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30张PPT)
第10课
古代的村落、集镇和城市
村落
集镇
城市
课程标准:
1.了解人类居住条件的变迁及各地民居的差异及其特征;
2.了解古代的村落、集镇和城市形成的原因及影响。
一、村落的产生
二、集镇的出现
三、城市的产生
探寻古老的村落
一、村落的产生
1.人类居住形式的演变
穴居
巢居
半穴居
筑屋定居
上古穴居而野处。后世圣人,易之以宫室。上栋下宇,以待风雨.....
——《周易·系辞下》
“农业生产的周期性劳动,要求人们较长时间居住在同一地方……人类过上了定居生活,产生了原始的农业村落。”
-杨林《中外经济史》
2.村落的出现
(1)含义:见教材p56学习聚焦
(2)原因:
(3)分布:
村落——人类最早的家
家,上面是“宀”(mián),表示与室家有关,下面是“豕”,即猪。古代生产力低下,圈养的生猪能提供食物安全感,因此蓄养生猪便成了定居生活的标志。
拉丁语家“domus”一词亦有房屋、住宅之意
分布规律:
临近水源,自然、地理等环境影响村落位置
生产力发展;农业出现以后,人们筑屋定居,形成村落。
2.村落的出现
防御
壕沟
窖穴
住宅
公共
广场
姜寨村落遗址
安全
居住
生存
繁衍
集体
活动
布局:村落建有住宅、仓廪、地窖和公共活动场所等。
影响:1.为人们的定居、繁衍和防卫提供了条件和保障;
2.也为人们进行集体活动提供了便利。
(4)布局特点:
(5)影响:
知识拓展:村落的特点
1.生活来源: 自然所得,从事种植、养殖、采伐等农业劳动
2.规模小,具有内向性
3.不经规划,自然生长
4.聚族而居,血缘纽带
寻访兴盛的集镇
(二)集镇的出现
古代集镇雏形形成
生产力发展
手工业和农业分离
手工业者聚集
商人的出现
地域内经济中心
筑垒设防
形成集镇
1.原因
材料:博压也。引申之为重也,安也,压也。从金,真声。
——《说文解字注》
材料:生产力的发展使手工业从农业中分离出来......出现了直接以交换为目的的商品生产,便于手工业品与农产品交换的农村聚落逐步发展成为了集市......
生产力的进一步发展使商业成为与手工业和农业并列的独立经济部门,适应手工业生产相对集中的需要和商人务商的便利,集市就演化成农民、手工业者和商人共同定居的具有多种功能的集镇。
——据张虎林《农村经济学》国际文化出版公司,第281页整理
(1)社会生产力的发展(手工业和农业分离)(根本原因)
(2)商业发展
(3)防御需要(军事目的)
(4)地理位置重要和优越,交通便利
(5)常住人口的增长
含义:乡村聚落的一种。通常指乡村中拥有少量非农业人口,并进行一定商业贸易活动的、介于乡村和城市间的过渡型居民点
时期 表现
原始社会末期 集镇雏形
北魏-唐
北宋
元朝
明清
出于军事目的而设置镇
工商业集镇,行政集镇
漕运和海运发达,
运河沿岸兴起了很多工商业集镇
集镇进一步发展,出现专业分工
2.中国古代的集镇发展概况
石门镇榨油业发达,干家窑镇“民多业陶”,盛泽镇丝织业兴盛
明清时期全国四大名镇
历史纵横
相关史料
明朝初年,汉口只是一片与汉阳城紧紧相连的荒滩,人迹罕至。成化年间,汉水改道,这里成为天然的避风良港。各处商民在此建房造屋,商船也来此停泊,市场开始出现。
明朝末年,汉口已成为“甲于全楚”的商业巨镇。汉口镇的兴起使其在全国的经济地位迅速上升。到了清朝嘉庆、道光年间,汉口镇的市场规模更加扩大,商业分工也日趋繁细,形成了白布街、花布街、棉花街、衣服街等各具特色的专业街肆,涌现出叶开泰药店、汪玉霞茶食店、永兴和粮行等风格独特的名店名铺。
依据材料,概括明清时期汉口镇的特点?
①交通发达,地理位置优越;②工商业繁荣
③商业分工细密,专业化程度高;④商业行业众多,经营的商品种类丰富。
3.集镇出现的影响
(1)促进市场的繁荣和社会生产力的发展;
(2)加强城乡的经济文化联系,推动区域经济发展;
(3)推动农村经济、商品经济的发展;
(4)推动城市化的发展。
漫游繁荣的城市
字形的左半边是两个城楼相对的而立,右半边为是把利刃朝左的斧头形状。
(三)城市的产生
材料1:“城者,郭也,都邑之地”。
材料2:“城者,所以自守也”。 ——《墨子·七患》
材料3:大市,日昃(zè午后)而市,百族为主;朝市,朝时而市,以贾为主;夕市,夕时而市,贩夫贩妇为主。
——《周礼·地宫·司市》
何为“城市”?
政治+军事防御
商品交换
1.出现:
2.含义:
约前3500一前3100年,两河流域南部的苏美尔人地区出现城市。
城市是一定区域内政治权力、军事防御、经济活动、宗教祭祀的中心场所。
3.中国古代的城市
布局
发展 商朝
周朝
商
代
早
中
期
都
城
遗
址
宫殿区、手工业区和商业区、居民区
城市初具规模,统治者的宫殿和宗庙位于城市的中心
内城墙
宫殿区
外城墙
营建城市形成制度
周朝城邑大致分为三等,天子王城、诸侯都邑、卿大夫的采邑,各有定制
P58【学思之窗】“匠人营国,方九里,旁三门。国中九经九纬,经涂九轨。左祖右社,面朝后市(市场),市朝一夫(边长百步的正方形)。
——《周礼·考工记》
P58【学思之窗】上述材料对城市的布局有何规定?反映了什么?
《考工记》中城市规划宫城示意图
市场
宫墙
社稷坛
太庙
1.布局工整,中正对称;
2.体现礼制、等级与尊卑;
3.突出王权;天人合一。
4.西方古代的城市
时空 表现
古希腊
古罗马
欧洲中古时期
古代雅典城市示意图
城市布局中已反映出行政、防御、宗教和商业的功能
行政
防御
宗教
商业
城市的道路系统和供水排水系统,成为后来西方城市建设的标准
古罗马阿庇亚大道遗址
方便行人饮水的水龙头与公共饮水池遗址
10-11世纪,出现了一些以手工业者和商人为核心的新型城市和城镇
(自治城市兴起)
1.西方古代城市的特点:
1.城市布局不苛求对称;
2.有公共广场,呈开放式格局;
3.工商业和生活、娱乐功能更突出
?思考点
城市的产生对人类社会发展和人们的生活有哪些影响?
(1)城市的产生与政治密切相关,对政局稳定起到了重要作用;
(2)使人口、手工业生产、商品交换以及财富集中,促进了工商业的发展;
(3)城市各类设施的修建利于人类居住,推动城市化进程;
(4)为人们参与政治、经济、文化、宗教、体育和艺术等群体生活创造了条件,利于文化思想交汇,推动文明进步。
明清北京城与古代罗马城在城市布局和功能上有何异同?
相同点:都有城墙,有军事防御功能;都是政治中心;都有手工业和商业职能。
不同点:古代中国城市整齐对称,有中轴线,皇权政治居于核心地位,政治功能更突出。
古代罗马没有整体规划,比较随意。工商业和生活、娱乐的功能更突出 。
随堂练习
领略多样的民居
世界各地的民居
两河流域
古埃及
古希腊罗马
古罗马
北美
用黏土和芦苇混合制成的土坯建造房屋,用木材作为支撑屋顶的栋梁。房屋之间墙壁挨着,由前庭、前室主室构成
大多数由泥和木材修建。用木桩搭建框架,用树枝和混合麻纤维的黏土筑墙壁,用椰子叶铺成屋顶。
带有列柱围廊的中庭是民居的核心,中庭左右是小房间和陈放家史、祖先塑像的凹室,与入口相对的正屋。
以木、石、砖为主要材料,后来混凝土逐渐得到普及。混凝土、拱券和希腊柱式相结合,成为古罗马建筑最主要的特征。
◎古罗马住宅复原图
3世纪,为了缓解人口剧增造成的住房紧缺,古罗马出现了由多层楼板叠加组合而成的集体住宅。4世纪时,罗马城中的民居大部分是这种复合式公寓。
北美大平原:过着游猎生活,住宅圆锥形的帐篷中。
亚马孙雨林中:住在圆形的公共居所中,屋内不分隔间;每个家庭有自己的区域。
北美印第安人帐篷
中国古代的居民
远古时期
先秦以来
明清
南方:巢居→干栏式民居
北方:穴居→地上建筑。
理念:民居的设计遵循严格的等级观念和长幼有序的礼仪制度。
布局:讲求对称,主次分明,院落有序。
结构:最普遍采用的是木构抬梁结构。
结构:砖木结构开始普及
代表:北方:窑洞、四合院;南方:徽派民居、福建土楼
窑洞
四合院
徽派民居
福建土楼
各地民居风格不同的原因:
1.受自然环境影响;
2.受经济发展水平影响;
3.受礼法制度和文化习俗影响。
世界各地的民居
课堂小结
古代的村落、集镇和城市
古代居住形式的演变
村落的产生
集镇的出现
古代村落的产生
条件(生产力、商人、手工业者)
特点、成因(环境、经济、文化)
形成、意义
条件(农业、手工业、商业)、功能
形成(世界、中国)、意义
城市的产生
世界各地的民居
表现、意义
村落、集镇和城市是随着农业的出现而逐渐产生的,产生的根本原因是人类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它们为人们的集体生活提供了便利,推动了人类经济、政治和文化的进步。村落、集镇和城市都是人类聚居的居民点,各具特色的民居是其重要组成部分。
中国古代的居民
唐朝长安城
材料:准营缮令:王公已下,舍屋不得施重栱藻井。三品已上堂舍,不得过五间九架。厅厦两头门屋,不得过五间五架。……其士庶公私第宅,皆不得造楼阁,临视人家。近者或有不守敕文,因循制造,自今以后,伏请禁断。又庶人所造堂舍,不得过三间四架,门屋一间两架,仍不得辄施装饰。——王溥《唐会要·舆服上》
如何理解唐朝房屋建造的规定?
1.唐朝对房屋有严格的等级限制;
2.统治者为了维护统治秩序,用法令的形式对居住的房屋建筑规格作出明确规定;
3.从中可以看出中国古代社会的等级制度在建筑中的体现。
世界各地的民居
1.(2024·太原)黄河流域的半坡遗址多半是穴居式住宅,一般会挖掘深坑再进行构建;江南河姆渡遗址主要是干栏式两层建筑,下层放养动物和堆放杂物,上层住人。造成这种不同的主要原因是( )
A.经济发展水平决定
B.南北文化习俗不同影响
C.自然环境差异导致
D.中原劳作工具更为先进
C
[解析] 据本题材料信息,受南北方自然条件制约,黄河流域的半坡遗址多半是穴居式住宅,江南河姆渡遗址多为干栏式两层建筑,C项正确;据所学,两者经济水平相近,同处于新石器时代,排除A项;文化习俗不同是建筑风格体现出的特点而非差异产生的主要原因,排除B项;据所学,中原劳作工具更为先进并非两地建筑风格不同的主要原因,排除D项。
3.(2024·海口)《宋刑统》中明确规定,禁止市民在墙上凿洞、向街道排放垃圾,如果有敢触犯者,将会受到刑事处罚。另外,政府也加强了对城市水资源的保护,对于堵塞河道的违章建筑,官府有权力采取强制手段将其拆除。据此可知,宋代( )
A.城市规划杂乱无章 B.注重城市环境治理
C.坊市界限已被打破 D.有意维护等级秩序
B
[解析] 根据材料,宋代政府禁止市民向街道排放垃圾,并加强了对城市水资源的保护,结合所学可知,随着宋代商品经济的发展,城市人口不断增加,城市化进程加快,政府采取了一些加强城市环境治理的措施,B项正确;材料体现不出宋代城市规划杂乱无章,排除A项;宋朝时期坊市界限已被打破,但在材料中体现不出,排除C项;材料不涉及对等级秩序的维护,无法得出相关结论,排除D项。
3.(2024·内江一模)近代以前,全国最重要的交通线是连接首都的交通线;在各地区,通往行政中心所在城市的道路是区域内最重要的道路。到了近代,以前以首都和各省省会为中心的交通体系,转化为以沿海沿江港口城市为中心的新格局。这一变化反映了( )
A.清朝封建君主统治被推翻
B.城市新式交通工具的出现
C.行政中心的发展观念滞后
D.沿海沿江先进生产力形成
D
[解析] 根据材料“转化为以沿海沿江港口城市为中心的新格局”可知,近代以前的交通往往以行政中心为中心,主要是方便政治上的管理和控制,近代以来随着工业化的发展,各地之间的经济联系加强,交通运输也转向以港口城市为中心,由此可知,沿海沿江先进生产力形成,D项正确;辛亥革命后清朝封建君主统治被推翻,不符合材料主旨,排除A项;材料强调近代城市化对交通线的影响,与新式交通工具出现无关,排除B项;材料并未涉及行政中心的发展观念,无法说明其滞后,排除C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