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光与热
设计意图:
《光和热》是小学科学五年级上册的内容,属于《光》单元的第五课,前四课分别是《光和影》、《阳光下的影子》、《光是怎样传播的》、《光的反射》。从第5课开始,将研究光与热的关系,这里的“光”主要是指太阳光。许多光源在发光的同时也在发热,比如白炽灯、蜡烛、太阳。学生都有这样的亲身体会:冬日,太阳底下暖洋洋的;夏日,树荫底下比阳光下凉快;手靠近点燃的蜡烛,有热的感觉。但是光和热有什么关系呢?学生不一定很清楚。本课重点指导学生认识阳光的强弱和温度的关系,以及怎样才能得到更多的光和热。本课内容分为两部分。第一部分指导学生探究“光的强弱与温度”的关系;第二部分知道利用凹面镜和凸透镜能会聚光线。通过镜子这个学生熟悉的工具来完成本课的实验。采用对比实验,对比实验的结果,得出实验的结论。让学生亲自动手,获得一手的信息和资源,验证自己的猜想,非常有探究价值。同时对于光和热之间的联系了解生活中的一些常用例子,非常贴近生活。
教学目标:
1.科学概念:
(1)许多光源在发光的时候也在发热。
(2)太阳给我们带来光明的同时,也给我们带来了温暖。太阳是地球上最大的光源和热源。
(3)光强温度就高,光弱温度就低。
2.过程与方法:
(1)对光和热的关系作出推测。
(2)通过用多面镜子和一面镜子照射探究光与热的关系。
3.情感、态度、价值观:
(1)认识到自然事物之间是有联系的,自然事物的变化是有规律的。
(2)人们掌握了自然规律就能更好地生产和生活。
教学准备:
教师演示:凹面镜、凸面镜,相关课件及图片。
分组实验:小镜子、温度计、放大镜。
教学重难点:
认识阳光的强弱和温度的关系,以及怎样才能得到更多的光和热。
教学过程:
一、导入
1.课前就可以依据太阳的情况,用一个放大镜汇聚光线在白纸上,白纸颜色改变就可以,不需要燃烧。
提问:白纸发生了什么变化?为什么会发生这样的变化?如果继续这个实验,白纸会怎样?
学生回答出太阳光和放大镜使得白纸发生变化,接着会燃烧。引出强烈的光会带来高温。
2.今天我们就要来研究光源。许多光源在发光的时候也在发热。我们周围有哪些光源?
学生小组讨论后交流。太阳、灯、手电、汽车、手机、火等。
3.太阳带给我们光明的同时,也给我们带来了温暖。光的多少与强弱和温度的高低有什么关系呢?
学生讨论自由说说自己的看法。引导学生讨论得出光的多少和温度有关系,光越多越强,温度可能会越高。
4.蜡烛和手电筒都是光源吗?有什么不同吗?
引导学生从温度的角度去思考。在学生回答基础上,老师介绍光源可分为两大类,一类叫做热光源,发光又发热,如白炽灯、点燃的蜡烛、酒精灯等,而有的光源是冷光源,发光不发热,比如萤火虫、水银灯、日光灯等。(出示课件第3页)
请学生把身边的光源进行分类,不知道的可以等会提出。进一步区分冷光源和热光源。
5.生活中,什么时候需要冷光源,什么时候需要热光源?
进一步了解不同光源的用途。小组交流讨论。
二、光的强弱与温度
1.怎么来验证我们猜测,让我们通过实际的观测来验证我们的想法?
老师启发:怎么样才能得到强弱不同的光呢?怎么知道光强与光弱时温度有什么不同呢?
学生小组讨论,交流。
2.师生共同归纳出实验的两大步骤。
利用镜子来得到不同的光照,观察不用镜子,一面镜子,两面镜子,三面镜子反射光,
光强弱有什么不同。(出示课件第4-6页)
用温度计来测量温度的变化。做对比实验。
3.说说实验中要注意什么?(出示课件第7页)
在学生回答基础上课件展示并强调实验要注意的地方。首先是小组分工,然后拿镜子的实验员一定要稳,照在温度计的下端。拿温度计的实验员必须不动,仔细观察温度计中的读数的变化。读数的时候要注意等温度计示数不变化的时候读数,同时注意对自己体温的影响。记录员记录在实验单上。
4.小组分工,领取工具,开始实验。
室外实验,注意安全。
将小组数据记录在书上的表格中(出示课件第8页)
镜子数
0
1
2
3
光的强弱
?
?
?
?
温度
?
?
?
简单交流实验结果,这个是为了发现有没有小组实验出现了问题或者有困难。
5.各个小组汇报数据,绘制柱状图。
各个小组按照自己小组的数据,绘制柱状图。柱状图注意先要看清图意,了解单位。教师可以先具体讲解第一个温度怎么来绘制,然后让学生自己来绘制。课件上可以请一位同学来填写,展示这个小组的柱状图。最后小组交流,互相帮助检查结果对不对。
6.结合图表,分析一开始的假设。
看看,通过我们自己实验后绘制的表格,你有什么发现。
学生得出结论:得到的光照越强,温度计温度越高。
三、凹面镜和凸透镜的介绍
(出示课件第9页)
1.学生阅读书上的资料,互相讨论。
了解透镜汇聚光线。
2.透镜原理,学生先自己思考,讨论后说一说,然后课件展示,学生自己画一画。
凹面镜原理(出示课件第10页)
把凹面镜对着太阳,太阳的平行光射到镜子上,被凹面镜反射后,会会聚在一点。我国古代就发现了凹面镜的这个特点,把它做为取火的工具
教师出示课件后,请学生看下透镜光线的转变,请学生自己也画一画,加深印象。
凸透镜原理(出示课件第11页)
让一束平行光射在凸透镜上,可以看到,光通过凸透镜发生折射以后会会聚于一点,这一点也能点燃小纸片,就是课前的小游戏。
教师出示课件后,请学生看透镜光线的转变,请学生自己也画一画,加深印象。
小结归纳:透镜都可以汇聚光线。
四、生活中的运用
小结:光的强弱和温度的关系是?
学生都了解了,可以直接得出结论,光照越多,温度越高。
教师进一步提问,生活中,是否可以利用光照来帮助我们获取更高的温度?
小组交流讨论。教师同时出示课件配合。
1.太阳炉:(出示课件12-13页)
利用凹面镜原理做成的便携、折叠式太阳灶。可展可折,方便携带,水壶可放在焦点处。它利用2~4平方米反光板把太阳光会聚到一点,该点温度最高可达到1000℃。
2.奥运圣火的取得:(出示课件14-15页)
北京2008奥运圣火的取得,希腊奥运会圣火的取得。
3.科普知识:普里斯特列(出示课件16页)
1774年,他得到了一个大型凸透镜(当时叫火镜),开始研究某些物质在凸透镜聚光产生的高温下放出的各种气体,从而发现了氧气。
板书设计:
光与热
光强 → 温度高 光弱 → 温度低
课后反思:
本节课看似简单,活动难度不大,但是这是一节探究过程非常明显的课,对学生思维的成长很有价值。从提出问题到设计实验难度不大,学生都能想到。但实验操作过程对于学生还是有些难度的,特别是多面镜子把光会聚到一起,由于抖动等一些因素,学生往往很难持久让几束光会聚在一起,所以测量出来的数据现象并不明显。并且,实验后对于温度计的读数也会产生一定的影响。个人认为,这个实验最好是把温度计放在背阴处,学生将阳光反射到温度计上,比起温度计直接在太阳下,太阳晒也会影响实验结果。温度的摆放也要注意,不能靠在墙上,墙壁的温度也会影响温度的上升。这节课实验花的时间也比较多,怎么让学生科学地的得出结论很重要。对于透镜的原理也是一个难点,课件的展示很好地帮助了学生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