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课新航路开辟后的食物物种交流 课件(共34张PPT)

文档属性

名称 第2课新航路开辟后的食物物种交流 课件(共34张PPT)
格式 pptx
文件大小 53.9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4-11-01 10:14:02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第2课
新航路开辟后的食物物种交流
【课程标准】了解新航路开辟后食物物种交流及其历史影响。
01
美洲物种的外传
02
其他地区物种在美洲推广
03
食物物种交流带来的影响



中国外来食物命名
中国古代食物的交流经历从陆路到海路的转变,并深刻影响了我们的生活
胡萝卜、胡荽(香菜)、胡椒、胡瓜(黄瓜)
番茄、番薯、番椒、番石榴、番豆(花生)
洋椒、洋芋、洋葱、
洋白菜
材料:(大宛)有蒲陶酒。宛左右以蒲陶为酒。富人藏酒至万余石,久者数十岁不败。俗嗜酒,马嗜苜蓿。汉使取其实来,于是天子始种苜蓿、蒲陶肥饶地。及天马多,外国使来众,则离宫别观旁尽种蒲陶、苜蓿极望。
——司马迁《大宛列传》
名称
传入时间
引入地
蒲陶、苜蓿、胡桃、
西汉
西域
胡瓜(黄瓜)、胡麻(芝麻)
南北朝
印度/西亚
番石榴、番木瓜
宋元
由“番舶”带入
注:凡是名称前冠以“胡”字的植物,大多为两汉两晋时由西北引入;凡冠以“番”字的植物,大多为南宋至元明时由“番舶”引入。
——农史学家石声汉
根据材料结合所学,概括新航路开辟前物种交流的特点、原因。
1.特点:
①交流范围有限:各大洲内部,亚欧之间;
②物种种类少,存在少量跨洲的食物交流;
③主要是陆路。
它(新航路开辟)打破了以往人类文明区域性分割和孤立发展的局面,首次把全球人类联系起来,开始了人类文明一体化进程。
——马世力《世界史》
根据材料结合所学,概括新航路开辟前物种交流的特点、原因。
2.原因:
①农业生产技术水平的低下;
②交通运输业的落后;
③食物保鲜技术的落后
一、美洲物种的外传
1.原因(推动因素)
新航路的开辟;欧洲早期殖民扩张;世界市场的出现及逐渐扩展;美洲作物(玉米、甘薯)自身的优势。
3.表现
{5C22544A-7EE6-4342-B048-85BDC9FD1C3A}类型
物种
传入欧洲
传入中国
粮食作物
玉米
马铃薯
甘薯
蔬菜作物
番茄
辣椒
庭院种植→推广南欧 →传遍欧洲
16世纪中叶起 17世纪
供观赏 主粮和饲料 仅次于小麦
的粮食作物
16世纪末,作为食用作物开始在欧洲推广
甘薯引入欧洲后,传播比较缓慢
传播途径: 明朝时传入(三路并进)
丘陵山地→平原地区
清朝前期,各地多有种植;乾隆、嘉庆年间,大规模推广;鸦片战争前夕,遍布全国
在中国的传播历程与玉米相似
被“穿越”的玉米
玉米什么时候
传入中国?
材料一 番薯种出海外吕宋。明万历间,闽人陈振龙贸易其地,得藤苗及栽种之法入中国。值闽中旱饥,振龙子经纶白于巡抚金学曾令试为种时,大有收获,可充谷食之半。自是硗确之地遍形栽播。 ——陈世元《金薯传习录》

材料二 万历庚辰,客有泛舟之安南者,公偕往。比至,酋长延礼宾馆,每宴会,辄飨土产曰薯者,味甘美。公觊其种,贿于酋奴,获之。……未几伺间遁归。……壬午夏,乃抵家焉。……初,公至自安南也,以薯非等闲物,栽植花坞,冤白日,实已蕃滋,掘啖益美,念来自酋,因名“番薯”云。 ——《凤冈陈氏族谱》
【学思之窗】p9 谈谈甘薯是如何传入中国的(路径和原因)
陈益从越南引种番薯至广东东莞
陈振龙从菲律宾引种番薯到福州长乐县
路径:明朝万历年间,通过菲律宾和越南传入中国。
原因:①新航路开辟;
②耐旱、高产,可有效缓解饥荒;
③华侨华人的积极引入和推广。
材料:明代的疆域,大于宋代,至少增加了西南、河北大部分与东北地区。但是,仅以这些地区生产的食粮,犹不足维持明代中叶以后增加的人口。明代开始,有许多新的食粮作物引进中国,最为重要者为甘薯与玉米。甘薯“亩可得数千斤,胜五谷几倍”,初入中国时,地方官员当作歉收时的救荒粮,玉米“种一收千,其利甚大”。两者皆富于淀粉,可充主食,以补稻米与麦类之不足。且不拘土壤与地形,或可在山地种植,或可在沙地栽培,将过去认为无法使用的土地,一变为农田。……
——摘编自许倬云著《万古江河:中国历史文化的转折与开展》
原因:①明朝人地矛盾突出,粮食产量需求高;②玉米、甘蔗具有耐旱耐瘠特点,适应不同土壤的环境。③人民自发种植与政府重视推广,对气候环境较强的适应性。
思考:为什么玉米、甘薯能够在明代广泛种植?新粮食作物的引入产生了哪些影响?
影响:①农作物种类增多,粮食产量提高,有利于缓解人地矛盾;②促进了农业产品的商品化;③密切了中国与世界的联系等。④中国陷入人口增长和耕地不断开发的恶性循环。
蔬菜的对外传播——“狼桃变美味”的故事
1521 年西班牙殖民者在特诺赫蒂兰(今新墨西哥城)残忍杀害了 25万阿兹特克人,彻底灭亡了这个曾经辉煌的帝国,他们将黄金与财富搬运至欧洲的同时,也将番茄、辣椒等作物带回了欧洲。因为番茄颜色艳美,人们将它作为庭院中的珍异观赏植物,较少食用;又因其极易腐烂,加之其叶片和茎部具有浓烈的特殊气味,早期番茄被人们认为是有毒食物,一度被称为“狼桃”。
到了18世纪,法国有一位画家禁不住诱惑,决心冒死尝一尝这“狼桃”果的滋味。他勇敢地吃下一口之后,感到酸甜可口,但想到人们的警告,仍不免心惊肉跳,于是,他穿好衣服躺在床上等死。时间在焦虑、恐惧中慢慢过去,12小时后,这位冒险的画家仍好好地活着,而且食欲大增,从此他忍不住经常吃起“狼桃”来,而这位画家不畏牺牲、勇敢尝试西红柿的趣话也在各地传播开来。
——据刘小方《可怖狼桃与洋柿子》等整理
3.表现
{5C22544A-7EE6-4342-B048-85BDC9FD1C3A}类型
物种
传入欧洲
传入中国
粮食作物
玉米
马铃薯
甘薯
蔬菜作物
番茄
辣椒
16世纪末,作为食用作物开始在欧洲推广
甘薯引入欧洲后,传播比较缓慢
观赏→食用栽培→农艺家改良品质
①15世纪末传入西班牙
②16世纪传到英国等欧洲国家
在中国的传播历程与玉米相似
明万历年间引入,当作观赏和药用植物
清光绪年间,开始作为食用蔬菜种植
明朝时,传入中国,被称为“番椒”
传播途径: 明朝时传入(三路并进)
丘陵山地→平原地区
清朝前期,各地多有种植;乾隆、嘉庆年间,大规模推广;鸦片战争前夕,遍布全国
庭院种植→推广南欧 →传遍欧洲
16世纪中叶起 17世纪
供观赏 主粮和饲料 仅次于小麦
的粮食作物
02
其他地区物种在美洲推广
02
其他地区物种在美洲推广
1.概况
美洲作物向外传播的同时,也有很多欧亚作物传入美洲,主要有粮食类的小麦、大麦、水稻,水果类的苹果、葡萄、甜橙、柠檬,蔬菜类的黄瓜、豌豆,经济类的甘蔗等。其中,小麦和水稻对美洲人的社会生活影响最大。
相关史料
二、其他地区物种在美洲推广
2.农作物(欧亚)的推广
{5940675A-B579-460E-94D1-54222C63F5DA}类别
物种
粮食类
水果类
蔬菜类
经济类
小麦、大麦、水稻
苹果、葡萄、甜橙、柠檬
黄瓜、豌豆
甘蔗、咖啡(非洲)
{5940675A-B579-460E-94D1-54222C63F5DA}用途
物种
影响
用于役畜
用于食用
3.禽畜的推广
牛、驴、马
猪、羊、鸡
极大地改变了美洲的动物群落,推动了农业的发展。
①小麦:由欧洲移民带到美洲,最初仅供富人享用,后来被迅速推广,成为美洲的主要粮食作物。
②水稻:由西班牙人带到美洲。18世纪中期,成为北美第二大农作物,产量仅次于小麦
二、其他地区物种在美洲推广
咖啡原产于非洲,6世纪传入阿拉伯半岛,15世纪后传播到欧洲,被称为“阿拉伯酒”。17世纪中叶,荷兰人将咖啡移植到锡兰岛,后传到印度、印度尼西亚等地。18世纪初,咖啡传入拉丁美洲,这里成了日后世界咖啡的主产区。
17世纪初,威尼斯商人开设了欧洲第一家咖啡馆。此后,英国的牛津、伦敦,法国的巴黎、马赛等地也相继开设咖啡馆。17世纪末18世纪初,咖啡馆在欧洲各个城市纷纷出现,并推广到北美的波士顿、纽约、费城。从此,欧洲和北美的社会生活中有了喝咖啡的习惯。人们在咖啡馆休闲聊天,咖啡馆成了社交的重要场所。
1.绘制咖啡在世界各地传播的路线图。
2.从这一传播过程来看,你如何认识不同地区的物种交流?
3.谈谈咖啡的传播产生了哪些影响
非洲 阿拉伯 欧洲 美洲
物种交流既是经济交流,也是文化交流的载体。
P11【历史纵横】咖啡的传播及其产生的重要社会影响
①改变了欧美等地的社会生活习惯;
②咖啡馆成了社会的重要场所,形成了各地特有的咖啡文化;
③丰富了物质生活,有利于世界文化交流融合。
03
食物物种交流带来的影响
1.提高全球粮食产量,使世界人口激增。
材料一 人口的增加大部分要归功于全球粮食作物和动物交换所带来的饮食营养的改善。
——杰里·本特利、赫伯特·齐格勒《新全球史》
材料二
——据杰里·本特利、赫伯特·齐格勒《新全球史》统计
三、食物物种交流的影响
(1)非洲:玉米使干旱的非洲有了可靠的食物来源。
(2)中国:玉米丰富了粮食种类,扩大了种植面积。
(3)欧洲:马铃薯提高了抗饥荒能力,加速了人口增长。
材料三 欧洲人已经如此彻底的接纳美洲食物,实在很难想象哥伦布时代之前他们的饮食是何等模样,你能想象没有辣椒的地中海菜,少了有辣椒粉调味的菜吗?谁能想象一位无番茄可用的意大利厨子?
——《哥伦布大交换》
(1)马铃薯改变了欧洲人的食物结构。
(2)小麦丰富了北美人民的饮食种类。
(3)玉米、马铃薯、甘薯促进了畜牧业的发展,深刻影响着人类的日常生活。
◎梵高(1853-1890,荷兰后印象派画家)《吃马铃薯的人》
2.改变了人们的饮食习惯。
3.推动了当地经济和贸易的发展。
材料七 玉米和番薯的推广增加了粮食供应量,在满足人民口粮需要的同时,也有利于粮食商品化的发展……这两种作物的推广解决了广大民众的基本食粮,从而有稻米可以出售,促进了稻米生产的商品化。
——曹玲《美洲粮食作物的传入、传播及其影响研究》
材料六 “哥伦布大交换”重新划分了世界各国的产业和贸易结构,这种重新划分使得欧洲各国的生产力及财富水平获得了飞跃,这为欧洲工业革命和资本主义的兴起奠定了基础……由于美洲蔗糖的引入,英国产业工人的再生产成本大大降低,这对于英国城市无产阶级的形成起到了推动作用。
——陈永伟黄英伟周羿《哥伦布大交换”终结了“气候一治乱循环”吗?》
①北美:水稻除供应本地消费外,大量用于出口,促进了对外贸易的发展。
②中国:粮食除满足自身需要外,还投入市场出售,促进了商品经济的发展。
4.对当地生态环境产生了一定的影响。
材料八 P12【史料阅读】邑境山多田少,居民倍增,稻谷不足以给,则于山上种包谷、洋芋、荞麦、燕麦或蕨蒿之类。深林剪伐殆尽,巨阜见峰,一望皆包谷也。
——袁景晖《建始县志》
美洲①食草的马、牛、羊等动物繁殖的数量远远超出了土地承载能力。
②殖民者大量种植农作物,导致茂密的原始森林被滥伐,地表植被遭到一定程度的破坏。
中国①使得以前不适应耕种的荒山、丘陵、沙地等得以利用,扩大了耕地面积。
②过度的垦荒造田,也导致了水土流失。
归纳:新航路开辟后食物物种交流的影响
1.提高全球粮食产量,使世界人口激增。
(1)非洲:玉米使干旱的非洲有了可靠的食物来源。
(2)中国:玉米丰富了粮食种类,扩大了种植面积。
(3)欧洲:马铃薯提高了抗饥荒能力,加速了人口增长。
2.丰富人们食物种类,改变饮食习惯和食物结构。
(1)马铃薯改变了欧洲人的食物结构。
(2)小麦丰富了北美人民的饮食种类。
(3)玉米、马铃薯、甘薯促进了畜牧业的发展,深刻影响着人类的日常生活。
3.推动经济和贸易的发展。
(1)北美:水稻主要用于出口,促进了对外贸易的发展。
(2)中国:玉米、马铃薯、甘薯增加了粮食总量,促进了商品经济发展。
4.对生态环境造成不良影响。
美洲:(1)马牛羊繁殖数量远超土地承载能力;
(2)大量种植农作物,导致原始森林被滥伐,地表植被遭到破坏。
明清:引进推广玉米、甘薯等,扩大了耕地面积,但过度垦荒造田,也导致水土流失。
材料:(欧洲人)不但自己大发其财,同时一手塑造了整个新世界的风貌与历史……看不见的病毒以外,另一批因哥伦布航行引发的生物大交换,是由肉眼可见的生命形式组成,从南瓜到野水牛均是。这个大交换的结果——从人类观点视之——也是正负参半……时至今日,两半球之间的动植物交换并来停止,依然在进行。
——[美]艾尔弗雷德·克罗斯比《哥伦布大交换》
?
特点:范围具有全球性;交流就有双向互补性;
欧洲具有主导性;内容具有丰富性;
结果具有两重性(积极和消极);时间具有长期性。
据材料和所学知识新航路开辟后食物物种交流的特点
所到之处
寸草不生
◎加拿大“一支黄花”
◎亚洲鲤鱼50公斤左右
◎非洲大蜗牛
◎鳄雀鳝入侵
◎大薸(水莲)
【知识拓展】外来物种的侵袭
粮食作物(玉米、马铃薯、甘薯)
美洲物种的外传
其他地区物种在美洲的推广
蔬菜作物(番茄、辣椒)
农作物(粮食、水果、蔬菜等)
改变饮食习惯
食物物种交流带来的影响
禽畜(鸡、牛、驴、马、猪、羊等)
提高粮食产量,世界人口激增
推动经贸发展
影响生态环境
新航路开辟后的食物物种交流
特点
积极
消极
新航路开辟后的
食物物种交流
哥伦布
大交换
全球联系的初步建立
横向:分散→整体
范围具有全球性;
交流就有双向互补性;
欧洲具有主导性;
内容具有丰富性;
结果具有两重性;
时间具有长期性。
新航路开辟后的食物物种交流
美洲物种外传
粮食作物:玉米、甘薯
蔬菜作物:番茄、辣椒
传入欧洲
传入亚洲
传入欧洲
传入亚洲
其他地区物种在美洲推广
粮食作物:小麦、大麦、水稻
水果:苹果、葡萄、甜橙、柠檬
蔬菜:黄瓜、豌豆
禽畜:鸡、牛、驴、马、猪
食物物种交流的影响
粮食产量增加;世界人口激增
饮食习惯、日常生活改变;经济贸易发展
生态环境遭破坏
课堂小结
1.(2024·济南)在美洲,小麦是欧洲移民的主食,传教士使用面粉制作圣餐中的面包。1776年,《美国农业》记载:“我们在原先种烟草的土地上继续种小麦等谷物,再适当施肥,便可获得丰收。”当地农民谈道:“小麦收割后,被大量卖到里沃德岛、新西兰等地。”这说明小麦在美洲的传播( )
A.改变了美洲居民的饮食习惯 ?
B.打通了欧亚间的新商路
C.是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 ?
D.推动了奴隶贸易的兴起
C
[解析]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可知,近代欧洲人把小麦带到美洲,扩大小麦种植面积,利用施肥技术增加小麦产量,并且把小麦销售到其他地区,因此,小麦在美洲的传播是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C项正确;材料未涉及美洲居民的饮食结构,排除A项;新航路开辟打通了欧亚贸易路线,排除B项;新航路开辟后,早期殖民活动推动了奴隶贸易的兴起,排除D项。
2.(2024·咸阳)第二次世界大战后,随着经济的发展,人们生活节奏加快,美、日、欧等国家的家庭妇女就业率普遍增加,人们不愿花费太多的时间在厨房里,加之普遍喜欢旅游、野餐等休闲活动,冷冻食品受到消费者的极大欢迎,成为当今世界发展最快的食品工业之一。这表明冷冻食品的兴起( )
A.适应了社会发展的需要 ?
B.推动了食品保存的智能化
C.提高了冷链物流的水平 ?
D.增强了世界粮食储备能力
A
[解析] 根据材料“生活节奏加快”“妇女就业率普遍增加”“不愿花费太多的时间在厨房”“休闲活动”等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冷冻食品的兴起适应了社会快速发展的需要,A项正确;根据“冷冻食品受到消费者的极大欢迎”可知,冷冻食品的兴起适应了社会发展的需要,但并不能说明推动了食品保存的智能化和提高了冷链物流的水平,排除B、C两项;冷冻食品的兴起并不代表增强了世界粮食的储备能力,排除D项。
12.(2024·银川)下图为2017年中国与世界三大谷物品种单位面积产量对比图。这表明( )
A.世界粮食产量稳步增长
B.中国的三大谷物完全实现了自给
C.世界农业种植结构趋同
D.中国的粮食安全具有较充分保障
D
[解析] 解读材料图表可知,我国三大谷物单产明显高于世界平均水平,这与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不断加大农业科技投入密切相关,严守耕地保护红线,提升耕地质量,保护生态环境,保护和调动农民种植粮食积极性,都有利于粮食安全的维护,所以材料图表可以用来说明中国的粮食安全具有较充分保障,D项正确;材料未体现“世界粮食产量增长”问题,排除A项;“完全实现了自给”说法过于绝对,与史实不符,排除B项;世界农业种植结构并未趋同,排除C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