国产拖拉机发展篇章。
(一)农业生产现代化
②科学技术的进步
③政府的支持和推广
时间 表现
时间 表现
工业革命后 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
20世纪中叶 农业机械化,建立高度集约的现代农业
20世纪下半叶以来 优良品种推广;高效化肥广泛应用;
以高科技为基础的设施农业;
现代农业的主要生产经营模式:大型农场、养殖场
20世纪以来 农业机械广泛使用
21世纪初 人工化向自动化转变
依据课本第13页,完成下列表格。
2、农业生产现代化的过程:
1851年法国人阿拉巴尔特发明了世界上第一台拖拉机,这比乘用车更早被发明出来,足见人们对于农业机械的迫切性需要。
(1)农业机械现代化
3.农业生产现代化的表现
20世纪以来,汽油拖拉机、柴油拖拉机相继实现批量生产,为农业机械的广泛使用创造了条件。
条件:
◎铧式犁
◎柴油播种机
◎联合收获机
◎机器人
特点:
美—大型为主 ; 法—中型为主;
日—小型为主;中—大、中、小型相结合
各国国情不同,农业机械的规模不同。
影响:
大大提高了工作效率;推动农作物播种、收割与加工从人工化向自动化转变。
农业生产机械化
一、食物生产的现代化
成就 美国 1930年,利用杂交技术培育出_______新品种。
墨西哥 1941年培育出________新品种。
菲律宾 20世纪60年代培育出的__________在东南亚推广。
中国 杂交水稻制种技术不断取得突破。2014年,“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创世界纪录。
意义
杂交水稻
(2)杂交育种技术进步
20世纪以来,玉米、小麦、水稻等主要粮食作物的杂交育种技术有了新发展。
玉米
小麦
中国超级杂交水稻
提高了粮食作物的单位面积产量,为人类消除饥饿作出了突出贡献。
1973年,袁隆平成功培育世界上第一株籼型杂交水稻,被外国人誉为“东方魔稻”
3.农业生产现代化的表现:
袁隆平,男,汉族,无党派人士,江西省九江市德安县人。1930年9月7日生于北京 ,中国杂交水稻育种专家,中国研究与发展杂交水稻的开创者,被誉为"世界杂交水稻之父" 。国家杂交水稻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湖南杂交水稻研究中心原主任,湖南省政协原副主席 ,中国工程院院士,美国国家科学院院士 ,中国发明协会会士 ,湖南农业大学名誉校长 ,第六届、七届、八届、九届、十届、十一届、十二届全国政协常委。
2019年9月17日,国家主席习近平签署主席令,授予袁隆平"共和国勋章" 。2020年11月28日,当选2020中国经济新闻人物。
一日三餐,米香弥漫, 饱食者当常忆袁公。
◎温控立体大棚
4、农业生产现代化的特点:
◎自动化浇水
机械化、集约化、产业化、商品化、科学化
◎机械化生产
农业集约化:指在一定面积的土地上投入较多的劳动、资金和技术,以期取得较多的单位面积产量,又能减少每单位产品劳动耗费的一种农业经营方式。
一、食物生产的现代化
1.畜牧业的现代化发展:规模较大,生产逐步机械化和自动化
2.渔业的现代化发展:现代科学技术应用;水产养殖向工厂化、机械化和集约化经营发展;从淡水养殖向海水养殖发展。
现代化养鸡场
现代化养牛场
现代化渔场
远洋渔船
影响:食物生产机械化、集约化、产业化提高了生产效率,保障了食品供应。也促使人们的饮食观念和饮食方式发生了变化。
(二)畜牧业、渔业生产的现代化
项目 传统农业 现代农业
农具动力 手工和畜力工具;人力、畜力和自然力等 机械化工具为主;石油和电力等
生产技术 直接经验 现代科技
生产目的 自给自足 商品化
使用肥料 天然有机肥料 化学肥料、大量使用农药
作物品种 农家原有品种 人工培育品种
生产单元 个体小农为主,生产单元也是消费单元,粗放经营为主 家庭农场为主,集约经营为主,依赖大量外部投入,需要一个强大的科技和工业体系支撑
物质循环 内循环,农产品初步加工 外循环,农产品加工非常深入,产业链
延长,贸工农一体化生产
一、食物生产的现代化
一、食物生产的现代化
(1)提高农业生产率和农作物产量,保障食品供应。
(2)推动饮食方式与饮食观念的更新变化
(3)为人类消除饥饿做出了贡献。
材料1: 人类在渔猎、采集农业阶段,每500公顷土地只能养活2人;进入刀耕火种的原始农业阶段,每500公顷土地可以养活50人;进入连续种植的农业文明阶段,每500公顷土地可以养活1000人;而在资本技术集约型经营的现代农业阶段,每500公顷土地供养的人口猛增至5000人。
——张新光《20世纪以来世界农业发展中几个带有规律性的问题》
材料2:进入现代社会后,西方人不再强调饮食活动中人与神的宗教关系,中国人也不再强调饮食活动中人与人的宗法关系。工业化的发展、城市化的进程改变了人们的生活节奏,使人们有必要改变自己的饮食方式以适应新生活的需要。
——陈炎、李梅:《中西饮食文化的古代、现代、后现代特征》
【合作探究】结合材料探究现代农业发展的意义
积谷以防饥
贰
——食物储备技术的进步
二、食物储备技术的进步
1.粮食储备技术
(1)传统粮食储备技术:
①出现:原始农业社会,人们利用地窖和陶器来存储余粮。
◎磁山文化陶仓与窖穴示意图
◎仰韶文化圪垯川遗址窖穴
地窖贮藏的基本原理:因为土壤的导热性弱,温度变化比大气小;湿度变化稳定,利于防止果实的蔫缩。此外地窖一般要用覆盖物覆盖,所以内积累二氧化碳、降低氧气的作用,所以可以长时间保持不变质!
二、食物储备技术的进步
②发展:随着古代农业的发展,粮仓的储备技术逐渐改进,不仅防鼠、防盗、防潮、防火,还具有良好的保鲜功能。
◎隋含嘉仓截面示意图
◎隋代含嘉仓遗址
◎汉代彩绘陶仓
“席子夹糠”法,可以达到低温储粮的效果。这样的粮窖不仅防鼠防盗、防潮防火,还具有良好的“保鲜”功能,在唐代,这样的地下窖仓里稻米的“保质期”为5年,谷子的“保质期”更是长达9年。
(1)传统粮食储备技术:
古代储藏食物手段
腌冬菜黄芽菜,淡则味鲜,咸则味恶。然欲久放非盐不可。常腌一大坛三伏时开之,上半截虽臭烂,而下半截香美异常,色白如玉。
——清·袁枚《随园食单》
在南朝梁国大同年间高昌国(今吐鲁番地区)曾经派使者向梁武帝贡献葡萄干;而且考古工作者在吐鲁番唐代墓葬中也有发现吐鲁番葡萄干。
二、食物储备技术的进步
1.粮食储备技术
(2)现代粮食储备技术
A.20世纪50年代,美国机械通风储粮技术
B.中国从20世纪70年代开始采用机械制冷低温储粮技术
◎中储粮低温粮仓
(3)趋势:粮仓仓容量不断扩大;
低温、低氧等储藏技术广泛应用,粮食储备自动化和智能化水平不断提高
◎智能粮仓示意图
◎谷物冷却机
◎现代粮仓
◎低温低氧储备室
2.食物保存技术
(1)古代:腌制或风干,用自然界的冰来延长食品保藏期
二、食物储备技术的进步
◎腊肉
◎烘干保存的烤馕
◎战国青铜冰鉴
◎地窖存冰块
冰鉴是冰箱的鼻祖,夏天用来盛放冰块,并将食物置于容器中。冰鉴两侧设有提环,顶部盖板,上开双钱孔,既能抠手,又能释放冷气,其使用方法是将冰块放在青铜箱里。此种方式多为王侯将相使用,平民百姓基本用不上。
2.食物保存技术
二、食物储备技术的进步
(2)现代:①冷冻食品加工:自20世纪20年代起
②冷冻食品储存:家用冰箱和冰柜,冷冻食品工业,冷链物流产业
p15【思考点】冷链物流对人们的生活有哪些影响?
2010年,中国颁布《农产品冷链物流发展规划》,对冷链物流产业进行整体布局,大大促进了这项产业的发展。
①能够为人们提供更新鲜、营养的生鲜农产品;
②可实现农产品跨区域、跨季节均衡销售,丰富人们的日常生活的食品种类;
③可减少农产品损失,防止食品变质,保障食品安全;
④有利于生活水平的提高;
第 部分
叁
消除饥饿与食品安全
粮食安全问题
食品安全问题
《全球粮食危机报告》第五版调查结果
在55个国家和地区中,2020年至少有1.55亿人面临重度粮食不安全问题,比上一年增加约2000万人,达到过去5年最高水平。
重度粮食不安全是指生命或生计因无法摄入足够食物而面临直接危险。报告显示,受 、 、 等因素的影响,近年来全球重度粮食不安全问题持续加剧。非洲国家受到的影响尤为明显。
冲突
新冠肺炎疫情
极端天气
结合书本P16学思之窗,思考还有哪些原因?
1.粮食安全
(1)背景:
①人口激增和工业化、城市化的加速,耕地面积不断减少
②食物需求与供给之间的矛盾日益成为各国共同关注的重大问题。
③工业化引起环境污染和气候变化加速。
三、消除饥饿与食品安全
蝗虫灾害
水旱灾害
气候变暖
武装冲突
地缘政治
政策失误
(3)中国方案:
①措施:1996年,中国发布《中国的粮食问题》白皮书,提出立足国内资源,思想粮食基本自给的方针,并制定一系列保障粮食安全的法律法规。
②成就:中国在增加粮食产量、保障粮食安全方面取得巨大成就
1.粮食安全
三、消除饥饿与食品安全
(2)国际对策:
①各国政府都把保障粮食安全与消除饥饿作为首要任务
联合国粮食及农业组织
②1945年成立联合国粮食及农业组织,制定粮食安全行动计划;
(3)中国方案:
严守耕地红线·优化粮食生产结构·加强国际合作·完善农业全球布局
1.粮食安全
三、消除饥饿与食品安全
大国智慧
◎习近平视察水稻长势
新时代背景下,如何应对粮食安全问题?
应对:国际层面:加强国家合作,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
国家层面:1.制订粮食安全行动计划;
2.保护耕地资源、遏制耕地锐减;
3.发展科技,提高粮食产量。
个人层面:增强粮食安全意识,厉行节约。
到2030 年,全世界预计有近6 亿人长期食物不足。由于疫情和乌克兰战争,将有约 1.19 亿人陷入这种困境,其中因乌克兰战争,将有约 2300万人处于长期食物不足状况。因此,全世界在实现可持续发展目标关于消除饥饿的具体目标方面挑战巨大,其中非洲的形势尤其严峻。—— 2023版《世界粮食安全和营养状况》
加强国际合作
从粮食生产与供应入手,充分利用最新科技成果提高粮食生产水平
增强人们的粮食安全意识,开源节流
【课堂练习】概括当前全球范围内消除饥饿的主要障碍,
请针对“国际社会如何实现零饥饿”这一主题献计献策。
障碍:冲突、气候变化和新冠肺炎疫情
国际
国家
个人
应对
2.食品安全
(1)产生原因:农业现代化的负面作用
①化肥、农药的过度使用
②禽畜饲养中过度使用抗生素
③在食品加工过程中,过度使用食品添加剂
三、消除饥饿与食品安全
◎ 2022年3.15曝光老坛酸菜
◎“疯牛病”
◎“毒饺子”事件
◎冷链食品中潜伏新冠病毒
◎“地沟油”事件
◎“瘦肉精”事件
2.食品安全
三、消除饥饿与食品安全
(2)应对措施:
①国际:各国更加重视食品安全问题,并制定法律法规进行治理
②中国:
A.立法规范:2009年,全国人大常委会通过《中华人民共和国食品安全法》
B.严格监管:中国政府还提出用最严谨的标准、最严格的监管、最严厉的惩罚、最严肃的问责,提高食品安全监管水平和能力
拓展延伸【讨论】结合教材内容,请简评我国保障粮食安全的意义。
②保障经济安全,推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和经济发展;
对世界发展:
国际
对社会民生:
对经济发展:
对国家安全:
国内
④中国成为维护世界粮食安全的重要力量,为解决世界粮食问题提供借鉴。
①提高粮食产量,保障人民基本生活;
③保障经济主权和国家安全,维护社会稳定,体现制度优势;
三、消除饥饿与食品安全
【课堂小结】
1.对下图的合理解释是 A.机械投入减少反映农业集约化程度降低
B.农业技术变迁呈现出节约劳动力的倾向
C.化学品广泛使用导致生态环境遭到破坏
D.劳动力的减少意味着农业逐步走向衰落
【答案】B【详解】根据曲线图可以看出,1910-1990年间,美国劳动力的使用量指数总体呈下降趋势,机械、化学品的使用量指数总体呈上升趋势,并结合所学可知,农业生产中机械化可以节约劳动力,提高生产效率;化学肥料的使用使得农民不再需要大量的人力进行耕作和照管农作物,大大缩短了生产时间,提高生产效率。机械化、农业科技助推农业节约劳动力,B项正确;
美国农业的投入使用量(以1967年指数为100)
典例研析
2.从汉末到隋初,中国经历了长期动荡,灾害发生频繁。为此,隋朝统治者大力发展粮食生产和漕运事业,并鼓励商人运粮下乡换货。据此可知,隋朝( )
A.粮食储备多源于江南地区 B.政府重视粮食储备与安全
C.发展农业促进了社会繁荣 D.全国粮食供求关系较平衡
【答案】B
【详解】根据材料“隋朝统治者大力发展粮食生产和漕运事业,并鼓励商人运粮下乡换货”可知,隋朝政府非常重视粮食准备与安全,以备灾荒,B项正确;材料没有提及粮食储备的来源,排除A项;材料没有体现农业发展与社会繁荣的关系,排除C项;材料信息无法看出隋朝全国粮食供求关系状况如何,排除D项。故选B项。
3.1988年,我国种植业内部经济作物产值占农作物种植业产值的比例达18.4%,比1979年提高了6.5个百分点,粮食作物产值下降到58.2%:1988年,林牧副渔业产值占农业总产值比例已达44.1%,比1978年提高20.5个百分点,农作物种植业比例下降到55.9%。这说明改革开放以来,中国( )
A.农业的产业结构发生了变化 B.农业在国民经济中比重下降
C.粮食作物总产量呈下降趋势 D.农村的副业产值占优势地位
【答案】A【详解】根据材料可知,1988年,我国种植业内部经济作物产值相比1979年大幅度提高,粮食作物产值下降,林牧副渔业产值占农业总产值相比1978年大幅增加,农作物种植业比例下降,这说明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农业的产业结构发生了变化,A项正确;
4.第二次世界大战后,随着经济的发展,人们生活节奏加快,美、日、欧等国家的家庭妇女就业率普遍增加,人们不愿花费太多的时间在厨房里,加之普遍喜欢旅游、野餐等休闲活动,冷冻食品受到消费者的极大欢迎,成为当今世界发展最快的食品工业之一。这表明冷冻食品的兴起( )
A.适应了社会发展的需要 B.推动了食品保存的智能化
C.提高了冷链物流的水平 D.增强了世界粮食储备能力
【答案】A【详解】根据材料“生活节奏加快”“妇女就业率增加”“不愿花费太多的时间在厨房”“休闲活动”等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冷冻食品的兴起适应了社会快速发展的需要,A项正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