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45张PPT)
文化交流与传播
历 史
选择性必修3
第四单元 商路、贸易与文化交流
第 10 课 近代以来的世界贸易与文化交流的扩展
“泡菜”归属问题之争,从根本上反映的是文化之争,中国文化博大精深,自古以来就对周边地区与国家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新航路开辟后,全球贸易网络逐渐形成,各国文化也传播到世界其他地区。中国文化也逐渐影响了欧洲人的生活。
泡菜作为一种腌渍发酵的食品,并非仅存在于少数国家和地区。中国称之为“paocai”,朝鲜半岛及中国的朝鲜族称之为“kimchi”,凡此种种,它们有相通相近之处,但在用料、口味、制作方法等方面又各有千秋。
我们支持从美食角度对泡菜相关学术问题进行有益友好的交流,但不应带入偏见,以免引发对立,影响感情。
——外交部发言人华春莹回应泡菜归属争论
【探究思考】全球贸易网络是如何形成的?近代以来,中国都有哪些文化影响了西方?西方文化又有哪些影响了中国?带着这些问题,我们一起开启今天的课程。
导入新课
课程标准:
(1)了解近代以来世界贸易的发展情况。
(2)通过了解商品所体现的特色文化,理解近代贸易活动在文化交流中所扮演的重要
角色。
第10课 近代以来的世界贸易与文化交流的扩展
国际分工和贸易格局基本形成
世界市场初步形成
世界贸易受挫
世界贸易虽有曲折但迅猛发展
新航路开辟
殖民扩张掠夺
两次工业革命
两次世界大战
经济大危机
关贸
总协定
改革开放
冷战结束
世贸组
织成立
商品流动与文化交流国际化
1500 1765 1840 1870 1914 1918 1939 1945 1947 1978 1991 1995
时空史观
茶由亚洲输出到欧美、非洲、大洋洲等地
钟表传入中国
中国服饰元素被融入法国设计
电影、音乐 、电视节目等各国文化产品销往世界各地,法国设计师设计的女装,大胆采用东方女装样式
时空坐标
15世纪前的世界贸易
这是一张15世纪欧洲人绘制的世界地图。当时,在欧洲人看来,世界就是欧洲、北非及亚洲的一些地方。他们不知道太平洋,不知道美洲,不知道大洋洲,更不清楚南极大陆,世界各地处于相对孤立的发展状态。
世界贸易主要局限于各洲内部和亚欧大陆之间,以局部性贸易为主,缺乏稳定的洲际贸易路线。亚欧大陆间有陆上和海上丝路,但欧亚与非洲、美洲的直接交往较少;
——从区域商路到全球商路
一、全球贸易网的形成
【概念阐释】
世界贸易:是指跨越国境的货品和服务交易,也称之为进出口贸易。
世界市场:世界范围的商品交换和商品流通,是通过商品交换把各国市场紧密联系起来的总体。
古代史上就有以贸易为途径的文化交流—丝绸之路(注:通过丝绸之路,欧洲人认识了瓷器、丝绸等中国商品,但是和中国的直接往来非常少。)
世界贸易主要局限于各洲内部和亚欧大陆之间,以局部性贸易为主,缺乏稳定的洲际贸易路线。
(1)15世纪以前世界贸易
主要局限于各洲内部和亚欧大陆之间。
特点:
原因:
——从区域商路到全球商路
一、全球贸易网的形成
1、全球贸易网的发展历程:
①局限性:美洲:洲内贸易;
欧亚大陆之间西欧无法直接同亚洲进行贸易。
②间接性:中间转手贸易;
③局部性:缺乏稳定的全球性航路;
④贸易量较小,耗时较长,效率较低。
①自然地理环境的阻碍;
②生产力水平较低,交通落后。
【探究思考】15世纪以前的世界贸易有何特点?为何不具有全球化的意义?
【探究思考】1、据教材结合所学,说明促成世界贸易网形成?
——从区域商路到全球商路
一、全球贸易网的形成
1、全球贸易网的发展历程:
时间 事件 途径 发展
15世纪末 —16世纪
17-18世纪
18世纪60年代 —19世纪中
19世纪70年代—20世纪初
20世纪初—20世纪90年代初
20世纪90年代以来
新航路开辟
工业革命
第二次工业革命
早期殖民扩张
殖民扩张与掠夺
掠夺原料
商品输出
资本输出
瓜分世界狂潮
以西欧为中心的世界市场的雏形出现
欧洲和世界各地建立起商业联系,世界市场初步形成
越来越来国家纳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世界市场得到进一步拓展
大多数亚非拉被卷入资义经济体系,世界市场最终形成
①两次世界大战、经济大萧条和冷战,影响社会主义国家与资本主义国家之间的贸易;②《关税与贸易总协定》推动着世界贸易的发展。
冷战结束;
全世界贸易出口总值迅速增加;生产的国际分工进一步向广度和深度发展,一些
产品往往由众多国家的公司合作完成。
①冷战结束;②经济全球化;③科学技术发
展;④市场经济确立
【探究思考】2、根据以上信息思考:影响全球贸易网形成和发展的因素有哪些?
根本原因:生产力的发展;
直接原因:世界各洲之间贸易的扩大。
①资本主义的产生和发展及资本的扩张性;
②新航路开辟和殖民扩张,两次工业革命的影响;
③交通和通讯工具的发展;
④国际贸易协调机制的建立;
⑤跨国公司的推动;
⑥第三次科技革命的发展;
⑦区域集团化与经济全球化的发展;
⑧国际局势的变化(如相对稳定的国际环境)。
1.(2022海南高考真题)敦煌悬泉置遗址(驿站)出土的汉简记载,该驿站有官卒徒御37人、传马40匹和传车10多辆。在当时敦煌郡东西300千米的地面上有9座类似的机构。简文中有“郡当西域空道,案厩置九所……”的记录。这反映了( )
A.亭传邮驿是古代官方的交通机构 B.丝绸之路是中外交往的主要通道
C.边疆稳定是基层治理的有效成果 D.道路畅通是政令统一的重要基础
2.新航路开辟之前,欧洲的对外贸易主要是由冒险商人采用人背马驮的形式,长途贩运东方的奢侈品;新航路开辟后,由大型商船船队从事的大规模海上贸易成为国际贸易的主要形式。这一转变
A.预示着工业资本的崛起 B.扩大了世界市场的范围
C.使商人获得贸易主导权 D.推动了蒸汽动力的普及
新航路开辟后至工业革命前(15世纪末-工业革命)
——从区域商路到全球商路
一、全球贸易网的形成
1、全球贸易网的发展历程:
①商品种类和数量增加;
②股份制公司出现和发展
西欧早期殖民扩张客观上推动了洲与洲之间的贸易,
以欧洲为中心的世界市场初步形成。
新航路开辟和殖民扩张。
时间:
原因:
表现:
影响:
特点:
15世纪末—18世纪上半期
(2)初步形成
【知识回顾】中外历史纲要下册第7课 “商业革命”
A.商品种类与流通量成倍增长;
B.股份公司与证券交易所纷纷出现;
C.贸易中心逐渐从地中海转移到大西洋沿岸,
D.英国、法国、荷兰等新的商业强国崛起。
①对外贸易和军事征服相结合,带有明显的掠夺性质。
②主要目的是进行资本原始积累。
1.新航路开辟至工业革命前的世界贸易
影响:扩大了洲际之间的贸易;以欧洲为中心的世界市场初步形成
【探究思考】结合纲要下知识,描述图中主要商路及其产生的影响
大西洋贸易:
欧美之间西葡荷英法黑奴贸易
太平洋贸易
(1)西班牙主导的以菲律宾为中转站,中国与墨西哥的丝银贸易
(2)葡萄牙主导以澳门为中转站中国与日本的丝银贸易
印度洋贸易:
(1)西欧殖民者取代阿拉伯人
(2)葡萄牙主导的澳门至印度至里斯本丝银贸易
一、全球贸易网的形成
原因:
一、全球贸易网的形成
1、全球贸易网的发展历程:
(3)最终形成:
①工业革命后,工业化生产需要更多的原料产地和商品市场;
②交通工具的进步;
③19世纪末20世纪初世界市场最终形成
18世纪60年代——20世纪初(两次工业革命时期)
不断扩大产品销路的需要,驱使资产阶级奔走于全球各地。它必须到处落户,到处开发,到处建立联系。
——[德]马克思、恩格斯《共产党宣言》
材料:1900年,各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在世界贸易中所占的比重为:英国19%,美国12%,德国13%,法国9%。此外,这一时期原料和工业制成品的世界贸易额均呈现出均衡发展的趋势。从1870至1913年,这两类商品的贸易额都增加了两倍多,这就说明工业发达国家和初级产品生产国家之间的国际分工以及世界各国间的相互依赖程度都加强了。 ——摘编自吴于廑、齐世荣《世界史·近代史编》(下卷)
表现:
一、全球贸易网的形成
1、全球贸易网的发展历程:
(3)最终形成:
①形成了新的国际分工和贸易格局;
西欧、北美国家生产和出口制成品,其余国家生产和出口初级产品。
18世纪60年代——20世纪初(两次工业革命时期)
②世界贸易额剧增;
两次世界大战至冷战结束
【探究思考】根据图片和图表,分析全球贸易的阻碍因素和促进因素。
时段 世界贸易年均增长率(%)
1913--1929 0.7
1929--1938 -1.2
1938--1948 0
阻碍因素:
一、全球贸易网的形成
1、全球贸易网的发展历程:
(4)曲折发展:
原因:
政治因素:
经济因素:
①20世纪两次世界大战影响了世界贸易的发展;
②冷战的发生,社会主义国家与资本主义国家之间贸易受到影响。
1929-1933年经济危机。
大萧条世界贸易下降
被原子弹轰炸后的日本
美苏两极对峙格局
促进因素:
1947年签署《关贸总协定》,各国围绕关贸的谈判推动发展。
1、全球贸易网的发展历程:
冷战结束20世纪90年代以来
(5)突飞猛进:
原因:
表现:
大 事 年 表
1947年 关贸总协定建立
1978年 中国确立改革开放政策
1991年 中国加入亚太经济合作组织
1991年 苏联解体标志着冷战结束
1992年 中国提出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目标
1995年 世界贸易组织取代关贸总协定
2001年 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
①中国改革开放的发展;
②冷战结束;
③世贸组织(WTO)的成立
一、全球贸易网的形成
体系化
制度化
【探究思考】1、上面图表一反映了什么现象?
冷战使世界贸易受到极大影响。
冷战结束后,世界贸易突飞猛进。
【探究思考】2、结合图表二及所学知识,分析二战后出现上述现象的原因是什么?
④此外,第三次科技革命、战后资本主义经济的调整、战后相对稳定和平的环境、跨国公司的崛起,经济全球化等因素也在促进世界贸易发展。
①世界贸易虽有曲折但迅猛发展
②生产的国际分工进一步向广度和深度发展。
年份 海外分支机构总产值 占GDP的比例 海外分支机构销售额 占GDP的比例 海外分支机构出口总额
占全球出口额的比例
1985年 4.77% 20.02% 30.30%
1990年 6.27% 23.56% 26.41%
1995年 5.99% 27.63% 14.86%
2000年 9.63% 47.70% 44.67%
2005年 9.03% 46.18% 32.31%
2010年 10.24% 39.98% 33.04%
1985-2010年跨国公司海外分支机构经营情况
——根据卢进勇、杨国亮、杨立强等编著《中外跨国公司发展史》编制
【探究思考】跨国公司海外分支机构的经营情况体现了跨国公司的什么特征?
学思之窗
①在国民经济中的比重逐年提升;
②经营规模不断扩大,发展势头迅猛;
③出口不断增加,在世界经济中的地位越来越突出。
一、全球贸易网的形成
材料 从历史看,全球化分为几个阶段,主导方式不停变化。第一阶段是1500年到工业革命时期,强国通过海上战争控制航路,击溃竞争对手商船船队寻求贸易垄断,建立主导性的全球贸易网络。第二阶段是英国工业革命后,强国以殖民方式在全球进行原材料掠夺和市场扩张,这个时期的全球化本质上是种“帝国模式”,英国是霸权国。第三阶段是二战后,世界各国间逐渐走向全球性相互依赖,国家间处理彼此关系的行为也发生了变化,最强大的国家认为以战争方式开疆拓土得不偿失,战争无异于自杀,美国靠贸易就能致富。
——摘自徐秀君、刘贞晔等《特朗普会大开经济全球化倒车吗?》
【合作探究】据材料并结合所学,概括全球贸易网阶段特点及其形成的推动因素。
(1)特点:
第一阶段:
第二阶段:
第三阶段:
(2)推动因素:
一、全球贸易网的形成
控制航路,垄断贸易网络;
掠夺原料,扩张市场;
加强联系,建立全球贸易体系。
①新航路的开辟及殖民扩张和掠夺;
②两次工业革命与科技革命的推动;
③交通、通讯工具的进步;
④区域集团化与经济全球化的发展;
⑤冷战结束与市场经济的普遍建立;
⑥跨国公司与国际贸易协调机制的建立。
3. (2018·全国Ⅱ卷)右图可以用来说明,奴隶贸易( )
A.是早期资本主义扩张的手段
B.促成世界殖民体系最终确立
C.导致“日不落帝国”的产生
D.因白银开采的需要达到极盛
4. (2021·全国·高考真题)16世纪起,英国国王将大量特许状授予从事海外贸易的商人团体,成立特许公司。与此同时,欧洲许多国家掀起创办海外贸易特许公司的热潮。至18世纪末,特许公司数量已达数百个。这反映出该时期
A.资本输出成为海外扩张的主要形式 B.资本主义世界市场形成
C.划分势力范围成为列强争霸的焦点 D.殖民扩张呈现竞争格局
5. (2021·湖北·统考高考真题)1808年,一位英国人在印度孟买购买棉布时,惊讶地发现至少有一半产于英国,且价格比劳动力低廉的印度所产的便宜,而棉花却来自印度,这说明
A.印度开启工业革命进程 B.资本主义世界市场最终形成
C.英国海上霸权初步确立 D.机器化大生产更具竞争优势
6. (天津高考)茶叶于1650年前后引进英国时,是一种贵族享用的奢侈品,每磅售价6至10英镑,相当于一个男仆年工资2倍左右。然而一个世纪后,饮茶逐渐在英国城乡各阶层中普及,茶叶成为英国人不可缺少的普通消费品。引起这一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
A.中国茶叶产量大增 B.英国颁布《航海条例》
C.世界贸易较大发展 D.英国工业革命开始
二、商品流动与文化交流国际化
1、原因:
纹章瓷 :古代外销瓷器的一种
是把纹章,即欧洲诸国贵族、都市、团体等的特殊标志,烧在瓷器上,故名。约始于明代。据瑞典统计,有三百多家贵族曾到中国定烧过纹章瓷。
随着商品的流动,各国文化也传播到世界其他地区,同时在互相借鉴中向前发展。
(1)经济上:
(2)文化上:
买卖双方以贸易为平台输送的各种商品,把生产者和消费者紧密联系在一起。
以直接和间接的渠道呈现各自的知识、信念、道德、艺术和习俗等。
商 品 流 动
买方
卖方
双方的接触、洽谈、协商、协议
呈现各自的知识、信念、道德、艺术、习俗等
材料1: 茶的发祥地是我国西南部的巴蜀地区。起初,茶被作为药与菜,约至秦汉之际,民间才开始将其作为饮料,如西汉宣帝时王褒撰写的《僮约赋》中,讲到“烹茶尽具”和“武阳买茶”。这是以茶叶为饮料的最早记载。南北朝至隋唐、宋元,饮茶逐渐成为各民族的一种重要习俗。明清时期,饮茶盛况空前,茶叶成为每家开门七件事之一,举凡应酬、交际都离不开茶叶。 ——摘编自傅永聚《中国传统文化精要》
【探究思考】茶是中国先民的伟大发现。据材料概括中国古代饮茶风俗的特征。
①起源早;
材料2:唐代饮茶之风遍及大江南北。陆羽的《茶经》提出饮茶“宜精行俭德之人”,标志着茶文化的正式形成。唐代的茶文化包含了和谐、中庸的思想;强调饮茶字字内省和超然物外、安详、平和的审美境界追求。 ——萧风声《试论中国国民性与中国茶文化精神》
2、表现:
二、商品流动与文化交流国际化
②在日常生活中占据重要地位。
③中国的饮茶风俗蕴含了含蓄内敛的东方哲学和娴静淡雅的东方美学;
④是中国文化的符号之一。
⑤中国茶文化糅合了中国儒、道、佛诸派思想,独成一体。
在汉语里,茶又称“茗”。在中国,因地域和习惯的不同,喝茶的方式也不同。”
蒙古人喝奶茶
景颇族喝烤茶
藏族人喝酥油茶
回族喝盖碗茶
苗族喝打油茶
【知识拓展】中国茶的故乡
二、商品流动与文化交流国际化
项目 时间 表现
茶文化地位
茶文化传播 16世纪以前
16世纪以后
茶文化创新
⑴ 中国茶文化的的国际化:
2、表现:
二、商品流动与文化交流国际化
广泛传播到欧洲、美洲、非洲和大洋洲等地区
俄国:上流社会把中国的茶具作为最珍贵的室内摆设;中俄之间的“万里茶道”
中国的饮茶风俗蕴含了含蓄内敛的东方哲学和娴静淡雅的东方美学,是中国文化的符号之一。
中国茶主要中国周边传播。
俄
罗
斯
茶
炊
茶炊,茶汤壶。一种金属制有两层壁四围灌水在中间着火的烧水壶,有球形、桶形、花瓶状、小酒杯形、罐形等。到1912、1913年,俄罗斯的茶炊年产量已达66万只。
二、商品流动与文化交流国际化
万里茶道又称茶叶之道(习近平主席2013年访问俄罗斯时称之为17世纪时连通中俄两国的“世纪动脉”),盛行于17世纪至20世纪初,从福建武夷山起,经江西、湖南、湖北、河南、河北、山西、内蒙古向北延伸,穿越戈壁草原,抵达蒙俄边境的通商口岸恰克图,再往西到达圣彼得堡和欧洲其他国家,全长1.3万公里。
项目 时间 表现
茶文化地位
茶文化传播 16世纪以前
16世纪以后
茶文化创新
⑴ 中国茶文化的的国际化:
2、表现:
二、商品流动与文化交流国际化
广泛传播到欧洲、美洲、非洲和大洋洲等地区
俄国:上流社会把中国的茶具作为最珍贵的室内摆设;中俄之间的“万里茶道”
中国的饮茶风俗蕴含了含蓄内敛的东方哲学和娴静淡雅的东方美学,是中国文化的符号之一。
中国茶主要中国周边传播。
英国:茶会上主人炫耀中国茶和茶具
19世纪英国贵族用中国瓷器喝茶的生活场景
凯瑟琳(1638—1705),葡萄牙公主,1662年嫁给英王查理二世,成为英国王后。她的嫁妆中有:丹吉尔和孟买两座重镇、50万英镑、中国茶具和茶叶。品茶从此成为英国宫廷时尚。
荷兰:专门的“茶室”
荷兰的茶室
各国自身的风俗习惯创造出新的茶文化:“日本茶道”,英国“下午茶”
日本茶文化源自中国,经与日本本土文化的融合,形成了别具风格的茶道文化。
日本茶道讲究“和、敬、清、寂”。这表明,日本茶道与中国佛教文化中的禅宗有某种关联,带有一种出世色彩。可以说,日本茶道是中日文化交流的结晶。
人们通过茶室中的饮茶进行自我思想反省,彼此思想沟通,于清寂之中去掉自己内心的尘垢和彼此的芥蒂,以达到和、敬的目的。
日本茶道
英国人的早餐较晚且食物非常丰盛,所以忽略中餐,晚餐一般在晚上八九点钟开始。早晚两餐间隔时间过长,到下午就感到饥饿难忍。于是他们就在早餐和晚餐之间的时段,用加砂糖的奶茶和点心充饥提神,这就成了最初的下午茶。
英国下午茶
7.(2018·海南高考·16)有关欧洲近代史的一部著作形象地描述道:挪威是他们的森林,莱茵河两岸是他们的葡萄园,爱尔兰是他们的牧场,普鲁士、波兰是他们的谷仓,印度和阿拉伯是他们的果园。这段描述可以用来说明( )
A.西班牙的殖民扩张 B.荷兰海上贸易的发达
C.拿破仑帝国的兴盛 D.英国殖民地版图广阔
8.(2022·广东·高考真题)17世纪的荷兰画家作品中经常呈现如下场景。整齐的城市、房舍、家具,妻子和儿女们的漂亮服饰,宴会上盛大的排场,海员的英勇,商业的辉煌以及穿梭于各大洋上的荷兰商船。这反映了当时荷兰
A.海外贸易丰富了艺术题材 B.浪漫主义艺术风靡一时
C.商业公司垄断新航路贸易 D.启蒙运动塑造社会风貌
材料:1658年,伦敦《政治快报》上刊登了一则茶叶广告,称饮茶可以改善体质,这是英国最早关于茶的记载。1669年,英国政府授权英国东印度公司专营茶叶贸易,从中国大量进口茶叶到欧洲市场。1786年,一名法国人到英国旅行时注意到:即使是贫困百姓家,也能和富裕人家一样,一天喝两次茶。因为廉价而且能够提神,茶叶特别受工人阶层的欢迎。18世纪末,英国从中国进口的茶叶量达到了230万磅,与这个世纪的头一年相比,足足增长了200倍。1851年,英国人将中国的茶树和制茶技艺带到印度,茶叶在印度和锡兰被大面积种植,欧洲红茶市场摆脱了对中国产地的依赖。 ——摘编自(英)麦克法兰《绿色黄金:茶叶帝国》
【探究思考】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17—19世纪饮茶在英国盛行的原因,并指出饮茶在世界传播的积极意义。
原因:
意义:
丰富了人类的物质文化生活;
推动了茶叶种植区农业和商品经济的发展;
促进了文明的交流与传播。
新航路开辟,世界各地的联系加强,世界市场的推动;
茶作为优良饮品,符合大众需求;
工业革命的推动;
④英国的殖民掠夺;
二、商品流动与文化交流国际化
1700年1月7日,为庆祝新世纪的到来,路易十四(1643-1715年在位)在法国凡尔赛宫举行舞会。他竟身着中国式服装,坐在一顶中国式大轿里出场
法国宫廷服饰上的中式花纹
18世纪三四十年代,许多本土欧洲丝绸也开始绘制龙、凤、花鸟等中国传统图案,并注明“中国制造”,假冒中国原装进口。西方设计师们创造“Chinoiserie”这个词,用来形容当时流行的艺术风格“中国风”。
⑵各国服饰的变化:
2、表现:
①17世纪末,中国服装随着传教士传到法国;
二、商品流动与文化交流国际化
具有中国传统特色的“孔子服”
⑵各国服饰的变化:
2、表现:
②20世纪初,法国设计师设计的女装——孔子,采用了东方(中、日)女装的样式,
奠定了20世纪西方女装流行的基调。
保罗·波烈(1879—1944)是法国杰出的服装设计大师,他对东方文化特别痴迷,他游历过东欧及东亚各国,在1913年设计出一种具有中国特色的大袍式外套,将其称为”孔子服”,很快获得巴黎女性的欢迎。他推出以“自由”命名的两件套装亦是吸收了东方服装的剪裁方法
二、商品流动与文化交流国际化
◎受希腊古典文化、俄国芭蕾舞、中国传统文化影响的女装
◎中国传统特色的'“孔子服”
明治维新时期,推行“文明开化”政策,日本人穿洋衣、说洋话、行洋礼。此后,西服在日本流行开来。1887年,时任首相
的伊藤博文在鹿鸣馆举办了约400人参加
的大型化妆舞会,可以说是把欧化之风一
气推向了高潮。
明治维新时期派出的“岩仓使节团”
⑵ 各国服饰的变化:
2、表现:
③明治维新后,西服在日本流行。
二、商品流动与文化交流国际化
门襟五粒纽扣代表五权分立(行政、立法、司法、考试、监察)
前身四个口袋表示国之四维(礼、义、廉、耻)
袖口三粒纽扣表示三民主义(民族、民权、民生)
后背不破缝,表示国家统一大义
口袋为倒笔架形,寓意是以文治国
衣领为翻领封闭式,寓意是“三省吾身”,严谨治国
【探究思考】试结合材料说说民国中山装哪些地方保留了中国传统文化特色,哪些地方借鉴了西方文化?
传统文化:
西方文化:
“s”形曲线设计借鉴西方传统裙子人体美
裙子开衩借鉴了波烈的设计
⑵ 各国服饰的变化:
2、表现:
④民国早期设计的中山装,兼具中西服装的特点。
国之四维(礼义廉耻);国家统一大业;
以文治国;“三省吾身”,严谨治国。
三民主义、五权宪法。
二、商品流动与文化交流国际化
二、商品流动与文化交流国际化
利玛窦献给万历皇帝的自鸣钟(明)
上海法租界大自鸣钟(清)
活跃于乾嘉道三朝的文人钱泳就曾总结说,西洋的钟表自康熙时期传入中国,现在的士大夫阶层几乎人人皆有。福建的一名按察使司在因贪污问题倒台后,家中被抄出十几件西洋钟表,也足以可知西洋钟表在官员中的泛滥。而和珅这个级别的巨贪家藏则是更为夸张,据说他被查后,家中被抄出西洋钟表数百件,真是令人叹为观止。
2、表现:
⑶钟表的传播:
①钟表诞生于欧洲,16世纪中期经澳门传入中国内地;
英国18世纪生产的铜镀金象驮亭式表
材料 整体基材采用中国人喜欢的铜镀金,亮丽的金色外壳上以红、绿、蓝、黄、白等各色料石镶嵌花饰;
在造型上,以能体现东方传统风格的建筑为型;
有人物、动物,十分注重中国文化所讲的寓意——太平有象。太平有象是中国传统吉祥纹样
②18世纪,中国进口钟表的数量已很多;
③中国人制作的钟表,体现了中国自身的文化特色。。
二、商品流动与文化交流国际化
更钟,把我国传统夜间计时的“更”与西方计时的“时”“分”有机结合起来,并能根据节气的变化调整“更”的长短,符合传统计时习惯。更钟是西方科技与中国计时完美结合的产物。
清乾隆紫檀嵌珐琅重檐楼阁更钟
【探究思考】根据材料和所学指出钟表的传入的原因及近代人们时间观念的变化
材料1 在传统的农业社会里,人们对时间的认识比较模糊,中国人在时间使用上一般使用“掌灯时分、日上三竿、不见不散”等相当模糊说法,反映了深厚的农耕文明气息。
——摘编自汪天文、王仕民《文化差异与时间观念的冲突》
材料2 人们的时间观念随着钟表的普及变得精准化。张謇在《政闻录》中曾特别强调:“最可宝贵者莫如时,愿国人均分歧力求时间上之经济。”新学制规定学堂授课需要定时,一些政府机构在实行星期休息制度的同时,也开始实行工作定时制度。近代中国人新式时间观念的产生并不依靠一种自然的发展状态,而是一个伴随着压迫去强行消化的过程。沿海地区更新快一些,内地相对缓慢;城市更新快一些,农村相对缓慢。
——摘编自《转型时代的生态.生活.生命》
原因: 变化:
①中国与世界联系加强,中西交流的开展;
②近代工业、教育、交通运输的推动;
③近代城市的发展;
④思想观念的转变。
①确立近代时间观念;
②更加精准化;
③追求时间价值;
④被迫变化,具有不平衡性。
20世纪,电影、音乐、电视节目、动漫、书籍等
各国文化产品,也广销世界各地。
1987年,中国第一家肯德基餐厅在北京开业
八十年代上海大众桑塔纳汽车
九十年代中国的电脑
手拿大哥大,腰跨BP机
七八十年代,穿着牛仔喇叭裤,提着录音机到处蹦迪自娱自乐的青年
1981年,百人围观一台电视机
观看中国女排首夺世界杯冠军
2、表现:
⑷文化产品:
二、商品流动与文化交流国际化
家国情怀
20世纪以来世界文化交流
积极:
消极:
①外来文化的扩张,容易导致忽视本土传统文化;
②西方文化利用资本技术优势打压本土文化,对文化多样性造成威胁;
人类学家博厄斯认为:“人类的历史证明,一个社会群体,其文化的进步往往取决于它是否有机会吸取邻近社会群体的经验。一个社会群体所获得的种种发现可以传给其他社会群体;彼此之间的交流愈多样化,相互学习的机会也就愈多。大体上,文化最原始的部落也就是那些长期与世隔绝的部落,因而,它们不能从邻近部落所取得的文化成就中获得好处。”
——[美]斯塔夫里阿诺斯著,吴象婴等译《全球通史:从史前史到21世纪》
【探究思考】根据材料结合所学说明文化交流的双面影响有哪些?
①加强各国间文化交流,有利于先进文化的传播;
②有利于各国文化间相互学习,促进文化多元化;
③有利于从不同角度审视本国文化,促进思想解放;
7.(2018·海南高考·16)有关欧洲近代史的一部著作形象地描述道:挪威是他们的森林,莱茵河两岸是他们的葡萄园,爱尔兰是他们的牧场,普鲁士、波兰是他们的谷仓,印度和阿拉伯是他们的果园。这段描述可以用来说明( )
A.西班牙的殖民扩张 B.荷兰海上贸易的发达
C.拿破仑帝国的兴盛 D.英国殖民地版图广阔
8.(2023·浙江“七彩阳光”高三联考·20)18世纪,东印度公司共进口2.15亿件瓷器到英国,瓷器茶具成为英国家庭的常用器皿。最初中国的茶杯是无把手的,后来英国人学会了制瓷,并为烫手的茶杯加上了把,又将这一技术传回中国。这反映出( )
A.经贸活动是文化传播的主要方式 B.茶文化体现了社会价值观念
C.中国茶文化得到英国人广泛认可 D.文化在互相借鉴中向前发展
9.(海南卷)据研究,从1760年到1850年间,英国棉纺厂使用的原棉数量由200万磅增加到36亿磅,增长了180多倍。据此可知,这一时期英国
A.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开始建立 B.工场手工业进入鼎盛时期
C.经济发展越来越依赖世界市场 D.农业中的商品化生产迅速发展
10.(2023·云南师大附中高三月考·34)图5是法国画家奥古斯特·雷诺阿于1866年创作的绘画作品《在安托尼妈妈的旅店》,展现了民众使用中国瓷器饮茶的场面,这一画作体现出( )
A.茶叶已成为法国民众生活必需品
B.以欧洲为中心的全球贸易网形成
C.商品流动推动了文化交流国际化
D.欧亚地区民众饮食结构趋于一致
如何看待文化歧视现象?
《破产姐妹》中的亚裔角色Han,是剧中的亚裔代表,身高矮小,口音明显,举止夸张,常被嘲讽,是剧中的“受气包”。
材料:西方电影中亚裔形象的演绎过程……自从电影诞生以后,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形成了以西方电影为主导的局面……至于亚裔的角色和形象则几乎不予考虑,而且即使需要亚裔角色的时候,也毫无例外地扮演着“乞丐”“小偷”“流氓混混”等角色。而且这些亚裔的角色通常都是在故事情节中被戏耍、嘲笑、攻击的对象,在面临利益的诱惑时他们无一例外遭到诱惑,而后被无情的讥讽和惩罚。在面临危险或者挑战的时候,亚裔角色也总是草草露面,匆匆退场,伴随着凄惨的命运,或者是倒霉的窘境。即使是具有强大能力的人物,也都是大反派角色。
——《论西方电影中亚裔角色的“文化歧视”现象》
尊重文化的多样性,
促进文化交流
... ...
问题探究
文化也推动着国际贸易的发展
原 因 功 能
文化具有强化贸易竞争力的作用 商品是文化的载体,同时又以一定的文化形式表现出来,商品的文化价值高可增加商品价值,可以满足消费者的精神需求和文化偏好,提高其竞争力。
文化具有增强商人凝聚力的作用 国际贸易需要商人形成良好的合作精神,这就需要共同的文化信念和文化精神来凝聚商人行动,塑造商人开拓、进取、诚信等商业精神和商业理念。
国际贸易促进了不同文化的交流与融合
关系
近代以来的世界贸易与文化交流的扩展
全球贸易网的形成
商品流动与文化交流国际化
15世纪后至工业革命前:世界市场初步形成
两次工业革命后:世界市场最终形成
20世纪后:世界贸易曲折发展——突飞猛进
茶:中国 亚洲 欧洲、美洲、非洲、大洋洲
服饰:中国、日本等服饰元素被法国吸收
钟表:16世纪中期经由澳门传入中国内地,18世纪数量已经很多
其它:电影、音乐、电视节目、动漫、书籍等
本课小结
THANKS