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33张PPT)
导入新课
港珠澳大桥是一座连接香港、珠海和澳门的桥隧工程,由桥梁、人工岛、隧道三部分组成,桥隧全长55千米,桥面为双六车道高速公路。大桥于2009年12月启动建设,2018年10月正式开通。港珠澳大桥是世界上最长的跨海大桥,其中沉管隧道也是世界上最长的公路沉管隧道。它的建成通车,极大缩短了三地的时空距离,驾车从香港到珠海、澳门仅需45分钟。
课程标准:
认识20世纪交通运输的新变化对民众生活及社会变迁的意义。
一、陆海交通的发展
二、航空的发展
三、现代交通与社会生活
时空坐标
基础梳理
一、陆海交通的发展
相关史料
(一)陆上交通的发展
1、汽车工业:
(1)世界汽车工业:
①量产车:1908年,世界上第一款真正意义上的量产车——美国福特T型汽车诞生,它的生产是当时先进的工业生产技术与管理的典范。
②设计:越来越科学化、人性化、精细化。
③发展:汽车逐步成为现代社会广泛使用的重要交通工具。
基础梳理
一、陆海交通的发展
相关史料
(一)陆上交通的发展
1、汽车工业:
(2)中国汽车工业: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汽车工业成为国民经济的支柱产业之一,到2018年底,中国汽车年产量达到2781.9万辆。汽车保有量超过2.4亿辆。
基础梳理
一、陆海交通的发展
相关史料
(一)陆上交通的发展
2、高速公路:
(1)世界高速公路:
①起源:汽车工业的发展推动着道路的建设。
材料:世界上最早正式修建高速公路的国家是德国。1932年,德国建成通车的波恩至科隆高速公路,是世界上第一条高速公路。从1933年开始,为解决1929年世界经济危机造成的失业救济这一严峻的社会问题,德国着手制定建设以柏林为中心,通往各边境的辐射式道路以及与之连接的环形道路,总计7500千米的庞大高速公路网建设计划。
②出现:两次世界大战期间。
③含义:专供汽车分向、分车道高速行驶,并全部控制出入的四车道以上的公路。
④发展:1929—1932年,德国为了解决科隆至波恩间的交通堵塞问题,修建了一条连接两城、专供机动车行驶的新型公路。这是世界上第一条高速公路。
二战后,在各国广泛发展。
基础梳理
一、陆海交通的发展
相关史料
(一)陆上交通的发展
2、高速公路:
(2)中国高速公路:
①1988年建成的上海沪嘉高速,是中国大陆第一条高速公路。
②到2020年底,中国高速公路总里程位居世界第一。
重点探究
一、陆海交通的发展
相关史料
中国高速公路建设有哪些特点?对于中国发展有何意义?
(1)特点:起步晚;发展快、成就巨大;投资主体多元;投资形式多样。
(2)意义:
①提高了公路通行能力和运输效率,促进了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
②方便了人们的生活;
③推动了社会主义工业化和城市化的发展;
④推动了改革开放进程;
⑤促进了边疆少数民族地区的开发;
⑥推动了区域经济一体化和世界经济发展。
材料: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后,中国公路建设的投资主体由过去单一的政府交通主管部门转变为中央和地方政府交通主管部门、银行等金融机构、中外各类经济实体等。投资方式由过去单一的地方政府公共投资转变为中央地方联合投资、中外合资合作,以及外商独资等多种形式。公路建设投资规模不断扩大,1984年公路建设投资仅22.8亿元,截至2017年底,公路建设投资完成21,253亿元,全国公路总里程达到477.4万千米。高速公路遍及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形成全国高速公路网。世界银行对此做出评价:在构建现代化高标准的国家公路网、推进区域经济一体化发展和促进社会团结方面,中国处于全球领先地位。
——摘编自徐丽、贺菲菲等《缓解制约支撑发展——收费公路的前世今生》
基础梳理
一、陆海交通的发展
相关史料
(一)陆上交通的发展
3、高速铁路:
(1)世界高速铁路:
①高速铁路是20世纪铁路建设的新成就。
②1964年,链接日本东京和新大阪的“东海道新干线”通车运营,是世界上第一条商业运营高铁。
③后来,许多国家都修建了高铁。
基础梳理
一、陆海交通的发展
相关史料
(一)陆上交通的发展
3、高速铁路:
(2)中国高速铁路:
①开始:中国自20世纪末开始建设高铁,2008年,京津城际铁路通车运营,中国进入高铁时代。
②成就:2020年底高铁运营里程达3.8万千米,稳居世界第一,在核心技术上实现自主创新,整体技术领先世界。
③“走出去”:中国在海外承建的第一条高铁——土耳其的伊斯坦布尔至安卡拉的伊安高铁二期,在2014年建成通车。
问题探究
一、陆海交通的发展
相关史料
青藏铁路是通往西藏腹地的第一条铁路,也是世界上海拔最高、线路最长的高原铁路。孙中山在1919年明确提出了青藏铁路的构想,但在20世纪上半期,这条铁路始终只处在概念阶段。1958年后,中国政府投入大量人力、物力,反复论证、勘测,克服高原冻土、高寒缺氧以及由此带来的生态保护和生命安全等技术难题,终于在2006年全线开通了青藏铁路。
(1)建设青藏铁路具有战略意义,是中国人一直以来的梦想;
(2)可以改善青藏高原交通不畅的局面;
(3)促进青海西藏两省区经济社会发展,提高当地人民的生活水平;
(4)巩固边防,保卫国土安全;
(5)推动各民族团结进步与共同繁荣。
中国为什么要克服万难建设青藏铁路?
?思考点
一、陆海交通的发展
相关史料
20世纪陆上交通有什么新特点?
(1)汽车工业发展推动道路建设。
(2)发展迅速,呈现出专业化、高速化、网络化的特点。
(3)由一国发明到各国迅速普及。
(4)中国起步晚,发展快,如今已居于世界前列。
基础梳理
一、陆海交通的发展
相关史料
(二)海上交通的发展
1、世界航运业:
(1)航运技术:进一步提高,突出表现在航海雷达的使用和海事卫星通信系统的发展。
(2)船舶制造:呈现出大型化、专业化、高速化和自动化等多种趋势。
(3)海底隧道:1994年开通的英法海底隧道,是世界上最长的海底隧道和第二长的铁路隧道。
基础梳理
一、陆海交通的发展
相关史料
(二)海上交通的发展
2、中国航运业:
(1)1978年前,中国造船业主要是为国防建设服务,此后逐渐服务于市场。
(2)1982年,中国首次按国际标准建设并交付了出口船舶,中国造船企业正式进入世界造船市场。
(3)2020年,中国造船完工量为3853万载重吨,其中绝大部分用于出口,以载重吨计,造船完工量、新接订单量、手持订单量的国际市场份额均超过40%。
“东风号”远洋货轮:1960年自主设计、建造的第一艘万吨级远洋货轮——“东风号”,在上海江南造船厂下水。
基础梳理
二、航空的发展
相关史料
(一)世界航空的发展
1、开始:1903年12月,美国莱特兄弟设计的“飞行者1号”成功升空,飞机时代开始了。
2、发展:
(1)1914年,美国开通从旧金山到洛杉矶的航线,这是世界上第一条空中航线。
(2)1919年,定期的国际航班在欧洲开通。
(3)20世纪上半期,技术进步让飞机提升了速度、载量和航距。
(4)20世纪70年代开始,宽体客机成为空中运输的主流。
基础梳理
二、航空的发展
相关史料
(二)中国航空的发展
1、近代:
(1)开端:1909年旅美华侨冯如制成中国第一架飞机,标志着中国航空事业的开始。
(2)1920年中国首条空中航线——北京至天津的航线开通,中国民航拉开序幕。
2、现代:
(1)第一家航空公司:1950年,中国成立第一家航空公司——中苏民用航空股份公司。
(2)民用航空成就:2019年,中国民用航空共有机场238个,飞机3818架,定期航线5521条,其中,国际航线935条,定期航班国际通航65个国家167个城市。
学思之窗
二、航空的发展
相关史料
中国民航自成立以来,领导体制经过六次变动:一九四九年民航局成立时,建制属中央军委,行动上由空军司令部指挥,业务上归中央财政经济委员会领导;一九五二年四月,建制改属空军,各项工作均由空军领导;一九五四年十一月,改为国务院直属局,由空军和国务院第六办公室分工领导;一九五八年二月,改为交通部部属局,由空军和交通部分工领导;一九六二年四月,又改为国务院直属局,由空军和国务院有关部委分工领导;一九六九年十一月,划归中国人民解放军建制,成为空军的组成部分,各项制度按军队的执行;一九八○年三月,再次改为国务院直属局,由国务院直接领导。
——王乃天主编《当代中国的民航事业》
特点:①民航领导体制变动频繁;②军队领导为主,政企合一,半军事化行业;③军事供给;④趋向:由军转民。
中国的民航领导体制在1980年前有何特点?为什么?
原因:①适应战争和国际形势的需要;②实行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③技术水平的要求;④航空资源紧张。
合作探究
二、航空的发展
相关史料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交通运输取得巨大成就的原因
(1)国家、民族的独立,党和政府的重视、政策鼓励;
(2)改革开放解放和发展了生产力,增强了综合国力。促进经济实力的增强;
(3)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推动;
(4)科学家的不懈努力、创新进取;
(5)科技创新成果为交通事业的发展提供技术支持。
新中国成立后,中国政府明确提出首先要创造一些基本条件恢复交通运输。经过3年的国民经济恢复期,修复了被破坏的交通运输设施设备,恢复了水陆空运输……
1978年,改革开放揭开了中国经济社会发展的新篇章,交通运输步入了快速发展阶段。中国政府把交通运输放在优先发展的位置,加大政策扶持力度,在放开交通运输市场、建立社会化融资机制方面进行开创性探索,积极扭转交通运输不适应经济社会发展的被动局面。
1992年,中国确立了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改革目标。交通运输不断加大改革开放力度,各种运输方式发展取得突破性进展。
——《中国交通运输发展》白皮书
基础梳理
三、现代交通与社会生活
相关史料
1、人流和物流时间缩短:
材料:2004年,中国铁路第五次大提速的实施,直达特快列车正式登上历史舞台,列车一路疾驰,仅用11小时28分就跑完了京沪之间1463公里的距离,平均时速高达127公里每小时,而2020年,我们查看最新的列车时刻表,北京南到上海虹桥的G17次列车,只需要4小时18分钟就可以跑完京沪高铁全程(1318公里),平均时速超过306公里每小时。
(1)高铁,飞机等现代交通工具的发展,是人和物的移动速度大大提升。
(2)整合了交通、仓储等行业的物流业,更快捷和精准地输送物资。
(3)各种交通网络把整个世界联系成整体,世界成为了“地球村”。
基础梳理
三、现代交通与社会生活
相关史料
2、城市居民的工作与生活更加便捷:
(1)公共交通的发展,促进了城市经济的繁荣,人口的增长以及市区面积的扩大。
(2)城市区的人口与资源,沿着交通路线的轴线向四周辐射扩展,从而形成了分工明显的商业区,工业区,住宅区,教育区和休闲区等。
基础梳理
三、现代交通与社会生活
相关史料
3、改变了人们的日常生活:
(1)工业革命后建立起来的现代时间观念,逐渐成为人们生活的一部分。
(2)工作时间制度的确立以及住宅区与工作区的分离,促使人们在每天近似时段集中乘坐公共交通,导致早晚上下班时间出现成群出行、交通拥堵等现象。
基础梳理
三、现代交通与社会生活
相关史料
4、大众旅游的潮流出现:
随着交通成本的降低和人们收入的增加,大众旅游的潮流出现,普通民众在放松心情的同时,也开阔了视野,增长了知识。
扩展提升
三、现代交通与社会生活
相关史料
1、积极影响:
(1)科技:促进了科技革命向纵深发展。
(2)经济:促进了世界经济的发展。能够有效地跨地区调度经济资源,最大限度地发挥资源效益,促进各地经济交流和发展。
(3)人流:加快了人口流动,加速城市化进程,促进了各地区文化的进一步交流,改变了人们的生活方式,加快了人们的生活节奏。
(4)信息:促进信息的传播,开阔人们的视野。
(5)生活:能够极大地丰富各地群众的物质生活,提高人民生活质量。
现代交通进步与社会发展的关系
2、消极影响:
(1)交通拥堵、航班延误等突发性交通事故可能造成经济损失、时间浪费和人员伤亡。
(2)可能破坏自然生态环境,或对人文环境造成伤害。
学习拓展
三、现代交通与社会生活
相关史料
交通有狭义和广义两层内涵。狭义的交通专指人或物的转运输送。广义的交通是各种运输和邮电通信的总称,它既包括人或物的转运输送,又包括语言、文字、符号、图像等信息情报的传递播送。
(1)远古:口耳相传或借助器物。信息传递速度慢、不够准确。
(2)古代:靠烽火台或驿差长途跋涉。信息传递速度慢、传递信息形式单一。
(3)近代:依靠邮政系统、电报、电话。信息传递速度相对快一些。
(4)现代:主要是电话、互联网。传递的信息量大、信息多样化,传递速度极快、不受地域阻隔。
查阅相关资料,举例说明人类传递信息的主要方式。
本课小结
交通是经济的脉络和文明的纽带。纵观世界历史,从古丝绸之路的驼铃帆影,到航海时代的劈波斩浪,再到现代交通网络的四通八达,交通推动经济融通、人文交流,使世界成了紧密相连的“地球村”。
——习近平在第二届联合国全球可持续交通大会开幕式上的主旨讲话(2021年10月14日)
陆、海、天、网“四位一体”互联互通,使人享其行、物畅其流。
一、陆海交通的发展
4、大众旅游的潮流出现:
板书设计
现代交通运输的新变化
二、航空的发展
(一)陆上交通的发展
(二)海上交通的发展
(一)世界航空的发展
三、现代交通与社会生活
3、改变了人们的日常生活:
1、人流和物流时间缩短:
(二)中国航空的发展
2、城市居民的工作与生活更加便捷:
1.(2024·丹东)2011年3月,渝新欧国际铁路通车。铁路从重庆直达德国的物流中心,整个旅程只需16天,远快于从中国港口出发的海运航线。火车在一个方向上运送的是笔记本电脑、衣服等货物,而另一个方向上运送的是电子产品、汽车配件和医疗设备。据此可知( )
A.两极格局瓦解推动经济交流
B.国家实力的对比决定商品种类
C.交通网络发展助力国际贸易
D.“一带一路”建设取得新成果
C
[解析] 根据材料“2011年3月,渝新欧国际铁路通车”“火车在一个方向上运送的是笔记本电脑、衣服等货物,而另一个方向上运送的是电子产品、汽车配件和医疗设备”可知,国际铁路交通网络促进了中国与欧洲之间的国际贸易的发展,C项正确;两极格局瓦解是1991年,排除A项;材料未涉及中国与德国的国家实力对比,排除B项;“一带一路”是2013年提出的,排除D项。
2.如图反映出( )
A.新式交通工具冲击了铁路运输
B.紧张的国际形势阻碍了人们出行
C.铁路修建总里程数在逐渐减少
D.铁路的发展落后于其他交通工具
A
[解析] 通过观察图中曲线变化,结合所学知识可知,20世纪后半期英国铁路乘客的下降反映出汽车、飞机等新式交通工具冲击了铁路运输,A项正确;紧张的国际形势并非二战后英国铁路乘客减少的主要原因,排除B项;材料体现的是铁路乘客而非铁路修建总里程数的逐渐减少,排除C项;材料没有和其他交通工具比较,不能说明英国铁路的发展落后于其他交通工具,排除D项。
3.1890年,美国60%的街车线路仍在使用马匹作动力;到了1920年,几乎每个城市和集镇都有了街车服务,而且在这些街车系统中大部分使用的都是有轨电车。由于这30年间电车在美国城市交通系统中占据了主导地位,被称为“电车时代”。美国“电车时代”的到来( )
A.加强了世界各地的联系
B.缩小了城乡经济差距
C.推动了公共交通的发展
D.加剧了城市拥堵状况
C
[解析] 根据材料“到了1920年,几乎每个城市和集镇都有了街车服务,而且在这些街车系统中大部分使用的都是有轨电车。由于这30年间电车在美国城市交通系统中占据了主导地位”可知,由于第二次工业革命的发生,人类进入“电气时代”,当时行驶在美国城镇的有轨电车极大地推动了公共交通的发展,C项正确;美国“电车时代”的到来,与加强了世界各地的联系无关,说法过于夸张,排除A项;城镇运行有轨电车有利于改善美国城市交通拥堵状况,但材料无法反映有轨电车的使用能显著缩小美国城乡经济差距,排除B项和D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