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课水陆交通的变迁 课件(共37张PPT)

文档属性

名称 第12课水陆交通的变迁 课件(共37张PPT)
格式 pptx
文件大小 20.1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4-11-01 10:17:08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37张PPT)
选必二《经济与社会生活》 第五单元:交通与社会变迁
交通:指人、物和信息在两地之间的往来、传递和输送,包括运输和通信两个方面。狭义的交通专指运输。
第12课 水陆交通的变迁
选必二《经济与社会生活》 第五单元:交通与社会变迁
课程标准:了解古代水陆交通建设及主要交通工具;认识新航路开辟和工业革命等对促进交通进步的作用。
学习聚焦
1.P69第一子目录《古代的陆路交通与水路交通》:古代的道路铺设和运河开凿,是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
2.P71第二子目录《对海洋的探索与全球航路的建立》:航海经验的积累和技术的改进,让人们对海洋的探索从区域扩展到全球,全球航路得以建立。
3.P72第三子目录《工业革命与交通的发展》:两次工业革命催生了轮船、火车、汽车等现代交通工具。
4.P73第四子目录《交通与社会变迁》:交通的改进促进了政治、经济和文化发展,带
动了城市格局和社会生活的变化。
课程标准:了解古代水陆交通建设及主要交通工具;认识新航路开辟和工业革命等对促进交通进步的作用。
一、古代的陆路交通与水陆交通——从天然到人工
(一)天然道路
世界上本没有路,走的人多了,也便成了路。
——鲁迅
思考:请从历史的角度分析鲁迅这句话,人类最早的“路”是怎样形成的?
一、古代的陆路交通与水陆交通——从天然到人工
(二)交通工具的发展
阅读P69-70,指出人类交通运输的重要工具及其对道路的影响?
实现从滑动到滚动的飞跃,提高了运载量和运送速度,是交通史上的里程碑事件。
天然道路向人工道路发展
天然河流向人工开凿发展
实质:生产力的发展

轮车
人力、畜力搬运

一、古代的陆路交通与水陆交通——从天然到人工
(三)人工道路
“条条大路通罗马”
秦朝的驰道、直道和五尺道
汉朝丝绸之路
唐朝驿道
元朝的驿路交通网
一、古代的陆路交通与水陆交通——从天然到人工
“从汗八里城有许多道路通往各省。每条路上,或者说,每一条大路上,按照市镇的位置,每隔大约二十五或三十英里,就有一座宅院,院内设有旅馆招待客人,这就是驿站或递信局。每一个驿站上常备有四百匹良马……大汗的整个疆土内,在递信部门服务的马匹不下二十万,而设备齐全的建筑物也有一万幢。”
——《马可波罗行记》
元朝驿站分布图
元朝以元大都为中心的全国至境外的驿路交通网
驿道:通道
驿站:为公差人员提供交通和生活服务,
运输物资
急递铺:官方文书邮递系统。
【导学案——探究题】
(1)根据材料,概括元朝驿站的特点。(6分)
材料:驿站是元代官办的交通设施。管理驿站的中央机构,原来是诸站都统领使司,后来改名为通政院。各驿站设置提领、副使、百户等站官,管领站务。按照官方的统计,在中书省直辖的腹里地区和河南、辽阳、江浙、江西、湖广、陕西、四川、云南、甘肃行省共设基犬全于件都立了1400处驿站,通往岭北行省的三条主要站道共设置驿站119处,宣政院管辖的吐蕃地区设置了27处驿站。驿站为官方来往人员提供交通工具、休息场所和饮食服务,“于是四方往来之使,止则有馆舍,顿则有供帐,饥渴则有饮食,而梯航毕达,海宇会同”交通有陆路和水路,驿站因此分为陆站和水站两大类,无论是陆站还是水站,都有专门的“站舍”,或者称为“馆舍”,为来往人员提供住处,并设有“厩舍”或船坞。
——摘编自史卫民《中国大通史·元(下册)》
特点:组织严密,管理完备;分布广泛,规模庞大;往来方便,传递信息迅速;陆站与水站相互配合。(任答3点给6分)
【导学案——探究题】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元朝驿站的影响。(9分)
材料:驿站是元代官办的交通设施。管理驿站的中央机构,原来是诸站都统领使司,后来改名为通政院。各驿站设置提领、副使、百户等站官,管领站务。按照官方的统计,在中书省直辖的腹里地区和河南、辽阳、江浙、江西、湖广、陕西、四川、云南、甘肃行省共设基犬全于件都立了1400处驿站,通往岭北行省的三条主要站道共设置驿站119处,宣政院管辖的吐蕃地区设置了27处驿站。驿站为官方来往人员提供交通工具、休息场所和饮食服务,“于是四方往来之使,止则有馆舍,顿则有供帐,饥渴则有饮食,而梯航毕达,海宇会同”交通有陆路和水路,驿站因此分为陆站和水站两大类,无论是陆站还是水站,都有专门的“站舍”,或者称为“馆舍”,为来往人员提供住处,并设有“厩舍”或船坞。
——摘编自史卫民《中国大通史·元(下册)》
影响:加强了中央集权,有利于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和发展,巩固了国家政权;四通八达的驿道,为社会经济的发展创造了有利条件;驿站设施完善,为公差人员提供交通和生活服务;推动了各民族之间的交融。(任答3点给9分)
一、古代的陆路交通与水陆交通——从天然到人工
(三)人工道路
原因:生产的发展推动了人工道路的铺设
地域 表现
西方
中国 ①秦朝:
②汉代:
③唐代:
④元朝:
罗马帝国的道路把罗马和各行省连接起来,形成“条条大路通罗马”的盛况
修筑的驰道、直道和五尺道等,构成了以咸阳为中心的全国性道路网
贯通了连接亚、欧、北非的大通道——丝绸之路
驿道近2.5万千米,以长安为中心向各方辐射
扩展了汉唐的交通网,在全国遍设驿站,构成了以大都为中心的驿路交通网
思考:据教材和所学知识指出古代王朝道路建设的主要影响。
①满足军事需要,提高行政效率,巩固王朝统治。(基本以都城为中心,政治目的为主)
②加强各地经济、文化交流,促进经济、文化发展。
③加重人民负担,激化社会矛盾。
一、古代的陆路交通与水陆交通——从天然到人工
(三)人工道路
地域 表现
中国 ①春秋时期:已有运河(邗沟)
②秦朝:
③隋朝:
④元朝:
西方
开凿连接湘水和离水的灵渠,沟通了长江和珠江两大水系
大运河以洛阳为中心,沟通南北方
京杭大运河为世界之最,全长近1800千米
运河是人工开凿的河流。
①17世纪开通的法国米迪运河
②17世纪荷兰阿姆斯特丹建立的运河系统
一、古代的陆路交通与水陆交通——从天然到人工
秦灵渠
隋—元:京杭大运河
灵渠
区别:中心由洛阳到北京杭州;截弯取直。
原因:政治中心北移(北京),经济重心南移(江南);南赋北运
强化对南越地区的军事行政管理;
有利于农业水利灌溉,发展经济。
如何用成本最低,最省时的方式打通长江与珠江?
作用:巩固统一,带动南北经济文化交流,带动运河沿线城市发展。
一、古代的陆路交通与水陆交通——从天然到人工
17世纪的法国米迪运河
17世纪阿姆斯特丹运河系统
沟通地中海和大西洋的米迪运河开凿于17世纪中后期,其整个航运水系涵盖了泄洪沟、船闸、河道、桥梁、隧道等数百个大小不等的人工建筑,反映了当时欧洲最高水利技术水平。而米迪运河的修建得益于法国路易十四时期丰厚的财富积累,更得益于重商主义政策。
荷兰“黄金时代”经济繁荣和文化发展的重要体现。
意义:开辟了避开直布罗陀海峡、连接地中海和大西洋的新通道,是欧洲历史最悠久且目前仍在通航的运河之一。
意义:是17世纪荷兰“黄金时代”经济繁荣和文化繁荣的重要体现,也是现在环城交通的主要方式。
二、对海洋的探索与全球航路的建立——从陆地到海洋
(一)古代世界的海洋探索
1.古代中国人对海洋的探索
(1)西汉时期,初步形成东、南两条航线
(2)宋元时期,造船工艺和航海技术有重大进步
(3)明朝,郑和七次下西洋
(4)形成 “海上丝绸之路
形成了连通中国与东亚、南亚、西亚、非洲等地的“海上丝绸之路”
二、对海洋的探索与全球航路的建立——从陆地到海洋
(一)古代世界的海洋探索
2.古代其他区对海洋的探索
腓尼基人
阿拉伯人
波利尼西亚人
北大西洋和北海地区冒险(海盗)
首次横渡地中海
印度洋周围开展海上贸易(非洲东海岸)
太平洋诸岛活动(复活岛)
以局部探索为主;
受制于航海技术;
以掠夺和贸易为主
二、对海洋的探索与全球航路的建立——从陆地到海洋
(二)近代世界的海洋探索:全球航路的建立与拓展(从区域到全球)
1.新航路的开辟:15世纪末-16世纪初
新航路的开辟让全球海路大通,世界主要的大洋和大陆之间,通过海上航线建立了直接联系,环球交通网络逐渐形成。
二、对海洋的探索与全球航路的建立——从陆地到海洋
(二)近代世界的海洋探索:全球航路的建立与拓展(从区域到全球)
①苏伊士运河的开通——1869年通航
地理:
意义:
作用:
埃及境内,连通红海和地中海
连接了红海和地中海,成为西欧和南亚、东亚之间最近、最直接的水上通道。
极大推动了当时埃及与西南亚、东北非、南欧等地区的贸易往来。
2.全球航路的拓展:19世纪-20世纪初



二、对海洋的探索与全球航路的建立——从陆地到海洋
②巴拿马运河的开通——1914年通航
地理:
意义:
横穿巴拿马地峡,连通太平洋和大西洋
极大地缩短了大西洋和太平洋之间的航行距离。
(二)近代世界的海洋探索:全球航路的建立与拓展(从区域到全球)
2.全球航路的拓展:19世纪-20世纪初
二、对海洋的探索与全球航路的建立——从陆地到海洋
材料一:1901年西奥多·罗斯福上台时,就深知开凿运河的必要性,也成为他对外政策的核心。运河的建成将加强贸易并使美国海军舰队能够迅速地从一边海岸到另一边海岸,使美国海军舰队的效率成倍增长。再加上他的好友、海权论创始人艾尔弗雷德·马汉对他进行的思想灌输是关于运河的商业和战略价值。1903年,在美国的精心策划下,通过系列手段和不平等条约将巴拿马运河攥在了自己的手里。
——王子建《美国海权理论在夺取巴拿马运河中的应用》
材料二:苏伊士地峡的地理位置非常重要,自古以来就是东西方贸易的枢纽。早在古代,埃及法老就曾试图领导人民开凿苏伊士运河,但没有成功。新航运开辟以后,伴随着世界市场的拓展,西欧国家企图控制关键性航路枢纽,法国觊觎苏伊士地峡由来已入。1854年埃及与法国签署开凿合同,法国人负责策划,历时十多年,运河终于竣工通航。但十几万埃及劳工因此食生,埃及政府也能入严重的债务危机。此后英国凭借强大的经济军事实力,购买运河股票、甚至驻军侵害埃及。完全控制了苏伊士运河。直到1956年,埃及政府才通过艰难斗争收回了苏伊士运河主权。
——摘编自吕桂霞《苏伊士运河与大英帝国的兴衰》
美英两国攥取巴拿马运河与苏伊士运河的时代背景和目的是什么?
目的:通过控制运河,便利军事扩张,扩展海外市场,争夺世界霸权。
背景:世界市场的形成和西方新一轮扩张的浪潮。
二、对海洋的探索与全球航路的建立——从陆地到海洋
这些国际运河均降低了东西方物资交流的成本,大大改变了世界航运格局,不仅分别成为埃及、巴拿马两国经济生命线,更是东西方互联互通的要道,成为大国角力场、兵家必争地。
——魏向清《世界运河名录》序一
运河意义:经济价值、军事作用、政治意义、文化交流。
三、工业革命与交通的发展——从传统到现代
1814年斯蒂芬森“火箭”号
刳木为舟 剡木为楫
木帆船
交通史上的里程碑——轮车
中国古代马车
1807年美国富尔顿蒸汽轮船
1886年卡尔本茨的汽车
三、工业革命与交通的发展——从传统到现代
(一)工业革命与交通发展
据材料和所学知识,说明工业革命与交通发展之间的关系。
关系:工业革命的原材料和商品运输的需求刺激了交通运输的发展;交通运输的发展推动了工业革命的进展。
欧美各国纷纷修建铁路网,铁路成为陆路交通的主干,带动机器制造业、钢铁业、建筑业的发展,人类步入铁路时代。
蒸汽机和内燃机逐渐成为驱动船舶的主要动力,吨位大、速度快、航距远的远洋轮船出现,远洋运输业发展起来。
三、工业革命与交通的发展——从传统到现代
(一)工业革命与交通发展
(二)西方近代交通的发展
(1)1807年,美国人富尔顿发明了汽船。
(2)1812年,英国人制造的汽船试航成功。
(3)1814年,斯蒂芬森改进了蒸汽机车。
(4)19世纪上半期,欧美各国纷纷修建铁路网,人类步入铁路时代。
(5)19世纪80年代,德国人发明了汽车。
三、工业革命与交通的发展——从传统到现代
材料一 1830年利物浦—曼彻斯特铁路正式开通,这是世界上第一条铁路。它展示了机械牵引的优越性,也带动了英国的筑路热潮。铁路拓展了市场,降低了经济成本,促进了劳动力的自由流动,促进了各地经济的一体化……私人铁路公司以全新的商业管理模式运营,依托银行和股市迅速扩张。随着大型路网优势的逐步显现,铁路公司的兼并运动愈演愈烈。为解决路网连结问题,议会于1846年立法规定铁路公司必须采用标准铁轨。1847年,格林威治标准时间成为“铁路时间”,并逐渐成为通用标准。铁路遍及城郊后,政府要求铁路公司上线票价低廉的工薪族火车,铁路通勤人数大量增长。不断延伸的铁路线推动了“地区性和全国性组织的形成”及“本地和国际文化使者的往来”。
——摘编自[意]卡洛·M.奇波拉《欧洲经济史》
结合课本和以上材料,分析铁路运输业发展的历史影响?
1.带动相关工业的发展:带动了机器制造业、钢铁业、建筑业等行业发展;
2.推动世界市场的发展和经济的一体化;
3.便利人们的生活,加快社会节奏,增强时间观念;
4.促进各地的经济文化交流。
三、工业革命与交通的发展——从传统到现代
铁路运输:
中国第一条铁路:
中国第一条自建铁路:
中国第一条自行设计和施工的铁路:
轮船航空:
(三)中国近代交通的进步
19c60年代:中国人建造的蒸汽动力轮船“黄鹄号”
——中国近代造船工业的序幕。
吴淞铁路
唐胥铁路1881年
京张铁路1909年
(开平矿务局出资修建的运煤铁路)
1872年官督商办的轮船招商局在上海正式成立。
——中国近代航运史上的里程碑,航运近代化的开端。
三、工业革命与交通的发展——从传统到现代
材料一 :1865年,英国商人在北京宣武门外修建了一条约600米的铁路,这是中国境内出现的第一条铁路。京城百姓“诧所未闻,骇为妖物”,不久,步兵衙门以担心引起骚乱为由把铁路拆除。19世纪末20世纪初,纵横中国大陆的铁路网雏形出现。法国铁路工程师埃斯巴尼总结了中国境内的铁路:第一类,以征服方式强加给中国人的铁路——俄国的中东铁路、德国的山东铁路、法国的云南铁路;第二类,名义上属于中国,但管理运营和利润分配都以签订借款和经营合同的形式被外国力量攫取的铁路——京汉铁路、粤汉铁路;第三类,建设权和经营权属于中国的铁路,使用以中国国民收入为担保的借款,外国控制力量有限——津浦铁路、广九铁路。
——摘编自田吉舷《中国近代铁路的灰暗记忆》
思考1:中国交通近代化发展的困境有哪些?
内部:封建制度、小农经济、落后保守思想的束缚;
外部:缺乏独立自主发展的时代环境,铁路交通成为列强侵略中国的工具和资本扩张的手段。
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性质的阻碍。
三、工业革命与交通的发展——从传统到现代
材料二:若地势阻隔,不能相通,故必铁路成,则万里之外,旦夕可至;小民生业,靡不流通;朝廷法旨,靡不洞达;山川之产,靡不尽出;风俗之陋,靡不尽除。使中国各省铁路全通,则国家气象大变:商民货物之蕃息,当增十倍;国家岁入之数,亦增十倍。至于调兵之捷速,可省多营;转漕无阻,可备海梗;民间无差徭科派之困,官吏无驿站办差之累。
——张謇《代鄂督条陈立国自强疏》,《张謇全集》第1册阅读材料
思考2:从张謇的观点分析,中国社会发展铁路建设的意义何在?
连接交通:
发展经济:
改善风俗:
加强中央与地方联系,巩固国家政权:
推动中国社会政治、经济、思想文化的近代化,促进中国从传统农业社会向近代工业社会的转型。
打破各地的封闭状态,加强地区间的联系,便利百姓出行;
带动沿线经济发展,推动小农经济瓦解和商品经济发展;
促进思想解放和冲击封建陋习;
提高政府管理效率,提高政府财政收入。
四、交通与社会变迁
1.交通的改进,加强了各地的沟通,促进了政治、经济和文化发展,加强中央集权,维护国家统一;
四、交通与社会变迁
清江浦(今江苏淮安主城区)因京杭大运河崛起,又因漕运路线改变和津浦铁路开通而衰。
郑州位于京汉铁路和陇海铁路交汇,其发展因此超过洛阳和开封。
伊利运河的开凿客观上促使纽约逐渐发展为国际化经济和金融中心。
通海运河使曼彻斯特迅速崛起。
2.交通的改变影响了城市的发展,带动城市格局变化。
四、交通与社会变迁
明朝的民信局收据
1897年大清邮政官局
晚清的电话局
古代邮驿主要为官方服务
1878年天津海关书信馆
3.交通的改善方便了物品传递和信息交流,带动社会生活的变化。
近代国家邮政的开端
小结
陆路交通
从传统到现代:工业革命与交通发展
运河交通
中国古代对海洋的探索
其他地区对海洋的探索
新航路的开辟
国际运河的开通
西方近代交通的发展
中国近代交通的进步
水陆交通的变迁
从天然到人工:古代水陆交通
从陆地到海洋:对海洋的探索
从区域到全球:全球航路的建立
社会变迁
1.(2024·成都一模)并海道是秦汉时期与东部海岸线大致平行的重要陆路交通线,沟通了南北18个郡国、十多个港口,并与其他东西向道路相连。沿线人口约占全国的20%,铁官和盐官数量占全国30%以上。并海道的形成和发展( )
A.推动了经济重心的东移
B.得益于盐铁官营的实施
C.促进了国家一体化进程
D.保证了东部海疆的安宁
C
[解析] 根据材料可知,并海道沟通了南北多个郡国和港口,并与其他东西向道路相连,覆盖全国20%的人口和30%以上的铁官和盐官数量,这有利于联系沿线各地的经济文化,促进国家一体化进程,C项正确;并海道的形成和发展促进了国家一体化进程,未体现经济重心的东移,排除A项;盐铁官营的实施有利于强化国家的经济职能,与并海道的形成和发展无关,排除B项;“保证了东部海疆的安宁”说法绝对,夸大了并海道的作用,排除D项。
2.(2024·沈阳)清末,东北地区的大豆及大豆制品在未建铁路时出口不多,1890年输出总值为白银37万两,自有了铁路后,大豆及大豆制品输出总值逐年增加,1900年达白银547万两,1910年达白银3669万两。这说明,铁路在当时( )
A.促进了农产品的商品化
B.改变了农业的产业布局
C.导致了传统农业的衰落
D.丰富了出口货物的种类
A
[解析] 据材料可知,铁路的修建推动了东北地区大豆及大豆制品的出口,即促进了农产品商品化,A项正确;仅大豆及大豆制品出口量增加体现不出农业产业布局的改变,排除B项;大豆的种植属于传统农业,材料中大豆的出口金额增长体现不出传统农业的衰落,排除C项;材料只是反映大豆及大豆制品输出总值的增加,无法体现出口货物种类丰富,排除D项。
3.(2024·泰安)古巴比伦城市玛什坎沙皮尔(今阿布杜瓦里遗址)中发现了4条运河,运河宽可达15米,在城市的北部和东部还发现了至少6条分支水系。主运河交汇处发现了两个港口。4条主运河将城市分为宗教、行政、墓地、居住等区域。这主要说明,古巴比伦( )
A.国家组织能力强大 B.灌溉农业发达
C.城市基础设施完善 D.海外贸易繁荣
A
[解析] 根据题干,在古巴比伦遗址中发现4条运河,运河的修建需要集中大量人力、物力和财力,说明古巴比伦的国家组织能力强大,A项正确;根据题干,运河主要是沟通城市,并非灌溉农业,排除B项;4条运河不能代表整个城市基础设施,不能说明其完善,排除C项;运河沟通城市内部,并非用于对外贸易,排除D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